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過按摩地五會穴來進行養(yǎng)生,能夠幫助我們起到的養(yǎng)生作用,當然我們必須要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按摩刺激才行,這樣對我們健康也有幫助,而地五會穴就是很好的穴位,那么具體地五會穴的位置在哪兒,下面就讓我們看看地五會穴的情況吧。
通過按摩地五會穴來進行養(yǎng)生,效果比較好,所以首先就要對地五會穴的具體位置有所了解才行,地五會穴是在人的腳背外側位置,在人體腳的腳趾的第4趾本節(jié)位置,也就是在第四和第五趾骨之間,在小趾的伸肌腱內側邊緣位置,如果你想要找這個穴位,必須要先找到第四喝第五趾骨位置,這樣才可以準確的定位,幫助我們改善不適的情況,對我們健康也有幫助,我們需要清楚。
而且我們選擇按摩地五會穴還能夠起到養(yǎng)生的作用,特別是可以通過按摩地五會穴緩解頭痛問題、耳鳴問題、胸滿和腹瀉等等問題,在散風清熱和疏肝消腫方面發(fā)揮的效果非常好,另外還能夠達到不錯的通經活絡效果呢,如果搭配上耳門穴和足三里穴的話,在緩解耳鳴和腰痛方面發(fā)揮的效果就很好,能夠發(fā)現效果很不錯。而且我們如果想要更好達到刺激這個穴位的效果,那么我們就需要合適的方法刺激才行,在這時候我們就可以選擇針刺和艾灸兩種方式,針刺選擇的是直刺或者是向上刺兩次方式,而且對于刺入的深度也需要有了解才行,同時在這時候局部會有酸脹感覺,那么就說明起到了效果,而且如果選擇艾灸則可以選擇艾條灸和艾炷灸兩種方式。
上面就給大家介紹了地五會穴的情況,能夠發(fā)現我們選擇按摩地五會穴來進行養(yǎng)生,這對我們健康也有幫助,所以首先我們就要找到地五會穴的具體位置,而且還能幫助我們改善頭疼的問題,所以我們不能錯過按摩地五會穴養(yǎng)生。
足膽少陰經:
足少陽膽經起于眼外角(瞳子醪穴),向上到達額角部,下行至耳后(完骨穴),外折向上行,經額部至眉上(陽白穴),復返向耳后(風池穴),再沿頸部側面行于手少陽三焦經之前,至肩上退后,交出于手少陽三焦經之后,向下進入缺盆部。
其包括如下幾個分支:
耳部分支:從耳后(完骨穴)分出,經手少陽的翳風穴進入耳中,過手太陽經的聽宮穴,出走耳前,至眼外角的后方。
眼外角分支:從眼外角分出,下行至下領部足陽明經的大迎穴附近,會合于手少陽經到達目眶下,下行經頰車,由前脈會合于缺盆后,然后向下入胸中,穿過橫膈,聯(lián)絡肝臟,屬于膽,沿著脅肋內,出于少腹兩側腹股溝動脈部,經過外陰部毛際,橫行入髖關節(jié)部(環(huán)跳)
缺盆部直行分支:從缺盆分出,向下至腋窩,沿胸側部,經過季脅,下行至髖關節(jié)部(環(huán)跳穴)與前脈會合,再向下沿大腿外側,出膝關節(jié)外側,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進入足第四趾外側端(足竅陰穴)
足背分支:從足背(臨泣穴)分出,沿第一、第二趾骨間,出趾端,穿過趾甲,回過來到趾甲后的毫毛部(大敦,屬肝經),與足厥陰肝經相接。
聯(lián)系臟腑 屬膽,絡肝,與心有聯(lián)系。
臨床表現 主要臨床表現:頭痛,額痛,目眩,目外毗痛,缺盆部腫痛,腋下腫痛,胸脅、股及下肢外側痛,足小趾、次趾不用,口苦,黃疽,脅肋疼痛,善太息,瘧疾,惱怒,驚悸,虛怯,失眠。
病機分析 足少陽膽經起于目外毗,上達額。本經有病則頭痛,額痛,目眩,目外毗痛;足少陽膽經其支者繞耳經頸部結喉旁下行缺盆,經腋窩循脅肋,沿股、下肢外側中線下行至小趾、次趾之間。本經有病,經氣運行不利,則缺盆部腫痛,腋下腫痛,胸脅、股及下肢外側痛,足小趾、次趾不用。膽主藏和排泄膽汁,膽汁橫溢則口苦、黃疽;膽氣不暢郁滯則脅肋疼痛,善太息;膽為少陽,可表現為往來寒熱,故辨瘧疾為少陽;膽氣郁結化火則惱怒;膽為中正之官,具有決斷功能,膽病則決斷功能失常,故驚悸,虛怯,失眠。
該經主治 側頭、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口苦,目眩,瘧疾,頭痛,頷痛,目外眥痛,缺盆部腫痛,腋下腫,胸、脅、股及下肢外側痛,足外側痛,足外側發(fā)熱等證。
常用腧穴 左右各44穴:
瞳子髎 、聽會、上關、 頷厭 、懸顱、懸厘、曲鬢、率谷、天沖、浮白、頭竅陰、完骨、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 、正營、 承靈、腦空、風池、肩、淵腋、輒筋、日月、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環(huán)跳、風市、中瀆、膝陽關、陽陵泉、陽交、外丘、光明、陽輔、懸鐘、丘墟、足臨泣、地五會、俠溪、足竅陰。瞳子髎 GB1 Tóng zǐ liáo
[定位]在面部,目外眥旁,當眶外側緣處。
[解剖]有眼輪匝肌,深層為顳??;當顴眶動、
瞳子髎
靜脈分布處;布有顴面神經和顴顳神經,面神經的額顳支。
[主治]頭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風流淚,遠視不明,內障,目翳。
[配伍]配合谷、臨泣、睛明治目生內障;配少澤治婦人乳腫;配養(yǎng)老、肝俞、光明、太沖、治療視物昏花。
[刺灸法]向后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附注]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聽會 GB2 Tīng huì
[定位]在面部,當耳屏間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突的后緣,張口有凹陷處。
[解剖]有顳淺動脈耳前支,深部為頸外動脈及面后靜脈;布有耳大神經,皮下為面神經。
[主治]耳鳴,耳聾,流膿,齒痛,下頜脫臼,口眼喎斜,面痛,頭痛。
[配伍]配頰車、地倉治中風口眼歪斜;配迎香治耳聾氣痞;配耳門、聽宮治下頜關節(jié)炎。
[刺灸法]直刺0。5寸;可灸。上關 GB3 Shàng guān
[定位]在耳前,下關直下,當顴弓的上緣凹陷處。
[解剖]在顳肌中;有顴眶動、靜脈;布有面神經的顴眶支及三叉神經小分支。
[主治]頭痛,耳鳴,耳聾,聤耳,口眼喎斜,面痛,齒痛,驚癇,瘛疭。
[配伍]配腎俞、翳風、太溪、聽會治老年人腎虛耳鳴耳聾;配耳門、合谷、頰車治下頜關節(jié)炎、牙關緊閉。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手少陽、足陽明之會。頷厭 GB4 Hàn yàn
[定位]在頭部鬢發(fā)上,當頭維與曲鬢弧形連線的上四分之一與下四分之三交點處。
[解剖]在顳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耳顳神經顳支。
[主治]頭痛,眩暈,目外眥痛,齒痛,耳鳴,驚癇。
[配伍]配懸顱治偏頭痛;透懸顱、懸厘,配外關、風池治眩暈。
[刺灸法]直刺0.3-0。4寸;可灸。
[附注]手少陽、足陽明之會。懸顱 GB5 Xuán lu
[定位]在頭部鬢發(fā)上,當頭維與曲鬢弧形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在顳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耳顳神經顳支。
[主治]偏頭痛,面腫,目外眥痛,齒痛。
[配伍]配頷厭、治偏頭痛;配曲池、合谷治熱病頭痛。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懸厘 GB6 Xuán lí
[定位]在頭部鬢發(fā)上,當頭維與曲鬢弧形連線的上四分之三與下四分之一交點處。
[解剖]在顳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耳顳神經顳支。
[主治]偏頭痛,面腫,目外眥痛,耳鳴,上齒痛。
[配伍]配鳩尾治熱病偏頭痛引目外眥;配束骨治癲癇。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手、足少陽,陽明之會。曲鬢 GB7 Qū bìn
[定位]在頭部,當耳前鬢角發(fā)際后緣的垂線與耳尖水平線交點處。
[解剖]在顳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耳顳神經顳支。
[主治]偏頭痛,頷頰腫,牙關緊閉,嘔吐,齒痛,目赤腫痛,項強不得顧。
[配伍]配風池、太沖治目赤腫痛;配下關、合谷、太沖治療頭痛、口噤不開。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足太陽、少陽之會。率谷 GB8 Shuài gǔ
[定位]在頭部,當耳尖直上入發(fā)際1.5寸,角孫直上方。
[解剖]在顳肌中;有顳動、靜脈頂支;布有耳顳神經和枕大神經會合支。
[主治]頭痛,眩暈,嘔吐,小兒驚風。
[配伍]配印堂、太沖、合谷治小兒急慢驚風、眩暈、耳鳴;配合谷、足三里治流行性腮腺炎。
[刺灸法]平刺0。5-1寸;可灸。
[附注]足太陽、少陽之會。天沖 GB9 Tiān chōng
更多請回復需要的經絡。
環(huán)跳、風市、中瀆、陽關
【循行】 ①起始于外眼角(瞳子髎),上行到額角(頷厭、懸顱、懸厘、曲鬢、會頭維、和髎、角孫),下耳后(率谷、天沖、浮白、頭竅陰、完骨、本神、 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沿頸旁,行手少陽三焦經之前(經天容),②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陽三焦經之后(會大椎,經肩會,會秉風),③進入缺盆(鎖骨上窩)。 耳后一支“④從耳后進入耳中(會翳風)走耳前(聽會、上關;會聽宮、下關),至外眼角后。面部一支:⑤從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會合手少陽三焦經至眼下;⑥下連蓋過頰車(下頜角),下行頸部,⑦會合于缺盆(銷骨上窩)?!纱讼孪蛐刂?,通過膈肌,散絡于肝,屬于膽;沿脅里,出于氣街(腹股溝動脈處),繞陰部毛際,⑧橫向進入髖關節(jié)部。 外行主干;⑨從鎖骨上窩(缺盆)下向腋下(淵液、輒筋、會天池),⑩沿胸側,過季脅(日月、京門、會章門),向下會合于髖關節(jié)部(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環(huán)跳)?!嫌纱讼蛳?,沿大腿外側(風市、中瀆,出膝外側(膝陽關),下向腓骨頭前(陽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陽交、外丘、光明、陽輔、懸鐘),下出外踝出外踝之前(丘墟),⑿沿足背進入第四趾外側(足臨泣、地五會、俠溪、足竅陰)。 足背一支:⒀從足背分出(足臨泣),進入大趾趾縫間,沿第一、二跖骨間,出趾端,回轉來通過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陰肝經)。
【本經穴】 瞳子髎、聽會、上關、頷厭、懸顱、懸厘、曲鬢、率谷、天沖、浮白、竅陰、完骨、本神、陽白、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肩井、淵液、輒筋、日月(膽募)、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環(huán)跳、風市、中瀆、陽關、陽陵泉(合)、陽交、外丘(郄)、光明(絡)、陽輔(經)、懸鐘、丘墟(原)、臨泣(輸)、地五會、俠溪(滎)、竅陰(井)。
【交會穴】 頭維(足陽明),下關(足陽明),翳風、角孫、和髎(手少陽),聽宮(手太陽),秉風(手太陽),大椎(督脈),章門(足厥陰),上髎、下髎(足太陽),天池(手厥陰)。
艾灸的禁灸穴位:
人迎、天牖、天府、周榮、淵液、乳中、鳩尾、腹哀、肩貞、陽池、中沖、少商、魚際、經渠、地五會、陽關、脊中、隱白、漏谷、陰陵泉、條口、犢鼻、陰市、伏兔、髀關、申脈、委中、殷門、承扶、白環(huán)俞、心俞啞門、風府、天柱、承光、臨泣、頭維、絲竹空、攢竹、睛明、素髎、禾髎、迎香、顴髎、下關等。
本經經穴分布在目外眥,頸項,耳后,肩部,脅肋,下肢外側,外踝前下方,足第四趾端等部位,起于瞳子絨止于足竅陰,左右共44穴。
1.瞳子絨
取法:目外眥外0.5寸,眶骨外側緣凹陷中。
刺灸法:向后斜刺0.5~0.8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風,明目退翳。
主治:頭痛,目疼,遠視不明,目翳。
2.聽會
取法:在耳屏間切跡前,下頜骨髁狀突后緣,張口有空處取穴。
刺灸法:直刺0.3~0.7寸;可灸。
功能:開竅聰耳,舒筋活絡。
主治:耳聾,耳鳴,齒痛,口眼喁斜。
3.上關
取法:顴骨上緣,下關直上凹陷處取穴。
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
功能:聰耳鎮(zhèn)痙,舒筋活絡。
主治:耳鳴,耳聾,口眼喁斜,面痛。
4.頷厭
取法:在鬢發(fā)中,為頭維穴與曲鬢穴連線之上1/4與3/4的交點處取穴。
刺灸法:平刺0.5~1.2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風,鎮(zhèn)痙止痛。
主治:頭痛,眩暈,齒痛,耳鳴,驚癇。
5.懸顱
取法:在頭維與曲鬢穴之間,沿鬢發(fā)弧形連線之中點取穴。
刺灸法:向后平刺0.5~1.2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風,消腫止痛。
主治:偏頭痛,面腫,齒痛,鼻流濁涕。
6.懸厘
取法:在鬢角之上,為懸顱穴與曲鬢穴中點取穴。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清熱解表,消腫止痛。
主治:偏頭痛,面腫,耳鳴,上齒痛。
7.曲鬢
取法:耳前方發(fā)鬢內,角孫前一橫指取穴。
刺灸法:向后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散風止痛,開關利竅。
主治:頭痛連齒,口噤。
8.率谷
取法:在廓尖上方,角孫穴上,入發(fā)際1.5寸。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風,寧神止嘔。
主治:頭痛,眩暈,嘔吐,小兒驚風。
9.天沖
取法:耳廓根后上方,入發(fā)際2寸,率谷穴后約0.5寸處取穴。
刺灸法:平刺0.5~1.0寸;可灸。
功能:寧心安神,消腫止痛。
主治:頭痛,齒齦腫痛,驚恐。
10.浮白
取法:在耳后乳突后上方,為天沖穴與頭竅陰穴的弧形連線的中點取穴。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祛風止痛,理氣消痰。
主治:頭痛,耳鳴,耳聾,頸項強痛。
11.頭竅陰
取法:乳突后上緣,浮白與完骨連線上取穴。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風,開竅聰目。
主治:頭暈,眩暈,口苦,耳鳴,耳痛。
12.完骨
取法:在顳骨乳突后下緣凹陷處取穴。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風,寧神鎮(zhèn)痛。
主治:頭痛,頸項強痛,頰腫,口眼歪斜。
13.本神
取法:前發(fā)際上0.5寸,督脈旁開3寸處。
刺灸法:平刺0.3~0.7寸;可灸。
功能:寧心安神,熄風鎮(zhèn)驚。
主治:小兒驚風,頭痛,目眩,半身不遂。
14.陽白
取法:目正視,瞳孔直上,眉上l寸取穴。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功能:寧心安神。
主治:頭痛,目眩,外眥疼痛,眼險咽動。
15.頭臨泣
取法:在陽白穴直上,入發(fā)際0.5寸處取穴。
刺灸法:平刺0.3~0.7寸;可灸。
功能:散風清熱,明目聰耳。
主治:頭痛,目眩,耳聾,熱病。
16.目窗
取法:臨泣后1寸,頭臨泣與風池連線卜。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開竅明日,熄風鎮(zhèn)驚。
主治:頭痛,目眩,近視,小兒驚風。
17.正營
取法:在目窗后1寸,頭臨泣與風池的連線上。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風,舒筋活絡。
主治:頭痛,頭暈,齒痛,唇吻強急。
18.承靈
取法:正營后1.5寸,臨泣與風池連線上。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宣肺利鼻,消熱祛風。
主治:頭痛,眩暈,多涕,喘息。
19.腦空
取法:在風池直上,督脈腦戶穴相平取穴。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清熱止痛,寧神鎮(zhèn)驚。
主治:熱病,頭痛,目眩,耳聾,驚悸。
20.風池
取法:項后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取穴。
刺灸法:向鼻尖方向刺0.5~0.9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風,清熱解表。
主治:頭痛,眩暈,中風,熱病,感冒。
21.肩井
取法:在肩上,大椎與鎖骨肩峰及鎖骨與肩胛岡兩線的中點上取穴。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功能:祛風清熱,消腫止痛。
主治:中風,乳痛,難產,頸項強痛。
22.淵腋
取法:側臥,為腋中線上,第四肋間隙。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
功能:寬胸止痛,消腫通經。
主治:胸滿,脅痛,腋下腫,臂痛。
23.輒筋
取法:在淵腋前1寸,為第四肋間隙。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降逆平喘,理氣止痛。
主治:胸脅痛,嘔吐,腋腫,肩臂痛。
24.日月
取法:乳頭下方,期門,肋間隙取穴。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功能:疏肝利膽,健睥降逆。
主治:脅肋疼痛,脹滿,吞酸,呃逆。
25.京門
取法:側臥,于十二肋骨游離端下際取穴。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能:益腎健脾,健脾利水。
主治:腸鳴,泄瀉,腹脹,水道不利。
26.帶脈
取法:第十一肋骨游離端直下與臍相平處。
刺灸法:直刺0.7~1.2寸;可灸。
功能:調理月經,健脾固帶。
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腰脅痛。
27.五樞
取法:腹側髂前上棘前0.5寸,平臍下3寸。
刺灸法:直刺0.7~1.2寸;可灸。
功能:調經固帶,理氣止痛。
主治:月經不調,少腹痛,便秘。
28.維道
取法:在五樞穴前下0.5寸處取穴。
刺灸法:直刺0.7~1.2寸;可灸。
功能:調經固帶,利水止痛。
主治:少腹痛,月經不調,水腫,腰胯痛。
29.居
取法:在髂前上棘與股大轉子最高點連線的中點,側臥取之。
刺灸法:直刺0.8~1.4寸;可灸。
功能:疏通經絡,行氣止痛。
主治:腰痛,癱疾,少腹痛。
30.環(huán)跳
取法:側臥屈股,在股骨大轉子最高點與骶骨裂孔的連線上,外1/3的交點處取穴。
刺灸法:直刺2~2.5寸;可灸。
功能:祛風化濕,疏通經絡。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挫閃腰疼。
31.風市
取法;直立垂手時,中指端正點取穴。
刺灸法:直刺0.8~1.3寸;可灸。
功能;祛風化濕,疏通經絡。
主治:中風半身不遂,腳氣,下肢麻木。
32.中瀆
取法;在大腿外側中點, 橫紋上5寸取穴。
刺灸法:直刺0.8~1.3寸;可灸。
功能:祛風化濕,疏通經絡。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
33.膝陽關
取法:陽陵泉直上3寸,股骨外踝上方凹陷中取穴。
刺灸法;直刺0.8~1.3寸;可灸。
功能:化濕散寒,疏通經絡。
主治:膝臏腫痛,用筋攣急,小腿麻木。
34.陽陵泉
取法:在腓骨小頭前下緣,凹陷中取穴。
刺灸法:直刺0.6~1.2寸;可灸。
功能:疏肝利膽,舒筋鎮(zhèn)痙。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口苦,嘔吐。
35.陽交
取法:外踝高點上7寸,腓骨后緣取穴。
刺灸法:直刺0.6~1.2寸;可灸。
功能:寧心安神,疏肝理氣。
主治:驚狂,面腫,胸脅滿疼痛,膝股痛。
36.外丘
取法:在外踝高點上7寸,為腓骨前緣取穴。
刺灸法:直刺0.6~1.2寸;可灸。
功能:安神鎮(zhèn)痙,疏肝寬胸。
主治:胸脅痛,頸項痛。
37.光明
取法:外踝高點0.5寸,腓骨前緣取穴。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能:清肝明目,消脹止痛。
主治:目痛,夜盲,乳脹痛,脛熱膝痛。
38.陽輔
取法:在外踝高點上4寸,腓骨前緣取穴。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功能:祛風清熱,疏通經絡。
主治:偏頭痛,目外眥痛,半身不遂。
39.懸鐘
取法,外踝高點上3寸,腓骨后緣處取穴。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風,疏肝益腎。
主治:半身不遂,頸項強痛,腳氣,中風。
40.丘墟
取法:在外踝前下緣與舟骨前上方凹陷。
刺灸法:直刺0.5~0.7寸;可灸。
功能:扶正祛邪,疏肝健脾。
主治:目赤腫痛,中風偏癱,外踝腫痛。
41.足臨泣
取法:在第四、五跖趾關節(jié)后,為小趾伸肌腱的外側處
取穴。
刺灸法:直刺0.5~0.7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風,化痰消腫。
主治:中風,頭痛,目眩,脅肋痛。
42.地五
取法:第四、五跖趾關節(jié)后,小趾伸肌腱內側。
刺灸法:直刺0.5~0.7寸;
功能:散風清熱,疏肝消腫。
主治:頭痛,耳鳴,耳聾,內傷吐血。
43.俠溪
取法:第四、五跖趾關節(jié)前,為趾蹼緣的縱紋頭處取穴。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風,疏肝寧心。
主治:頭痛,眩暈,耳鳴,耳聾,膝股痛。
44.足竅陰
取法:第四趾外側,距指甲約0.1寸處。
刺灸法:斜刺或直刺0.1~0.2寸;可灸。
功能:平肝熄風、聰耳明目。
主治:偏頭痛、目眩、多夢、熱病。
本經刺灸注意事項:風池穴,針刺不宜過深,以免刺及椎動脈及延髓;肩井,日月,淵腋,輒筋等穴,針刺亦不宜過深,以免刺及內臟;頭面部諸穴,一般不宜用直接灸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zonghe/142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蒼耳子的不良反應和副作用
下一篇: 哪些藥物與食物搭配會讓藥效全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