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的臟腑跟西醫(yī)說的器官還是有一點點區(qū)別
首先在人體出了五臟六腑
腦
、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臟于陰而象于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府。在人體中,腦
、髓、骨、脈、膽、女子胞(子宮)這六種腑,這六種器官是稟承地氣而生的,都能藏精,就象大地包藏萬物一樣,所以有藏而不瀉的作用,這幾個器官有腑的形卻又有臟的功能,所以叫奇恒之腑。不同于一般的臟或者腑。那臟腑的功能是怎樣的呢
?夫胃、大腸
、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胃、大腸
、小腸、三焦、膀胱這五個器官,秉承天氣而生,就好像天一樣健運不停,所以只瀉不藏,能運化濁氣,所以叫傳化之腑。傳化就是起到運輸、排泄的作用,所以不能久留,久留就成腑實證了。魄門亦為五臟使
,水谷不得久藏。肛門是為這五臟疏通管理排泄
,所以吃進去的東西代謝后不能久留。如果這個肛門管理不行不是便秘就是腹瀉,嚴重的脫肛。所謂五臟者
,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
,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
,滿而不實也。所謂的五臟
,就是可以把精氣藏住而不瀉的,這個精氣越多越好,因為是人體所需的,盡管會滿但不會填塞。而六腑,是運化傳送廢物的,經常填塞的很實,但是不能滿,為什么呢?因為水谷這些食物吃進去,胃是實的但是腸子是空虛的,當往下傳,腸子實了,胃又空虛了。所以六腑是實而不能滿
,五臟是滿而不能實。這個有什么意義呢?六腑滿了就會胃脹
、便秘、腸子堵塞。如果無臟實了也就是“陰實”長腫瘤這類的東西出來。人體的臟腑是相輔相成的
,所以臟跟腑是一對陰陽的關系,相輔相成。肝膽、脾胃、肺和大腸、心和小腸,腎和膀胱,共同協(xié)作。但是盡管五臟各有不同的個性
,但是可以從一個地方來把握,這就是中醫(yī)把脈的位置,氣口。為什么通過摸手腕上的脈可以判斷五臟六腑出了問題呢?黃帝好奇的問,我們也覺得神奇。那來看看岐伯怎么說的: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之主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yǎng)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故五氣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岐伯說胃是水谷的大海,食物的匯集處
,也是六腑的源頭。五味吃進去,通過胃來吸收精氣通過脾運化到五臟,所以氣口脈也歸太陰。一個是足太陰脾,另一個是手太陰肺。內經也有其他篇章條文說: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無論水還是谷都是經過胃通過脾上疏到肺,所以在肺脈可以摸到五臟的情況。肺主氣
,脾胃主“胃氣”組成了脈的最重要的兩個基本要素。所以通過五臟六腑的水谷精微,都出自胃
,反映在氣口脈的位置。另外,五氣從鼻入,藏在心和肺,如果心和肺有病,鼻子可以反映出來,鼻塞不利索等。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脈
,觀其志意,與其病也。拘于鬼神者
,不可與言至德;惡于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凡是要治病
,中醫(yī)來看就必須留意二便,把脈,觀察人的精神狀態(tài)這樣才能判斷病情發(fā)展。對那些迷信鬼神的人,是不能和他們談論高深的醫(yī)理的,而對那些討厭針灸砭石治療的人,更不可能和他們講其中的巧妙。有病不給治療的人,他的病是不可能治好的,即便勉強治療了,效果也不是很好。二羊語:小結這篇講的內容:
首先
,第一個是臟腑的特性,一個臟是藏精氣而不瀉,實而不能滿。另一個腑是傳化物而不藏,實而不能滿。此外還有據(jù)別臟和腑特性的奇恒之府。其次
,為什么可以通過摸手上的脈可以把握臟腑的情況?一個核心的要點是水谷進入胃通過脾運化到肺,再從肺到全身。最后一點講到看病的一些三個要點和一些注意事項。在下需要留意二便
、在中可以把脈,在上需要看精神和神態(tài)。最后強調
,遇到一些患者需要留意,就是那些迷信鬼神的,不信中醫(yī)方法和不配合治療的,即便治療好了也不認為中醫(yī)有效。黃帝內經是漢代以前的書,但是記錄的這寫看病的情形跟現(xiàn)在相差無異
。看到這是不是覺得意外
?有些話古人早就跟我們說完了,只是我們沒有機會聽到而已。我是中醫(yī)二羊
一個鐵桿中醫(yī)腦殘粉
。有一味赤色梔子心,胸懷山中藥,愿為熊膽使君子,繼四圣岐黃之術。中醫(yī)是一種愛好
,一種態(tài)度,也是一種生活關于醫(yī)生《黃帝內經》讀書筆記三篇
醫(yī)生《黃帝內經》讀書筆記1
我認為,黃帝內經的偉大不在于理論
,而在于提出理論前長期的觀察探究。比如,"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的闡述就是對人體生長發(fā)育成熟衰老的概括,還有四季虛邪與臟器的對應,等等,無不體現(xiàn)了黃帝內經非常扎實的觀察驗證基礎。這種發(fā)現(xiàn)問題,觀察矛盾,尋找規(guī)律的探究精神正是每個醫(yī)者所需要繼承的。很多外行人認為黃帝內經太老了
,已經跟不上新時代要求了。但黃帝內經的思想偏偏是超前的,其中提出的養(yǎng)生之道還被到處引用,被奉為圭臬。而且黃帝內經"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治療思想不知又比西方預防觀念早提出了多少年,而且至今仍具有寶貴的借鑒價值。之所以我們常稱其為經典,正是其中的很多話都是不刊之論。黃帝內經之所以是中醫(yī)學
,甚至是所有醫(yī)學的必讀書,并不是說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鑒的就是其中對人體五臟六腑、經絡等做出了基礎論述,正所謂名不正嘖言不順,要論治,就要辨證,要辨證,就要審癥求因。有因才有果,正是黃帝內經給出了因,才會有中華醫(yī)學這個果。在五臟生成篇、五臟別論篇等篇章里,黃帝內經記述了五臟六腑的基本特點;在三部九候篇、玉機真臟論篇等篇章中,黃帝內經論述了切脈的部位與方法,脈象隨季節(jié)的變化規(guī)律等等;更讓我驚喜的.是,在黃帝內經的寶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章中找到了當初學習刺法灸法學時的原文: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侯已備,後乃存針……這些熟悉的字句讓我對黃帝內經更加親切了。另外,黃帝內經中在臟腑氣血的基礎上,提出了以"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為中心的邪正盛衰理論,合并經絡,來闡述熱病、咳、痹、痿、厥等疾病的病因病機,治則治法,以減輕百姓遭受病厄之苦。要說黃帝內經的特點
,我第一個想到的詞就是"變化",舉個例子,在咳論篇中的一個問題: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從中,我認識到即使是一個癥,也是無窮變化的,更何況治療方法呢?黃帝內經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異法方宜論篇中說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勢使然也。東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藥,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針,中央之導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而黃帝內經之靈樞,別名針經
,大多是針灸經脈腧穴的理論,在經絡腧穴學的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多有背誦,其中的內容讓我對人體又有了新的理解,而不僅僅停留在解剖的層面上,也從中更加深刻理解了臟腑之間的聯(lián)系,啟發(fā)我產生了很多新的思路:例如,講手太陰肺經運行時,一句"還循胃口"便提示了治療肺病時兼顧胃的調理以增強療效的可行性。我只是愚笨初學者,尚能有所感悟
,對于圣賢前人,當然更不在話下:仲師之傷寒,金元四大家之寒涼攻邪補土滋陰,明清之溫病,都或多或少地借鑒了內經。一部經典,竟成就了一部部新的經典,真是蔚為壯觀。事實上
,黃帝內經并不是盡善盡美的,它還不夠全面,也不夠準確,但它有留白,給後人完善的可能。譬如,黃帝內經對五臟六腑具體形狀位置的論述并不詳盡,但後來就有人在一本叫醫(yī)林改錯的書中進行了糾正。我很佩服醫(yī)林改錯的作者,但更讓我敬畏的是這隱藏在歷史長河中若隱若現(xiàn)的傳承,這是偉大的。書讀百便
,其意自見,但黃帝內經的內涵可能是我用一生也探求不完的,但很值得,不是嗎?醫(yī)生《黃帝內經》讀書筆記2
《黃帝內經》作為我國最早、地位最高的中醫(yī)巨著
、中醫(yī)養(yǎng)生學之源的國學瑰寶,自古至今,引起了無數(shù)人對它的崇拜、深思,但《皇帝內經》是我們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經典,其思想博大精深,泛泛而讀,往往只能似是而非。最近,通過對《黃帝內經》的學習,對于其養(yǎng)生思想頗有一些體會。現(xiàn)在,人們生活空氣污染
、快節(jié)奏、高壓力的生活狀態(tài)里以及不良的生活習慣,很多人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進而引發(fā)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現(xiàn)代疾病”,而且年輕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因此養(yǎng)生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何為養(yǎng)生,就是以自我調攝為主要手段,以推遲衰老、延年益壽、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的多種保健方法的綜合。《黃帝內經》被公認為中醫(yī)養(yǎng)生學之源,可見受推崇程度非同一般,其提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思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就是說上等的醫(yī)生不是去治療已經得了的病,而要在沒有得病之前,就讓它不得病。對于未病先防,《素問·上古天真論》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鹅`樞·本神》指出:“智者之養(yǎng)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jié)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僻邪不至,長生久視”,也就是說人體必須“順其自然”四時氣候的變化,適應周圍外界環(huán)境,使機體與自然環(huán)境相協(xié)調,以增進人體的健康。所以在這個自然界的大系統(tǒng)中要想求得自身平衡,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也就是說對外要適應自然環(huán)境,避免受到六淫之邪的侵襲;對內要調養(yǎng)精神志意,避免精神刺激、情志變化,充分的體現(xiàn)了《黃帝內經》“天人相應”和“形神合一”兩個基本的觀點,也就是整體觀。!秲冉洝诽岢?“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wèi)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wèi)氣沉”。人與自然具有相通、相應的關系,不論四時氣候,晝夜晨昏,還是日月運行,地理環(huán)境,各種變化都會對人體產生影響。順應四時氣候變化規(guī)律,是養(yǎng)生保健的重要環(huán)節(jié)?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天人相應”是說人來源于自然
,生長于自然,不管人類文明如何發(fā)展,科技是如何的進步,人類終究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得要遵循自然界陰陽四時的規(guī)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首先是遵循自然界正常的變化規(guī)律,其次是慎防異常自然變化的影響。但順應自然規(guī)律并不是被動的適應,而是采取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掌握自然變化的規(guī)律,以期更快更好的適應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的物質存在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
,所以人體所需的飲食也應與自己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相適應。正如生活在潮濕環(huán)境中的人群適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對驅除寒濕有益;而辛辣食物并不適于生活在干燥環(huán)境中的人群,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形成了各個地方特色的飲食。一年四季不同時期的飲食也要同當時的氣候條件相適應。冬季常吃紅炯羊肉,有增強機體御寒能力的作用;而在夏季常飲用烏梅湯、綠豆湯等,有消暑解熱的作用,這些都是天人相應在飲食養(yǎng)生中的體現(xiàn)。、肥?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疱仭萄蛉獾?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形神合一”是說人體的精神活動和身體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中醫(yī)學認為有形體才有生命
,有生命才能產生精神活動和具有生理功能
,形體是本,神是生命活動及功用。所以《素問·八正神明論》曰“血氣者,人之神”,《靈樞·平人絕谷》曰“神者,水谷之精氣也”。無形則神無以附,無神則形不可活,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離。形體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礎,有形才有生命并產生精神活動和生理功能。形乃神之宅,養(yǎng)形為養(yǎng)生之首要。生命在于運動,通過運動強其形,可以使人體筋骨強健,氣血經脈通暢,臟腑經氣充實,功能旺盛,氣血調達,通過“外煉筋骨皮”,由外至內,促使體內陰陽平衡,身體盛壯,但養(yǎng)形不能過度,過度了就會積勞成疾?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饵S帝內經》曰:“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醫(yī)生《黃帝內經》讀書筆記3
《黃帝內經》很多篇章理都在講一些我們生活中的道理
,寓治病于日常生活中,如《五常政大論》篇云…..故適寒涼者脹,之溫熱者瘡。下之則脹已,汗之則瘡已,此腠理開閉之常,太少之異耳……。這句經文的大致意思是西北寒涼的地方多脹病,東南方溫熱的地方多瘡瘍。脹病用下法可消,瘡瘍用汗法可愈,這是氣候和地理影響人體腠理開閉所致,天地陰陽的太過與不及所致。具體應該怎樣理解這句話呢?還得從天人合一的觀點出發(fā)來理解
。首先把人地球化,地球人化。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冬天井中的水是暖的,剛打出來的井水還冒熱氣,而冬天氣候寒涼,當然地表是涼的;夏天剛打出來的井水很涼,但夏天氣候炎熱。也就是說冬天地球的表面冷,地心熱,夏天地表熱,地心寒,放到中醫(yī)的整體觀里可以表述為:冬天地球為表寒里熱,夏天地球為表熱里寒。把人地球化,東南方是不是氣候炎熱,西北方氣候寒涼,那么東南方表熱里必寒,西北方表寒里必熱,根據(jù)天人合一,取類比像的原則來思考,生活在東南方氣候炎熱的人,腠理開泄,陽氣易外泄,容易形成一種外熱里寒,內臟相對以虛寒為主;生活在西北方氣候寒冷地帶的人,腠理密閉,容易形成一種外寒里熱的格局,內臟相對以里熱為主;理說透了,法和方藥是很自然的事,所以內經云:適寒涼者脹,之溫熱者瘡。下之則脹已,汗之則瘡已,此腠理開閉之常。真正理解了這句經文的含義,在東南方治療皮膚瘡瘍病,你應該是高手。作為廣東省中醫(yī)院的一名肛腸外科醫(yī)生,感悟了內經這句話的一點內涵后讓我在皮膚病的治療領域大獲豐收,真的。經典的內涵很深
,我深深的感悟到,只要你真正理解了哪怕是一句話,在某一類疾病的治療上,肯定會有很大的突破,比如只要你理解了《陰陽印象大論》篇云:…..六經為川,腸胃為海…….,簡簡單單八個字,學中醫(yī)的我們都讀過,也許都能背出來,但并不代表理解了經文的含義。我也只是從中感悟到一些道理,并把他運用于臨床,在晚期腫瘤患者的治療中療效明顯提高,以后還有很多很多的路走,對我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