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圖片
檀香為少常用中藥。始載《名醫(yī)別錄》,列為下品。
別名:白檀(老山檀)、黃檀(新山檀、雪梨檀)。
來源:為檀香科半寄生性植物常綠小喬木檀香樹的干燥心材,國外進口。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印度、印尼、斯里蘭卡、馬來亞、澳大利亞、古巴、菲律賓等地。
性狀鑒別:白檀:呈圓柱形或稍扁,長50~100厘米左右,兩端鋸口平齊,直徑10~20厘米。表面暗淡黃或黃棕色,光滑。質(zhì)細密堅實,難折斷。氣異香,燃燒時更濃烈,味微苦。
黃檀:呈棒狀,長約30厘米,直徑約6~7厘米。表面黃白色,光滑。質(zhì)亦細密堅實。香氣不及白檀濃烈。
現(xiàn)市售檀香多來源于工藝品生產(chǎn)單位,大部分為工剩余的邊角碎料,形態(tài)不一。氣味與檀香相同。
以木質(zhì)細密堅實,香氣濃郁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揮發(fā)油,主要為a-及b-檀香醇。
作用與功效:理氣止痛,其作用之一為健胃。
炮制:鎊片,生用。
性味:辛,溫。
歸經(jīng):入脾、胃經(jīng)。
功能:溫中理氣,止痛。
主治:脘腹冷痛,噎膈,氣逆,嘔吐等癥。
臨床應(yīng)用:用于治療由氣滯而致的胸腹疼痛,包括胃寒引起的痙攣性疼痛、小腹虛寒疝痛,以及心紋痛。常配其他辛香理氣藥如砂仁、枳殼、沉香等,加強鎮(zhèn)痛作用。治心紋痛可配丹參,方如丹參飲。如果沒有檀香,一般也可以用降香代替。
用量:1.5~3g,宜研末沖服務(wù)。入煎劑則用3~4.5g,后下。
處方舉例:丹參飲,丹參30g、檀香、砂仁,各4.5g,以水一杯,煎七分服。主治血瘀氣滯,心胃諸痛。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_11/9853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