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常識 >> 經(jīng)絡穴位

      督脈穴位:素髎穴

      學穴位 2023-05-29 17:36:08

      穴位解析釋義

      素髎穴別名面王穴,面正穴

      ,正面穴
      ,面土穴

      1

      、素髎
      。素
      ,古指白色的生絹
      ,此指穴內(nèi)氣血為肺金之性的涼濕水氣。髎
      ,孔隙也
      。該穴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液化而降。本穴物質(zhì)為神庭穴傳來的水濕之氣
      ,至本穴后則散熱縮合為水濕云氣并由本穴歸降于地
      ,降地之液如同從細小的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

      素髎穴

      ,屬督脈。位于面部
      ,鼻尖的正中央

      素,白色與高潔之意

      。指鼻尖地位尊貴
      ,且在養(yǎng)生靜坐時此處能出現(xiàn)白影之謂

      圣而不王名曰素王

      ,為孔子的尊稱
      。穴居準頭,地小而位高
      ,有素王之義
      ,故又稱面王、面正

      《東坡志林-養(yǎng)生說》引佛語及老聃語:“視鼻端白

      ,數(shù)出入息?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弊⒅^:“靜坐之際
      ,雙目微合,垂視鼻端
      ,有些些白影之謂
      。”是素髎之名
      ,亦與道家學說思想有關

      2、面王

      。面
      ,頭面也。王
      ,君也
      。面王名意指穴內(nèi)氣血為頭面陽氣冷降的地部經(jīng)水。本穴物質(zhì)為神庭穴傳來的水濕之氣
      ,至本穴后
      ,水濕之氣不斷地液化為地部經(jīng)水,此冷降之水如同化氣的君王一般
      ,故名面王
      。面正、正面
      、面土名意與面王近同
      ,正指穴內(nèi)氣血為地部水液,為面部氣血的主流物質(zhì)
      ,土則指穴內(nèi)氣血所在為地部

      穴位含義:督脈氣血在此液化而降。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zhì)為天部的水濕之氣及地部的弱少水液


      運行規(guī)律:水濕之氣冷降歸地
      ,地部經(jīng)水則循督脈下傳水溝穴。

      取穴

      取穴方法:素髎穴位于人體的面部,當鼻尖的正中央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除濕降濁

      主治疾病:鼻塞

      ,鼻出血
      ,鼻流清涕,鼻中肉
      ,鼻淵
      ,酒鼻,驚厥
      ,昏迷
      ,新生兒窒息。

      穴位配伍:

      素髎配百會

      、足三里
      ,治低血壓休克。
      素髎配迎香
      、合谷
      ,治鼻淵。
      素髎配曲差
      、上星
      、迎香、水溝
      、齦交
      、通天,治鼻塞
      、喘息不利

      素髎配攢竹、天柱
      、風池
      、肩井、肩外
      、手三里
      、合谷,治衄血

      素髎配內(nèi)關
      、少沖、少澤
      、中沖
      、會宗、人迎、人中
      ,治休克

      素髎配少商、關沖
      、少澤、委中
      、合谷
      、太沖、大都
      ,治霍亂

      臨床運用:現(xiàn)今常用于治療休克、低血壓

      、驚厥昏迷
      、心動過緩、酒皶鼻
      、鼻炎
      、鼻息肉等。

      養(yǎng)生保健

      艾灸療法:不灸

      素髎穴是一個能治多種急癥的穴位

      。歷代中醫(yī)文獻均認為:素髎穴能治昏迷、驚厥
      、新生兒窒息
      、休克、呼吸衰竭等急癥
      。從中醫(yī)來分析
      ,確有道理。

      素髎居于督脈

      ,而督脈入絡腦
      ,故素髎與腦相通,能治腦病

      素髎居于鼻尖

      ,鼻通任脈,刺此一穴
      ,則督任二脈皆可互相貫通
      ,而周身之血脈,亦因之可貫通

      肺開竅于鼻

      ,刺素髎能治療鼻病,兼及喘息、新生兒窒息
      、呼吸衰竭等肺系疾患
      。手陽明大腸經(jīng)和足陽明胃經(jīng)皆至鼻,且按面部全息理論
      ,鼻尖又屬脾
      ,故能治療呃逆、嘔吐
      、霍亂吐瀉交作等脾胃疾患

      人身凡處于尖端的穴位往往能治急癥,如手足尖點刺能醒腦開竅

      ,大概尖端位于陰陽相交之處
      ,能貫通陰陽,平衡臟腑

      有人研究發(fā)現(xiàn)

      ,鼻與肺之形態(tài)相似,鼻中隔對應的是胸廓中的縱隔
      ,素髎相當于縱隔
      、心包,故刺激素髎穴可興奮呼吸中樞
      ,搶救休克
      ,調(diào)節(jié)血壓。臨床所見
      ,素髎能治心
      、腦(神志)等疾病,其機理當與此相關

      人人皆有鼻尖

      ,遇到各種急癥時,勿忘我們的鼻尖還有一個可以救急的素髎穴

      按摩手法:刺激素髎穴可以采用點按的方法

      ,用食指的指尖對準素髎穴進行點按,每次點按3-5分鐘

      用右手掌心(勞宮穴)

      ,按在鼻尖上(素髎穴),逆時針方向揉50下
      ,再用左手掌心按鼻尖順時針方向揉50下
      。可治療鼻炎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gluo/5703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手陽明大腸經(jīng):合谷穴
      穴位解析釋義合谷穴(虎口
      ,容谷
      ,合骨
      ,含口):1、合谷:合
      ,匯也
      ,聚也。谷
      ,兩山之間的空隙也
      。合谷名意指大腸經(jīng)氣血會聚于此并形成強盛的水濕風氣場。本穴物質(zhì)為三間穴天部層次橫向傳來的水濕云氣
      足少陽膽經(jīng):肩井穴
      穴位解析釋義肩井穴別名肩解穴
      、膊井穴。1
      、肩井
      。肩,指穴在肩部也
      。井
      ,地部孔隙也。肩井名意指膽經(jīng)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部
      。本穴物質(zhì)為膽經(jīng)上部經(jīng)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jīng)水
      足少陰腎經(jīng):神藏穴(針灸歌訣整理)
      足陽明胃經(jīng):水道穴
      穴位解析釋義水道
      ,即水液通行的道路
      。本穴物質(zhì)為大巨穴傳來的地部經(jīng)水
      ,經(jīng)水由本穴循胃經(jīng)向下部經(jīng)脈傳輸,本穴為胃經(jīng)水液通行的道路
      ,故名
      督脈穴位:風府穴
      穴位解析釋義風府穴別名舌本穴,鬼穴1
      、風府
      。風:指穴內(nèi)氣血為風氣也。府:府宅也
      。風府名意指督脈之氣在此吸濕化風
      。本穴物質(zhì)為啞門穴傳來的天部陽氣,至本穴后
      ,此氣散熱吸濕并化為天部橫行的風氣
      小孩兒童簡易退燒方法(兒童退燒小妙招 兒童如何快速退燒)
      小孩兒童簡易退燒方法酒精擦浴退燒法寶寶如果在一歲以內(nèi)最好不要給寶寶用酒精降溫
      ,小嬰兒皮膚嬌嫩
      、毛細血管豐富,不能用成人常用的75度酒精來擦拭
      ,而要用30度左右的酒精來退燒
      足陽明胃經(jīng):伏兔穴(髀關伏兔陰市梁丘)
      足陽明胃經(jīng):伏兔穴穴位解析釋義1、“伏兔穴”
      ,“伏”
      ,停伏、降伏的意思
      ;“兔”
      ,五行中屬卯木,喻風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胺谩钡囊馑季褪侵肝附?jīng)氣血物質(zhì)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積。2
      、“外溝”
      、“外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