玄精石能治什么病|玄精石有什么作用|玄精石什么樣真假辨別
玄精石
(《綱目》)
【異名】太陰玄精(《開寶本草》)
,太陰玄精石(《本草衍義》),太乙玄精石
、陰精石、玄英石(《綱目》)。
【來源】為年久所結(jié)的小形片狀石膏礦石
。
【采集】全年可采
,除去泥土、雜石
。
【藥材】為橢圓形、菱形或不規(guī)則的片狀
,多邊薄中厚
,大小不一,一般長1.5~2厘米
,寬0.5~1厘米,厚1~2毫米
,邊緣為灰白色
,中心為青灰色,形似龜版
,半透明。質(zhì)硬而脆
,易砸散成不整齊的菱形或柱狀小塊.微帶土腥氣
。味微咸。以片片如龜甲
、色青白、無雜質(zhì)者為佳
。
產(chǎn)內(nèi)蒙古阿拉善旗的鹽池附近
,以及青海、四川
、云南、陜西等地
。
【化學成分】主要為含水硫酸鈣
,經(jīng)分析,含有鈣
、鐵、硫酸
、鈉等離子
。尚含少量硅酸鹽。
【炮制】洗凈泥土,曬干
,用時打碎。
【性味】咸
,寒.
①《開寶本草》:"味咸
,溫。"
②《本草經(jīng)疏》:"咸辛
,寒
。"
③《綱目》:"甘咸
,寒。"
【歸經(jīng)】①《本草再新》:"入腎經(jīng)
。"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陽明經(jīng)
。"
【功用主治】滋陰
,降火,軟堅
,消痰。治陽盛陰虛
,壯熱煩渴
,頭風腦痛,目赤障翳
,重舌
,木舌
,咽喉生瘡
。
①《開寶本草》:"除風冷邪氣濕痹,益精氣
,婦人痼冷漏下,心腹積聚冷氣
,止頭痛
,解肌。"
②《本草衍義》:"合他藥
,涂大風疾。別有法,陰證傷寒
,指甲面色青黑
,六脈沉細而疾,心下脹滿結(jié)硬
,躁渴,虛汗不止
,或時狂言
,四肢逆冷,咽喉不利
,腹疼,亦須佐他藥兼之
。"
③《本草述》:"治上盛下虛
,療痰結(jié),目障翳
,木舌,咽喉瘡
。"
④《醫(yī)林纂要》:"補心消暑
,去邪熱,略同樸消
。"
⑤《得配本草》:"湯火傷,調(diào)油敷
,已破者干摻
。"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
;或入丸
,散
。外用:研末撒或調(diào)敷
。
【宜忌】脾胃虛寒者忌服。
【選方】①治傷寒三日
,頭痛壯熱,四肢不利:太陰玄精二兩
,消石二兩
,硫黃二兩
,硇砂一兩。上都細研入瓷瓶子中
,固濟,以火于瓶子周一寸?之
,約近半日
,候藥膏紫色,住火
,待冷即出,用臘月雪水
,拌令勻濕
,入瓷罐中,堂屋后北陰下
,陰干
,又入地埋二七日
,取出細研,以面糊為丸
,如雞頭實大
。先用熱水浴后
,以艾湯研下一丸
,以衣蓋汗出為度。(《圣惠方》正陽丸)
②治營衛(wèi)不交養(yǎng)
,心腎不升降
,上實下虛,氣閉痰厥
,心腹冷痛,臟腑虛滑:硝石一兩(同硫黃并為細末
,入定鍋內(nèi)
,以微火微炒,用柳篦子不住手攪
,令陰陽氣相入,不可火太過
,恐傷藥力
,再研極細
,名二氣末),太陰玄精石(研飛)
、五靈脂(水澄去沙石,日干)
、陳橘皮(去白)
、青皮(去白)各二兩。舶上硫黃(用透明不夾砂石者)一兩
。上用五靈脂、二橘皮為細末
,次入玄精石末及前二藥末拌勻
,以好滴醋打糊為丸,如豌豆大
。每服三十粒,空心粥飲下
,甚者五十粒
,小兒三、五粒
,新生嬰兒一粒。小兒慢驚風或吐利不止
,變成虛風搐搦者
,非風也,胃氣欲絕故也
,用五粒研碎
,米飲送下
。老人伏暑迷悶
,紫蘇湯下。婦人產(chǎn)后血逆上搶悶絕
,并惡露不止及赤白帶下,并用醋湯下
。(《局方》來復丹)
③治冷熱霍亂
,分利陰陽:玄精石、半夏各一兩
,硫黃三錢
。為末,面糊丸梧子大
。海米次服三十丸
。(《史載之方》)
④治休息痢久不差,面色青黃
,四肢逆冷,不思飲食:太陰玄精二兩
,白礬半斤
,黃丹二兩,青鹽半兩
。上藥細研,入生鐵銚子內(nèi)
,燒白礬汁盡為度
,后以不馱砑勻?Γ?嫘隕杖齲?佳形門疵追購屯瑁?縹嗤┳喲蟆C坑謔城埃?災(zāi)嘁?率??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ā妒セ莘健沸?
⑤治肺胃蘊熱生痰:玄精石研極細
。每服三分
,煉蜜一匙和
,白湯調(diào)下
。(《方脈正宗》)
⑥治小兒夾風蘊熱:太陰玄精石一兩
,石膏三分
,龍腦半錢
。上搗研極細。每服半錢
,新汲水調(diào)下
。(《普濟方》珍珠散)
⑦治頭風腦痛:玄精石末
,入羊膽中陰干
,水調(diào)一字,吹鼻小
。(《千金方》)
⑧治眼赤澀:玄精石半兩(研如粉
,無
,以馬牙屑代之)
,黃柏(去粗皮
,炙,搗末)一兩
。上二味,和研令極細
,點兩丙頭
。(《圣濟總錄》玄精石散)
⑨治眼生赤脈:玄精石一兩,甘草半兩
。為細末。每服半錢
,竹葉湯調(diào)下
。(《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玄精石散)
⑩治重舌口中涎出,水漿不收:太陰玄精石二兩
,牛黃、龍腦
、朱砂各一分
。上藥,同細研為散
。每度用藥半錢
,先于重舌上以披針披破出血
,用鹽湯漱口
,然后摻藥于舌上,咽津
。(《圣惠方》牛黃散)
⑾治小兒頭瘡:太陰玄精石
、寒水石各一分(研)
,輕粉
、麝香各少許。上為細末
。先以濃漿洗去瘡痂
,拭干
,油調(diào)藥涂之
。(《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玄精石散)
⑿治湯火傷,疼痛不可忍:太陰玄精石不拘多少.鍋子內(nèi)大火煅
,紙襯于地坑內(nèi)出火毒一宿
,研細散.每看多少,用冷水調(diào)
,雞翎掃之
。(《圣濟總錄》玄精石散)
慰項石是什么
慰項石研究結(jié)論:慰項石 是魏武王曹操治療自己頭風病的藥物。 最近
,在河南省安陽縣安豐鄉(xiāng)西高穴村發(fā)現(xiàn)了曹操墓,在該墓中出土了一件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項石”的石制器具
。我認為這一器具又為該墓是曹操墓提供了新的證據(jù)
。從“魏武王常所用慰項石”這一銘文中理解,即是魏武王常常用的慰項石
。那么什么是“慰項石”呢?先來解釋一下這三個字的含義:慰,安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墩f文》;使人心里安適. 慰又通“熨”
,(音wei四聲)中醫(yī)一種外治方法,用藥敷在患處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俄n非子.喻老》:疾在腠理
,湯熨之所及也
。皮膚紋理間的病,熱水焐
,藥劑敷
,可以達到
、治好
。項
,脖子
。石
,石頭
。慰取前者,譯為使脖子舒服的石頭
。慰取后者
,譯為敷脖子的石頭。那么為什么要敷脖子呢
?說明該石的主人魏武王脖子有病
,或者有頭痛,中風之類的?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ㄖ嗅t(yī)記載脖子有人體重要的靜脈
,穴位
,用藥物敷脖子也能治療頭痛
,中風之類的?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敲从檬^治療脖子疼
,頭痛
,中風之類的病,有用嗎
?答案是肯定的
。明代大醫(yī)學家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石部中記載了石頭的用處
,簡要載錄如下:理石
,主治解煩毒,止消渴
,及中風痿痹
。石膏
,主治中風寒熱
。慈石,主治除大熱煩滿及耳聾
,頸核喉痛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主治頭風。礬石
,主治除風去熱
,治中風
。玄精石
,主治止頭痛。可見
,石頭的確有治療脖子疼
,頭疼中風病的療效
。終上所述
,“魏武王常所用慰項石”,即魏武王用來治療自己脖子
,頭疼中風病的一塊藥用石頭
。那么曹操有頭痛的病嗎?正史《三國志; 魏書;方技傳第二十九》記載華佗事跡時曾有提及:
“太祖聞而召佗
,佗常在左右
。太祖苦頭風,每發(fā)
,心亂目眩
,佗針鬲
,隨手而差
。”
“太祖親理
,得病篤重
,使佗專視。佗曰:“此近難濟
,恒事攻治,可延歲月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
“佗死后,太祖頭風未除
。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養(yǎng)吾病
,欲以自重
,然吾不殺此子,亦終當不為我斷此根原耳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黑龍丹作用與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黑龍丹--《三因》卷十八
【別名】琥珀黑龍丹
、黑龍丸
、神應(yīng)黑龍丸
【處方】當歸1兩
,五靈脂1兩,川芎1兩
,高良姜1兩
,干地黃(生者)1兩(上銼細,入一椽頭沙盒內(nèi)
,赤石脂泥縫紙筋,鹽泥固濟
,封合
,炭火10斤鍛通紅,去火候冷
,開取盒子,看成黑糟
,乃取出細研
,入后藥),百草霜(別研)5兩
,硫黃1錢半
,乳香1錢半
,花乳石1錢
,琥珀1錢。
【制法】上為細末
,米醋煮糊為丸
,如彈子大
。
【功能主治】婦人產(chǎn)后一切血疾垂死者
。淋露不快,兒枕不散
,積瘕堅聚
,按之攫手
,疼痛攻心
,困頓垂死者;產(chǎn)后難生,或胎衣不下
;產(chǎn)后血暈
,不省人事
,狀如中風
;血崩惡露不止,腹中血刺疼痛
,血滯浮腫
,血入心經(jīng),語言顛倒
,如見鬼神,身熱頭痛
,或類瘧狀
,胎前、產(chǎn)后一切危急垂死
。
【用法用量】琥珀黑龍丹(《局方》卷九吳直閣增諸家名方)、黑龍丸(《醫(yī)學綱目》卷三十五)
、神應(yīng)黑龍丸(《同壽錄》卷三)
。
【臨床應(yīng)用】產(chǎn)后頭痛:仲氏嫂金華君,在秦產(chǎn)七日而不食
,始言頭痛
,頭痛而心痛作
,既而目睛痛如割
,如是者更作更止,相去才瞬息間
。每頭痛甚欲取大石壓
,食久漸定
;心痛作則以十指抓壁
,血流掌;痛定
,目復痛
,又以兩手自剜取之
,如是者十日不己
。國醫(yī)二三輩
、郡官中有善醫(yī)者亦數(shù)人,相顧無以為計
。余度疾勢危矣
,非神丹不可愈
。黃昏進黑龍丹半粒,疾少間
;中夜再服藥下
,瞑目寢如平昔;平旦一行三升許
,如蝗蟲子,三疾減半
,巳刻又行如前
,則頓愈矣。遣荊釵輩視之
,奄殆無氣
,午后體方?jīng)?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氣方屬
,乃微言索飲,自此遂平復?br>【摘錄】《三因》卷十八
黑龍丹--《集驗良方》卷一 【別名】收胬散
、收胬黑龍丹
【處方】大熟地(切片
,烘乾
,炒枯)1兩
,烏梅肉(炒炭)3錢。
【制法】上為極細末
。
【功能主治】一切惡瘡怪毒
,或生于橫肉筋窠之間,因擠膿用力太過
,損傷氣脈,以致胬肉突出
,如梅如栗
,翻花紅赤,久不縮入
。
【用法用量】收胬散(原書同卷)
、收胬黑龍丹(《外科方外奇方》卷二)。
【摘錄】《集驗良方》卷一
黑龍丹--《惠直堂方》卷一 【處方】珍珠1錢
,蜜蠟2錢
,沉香3錢,白丑4兩
,黑丑4兩(2味俱各半生半炒,各研細
,取第一次細末各2兩
,余不用),檳榔(取第一次細末)1兩
,茵陳5兩(將葉研細末5錢
,余留后熬膏用)
,三棱1兩(去皮毛
,醋浸1宿,銼
,炒
,研末,取5錢)
,莪術(shù)1兩(制同上,亦取末5錢)
。
【制法】上藥各照分稱過
,不可多少,共為末
,將剩下茵陳,用水3碗半煎2碗
,以好紙濾過滓
,再煎成膏,量調(diào)前藥
,臨調(diào)加醋1小杯為丸
,如梧桐子大
,合藥須用辰戍丑未日
,瘵病端午日更妙,如合好
,即用炭火烘干
。
【功能主治】消積
、消氣
、消蟲
、消塊;宣導四時蘊積
,春宣積滯
,不生瘡毒
;夏宣暑熱
,不生熱?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秋宣痰飲,不生瘴瘧
;冬宣風寒,不生春溫
。主治五勞七傷
,山嵐瘴氣,水腫腹痛
,脾胃心肺諸疾
,齁(鼻合)咳嗽,痰涎壅滯
,酒食氣積、氣塊
,翻胃吐食
,十膈五噎,嘔逆惡心
,腸風痔漏
,臟毒瘧痢
,積熱上攻
,頭目瘡癩腫痛,下部淋瀝
;及婦人血瘕氣蠱
,寒熱往來,肌體瘦弱
,面色萎黃
,月水不調(diào),赤白帶下
,肚生血鱉
、血鼠,傳尸穿心
,諸般皮里膜外之癥,鬼胎
,產(chǎn)后諸疾
;小兒五疳蟲積,誤吞銅鐵
,并食惡毒等物
。
【用法用量】每服5錢或3錢
,于五更雞鳴時
,用好茶1錢5分,滾水沖之
,候茶冷
,分藥作5口送下。至藥力行動時
,用馬桶盛糞1-2次,是糞未見病源
,看第3-4次下來
,即是病源,或蟲
、或是魚凍
、或作五色等積
。若病源淺
,1服見效;深者2-3服
,病根盡除矣
。此藥瀉幾次,不用解補自止
,不傷元氣。
【注意】服藥之日,終日不可進飲食
,亦不得飲米湯等物
,務(wù)要餓一周時,至次日黎明
,方可進稀粥一碗,午間吃飯一碗
。只可吃素
,忌葷腥、油膩并煙三日方好
。孕婦忌服
。
【摘錄】《惠直堂方》卷一
黑龍丹--《圣濟總錄》卷十八 【處方】石硫黃(別研)半兩
,雄黃(別研)半兩
,丹砂(別研)半兩,曾青(別研)半兩
,白石英(別研)半兩
,紫石英(別研)半兩,水銀半兩(將丹砂
、硫黃
、雄黃末點醋
,與水銀同研,令水銀星盡)
,金薄30片(與前7味同研勻)
,太陰玄精石半兩
,消石(入細桑枝3-2寸
,同熬為汁,冷用)半兩
,馬牙消(熬干用)半兩
,白礬(燒令汁盡)半兩,鉛丹半兩
,胡粉(自玄精石以下至此同研)半兩(以上14味入藥瓶內(nèi),依后法燒)
,天南星(酒煮
,切,炒)半兩
,白花蛇(酒浸
,去皮骨,炙)半兩
,白附子(酒炙
,切,炒)半兩
,白僵蠶(炒)半兩
,蝎梢(炒)半兩
,天竺黃(別研)半兩
,天麻(酒煮,切
,焙)半兩
,麻黃(去根節(jié),煎
,掠去沫,焙)半兩
,鹿胎半兩
,虎骨(酥炙)半兩,敗龜(醋炙)半兩
,蟬蛻(微炙)半兩
,羚羊角(鎊)半兩,犀角(鎊)半兩
,木香半兩,曲(碎
,炒)半兩
,麥糵(炒)半兩,輕粉半兩
,麝香(研)半兩
。
【制法】上藥除天南星以下19味為末外
,前硫黃以下14味
,用燒藥瓷罐子1枚,六一泥固濟火干
,以先研玄精石至胡粉六味末
,平分一半,布在罐子內(nèi)
,次入硫黃至金薄8味在中
,又盡玄精石等末在上,別入金薄20片
,藥上蓋定后
,以六一泥固濟,留半寸許
,不要泥合縫,就凈室中掘地坑
,面廣2尺2寸
,深如藥罐子2寸,又于爐中心掘一孔
,入一大罐滿著水
,坐藥罐在上
,不得令水蘸濕
,用火1斤,去罐五寸垂胎養(yǎng)三復時畢
,出藥罐方始泥合縫
,又加火至3斤,仍舊去罐遠近
,亦三復時,至滿日平明
,用火5斤,簇藥罐子
,燒令通赤
,一食頃便去火
,用灰培罐子上,次用濕土罨蓋令實
,至來日平明,取出藥細研
,用重熟帛帶濕包裹藥
,置于凈新濕土內(nèi),培罨三復時,每日夜3次細灑水于土上
,常以大盆合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