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大紅袍得益于北苑貢茶,就在北苑貢茶顯赫之時,也帶動了“武夷茶”的發(fā)展;到了元代,為了武夷茶,還要舉辦個儀式;到了明代,大紅袍正式成名,得到“皇封”;在清代,到了清乾隆年間,武夷山已甲于東南,其品種也日漸增多;在近代,大紅袍更是名茶其一,其母樹更是禁止開采。
大紅袍,產(chǎn)于福建武夷山,屬烏龍茶,中國傳統(tǒng)名茶,又是據(jù)民間傳聞。
大紅袍得名于明代早期,并且受過“皇封”。但是此等傳說目前均無文獻資料證明,只能作為故事聊以。
大紅袍的名聲可以說是如雷貫耳,雖其得名準確時間已不可考。但是其影響力卻從未打過折扣。如今的三顆六株大紅袍母樹早已禁止采摘,但大紅袍卻并未停止其傳奇的腳步。
大紅袍可謂是有茶中“貴族血統(tǒng)”的,是宋代曾經(jīng)的茶界霸主“北苑貢茶”的“親戚”。就在北苑貢茶顯赫之時,也帶動了“武夷茶”的發(fā)展。
明代徐勃《武夷茶考》曾載:
按:《茶錄》諸書,閩中所產(chǎn)茶,以建安北苑第一,壑源諸處次之,然武夷之名,宋季未有聞也。然范文正公《斗茶歌》云:“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蘇子瞻詩亦云:“武夷溪邊粟栗芽,前丁后蔡相寵加”。則武夷之茶,在前宋亦有知之者,第未盛耳。
宋代就沾大表哥“北苑貢茶”的光,以貢茶身份出道,獲得諸多青睞,這個起點不可謂不高,到了元代,更是直接短暫登上團餅貢茶一哥的位置。
元代暗都剌《喊山臺記》載:
武夷產(chǎn)茶,每歲修貢,所以奉上也。地有主宰,祭祀得所,所以妥靈也。建為繁劇之郡,牧守久闕,事務(wù)往往廢曠。邇者余以資德大夫前尚書省左丞忻都嫡嗣,前受中憲大夫、福建道宣慰副使僉都元帥府事,茲膺宣命,來牧是邦。視事以來,謹恪乃職,惟恐弗稱。
當(dāng)時可不僅僅是貢茶這么簡單了,為了武夷茶,還要舉辦個儀式,這份待遇。實在是另茶羨慕啊。讓徐勃都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
然山中土氣宜茶,環(huán)九曲之內(nèi),不下數(shù)百家,皆以種茶為業(yè),歲所產(chǎn)數(shù)十萬斤。水浮陸轉(zhuǎn),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海內(nèi)矣。
宋元制造團餅,稍失真味,今則靈芽仙萼,香色尤清,為閩中第一,至于北苑、壑源,又泯然無稱。豈山川靈秀之氣,造物生植之美,或有時變易而然乎?
大概就是說,團餅的榮耀結(jié)束以后,武夷山的茶憑借其優(yōu)秀的品質(zhì)再次獲得了世人的青睞,難道說這山川靈秀之氣,也是會隨著時間而改變的嗎?
山川靈秀之氣會不會變不知道,但是從此,武夷山名茶便真正開始崛起。
到了清乾隆年間,武夷山已甲于東南,其品種也日漸增多。乾隆年間《武夷山志》載:
茶之產(chǎn)不一,崠、建、延、泉,隨地皆產(chǎn),惟武夷為最,他產(chǎn)性寒,此獨性溫也。其品分巌茶,洲茶,附山為巌,沿溪為洲,巌為上品,洲次之,又分山北、山南,山北尤佳,山南又次之。巌山之外,名為外山,淸濁不同矣。采摘以淸明后谷雨前為頭春,立夏后為二春,夏至后為三春。頭春香濃味厚,二春無香味薄,三春頗香而味薄。種處宜日宜風(fēng),而畏多風(fēng)日,多則茶不嫩。采時宜晴不宜雨,雨則香味減。各巌著名者,白云、天游、接筍、金谷洞、玉華、東華等處。采摘烘焙,須得其宜,然后香味兩絕。第巌茶反不甚細,有小種、花香、清香、工夫、松蘿諸名,烹之有天然真味,其色不紅。崇境東南,山谷平原,無不有之,惟崇南曹墩,乃武夷一脈,所產(chǎn)甲于東南。
此時不難看出,其工藝仍在探索之中,可以看出有巖茶以及紅茶的雛形。
與“大紅袍”齊名的武夷山四大名叢之一的“鐵羅漢”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清代人的筆下了。清代人郭柏蒼所著的《閩產(chǎn)錄異》卷一《貨屬·茶》有記載:
“鐵羅漢”、“墜柳條”皆宋樹,又僅止一株,年產(chǎn)少許,無可價值。
直至近代,大紅袍聲譽愈顯,以“茶中貴族”身份示人,其香氣口感極佳并且?guī)в歇毺貛r韻氣息而飽受追捧,但又因其產(chǎn)量稀少而往往不可得。從而也不曾面向大眾,更多只是流傳在茶界傳說當(dāng)中。
總的來說,從明末清初就成名的大紅袍,因為戰(zhàn)亂等多種緣由,真跡難尋。
兵荒馬亂的年代里,茶農(nóng)們自然無心做茶,無心打理自家的茶地。
然后,“大紅袍”這一名品,在蜜蜂昆蟲的授粉下,沾染上其它品種的花粉。
等到結(jié)出茶籽后,再落地生根,長出來的茶樹與大紅袍僅有幾分血統(tǒng)相連,而并非100%是大紅袍。
時過境遷,斗轉(zhuǎn)星移,經(jīng)過茶樹代代有性繁殖后,大紅袍的血統(tǒng)早已不斷被稀釋,從此消失在茫茫茶海。
后世有人為了紀念“大紅袍”這味歷史名茶,特意找到幾株外形相仿的茶樹,栽培到九龍窠的崖壁上。(即,今天的母樹大紅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ji/1056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除了馬頭巖牛欄坑武夷山還有什么
下一篇: 生茶普洱是不是綠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