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推拿艾灸 >> 健康綜合

      臟腑在中醫(yī)眼中不僅僅是肉體的器官,看黃帝內經如何解答

      健康生活 2023-09-22 19:38:09

      中醫(yī)的臟腑跟西醫(yī)說的器官還是有一點點區(qū)別

      ,今天我讀黃帝內經的《五藏別論篇》
      ,之前好幾個篇章都是從五行的角度來講人體的咱臟腑。今天看到這篇則從另一個角度
      ,從功能特性虛實的角度來看人體的這個臟腑

      首先在人體出了五臟六腑

      ,還有一個特殊的臟腑系統(tǒng),他們長的有一個腑的外形(類似管子一樣的)但卻有一個跟臟一樣的內心(功能)

      、髓、骨
      、脈
      、膽、女子胞
      ,此六者
      ,地氣之所生也。皆臟于陰而象于地
      ,故藏而不瀉
      ,名曰奇恒之府。

      在人體中,腦

      、髓
      、骨、脈
      、膽
      、女子胞(子宮)這六種腑,這六種器官是稟承地氣而生的
      ,都能藏精
      ,就象大地包藏萬物一樣,所以有藏而不瀉的作用
      ,這幾個器官有腑的形卻又有臟的功能
      ,所以叫奇恒之腑。不同于一般的臟或者腑

      那臟腑的功能是怎樣的呢

      夫胃、大腸

      、小腸
      、三焦、膀胱
      ,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
      ,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
      。此受五藏濁氣
      ,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
      ,輸瀉者也

      胃、大腸

      、小腸
      、三焦、膀胱這五個器官
      ,秉承天氣而生
      ,就好像天一樣健運不停,所以只瀉不藏
      ,能運化濁氣
      ,所以叫傳化之腑
      。傳化就是起到運輸
      、排泄的作用,所以不能久留,久留就成腑實證了

      魄門亦為五臟使

      ,水谷不得久藏。

      肛門是為這五臟疏通管理排泄

      ,所以吃進去的東西代謝后不能久留
      。如果這個肛門管理不行不是便秘就是腹瀉,嚴重的脫肛

      所謂五臟者

      ,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

      六腑者

      ,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
      。所以然者
      ,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

      故曰實而不滿

      ,滿而不實也。

      所謂的五臟

      ,就是可以把精氣藏住而不瀉的
      ,這個精氣越多越好,因為是人體所需的
      ,盡管會滿但不會填塞
      。而六腑,是運化傳送廢物的
      ,經常填塞的很實
      ,但是不能滿,為什么呢
      ?因為水谷這些食物吃進去
      ,胃是實的但是腸子是空虛的,當往下傳
      ,腸子實了
      ,胃又空虛了。

      所以六腑是實而不能滿

      ,五臟是滿而不能實

      這個有什么意義呢?六腑滿了就會胃脹

      、便秘
      、腸子堵塞。如果無臟實了也就是“陰實”長腫瘤這類的東西出來。

      人體的臟腑是相輔相成的

      ,所以臟跟腑是一對陰陽的關系
      ,相輔相成。肝膽
      、脾胃
      、肺和大腸、心和小腸
      ,腎和膀胱
      ,共同協(xié)作。

      但是盡管五臟各有不同的個性

      ,但是可以從一個地方來把握
      ,這就是中醫(yī)把脈的位置,氣口
      。為什么通過摸手腕上的脈可以判斷五臟六腑出了問題呢
      ?黃帝好奇的問,我們也覺得神奇
      。那來看看岐伯怎么說的:

      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之主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
      ,藏于胃以養(yǎng)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
      ,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
      ,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
      。故五氣入鼻
      ,藏于心肺,心肺有病
      ,而鼻為之不利也

      岐伯說胃是水谷的大海,食物的匯集處

      ,也是六腑的源頭
      。五味吃進去,通過胃來吸收精氣通過脾運化到五臟
      ,所以氣口脈也歸太陰
      。一個是足太陰脾,另一個是手太陰肺
      。內經也有其他篇章條文說:谷入于胃
      ,以傳于肺
      ,五臟六腑,皆以受氣
      。飲入于胃,游溢精氣
      ,上輸于脾
      ,脾氣散精,上歸于肺
      。無論水還是谷都是經過胃通過脾上疏到肺
      ,所以在肺脈可以摸到五臟的情況。

      肺主氣

      ,脾胃主“胃氣”組成了脈的最重要的兩個基本要素

      所以通過五臟六腑的水谷精微,都出自胃

      ,反映在氣口脈的位置
      。另外,五氣從鼻入
      ,藏在心和肺
      ,如果心和肺有病,鼻子可以反映出來
      ,鼻塞不利索等

      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脈

      ,觀其志意
      ,與其病也。

      拘于鬼神者

      ,不可與言至德
      ;惡于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
      。病不許治者
      ,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

      凡是要治病

      ,中醫(yī)來看就必須留意二便,把脈
      ,觀察人的精神狀態(tài)這樣才能判斷病情發(fā)展
      。對那些迷信鬼神的人,是不能和他們談論高深的醫(yī)理的
      ,而對那些討厭針灸砭石治療的人
      ,更不可能和他們講其中的巧妙
      。有病不給治療的人,他的病是不可能治好的
      ,即便勉強治療了
      ,效果也不是很好。

      二羊語:小結這篇講的內容:

      首先

      ,第一個是臟腑的特性
      ,一個臟是藏精氣而不瀉,實而不能滿
      。另一個腑是傳化物而不藏
      ,實而不能滿。此外還有據(jù)別臟和腑特性的奇恒之府

      其次

      ,為什么可以通過摸手上的脈可以把握臟腑的情況?一個核心的要點是水谷進入胃通過脾運化到肺
      ,再從肺到全身

      最后一點講到看病的一些三個要點和一些注意事項。在下需要留意二便

      、在中可以把脈
      ,在上需要看精神和神態(tài)。

      最后強調

      ,遇到一些患者需要留意
      ,就是那些迷信鬼神的,不信中醫(yī)方法和不配合治療的
      ,即便治療好了也不認為中醫(yī)有效

      黃帝內經是漢代以前的書,但是記錄的這寫看病的情形跟現(xiàn)在相差無異

      看到這是不是覺得意外

      ?有些話古人早就跟我們說完了,只是我們沒有機會聽到而已

      我是中醫(yī)二羊

      一個鐵桿中醫(yī)腦殘粉

      。有一味赤色梔子心,胸懷山中藥
      ,愿為熊膽使君子
      ,繼四圣岐黃之術。

      中醫(yī)是一種愛好

      ,一種態(tài)度
      ,也是一種生活

      關于醫(yī)生《黃帝內經》讀書筆記三篇

      醫(yī)生《黃帝內經》讀書筆記1

      我認為,黃帝內經的偉大不在于理論

      ,而在于提出理論前長期的觀察探究
      。比如
      ,"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的闡述就是對人體生長發(fā)育成熟衰老的概括
      ,還有四季虛邪與臟器的對應
      ,等等,無不體現(xiàn)了黃帝內經非常扎實的觀察驗證基礎
      。這種發(fā)現(xiàn)問題
      ,觀察矛盾,尋找規(guī)律的探究精神正是每個醫(yī)者所需要繼承的

      很多外行人認為黃帝內經太老了

      ,已經跟不上新時代要求了
      。但黃帝內經的思想偏偏是超前的
      ,其中提出的養(yǎng)生之道還被到處引用,被奉為圭臬
      。而且黃帝內經"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亂治未亂"的治療思想不知又比西方預防觀念早提出了多少年,而且至今仍具有寶貴的借鑒價值
      。之所以我們常稱其為經典
      ,正是其中的很多話都是不刊之論。

      黃帝內經之所以是中醫(yī)學

      ,甚至是所有醫(yī)學的必讀書
      ,并不是說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
      ,真正值得借鑒的就是其中對人體五臟六腑
      、經絡等做出了基礎論述,正所謂名不正嘖言不順
      ,要論治
      ,就要辨證,要辨證
      ,就要審癥求因
      。有因才有果,正是黃帝內經給出了因
      ,才會有中華醫(yī)學這個果
      。在五臟生成篇、五臟別論篇等篇章里
      ,黃帝內經記述了五臟六腑的基本特點;在三部九候篇
      、玉機真臟論篇等篇章中,黃帝內經論述了切脈的部位與方法
      ,脈象隨季節(jié)的變化規(guī)律等等;更讓我驚喜的.是
      ,在黃帝內經的寶命全形篇
      、八正神明篇等篇章中找到了當初學習刺法灸法學時的原文: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五臟已定
      ,九侯已備,後乃存針……這些熟悉的字句讓我對黃帝內經更加親切了
      。另外
      ,黃帝內經中在臟腑氣血的基礎上,提出了以"邪氣盛則實
      ,精氣奪則虛"為中心的邪正盛衰理論
      ,合并經絡,來闡述熱病
      、咳
      、痹、痿
      、厥等疾病的病因病機
      ,治則治法,以減輕百姓遭受病厄之苦

      要說黃帝內經的特點

      ,我第一個想到的詞就是"變化",舉個例子,在咳論篇中的一個問題: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臟六腑皆令人咳
      ,非獨肺也
      ,從中,我認識到即使是一個癥
      ,也是無窮變化的
      ,更何況治療方法呢?黃帝內經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
      ,在異法方宜論篇中說到
      ,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勢使然也
      。東方之砭石
      ,西方之毒藥,北方之灸焫
      ,南方之九針
      ,中央之導引按蹻,雑合以治
      ,各得其所宜也

      而黃帝內經之靈樞,別名針經

      ,大多是針灸經脈腧穴的理論
      ,在經絡腧穴學的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多有背誦
      ,其中的內容讓我對人體又有了新的理解,而不僅僅停留在解剖的層面上
      ,也從中更加深刻理解了臟腑之間的聯(lián)系
      ,啟發(fā)我產生了很多新的思路:例如,講手太陰肺經運行時
      ,一句"還循胃口"便提示了治療肺病時兼顧胃的調理以增強療效的可行性

      我只是愚笨初學者,尚能有所感悟

      ,對于圣賢前人
      ,當然更不在話下:仲師之傷寒,金元四大家之寒涼攻邪補土滋陰
      ,明清之溫病
      ,都或多或少地借鑒了內經。一部經典
      ,竟成就了一部部新的經典
      ,真是蔚為壯觀

      事實上

      ,黃帝內經并不是盡善盡美的,它還不夠全面
      ,也不夠準確
      ,但它有留白,給後人完善的可能
      。譬如
      ,黃帝內經對五臟六腑具體形狀位置的論述并不詳盡,但後來就有人在一本叫醫(yī)林改錯的書中進行了糾正
      。我很佩服醫(yī)林改錯的作者
      ,但更讓我敬畏的是這隱藏在歷史長河中若隱若現(xiàn)的傳承,這是偉大的

      書讀百便

      ,其意自見,但黃帝內經的內涵可能是我用一生也探求不完的
      ,但很值得
      ,不是嗎?

      醫(yī)生《黃帝內經》讀書筆記2

      《黃帝內經》作為我國最早、地位最高的中醫(yī)巨著

      、中醫(yī)養(yǎng)生學之源的國學瑰寶
      ,自古至今,引起了無數(shù)人對它的崇拜
      、深思
      ,但《皇帝內經》是我們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經典
      ,其思想博大精深,泛泛而讀
      ,往往只能似是而非
      。最近,通過對《黃帝內經》的學習
      ,對于其養(yǎng)生思想頗有一些體會

      現(xiàn)在,人們生活空氣污染

      、快節(jié)奏
      、高壓力的生活狀態(tài)里以及不良的生活習慣,很多人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
      ,進而引發(fā)冠心病
      、高血壓、糖尿病等“現(xiàn)代疾病”
      ,而且年輕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因此養(yǎng)生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何為養(yǎng)生
      ,就是以自我調攝為主要手段
      ,以推遲衰老、延年益壽
      、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的多種保健方法的綜合
      。《黃帝內經》被公認為中醫(yī)養(yǎng)生學之源
      ,可見受推崇程度非同一般
      ,其提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思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亂治未亂
      ,此之謂也。就是說上等的醫(yī)生不是去治療已經得了的病
      ,而要在沒有得病之前
      ,就讓它不得病。對于未病先防
      ,《素問·上古天真論》曰“虛邪賊風
      ,避之有時,恬淡虛無
      ,真氣從之
      ,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也就是說對外要適應自然環(huán)境
      ,避免受到六淫之邪的侵襲;對內要調養(yǎng)精神志意
      ,避免精神刺激、情志變化
      ,充分的體現(xiàn)了《黃帝內經》“天人相應”和“形神合一”兩個基本的觀點
      ,也就是整體觀。

      “天人相應”是說人來源于自然

      ,生長于自然
      ,不管人類文明如何發(fā)展,科技是如何的進步
      ,人類終究是自然的一部分
      ,必須得要遵

      循自然界陰陽四時的規(guī)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秲冉洝诽岢?“天溫日明
      ,則人血淖液而衛(wèi)氣浮,故血易瀉
      ,氣易行;天寒日陰
      ,則人血凝泣而衛(wèi)氣沉”。人與自然具有相通
      、相應的關系
      ,不論四時氣候,晝夜晨昏
      ,還是日月運行
      ,地理環(huán)境
      ,各種變化都會對人體產生影響
      。順應四時氣候變化規(guī)律,是養(yǎng)生保健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鹅`樞·本神》指出:“智者之養(yǎng)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
      ,和喜怒而安居處
      ,節(jié)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僻邪不至
      ,長生久視”
      ,也就是說人體必須“順其自然”四時氣候的變化,適應周圍外界環(huán)境,使機體與自然環(huán)境相協(xié)調,以增進人體的健康。所以在這個自然界的大系統(tǒng)中要想求得自身平衡
      ,首先是遵循自然界正常的變化規(guī)律
      ,其次是慎防異常自然變化的影響。但順應自然規(guī)律并不是被動的適應,而是采取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掌握自然變化的規(guī)律
      ,以期更快更好的適應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的物質存在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

      ,所以人體所需的飲食也應與自己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相適應
      。正如生活在潮濕環(huán)境中的人群適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對驅除寒濕有益;而辛辣食物并不適于生活在干燥環(huán)境中的人群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形成了各個地方特色的飲食
      。一年四季不同時期的飲食也要同當時的氣候條件相適應。冬季常吃紅炯羊肉
      、肥?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疱仭萄蛉獾?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有增強機體御寒能力的作用;而在夏季常飲用烏梅湯
      、綠豆湯等,有消暑解熱的作用
      ,這些都是天人相應在飲食養(yǎng)生中的體現(xiàn)

      “形神合一”是說人體的精神活動和身體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中醫(yī)學認為有形體才有生命

      ,有生命才能產生精神活動和具有生理功

      ,形體是本,神是生命活動及功用
      。所以《素問·八正神明論》曰“血氣者
      ,人之神”,《靈樞·平人絕谷》曰“神者
      ,水谷之精氣也”
      。無形則神無以附,無神則形不可活
      ,兩者相輔相成
      ,不可分離。形體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礎,有形才有生命并產生精神活動和生理功能
      。形乃神之宅,養(yǎng)形為養(yǎng)生之首要
      。生命在于運動,通過運動強其形
      ,可以使人體筋骨強健,氣血經脈通暢,臟腑經氣充實,功能旺盛,氣血調達
      ,通過“外煉筋骨皮”,由外至內,促使體內陰陽平衡,身體盛壯,但養(yǎng)形不能過度
      ,過度了就會積勞成疾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饵S帝內經》曰:“久視傷血,久臥傷氣
      ,久坐傷肉
      ,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醫(yī)生《黃帝內經》讀書筆記3

      《黃帝內經》很多篇章理都在講一些我們生活中的道理

      ,寓治病于日常生活中,如《五常政大論》篇云…..故適寒涼者脹
      ,之溫熱者瘡
      。下之則脹已,汗之則瘡已
      ,此腠理開閉之常
      ,太少之異耳……。這句經文的大致意思是西北寒涼的地方多脹病
      ,東南方溫熱的地方多瘡瘍
      。脹病用下法可消,瘡瘍用汗法可愈
      ,這是氣候和地理影響人體腠理開閉所致
      ,天地陰陽的太過與不及所致。

      具體應該怎樣理解這句話呢?還得從天人合一的觀點出發(fā)來理解

      。首先把人地球化
      ,地球人化。最簡單的一個例子
      ,冬天井中的水是暖的
      ,剛打出來的井水還冒熱氣,而冬天氣候寒涼
      ,當然地表是涼的;夏天剛打出來的井水很涼
      ,但夏天氣候炎熱。也就是說冬天地球的表面冷
      ,地心熱
      ,夏天地表熱,地心寒
      ,放到中醫(yī)的整體觀里可以表述為:冬天地球為表寒里熱,夏天地球為表熱里寒
      。把人地球化
      ,東南方是不是氣候炎熱,西北方氣候寒涼
      ,那么東南方表熱里必寒
      ,西北方表寒里必熱,根據(jù)天人合一,取類比像的原則來思考
      ,生活在東南方氣候炎熱的人
      ,腠理開泄,陽氣易外泄
      ,容易形成一種外熱里寒
      ,內臟相對以虛寒為主;生活在西北方氣候寒冷地帶的人,腠理密閉
      ,容易形成一種外寒里熱的格局
      ,內臟相對以里熱為主;理說透了,法和方藥是很自然的事
      ,所以內經云:適寒涼者脹
      ,之溫熱者瘡。下之則脹已
      ,汗之則瘡已
      ,此腠理開閉之常。真正理解了這句經文的含義
      ,在東南方治療皮膚瘡瘍病
      ,你應該是高手。作為廣東省中醫(yī)院的一名肛腸外科醫(yī)生
      ,感悟了內經這句話的一點內涵后讓我在皮膚病的治療領域大獲豐收
      ,真的。

      經典的內涵很深

      ,我深深的感悟到
      ,只要你真正理解了哪怕是一句話,在某一類疾病的治療上
      ,肯定會有很大的突破
      ,比如只要你理解了《陰陽印象大論》篇云:…..六經為川,腸胃為海…….
      ,簡簡單單八個字
      ,學中醫(yī)的我們都讀過,也許都能背出來
      ,但并不代表理解了經文的含義
      。我也只是從中感悟到一些道理,并把他運用于臨床
      ,在晚期腫瘤患者的治療中療效明顯提高
      ,以后還有很多很多的路走,對我而言
      ,也許中醫(yī)藥攻克腫瘤只是萬里長城才開始邁出了第一步
      ,但我深信不疑
      ,通過傳統(tǒng)的中醫(yī)藥、針
      、刺絡及灸療
      ,腫瘤的治療效果應該上幾個臺階,有些患者治愈并非不可能
      ,而不是處于目前以西醫(yī)為主
      ,中醫(yī)為輔的現(xiàn)狀。

      怎么理解這句話呢?六經是指太陽經(足太陽膀胱經

      ,手太陽小腸經)
      ,陽明經(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
      ,少陽經(足少陽膽經
      ,手少陽三焦經),太陰經(足太陰脾經
      ,手太陰肺經)
      ,少陰經(足少陰腎經,手少陰心經)
      ,厥陰經(足厥陰肝經
      ,手厥陰心包經)。腸為手陽明大腸經
      ,胃為足陽明胃經
      ,腸胃均為陽明經;經云:六經為川,腸胃為海
      ,川為江河
      ,海為大海,在自然界中
      ,江河的水最后均匯入大海
      。那么六經的病變可不可以通過一定的法,疏通經絡
      ,把病變通過經絡引入腸胃之海排出體外呢?我想能
      ,因為海納百川,上善若水
      。關鍵在于怎樣把六經的病變轉變?yōu)殛柮鹘浀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也就是說把六經的病變通過中藥或針刺或灸法或情志治療,通過經絡的內聯(lián)臟腑
      、外絡四肢百骸引入腸胃之海
      ,從而排出體外。

      《黃帝內經》被奉為中醫(yī)學的經典

      ,為歷朝歷代中醫(yī)學大家奉為準繩,說內心話,目前我們談中醫(yī)
      ,離創(chuàng)新還太遠
      ,首先應該面對現(xiàn)實,好好的繼承
      ,在學習經典的過程中
      ,來不得天馬行空,來不得半點馬虎
      ,更來不得“大躍進”
      。而臨床上,很多人批評中醫(yī)不科學
      ,《黃帝內經》不科學
      ,其實很多人根本都沒讀完過內經,更別說理解了其中的一部分內核
      ,更談不上繼承和創(chuàng)新了
      。《黃帝內經》到底是一本什么樣的書
      ,書的作者是誰
      ,有過很多爭論,我們暫時擱置爭議
      ,看《五運行大論》篇黃帝與歧伯的對話
      ,帝曰:地之下為否乎?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
      。帝曰:馮乎?岐伯曰:大氣舉之也
      。讀到這句經文,我的內心為之一震
      ,幾千年前的作者岐伯競能看到地球在大氣中
      ,是大氣托起來的,我坦誠
      ,我看不到地球在大氣中
      ,我只知道地球在我的腳下(地為人之下)。

      讀《黃帝內經》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篇第九 6——臟腑表里的功能及脈象病變

      (原文)

      帝曰:藏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
      ,生之本神之處也;其華在面
      ,其充在血脈
      ,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
      。肺者
      ,氣之本
      ,魄之處也;其華在毛
      ,其充在皮
      ,為陽中之太陰,通于秋氣
      。腎者
      ,主蟄,封藏之本
      ,精之處也
      ;其華在發(fā),其充在骨
      ,為陰中之少陰
      ,通于冬氣。肝者
      ,罷極之本
      ,魂之居也;其華在爪
      ,其充在筋
      ,以生血氣,其味酸
      ,其色蒼
      ,此為陰中之少陽,通于春氣
      。脾者
      ,倉廩之本,營之居也
      ,其華在唇四白
      ,其充在肌,此至陰之類
      ,通于土氣
      。胃、大腸
      、小腸
      、三焦,膀胱
      ,名曰器
      ,能化糟粕,轉味而出入者也。凡十一臟取決于膽也


      故人迎一盛
      ,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
      ,三盛病在陽明
      ,四盛已上為格陽
      。寸口一盛
      ,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
      ,三盛病在太陰
      ,四盛已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已上為關格
      。關格之脈贏
      ,不能極于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解讀)

      “ 帝曰:藏象何如
      ? ”黃帝說:藏象是怎樣的?

      “ 岐伯曰:心者
      ,生之本神之處也
      ;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
      ,為陽中之太陽
      ,通于夏氣。 ”岐伯說:心
      ,是生命的根本
      ,精神力所居之處,其榮華表現(xiàn)于面部上
      ,其充養(yǎng)的組織在血脈上
      ,為陽中的太陽,與夏氣相通


      “ 肺者
      ,氣之本,魄之處也
      ;其華在毛
      ,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
      ,通于秋氣
      。 ”肺,是氣的根本
      ,為魄所居的地方
      ,其榮華表現(xiàn)在絨毛上
      ,其充養(yǎng)的組織在皮膚上,是陽中的太陰
      ,與秋氣相通


      “ 腎者,主蟄
      ,封藏之本
      ,精之處也;其華在發(fā)
      ,其充在骨
      ,為陰中之少陰,通于冬氣
      。 ”腎主蟄伏
      ,是封藏精氣的根本,為精所居之處
      ,其榮華表現(xiàn)在頭發(fā)上
      ,其充養(yǎng)的組織在骨上,為陰中之少陰
      ,與冬氣相通


      “ 肝者,罷極之本
      ,魂之居也
      ;其華在爪,其充在筋
      ,以生血氣
      ,其味酸,其色蒼
      ,此為陰中之少陽
      ,通于春氣。 ”肝
      ,是四肢之本
      ,是魂所在的地方,其榮華表現(xiàn)在手腳上
      ,其充養(yǎng)的組織在筋上
      ,可以生養(yǎng)血氣,其味道酸
      ,色為蒼青
      ,是陽中之少陽,與春氣相通。

      “ 脾者
      ,倉廩之本
      ,營之居也,其華在唇四白
      ,其充在肌
      ,此至陰之類,通于土氣
      。 ”脾
      ,是倉廩之本,為營氣所居之處
      ,其榮華在口唇四旁
      ,其功能是充實肌肉,屬于至陰一類
      ,與長夏土氣相應。

      “ 胃
      、大腸
      、小腸、三焦
      ,膀胱
      ,名曰器,能化糟粕
      ,轉味而出入者也
      。凡十一臟取決于膽也。 ”胃
      、大腸
      、小腸、三焦
      、膀胱
      ,稱為器,能排泄水谷中的糟粕
      ,轉化五谷并吸收和排泄
      。而以上十一臟的功能的發(fā)揮和作用,都取決于膽的功能正常


      “ 故人迎一盛
      ,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
      ,三盛病在陽明
      ,四盛已上為格陽。 ”人迎脈比平時大一倍,病在少陽
      ,大兩倍
      ,病在太陽,大三倍
      ,病在陽明
      ;大四倍以上,為格陽(陽氣太過太盛,而不能與陰氣交通)


      “ 寸口一盛
      ,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
      ,三盛病在太陰
      ,四盛已上為關陰。 ”寸口脈大于平時一倍
      ,病在厥陰
      ,大兩倍,病在少陰
      ,大三倍
      ,病在太陰,大四倍以上
      ,為關陰(陰氣太過太盛,而不能與陽氣交通)


      “ 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已上為關格。關格之脈贏
      ,不能極于天地之精氣
      ,則死矣。 ”人迎脈與寸口脈都大于平時四倍以上
      ,稱為關格
      。如果關格(關格,中醫(yī)的病名
      ,是指以脾腎虛衰
      、氣化不利、濁邪壅塞三焦而導致小便不通與嘔吐同時出現(xiàn)危重病癥
      。分而言之
      ,小便不通謂之關,嘔吐時作謂之格)之脈為陰陽不通不能調和
      ,病人不能再汲取天地的精氣
      ,則很快就會死去。

      今天學習了臟腑表里的功能及脈象病變
      。在這里多說一下
      ,五臟相關
      , 肝藏血,魂是依駐在血中的
      ,肝氣虛弱了
      ,人就會產生恐懼,肝氣盛壯
      ,人就容易發(fā)怒
      。脾藏營氣,意依駐在營氣之中
      ,脾氣虛弱了
      ,四肢的運動就會失靈,五臟也不能安和
      ,脾氣壅實
      ,就會導致腹?jié)M,月經失調
      ,大小便不利
      。心主一身的血脈,神依駐在血脈中
      ,心氣虛弱了
      ,就會產生憂傷的情緒,心氣充盛
      ,人就會常常大笑不止。肺主一身之氣
      ,魄居在氣中
      ,肺氣虛弱了,就會鼻塞
      ,氣短
      ,肺氣壅實,人就會喘息
      、胸滿
      ,甚至仰面而喘。腎藏精
      ,志依駐在精氣中
      ,腎氣虛弱了,手足就會出現(xiàn)厥冷
      ,腎有實邪
      ,就會腹脹,五臟也不安和
      。且繼續(xù)學習
      ,今天就學到這里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zonghe/4685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從出汗的部位看身體是否健康
      夏季高溫
      ,在非空調房間條件下,我們人體都會有出汗的現(xiàn)象
      嬰兒咳嗽有痰推拿手法
      三伏天養(yǎng)生,七類人決不能錯過
      三伏天養(yǎng)生要注意什么
      ?三伏天里,既要忍受著暑熱
      ,還要看著預防與水果帶來的濕氣
      ,暑溫夾濕,讓人不得不把養(yǎng)生給注意起來
      。三伏天養(yǎng)生如何祛濕濕作為人體水液代謝失常產生的病理產物
      打流腦疫苗會發(fā)燒嗎,
      在冬春季節(jié)
      ,流腦的發(fā)病率很高
      ,而患者一般是兒童
      ,從60年代開始,中國研制出了關于流腦的疫苗
      ,從此以后就開始拉開了流腦疫苗的序幕
      ,接種流腦疫苗可以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流腦疫苗一般都是短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