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腰俞穴位位置圖腰俞穴的名詞解釋腰俞穴的功效與作用腰俞穴的配伍功效腰俞穴的按摩手法腰俞穴位位置圖
腰俞穴屬于督脈穴位圖,腰俞穴位于人體骶部,當后正中線上,適對骶管裂孔。
腰俞穴的名詞解釋
腰俞穴,經穴名。出《素問.繆刺論》。屬督脈。
別名:髓空穴,背解穴,腰戶穴,腰柱穴,髓俞穴。
腰俞:腰,腰部也。俞,輸也。腰俞名意指督脈的氣血由此輸向腰之各部。本穴物質為長強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因其散熱冷縮水濕滯重,上不能傳于腰陽關穴,下不得入于長強穴,因此輸向腰之各部,故名腰俞。腰戶名意與腰俞同。
髓空穴:髓,腎之精也,氣也???,空虛也。髓空名意指督脈的上行強勁之氣至此后即變空虛。本穴物質為長強穴傳來的強勁之氣,至本穴后散熱冷縮而成天之下部的濕冷水氣,天之上部氣血為空虛之狀,故名髓空。髓俞名意與髓空同。
背解穴:背,背部也。解,散也。背解名意指督脈的上行陽氣至此為散解之狀。理同髓空名解。
腰柱穴:腰,腰部也。柱,支柱也。腰柱名意指本穴外輸腰部的氣血為腰部陽氣的棟梁支柱。本穴外輸腰部的氣血為溫性的水濕之氣,此氣對于寒濕之地的腰部來說則為陽熱之氣,它為充實腰部陽氣的棟梁支柱,故名腰柱。
腰俞穴的功效與作用
緩解治療腰脊痛、便血、腹瀉、痔瘡、月經不調、癲癇、下肢痿痹等。
功效:補益腎氣。
腰俞穴的配伍功效
腰俞穴配太沖穴緩解治療脊強反折、抽搐;
腰俞穴配膀胱俞穴(灸)、長強穴、氣沖穴、上髎穴、下髎穴、居髎穴緩解治療腰脊冷痛。
配長強、膀胱俞、氣沖、上髎、下髎、居髎,有通經活絡,散寒止痛的作用,主治腰痛、髖胯痛。
配環(huán)跳,有溫經通絡的作用,主治冷風冷痹,髖部寒痛。
配照海,有益腎調經,行氣活血的作用,主治經閉,經少,小腹脹墜。
配懸鐘,有強筋壯骨的作用,主治足痹不仁,足痿軟不用。
腰俞穴的按摩手法
用拇指指腹按揉腰俞穴并做環(huán)狀運動,每次3分鐘。
早在二千多年以前,我們祖先就已經知道人體皮膚上有著許多特殊的感覺點。公元前五至一世紀寫下的著名醫(yī)典《黃帝內經》就已指出,“氣穴所發(fā),各有處名“,并記載了160個穴位名稱。晉代皇甫謐編纂了我國現(xiàn)存針灸??频拈_山名作《針灸甲乙經》,對人體340個穴位的名稱、別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論述。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訂正訛謬,撰著《銅人腧穴針灸圖位》,并且首創(chuàng)研鑄專供針灸教學與考試用的兩座針灸銅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確,令人嘆服??梢姡茉缫郧?,我國古代醫(yī)學家就知道依據(jù)腧穴治病,并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形成了腧穴學的完整理論體系。
頭部穴位圖(正面)
頭維穴 發(fā)際穴 陽白穴 印堂穴 攢竹穴 魚腰穴 外明穴 睛明穴 絲竹空 瞳子髎 承泣穴 球后穴 四白穴 迎香穴 人中穴 地倉穴 承漿穴
補充:前頂 通天 上星 神庭 承光 當陽 五處 曲差 眉沖 素髎 兌端 齦交 上迎香
頭部背面穴位圖
百會穴 后頂穴 風府穴 風池穴 天柱穴 啞門穴 太陽穴 下關穴 客主人 耳門穴 聽宮穴 翳風穴 頰車穴 大迎穴 人迎穴
補充:四神聰 強間 腦戶 目窗 正營 率谷 承靈 腦空 頭竅陰 完骨 天沖 頷厭 頭臨泣 懸顱 懸厘 聽會 和髎 角孫 顱熄 玉枕
胸部腹部穴位圖
天突 璇璣 華蓋 紫宮 玉堂 膻中 中庭 鳩尾 巨闕 上脘 中脘 建里 下脘 水分 神闕 陰交 氣海 石門 關元 中極 曲骨 會陰 橫骨 大赫 氣穴 四滿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關 陰都 腹通谷 幽門 步廊 神封 靈墟 神藏 或中 俞府 缺盆 氣戶 庫房 屋翳 贗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滿 梁門 關門 太乙 滑肉門 天樞 外陵 大巨 水道 歸來 氣沖 髀關 足五里 陰廉 急脈 沖門 府舍 腹結 大橫 腹哀 日月 期門 天池 食竇 天溪 胸鄉(xiāng) 周榮 中府 云門
人體背部穴位圖
大椎 陶道 身柱 神道 靈臺 至陽 中樞 脊中 懸樞 命門 腰陽關 肩中俞 肩外俞 附分 肩井 天髎 曲垣 秉風 天宗 臑俞 肩貞 大杼 風門 肺俞 厥陰俞 心俞 督俞 膈俞 肝俞 膽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腎俞 氣海俞 大腸俞 關元俞 小腸俞 膀胱俞 上髎 次髎 中髎 下髎 腰俞 會陽 長強 魄戶 膏肓 神堂 膈關 魂門 陽綱 意舍 胃倉 肓門 志室 胞肓 秩邊 白環(huán)俞上肢內側穴位圖
天泉穴 天府穴 俠白穴 青靈穴 曲澤穴 尺澤穴 少海穴 孔最穴 郄門穴 間使穴 內關穴 列缺穴 經渠穴 太淵穴 大陵穴 靈道穴 通里穴 陰郄穴 神門穴 魚際穴 少商穴 勞宮穴 少府穴 中沖穴 少沖穴
上肢外側穴位圖
曲垣 秉風 巨骨 肩髎 肩髃 臑俞 肩貞 臑會 臂臑 消濼 手五里 清冷淵 肘髎 天井 小海 曲池 手三里 上廉 下廉 四瀆 支正 溫溜 三陽絡 支溝 會宗 偏歷 外關 養(yǎng)老 陽谷 陽池 陽溪 腕骨 后溪 中渚 前谷 液門 少澤 關沖 商陽 二間 三間 合谷
下肢內側穴位圖
箕門穴 血海穴 陰包穴 曲泉穴 陰谷穴 陰陵泉 膝關穴 地機穴 中都穴 漏谷穴 筑賓穴 蠡溝穴 三陰交穴 交信穴 復溜穴 商丘穴 中封穴 太溪穴 大鐘穴 水泉穴 照海穴 然谷穴 公孫穴 太白穴 大都穴 隱白穴下肢外側穴位圖
居髎 環(huán)跳 髀關 風市 中瀆 伏兔 陰市 梁丘 膝陽關 犢鼻 陽陵泉 足三里 上巨虛 條口 豐隆 外丘 陽交 飛揚 光明 陽輔 懸鐘 跗陽 解溪 沖陽 丘墟 太沖 陷谷 足臨泣 第五地 內庭 行間 大敦 厲兌 足竅陰 至陰 俠溪 足通谷 束骨 京骨 金門 申脈 仆參 昆侖.
督脈【循行】 [1]《素問·骨空論》:督脈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后,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huán)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 [2]《難經·二十八難》: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屬于腦。 [3]《靈樞·經脈》: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鶆e也?!咀⑨尅?(無)【語譯】 [1]督脈的循行,起始于小腹部,當骨盆的中央,在女子,入內聯(lián)系陰部的“廷孔”--當尿道口外端。由此分出一絡脈,分布外陰部,會合于會陰,繞向肛門之后,它的分支別行繞臀部到足少陰,與足太陽經的分支相合。足少陰經從股內后緣上行,貫通脊柱而連屬腎臟。督脈又與足太陽經起于目內眥,上行至額,交會于巔頂,入絡于腦;又退出下項,循行肩胛內側,挾脊柱抵達腰中,入循脊里絡于腎臟。在男子,則循陰莖,下至會陰部,與女子相同。督脈另一支從小腹直上,穿過肚臍中央,向上通過心臟,入于喉嚨,上至下頜部環(huán)繞唇口,向上聯(lián)絡兩目之下的中央。 [2]督脈,起始于軀干最下部的長強穴,沿著脊柱里面,上行到風府穴,進入腦部,上至巔頂,沿額下行到鼻柱。 [3]督脈別絡,名長強,挾脊旁上項,散布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分別走向足太陽經,深入貫膂。實癥,見脊強反折;虛癥,見頭重、震掉。取用其絡穴。 【附】《奇經八脈考》 【循行】 其脈起于腎下胞中,至于少腹,乃下行于腰橫骨圍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莖下至篡,女子絡陰器,合篡間,具繞篡后屏翳,別繞臀,至少陰與太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廉,由會陽貫脊,會于長強穴。在骶骨端與少陰會,并脊里上行,歷腰俞、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陶道、大椎,與手足三陽會合,上啞門、會陽維、入系舌本上至風府,會足太陽陽維,同入腦中,循腦戶、強間、后頂,上巔,歷百會、前頂、囟會、上星、至神庭,為足太陽督脈之會,循額中至鼻柱,經素髎、水溝,會手足陽明至兌端,入齦交,與任脈足陽明交會而終?!竟δ堋?督脈的“督”字,有總督、督促的含義。督脈循身之背,陽,說明督脈對全身陽經脈氣有統(tǒng)率、督促的作用。故有“總督諸陽”和“陽脈之?!钡恼f法。因為督脈循行于背部正中線,它的脈氣多與手足經相交會,大椎是其集中點。另外,帶脈出于第二腰椎,陽會維交會于風府、啞門。所以督脈的脈氣與各陽經都有聯(lián)系。又因督脈循行于脊里,入絡于腦,與腦和脊髓有密切的聯(lián)系?!侗静菥V目》稱:“腦為元神之府”,經脈的神氣活動與腦有密切關系。體腔內的臟腑通過足太陽膀背部的俞穴受督脈經氣的支配,因此,臟腑的功能活動均與督脈有關。所以金代醫(yī)家張潔古認為:督脈“為陽脈之都綱”即是此意?!静∽C】 督脈循身之背,入絡于腦,如果督脈脈氣失調,就會出現(xiàn)“實則脊強,虛則頭重”的病證,這都是督脈經絡之氣受阻,清陽之氣不能上升之故。由于督總統(tǒng)一身之陽氣,絡一身之陰氣,不僅發(fā)生腰脊強痛,而且也能“大人癲疾、小兒驚癇”。同時,督脈的別絡由小腹上行,如脈氣失調,亦發(fā)生從少腹氣上沖心的沖疝,以及癃閉、痔疾、遺尿、婦女子不育等證。 據(jù)《針灸大全》載八脈八穴,后溪通于督脈,其主治證有手足拘攣、震顫、抽搐、中風不語,癇疾、癲狂、頭部疼痛,目赤腫痛流淚,腿膝腰背疼痛,頸項強直、傷寒、咽喉牙齒腫痛,手足麻木,破傷風,盜汗等。
陽虛體質的癥狀和寒性體質接近,由于體內陽氣不足,大部分人會出現(xiàn)以下癥狀。表現(xiàn)為疲倦怕冷,手足不溫四肢冰冷愛出冷汗、唇色蒼白,少氣懶言,嗜眨乏力,易腹瀉,排尿次數(shù)頻繁,臉色發(fā)白無光澤,皮膚肌肉松軟,胃背腰部冰涼,容易感風寒。陽氣不足的人還會出現(xiàn)情緒不佳,如肝陽虛者善恐、心陽虛者善悲。飲食方面只能吃熱食或問的食物,吃涼一點的食物胃部就不舒服。日常生活中性格內向,精神不佳總是想睡覺。
陽虛體質該如何調養(yǎng)?
鍛煉身體
陽虛體質的人可以在陽光充足的環(huán)境下適當進行舒緩柔和的運動,盡量避免在寒冷環(huán)境中鍛煉。陽虛質的人怕冷,較易受風寒侵襲,鍛煉時應注意保暖避寒。要選擇暖和的天氣,進行戶外運動鍛煉,不宜在陰冷天氣或潮濕之處鍛煉身體。
根據(jù)中醫(yī)“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的觀點,陽虛質的人鍛煉時間最好選擇春夏,一天中又以陽光充足的上午為最好時機,其他時間鍛煉則應當在室內進行。陽虛質的人也可經常按摩督脈上的穴位,如長強、腰俞、命門等,可以起到疏通陽氣、強身健體的作用。
調整情緒
陽虛質的人多性格沉靜。因此應該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正確對待生活中的不順心事件,及時調節(jié)自己的消極情緒,盡量避免和減少悲傷,還要防止驚恐、大喜大悲等不良情緒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可多聽高亢、豪邁的音樂,還可以選擇一些優(yōu)美、暢快的旋律、輕音樂來緩解情緒。
日常起居
陽虛體質者起居要保暖,居住環(huán)境以溫和為宜,不宜在陰暗、潮濕、寒冷的環(huán)境下長期工作和生活。特別是冬季要適當多穿衣服,盡量吃溫熱的食物,尤其要注意背部、腰部和下肢的保暖。陽虛質者在白天應保持一定的活動量,激發(fā)體內陽氣。
陽虛體質無力化蒸騰水液,故睡前盡量不飲水,且排空小便,以免引起浮腫或頻繁起夜影響睡眠。堅持睡前用熱水泡腳,或刺激足部穴位促進氣血運行,可驅除寒氣,舒通全身經絡,增強人體免疫力和抵抗力,具有呵護陽氣、強身健體的功效。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zonghe/1932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幾招對抗護膚品臉部發(fā)癢問題
下一篇: 服用紅景天的好處,能幫助促進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