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穴的具體位置,按摩能養(yǎng)生
蘋果養(yǎng)生
2023-06-01 06:04:08
不容穴的具體位置,按摩能養(yǎng)生
人體身上存在有非常多的穴位
,不同的穴位可以起到的養(yǎng)生效果也不同
,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點
,都是人體很重要的部位,任何一個穴位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健康
,而不容穴就是比較重要的一個穴位,那么具體在什么問題呢
,一起看看不容穴的情況吧
。
不容穴是比較重要的一個穴位,不過很多人都對不容穴不是很了解
,特別是不知道不容穴的具體位置
,實際上人體上任何穴位都是不難找到的,只要用心去找就一定可以找到
,而不容穴的位置也比較容易找到
,這個穴位就在于我們人體的腹部的上腹的那個部位,可以從我們的臍中數上去大概6寸左右的地方
,那個位置就是我們人體的不容穴
,所以可以發(fā)現不容穴的位置比較容易找到,這一點我們需要清楚
。
生.png)
不過雖然我們知道了不容穴的位置
,但是實際現實生活中的人都是不知道我們人體上的穴位到底有什么作用,實際上不容穴也是有很多的作用的
,通過按摩不容穴可以幫忙我們人體緩解治療胃脹胃痛
,嘔吐,吃東西沒有胃口等等的一些癥狀
,它可以幫助我們的一些癥狀起到緩解的作用
,都不需要我們使用藥物來治療,因此總的來說不容穴很不錯
。而且我們還可以用按壓的手法來按壓不容穴
,而按壓的力度大概在我們能夠感覺到酸楚的感覺就可以了,還有一個方法就是用刺灸法來治療
,但是這個方法不建議自己來治療
,我們自己很難把握好力度,容易導致出現副作用
,并且自己弄比較危險
,這時候最推薦大家去找醫(yī)生來幫我們刺炙來治療。
不容穴是比較特殊的一個穴位
,選擇用這樣的方法能幫助我們緩解不適的情況
,這一點大家需要清楚才行,而且通過按摩不容穴能夠促進腸胃健康
,而且我們還給大家推薦了按摩不容穴的方法
,這一點需要我們清楚
,按壓和刺灸都不錯。
神奇的穴位~申老師
第一:陷谷穴
陷谷:小腿浮腫
?眼皮腫
?別怕,這個穴位最消腫
!
陷谷:清熱解表
,和胃行水,理氣止痛
。
陷
,凹陷之處也。谷
,山谷也
。陷谷名意指本穴為胃經地部經水的聚集之處。本穴物質為沖陽穴傳來的地部經水
,因本穴位處肉之陷處
,地部經水在此聚集,故名陷谷
。
定位
在足背
,當第2、3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
。
取穴教程
【取穴方法】
正坐垂足或仰臥
。在足背第2、3跖骨結合部之前可觸及一凹陷
,按壓有酸脹感處
,即為本穴。
主治
面腫
、水腫等水液輸布失常性疾患
;
足背腫痛;
腸鳴腹痛
。
配列缺治療面目浮腫
;
配內庭、太沖主治足跗腫
。
1
、艾灸
隔物灸儀艾灸時間:30-40分鐘;溫度:38-45℃
;
艾條懸灸時間:5-10分鐘
;
艾炷灸時間:3-5壯。
2. 點按2-3分鐘
。
第二:合谷穴
合谷:神奇的“萬能穴”
合谷穴也被稱為“虎口”
。有鎮(zhèn)靜止痛、通經活絡
、解表泄熱的作用
,在全身數百個穴位中,合谷穴的治療范圍最為廣泛
,具有全身的治療作用
,是一個包醫(yī)百病的萬能穴,一個隨身攜帶的大藥箱
。
定位
在手背
,第1、2掌骨間
,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
毅德康經絡養(yǎng)生
【取穴方法】
第1步:伸臂,拇
、食兩指張開
;
第2步:以一手的拇指指間橫紋,放在另一手拇
、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
;
第3步:屈指,拇指尖所指處
,按壓有明顯酸脹感
,即為本穴。
主治
頭痛
,目赤腫痛
,鼻衄;
齒痛
、口眼歪斜
、耳聾等頭面五官疾病
;
肢體
、內臟等疼痛;
熱病
、無汗
、多汗,經閉
;
腰扭傷
,落枕,腕關節(jié)痛
;
膈肌痙攣
。
配頰車
、迎香主治牙痛、面痛
、面癱
;
配列缺、大椎等主治感冒
、頭痛
、發(fā)熱等;
配太沖主治癲狂
、頭痛
、眩暈、高血壓等
;
配三陰交主治月經不調
、痛經等。 毅德康經絡養(yǎng)生
保健養(yǎng)生
1
、按摩:按法
、點法、揉法
、按揉法
、點揉法、點按法
、掐法等
。
2、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9壯
,艾條灸10~20分鐘
。
第三 :隱白穴
便血、尿血
、血崩
,月經過多別擔心,此穴最有效
!
隱白:調血統(tǒng)血
,扶脾溫脾。
隱
,隱秘
、隱藏也。白
,肺之色也
,氣也。
該穴名意指脾經體內經脈的陽熱之氣由本穴外出脾經體表經脈。本穴有地部孔隙與脾經體內經脈相連
,穴內氣血為脾經體內經脈外傳之氣
,因氣為蒸發(fā)外出,有不被人所覺察之態(tài)
,如隱秘之象
,故名。
定位
在足大趾末節(jié)內側
,距趾甲角0.1寸。
【取穴方法】
正坐垂足或仰臥
。在足大趾內側
,由足大趾趾甲內側緣(即掌背交界線,又稱赤白肉際)與下緣各作一垂線之交點處
,即為本穴
。
主治
月經過多,崩漏等婦科病證
;
便血
、尿血等慢性出血證;
癲狂
、多夢等神志疾患
;
驚風;
腹?jié)M
,暴瀉
。
配氣海、血海
、三陰交主治月經過多
;
配脾俞、上脘
、肝俞主治吐血
;
配大敦治療昏厥。
1
、艾灸
艾條懸灸:5-20分鐘
;
2按摩 用指甲蓋點按100次
第四:攢竹穴
制止呃逆,立竿見影
攢竹:祛風解表
,通絡止痛
。
攢,聚集也
;竹
,山林之竹也。
攢竹名意指膀胱經濕冷水氣由此吸熱上行。本穴物質為睛明穴上傳而來的水濕之氣
,因其性寒而為吸熱上行
,與睛明穴內提供的水濕之氣相比,由本穴上行的水濕之氣量小
,如同捆扎聚集的竹竿小頭一般(小頭為上部
、為去部,大頭為下部
、為來部)
,故名。
定位
在面部
,當眉頭凹陷中
,眶上切跡處。
毅德康經絡養(yǎng)生
【取穴方法】
第1步:正坐或仰臥位
;
第2步:皺眉
,可見眉毛內側端有一隆起,即為本穴
。
主治
頭痛
,眉棱骨痛;
眼瞼瞤動
、眼瞼下垂
、目視不明、目赤腫痛等目疾
;
急性腰扭傷
;
膈肌痙攣。
配頭維主治頭目疼痛
;
配后溪
、液門治療目赤腫痛;
配列缺
、頰車主治面癱
、面肌痙攣。
按摩 用第二指腹揉按就可以
。
第五:太沖穴
排肝毒
,消火氣!
太沖:排肝毒
,消火氣
有人把“太沖穴”比作人體的出氣筒
,因為它是肝經的原穴和腧穴,是肝經的火穴
,能夠把肝氣肝火消散掉
。通過按揉“太沖穴”,可以把人體郁結的氣最大限度地沖出去
。
定位
在足背側,當第1
、2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
。
取穴教程
【取穴方法】
第1步:坐位或仰臥位;
第2步:由第1
、2足趾間縫紋頭向足背推
;
第3步:至第1、2跖骨之間跖骨結合部前方
,可感有一凹陷處
,即為本穴。
主治
頭痛
,眩暈
,目赤腫痛,青盲
,口歪等頭面五官病證。
中風
,癲癇
,小兒驚風;
黃疸
、脅痛
、嘔逆、腹脹等肝胃病證
;
月經不調
,痛經,經閉
,帶下等婦科證
;
遺尿,癃閉
;
下肢痿痹
,足跗腫痛。
配合谷稱為四關穴
,主治頭痛
、眩暈、小兒驚風
、口歪
保健養(yǎng)生
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沖穴
,有酸脹感為宜,1分鐘后再換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沖穴1分鐘
。按摩結束后喝適量的水有助于加速體內的代謝
。
常按摩,可起到疏通經絡,疏肝理氣等保健作用
。按揉時力度控制在略微感到疼痛即可
,切忌用力過大造成皮下淤血。
太沖穴治感冒:在感冒初起
,有流涕
、咽痛、周身不適等感覺時
,按摩腳上的太沖穴減輕感冒帶來的不適
,甚至可以使感冒痊愈。
具體方法:先用溫水泡腳10~15分鐘
,用雙手拇指由涌泉穴向腳后跟內踝下方推按5分鐘后
,再由下向上推按至太沖穴5分鐘。對咽喉腫痛等病癥都能緩解
。
第六:天宗穴
對付肩頸問題第一穴
!
天宗:生發(fā)陽氣。
天
,穴內氣血運行的部位為天部也
。宗,祖廟
、宗仰
、朝見之意。
該穴名意指小腸經氣血由此氣化上行天部
。本穴物質為臑俞穴傳來的冷降地部經水
,至本穴后經水復又氣化上行天部,如向天部朝見之狀
,故名
。
定位
在肩胛部,當岡下窩中央凹陷處
,與第4胸椎相平
。
【取穴方法】
第1步:正坐垂肩;
第2步:確定肩胛岡:肩胛岡是肩膀后一橫行的突起
,自己右手搭左肩手指摸到的骨頭
;
第3步:將肩胛岡下緣中點與肩胛下角連線分為三等分,當連線的上1/3與下2/3加點處即為本穴
。
主治
肩胛疼痛
,肩背部損傷等局部病證;
氣喘
;
乳腺炎
。
配秉風主治肩胛疼痛
。
保健養(yǎng)生
點按
用大拇指點按穴位,酸痛為止
,注意不要用大力
。
第七:大腸俞
消除大肚腩,秀出小蠻腰
!
大腸俞:理氣降逆
,調和腸胃。
大腸
,大腸腑也
;俞,輸也
。大腸俞名意指大腸腑中的水濕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
艾灸大腸俞,能夠令消化系統(tǒng)得到刺激
,從而增強消化吸收功能
,改善大肚腩。
定位
在腰部
,當第4腰椎棘突下
,旁開1.5寸。
【取穴方法】
第1步:正坐或俯臥位
;
第2步:兩側骨盆最高點(髂嵴最高點)連線與后正中線的交點處,為第4腰椎棘突
;
第3步:在第4腰椎棘突下有一凹陷
,此凹陷旁開2橫指(食指、中指并攏
,以中指近端指間關節(jié)橫紋水平的二指寬度為1.5寸)
,即為本穴。
主治
腹脹
,泄瀉
,便秘;
腰腿痛
;
坐骨神經痛
;
遺尿,腎炎
。
配腎俞
、命門、腰陽關
、委中主治腰脊強痛
;
配小腸俞主治二便不利
。
1、艾灸
艾條懸灸時間:10-15分鐘
;
.2.按摩
因為自己按不到
,只能用拳捶打局部發(fā)熱為止。
第八: 風池穴
治療頸部僵硬
,消除肩膀酸痛
,偏頭痛!
治療頸部僵硬
,消除肩膀酸痛
風池穴因空氣傳來的水濕之氣受外部之熱脹散并化為陽熱風氣輸散于頭頸各部而得名
。風池是足少陽膽經的穴位,位于頭項之交界處
,此處正好是進入頭部的通道
,因此,此穴具有抵擋風邪入侵的作用
。
定位
在項部
,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
,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
主治
感冒,頭痛
,眩暈
,目赤腫痛、鼻淵
、耳鳴等頭面五官病證
;
中風、不寐
、癲癇等神志病證
;
頸項強痛;
毅德康經絡養(yǎng)生
風池穴配大椎
、后溪
,有祛風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頸項強痛
。
配睛明
、太陽、太沖主治目赤腫痛
;
配上天柱(天柱穴上5分)
、足三里、三陰交對突眼癥有一定療效
;
配百會穴
、太沖穴
、水溝穴、足三里穴
、十宣治中風
。
風池穴配合谷穴、絲竹空穴緩解治療偏正頭
1
、以食
、中指一起按摩風池穴,聯合嘴唇正下方的凹窩承漿穴按壓之
,另取手掌根部末端圓形小骨前方凹陷處神門穴
,能夠放松頸部肌肉、緩解頭痛和緊張
。
2
、以兩手指羅紋面,緊按風池穴部位
,用力旋轉按揉幾下
,隨后按揉腦后,做30次左右
,以有酸脹感為宜
,此法能對安神催眠較為有效。
第九: 意舍穴
治療惡心嘔吐
、腹脹腸鳴的特效穴
!
意舍:健脾化濕,和胃利膽
。
“意”
,脾之神也,脾氣也
。“舍”
,來源也
。意舍名意指脾臟的熱燥陽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針灸甲乙經》:消渴身熱
、面目黃
,意舍主之。
定位
在背部
,當第11胸椎棘突下
,旁開3寸。
毅德康經絡養(yǎng)生
【取穴方法】
正坐或仰臥位
。取一線過肚臍繞腹腰一周
,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第2腰椎
,由此往上推3個椎體(即第11胸椎),再從其棘突下緣旁開量4橫指
,按壓有酸脹感處
,即為本穴。
主治
腹脹
,腸鳴
,嘔吐,腹瀉等胃腸病證
。
配期門
、陽陵泉主治黃疸。
保健養(yǎng)生
用拇指點按
第十: 商曲穴
消積止痛
,健脾和胃
商曲:運化水濕
,清熱降溫。
商
,漏刻也
。曲,隱秘也
。
該穴名意指腎經沖脈氣血在此吸熱后緩慢上行
。本穴物質為肓俞以下各穴上行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散熱冷縮
,少部分水氣吸熱后循經上行
,如從漏刻中傳出不易被人察覺,故名
。
定位
在上腹部
,當臍中上2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
毅德康經絡養(yǎng)生
【取穴方法】
仰臥位
。從肚臍向上量2橫指(拇指),再自前正中線旁開量半橫指
,按壓有酸脹感處
,即為本穴。
主治
噫氣
、反胃
、腹脹、水腫等脾胃病證
;
胸脅脹痛
。
配中脘、足三里主治胃痛
、腹痛
;
配支溝主治便秘
。
保健養(yǎng)生
用大拇指點按3到5分鐘
第十一:筋縮
治療癲狂抽搐!
筋縮:平肝熄風
、寧神鎮(zhèn)痙
。
筋泛指筋肉,縮有抽搐之意
。穴當肝俞中央
,考肝屬木,在體主筋
,該穴主治狂癇瘈疭
,痙攣抽搐諸疾,因名筋縮
。
定位
在背部
,當后正中線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
【取穴方法】
正坐或俯臥位
。從兩側肩胛下角連線與后正中線相交處所在椎體為第7胸椎,垂直向下推2個椎體(即第9胸椎)
,其棘突下緣凹陷處
,即為本穴。
主治
脊強
;
胃痛
;
癲癇,抽搐
。
配印堂
、鳩尾、腰奇主治癲癇癇. 按摩手法
,用拇指點按五分鐘
,如果自己做,先找個堅硬的物體
,躺著時候胸椎棘突下就可以
。
第十二: 命門穴
命門:強腰補腎又壯陽
命門穴,人體生命的根本
。在男子能藏生殖之精,在女子則緊密聯系著胞宮
,對兩性生殖功能有重要影響
;命門內含有真陽(真火)、真陰(真水)
,五臟六腑以及整個人體的生命活動都由它激發(fā)和主持
。
定位
在腰部
,當后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
毅德康經絡養(yǎng)生
【取穴方法】
第1步:正坐或俯臥位
;
第2步:取一線過肚臍中點,水平繞腰腹一周
;
第3步:該線與后正中線交點
,按壓有凹陷處,即為本穴
。
主治
遺精
、陽痿、早泄等男科?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
月經不調、赤白帶下
、痛經
、閉經等婦科病證;
遺尿
、尿頻等泌尿系疾患
;
腰骶疼痛,下肢痿痹
,泄瀉
,小腹冷痛。
配腎俞主治腎虛尿多
、腰酸背痛
;
配腎俞、氣海
、然谷主治陽痿
、早泄、滑精
;
配天樞
、氣海、關元主治腎泄
、五更瀉
;
配腎俞、關元主治精子缺乏癥
。
1
、灸法
隔物灸儀艾灸時間:20-40分鐘;溫度:45-48 ℃;
艾條懸灸時間:10-20分鐘
;
2.按摩法
用拇指按住命門穴
,以感覺酸脹為度,揉動數十次
。按摩命門穴能改善性冷感
,平衡和恢復性功能,還能有效的延緩衰老
、推遲更年期
。
第13期 | 天宗:對付肩頸問題第一穴
毅德康經絡養(yǎng)生
天宗:生發(fā)陽氣。
天
,穴內氣血運行的部位為天部也
。宗,祖廟
、宗仰
、朝見之意。
該穴名意指小腸經氣血由此氣化上行天部
。本穴物質為臑俞穴傳來的冷降地部經水
,至本穴后經水復又氣化上行天部,如向天部朝見之狀
,故名
。
定位
在肩胛部,當岡下窩中央凹陷處
,與第4胸椎相平
。
【取穴方法】
第1步:正坐垂肩;
第2步:確定肩胛岡:肩胛岡是肩膀后一橫行的突起
,自己右手搭左肩手指摸到的骨頭
;
第3步:將肩胛岡下緣中點與肩胛下角連線分為三等分,當連線的上1/3與下2/3加點處即為本穴
。
主治
肩胛疼痛
,肩背部損傷等局部病證;
氣喘
;
乳腺炎
。
配秉風主治肩胛疼痛。
保健養(yǎng)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