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兌端穴位位置圖兌端穴的名詞解釋兌端穴的功效與作用兌端穴的主治病癥兌端穴的配伍功效兌端穴的療法及注意事項兌端穴的按摩手法兌端穴,在我們面部的上唇處。兌端穴也叫做兌骨穴。此穴位具有緩解鼻塞、鼻出血、牙齦腫痛以及昏厥和癲癇病狀的作用。亦具有清熱賽風(fēng)的功效。本篇,我們就來大致的說一說兌端穴的位置在哪兒,主治病癥有哪些,以及和其他穴位配合都有哪些治愈病痛的療效,和按摩兌端穴的手法是什么。
兌端穴位位置圖
兌端穴的位置位于人體面部,當(dāng)上唇的尖端,人中溝下端的皮膚與唇的移行部。
兌端穴的名詞解釋
兌端穴出處于《針灸甲乙經(jīng)》:“互引,唇吻強(qiáng),兌端主之?!?/p>
別名:兌骨。
穴義:兌者,口也。穴在唇正中之端,故曰兌端。
兌端穴的功效與作用
緩解治療鼻塞、鼻出血、鼻炎、齒齦痛、昏厥、癲癇等病癥。
功效:清熱散風(fēng),開竅提神。
兌端穴的主治病癥
口歪唇緊,齒齦腫痛,口臭,鼻塞。
癲疾,消渴,昏厥。
面神經(jīng)麻痹,癔病,糖尿病。
兌端穴的配伍功效
兌端穴配本神:主治癲疾嘔沫;
兌端配耳門:主治上齒齲;
兌端穴配目窗、正營、耳門:主治唇吻強(qiáng)閉不開;
兌端穴配風(fēng)府穴:治頸項急,不得顧;
兌端穴配承漿穴:治口臭難近;
兌端穴配上關(guān)穴、大迎穴、翳風(fēng)穴:治口噤不開;
兌端穴配目窗穴、正營穴、耳門穴:緩解治療唇吻強(qiáng),止齒齲痛;
兌端穴配本神穴:緩解治療癲癇嘔沫。
兌端穴的療法及注意事項
【針刺方法】:兌端穴,直刺0.2—0.3寸
【艾灸方法】:不灸。
兌端穴的按摩手法
用指尖點(diǎn)壓兌端穴后輕輕劃圈按揉,可以刺激唇部周邊皮膚的運(yùn)動,令雙唇緊致平滑,唇紋淡化。
(一)人體穴位大全——
中會脈俞臂二間 十宣 八風(fēng) 八華 八邪 人迎 人中(水溝) 三間 三里 三焦 上關(guān) 上星 上脘 上廉 上篌 下篌 下廉 下脘 下關(guān) 下聾 大巨 大包 大迎 大都 大抒 大橫 大赫 大陵 大鐘 大腸 大敦 大椎 小腸 小海 子宮 飛揚(yáng) 太乙 太白 太沖 太陽 太溪 太淵 少沖 少海 少商 少府 少澤 少溪 中沖 中極 中府 中注 中封 中瀆 中庭 中脘 中都 中渚 中樞 中篌 天井 天宗 天府 天鼎 天沖 天溪 天樞 天牖 天聽 天窗 天池 天篌 天容 天柱 天突 風(fēng)門 風(fēng)市 風(fēng)池 風(fēng)府 氣中 氣沖 氣穴 氣海 氣戶 氣舍 五號 五樞 五里 五處 五束 巨骨 巨闕 巨篌 水分 水泉 水道 水突 內(nèi)關(guān) 內(nèi)庭 支正 支溝 仆參 心俞 日月 止瀉 長強(qiáng) 牙痛 歷兌 豐隆 不容 孔最 尺澤 公孫 云門 四號 四白 四強(qiáng) 四瀆 四滿 四縫 外丘 外關(guān) 外陵 石門 石關(guān) 玉枕 玉堂 玉液 頭維 頭顳 禾篌 歸來 申脈 本神 目窗 正營 丘墟 印堂 蘭尾 陽白 陽交 陽池 陽谷 陽綱 陽輔 陽溪 陽陵 陰交 陰市 陰包 陰谷 陰郄 陰都 陰陵 陰廉 曲池 曲泉 曲差 曲垣 曲澤 曲骨 曲鬢 會陰 會陽 會宗 關(guān)門 關(guān)元 關(guān)沖 至陰 至陽 后溪 后頂 地倉 地機(jī) 沖門 沖陰 合陽 合谷(虎口) 次篌 華蓋 囟會 耳門 行聞 交信 邁步 興奮 光明 伏兔 血海 百會 列缺 夾脊 靈臺 靈道 靈墟 聽會 聽宮 聽靈 聽穴(聾穴) 附分 附揚(yáng) 醫(yī)風(fēng) 醫(yī)明 扶突 肘尖 肘篌 肓門 肓俞 身柱 庫房 完骨 條口 勞宮 極泉 間使 肝俞 迎香 志室 鳩尾 束骨 角孫 步廊 兌端 承靈 承泣 承光 承山 承扶 承漿 承滿 承筋 肩井 肩貞 肩腧 肩篌 乳中 乳根 魚際 魚腹 俠白 俠溪 腎俞 腎脊 委中 委陽 京門 京骨 經(jīng)渠 周榮 治癱 忠陽 直立 府舍 金門 金津 環(huán)中 環(huán)跳 抬肩 青靈 秉風(fēng) 居篌 建里 命門 和篌 肺俞 昆侖 定神 虎邊 澤田 神門 神堂 神庭 神道 神封 神闕 神藏 前谷 前進(jìn) 前頂 指掌 指縫 胃上 胃侖 胃俞 胞中 胞室 胞肓 復(fù)溜 舉臂 眉沖 絡(luò)卻 膽俞 臨泣 急脈 啞門 郄門 幽門 俞府 帶脈 食竇 屋翳 陷谷 胛縫 通天 通谷 通里 腦戶 腦空 消瀉 消濼 浮白 浮郄 缺盆 殷門 秩邊 脊中 涌泉 陶道 素篌 胸鄉(xiāng) 竅陰 懸樞 玄厘 懸顱 懸鐘(絕骨) 商丘 商陽 商曲 維道 維胞 梁門 梁丘 率谷 率角 球后 偏歷 章門 輒筋 淵腋 趾平 隱白 液門 顱息 腕背(養(yǎng)老) 腕骨 闌尾 跗陽 溫溜 筋縮 犢鼻 然谷 筑賓 頜厭 期門 厥陰 紫宮 落地 強(qiáng)間 腓腸 脾俞 頰車 提垂 喘息(定喘) 腋縫 腰俞 腰眼 腰奇 腹結(jié) 腹哀 解剪 解溪 意舍 意桌 睛明 督俞 魂門 廉泉 照海 跟平 跳躍 箕門 魄門 膏肓 齦交 膀胱 膈關(guān) 膈俞 漏谷 膝關(guān) 膝眼 橫骨 璇璣 增音 鎮(zhèn)靜(安眠) 鶴頂 膺窗 髀關(guān) 膻中 翳風(fēng) 攢竹 蠡溝 顴篌 十七椎 上陽關(guān) 上睛明 上廉泉 上膂俞 上巨虛 下巨虛 下膂俞 三陰交 三陽絡(luò) 三焦俞 大腸俞 小腸俞 氣海俞 中膂禹 手三里 手五里 白環(huán)俞 白環(huán)跳 四神聰 頭臨泣 頭竅陰 絲竹空 外定喘 糾外翻 陽陵泉 陰陵泉 關(guān)元俞 血壓點(diǎn) 百蟲窠 地五會 足三里 足五里 足臨泣 足竅陰 足通谷 肩中俞 肩外俞 結(jié)核點(diǎn) 通么骨 清冷淵 潰瘍點(diǎn) 厥陰俞 滑肉門 腰陽關(guān) 腹通谷 膏肓俞 膀胱俞 膝陽關(guān) 瞳子篌
(二)人體穴位圖——
/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C8%
【任脈】
人體奇經(jīng)八脈之一。“任”字,有擔(dān)任,任養(yǎng)之意。任脈總?cè)我簧黻幗?jīng),與全身所有陰經(jīng)相連,凡精血、津液均為任脈所司,故稱為陰脈之海。任脈能妊養(yǎng)胎兒,與女子經(jīng)、帶、胎、產(chǎn)的關(guān)系密切。任脈起于胞中,下出會陰,經(jīng)陰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線上行,經(jīng)過咽喉,到達(dá)下唇內(nèi),環(huán)繞口唇,上至齦交穴,與督脈相會,并向上分行至兩目下。分支由胞中貫脊,向上循行于背部 。本經(jīng)脈腧穴包括會陰、曲骨、中極、關(guān)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闕、鳩尾 、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天突、廉泉、承漿共24穴。
【任脈圖片】
/70cFfyinKgQFm2e88IuM_a/baike/pic/item/9e7ce6dc520e91bacd11660e.jpg
/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8%CE%C2%F6&in=24752&cl=2&cm=1&sc=0&lm=-1&pn=10&rn=1&di=9165741985&ln=2000&fr=&ic=0&s=0
【督脈】
人體奇經(jīng)八脈之一。督脈總督一身之陽經(jīng),六條陽經(jīng)都與督脈交會于大椎,督脈有調(diào)節(jié)陽經(jīng)氣血的作用,故稱為“陽脈之?!?。主生殖機(jī)能,特別是男性生殖機(jī)能。督脈起于胞中,下出會陰,后行于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經(jīng)項部至風(fēng)府穴,進(jìn)入腦內(nèi),再回出上至頭項,沿頭部正中線,經(jīng)頭頂、額部、鼻部、上唇,到唇系帶處(見圖)。本經(jīng)脈腧穴有長強(qiáng) 、腰俞、腰陽關(guān)、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啞門、風(fēng)府、腦戶、強(qiáng)間、后頂、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素髎、水溝、兌端、齦交共28穴。
/view/97194.htm?fr=ala0
【督脈圖片】
/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6%BD%C2%F6&in=22394&cl=2&cm=1&sc=0&lm=-1&pn=4&rn=1&di=9458871409&ln=2000&fr=&ic=0&s=0#pn4
參考資料:/question/122512447.html?si=1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zonghe/1903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皮膚不好看這里,飲食調(diào)節(jié)很重要
下一篇: 嘴角長痘不要怕,這些方法來幫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