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枝使用價值高別丟棄,但這些人不宜服用
桃枝是桃樹的產(chǎn)物,平時我們一般都是吃桃子
,但是對于桃枝的使用并不是很了解
。其實桃枝的功效是很大的
,還有很多的用途
。桃枝煎制清洗傷口可以很好的治療傷口。那么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講解一下關(guān)于桃枝的功效和作用。
【性狀】枝條呈圓柱形
,長短不一
,直徑0.5-1cm
。表面紅褐色
,較光滑
,有類白點狀皮孔
。質(zhì)脆斷面黃白色
,木部占大部分
,中央有白色髓部。桃枝的氣味不大
,比較溫和
,味道稍微有一點苦
,還有點澀澀的
,口感覺得不好可以煎制清水或者是外敷。

【性味】苦;平
【歸經(jīng)】心;胃經(jīng)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
, 9-15
。外用:適量
,煎水含漱或洗浴
。
【各家論述】《綱目》:治疰忤心腹痛
,辟疫癘
。
【功能主治】活血通絡(luò)
,解毒
,殺蟲。主心腹痛
,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
,腰痛,跌打損傷
,瘡癬
。桃枝對于身體疼痛的治療是很有效的
,腰痛、腹痛
、關(guān)節(jié)痛的人群使用桃枝有治療和緩解的作用
。平時為了預(yù)防這些疼痛也可以使用桃枝,其中用法和用量要根據(jù)每個人的情況和體質(zhì)來決定
,也不是越多越好
。
服用桃枝后的飲食禁忌
想要更好的避免桃枝泡水喝的禁忌
,那么對于服用這種藥材前后的飲食大家也是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的
。在服用桃枝的前后時間段中
,不可以服用甲魚,避免藥性發(fā)生改變
。血糖較高的人群最好不要服用桃枝
,會出現(xiàn)副作用
。桃枝和有些食物是相克的,所以要避開食用
。另外,孕婦最好也不要食用桃枝
,可以改用其他功效相近的食物來達(dá)到同樣的效果
。
看了上述的知識
,大家對于桃枝的了解應(yīng)該挺多了吧
。其實桃枝的作用還遠(yuǎn)不止上述的這些,平時大家可以多學(xué)習(xí)一些關(guān)于桃枝的知識。桃枝的用法和注意事項已經(jīng)為大家講解了
,大家可以關(guān)注我們大道家園的網(wǎng)站學(xué)習(xí)更多的知識
。
粽子的由來
關(guān)于粽子由來的傳說,詳見下述:
(1)紀(jì)念屈原
公元前340年
,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
,面臨亡國之痛
,于五月五日
,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
,人們紛紛把竹筒裝米投入江中,引魚蝦來食
。以后,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
,每到這一天
,人們便竹筒裝米
,投入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么后來又用艾葉或葦葉
、荷葉包粽子呢?《初學(xué)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
,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
,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
,以后可用艾葉包住
,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xùn)|西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庇谑?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
。世代相傳
,逐漸發(fā)展為我國端午節(jié)食品
。
(2)“包烹”之說
50萬年前發(fā)明用火熟食時
,為了適口
,人們用樹葉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后剝?nèi)~而食
,這雖不叫粽子,卻已有粽子的雛形
。經(jīng)過40萬年的春秋更迭,進(jìn)入石烹時代
,先人們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墊獸皮
,再注水其中
,投入燒燙的石子使水沸騰,煨煮用植物葉子包裹的原料
,直至成熟
,這就更像現(xiàn)在的粽子
。
查看全部17個回答
相關(guān)問題
廣告嘉興粽子的做法
粽子可以說是端午比較常見的食物
,基本上大家對于它都不會感到很陌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在市面上賣的粽子的種類也是比較多
,但是大家對于粽子的具體營養(yǎng)價值和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并不是很清楚
。今天煌旗君就帶著大家好好了解下
。 嘉興粽子的功效和作用1
、具有補益氣的作用:一般臉上沒有什么起色或者是沒有紅潤
,手腳容易冰涼的人可是食用粽子
,能夠改善目前的癥狀。2、具有暖胃的作用:粽子具有中和胃酸的作用
,進(jìn)而緩解胃痛。3
、具有止瀉的作用:脾虛型腹瀉患可以食用粽子,這樣會使得自己的癥狀得到明顯的好轉(zhuǎn)
。4
、具有健脾的作用:一般脾胃比較虛弱的人是可以…
102019-05-11
粽子的由來
關(guān)于粽子由來的傳說
,詳見下述:
1
、紀(jì)念屈原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
、楚國大夫屈原
,面臨亡國之痛
,于五月五日
,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
。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把竹筒裝米投入江中
,引魚蝦來食。以后
,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
,每到這一天
,人們便竹筒裝米
,投入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么后來又用艾葉或葦葉
、荷葉包粽子呢?《初學(xué)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
,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
,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
,以后可用艾葉包住
,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xùn)|西
。”于是
,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
。世代相傳,逐漸發(fā)展為我國端午節(jié)食品
。
2
、“包烹”之說
50萬年前發(fā)明用火熟食時
,為了適口
,人們用樹葉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后剝?nèi)~而食,這雖不叫粽子
,卻已有粽子的雛形。經(jīng)過40萬年的春秋更迭
,進(jìn)入石烹時代
,先人們已能在地上挖坑
,坑中墊獸皮
,再注水其中
,投入燒燙的石子使水沸騰
,煨煮用植物葉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
,這就更像現(xiàn)在的粽子。
9瀏覽100 2018-04-16
粽子的來歷 簡介
粽的歷史悠久
,春秋時期
,用菇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
,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
,稱“筒粽”
。在戰(zhàn)國時代
,楚國三閭大夫及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自盡后
,百姓為了防止魚類破壞屈原的尸體
,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讓魚吃米飯而不去咬屈原的遺體
。 另說則是用來祭祀屈原的供品。粽子一直是端午的必備的食品
,除了紀(jì)念屈原之外,江蘇等地
,粽子被認(rèn)為跟伍子胥信仰有關(guān)
。當(dāng)?shù)赜涊d:“鄉(xiāng)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
,非屈原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西晉周處《風(fēng)土記》寫道:“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齊民要術(shù)》卷九引《風(fēng)土記》記述粽子“蓋取陰陽尚相褁未分散之時像也”
。 南梁時五月五日作粽
,并在筒粽上蓋楝葉
、以五彩絲線纏之
。《續(xù)齊諧記》傳說光武帝建武年中
,長沙人區(qū)曲見自稱“三閭大夫”的人謂:“聞君當(dāng)見祭,甚善
。常年為蛟龍所竊
,今若有惠
,當(dāng)以楝葉塞其上
,以彩絲纏之。此二物
,蛟龍所憚?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擴展資料: 一
、趣事 1
、地球上最早 江西德安縣文物部門于1988年9月在一座宋代古墓里發(fā)現(xiàn)了兩個實物粽子,據(jù)考證
,這是發(fā)現(xiàn)的世界上最早的實物粽。 該古墓位于德安縣城郊
,葬于公元1274年。墓主右手拿一根長40厘米的桃枝
,桃枝上吊有兩個棱形粽子。 粽子長6厘米
,寬3厘米,分別系于桃枝兩邊
,外皮為粽葉
,苧麻捆扎
。專家介紹
,早期粽子有祭奠之意
,放入棺木中以示親屬的哀悼
。兩個粽子成雙成對,象征吉祥如意
。 2、歷史最悠久 西安的蜂蜜涼粽子
,載于唐韋巨源《食譜》
。特點是只用糯米
,無餡,煮熟后晾涼
,吃時用絲線勒成薄片
,澆以蜂蜜與黃桂醬――白糖腌桂花醬
。 大肉粽產(chǎn)于廣西南寧
,每只重約兩斤
,以肥豬肉
、綠豆為餡,清香
、軟糯、甘潤
、膏腴不膩
。 廣西壯族出現(xiàn)過最大的粽子
,它是將芭蕉葉墊在一個特大的方形籠格中
,內(nèi)放50公斤淘凈并拌有醬油的糯米,再拌入一只去皮骨
、切成小方塊的豬腿的肉,面上覆一層芭蕉葉
,隔水蒸熟
,這種粽子壯族人叫“口粽粑”
,可供一家三口吃兩個月
。 據(jù)香港的媒體介紹,香港有9位老人
,曾經(jīng)包了1只重36公斤的粽子,供250人食用
。1989年端午節(jié)
,臺灣彰化縣曾制作一只特大粽子
,重達(dá)350公斤。廣東一帶包的粽子個兒特大
,煮熟后1只粽子端到桌上,四個年輕人居然沒法將它吃掉
。 三
、體積最小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廟
,綠波廊、湖心亭兩處皆有
。長約寸許,形如枕頭
,火腿為餡
,小巧清鮮
;湖心亭以為茶食
,甚妙
。 在上海一些酒樓飯館中,宴席點心供應(yīng)“迷你粽”
,小得像手指一般
,每50克糯米加4小塊火腿
,可包4只小粽子
,白線纏綠葉,玲瓏淡雅
,真象一件工藝品,讓人愛不釋手
,舍不得剝而吃之。 四
、最早速凍品種 1995年,三全食品研制出了中國食品行業(yè)第一顆速凍粽子
,至今堅持推動粽子行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
。 參考資料:-粽子
65瀏覽6417 2018-11-15
粽子的由來
端午節(jié)吃棕子的傳統(tǒng)風(fēng)俗
,與紀(jì)念屈原有關(guān)
。傳說屈原投江后,洹羅江附近的漁民聞訊立即駕漁舟趕來搶救
。為了盡快救到屈原的遺體,大家有的用木板
、扁擔(dān)作槳片
,幾個人劃著一只船
,爭先恐后
,沿江而下到洞庭湖,一直沒有找到
。這里的人民耽心屈原的遺體被魚吃掉,就用竹簡裝米丟在水里
,讓魚去吃,免得傷害他
。東漢初年(公元1世紀(jì)),長沙有個叫區(qū)回的人
,白天睡覺
,夢見屈原對他說:“聽說你要來祭我
,我很感謝你
。
可是
,每年大家投在水中的祭米都給蛟龍搶吃了。希望你用楝樹葉把竹筒塞好
,外面用五色絲線纏起來,因為蛟龍怕這些東西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睔鼐驼账脑捜プ?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這大概就是五月五日——端午節(jié)家家戶戶都包棕子的由來
。據(jù)蕭梁時吳均《續(xù)齊諧記》說:“世人作棕
,并帶五彩絲及楝葉
,皆汨羅之遺風(fēng)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
因此
,每到端午
,民間有吃棕子
,劃龍船的習(xí)俗
。
41瀏覽5935 2016-08-30
粽子的來歷
粽子的來歷一
公元時期關(guān)于粽子的來歷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
、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
,于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
。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
,人們紛紛把竹筒裝米投入江中
,引魚蝦來食
。以后
,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
,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竹筒裝米
,投入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
為什么后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xué)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
,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
,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
,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
,以后可用艾葉包住
,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xùn)|西
。"于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
,做成"角黍"。世代相傳
,逐漸發(fā)展為我國端午節(jié)食品
。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節(jié)在宮中吃了九子粽后
,龍顏大喜,贊不絕口
,欣然賦詩一首:"四時花竟巧,九子粽爭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
,即為九只粽連成一串
,有大有小
,大的在上
,小的在下
,形狀各異,非常好看
。并且九種顏色的絲線扎成
,形成五彩繽紛
。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
,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
、婆婆送給新婚的禮物等
,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fēng)俗
,故"九子粽"便是多子多福的象征。清代詩人吳曼云
,也寫有一首贊美九子粽的詩篇:"裹就連筒米宿春,九子彩縷扎重重
,青菰褪盡云膚白
,笑說廚娘藕復(fù)松
。
粽子的來歷二
古代時期關(guān)于粽子的來歷。端午節(jié)祭祀先祖
,其實是后人賦予的內(nèi)容。古人對端午
,其實有種種說法,按《齊諧記》說法
,因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龍所竊
,因此創(chuàng)造了粽子這種形色
。因為蛟龍怕楝葉
、綠絲
。而李時珍《本草綱目》卻說:“糉
,俗作粽。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
,尖角,如棕桐葉心之形
,故曰粽
,曰角黍
。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
,五月五日以為節(jié)物
,相隗送,或言為祭屈原
。作此投江
,以飼蛟龍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币蚶顣r珍此種說法
,故聞一多有“端午為持龍圖騰崇拜民族的祭祖日”之說。
關(guān)于粽子最早的記載是1600年前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fēng)士記》云:“仲夏端午
,烹鶩角黍?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00年后南朝梁文學(xué)家吳鈞在《續(xù)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
,楚人哀之
,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
。”于是以訛傳訛
,相沿成俗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娙藗儗χ伊x之士感情之彌篤了。粽子并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它的起源說法很多
。最讓人信服的是“包烹”之說
,就是50萬年前發(fā)明用火熟食時
,為了適口,用樹葉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后剝?nèi)~而食
,這雖不叫粽子
,卻已有粽子的雛形
。經(jīng)過40萬年的春秋更迭
,進(jìn)入石烹時代,先人們已能在地上挖坑
,坑中墊獸皮,再注水其中
,投入燒燙的石子使水沸騰
,煨煮用植物葉子包裹的原料
,直至成熟
,這就更像現(xiàn)在的粽子。粽子的出現(xiàn)如本文開頭所說
,但一說用于祭祖;又說為了紀(jì)念屈原殉難,兩說都有道理
。
粽子的來歷三
春秋時期關(guān)于粽子的來歷
。據(jù)記載,早在春秋時期
,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
,稱“筒粽”。東漢末年
,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
,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
,稱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
,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jié)食品
。這時
,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
,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米中摻雜禽獸肉
、板栗、紅棗
、赤豆等,品種增多
。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
到了唐代
,粽子的用米
,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xiàn)錐形
、菱形。日本文獻(xiàn)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
。宋朝時
,已有“蜜餞粽”
,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
。這時還出現(xiàn)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
,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
。元
、明時期
,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
,后來又出現(xiàn)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xiàn)豆沙
、豬肉、松子仁
、棗子
、胡桃等等
,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
,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
,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
、包粽子
,其震遠(yuǎn)同湖州粽
花色品種更為繁多
。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
、鮮肉
、八寶、火腿
、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
。吃粽子的風(fēng)俗,千百年來
,在中國盛行不衰
,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
5瀏覽26456
粽子的來歷到底是什么
粽子的來歷: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
、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
,于五月五日
,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
。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把竹筒裝米投入江中
,引魚蝦來食。以后
,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
,每到這一天
,人們便竹筒裝米,投入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
為什么后來又用艾葉或葦葉
、荷葉包粽子呢?《初學(xué)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
,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
,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
,以后可用艾葉包住
,將五色絲線捆好
,蛟龍最怕這兩樣?xùn)|西
。"于是
,人們便以"菰葉裹黍"
,做成"角
接新出生寶寶出院風(fēng)俗
接新出生寶寶出院風(fēng)俗
接新出生寶寶出院風(fēng)俗
,在寶寶出生以后適應(yīng)了環(huán)境一般都會帶回家
,每個地方對于接新出生寶寶的講究也都不一樣
,這是對于寶寶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儀式,下面分享接新出生寶寶出院風(fēng)俗
。
接新出生寶寶出院風(fēng)俗11、其實各個地區(qū)風(fēng)俗講究是不一樣的
,大家可以咨詢一下老一輩
,當(dāng)然他們在這之前也會提前做好準(zhǔn)備
,作為年輕人來說風(fēng)俗講究不用那么在意,最應(yīng)該關(guān)心的是新生兒
。
2
、在出院之前家里要提前做好準(zhǔn)備,比如環(huán)境要優(yōu)越
,把家里打掃一下,防止有細(xì)菌感染
,另外門窗要打開通風(fēng),保證空氣新鮮
,也可以放空氣凈化器,另外溫度要適中
。
3
、在出院回家的路上要有人抱著寶寶
,產(chǎn)婦肯定不合適,因為現(xiàn)在身體還沒有完全恢復(fù)
,另外也不要選擇長期抽煙,還有身體不好又很粗心的人
,可以選擇自己的媽媽或者婆婆,女人相對來說比較細(xì)心一些
。
4
、另外回家之后要時時關(guān)注寶寶整體狀態(tài)
,要看一下睡眠質(zhì)量如何,奶水是否充足
,還有是否過熱或者過冷等等,防止身體出現(xiàn)不適現(xiàn)象
。
接新出生寶寶出院風(fēng)俗2出院時要準(zhǔn)備一根桃枝
,桃枝上用紅線綁上錢
、大棗
、花生、葫蘆
、蘋果等東西,避邪
。
有的地方只是給新生兒拿枝桃樹枝
,很小一根
,或者桃木做的桃木劍用來辟邪。
新生兒用紅包袱包回去
,叫報福回家
有的地方接新生兒出院時要遮雨傘,把產(chǎn)婦和孩子遮住
,并且拿蘆葦葉拍其身后,辟邪
。
從醫(yī)院回家,如果碰到有橋的地方
,就扔一塊硬幣到河里去
;過那些大的十字的路口時候也要扔硬幣
。
到家時一般要放鞭炮,在房子外面掛紅綢
。門口掛紅繩
,意思這家有做月子的
,該避諱的避諱
!
放鞭炮一是相信鞭炮聲可以嚇走牛鬼蛇神
,保佑小孩的
;二是看小孩的'聽力有無問題。
用別人車接新生兒回家有什么忌諱
孩子沒有滿月
,忌諱用別人車接。若特殊情況
,可以包個紅包。
要給接你的車子掛紅
,這是規(guī)矩。
家里有嬰兒的
,晚上回家晚了,進(jìn)家門前要弄弄身上再進(jìn)家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