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斑塊病程長,病因復雜,發(fā)病機制仍不清楚,給治療帶來很多不方便。通常認為可能與內(nèi)分泌失調(diào)、藥物、化妝品以及長時間紫外線照射有關。中醫(yī)認為面部斑塊多源于臟器的損傷,其中與肝、脾、腎有密切關系。情志內(nèi)傷,肝郁氣滯;飲食勞倦,傷及脾胃;經(jīng)血不調(diào)、腎精受損等均可致病。由此可見,色斑的出現(xiàn)與臟腑功能的正常與否有極其密切的關系,并因此可大致分為胃斑、肝斑、腎斑和原因不明的斑。
祛斑基本按摩法
按摩可整體調(diào)節(jié)臟腑功能,并能使皮膚基底層內(nèi)黑色素的分布趨于平均,從而達到祐斑的目的。
按摩方法
推抹鼻兩側(cè)(如圖1)名指置于鼻側(cè),從睛明開始,推抹至迎香,反復10~15次。中指和無順鼻梁之下,再從鼻尖直抹至印堂,反復10?15次。
按摩耳部穴位:指腹由印堂沿眉骨分推至太陽,再沿耳前推至耳門和聽宮。手不離位,輕捏耳垂。捏住下拉,再上提耳尖2?3次。
按摩頭側(cè)穴位:指腹從印堂分推眉骨至太陽按一下(如圖2),手不離位,推至耳門按一下,再推至聽宮按一下,接著下推,一直沿下頦推至人迎,不按壓。
按摩頭側(cè)頭后:中指、無名指指腹從印堂分推至太陽,按一下,再向后推至率谷,用大拇指指腹推向風池,按住風池,中指按在太陽上。
分別按揉10?15圈,然后用輕力向后提拉2~3次。
切掐眼眶:用大拇指、食指切掐眼眶的皮膚和肌肉,分上下切掐,先上后下,各切掐3?5次。
按摩面部穴位:_指點四白(如圖3),一指點陽白(如圖4),點好后按下,用兩手輕揉穴位,先順時針揉50圈,再逆時針揉50圈。然后用小指點顴髎,點、按、揉三法并用,由慢到快。
切掐額部:用兩手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切掐額部5道線3~5次,印堂—神庭(第1道線)、魚腰—頭維(第2、3道線)、瞳子髎―率谷(第4、5道線),手法要輕柔。
多吃水果:
一些水果屬于涼性的,所以會有降火,去火的功效。如柚子,獼猴桃等稍寒的水果。這類水果因為稍涼,所以平時不能多吃。
喝蜂蜜水:
可以用濃蜂蜜沖水喝。一勺二勺的蜂蜜兌溫開水。平時的時候可以喝一杯。
少食用辛辣食物:
如果感覺自己有火氣,那么應該避免吃辛辣的食物刺激。例如,麻辣燙,酸辣粉,辣椒,大蒜等等。
保持充足的睡眠:
睡眠不足,也會讓人體煩躁。保持早睡早起,多喝水的習慣。
尋找上火的原因:
如果知道自己的上火原因,那么就要把這件事情想淡一些,放松自己。
本人根據(jù)推拿專家的介紹,兩個多月來每天對自身從頭到腳的百會穴、膻中穴、 氣海穴、勞宮穴、足三里穴、涌泉穴等六個穴位進行不定時的按摩,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不但心悸、頭暈、失眠及胃腸功能有明顯改善,而且人也感覺精力充沛了許多。現(xiàn)分享給大家,空閑時可選擇性地按摩這幾個穴位,或許你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1、百會穴
百會穴位于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百會意為“百脈于此交會”,百脈之會,百病所主??捎檬终瓢茨︻^頂中央的百會穴,每次按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各按摩50圈,每日2—3次,對心悸、頭暈、失眠、健忘等均有效果。
2、膻中穴
膻中穴的具體位置為人體前正中線與兩乳頭連線的中點,是臟腑之氣匯聚的地方,按摩膻中穴可以擴張血管,調(diào)整心臟功能,還可治療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咳嗽、呃逆等癥。按摩時一般用拇指或中指的指腹,力度以稍有疼痛感為宜。每次按摩10來秒即可,6次為1遍,一般每天按摩3—5遍。
3、氣海穴
氣海穴也就是常說的下丹田,在肚臍正下方1.5寸(即食指與中指并攏的寬度)。氣海是針灸保健的要穴,自古就有“氣海一穴暖全身”的說法,有溫養(yǎng)益氣、強壯全身的作用,可雙手搓熱按摩此穴。陽氣不足、虛證患者,可選用艾灸氣海,效果更佳。
4、勞宮穴
握拳,中指尖所指處即是勞宮穴。勞宮具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用于治療失眠、神經(jīng)衰弱等癥,還有強壯心臟的作用。按摩可左右手拇指交叉進行,也可將兩手頂于桌角上按勞宮穴,時間自由掌握,每天2—3次。
5、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髕骨下緣3寸(可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并攏,以中指中節(jié)橫紋處為準,四指寬度即為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拇指指關節(jié)橫度)處。按摩足三里有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diào)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jīng)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壓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按壓5—10分鐘,每次按壓要使足三里穴有針刺一樣的酸脹、發(fā)熱的感覺。
6、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的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是腎經(jīng)的首穴。涌泉穴意為腎經(jīng)之氣猶如源泉之水,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各處,尤其對神經(jīng)衰弱、精力減退、失眠乏力效果顯著。按摩涌泉時,注意稍稍用力推搓,以局部出現(xiàn)微熱感為宜。
推拿按摩養(yǎng)生,主要有溫、補、通、瀉、汗、和、散、清8種手法:
溫:使用擺動、摩擦、擠壓等手法,用較緩慢而柔和的節(jié)律性操作在固定穴位或部位上使能量深入分肉或臟腑組織,以達到溫熱祛寒的目的,適用于虛寒癥。
補:運用推法、摩法、揉法等重點在腹部的中脘、天樞、氣海、關元穴上,再用按法、摩法、推法、點法作用于背部膀胱經(jīng)和華佗夾脊穴上,以補氣血津液之不足,臟腑機能之衰弱,重點補后天之本脾胃和先天之本腰腎。
通:運用推、拿、搓、等法作用于四肢疏通經(jīng)絡,拿肩井通氣機,行氣血,點按背部腧穴通暢臟腑氣血,以達到祛除病邪壅滯的作用。
瀉:運用按揉法、推法、彈撥法等作用于腹部,一般用于下焦實證。由于結(jié)滯實熱引起的下腹脹滿或脹痛,食積火盛,二便不通等皆可用本法,本法之長在于無藥物之俊猛,而且無毒副作用。
汗:用先輕后重的手法加強刺激,步步深入,使全身汗出,使病邪從表解,達到祛風散寒的目的,適用于風熱外感和風寒外感。
和:運用滾、按、揉、搓、等手法作用于四肢和背部,達到氣血調(diào)和,表里疏通,陰陽平衡的目的,恢復人體正常的生理狀態(tài),主要用于病在半表半里不宜汗不宜吐,不宜下的情況,可調(diào)脈氣,和經(jīng)血,氣血不和經(jīng)絡不暢引起的肝胃氣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脾胃不和,周身脹痛等癥。
散:主要作用是“摩而散之,消而化之”使結(jié)聚疏通,不論有形或無形的積滯都可以使用,對臟腑之結(jié)聚、氣血之淤滯、痰食之積滯應用散法可使氣血疏通、結(jié)聚消散。
清:運用剛中有柔的手法在所取穴位、部位上進行操作,達到清熱除煩的目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zonghe/2161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通宵容易生黑眼圈,化解要用食療
下一篇: 土牛膝的功效,能治療痛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