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常識 >> 經絡穴位

      經外奇穴:臍中四邊穴(四的田字格的正確寫法)

      學穴位 2023-05-29 17:25:39

      經外奇穴:臍中四邊穴

      穴位解析釋義

      臍中

      ,體表部位名
      ,四邊指上下左右四方
      。該穴有五處
      ,分別位于臍中及臍周之上下左右
      ,故名。

      取穴

      取穴方法:臍中四邊屬經外奇穴,位于腹部

      ,臍中上、下
      、左
      、右各開1寸處(包括臍上水分和臍下陰交兩個任脈經穴),計5穴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消食導滯

      ,理氣和胃,息風止痙

      主治疾?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合涣肌⑽鸽涮弁?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腹中雷鳴

      、泄瀉、急性胃腸炎
      、慢性胃腸炎
      、胃痙攣
      、胃擴張、痢疾
      、疝氣
      、小兒暴癇、一切痙攣性疾病
      、水腫
      、食物中毒等。

      穴位配伍:
      臍中四邊配中脘

      ,治小兒暴癇

      臍中四邊配脾俞、陰陵泉
      、大腸俞
      ,治腹瀉。
      臍中四邊配水溝
      ,治小兒驚厥

      臍中四邊配足三里、承漿
      ,治消化不良

      臍中四邊配太陽、印堂
      、百會
      、足三里、三陰交
      ,治頭痛

      臍中四邊配膻中、內關
      、足三里
      、三陰交,治心悸等

      臨床運用:急性胃腸炎

      ,胃擴張,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急
      、慢性腸炎,痢疾
      ,消化不良
      ,睪丸炎,胃痙攣,胃下垂
      ,膽道蛔蟲
      ,小兒急、慢驚風
      ,四肢抽搐等

      養(yǎng)生保健

      艾灸療法:艾炷灸5-7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

      按摩手法:用雙手分別置于臍中四邊

      ,用手掌進行點揉,順時針和逆時針相交替進行
      。點揉時力度要均勻
      、柔和、滲透
      ,使力量深達深層組織
      。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5分鐘

      四的田字格的正確寫法

      田字格中為四

      ,書寫首先寫豎。四的書寫接著寫橫折
      。完成上面半圈的包圍之后
      ,再書寫一撇。寫完左側的撇
      ,寫右側的豎彎
      。最后再以一橫將四封口即可。

      四拼音sì

      部首囗部

      、部外筆畫2畫、總筆畫5畫

      五筆LHNG

      、倉頡WC、鄭碼LK
      、四角60212。

      結構全包圍

      、電碼0934
      、區(qū)位4336、統(tǒng)一碼56DB

      1

      、數(shù)名,三加一(在鈔票和單據(jù)上常用大寫“肆”代):四方
      。四邊
      。四序(即“四季”)
      。四體(指人的四肢;指楷
      、草
      、隸、篆四種字體)
      。四庫(古籍經
      、史、子
      、集四部的代稱
      。亦稱“四部”)。

      2

      、中國古代樂譜的記音符號
      ,相當于簡譜中的低音“6”。

      相關組詞:

      四近[sì jìn] 

      周圍鄰近的地方,形容距離不遠之處四近有許多商店

      四起[sì qǐ] 

      四方興起

      ,到處發(fā)生。

      四六體[sì liù tǐ] 

      一種以四字句

      、六字句為對偶的文體

      四外[sì wài] 

      周圍;四處。

      家徒四壁[jiā tú sì bì] 

      徒:僅

      ,只
      。家里只有四面墻壁。形容家境貧寒
      ,窮得一無所有
      。也作“家徒壁立”。

      四前[sì qián] 

      經外奇穴名

      生公四輪[shēng gōng sì lún] 

      生公:晉末高僧竺道生

      ,世稱生公。竺道生解說佛法
      ,能使頑石點頭
      。比喻精通者親自來講解,必能透徹說理而使人感化

      四弘誓[sì hóng shì] 

      佛教語

      。謂習大乘求菩薩果者所立的四種大愿:一﹑眾生無邊誓愿度;二﹑煩惱無盡誓愿斷;三﹑法門無盡誓愿學;四﹑佛道無上誓愿成。亦省作'四弘'

      三清四白[sān qīng sì bái] 

      非常清白

      人體最全穴位圖
      ?人體全身一共有幾個穴位?2.為什么打金針會打出血來

      人體在正經上的穴位一共有362個

      ,在正經上的穴位指的是十二經脈以及奇經八脈上的穴位。奇經八脈上只有任脈和督脈有自己的穴位
      ,而其余6條經脈的穴位都和其它經相合
      。十二經脈是指肺經、大腸經
      、胃經
      、脾經、心經
      、小腸經
      、膀胱經、腎經
      、心包經
      、三焦經、膽經和肝經


      督脈走行于后正中線上
      ,任脈走行于前正中線上,都具有自己的穴位
      ,在經脈上的穴位加到一起共有362個
      。另外還有很多奇經、奇穴
      ,奇穴很多都只有比較單一的治療作用
      ,如四縫穴可以治療小兒的疳積,定喘穴主要治療哮喘
      。所以不算奇穴
      ,人體正經上的穴位是362個。

      經外奇穴有哪些 經外奇穴

      經外奇穴指不歸屬于十四經

      ,但具有一定名稱
      、固定位置和一定主治作用的腧穴。簡稱為奇穴
      。經外奇穴一般都是在阿是穴的基礎上發(fā)展來的
      ,其中部分穴位如膏肓俞、厥陰俞等
      ,后來還補充到十四經穴中,可見經外奇穴本身又是經穴發(fā)展的來源。 經外奇穴的分布比較分散
      ,大多不在十四經循行路線上
      ,但與經絡系統(tǒng)仍有一定關系。有的經外奇穴并不專指某一個部位
      ,而是指一組腧穴
      ,如十宣、八邪
      、八風等
      。經外奇穴在臨床應用上,針對性較強
      ,如四縫治疳積
      、太陽治目赤等。 歷代中醫(yī)文獻中多有關于奇穴的記載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鹅`樞·刺節(jié)真邪》中提出“奇輸”是“未有常處也”,可見界于阿是穴與經穴之間的一類腧穴就是后世所說的奇穴
      。晉代《肘后方》里奇穴又有增加
      。唐代《千金要方》里散見于各卷的奇穴達187穴之多。明代方書《奇效良方》
      ,首次將“奇穴”單獨立節(jié)專論
      。《針灸大成》論穴有“奇”
      、“正”
      ,專列經外奇穴一門,收穴35個
      ,對后世影響很大
      。《針灸集成》匯集奇穴144穴
      。這些都說明歷代醫(yī)家對奇穴是頗為重視的
      。1974年郝金凱所著《針灸經外奇穴圖譜》續(xù)集,已將奇穴收集達1595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在得到公認的奇穴是48個
      ,它們是:四神聰、當陽
      、印堂
      、魚腰、太陽
      、耳尖
      、球后
      、上迎香、內迎香
      、聚泉
      、海泉、金津
      、玉液
      、翳明、頸百勞
      、子宮
      、定喘、夾脊
      、胃脘下俞
      、痞根、腰宜
      、下極俞
      、腰眼、十七椎
      、腰奇
      、肘尖、二白
      、中泉
      、中魁、大骨空
      、小骨空
      、腰痛點、外勞宮
      、八邪
      、四縫、十宣
      、髖骨
      、鶴頂、百蟲窩
      、內膝眼
      、膝眼、膽囊
      、闌尾
      、內踝尖、外踝尖
      、八風
      、獨陰
      、氣喘。

      陽維穴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經外奇穴名·陽維穴 4.1標準定位4.2主治病癥4.3刺灸法 4.3.1刺法4.3.2灸法5陽維脈交會穴·陽維穴6外關穴·陽維穴 6.1標準定位6.2取法6.3穴位解剖6.4特異性6.5功效與作用6.6主治病癥6.7刺灸法 6.7.1刺法6.7.2灸法 6.8配伍6.9文獻摘要6.10研究進展 7參考資料附:1古籍中的陽維穴 1拼音 yáng wéi xué

      2英文參考 Wàiguān TE5 [中國針灸學詞典]

      3概述 陽維穴:1.經外奇穴名

      ;2.陽維脈交會穴
      ;3.外關穴。

      4經外奇穴名·陽維穴 陽維穴為經外奇穴名[1]

      。出《千金翼方》。

      4.1標準定位

      位于耳廓后
      ,當用手拉耳向前時
      ,于根部所出現(xiàn)的弦筋上,與耳門穴相平處(《類經圖翼》)[1]

      4.2主治病癥

      主治耳鳴
      ,耳聾,以及中耳炎等[1]

      4.3刺灸法

      4.3.1刺法 直刺0.1~0.2寸[1]

      4.3.2灸法 艾炷灸3~5壯[1]。

      5陽維脈交會穴·陽維穴 陽維穴是指陽維脈交會穴[2]

      。據(jù)《針灸甲乙經》等書載
      ,有交會穴金門、陽交
      、膈俞
      、天謬、肩井
      、本神
      、陽白、頭臨泣
      、目窗
      、正營、承靈
      、腦空
      、風池、啞門
      、風府等15穴[2]

      據(jù)《針灸甲乙經》等書記載,下肢部交會足太陽經的金門

      、足少陽經的陽交(郄)
      ;肩部交會手太陽經的臑俞、手少陽經的天髎
      、足少陽經的肩井
      ;頭部交會足少陽經的風池
      、腦空、承靈
      、正營
      、目窗、臨泣
      、陽白
      、本神,督脈的啞門
      、風府

      6外關穴·陽維穴 陽維穴是指外關穴[2]。見《針經指南》

      。 《針經指南》載:“外關通陽維”
      ,為八脈八穴之一。

      穴位 外關 漢語拼音 Waiguan 羅馬拼音 Waikuan 美國英譯名 Outer Pass 各


      號 中國 TE5 日本 5 法
      國 莫蘭特氏 TR5 富耶氏 TR5 德國 3E5 英國 T5 美國 TB5

      外關為經穴名(Wàiguān TE5)[3][4]

      。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屬手少陽三焦經[3][4]。外關是手少陽三焦經的絡穴
      ,八脈交會穴之一
      ,通陽維脈[3][4][5]。外為內之對
      ,關即關隘
      ,此穴在前臂外側要處,猶如關隘
      ,故名外關[4]

      6.1標準定位

      外關穴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
      ,腕背橫紋上2寸
      ,尺骨與橈骨之間[5]。

      外關穴位于腕部背橫紋上2寸

      ,尺
      、橈兩骨間[3]。

      外關穴位于前臂后區(qū)

      ,腕背側遠端橫紋上2寸
      ,尺骨與橈骨間隙中點[4]。伏掌取穴[4]

      圖45(圖出自《中醫(yī)大辭典》)

      圖出自《中國針灸學詞典》

      6.2取法

      伸臂俯掌
      ,于手背腕橫紋中點直上2寸,尺橈骨之間
      ,與內關穴相對取穴

      外關穴位于前臂后區(qū)

      ,腕背側遠端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間隙中點
      ,伏掌取穴[4]

      6.3穴位解剖

      外關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
      、小指伸肌
      、指伸肌、示指伸肌
      。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和掌側動
      、靜脈本干。分布著前臂背側皮神經
      ,深層有橈神經之前臂骨間背側神經和正中神經之骨間掌側神經。皮膚由橈神經發(fā)出的前臂后皮神經分布
      。此處皮膚及皮下筋膜較掌側厚而松弛
      ,橈神經的淺支與頭靜脈起始部伴行,尺神經的手背支和貴要靜脈起始部伴行
      。針由皮膚
      、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經小指伸肌的橈側入小指伸
      ,深進在拇長伸肌的尺側入示指伸肌
      ,以上諸肌(腱)均由橈神經肌支支配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小指伸肌和指伸肌→拇長伸肌和示指伸肌[4]

      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橈神經之前臂骨間背側神經

      ,正中神經之骨間掌側神經
      ,并有前臂骨間背側動脈和前臂骨間掌側動脈本干通過[3]。

      6.4特異性

      本經絡穴
      。八脈交經(會)穴之一
      ;交陽維脈。

      6.5功效與作用

      清熱解表
      ,通經活絡

      外關穴有疏表解熱,通經活絡作用[4]

      6.6主治病癥

      外關穴主治感冒
      ,頭痛,發(fā)熱
      ,耳鳴
      ,耳聾
      ,目痛,咽腫
      ,口眼㖞斜
      ,瘰疬,胸脅痛
      ,手顫指麻
      ,肘臂屈伸不利等[3]。

      外關穴主要用于頭面

      、耳目及本經脈所過的疾患:如熱病
      、頭痛、耳聾
      、耳鳴
      、目赤腫痛、胸脅痛
      、肩背痛
      、肘臂手指疼痛、手顫等[4]

      現(xiàn)代又用外關穴治療感冒

      、三叉神經痛、腮腺炎
      、高血壓
      、小兒麻痹后遺癥、偏癱等[4]

      頭面五官科疾?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耗砍嗄[痛,耳鳴耳聾

      ,鼻衄牙痛

      運動系統(tǒng)疾病:上肢關節(jié)炎

      ,橈神經麻痹
      ,急性腰扭傷,顳頜關節(jié)功能紊亂
      ,落枕等

      消化系統(tǒng)疾病:腹痛便秘

      ,腸癰霍亂

      其他病癥:熱病,感冒,高血壓

      ,偏頭痛
      ,失眠,腦血管后遺癥
      ,遺尿

      6.7刺灸法

      6.7.1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4]。

      直刺0.5~1寸[3]

      1

      、直刺0.51.0寸,或透內關穴
      ,局部酸脹
      ,有時可擴散至指端。

      2

      、向上斜刺1.52.0寸
      ,局部酸脹,向上擴散至肘
      、肩部
      。治療肘肩及軀 干疾病。

      3

      、或向陽池方向斜刺運針,治療腕關節(jié)疾病

      6.7.2灸法 可灸[4]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3]

      6.8配伍

      外關穴配大椎
      、曲池、風池治感冒發(fā)熱[4]

      外關穴配聽會

      、中渚治耳聾耳鳴[4]。

      外關穴配曲池

      、太沖治高血壓[4]

      外關穴配肩髑、曲池

      、手三里
      、合谷治上肢癱瘓[4]。

      外關配陽池

      、中渚
      ,有通經活絡的作用,主治手指疼痛,腕關節(jié)疼痛

      外關配太陽

      、率谷,有祛風通絡止痛的作用
      ,主治偏頭痛

      外關配后溪,有舒筋活絡的作用

      ,主治落枕

      外關配足臨泣,為八脈交會穴

      ,主治耳目
      、頸項及肩部病證。

      6.9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耳燉燉渾渾無所聞
      ,外關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肘臂不得屈伸,手五指盡痛不能握物

      ,耳聾無所聞

      《針灸大成》:主耳聾,渾渾焞焞無聞

      ,五指盡痛
      ,不能握物。

      6.10研究進展

      針刺外關等穴組
      ,可使缺乳婦血中生乳激素的含量升高[4]

      落枕:取健側外關穴,亦可取雙側

      。進針后行瀉法
      ,得氣后提插捻轉2~3分鐘后留針,并囑患者活動頸部
      ,有良好療效

      急性腰扭傷:取患側外關透三陽絡穴,留針5~10分鐘

      ,留針期間行強 *** 手法2~3次
      ,并囑患者作前俯后仰,下蹲起立
      ,左右旋轉
      ,深呼吸等動作,有良好療效

      踝關節(jié)扭傷:取患肢對側外關穴

      ,得氣后反復捻轉提插2~4次,在行針過程中,囑患者活動患側肢體(由輕到重)
      ,疼痛即可減輕

      近視眼:外關配光明穴,治療青少年近視眼有效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gluo/569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文章
      足太陽膀胱經:睛明穴(睛明穴在哪里?)
      足太陽膀胱經:睛明穴穴位解析釋義睛明穴別名:目內眥
      、淚孔穴、淚空穴
      、淚腔穴
      手陽明大腸經:合谷穴
      穴位解析釋義合谷穴(虎口
      ,容谷
      ,合骨,含口):1
      、合谷:合
      ,匯也,聚也
      。谷
      ,兩山之間的空隙也。合谷名意指大腸經氣血會聚于此并形成強盛的水濕風氣場
      。本穴物質為三間穴天部層次橫向傳來的水濕云氣
      足少陽膽經:肩井穴
      督脈穴位:風府穴
      穴位解析釋義風府穴別名舌本穴
      ,鬼穴1
      、風府。風:指穴內氣血為風氣也
      。府:府宅也
      。風府名意指督脈之氣在此吸濕化風。本穴物質為啞門穴傳來的天部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