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流行起來的養(yǎng)生熱中,穴位養(yǎng)生可以說是僅次于食療養(yǎng)生的廣受老百姓歡迎和接受的內容,許多電視養(yǎng)生欄目、報刊健康版塊不時地會教給老百姓一兩個保健的中醫(yī)穴位,引得人們紛紛效仿,沒事兒就這兒按按那兒按按。
應該說,其出發(fā)點是好的,但是很多人對穴位養(yǎng)生并沒有科學的認識,比如,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取穴方法各異,堅持時間長短不一樣,所以效果也就不同,但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最重要的是,對穴位養(yǎng)生的期望值不能太高,對于不是中醫(yī)大夫的百姓而言,穴位養(yǎng)生畢竟只是平時保健或輔助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而已,并沒有那么神奇。其實,穴位養(yǎng)生并不是人人都能掌握的,也不是每個人的療效都好,需正確對待。
針灸培訓對于我們大部分人來說,中醫(yī)理療是一部很高深的學問,而各種隱諱難記的穴位更是讓人頭大,好在自己比較善于分析和組合,終于利用口訣的形式把它們串在了一起。下面我給大家介紹穴位養(yǎng)生的口訣,希望對你有用!
穴位養(yǎng)生的口訣
一、十二原穴
五臟及膏肓的十二個原穴。即肺之原太淵,左右各一;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腎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原太沖,左右各一;膏之原鳩尾;肓之原氣海。十二原穴主治五臟六腑的疾病。出《靈樞?九針十二原》。
二、下合穴
六腑在下肢足三陽經的合穴,稱為?下合穴?,又稱?六腑下合穴?。下合穴共有6個,其中胃、膽、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經,大腸、小腸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經,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經。從?合治內腑?的治療原則出發(fā),按疾病所屬內腑的不同,而取其相應的下合穴治療。如胃病取三里,大腸病取上巨虛等。
小腸:下巨虛;大腸:上巨虛;三焦:委陽;膀胱:委中;胃:足三里;膽:陽陵泉。
三、八會穴
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的精氣分別所會聚之處的八個腧穴。八會穴首載于《難經》,它與其所屬的八種臟器組織的生理功能有著密切關系,
并與經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復。如章門為臟之會穴,因五臟皆稟于脾,為脾之募穴;中脘為腑之會穴,因六腑皆稟于胃,為胃之募穴,膻中為氣之會穴,因其為宗氣之所聚,為心包之募穴等。
在臨床方面凡與此八者有關的病證,均可選用八會穴治療。如臟病取章門,腑病取中脘,各種出血病證取血會膈俞。另外,八會穴還能治療某些熱病。
八會穴:臟會章門、腑會中脘、氣會膻中、血會膈俞、筋會陽陵泉、脈會太淵、骨會大杼、髓會絕骨(又名懸鐘)。
四、八脈交會穴
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脈經氣相通的八個腧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因這八個穴是金元時代竇漢卿常用的有效穴位,故又稱竇氏八穴。結合天干、地支、九宮、八卦等應用,稱為飛騰八法和靈龜八法,是一種按時取穴治療疾病的方法。
由于奇經與正經的經氣通過八穴相會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經病,又能治正經病。如公孫通沖脈(沖脈為十二經之海、血海,通治血病,治療婦科病效著),故公孫既能治足太陰脾經的病,又能治沖脈的病。
在臨床上常采取上下相應的配穴法。如公孫配內關治心、胸和胃部疾患;后溪配申脈治目內眥、頸項、耳、肩膊、小腸、膀胱部疾患;臨泣配外關治目外眥、耳后、頰、頸、肩、缺盆、胸膈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
五、四總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
六、手足十二針(合谷曲池三里陽陵內關三陰交)
主治:①半身不遂②高血壓③癱瘓④痹癥
七、十全大補方
組方:合谷、曲池、內關、足三里、陽陵泉、中脘、太沖、三陰交、章門、關元
主治:心脾兩虛、脾腎兩虛、肝腎兩虛、神經衰弱、久病體弱。
八、胃家病驗方
主穴:中脘、足三里
組方:上脘、中脘、下脘、氣海、天樞、內關、足三里
范圍:胃痛、腹痛、食滯、腹瀉、便秘。
九、四大系統(tǒng)調節(jié)主穴
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內關
消化系統(tǒng):承漿、足三里、中脘
神經系統(tǒng):風池、率谷
免疫系統(tǒng):大椎、足三里、合谷
十、常用配穴
手顫:少海
五指不伸:中渚
指痛:少商
臂痹:肩髃
吐血:尺澤
流涎:地倉
男蠱女孕:涌泉
鬼邪妖癲:神門、人中、間使
冷風濕痹:環(huán)跳、陽陵泉
頭面?。呵?、合谷
鼻淵:合谷、太沖
泄瀉:足三里、內庭、申脈、中脘
五癇(如五畜叫):勞宮、涌泉
心腎不交:神門、太溪
心力衰竭:內關、膻中
注:自《雜病穴法歌》《靈光賦》《長桑君天星秘訣歌》《常見病信息穴一針療法》。
十一、常見病一針療法
退熱穴:曲池 胸悶穴:膻中 調心穴:內關 急救穴:人中 神衰穴:臍中
精神病穴:百會 癔癱穴:涌泉 面癱穴:下關 偏癱穴:率谷 腦缺血穴:風池
前頭痛穴:中脘 偏頭痛穴:太沖 后頭痛穴:至陰 失眠穴:大陵 失眠2穴:風池
胃痛穴:中脘 止瀉穴:申脈 腎結石穴:精靈 利尿穴:三陰交 落枕穴:懸鐘
腕痛穴:太溪 肘痛穴:陰陵泉 腰肌扭傷穴:后溪髖痛穴:合谷 肋痛穴:陽陵泉
膝痛穴:曲池 踝痛穴:合谷 足跟痛穴:大陵 手麻穴:后溪 催乳穴:涌泉
上牙痛穴:下關 下牙痛穴:合谷 鼻炎穴:下關 眩暈穴:百會 耳聾穴:聽宮
耳鳴穴:聽會
十二、千金十一穴歌
三里內庭穴,肚腹中妙訣。
曲池與合谷,頭面病可徹。
腰背痛相連,委中昆侖穴。
胸項如有痛,后溪并列缺。
環(huán)跳與陽陵,膝前兼腋脅。
可補即留久,當瀉即疏泄。
三百六十名,十一千金穴。
十三、回陽九針歌
啞門勞宮三陰交,涌泉太溪中脘接,
環(huán)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陽九針穴。
十四、禁針穴歌
腦戶囪會及神庭,玉枕絡卻到承靈,
顱息角孫承泣穴,神道靈臺膻中明。
水分神闕會陰上,橫骨氣沖針莫行,
箕門承筋手五里,三陽絡穴到青靈。
孕婦不宜針合谷,三陰交內亦通論,
石門針灸應須忌,女子終身孕不成。
外有云門并鳩尾,缺盆主客深暈生,
肩井深時亦暈倒,急補三里人還平。
刺中五臟膽皆死,沖陽血出投幽冥,
海泉顴髎乳頭上,脊間中髓傴僂形。
手魚腹陷陰股內,膝髕筋會及腎經,
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關節(jié)皆通評。
十五、針灸取穴要訣
病在上,取肺大腸經;病在中,取脾胃經;病在下,取肝腎。
寧失其穴,不失其經,離穴不離經。
女性養(yǎng)生常用穴位
第一要穴:天柱穴
天柱穴就在我們的后頸部正下方凹處,也就是后發(fā)際正中線上半寸處約2厘米左右,往兩旁各1.3寸各有1個穴位。
養(yǎng)生功能:感到疲乏困倦的時候按摩這個位置,可以起到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的功效。
穴位養(yǎng)生按摩路線:足太陽膀胱經起于內眼角,上行顴部,交會于頭頂。由頭頂分出支脈1至耳上角。
其主干(直行脈)由頭頂入內絡于腦、出于項,入肩胛分為兩支下行,主脈1由肩胛內側夾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絡于腎、屬于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脈2經夾脊旁過臀部入腘中。主脈2由肩胛內側過肩胛下行至髖關節(jié),沿大腿后外側下行與支脈2會合于腘中,向下過腓腸肌出外踝后側,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側,下接足少陰腎經。
第二要穴:膈俞穴
背過手,可以摸到在肩胛骨和脊椎骨之間凹陷,這個地方就是,而且左右各有一個。
養(yǎng)生功能:用指壓的話,可以促使血液流通。
穴位養(yǎng)生按摩路線:足太陽膀胱經起于內眼角,上行顴部,交會于頭頂。
由頭頂分出支脈1至耳上角。其主干(直行脈)由頭頂入內絡于腦、出于項,入肩胛分為兩支下行,主脈1由肩胛內側夾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絡于腎、屬于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脈2經夾脊旁過臀部入腘中。主脈2由肩胛內側過肩胛下行至髖關節(jié),沿大腿后外側下行與支脈2會合于腘中,向下過腓腸肌出外踝后側,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側,下接足少陰腎經。
第三要穴:命門穴
位于腰部,后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約與肚臍在同一水平處。用手指按壓時,有強烈的壓痛感。
養(yǎng)生功能:按摩命門穴能改善性冷感,平衡和回復性功能,還能有效的延緩衰老、推遲更年期。
穴位養(yǎng)生按摩路線:督脈起于少腹內,下出會陰部,向后行于脊柱內部,上達項后風府穴,進入腦內,上行巔項,沿前額下行至鼻柱。
第四要穴:承扶穴
在臀部橫紋線的中央下方,位于左右臀下臀溝中心點。
養(yǎng)生功能:這個穴位主導生殖器官的神經從此處經過,經常按壓可以強化陰道的收縮力,中醫(yī)也利用刺激這個穴位來治療女性性冷感。
穴位養(yǎng)生按摩路線:足太陽膀胱經起于內眼角,上行顴部,交會于頭頂。由頭頂分出支脈1至耳上角。
其主干(直行脈)由頭頂入內絡于腦、出于項,入肩胛分為兩支下行,主脈1由肩胛內側夾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絡于腎、屬于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脈2經夾脊旁過臀部入腘中。主脈2由肩胛內側過肩胛下行至髖關節(jié),沿大腿后外側下行與支脈2會合于腘中,向下過腓腸肌出外踝后側,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側,下接足少陰腎經。
第五要穴:腎俞穴強壯腎氣
腎俞穴:與命門穴的位置持平,就是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左右各一個。
養(yǎng)生功能:這里是腎經的主要穴位,經常按壓可以強壯腎氣,增強腎的功能,尤其對月經不調有幫助。
穴位養(yǎng)生按摩路線:足太陽膀胱經起于內眼角,上行顴部,交會于頭頂。由頭頂分出支脈1至耳上角。
其主干(直行脈)由頭頂入內絡于腦、出于項,入肩胛分為兩支下行,主脈1由肩胛內側夾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絡于腎、屬于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脈2經夾脊旁過臀部入腘中。主脈2由肩胛內側過肩胛下行至髖關節(jié),沿大腿后外側下行與支脈2會合于腘中,向下過腓腸肌出外踝后側,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側,下接足少陰腎經。
第六要穴:中府穴豐胸美體
中府穴:立正、叉腰站直,用手可以摸到在鎖骨外側下端的三角窩,那里的中心就是云門穴,在這個窩的正中垂直往下推一條肋骨的地方就是中府穴。
養(yǎng)生功能:中府穴是肺經上的大穴,經常按摩可以順暢肺的經脈,有豐胸的作用,還可以強化淋巴循環(huán),減輕胸悶、肩背痛。并且可兼治脾肺兩臟之病,治療氣不足,腹脹,消化不良,水腫等,是調理內息的一個重要穴位。
穴位養(yǎng)生按摩路線:手太陰肺經起于中焦,向下絡大腸,轉回,沿胃上口過膈肌,屬于肺,由?肺系?橫出向下。
于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前,沿上臂前側下行至肘橫紋,沿小臂前側的橈側緣入寸口、過大魚際,沿大魚際邊緣出手拇指內側端。
第七要穴:商陽穴促進新陳代謝
商陽穴:這個穴位在手上,抬起手,在食指靠拇指的那一側,在指甲角正后方2毫米的地方。
養(yǎng)生功能:這也是一個調理內息與腸胃的穴道。這個穴位位于大腸經脈上,經常掐一掐這里,能旺盛大腸經的氣血,調節(jié)消化道功能,加快人體新陳代謝,有強壯身體的作用。
穴位養(yǎng)生按摩路線:手陽明大腸經起于食指末端,沿食指橈側經第1掌骨與第2掌骨間入兩筋間,沿小臂橈側上行至肘外側。
經上臂后側橈側緣上肩,出肩峰前側上行交會于頭部,下入缺盆絡肺,過膈肌屬于大腸。
由鎖骨上窩分出支脈1上行頸旁,過面頰入齒槽,轉回出挾口旁,交會于人中部,然后左脈向右、右脈向左上挾鼻孔兩旁接足陽明胃經。
第八要穴:委中穴
委中穴:在腘橫紋中點,股二頭肌肌腱與半腱肌肌腱中點。也即是小腿中間關節(jié)背后,也就是膝蓋后正中點。
養(yǎng)生功能:這個穴道主導生殖器官神經延伸到這里,用手指輕輕撫壓穴位,除了可以緩和緊張情緒,并能很好地消除腰酸背痛的疲勞癥狀。
穴位養(yǎng)生按摩路線:足太陽膀胱經起于內眼角,上行顴部,交會于頭頂。由頭頂分出支脈1至耳上角。
其主干(直行脈)由頭頂入內絡于腦、出于項,入肩胛分為兩支下行,主脈1由肩胛內側夾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絡于腎、屬于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脈2經夾脊旁過臀部入腘中。主脈2由肩胛內側過肩胛下行至髖關節(jié),沿大腿后外側下行與支脈2會合于腘中,向下過腓腸肌出外踝后側,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側,下接足少陰腎經。
醫(yī)學們認為,經常對人體五大保健區(qū)進行刺激,能有效地防治,健身強體。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人體經絡穴位養(yǎng)生的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人體經絡穴位養(yǎng)生法
經絡穴位養(yǎng)生法是運用針刺、艾灸、按摩等方法,刺激經絡、穴位,以激發(fā)精氣,達到調和氣血、旺盛代謝、通利經絡、增進人體健康等目的的一種養(yǎng)生方法?!♂樂ㄊ且院玲槾碳と梭w經絡穴位,通過提、插、捻、轉等不同手法,起到調整臟腑、疏通經絡的作用。灸法是借助艾火熱力,灸灼、薰熨穴位,以達到溫通經絡、調養(yǎng)臟腑的效果。按摩是用手對人體經絡穴位進行按、拿、點、推、揉、拍等手法,起到運行氣血、健身祛病的作用。三種方法各有特長,既可單獨應用,又可按需綜合施行,只要操作得法,一般對人體無損傷與副作用。如能持之以恒,不失為簡單、易行、實用、有效的養(yǎng)生祛病良法。
鑒于經絡理論博大精深,人體穴位內容豐富,針刺、灸法、按摩等操作方法復雜,非經專門學習訓練者,不宜草率施行,否則,容易釀成事故。但作為養(yǎng)生之道,現擇其易于掌握且安全有效的經絡穴位養(yǎng)生方法加以介紹。
自我點穴
頭部點穴:點按風府穴:雙掌掌根貼于耳后,雙手中指彎曲以指尖點按頭后正中線的風府穴約1分鐘,力量適中。風府為督脈穴,常點按此穴可防治頭、頸疼痛,預防中風。
點百會、四神聰:雙掌掌根貼于頭的兩側,然后以雙手中指指腹依次點按頭頂百會穴及四神聰穴,約1~3分鐘,力量適中。百會為督脈穴,四神聰為外經奇穴,頭為諸陽之會,常點按此二穴,可防治頭痛、眩暈、失眠、健忘、脫肛、陰挺等證。
點印堂:以雙手中指指尖點按雙眉中間印堂穴,約1分鐘。印堂為經外奇穴,常點按此穴,可防治前額頭痛、鼻衄、鼻淵等證。
點太陽:以雙手中指指腹分別點、揉兩側太陽穴,點法和揉法結合,約1分鐘。太陽為經外奇穴,常點按此穴可防治頭痛、目疾諸證。
點人中:以左手中指指腹按人中穴。人中又稱水溝,為督脈穴,點胺此穴可醒腦提神,用于神志昏迷、驚風與腰脊強痛等證。
上肢點穴按摩
取坐位,先以右手拇指掐按左手中指尖的中沖穴及小指的少沖穴,然后以右手拇指指腹依次點按合谷穴、列缺穴、內關穴,也可點按左、右手的十宣穴。
換左手指點按右上肢各穴,穴位同上。
下肢點穴按摩:以雙手中指指腹分別點、揉兩側足三里穴和委中穴,點法和揉法結合。
人體養(yǎng)生重要穴位
1、命門穴:位于腰背后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生命的門戶,督脈上的重要穴位,命門蘊藏先天之氣,集中體現腎的功能,故對五臟六腑的功能發(fā)揮著決定性的作用。命門內含有真陽(真火)、真陰(真水),五臟六腑以及整個人體的生命活動都由它激發(fā)和主持。腎臟是?先天之本?、?水火之宅?,命門火衰的人,會出現四肢清冷,五更瀉,男子陽痿早泄,女子宮寒不孕,虛寒現象。經常溫補命門,可以補充先天陽氣火力,滋陰腎水。命門穴灸通后,會整個腹部溫熱。
2、百會穴:位于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叉處,穴居顛頂,與腦密切聯系,是調節(jié)大腦功能的要穴。百脈之會,貫達全身。頭為諸陽之會,百脈之宗,而百會穴則為各經脈氣會聚之處。穴性屬陽,又于陽中寓陰,故能通達陰陽脈絡,連貫周身經穴,舉陽固脫,對于調節(jié)機體的陰陽平衡,提升皮膚和五臟六腑的功能起者重要的作用??烧{理: 頭昏頭痛、失眠、陽氣不足、神經衰弱、眩暈,休克,高血壓,脫肛等疾病。堅持每天溫灸,有保健長壽的功效等。百會穴灸通后,頭部會有淋浴般向下灑的感覺,渾身都感覺溫暖。
3、大椎穴: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統(tǒng)帥全身的陽氣,循督脈上傳頭頸,兩側傳兩手臂、向后傳到后背督脈,益氣壯陽,防治感冒,調理落枕及頸肩不適,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灸通后,上通大腦,旁達兩手臂,下達整個背部溫暖。
4、膀胱經:全身最長,穴位最多的陽經,人體的重要排毒通道,五臟六腑的在體表的反射區(qū)。本經腧穴可調理全身五臟六腑,排出體內多余水濕、痰,淤堵等毒素。灸通后,可以從背部熱到腿部。
5、印堂:有名?命宮?。這是看人相的最重要的部分。是一個人精氣元神聚集的地方。從印堂的寬窄程度、色澤、顏色,可以看出一個人的運氣的好壞,禍福吉兇。印堂飽滿,光明如鏡是吉利之相。人逢好運此部位有光澤、帶紅潤。運氣不好時,印堂晦澀,失去光澤。經常艾灸印堂,可以調理頭痛,眩暈,失眠,神經衰弱,散郁等。灸后,會感覺眼前一亮,兩目清涼,神清氣爽。
6、中脘:該穴位于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任脈上的重要穴位??烧{理消化系統(tǒng)疾病,如腹脹、腹瀉、腹痛、腹鳴、吞酸、嘔吐、便秘,此外對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鳴、青春痘、精力不濟、神經衰弱也很有效。灸通后,整個胃部暖暖的。
7、神闕:又名臍中,是人體任脈上的要穴。它位于命門穴平行對應的肚臍中。是人體生命最隱秘最關鍵的要害穴竅,是人體的長壽大穴。為任脈上的陽穴,命門為督脈上的陽穴,二穴前后相連,陰陽和合,是人體生命能源的所在地,神闕穴與人體生命活動密切相關,人體的百脈氣血就隨時得以自動調節(jié),人體也就健康無病,青春不老。經常對艾灸神闕穴進行鍛煉,可使人體真氣充盈、精神飽滿、體力充沛、腰肌強壯、面色紅潤、耳聰目明、輕身延年。并對腹痛腸鳴、水腫、泄痢、脫肛、中風脫癥等有獨特的療效。灸通后,整個腹部溫暖。
8、關元:位于臍下三寸處,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凡元氣虧損均可使用。經常艾灸可以補充元氣,多泌尿、生殖系統(tǒng),男性、婦科等疾患均有較好的調理作用。灸通后整個下腹部溫暖。
9、足三里: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足三里是一個能防治多種疾病、強身健體,抗衰老的有效穴位,經常按摩、艾灸該穴,增強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常灸足三里,勝吃老母雞?,?要想身體安,三里常不干?。灸通后,熱量貫穿整個腹部,腿部。
10、涌泉穴:在人體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腎經的井穴,人體的下水道。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來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所以,涌泉穴在人體養(yǎng)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個方面顯示出它的重要作用??梢哉{理:神經衰弱、精力減退、失眠、多眠癥、高血壓、暈眩、焦躁、怕冷癥等。灸通后,沿著腿部向上溫熱全身。
艾灸不僅可以治療常見疾病,更是養(yǎng)生抗衰老的好方法,您不需被復雜的穴位所困擾,只需記住四大養(yǎng)生要穴,中脘、足三里、關元、命門,通過艾灸四大養(yǎng)生穴位,能補氣助陽,溫益脾腎,調節(jié)臟腑功能,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體質,延緩衰老。下面我給大家介紹艾灸養(yǎng)生法,希望對你有用!
艾灸養(yǎng)生法穴位
艾灸不僅可以治療常見疾病,更是養(yǎng)生抗衰老的好方法。您不需要被繁復的穴位所困擾,只需用記住人體四大養(yǎng)生要穴——關元、命門、中脘、足三里,通過艾灸四大養(yǎng)生穴位,能補氣助陽、溫益脾腎,調節(jié)臟腑功能,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增強體質、延緩衰老。
方法:艾條溫和灸,春夏每周1~2次,秋冬每周2~3次,每穴15分鐘。
關元穴:又名丹田,在臍下三寸處。關元穴是人體重要補穴之一。
主治:陽痿早泄、夢遺滑精、遺尿癃閉、小便瀕數、尿濁尿血等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病;月經不調、閉經、痛經、崩漏帶下、產后出血的婦科常見病;腹脹腹痛、腹瀉痢疾、脫肛便秘等胃腸系統(tǒng)疾病。
命門穴:又名精宮,督脈之穴,在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其氣與腎通,是生命之根本,是維護生命的命門。
主治:五勞七傷、虛損腰痛、尿頻、遺尿、陽痿、早泄及各種虛寒病狀。
中脘穴:又名太倉,任脈之穴,在臍正四寸。具有調胃和中、補虛益氣、健脾化溼之功效。
主治:胃脘痛、惡心嘔吐、呃逆、反胃、腹脹、腹瀉、潰瘍病、胃下垂、淺表性胃炎、胃痙攣、消化不良、腸炎、胃神經功能癥等一切腸胃病癥,虛勞百損、四肢乏力等癥候。
足三里穴:外膝眼下三寸一橫指處。具有補益脾胃、調和氣血、驅邪防病的功效,是養(yǎng)生保健的第一要穴。
主治:胃痛、腹脹腸鳴、嘔吐、便秘、腹瀉、水腫、神經疾病、急慢性乳腺炎、腸癰等。
四季艾灸養(yǎng)生
春季艾灸好處多,勝過參湯和燕窩
春季養(yǎng)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fā),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于一個“生”字。按自然界屬性,春屬木,與肝相應。春季要充分利用、珍惜大自然“發(fā)陳”之時,借陽氣上升,萬物萌生,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通過適當的調攝,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代謝機能得以正常執(zhí)行。
夏季艾灸好處多,冬病夏治莫錯過
冬病夏治是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一個重要特色。中醫(yī)主張“春夏養(yǎng)陽”,冬病夏治,就是利用夏季氣候炎熱、人體陽氣最旺盛的客觀條件,鼓舞陽氣,疏通經絡,調理氣血,健脾和胃,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從而達到促進血液回圈、祛除寒邪、提高衛(wèi)外功能的效果。中醫(yī)實踐證實,“冬病夏治”在慢性病治療方面,尤其是風溼類的疾病,哮喘,免疫力低下,慢性疾病,過敏性疾病等等都適合夏天艾灸,治療效果較為顯著。
秋季艾灸好處多,虛寒體質能調和
入秋后,摸摸你的小腹和胃部,感到比別的部位涼么?如果感覺涼,多半是夏天受了寒涼。胃部發(fā)涼,則消化不良、胃痛、面色不佳;若小腹發(fā)涼,女性則容易內分泌失調,長小肚腩,頻發(fā)痛經,不易懷孕?!侗静荨贰叭肭镄「苟嗬湔?,用熱磚熨肚,三五度,瘥?!贝藭r,須趕緊用艾灸溫暖,不要任其滯留。秋冬季節(jié),體質偏寒的朋友一定要注意調理,預防寒邪。
冬季艾灸好處多,溫陽補腎最適合
數九寒天,人體陽氣斂藏,氣血不暢,面板干燥,毛孔閉塞。冬季養(yǎng)腎,這是中醫(yī)養(yǎng)生常識,“腎為五臟之母”,是生命之源。所以在冬季務必要養(yǎng)好腎臟,過一個溫馨的暖冬。中醫(yī)認為,溫補者,莫過于灸法。灸者,乃艾之火攻,能壯人陽氣,益人真陰。冬季補腎艾灸療法有6大功效:通經活絡、行氣活血、祛溼逐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防病保健
艾灸養(yǎng)生穴位及禁忌
1、春季養(yǎng)生美容 春季與人體五臟之一的肝相應,春天肝氣當旺,借春季的天時重點調養(yǎng)肝的陰陽。
艾灸穴位:肝腧穴
2、夏季養(yǎng)生美容 長夏氣候特點偏溼“溼氣通于脾”,因此長夏是健脾、養(yǎng)脾、治脾的重要時機。
艾灸穴位:心腧、脾腧、胃腧
3、秋季養(yǎng)生美容 早秋氣溫高為溼燥,晚秋氣溫降為涼燥,面板干燥,體液缺乏,一切新舊病患容易產生,因此,秋天養(yǎng)生以潤燥保陰為主。
艾灸穴位:大椎、肺腧、大腸腧
4、冬季養(yǎng)生美容 冬季是養(yǎng)生之重點。
艾灸穴位:腰陽關、命門、腎腧
注意事項
1、溫灸時先灸左方,再灸右方;
2、溫灸后,不要冷水洗手或洗澡;
3、溫灸后要喝較平常多量的溫開水***絕對不可喝冷水或冰水***,以幫助排泄器官排出體內的毒素;
4、飯后一個小時內不宜溫灸;
6、孕婦禁用溫灸 *** ;
7、脈搏每分鐘超過90次以上禁灸;
8、過肌、過飽、酒醉禁灸;
9、身體發(fā)炎部位禁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zonghe/524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月經總提前是哪些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