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譯文:
木氣能產(chǎn)生酸味,酸味能滋養(yǎng)肝臟。
解析:
春天與東方相通應,陽升而日暖風和,草木生發(fā);木氣能生酸味,酸味入肝,能滋養(yǎng)肝臟。
養(yǎng)生智慧:適當吃酸能養(yǎng)肝
“酸生肝”,我們平時吃點酸味食物或藥物可以養(yǎng)肝。肝陰、肝血得到營養(yǎng)充足了,肝臟的各項生理功能就能發(fā)揮正常了。
在日常飲食中,我們可以適當進食一些酸味食品,如山楂、橘子、酸蘋果、葡萄、酸奶等。在進餐或做某些菜肴時,依需要和習慣適當加點醋也可以起到適當作用。
酸味食物很多酸味除了能養(yǎng)肝外,還有以下多種作用:
山楂:山楂有開胃消食、化淤除積、活血止痛等作用,特別是對消肉食積滯作用更好。將50克山楂,100克粳米煮粥后放入少量的白糖食用具有開胃消食的功效;取30克山楂加清水煮沸,20分鐘后去山楂,加少許白糖調(diào)成糖茶飲用,可起到活血散淤、消積止痛的作用。
橘子:橘子味甘酸,性涼,有開胃理氣、止咳潤肺的功效。把清洗干凈胃、通氣、提神的功效;取橘子搗汁服用,可治療肺胃有熱,煩渴不止等癥。
蘋果:蘋果味甘、微酸,性涼,能生津止渴、清熱除煩、助消化、益脾止瀉。熱病心煩及夏季暑濕外感發(fā)熱者可取適量蘋果搗汁服用。
酸奶:酸奶性平,味酸,有生津止渴、補虛開胃、潤腸通便、降血脂、防癌抗癌的作用。將200毫升酸奶及少許白糖放入500克的面粉中,攪拌成面漿后攤成薄餅后食用,有益氣潤燥、生津開胃的作用;也可取200毫升酸牛奶,加入50毫升的蘋果汁和橘汁,充分攪拌均勻后,加入適量蜂蜜調(diào)味后飲用,有補鈣降壓,活血降脂的功用。
食醋:食醋味酸甘,性平,能消食開胃、止血解毒。我們在吃涼拌菜時,適當加入一些食醋能起到開胃、增進食欲的作用。在500毫升食醋中,浸入大蒜數(shù)個,適量白糖,一周后食大蒜數(shù)瓣,可殺菌解毒,適用于腸炎腹瀉等疾病的預防。
烏梅:烏梅味酸澀,性平,具有健脾和胃、補養(yǎng)肝腎之功效。將烏梅15克用溫開水泡1日,連湯放入鍋內(nèi),加洗凈的芝麻120克及適量冰糖,燒開,改用微火煮20分鐘,取汁。諸味合用,有補養(yǎng)肝腎、斂肺止咳的功效。適用于肝腎陰虛,久咳不止,干咳或痰液稀少等癥。
酸棗:酸棗性平,味甘酸,具有養(yǎng)心、安神、斂汗等功效。酸棗仁15克,普耳茶2克,加水2000毫升,酸棗仁煎液1600毫升,沖泡花茶飲用。常飲此茶可寧心安神,養(yǎng)肝催眠。
草莓:草莓性涼,味酸甘,草莓中所含的胡蘿卜素是合成維生素的重要物質(zhì),具有明目養(yǎng)肝作用。除了鮮食之外,還可搗爛后分別加冰糖、紅糖、或蜂蜜食用,能潤肺止咳、潤肺利腸。
葡萄:葡萄性平、味甘酸。葡萄中所含的果酸還能幫助消化、增加食欲,防止肝炎后脂肪肝的發(fā)生;葡萄枝是肝炎患者補充鐵的重要來源。用葡萄根100-150克煎水服下,對黃疸型肝炎也有一定療效。
荔枝:荔枝味甘酸,性溫,有補脾益肝、生津止渴、解毒止瀉等功效。將荔枝肉100克,菱角肉250克,冰糖30克,共煎煮成湯飲用。此養(yǎng)肝湯是保護肝細胞的佳品。
溫馨提示:
醋宜常食,但一次不宜多吃??茖W家的說法是,當大量的醋進入人體后,會改變胃液的pH值使胃環(huán)境中酸性加強,對胃黏膜可能會造成損傷,會引起胃痛、惡心、嘔吐,甚至引發(fā)急性胃炎。因此,食醋要適量。
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出自《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
六節(jié):節(jié),次也,度也,這里有周期的意思。古人以“甲子”紀天度,甲子一周為六十日,是為一節(jié)。每年三百六十日,分為六節(jié)。高士宗《素問直解》:“六節(jié)者,天以六為節(jié)。天氣始于甲,地氣始于子,子甲相合,六十日而甲子周,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p>
藏象:此二字首見于本篇指臟腑居于體內(nèi),而形象表現(xiàn)于外,從外而知內(nèi),故名。藏(臓-臟),藏也,指藏于體內(nèi)的臟腑。象,征象、形象之意。王冰注云:“象,謂氣象也。言五臟雖隱而不見,然其氣象性用,猶可以物類推之?!?/p>
《六節(jié)藏象論》出處:
張志聰《素問集注》:
此篇乃論歲運之總綱,天之十干,成六六之節(jié)以應一歲。而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上呈天之六氣?!段暹\行大論》云:‘帝曰:寒暑燥濕風火,在人合之奈何?
岐伯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是在天之六氣,在地之五行、五味,而又化人之五臟也。然人之五臟,地之五行,皆由十干所化,故曰‘六節(jié)藏象論’也。”
李經(jīng)緯、鄧鐵濤《中醫(yī)大辭典》:
節(jié),謂一定的度數(shù)。古人以甲子紀天度,六十日甲子一周而為一節(jié),六節(jié)為一年,故稱六節(jié)。臟,指內(nèi)在臟器;象,為可見之形象。臟居于內(nèi),形見于外,故曰臟象。本篇首論天度,繼論臟象,以明人與天地相應之理,故名。篇末介紹了人迎與寸口脈象異常所發(fā)生的病變。
帝曰:余聞上古圣人,論理人形,列別臟腑,端絡經(jīng)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jīng),氣穴所發(fā),各有處名,溪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jīng)紀。外內(nèi)之應,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對曰:
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逦?,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征,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咸勝苦。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在腎,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臟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臟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栗,在竅為耳,在味為咸,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咸傷血,甘勝咸。
注:
溪谷屬骨: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屬骨,為與骨相連屬處。
白話解:?
黃帝說:我聽說遠古時代對醫(yī)學有很高修養(yǎng)的人,他們研究人體的形態(tài),辨別臟腑的位置;審察經(jīng)脈的聯(lián)系,把十二經(jīng)脈分為陰陽表里相合的六對,并分辨各條經(jīng)脈的走行路線;各條經(jīng)脈上的穴位,都有一定的名稱和部位;肌肉與骨骼相連接,也都有它們的起止部位;經(jīng)絡系統(tǒng)中的皮部和浮絡,雖然有上下左右不同,但都條理分明;四時陰陽的變化,有它一定的規(guī)律;外界環(huán)境與人體內(nèi)部的臟腑經(jīng)絡,相互對應,也都有表里相合的關系。以上這些說法是否都是真的呢?
岐伯回答說:東方應春而生風,春風能促進草木生長,木氣能產(chǎn)生酸味,酸味能滋養(yǎng)肝臟,肝臟氣血營養(yǎng)筋脈,筋有柔韌能屈能伸的特點,與木氣相應,在五行關系中,木能生火,而心屬火,故說筋生心。肝與目有特殊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所以說肝主管目。這種陰陽五行變化的力量,既強大又微妙,可以產(chǎn)生一切事物,它在天為深遠無邊的宇宙,在人為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在地為萬物的生化;生化然后能產(chǎn)生一切事物;認識了事物的規(guī)律,然后能生出智慧;深遠無邊的宇宙,是變化莫測的。變化在天便是六氣中的風,在地便是五行里的木,在人體便是五體中的筋,在內(nèi)臟便是五臟中的肝,在顏色便是五色中的青,在音律便是五音中的角,在發(fā)聲便是五聲中的呼,在疾病癥狀便是抽搐痙攣,在孔竅便是五官中的目,在滋味便是五味中的酸,在情志便是五志中的怒。根據(jù)情志與五臟的相應關系及五行生克的道理,大怒傷肝,悲可以抑制怒;風邪易傷筋,燥氣能抑制風氣;酸味也能傷筋,辛味能制約酸味。
南方應夏,陽氣旺盛而生熱,熱盛生火,火氣能產(chǎn)生苦味,苦味能夠滋養(yǎng)心臟,心能生血,在五行關系中,火能生土,而脾屬土,所以說血生脾。心臟與舌有特殊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所以說心主管舌。這種陰陽五行變化的力量,既強大又微妙,可以產(chǎn)生一切事物,它在天便是六氣中的暑熱,在地便是五行里的火,在人體便是五體中的脈,在內(nèi)臟便是五臟中的心,在顏色便是五色中的赤,在音律便是五音中的徵,在發(fā)聲便是五聲中的笑,在疾病癥狀便是憂心忡忡,在孔竅便是五官中的舌,在滋味便是五味中的苦,在情志便是五志中的喜。根據(jù)情志與五臟的相應關系及五行生克的道理,暴喜傷心,恐可以抑制喜;熱能傷氣,寒氣能抑制熱氣;苦味也能傷氣,咸味能制約苦味。
中央應長夏而生濕,濕能生土,土氣能產(chǎn)生甘味,甘味能夠滋養(yǎng)脾臟,脾臟能使肌肉生長發(fā)達,在五行關系中,土能生金,而肺屬金,所以說肉生肺。脾臟與口有特殊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所以說脾主管口。這種陰陽五行變化的力量,既強大又微妙,可以產(chǎn)生一切事物,它在天便是六氣中的濕,在地便是五行里的土,在人體便是五體中的肉,在內(nèi)臟便是五臟中的脾,在顏色便是五色中的黃,在音律便是五音中的宮,在發(fā)聲便是五聲中的歌,在疾病癥狀便是干噦,在孔竅便是五官中的口,在滋味便是五味中的甘,在情志便是五志中的思。根據(jù)情志與五臟的相應關系及五行生克的道理,思慮過度傷脾,怒可以抑制思;濕氣能傷肌肉,風氣能抑制濕氣;甘味也能傷肌肉,酸味能制約甘味。
西方應秋而生燥,燥能生金,金氣能產(chǎn)生辛味,辛味能夠滋養(yǎng)肺臟,肺臟能使皮膚和毛發(fā)健康,在五行關系中,金能生水,而腎屬水,所以說皮毛生腎。肺臟與鼻有特殊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所以說肺主管鼻。這種陰陽五行變化的力量,既強大又微妙,可以產(chǎn)生一切事物,它在天便是六氣中的燥,在地便是五行里的金,在人體便是五體中的皮毛,在內(nèi)臟便是五臟中的肺,在顏色便是五色中的白,在音律便是五音中的商,在發(fā)聲便是五聲中的哭,在疾病癥狀便是咳嗽,在孔竅便是五官中的鼻,在滋味便是五味中的辛,在情志便是五志中的憂。根據(jù)情志與五臟的相應關系及五行生克的道理,過憂傷肺,喜可以抑制憂;熱氣能傷皮毛,寒氣能抑制熱氣;辛味也能傷皮毛,苦味能制約辛味。
北方應冬而生寒,寒能生水,水氣能產(chǎn)生咸味,咸味能夠滋養(yǎng)腎臟,腎臟能使骨髓充滿,在五行關系中,水能生木,而肝屬木,所以說髓生肝。腎臟與耳有特殊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所以說腎主管耳。這種陰陽五行變化的力量,既強大又微妙,可以產(chǎn)生一切事物,它在天便是六氣中的寒,在地便是五行里的水,在人體便是五體中的骨,在內(nèi)臟便是五臟中的腎,在顏色便是五色中的黑,在音律便是五音中的羽,在發(fā)聲便是五聲中的呻,在疾病癥狀便是戰(zhàn)栗顫抖,在孔竅便是五官中的耳,在滋味便是五味中的咸,在情志便是五志中的恐。根據(jù)情志與五臟的相應關系及五行生克的道理,過度恐懼傷腎,思慮可以抑制恐懼;寒氣能傷血,燥氣能抑制寒氣;咸味也能傷血,甘味能制約咸味。
五行與五臟的關系五臟: 肺、 肝、 腎 、 心、 脾 五行: 金、 木、 水 、 火、 土 五味: 辛、 酸、 咸 、 苦、 甘 中醫(yī)根據(jù)五行的特性,來描述五臟的某些生理特性和功能作用。如木性可曲可直,條順而暢達,肝屬木,其特點是喜條達而惡抑郁,并有疏泄之功能;火性溫熱而炎上,心屬火,其特點是心陽有溫煦之功能,心火易于上炎;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之特性,脾屬土,其特點是有消化水谷,運輸精微,營養(yǎng)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又為氣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肅收斂,肺屬金,其特點是具有清宣肅降之功能;水性潤下,有下行、閉藏之性,腎屬水,其特點是主水液代謝之蒸化排泄,并有藏精功能。 五行說認為,五行之間存在著生、克、乘、侮的關系。相生即相互資生和相互助長。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即相互制約和約束。五行的相克次序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如果五行相生相克太過或不及,就會破壞正常的生克關系,而出現(xiàn)相乘或相侮的情況。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對被克的一行克制太過。比如,木過于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時,木就會過度地克土,使土更虛,這就是木乘土。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過,使克它的一行無法制約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稱為反克或反侮。比如,在正常情況下水克火,但當水太少或火過盛時,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會被火燒干,即火反克或反侮水。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生,事物就無法發(fā)生和生長;而沒有克,事物無所約束,就無法維持正常的協(xié)調(diào)關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動態(tài)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發(fā)生與發(fā)展.相生相克的關系在中醫(yī)中被廣泛應用于解釋五臟之間的關系憨臟腑間的病理影響,和相應的診斷和治療。 五臟之間相互資生的關系,可用五行相生來闡明。如腎(水)藏精,肝(木)藏血,腎精可化生肝血,此即腎水滋養(yǎng)肝木,即水生木;肝(木)藏血,心(火)主血脈,肝之貯藏血液和調(diào)節(jié)血量功能正常,則有助于心主血脈功能的正常發(fā)揮,此即肝木上濟心火,即木生火;心(火)主血脈,又主神志,脾(土)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又主統(tǒng)血,心之陽熱可以溫運脾陽,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血能榮脾,脾才能發(fā)揮主運化、生血、統(tǒng)血之功能,此即心火溫脾土,即火生土;脾(土)能轉(zhuǎn)輸精微,益氣以充肺(金),從而維持肺主氣之功能,此為脾氣生養(yǎng)肺氣,即土生金;肺(土)主氣,職司清肅,腎(水)主藏精納氣,肺氣肅降則有助于腎精之閉藏和氣之攝納,肺氣肅降,水道通調(diào),又能促進腎主水功能的發(fā)揮,此即肺金滋養(yǎng)腎水,即金生水。同樣,五行相克的關系也用于五臟間相互制約的關系。如肺(金)氣清肅下降,氣機調(diào)暢,可以抑制肝(木)陽上亢,此即金克木;肝(木)的條達,可以疏泄脾(土)的壅滯,此即木克土;脾(土)的運化,可以制止腎(水)的泛濫,此即土克水;腎(水)的滋潤,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此即水克火;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清肅的太過,此即火克金。 五行生克也用于解釋臟腑間的病理影響。如肝病可以傳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響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響,即木郁土虛或土壅木郁;肝病還可以影響心,為母病及子;影響肺,為木侮金;影響腎,為子病及母。其他臟腑病變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關系,說明這些在病理上相互影響。 中醫(yī)理論認為,五行中的五味與人體五臟六腑相對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五味之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肺主氣,心主血脈,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飲食因重視這些宜忌原則,合理利用五味,促進人體健康,避免因過分......>>
五臟六腑的相互的關系 和五行的關系 它們的聯(lián)系中醫(yī)理論中五行與五臟是有著緊密聯(lián)系的。五行之間的關系便是五臟間的關系。五行分別為:金、木、水、火、土。而五臟中肝膽代表木,心、小腸代表火,脾胃代表土,肺、大腸代表金,腎、膀胱代表水。 明白了五臟六腑對應的五行后,便要開始了解五行之間的關系了,也可以變相地說是五臟六腑間的關系。
相生關系:木(肝、膽)生火(心、小腸),火生土(脾、胃),土生金(肺、大腸),金生水(腎、膀胱),水生木。 木生火。這個比較容易理解,木可做火的燃料。而在五臟中,屬木的肝藏血,肝膽循環(huán)系統(tǒng)旺盛,可有充足的血液供屬火的心、小腸循環(huán)系統(tǒng)正常運行。 火生土。形象地用太陽之正陽之火對地面照射,經(jīng)億年以上可化石為土作比喻。在五臟中屬火的心、小腸循環(huán)系統(tǒng)旺盛,可促進屬土的脾胃循環(huán)系統(tǒng)正常運行。 土生金。用金屬從土中而生作比喻,如礦質(zhì)。五臟中屬土的脾胃循環(huán)系統(tǒng)旺盛,被稱為中氣的脾氣可以促進屬金的肺、大腸循環(huán)系統(tǒng)正常運行。 金生水。解釋要復雜一些。我們在自然界可以發(fā)現(xiàn),有石就有水。石頭結(jié)構(gòu)的山可以生長樹木,因為巖縫可以使水達到山頂。所以民間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之說。而土結(jié)構(gòu)的山不能長樹,因為“土克水”,土阻止了水的上行,所以西北黃土高坡上光禿禿的一片,沒有一棵樹木。石頭中含大量金屬元素,古人把這種現(xiàn)象概括為“金生水”。五臟中屬金的肺循環(huán)系統(tǒng)旺盛,肺氣可促進屬水的腎循環(huán)系統(tǒng)正常運行。 水生木。這個比較容易理解,樹木生長必須需要充足的水分。腎、膀胱循環(huán)系統(tǒng)旺盛,腎氣和腎水可促進肝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正常運行。這是五行相生關系,也是五臟六腑間相生關系。 五行相克關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無盡的循環(huán)……木克土。有兩個理解。第一,用樹木破土而出來作比喻。第二,以樹木吸收土中營養(yǎng),致使土中營養(yǎng)流失來理解。五臟中屬木的肝循環(huán)系統(tǒng)不暢,沒有充足的血液支持脾胃,脾循環(huán)系統(tǒng)便會逐漸進入非正常狀態(tài)。例如肝胃不和等。
土克水。這個很容易理解,用土能阻擋水的運行作比喻。脾循環(huán)系統(tǒng)不暢,脾不能統(tǒng)血,腎血氣不足,腎循環(huán)系統(tǒng)便會逐漸進入非正常狀態(tài)。例如脾虛引起的腎病等。水克火。很容易理解,用水能滅火作比喻。腎循環(huán)系統(tǒng)不好,水無法參與血液的調(diào)節(jié)和控制溫度,心循環(huán)系統(tǒng)便會進入非正常狀態(tài)。例如腎性心臟病。 火克金。這個也很好理解,用火可熔化金作比喻。心循環(huán)系統(tǒng)不好,氣血難以支持肺的運動,肺循環(huán)系統(tǒng)逐漸進入非正常狀態(tài),重則心肺衰竭致死! 金克木。用金屬可以砍伐木頭作比喻。肺循環(huán)系統(tǒng)不好,氧氣無法支持肝,肝循環(huán)系統(tǒng)逐漸進入非正常狀態(tài)。例如肺陰虛引起的肝陽亢進等。這就是五行相克關系,也是五臟六腑間的相克關系。前面講了五行相克,但是有時也會出現(xiàn)反克現(xiàn)象。反克在中醫(yī)理論中叫“反侮”,侮即侮辱。例如:木反克金,金反克火,火反克水,水反克土,土反克木。造成反侮的原因是自己弱,或所克的對象亢進。舉例說明,如土能克水,但若土太弱,或水勢過于強盛,便會導致洪水決堤,形成反克之象。這便是反侮現(xiàn)象。木反克金。金克木,因金屬銳利之物可砍伐傷害木頭,一般情況下木是無法傷金的。木燃燒生火,火一樣可以熔化傷害金。在五臟中屬木的肝火過旺時便可傷肺金,這在中醫(yī)理論里稱為“木火刑金”。 金反克火?;鹂私穑蚧鹂梢匀刍瘋?,一般情況下金是無法克火的。但凡事有例外,如北方的火爐,只要把進氣口的鐵門關掉,把特煙囪堵上,里面由于氧氣的逐漸消失,導致火焰慢慢熄滅,這樣金就可把火憋死。在五臟中屬金的肺長期不好,可導致屬火的心臟衰竭?;鸱纯怂?。水克火,因水能滅火,一般情況下火不能克......>>
如何理解中醫(yī)五臟與五行的關系如何理解五行與五臟的關系 稍有醫(yī)學知識的人都應該知道,人體內(nèi)部各個器官都是有關聯(lián)的,比如膽囊是由肝臟包裹起來的,胃臟和十二指腸也是連在一起。不過,一些在人體結(jié)構(gòu)中相去甚遠的器官,比如眼睛和肝臟、肺臟和皮膚還有大腸,它們之間有關聯(lián)嗎? 從西醫(yī)的角度來看,答案是否定的,這個體系很少把人當做一個整體來看待。肺臟就是肺臟,皮膚就是皮膚,大腸和前兩者也不挨著。因為三者從解剖學上看,其關聯(lián)程度并不高。肺臟屬于呼吸系統(tǒng),大腸屬于消化系統(tǒng),皮膚則自成一個系統(tǒng)。如果用西醫(yī)的方法來看,與其關注肺臟和大腸的關聯(lián),倒不如去研究大腸和小腸的聯(lián)系。 但是,從中醫(yī)的角度來看,情況卻并非如此。我們小時候就應該聽說過:“肝開竅于目、腎開竅于耳、心開竅于舌、肺開竅于鼻、脾開竅于口”等等說法。不光是五臟對應五官,實際上,在中醫(yī)中,類似的說法還有很多。比如:“肺主皮毛”、“肺與大腸相表里”等等。 那么,在這個例子中,中醫(yī)的說法對嗎?我們不妨先看看生物學方面的一些結(jié)論。很多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動物,皮膚、大腸都是呼吸器官。在魚類中,我們常吃到的黃鱔,其魚類共有的呼吸器官腮已經(jīng)高度退化,它們主要利用皮膚和喉部來呼吸。還有,甲魚和烏龜,在水中是利用泄殖腔(也可以稱之為直腸)來呼吸。在兩棲類動物中,蠑螈、青蛙的皮膚都是呼吸器官。 大家不要覺得這些動物離我們很遠,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還是胎兒的時候,在子宮內(nèi)都要完成一部從低等動物進化到高等動物的全部歷程。在某個階段,胎兒就像是一條魚,有腮裂,還有尾巴。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確實如此。大家有興趣可以去北京自然博物館看看胎兒的發(fā)育標本。 通過上面的例子不難看出,肺臟、皮膚、大腸,在我們還是胎兒的時候,就建立了某種神秘的聯(lián)系。 同樣的例子還有,比如中醫(yī)說“汗為心之液”,“心開竅于舌”。從表象上來看,汗水和心臟似乎沒有任何關系,它是由皮膚上的汗腺分泌的。舌屬于消化道的一部分,和屬于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心臟也不挨著。但是,看看家里養(yǎng)的狗,它皮膚上沒有汗腺,散熱要靠舌頭,難道這僅僅是巧合? 從現(xiàn)在的情況來看,盡管生物學和醫(yī)學已經(jīng)有了長足的進步,但人體實在過于復雜和玄妙,我們還不能為每一條中醫(yī)理論找到足夠的生物學和醫(yī)學證據(jù)。 當然,不能拿到足夠多的證據(jù),不等于我們就徹底放棄。如果無視一些客觀事實,一味等著醫(yī)學的進一步發(fā)展來解決問題,無疑將會給我們的身體健康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我們現(xiàn)在,完全可以先懷著謙虛的心態(tài)來學習和了解中醫(yī)的五臟學說。在掌握了一些基本規(guī)律,我們或許可以從養(yǎng)肝的角度來防治近視和白內(nèi)障,或者用養(yǎng)腎的方式來防治耳聾。 考慮到篇幅的緣故,我們不大可能一次就把中醫(yī)五臟理論給說清楚。沒關系,先易后難,一步步深入,在接下來的稿件中,我們就談談五臟和五官的對應關系,以及其中的哲學道理。 肝開竅于目哲學聯(lián)想 先看看《黃帝內(nèi)經(jīng)》對于肝(不要簡單對應肝臟,中醫(yī)講究的是系統(tǒng),不是局部器官)的闡述。 “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生風;酸傷筋,辛勝酸?!?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這些都是動物形成之前存在的演化過程。地球一經(jīng)形成,方位就確定了,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風由東方而生,也是可以理解的;風生木,好比春風使萬物復蘇;酸味只能是草木的味道。酸生肝,就是說,草木的中酸味決定了肝的產(chǎn)生,或者說,肝的產(chǎn)生是由于草木中的酸性決定的,作為人體這樣的生命體,肝是必然存在的。 肝被喻為體內(nèi)的化學工廠,分解有害成份和大分......>>
五臟六腑與五行的關系五行對應臟腑部位對及可能發(fā)生的疾病
木: 肝與膽互為臟腑表里, 又屬筋骨和四肢.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肝, 膽,頭, 頸, 四肢, 關節(jié), 筋脈, 眼, 神經(jīng)等方面的疾病.
火: 心臟與小腸互為臟腑表里, 又屬血脈及整個循環(huán)系統(tǒng). 過旺或過衰,較宜患小腸, 心臟, 肩, 血液, 經(jīng)血, 臉部, 牙齒, 腹部, 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土: 脾與胃互為臟腑表里, 又屬腸及整個消化系統(tǒng).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脾, 胃,肋, 背, 胸, 肺, 肚等方面的疾病.
金: 肺與大腸互為臟腑表里, 又屬氣管及整個呼吸系統(tǒng).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大腸, 肺, 臍, 咳痰, 肝, 皮膚, 痔瘡, 鼻氣管等方面的疾病.
水: 腎與膀胱互為臟腑表里, 又屬腦與泌尿系統(tǒng).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腎,膀胱, 脛,足, 頭, 肝, 泌尿, *** , 腰部, 耳, 子宮, 疝氣等方面的疾病.
五臟對應五行有些什么說法嗎?五行學說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
1.說明臟腑的生理功能與相互關系
①說明五臟的生理活動特點,如肝喜條達,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發(fā)的特性,故以肝屬“木”;心陽有溫煦的作用,火有陽熱的特性,故以心屬“火”;脾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萬物的特性,故以脾屬“土”;肺氣主肅降,金有清肅、收斂的特性,故以肺屬“金”;腎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水有潤下的特性,故以腎屬“水”,
②說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生理功能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如腎(水)之精以養(yǎng)肝,肝(木)藏血以濟心,心(火)之熱以溫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肅下行以助腎水。這就是五臟相互資生的關系。肺(金)氣清肅下降,可以抑制肝陽的上亢;肝(木)的條達,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運化,可以制止腎水的泛濫;腎(水)的滋潤,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清肅的太過,這就是五臟相互制約的關系。
③說明人體與外界環(huán)境四時五氣以及飲食五味等的關系??傊?,五行學說應用于生理,就在于說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以及人體與外在環(huán)境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性。
2.說明臟腑間的病理影響
如肝病可以傳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響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響,即木郁土虛或土壅木郁;肝病還可以影響心,為母病及子;影響肺,為木侮金;影響腎,為子病及母。肝病是這樣,其他臟器的病變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關系,說明它們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
3.用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1)在疾病診斷上的運用
從本臟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本臟病。如面見青色,喜食酸味,脈見弦象,可以診斷為肝??;面見赤色,口味苦,脈象洪,可以診斷為心火亢盛。脾虛的病人,面見青色,為木來乘土;心臟病人,面見黑色,為水來乘火,等等。
從它臟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五臟疾病的傳變情況。如脾虛病人,面見青色,脈現(xiàn)弦象,為肝病傳脾(木乘土);肺病之人,面見紅色,脈現(xiàn)洪象,為心病傳肺(火乘金)。五臟中任何一臟有病,都可以傳及其他四臟,用五行學說來分析,存在著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四種傳變關系。
從色與脈之間的生克關系來判斷疾病的預后。如肝病面色青,見弦脈,為色脈相符。如果不見弦脈,反見浮脈,則屬相勝之脈,則克色之脈(金克木),為逆,主預后不良;若見沉脈,則屬相生之脈,即生色之脈(水生木),為順,主預后良好。
(2)在疾病治療上的運用
①控制五臟疾病的傳變。如肝病能傳脾(木乘土),預先予以補脾,防其傳變?!耙姼沃?,則知肝當傳之于脾,故先實其脾氣”。
②確定治療原則。概括為“補母瀉子”法,即“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補母,是針對具有母子關系的虛證而治療的,如肝虛補腎,因為腎為肝之母,所以補腎水可以生肝木。瀉子,是針對具有母子關系的實證而治療的,如肝實瀉心,因為心為肝之子,所以瀉心火有助于瀉肝木。
根據(jù)相克關系來確定治療原則,可以概括為“抑強膚弱”法,即瀉其克者之強,補其被克者之弱。如肝木太過而乘脾土,肝木太過為強,必須瀉之,脾土為弱,必須補之。
③制定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方面,如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補腎陰以涵養(yǎng)肝陰的方法,適用于腎陰虧損而肝陰不足的病證。又如培土生金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法,適用于脾失健運而肺氣虛弱的病證。又如扶土抑木法是用疏肝健脾藥治療肝旺脾虛的一種方法。
此外,在針灸和精神療法方面,都可以利用五行的克制作用來選穴和調(diào)節(jié)情志。如悲可以勝怒,是因為悲為肺志屬金,怒為肝志屬木的緣故。
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陰陽五行學說,常常是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陰陽五行學說的結(jié)合,不僅可以說明事物矛盾雙方的......>>
何為五行,五行與五臟情志的對應關系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種屬性,是抽象概念,不要理解具體的某種東西。
五官:舌 目 口 鼻 耳
五行:火 木 土 金 水
五臟:心 肝 脾 肺 腎
五體:脈 筋 肉 皮 骨
五志:喜 怒 思 憂 恐
五色:紅 青 黃 白 黑
五聲:笑 呼 顏 呻 哭
五味:苦 酸 甘 辛 咸
1、肝――青色(綠色)――酸(保護肝臟應該多吃青色食品如:青菜、西蘭花等,少吃太酸食品)2、心――紅色――苦(應多吃紅色食品補心如:西紅柿、紅蘿卜等,如果心火太旺也可以吃苦瓜降火)
3、脾――黃色――甜(保護脾胃應該多吃黃色食品如黃豆、紅薯等,忌吃太甜的東西)
4、肺――白色――辣(補肺應吃白色食品如洋蔥、淮山藥、百合等,多食辣的食品,如果肺臟不好可以在胸前掛洋蔥圈)
5、腎――黑色――咸(補腎應多吃黑色食品如:黑木耳、黑芝麻、葡萄、茄子、紫甘藍等,而且不要吃太咸食品)每天三餐只要保證這五色五味俱全,對身體非常好。
大足趾→金屬→肺→大腸(相表里)秋調(diào)肺憂傷肺色為白
二足趾→土屬→脾→胃(:::)思傷脾色為黃
三足趾→火屬→心→小腸(:::)夏調(diào)心喜傷心色為紅
四中趾→木屬→肝→膽(:::)春調(diào)肝怒傷肝色為青
五足趾→水屬→腎→膀胱(:::)冬調(diào)腎恐傷腎色為黑
脾胃屬土,對應消化系統(tǒng),需要黃色微甜的食物來滋養(yǎng);
肺屬金,對應呼吸系統(tǒng),需要白色,微辛辣的食物來滋養(yǎng);
腎屬水,對應循環(huán)系統(tǒng),需要黑色,微咸的食物來滋養(yǎng);
肝屬木,對應免疫系統(tǒng),需要綠色,微酸的食物來滋養(yǎng);
心屬火,對應內(nèi)分泌系統(tǒng),需要紅色,微苦的食物來滋養(yǎng);
人的外貌、形體與五臟有直接的聯(lián)系,而五臟的平衡協(xié)調(diào)依賴均衡的營養(yǎng)。在五官當中:
肝氣上通于目,其華在爪;
心氣關聯(lián)于舌,其華在面;
脾氣上通于口,其華在唇;
肺氣關聯(lián)于鼻,其華在膚;
腎氣上聯(lián)于耳,其華在發(fā)。
五行、五臟、五官有什么關系五行和人體的對應關系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種屬性,是抽象概念,不要理解具體的某種東西。五是個普遍的數(shù)字,五指、五官、五臟、五味。。。有很多事物可以分為五類。
在中醫(yī)里,用五行描述人體五臟系統(tǒng)(肝心脾肺腎)的功能和關系,注意這里的五臟也是個功能概念(稱為藏象),并不限于具體的解剖川的五臟。
木-生長、生法、柔和、條達舒暢
火-溫熱、升騰、明亮
土-生化、承載、受納
金-清潔、清肅、收斂
水-寒涼、滋潤、向下運行
《黃帝內(nèi)經(jīng)》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木火土金水五種屬性的基本物質(zhì)生成的。這五種屬性,又可理解為事物的五種功能,作用。五行的運動變化,構(gòu)成了整個物質(zhì)世界。
把人分成五臟,就是按照五行來的。有五氣,五味,五方,無時,五化,五音,還有天干地支也分成五類,都是受到了五行作為一種屬性支配的產(chǎn)物。
《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五行,是由東南中西北五方開始的。再由五方到寒暑燥濕風五氣,由五氣到酸苦甘辛咸五味,由五味到肝心脾肺腎五臟,形成一個由天地到人體,天人合一的五行模型。
這些是我們司空見慣的事物:
五果:李,杏,棗,桃,栗
五肉:狗,羊,牛,雞,豬
這意味著我們平時所食各類食品均可劃分五味,都與我們的五臟密切相關。
注意:肝與酸屬五行之木,心與苦屬五行之火,脾與甜屬五行之土,肺與辛屬五行之金,腎與咸屬五行之水。
天給人吸食五氣,地給人飲食五味,五氣入鼻,藏于心肺,它使人的五色修明,聲音響亮。五味入口,藏于腸胃,能養(yǎng)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生,精神就充沛。人通過呼吸飲食,不斷從大自然中攝取養(yǎng)料,使生命得以維系和延續(xù)。因為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
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 肺。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
《黃帝內(nèi)經(jīng)》將五行思想與陰陽思辨融合,顯示了我們祖先的大智慧。
陰陽五行理論,從系統(tǒng)結(jié)構(gòu)的角度觀察世界,觀察人體,有助于辯證地認識自然與人,認識人體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以及人體與生活環(huán)境的和諧統(tǒng)一,這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的生命模型。
《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五行理論,不僅對以后的中醫(yī)學,乃至對整個中國文化,都產(chǎn)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以陰陽五行思辨為核心的《黃帝內(nèi)經(jīng)》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生命意識和心理構(gòu)造,特別顯著的是,輔助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心理特制的形成和鞏固,這就是中庸之道。
此外,還豐富了我們民族的語言。肝膽相照,心心相印,肺腑之言,俠肝義膽等等。
五行相生,表述事物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影響。
五行相克,就是相互抑制,相互制約的意思。
《黃帝內(nèi)經(jīng)》就是五行的醫(yī)學。
《周易》只論陰陽,而很少涉及到五行?!渡袝穭t只有五行而不論陰陽,《黃帝內(nèi)經(jīng)》將陰陽五行融為一體,從 陰陽五行合參 的文化視角,對人類的生命形態(tài)作了天才的認解。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zonghe/221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夏季自制祛痘方讓你美顏一夏
下一篇: 香蕉做面膜祛斑效果好,看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