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友提問說:
“聽說鹽吃多了對身體不好,容易得高血壓,但是如果每天吃的菜鹽放少了,沒什么味道,也很不舒服,畢竟‘鹽是百味之王’。所以,我們每天應該吃多少鹽,做菜的時候怎么來控制鹽的使用量呢?”
世衛(wèi)組織建議普通人群每天攝入6-8克鹽,我國的膳食指南建議,普通人群每天攝入的鹽需少于6克,最理想的就是每天攝入3-5克鹽,大約一個啤酒瓶蓋的量,即可滿足人體的需求。如果患有高血壓或糖尿病,則應將鹽的攝入量控制在3克以內(nèi),若合并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或者患腎臟疾病,則需要將鹽的攝入量控制在2克以內(nèi)。
鹽中含有的鈉會通過尿液排出,但是人體排鈉功能有限,若攝入的鹽過多,多余的鈉會留存在體內(nèi),引起水潴留。這樣長期下去,血管中的血液會增多,血壓自然也就升高了。此外,如果鈉潴留多,還會讓血管中的鈣離子濃度增高,導致平滑肌收縮,使得血管變窄、血管阻力增加,血壓升高。
每天攝入的鹽過多,除了會使得血壓升高外,還會加重心臟和腎臟的負擔。因為高鹽飲食會使血管變得敏感,血壓升高導致心臟功能受損,導致排鈉功能障礙,這樣血壓會進一步升高,出現(xiàn)惡性循環(huán);體內(nèi)的鈉通過腎臟排出,鹽太多腎臟負擔加重,而且鈉又有親水性,長期積累在體內(nèi)易引起水腫,導致腎臟受損。
①盡量采用蒸、煮、燉的方式做菜,減少鹽的攝入,避免喝放了鹽的湯;
②做菜過程中避免放鹽,等做好后起鍋時撒點鹽;
③本身含有無機鹽的肉、魚等,盡量不放鹽,或用蔥姜蒜爆香增加食物口感;
④可適量用酸味的醋、檸檬汁等酸味東西來調(diào)和食物味道,刺激食欲;
⑤炒菜過程中若需放鹽,最好邊嘗邊加鹽,否則易出現(xiàn)鹽加多的現(xiàn)象。
世界公認的健康人每人每日的食鹽量為5克
健康盡在細節(jié)中管好你的鹽勺子
口味重,血壓高
調(diào)查表明,東北人高血壓、腦卒中的發(fā)病率高,廣東人發(fā)病率就低。其中原因當然很多,但吃食鹽多少是一大因素。
我國膳食分4個類型,廣東人膳食平均一天6至7克食鹽,最清淡;第二是上海人,上海人一天8至9克鹽,他們喜歡放點糖,不太咸,這也很好;第三就是北京人,一天14至15克食鹽,這樣就多了,應該砍掉1/3或一半;食鹽吃得最多的是東北人,一天18至19克食鹽,這就太多了,要減掉一半以上。據(jù)調(diào)查,我國河北、北京地區(qū)為心血管、高血壓病高發(fā)地區(qū),專家認為與食鹽攝入多、口味重極有關(guān)系。
其實,我們每個人每天食用的食鹽不應該超過6克。人如果食鹽過多,可能導致高血壓。高血壓患者每天所食鹽量應在6克以下。
大家注意,這里說的食鹽量還得算上調(diào)味品、佐料、半成品等的含鹽量,把它們?nèi)考悠饋恚偭坎荒艹^6克。如果食鹽使用量嚴格控制在6克以下,大多數(shù)輕度高血壓患者的血壓可降到正常水平。
所有的高血壓患者在藥物控制加上飲食控制后,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世界公認的健康人每人每日的食鹽量為5克。
具體來講,一個三口之家,一個月下來,食鹽消耗量應該控制在300至350克,醬油使用量應該在1瓶到1瓶半之間。
設法限制用鹽
牛奶和乳制品消費得多的地方,腦卒中和胃癌的發(fā)生率就低。
大家說了,既然吃鹽過量這么危險,很多人的口味又偏重,該怎么辦呢?別著急,一點點地來,你可以試試下面幾種辦法。
1.多吃新鮮蔬菜,多用其他調(diào)味品。
新鮮的蔬菜味道鮮美,有的還可生吃。在烹調(diào)的時候盡量少放鹽,就能保存食物原來的味道。在煮菜時,不妨多用醋、辣椒、胡椒、桂皮、八角、芥末、芝麻、核桃、紫菜、香油等調(diào)味品。這樣一來,味道又夠,用鹽又少。
2.自己動手,集中放鹽。
外賣和飯店的食物大多偏咸,消費者對鹽量沒法控制。特別是那些自己喜歡吃又偏咸的食物,實在讓人難以舍棄。那怎么辦呢?有一個辦法:自己動手,自己做飯做菜。
每日在6克食鹽的范圍內(nèi),將食鹽分別放入各道菜中,結(jié)果可能是每一樣菜的味道都很淡。因此,某道菜把鹽放夠,其他菜盡量減少鹽量或不放鹽,這樣鹽量控制住了,飯菜的美味照樣享受,可謂一舉兩得。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zonghe/4839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保健養(yǎng)生有門道!每個年齡段應該做什么···
下一篇: 治療牛皮癬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