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的出現(xiàn),一般都是有一定誘因的,而人們在平時要想進行有效調(diào)理的話,也需要對氣虛的原因查找清楚。那么,氣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氣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氣虛多由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養(yǎng),或勞傷過度而耗損,或久病不復(fù),或肺脾腎等臟腑功能減退,氣的生化不足等所致。從病發(fā)原因、癥狀和脈象來對照現(xiàn)代醫(yī)學(xué),氣虛同現(xiàn)代醫(yī)學(xué)概念“亞健康”極為相似。亞健康的根本原因是陰陽氣血不足,五臟功能低下,也與元氣不足、氣虛相符。
氣虛病涉五臟。氣是構(gòu)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zhì),屬于人體精氣的范疇。人體精氣分別藏于五臟,故《素問·五藏別論》說:“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因而,從氣的來源看,構(gòu)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氣,主要有先天之精氣與后天之精氣兩方面。而從氣的生成與臟腑之關(guān)系來看,則五臟皆藏精氣,尤以肺脾腎為重要。
氣虛與五臟氣虛。氣虛是指臟腑機能衰退,抗病能力低下的病理狀態(tài),由此會產(chǎn)生一系列的臨床癥狀。但由于氣藏于五臟,通常情況下,氣虛必然與該臟的功能相互聯(lián)系,《素問·方盛衰論》描述了肺氣虛、腎氣虛、脾氣虛、心氣虛、肝氣虛所致夢境不同的情形。因此,氣虛這一病理學(xué)概念應(yīng)當(dāng)包括五臟氣虛。
中醫(yī)辨證施治氣虛的方法:
1.肺氣虛
證候;短氣自汗、聲音低怯、咳嗽氣喘、胸悶,易于感冒,甚至水腫,小便不利等。治則:補益肺氣。主方:四君子湯合玉屏風(fēng)散。方藥:黨參、茯苓、白術(shù)、甘草、黃芪、防風(fēng)等。
2.腎氣虛
(1)一般腎氣虛證證候;神疲乏力,眩暈健忘,腰膝酸軟乏力,小便頻數(shù)而清,白帶清稀,舌質(zhì)淡,脈弱。治則:補腎益氣。主方:腎氣丸加減。方藥:補骨脂、枸杞子、菟絲子、附子、桂枝、黃精、茯苓、山萸肉、淮山、桑寄生、黨參、白術(shù)。
(2)腎氣不固證證候;除一般腎氣虛證外,還有小便頻數(shù)清長,或余瀝不盡、夜尿多、遺尿;或男子遺精早泄,女子帶下清稀量多;或月經(jīng)淋漓不盡或胎動不安,滑胎者。治則:補腎固澀。方方:腎氣丸加減,或用金鎖固精丸、縮泉丸。方藥:補骨脂、枸杞子、菟絲子、附子、桂枝、黃精、茯苓、山萸肉、淮山、桑寄生、桑螵蛸、金櫻子、益智仁等。
(3)腎不納氣證證候;在腎氣不固基礎(chǔ)上,見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氣短,動則喘甚者。治則:補腎納氣。主方:七味都?xì)馔杓訁⒏烬埬档取7剿帲何逦蹲?、熟地、丹皮、澤瀉、茯苓、山萸肉、淮山、枸杞子、菟絲子、附子、人參、龍骨、牡蠣、蛤蚧、冬蟲夏草、海龍、海馬等
3.脾氣虛
(1)一般脾氣虛證證候:飲食減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體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黃,舌淡苔薄,脈弱。治則:健脾益氣。主方:六君子湯。方藥:黨參、茯苓、白術(shù)、甘草、法半夏、陳皮。
(2)中氣下陷證證候:脘腹重墜作脹,食入益甚,或便意頻數(shù),肛門重墜;或久痢不止,甚或脫肛;或子宮下垂;或小便混濁如米泔。伴見少氣乏力,聲低懶言,頭暈?zāi)垦!I嗟Π?,脈弱。治則:補中益氣。主方:補中益氣湯。方藥:黃芪、人參、白術(shù)、甘草、升麻、柴胡、當(dāng)歸、枳殼、法半夏、陳皮。
(3)脾不統(tǒng)血證候:多見于慢性出血的病證,如月經(jīng)過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見脾氣虛弱的一些癥狀。治則:補脾攝血。主方:歸脾湯。方藥:黃芪、當(dāng)歸、元肉、木香、遠(yuǎn)志、酸棗仁、生姜、大棗、黨參、白術(shù)、甘草、阿膠等。
針灸培訓(xùn)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ankangzonghe/557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刮痧的好處,這四點值得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