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穴位于人體的足外側部,當外踝前緣直下,骰骨下緣處。
金門穴位準確位置圖
正坐垂足著地或俯臥位,在申脈前下方,當骰骨外側凹陷處取穴。
金門穴位于足背,外踝前緣直下,第五跖骨粗隆后方,骰骨下緣凹陷中,正坐或仰臥取之。
在腓骨長肌腱和小趾外展肌之間;有足底外側動、靜脈;布有足背外側皮神經(jīng),深層為足底外側神經(jīng)。
金門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小趾展肌、跟骨膜。皮膚堅厚致密,由足背外側皮神經(jīng)分布。皮下筋膜有致密的結締組織和脂肪組織形成。致密的結締組織形成纖維束,連于皮膚與足底深筋膜。足底深筋膜外側厚于內側,覆蓋于小趾展肌表面。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足底筋膜的外側,在腓骨長、短肌腱的下方,達跟骨和骰骨之間,刺入足底外側的小趾展肌,該肌由足底外側動脈伴行的足底外側神經(jīng)支配。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腓骨長肌腱及小趾展肌。
布有足背外側皮神經(jīng),深層為足底外側神經(jīng);并有足底外側動、靜脈通過。
特異性:足太陽經(jīng)郄穴。
金門穴意義:膀胱經(jīng)氣血在此變?yōu)闇責嶂浴?/p>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水濕之氣。
運行規(guī)律:吸熱后循膀胱經(jīng)上行。
功能作用:補陽益氣,疏導水濕,安神開竅,通經(jīng)活絡、安神志、舒筋脈的功效。
金門穴主治頭項、腰尻、下肢等疾患。如腰膝酸痛、下肢不遂、歷節(jié)痛風、外踝紅腫、頭風、牙痛、耳聾、項強、肩背痛、尸厥、癲癇、驚風、暴疝、瘧疾、霍亂轉筋等。
現(xiàn)代又多用金門穴治療小兒抽搐、耳鳴耳聾、踝關節(jié)及其周圍軟組織炎等。
金門穴主治頭痛,眩暈,癲癇,腰膝痛,外踝痛,下肢痹痛等。
1、精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喊d癇,小兒驚風,頭痛;
2、其它:膝關節(jié)炎, 踝扭傷,足底痛,疝氣。
金門穴配太陽穴、合谷穴治頭痛。
金門穴配人中穴、中沖穴,有醒神鎮(zhèn)驚開竅的作用,主治癲癇,驚風。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足背部擴散。
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鐘。
Jīn mén(關梁穴,梁關穴)
1、金門。金,肺性之氣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該穴名意指膀胱經(jīng)氣血在此變?yōu)闇責嶂?。本穴物質為膀胱經(jīng)下部經(jīng)脈上行的陽氣,性溫熱,與肺金之氣同性,故名。
2、關梁。關,關卡也。梁,屋頂之橫梁也。關梁名意指膀胱經(jīng)的天部之氣由此上行。本穴向上傳輸?shù)臑榘螂捉?jīng)下部經(jīng)脈吸熱蒸升的陽熱之氣,膀胱經(jīng)滯重和寒濕水氣則被關卡于下,故名關梁。梁關名意與關梁同。
3、膀胱經(jīng)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性寒濕,只有少部分水濕氣態(tài)物吸熱上傳并成為膀胱經(jīng)經(jīng)脈中的氣血,此上傳之氣如從孔隙中傳出一般,故為膀胱經(jīng)郄穴。
金門為經(jīng)穴名(Jīnmén BL63)。出《針灸甲乙經(jīng)》。別名關梁。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金門是足太陽膀胱經(jīng)的郄穴,陽維脈所別屬。金是水所從出,門即門戶,此穴為太陽之郄,為寒水所生之門,故名金門。
《針灸甲乙經(jīng)》:尸厥暴死、霍亂轉筋。
《醫(yī)宗金鑒》:癲狂,羊癇風。
道醫(yī)培訓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zonghe/431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