葶藶子可以和哪些藥材搭配服用
藥材的搭配是非常的有講究的,當(dāng)然,不同的藥材搭配起來服用
,藥用價值是會更高的,但是我們許多的朋友們還不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藥材可以和葶藶子搭配服用了
,其實可以和葶藶子搭配的藥材也是比較多的
,我們一起來看看葶藶子可以和哪些藥材搭配服用
。
配防己

相信大家也是聽說過防己這種藥材的
,其實防己和葶藶子搭配起來服用也是不錯的選擇,二者搭配起來服用藥功效也是非常不錯的
。防己善下行
,通簇理,利九竅
,清熱降濕
,利水消腫;葶藶子性味歸經(jīng)同防己,辛散開壅
,苦以下行
,上行能降肺氣之逆,祛痰氣之壅結(jié)
,利肺止咳平喘
,下行能通過肅降肺氣,通調(diào)水道
,利水消腫
,澄痰濁生成之源,二者相伍
,既能清熱
,又能除濕,利水消腫之功倍增
,且又能止咳平喘
,為瀉肺熱、止咳平喘的對藥
。
配知母
當(dāng)然
,葶藶子和知母搭配服用也是可以的,葶藶子和知母搭配起來
,可以幫助我們大家起到非常好的利水消腫的作用
。知母質(zhì)潤不燥,性守而不走
,下行潤腎燥而養(yǎng)陰
,上行清肺金而瀉火;葶藶子上行能降氣,祛痰壅
,利肺平喘,下行則通調(diào)水道
。肺為水之上源
,通過降肺氣
,就能達到利水消腫之功效。二者相配
,既能清肺
,又能養(yǎng)陰使肺不易過燥,達到利肺平喘
,利水消腫之功效
。
葶藶子可以和哪些藥材搭配服用?相信我們大家現(xiàn)在也是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了,我們可以知道
,葶藶子這種藥材不僅可以和防己搭配服用
,也是可以和知母搭配起來服用的,并且葶藶子和不同的藥材搭配起來
,藥用價值也是不同的
。
在中草藥中有哪些常常聯(lián)合一起使用的 藥對子?比如 :乳香、沒藥
麻黃 桂枝 5~10 g 解表發(fā)汗
,適用于風(fēng)寒表實證
。
荊芥 防風(fēng) 10g 祛風(fēng)解表,適用于感冒表證
。 溫服后宜蓋被避風(fēng)半小時
辛夷 蒼耳子 10g 散風(fēng)寒
、通鼻竅,適用于鼻淵病
。
蔥白 豆豉 3~7個;10g 外感表證輕淺者
。 服后避風(fēng)
菊花 桑葉 10g 疏散風(fēng)熱,適用于風(fēng)熱表證
。
大黃 芒硝 生用10g
;后下沖入10g 陽明之燥熱實證。 為祛邪之重劑
,只宜暫用
,中病即止。石膏 知母
代赭石 石膏
。 鮮蘆根 鮮竹葉 60g
;30g甘草 桔梗 3~5g(清炙炒用);金銀花 連翹 10~15g
。 田基黃 垂盆癸子 土貝母魚腥草 野蕎麥根 虎杖 紅藤
黃連 黃芩 黃連 山梔 3g(吞服)
、5~10g
(煎服);10g 清心肝之火
,適用于心肝火旺所致血證
、不寐
。 專治心肝火旺。
黃柏 知母 各10g 治療盆腔濕熱盛
、腎陰虧之證型
。
鮮石斛 鮮生地 各30g 清熱養(yǎng)陰,適用于溫病中后期
。 煎后代茶
、溫病中后期。
赤芍 丹皮 各10g 清熱涼血
、活血散瘀
,適用于血瘀血熱證。 僅適用于血瘀熱之輕證
。
皂莢 明礬 1g
;0.5g 減肥、祛痰
、降脂
,適用于痰濕過盛之肥胖病。 1. 服2. 藥期長
,3. 需3個月以上
。
4. 需控制動物脂肪的攝入量。
鮮茅根 茅花 30g
;5~10g 清熱
、止血、生津
,味甘而不泥膈性寒而不礙胃
、利水而不傷陰,適用于陰虛火旺之血證
。
藿香 佩蘭 各10g 化濕解暑
,適用于濕困脾胃、暑濕中阻之病癥
。
藿香 豬膽汁 丸劑吞服
,10g/bid 清膽通竅,適用于鼻淵病
。 癥狀消失后需再服一周方能消去病根
。
生姜 枳實 各10g 消痞除痰,適用于痰氣郁結(jié)之胸痹
。
制半夏 干姜 10~15g
;2~8g 散寒化飲、降逆止嘔,適用于寒飲嘔吐
、胃痛
。
石菖蒲 遠志 5~10g(干)10~20g(鮮);5~10g 寧心
、化痰,適用于心虛挾痰之心悸
、少寐病證
。
石菖蒲 制南星 10~15g(干)、30g(鮮)
;5~10g 醒腦開竅
、解郁化痰,適用于痰濁內(nèi)閉之神昏
、痰濕內(nèi)阻之閉經(jīng)
。
制半夏 茯苓 10~15g;15g 化飲降逆
、滲濕利水
,適用于痰飲上逆所致眩悸、咳喘
。 此藥對與半夏
、威靈仙藥對相比,均能祛痰燥濕
,彼藥對長于消
,用于痰飲內(nèi)聚;此藥對長于利
,用于痰飲上逆
。
浮萍 木賊草 10g;6g 祛風(fēng)
、利水
、退腫,適用于風(fēng)水病
。
螻蛄 蟋蟀 2~5只(煎服)
、1~2只(吞服)
利水退腫,適用于鼓脹腹水
。
茯苓 豬苓
路路通 地龍
。
馬鞭草 王不留行
石打穿 劉寄奴
檳榔 茯苓皮
蜈蚣 白花蛇
祛風(fēng)、通絡(luò)
、除痹
,適用于久痹病。
1. 金錢白花蛇(白花蛇之幼體)效果更佳。
2. 此藥對與蜈蚣
、當(dāng)歸藥對相比
,3. 均有通絡(luò)治病效用,4. 彼藥對之扶正祛邪較佳
,5. 此藥對之通絡(luò)搜邪力強
。
威靈仙 葛根 各10g 通絡(luò)祛風(fēng)、解痙止痛
,適用于頸椎病之頸項強痛并證
。
海桐皮 豨簽草 10~15g 祛風(fēng)濕,適用于風(fēng)濕痹病
。
附子 肉桂 5~10g(先煎)
;1.5~3g(煎服)、1~1.5g(吞服)
溫陽祛寒
,適用于命門火衰證
。
主治命門火衰。
附子 干姜 3~10g(先煎)
;2~8g 溫陽祛寒
、溫補脾腎,適用于陽氣衰微
、陰寒內(nèi)盛之里虛寒證
。 脾腎陽虛適用。
桂枝 附子 5~10g
;10g(先煎) 溫陽固表
、溫陽化氣,適用于風(fēng)濕表虛證
、腎陽不足之腰痛
。
棗仁 柏子仁養(yǎng)心安神,適用于血虛失眠證
。
龍骨 牡蠣 20~30g 鎮(zhèn)驚
、收斂,適用于肝陽上亢之驚
、癇病
,滑泄不止諸證。 重鎮(zhèn)心肝è生用
固攝收澀è鍛用
磁石 珍珠母 各30g
,
旋覆花 代赭石
。
全蝎 蜈蚣 6只;
地龍 僵蠶 各10g
川芎 露蜂房 10~15g
;10g 散風(fēng)止痛
,適用于劇烈的偏頭痛、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 僅可治標
,中病即止
,不宜久服。
全蝎 露蜂房 1.5~3g(煎服)
、0.5~1g(吞服)
;3~10g
適用于邪躆脈絡(luò)、久治不愈之病證
。
有毒
,只宜暫用,不能久服
。
僵蠶 蟬衣 3~8g;3~6g 祛風(fēng)除疹
,適用于風(fēng)熱癮疹之病證
。
代赭石 牛膝 30g(先煎);10~15g 滋補肝腎
、降逆下行
,適用于肝陽上亢之眩暈、耳鳴
。
陳皮 青皮 10g
;5~10g 理氣健脾,適用于肝胃氣郁之脘痞病證
。 效果較小
。
枳實 厚樸除脹消痞,適用于氣滯濕阻之痞滿證
。 效果較大
。
香附 川楝子 各10g 理氣止痛,適用于肝郁氣滯之脘協(xié)痛
、痛經(jīng)病
。 治氣分郁滯。
延胡索 川楝子 各10g 理氣
、活血
、止痛,適用于氣滯血瘀之脘腹痛
。 治氣滯血瘀
。長于止痛。
柴胡 郁金 3~10g
;10~15g 行氣活血
,適用于氣血瘀滯之協(xié)痛、閉經(jīng)病。 長于疏泄
。
川楝子 路路通 各10g 疏肝通絡(luò)
,適用于肝郁之疝氣。
檳榔 沈香 10g
;1~3g(煎服后下)
、0.5~1g(研磨沖服)
理氣降逆,適用于氣滯氣逆證
。 藥力峻猛
。
小茴香 沈香 1~3g;后下
、3~5g(煎服)
、2~3g(吞服研磨)
理氣止痛,適用于肝郁氣滯之腹痛
。 藥力和緩
。
莪術(shù) 三棱 各10g 行氣散血,適用于血瘀氣滯癥瘕病
。
雞內(nèi)金 三棱 3~8g
;3~10g 消癥瘕、通月經(jīng)
,適用于血瘀型閉莖
、癥瘕。 要節(jié)房欲
、忌冷物
、勿勞乏,堅持數(shù)月才能奏效
。
桃仁 紅花 10g
;5~10g 濡潤行散、活血化瘀
,適用于血瘀證
。
五靈脂 蒲黃 5~10g(入丸、散用)
;5~10g(包煎) 利濕祛瘀
,適用于瘀濕相兼證。 祛瘀之力大于利濕之功
。
澤蘭 益母草 10~15g
;20~30g 活血調(diào)經(jīng)、利尿退腫
,適用于血瘀挾濕的鼓脹
、閉經(jīng)病
。 此藥對藥性平和,有久服不傷正之特點
。
乳香 沒藥 5~10g 活血止痛
,適用于血瘀痛證,特別是跌打損傷痛證
。 此藥對味苦氣濁
,易致惡心嘔吐,有胃病史者慎用
。
三七 血竭 3~5g
;5g 祛瘀止痛,適用于血瘀型血證
。
水蛭 (蟲亡)蟲 3~5g(煎服)
、1~2g(研磨吞服) 破血消癥,適用于血積癥塊
、婦人血積經(jīng)閉
。 為峻猛破血藥,孕婦禁用
,體質(zhì)虛者應(yīng)加入益氣養(yǎng)血藥。
麥芽 谷芽 10~15g(炒用) 消食健脾
,適用于食積不化
。 此藥對含脢量較高,若炒焦則降低脢的活力
,影響其療效
,故以微炒為好。
款冬 紫菀 各10g 適用于涼燥咳嗽證
。
牡蠣 玄參 30g(生用)
;15g
軟堅散結(jié)、消匿(ㄌㄨㄛˊ)廮
,適用于陰虛挾痰熱之(ㄌㄨㄛˊ)廮證
。
威靈仙 制半夏 各10g
祛痰滌飲,適用于痰飲
、濕痰壅滯之咳脹
、肺脹病。 此藥對與半夏
、茯苓藥對相比
,均能祛痰燥濕,此藥對長于消
,用于痰飲內(nèi)聚
;彼藥對長于利
,用于痰飲上逆。
黨參 黃耆 各10~15g 益氣
、補脾肺
,適用于脾肺氣虛證。
桂枝 黃耆 5~10g
;10~15g 補益衛(wèi)陽之虛
、中氣不足,適用于血痹
、中虛挾寒之脘痛病證
。 有溫陽補中之效。
桂枝 人參 5~10g
;10~30g 通陽補氣
、宣陽化陰,適用于營衛(wèi)不和虛寒證
。
生姜 大棗 3~6g
;10~30g 在表可以調(diào)和營衛(wèi)、扶正祛邪
;在里則溫補脾胃
;適用于風(fēng)寒、風(fēng)濕表虛證及中虛脘痛
。
熟地 當(dāng)歸 10~15g
;10g 養(yǎng)血填精,適用于精血不足證
。
熟地 白芍 10~15g
;10g
補血填精,適用于精血虛弱證
。 此藥對主靜守純養(yǎng)
,陽氣未衰,脾運尚健時
,方為合適
。
當(dāng)歸 丹參 10g(溫炒);15~20g 補血活血通經(jīng)
,適用于閉經(jīng)
、月經(jīng)過少病。
雞內(nèi)金 白術(shù) 3~10g
;10~15g補脾健胃
,適用于脾胃虛弱之病證。
蜈蚣 當(dāng)歸 1~3g(吞服效佳)
;10~15g
扶正養(yǎng)血
、祛風(fēng)通絡(luò)
,適用于虛痹證。 此藥對與蜈蚣
、白花蛇藥對相比
,均有通絡(luò)治病效用,此藥對之扶正祛邪較佳
,彼藥對之通絡(luò)搜邪力強
。
附子 人參 30g(先煎);10g(濃煎) 大溫大補
、回陽救脫
,適用于陽氣欲脫病證。
玉竹 生地 10g
;15g 滋陰養(yǎng)津
,適用于肺陰虧損之干咳、陰虛津涸之消渴
、陰虧失養(yǎng)之痹證
。 此藥對為純陰藥對,胃陽尚健時可用之
,否則需和他藥配合
。
麥冬 天冬 各10g 滋養(yǎng)肺胃腎之陰,適用于陰虛之消渴
、干咳病
。 胃家素寒者應(yīng)慎用。
何首烏 仙靈脾 10~15g(2~3個月) 平補腎中陰陽
、生精強身,可用于精子異常之不孕證
。
益智仁 補骨脂 各10g 收澀
、溫脾腎,適用于脾腎陽虛之泄泄
、勞淋
。
蛤蚧 紫河車 1~1.5g;1.5~3g 補益肺腎
,適用于久哮
、久喘勞嗽之病證。 哮喘久嗽之病證
,以正虛標實為多
,故使用時應(yīng)加些祛邪藥。
菟絲子 杞子 各10~15g 平補腎中陰陽
,適用于腎精不足證
。
山茱萸 山藥 10~15g
;10g 益腎澀精,適用于男子腎虛遺精
、女子腎虛帶下
。 以不熱不燥、補而不滯
、能補能澀為特點
。
仙靈脾 仙茅 各10g
溫補腎陽、興陽道
,適用于腎陽不足之男子陽萎
、女子宮寒不孕證。 1. 和蛇床子
、石楠葉藥對相比
,2. 藥性較緩。
3. 和肉蓯蓉
、巴戟天藥對相比
,4. 均有補腎助陽之用,5. 彼藥對溫補柔潤
,6. 此藥對溫補燥烈
。
蛇床子 石楠葉
溫補腎陽、興陽道
,適用于腎陽不足之男子陽萎
、女子宮寒不孕證。 1. 和仙靈脾
、仙茅藥對相比
,2. 藥性較峻。
3. 宜暫用
,4. 不5. 宜久服
,6. 久用宜加蓯蓉、鎖陽溫潤之藥物
。
肉蓯蓉 巴戟天
補腎助陽
,有溫而不燥,補而不峻之優(yōu)
,適用于腎虛證
。 和仙靈脾、仙茅藥對相比
,均有補腎助陽之用
,此藥對溫補柔潤,彼藥對溫補燥烈
。
覆盆子 紫石英 10g
;10~15g 暖宮補腎
、固精止帶,適用于腎陽虛寒證
。
鹿角 巴戟天 3~10g(煎服)
、1~2g(吞服);10g 益腎助陽
、溫通督脈
、填補精血,適用于腎督陽虛病證
。 須防傷陰之弊
。
以下由中國醫(yī)藥學(xué)院醫(yī)學(xué)系第39屆許太乙同學(xué)所整理
相須藥對
藥對名稱 劑 量 適應(yīng)癥 其他
紫河車 鹿角 5g;3g 填補精血
,溫補腎督
。適用于腎督陽虛,精血虧乏之證
。 陰虛有火者禁用
赤石脂 禹余糧 10-20g 澀腸
,固崩漏、帶下
,適用于久泄
、崩漏、帶下之病證 僅供收澀之用
,若脾腎兩虛者
,加上培補脾腎之藥。
木蝴蝶 鳳凰衣 3g
;5g 潤咽喉
,開音。適用于音喑病
,對慢性喉炎
、聲帶小節(jié)失音尤為適宜。
硼砂 烏梅 1-2g
;5g
止嘔,適用于胃虛之嘔吐
,而尤適宜于慢性萎縮性胃炎嘔吐
。
柴胡 升麻 3-8g 升舉陽氣。適用于氣陷證
檳榔 常山 10g (常山酒蒸炒熟) 截瘧
,并能緩和胃腸
,順胃氣,引藥下行
,避免單用常山截瘧有嘔吐之弊
。適用于濕瘧
。 發(fā)作前二小時服用較好。
檳榔 南瓜子 30g
;30-60g 殺蟲
,適用于蛔蟲、絳蟲
、姜片蟲
、線蟲等腸道寄生蟲病。 臨臥一次
,次日早 晨再服一次為宜
。
葛花 枳椇子 10g 醒脾解酒毒,適用于酒毒引起的病證
。 病情重者
,尚需在辨證前提下加 入適宜方藥。
威靈仙 金錢草 10-30g
;30-50g 利膽排石
,適用于膽結(jié)石、膽囊炎病
。 用于腎結(jié)石
,亦有較好療效。
黃芩 白術(shù) 10g 安胎
,適用于脾虛胎熱之胎動不安
。 劑量要度量脾虛、胎熱程度而定
。
二
、相反藥對
(一)扶正祛邪相反藥對
桂枝 白術(shù) 10g 1. 營衛(wèi),2. 發(fā)汗止汗
,3. 有扶正祛邪之妙
。適用于太陽中風(fēng)病及表虛客邪之證。
2.白芍劑量倍于桂枝組成藥對
,功擅調(diào)和陰陽
,和中止痛,適用于太陽病誤下腹痛
、血虛挾寒之脘腹痛
。
黃耆 防風(fēng) 10-15g;10g 補氣固表
,祛風(fēng)解表
。有固表不戀邪,解表不傷正之妙。適用于體虛感冒
。
附子 麻黃 3-5g
;10g(先煎20分) 溫陽解表,內(nèi)溫真陽
,外散風(fēng)寒
,補中有發(fā),發(fā)中有補
。
薄荷 玉竹 5-8g(后下)
;10-15g 育陰清熱解表,適用于陰虛體質(zhì)的風(fēng)熱表證
。
人參 石膏 1:3(黨參
、太子參10g;石膏30g) 益氣清熱
,有補虛不戀邪
,清熱不傷正之妙,適用于熱盛津傷或溫病余熱未清損及津氣的病證
。 病重正氣欲脫者
,用別直參或西洋參為宜。
五味子 制大黃
6g
;10-15g 滋肝陽
、清濕熱、降血清轉(zhuǎn)氨酉每
,降后無反跳
。有益肝不戀濕熱,祛邪不傷正之妙
。適用于虛實夾雜證見單項血清轉(zhuǎn)胺酉每增高證
。
生地 黃柏 15g;10g 清熱瀉火
,滋補腎陰
,有滋腎不戀邪之優(yōu),適用于腎虛挾濕熱之痿痹病
。
當(dāng)歸 大黃 10g
;生大黃5-10g;制大黃10g 養(yǎng)血祛痰
,適用于血虛血瘀證
。
黃耆 葶藶子 10-15g 益氣瀉肺,補瀉兼行
、寒溫并調(diào)、升降同施之妙,適用于肺虛痰盛之肺脹
、心悸證
。
白術(shù) 澤瀉 10g:20g 健脾滌飲,適用于飲邪眩暈病證
。
牡蠣 椿根皮 生
、煅牡蠣并用各30g:10-20g 養(yǎng)陰清熱,愈帶止崩
。既清下焦?jié)駸嵋造钚?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又養(yǎng)肝腎以固澀,有養(yǎng)陰不滯邪
,祛邪不耗陰之優(yōu)
。適用于陰虛濕熱下注之崩帶病證。
山藥 牡蠣 生
、煅各30g:30-60g 清熱而無苦寒傷脾之害
,養(yǎng)陰卻無滋膩泥膈之慮,止泄又無兜澀戀邪之虞
。有扶正不滋邪
,祛邪不傷正之優(yōu)。適用于脾腎陰虧
,開闔失職之泄瀉
。 煎湯代茶,頻頻服之
山茱萸 石韋 10g
;10-15g 消除蛋白尿作用
。攝精泄?jié)幔鞍啄?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有開闔既濟之妙
,有攝精不戀邪,泄?jié)岵粋I之優(yō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