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都穴又名中郄穴、太陰穴、大陰穴。
1、中都:中,與外相對,指穴之內部。都,都市之意。該穴名意指肝經(jīng)的水氣在此云集天之下部。
本穴物質為蠡溝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水濕之氣聚集而成一個水濕氣場,所處為天之下部,本穴如同肝經(jīng)氣血的集散之地,故名。
2、中郄:中,與外相對,指穴之內部。郄,孔隙也。名郄名意指肝經(jīng)的水濕云氣只有極少部分吸熱上行。
本穴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云氣,性寒濕,只有極少部分的水氣吸熱后循肝經(jīng)上行,氣血的外傳如從孔隙中傳出一般,故名中郄。
3、太陰:太,極也。陰,寒也。太陰名意指本穴氣血為寒冷水氣。理同中郄名解。大陰名意與太陰同。
4、肝經(jīng)郄穴:理同中郄名解。
穴位含義:肝經(jīng)水氣在此云集天之下部。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陰濕水氣。
運行規(guī)律:大部分冷降歸地,小部分吸熱后循肝經(jīng)上傳膝關穴。
附注:中都穴為肝經(jīng)郄穴。
中都穴位于人體的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
中都穴 人體穴位圖
功能作用:降濁升清。
主治疾?。好{痛,腹脹泄瀉,小腹痛,疝氣崩漏,惡露不盡。
穴位配伍:
中都配血海、三陰交,治月經(jīng)過多和崩漏、產后惡露不絕。中都配合谷、次髎、三陰交,治痛經(jīng)。中都配脾俞、陰陵泉,治白帶癥。中都配足三里、梁丘,治肝木乘土之腹脹、泄瀉。中都配太沖,治疝氣。中都配三陰交、陰陵泉、膝陽關、膝關、伏兔、箕門穴,下肢痿痹癱痛。臨床運用:常今用于治療急性肝炎,崩漏,下肢麻痹疼痛,膝關節(jié)炎,喉頭炎等。為針麻常用穴之一。
艾灸法: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按摩法:
膝關穴,屬足厥陰肝經(jīng)。位于在膝部,脛骨內側髁的下方,陰陵泉后1寸。
中都穴的“中“,就是中間的意思,指其位于小腿內側面中間的位置;而“都”,指的是都市,這里特指氣血集中地。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中”穴,從相對或絕對位置上,均處于肢體的中間。所有與“都”命名的穴位,均與氣血聚集之地有關。
大家注意一下,膽經(jīng)的郄穴是外丘,它位于外踝上七寸;而肝經(jīng)的郄穴是中都,則是內踝上七寸,二都呈現(xiàn)互為表里的關系。
治療崩漏的中都穴
什么是崩漏?其實,它是中醫(yī)病名。是指月經(jīng)的周期、經(jīng)期、經(jīng)量發(fā)生嚴重失常的病證,其發(fā)病急驟,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為“崩”;病勢緩,出血量少,淋漓不絕者為“漏”??砂l(fā)生在月經(jīng)初潮后至絕經(jīng)的任何年齡,足以影響生育,危害健康。屬婦科常見病,也是疑難急重病證。相當于西醫(yī)病名無排卵性功能性子宮出血,簡稱功血。
在我們以往解讀過的穴位中,也有兩個穴位是治療崩漏的,分別是脾經(jīng)上的隱白穴,和膀胱經(jīng)的合陽穴:
崩漏的病因比較復雜,中醫(yī)認為,其病因主要是腎—天癸—沖任—胞宮軸的嚴重失調。沖任損傷,不能制約經(jīng)血,使子宮藏泄失常。它的病機,主要包括四個部分,即脾虛、腎虛、血熱及血瘀,如果是思慮過重引起脾不統(tǒng)血的,可考慮脾經(jīng)的隱白穴;如果是因腎虛或者受寒引起的,可考慮膀胱經(jīng)上的合陽穴;如果是因生大氣引起的肝不藏血,可考慮肝經(jīng)上的中都穴,如果不清楚自己是因為什么病因引起的,那就這三個穴都試試,哪個敏感就多刺激哪個,像合陽穴,適合拍打,而隱白適合點按;中都則適合刮痧和點按。
總之,此病癥主要是兩大病因,第一是生氣,第二是受寒,這也是女性最容易致病的病因。中都穴重點是調理因生怒氣導致的崩漏。
按摩手法:將拇指至于中都穴,對準穴位進行掐按,用力點按30秒,然后松開休息,連續(xù)反復多次。也可以用拇指分別按逆時針方向和順時針方向,旋轉按揉穴位3-5分鐘。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gluo/5754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足厥陰肝經(jīng):膝關穴(足厥陰肝經(jīng)的該經(jīng)···
下一篇: 足厥陰肝經(jīng):蠡溝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