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赭石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中藥藥材,代赭石這種藥材的藥用價值是非常高的,并且對于我們?nèi)梭w的許多的病癥都是有著非常不錯的治療作用了,那么大家對于代赭石的治病療方了解多少?下面我們就來一起詳細的看看代赭石的治病療方。
代赭石可以幫助我們起到非常不錯的治療傷寒發(fā)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梗等這些癥狀的作用,如果我們大家在生活中出現(xiàn)了這些病癥了,那么適當?shù)姆靡恍┐魇?,可以起到非常不錯的治療作用的,我們可以將代赭石和其他的一些藥材搭配起來服用,旋覆花三兩,人參二兩,生姜五兩,代赭石一兩,甘草三兩(炙),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二升,日三服。(《傷寒論》旋覆代赭石湯)。
治急慢驚風,吊眼撮口,搐搦不定:代赭石,火燒醋淬十次,細研水飛,日干。每服一錢或半錢,白湯調(diào)下,連進三服。見腳脛上有赤斑,即是驚氣已出,病當安也。無斑點者不可治。急慢驚風,吊眼撮口,搐搦不定等這些病癥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非常的常見的,一旦我們大家出現(xiàn)了這些病癥是非常的難受的,并且嚴重的危害身體的健康,這時候我們是可以通過服用代赭石的這個治病療方來治療的。
相信我們大家通過上面的這些介紹,對于代赭石的一些治病療方也是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了,我們可以知道,代赭石的治病療方也是非常多的,所以我們大家可以將這些治病療方記住的,如果出現(xiàn)了這些病癥,那么通過這些藥方就是可以治療疾病的。
三眩定暈湯是由二陳湯和旋覆代赭湯中的主要藥物為基本方,二陳湯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半夏、陳皮、茯苓、生姜等組成,是燥濕化痰、理氣和中的常用方劑,正如《醫(yī)方集解》所云:"治痰通用二陳……",后世多首治療痰濕的方劑內(nèi)均含有二陳湯的組成,如常用的藿香正氣散、杏蘇散、導痰湯、蒿芩清膽湯、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保和丸等。
方中用茯苓、陳皮、半夏、生姜燥濕化痰以治其標,兼以疏利氣機,和胃降逆,又能制約代赭石的寒涼之性,使其鎮(zhèn)降氣逆而不伐胃。旋覆代赭湯是張仲景治療呃逆的代表方劑,并非針對眩暈而設,但根據(jù)此方的組成功效,現(xiàn)代多家臨床報道用于眩暈癥療效確切,方中以代赭石、旋覆花平抑肝陽,降氣消痰;人參補益氣虛之體,扶助己傷之中氣;方中當歸、川芎養(yǎng)血行血,活血祛瘀;黃芩清熱燥濕,化痰瀉熱。諸藥合用,共奏燥濕化痰,平肝定眩之功效。
胃下垂是指人體直立時胃的下緣達盆腔,胃小彎弧線的最低點降到髂嵴連線以下。是由多種因素導致胃組織及韌帶松弛和胃壁的遲緩而形成。輕者臨床表現(xiàn)不明顯。重者可見胃脘隱痛、腹脹,食后加重;消化不良,厭食、惡心,消瘦乏力,噯氣,便秘或溏;腹部有重墜感,平臥或以手托腹部則感舒適;脹痛以立位較重,臥位時即減輕或消失,勞累后加重。久病后可見心煩失眠、焦躁、心悸、眩暈、血壓低等癥狀。亦可有其它內(nèi)臟下垂表現(xiàn)。
中醫(yī)學無胃下垂病名,根據(jù)其臨床特點,屬于“胃痞”、“胃脘痛”、“胃緩”的范疇。近代醫(yī)家將本病的病機概括為脾胃失和,中氣下陷。病因有飲食不節(jié)、內(nèi)傷七情、勞累過度或脾胃虛損等。治療以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為基本方法,兼以消食導滯、養(yǎng)陰和胃、疏肝解郁、溫陽助運、活血化瘀等法。
【方一】補中益氣湯
【出處】李杲《脾胃論》
【組成】黃芪18克,炙甘草9克,人參6克,當歸3克,橘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白術(shù)9克。
【功用】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主治】胃下垂。
【方解】方中重用黃芪,補中益氣,升陽固表;配人參、炙甘草、白術(shù)補氣健脾,與黃芪合用,增強其補中益氣之功;當歸養(yǎng)血和營;陳皮理氣和胃,使諸藥補而不滯;少量升麻、柴胡升陽舉陷。諸藥合用,使氣虛者補之,氣陷者升之。
【藥理】黃芪具有增強小腸運動和平滑肌緊張度的效應。白術(shù)煎劑有明顯促進小鼠胃排空及小腸推進功能的作用。當歸及其成分當歸多糖、阿魏酸均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作用。柴胡能調(diào)節(jié)胃腸運動機能,如柴胡粗皂苷能明顯增強乙酰膽堿對豚鼠離體小腸和家兔離體腸肌的收縮作用。升麻提取物能輕度增強氯化乙酰膽堿及血管收縮素引起的胃腸平滑肌收縮。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枳術(shù)湯
【出處】張仲景《金匱要略》
【組成】枳實30克,白術(shù)30克。
【功用】益氣健脾,行氣消痞。
【主治】胃下垂。癥見脘腹脹滿隱痛,噯氣、納少。舌淡,苔薄膩,脈細。
【方解】方中枳實行氣導滯,消痞除脹;白術(shù)益氣健脾,燥濕和中。共奏消補兼施,升降并用之功效。
【藥理】藥理研究證明,枳實對動物胃腸有興奮作用,能使胃腸蠕動增強而有節(jié)律。白術(shù)可促使胃腸分泌旺盛,蠕動增速。
【用法】水煎服。
【方三】柴平湯
【出處】《湖南中醫(yī)雜志》
【組成】柴胡、枳實、黃芩、法半夏、厚樸、陳皮、蒼術(shù)各10克,大黃6克,白芍、蒲公英、蘆根各15克,甘草5克。
【功用】清熱燥濕,行氣止痛。
【主治】胃下垂。癥見形體消瘦,臍下隆起,胃脘部痞滿,灼熱痛牽引兩脅肋,小腹墜脹,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弦細滑。
【方解】柴平湯是以大柴胡湯清肝膽郁熱;平胃散燥濕運脾健胃,行氣寬中;白芍、甘草緩急止痛;蒲公英清熱利濕;蘆根清熱生津和胃。諸藥合用,使郁熱得清,濕化熱退。
【藥理】柴胡粗皂苷能明顯增強乙酰膽堿對豚鼠離體小腸和家兔離體腸肌的收縮作用。蒼術(shù)醇提液對正常大鼠胃平滑肌有輕度興奮作用。厚樸煎劑對家兔離體腸肌有明顯興奮作用。大黃小劑量對離體胃有促進胃運動的作用,還可興奮結(jié)腸平滑肌。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早、晚服。15天為1個療程,間隔3天,行下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方四】調(diào)中益氣湯
【出處】《新中醫(yī)》
【組成】黃芪45克,人參(另煎)、升麻各9克,蒼術(shù)、木香各30克,橘皮12克,甘草6克。
【功用】調(diào)中益氣,行氣降逆。
【主治】胃下垂。
【方解】方中黃芪、人參、柴胡、升麻、甘草具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之功;木香、橘皮具有行氣、調(diào)中降逆之功;蒼術(shù)燥濕健脾。
【藥理】黃芪具有增強小腸運動和平滑肌緊張度的效應。人參對免疫功能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木香能使血中胃動素升高而促進胃排空,其提取液可使離體兔腸腸蠕動幅度和肌張力明顯增強。
【用法】水煎服,日1劑。15天為1個療程,療程結(jié)束后,停藥3天,再進行第2個療程。治療期間忌食生冷辛辣刺激食物。此外,藥渣趁熱用布包外敷于胃脘部,同時自行按順、逆時針方向各按摩15分鐘,力量要適中,每天2次。
【按語】脾腎陽虛者,加熟附子、干姜;胃陰虛者,加沙參、石斛;瘀血者,加蒲黃、五靈脂。
【方五】枳實理中湯
【出處】《吉林中醫(yī)藥》
【組成】枳實、白術(shù)各30克,茯苓、黨參各15克,柴胡、法半夏各10克,干姜、甘草各6克。
【功用】溫補脾胃,消積逐飲。
【主治】胃下垂,證屬脾胃虛寒,飲濁內(nèi)停者。癥見脘脅痞滿,時有墜痛,空腹為輕,進食后加劇,時而泛吐清涎及飲食物,形體消瘦,舌質(zhì)淡、苔薄膩,脈遲緩。
【方解】枳實理中湯以理中湯溫補脾胃,枳實、茯苓逐水化積、理氣消痞,再加法半夏合方中的茯苓化痰濕而和胃氣,加柴胡升提中氣,使清升濁降。諸藥合用,補中有消,降中有升,脾胃升降有序,胃復其位。
【藥理】枳實對動物胃腸有興奮作用,能使胃腸蠕動增強而有節(jié)律。白術(shù)煎劑有明顯促進小鼠胃排空及小腸推進功能的作用。黨參可調(diào)整胃腸運動,黨參液使離體豚鼠回腸張力升高、收縮幅度增大。半夏能顯著增強家兔腸道輸送能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按語】食積者,加萊菔子、炒山楂、神曲、麥芽;泛酸者,加海螵蛸、煅瓦楞子;脅肋脹痛者,加制香附、延胡索;便秘者,加大黃;血瘀者,加丹參;夾熱者,加黃連。
【方六】消補湯
【出處】《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
【組成】神曲、谷麥芽、山楂各30克,黃芪、柴胡各15克,黨參、白術(shù)各10克,枳殼、陳皮、升麻各5克。
【功用】消食除痞,益氣升陽。
【主治】胃下垂,脾胃虛弱,飲食不化,宿食停積者。
【方解】方中的山楂消肉食油膩,神曲消酒食陳腐,谷麥芽消谷食,陳皮理氣,枳殼下氣,增強氣機運動,共成消食除痞為主;再以黃芪、黨參、白術(shù)健脾益氣,升麻、柴胡升舉清陽為輔,使脾氣健旺,下垂之胃上升。
【藥理】神曲、谷麥芽促進消化。山楂對大鼠弛張狀態(tài)下的胃平滑肌具有促收縮作用。黨參可調(diào)整胃腸運動,黨參液使離體豚鼠回腸張力升高、收縮幅度增大。白術(shù)可促使胃腸分泌旺盛,蠕動增速。升麻提取物能輕度增強氯化乙酰膽堿及血管收縮素引起的胃腸平滑肌收縮。
【用法】水煎服,日1劑,20天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
【方七】化肝煎(蔡柳洲)
【出處】《中華名醫(yī)名方薪傳胃腸病》
【組成】牡丹皮、梔子、川楝子、麥冬、黃芩各10克,白芍15克,代赭石30克。
【功用】疏肝清熱,降濁升清。
【主治】胃下垂,證屬肝胃郁熱,氣逆于上者。癥見胃脘灼痛,氣上沖胸,口苦便秘,舌紅苔薄黃,脈弦。
【方解】方中牡丹皮清熱涼血;川楝子行氣止痛;黃芩、梔子清熱瀉火;麥冬、白芍養(yǎng)陰柔肝;代赭石降氣鎮(zhèn)逆。
【藥理】梔子乙醇提取液可使兔、大鼠離體腸管的緊張度增加,蠕動減少。川楝子能興奮腸管平滑肌,使其張力和收縮力增加。麥冬能明顯促進胃腸道推進功能。代赭石對腸管有興奮作用,使腸蠕動亢進。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八】旋覆代赭湯(蔡柳洲)
【出處】《中華名醫(yī)名方薪傳胃腸病》
【組成】旋覆花12克,代赭石、黨參、法半夏、陳皮各10克,炙甘草6克,茯苓15克。
【功用】燥濕化痰,和胃降逆。
【主治】胃下垂,證屬脾失健運,痰阻氣逆者。癥見胃脘痞滿疼痛,胸悶惡心,嘔吐痰涎,頭暈乏力,舌淡,苔白膩,脈滑。
【方解】方中代赭石、旋覆花降氣鎮(zhèn)逆;法半夏、陳皮、茯苓和胃化痰;黨參、炙甘草補益胃氣。
【藥理】代赭石對腸管有興奮作用,使腸蠕動亢進。黨參可調(diào)整胃腸運動,黨參液使離體豚鼠回腸張力升高、收縮幅度增大。半夏能顯著增強家兔腸道輸送能力。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九】胃下垂方(劉惠民)
【出處】《中華名醫(yī)名方薪傳·胃腸病》
【組成】人參50克,生白術(shù)90克,雞胚粉150克,雞內(nèi)金120克,紅豆蔻45克,馬錢子粉。
【功用】補中益氣,健脾和胃。
【主治】胃下垂,證屬脾胃虛弱,中氣不足。癥見上腹疼痛,悶脹,噯氣,食后尤甚,食欲不振,消瘦無力,面色黃,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
【方解】人參、白術(shù)益氣健脾,助其升清之力;雞胚、雞內(nèi)金為血肉有情之品,補氣生血,且助脾運;豆蔻溫中健脾;合而用之,補中益氣,健脾和胃。
【藥理】人參對免疫功能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白術(shù)煎劑有明顯促進小鼠胃排空及小腸推進功能的作用。馬錢子含番木鱉堿,既能增強胃肌張力,又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為治療胃下垂的要藥。
【用法】上藥共研細粉,每30克藥粉加精制馬錢子粉1.5克,研勻,每次4.5克,每日2次,飯后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zonghe/183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筑賓穴位位置圖
下一篇: 夫妻之間容易吵架,盡量避免這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