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吳縣洞庭山是碧螺春茶的產地,而洞庭山分為東山、西山兩部分,名茶洞庭碧螺春便誕生于此。碧螺春屬于綠茶,未經發(fā)酵,其茶是采摘鮮嫩芽頭為原料,經過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烘干、炒制等工序制作而成,其成品茶具有形美、色艷、香濃、味醇的顯著特征。
洞庭碧螺春產區(qū)是我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qū)。茶樹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錯種植。茶樹、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茶窨茶味,陶冶著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
碧螺春茶的特點:
碧螺春干茶外形條索緊結,蜷曲似螺,邊沿上一層均勻的細白絨毛?!氨搪蒿w翠太湖美,新雨吟香云水閑?!本褪菍Ρ搪荽和庑蔚男稳莺唾澝?。
而碧螺春茶湯的外形是嫩綠隱翠,清香幽雅,鮮爽生津,湯色碧綠清澈,葉底柔勻,飲后回甘??偨Y來說碧螺春外形條索纖細,茸毛遍布,白毫隱翠,泡成茶后,色嫩綠明亮,
碧螺春的色澤的觀察我們可以將碧螺春輕輕投入水中,茶即沉底,有“春染海底”之譽。
茶葉上帶著細細的水珠,約2分鐘,幾乎全部都舞到杯底了,只有幾根茶葉在水上飄著,多數下落,慢慢在水底綻開,顏色淺碧新嫩,香氣清雅。而龍井下投五分鐘后才開始下落,葉片慢慢被浸潤,顏色黃綠,能長時間保持香氣。
碧螺春茶的制作工藝:
碧螺春炒制的特點是: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連續(xù)操作,起鍋即成。主要工序為: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烘干。
1、采摘
通常采一芽一葉初展,芽長1.6—2.0厘米的原料,葉形卷如雀舌,稱之“雀舌”,炒制500克高級碧螺春約需采6.8—7.4萬顆芽頭,歷史上曾有500克干茶達到9萬顆左右芽頭,可見茶葉之幼嫩,采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
采回的茶葉必須及時進行精心揀剔,剔去魚葉和不符標準的芽葉,保持芽葉勻整一致。通常揀剔一公斤芽葉,需費工2—4小時。
2、攤放
其實,芽葉揀剔過程也是鮮葉攤放過程,可促使內含物輕度氧化,有利于品質的形成,一般5—9時采,9—15時揀剔,15時—晚上炒制,做到當天采摘,當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3、殺青
在平鍋或斜鍋內進行,當鍋溫190—200℃時,投葉500克左右,以抖為主,雙手翻炒,做到撈凈、抖散、殺勻、殺透、無紅梗紅葉、無煙焦葉,歷時3—5分鐘。
4、揉捻
鍋溫70—75℃,采用抖、砂、揉三種手法交替進行,邊抖、邊炒,邊揉,隨著茶葉水分的減少,條索逐漸形成。炒時手握茶葉松緊應適度。
太松不利緊條,太緊茶汁溢出,易在鍋面上結“鍋巴”,產生煙焦味,使茶葉色澤發(fā)黑,茶條斷碎,茸毛脆落。當茶葉干度達六、七成干,時間約10分鐘左右,繼續(xù)降低鍋溫轉入搓團顯毫過程。歷時12—15分鐘左右。
5、搓團顯毫
是形成形狀卷曲似螺、茸毫滿披的關鍵過程。鍋溫50—60℃,邊炒邊用雙手用力將全部茶葉揉搓成數個小團,不時抖散,反復多次,搓至條形卷曲,茸毫顯露,達八成干左右時,進入烘干過程。歷時13—15分鐘。
5、烘干
采用輕搓、輕炒手法,達到固定形狀,繼續(xù)顯毫,蒸發(fā)水分的目的。當九成干左右進,起鍋將茶葉攤放在桑皮紙上,連紙放在鍋上文火烘至足干。鍋溫約30—40℃,足干葉含水量7%左右,歷時6—8分鐘。全程約為40分鐘左右。
碧螺春屬于綠茶類。主產于江蘇省蘇州市吳縣太湖的洞庭山,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茶始于明代,俗名“嚇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間。
康熙皇帝視察并品嘗了這種湯色碧綠、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贊賞,但覺得“嚇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題名“碧螺春”。從此成為年年進貢的貢茶。
擴展資料:
碧螺春的產地環(huán)境:
碧螺春產于江蘇吳縣太湖洞庭山,洞庭分東、西兩山,洞庭東山是宛如一個巨舟伸進太湖的半島,洞庭西山是一個屹立在湖中的島嶼。
兩山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5—16·5℃,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氣升騰,霧氣悠悠,空氣濕潤,土壤呈微酸性。加之質地疏松,極宜于茶樹生長。
洞庭碧螺春產區(qū)是我國著名的茶、果間作區(qū)。茶樹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錯種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綠色的屏風,一片片濃蔭如傘的果樹,蔽覆霜雪,掩映秋陽。
茶數、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著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
參考資料來源:-碧螺春
碧螺春
碧螺春系我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茶之一,始于唐,盛于宋,歷史上都是宮廷貢品,在海內外市場久負盛名。
洞庭碧螺春屬細嫩炒青綠茶。產于江蘇吳縣太湖洞庭山,洞庭山是著名的茶、果間作區(qū),茶樹與桃、李、梅、橘等果木間種,茶吸果香,花融茶葉,二者相得益彰,加之太湖周邊氣候溫和濕潤,得天獨厚的生長環(huán)境孕育了碧螺春的良好品質。碧螺春的采制非常嚴格,它每年春分前后開采,以春分至清明這段時間采摘的品質最好。通常采摘一芽一葉初展,形如雀舌。采回的芽葉須進行精細的揀剔,并做到當天采摘當天炒制。碧螺春條索纖細,卷曲如螺,白毫顯露,銀白隱翠,沖泡之時,恰似白云翻浪,香氣濃郁,滋味鮮醇,湯色清綠,有“一嫩(芽葉)三鮮(色、香、味)”的贊譽。
碧螺春屬于綠茶,因產于江蘇吳縣的洞庭山區(qū),故又稱“洞庭碧螺春”。洞庭山分東西兩處,洞庭東山為三面環(huán)水的半島;洞庭西山則為太湖上的小島。東西洞庭山均為果茶間種。這里,太湖碧水,煙波浩渺。茶樹與批把、桔子、楊梅等果樹交錯相間,枝葉相連,根脈相通;從果樹枝葉中透過來的稀疏的陽光,浸透著花果之香。真是:“入山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碧螺春,原名“嚇煞人香”,自古就是茶中珍品,傳說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采制歷史。據清王應奎撰《柳南續(xù)筆》記載,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當地人每年都要持竹筐前去采摘以供飲用。一次,因其葉多,筐不勝貯,因置懷間,茶得熱氣,異香忽發(fā),采茶者驚呼“嚇煞人香”。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皇帝南巡到太湖,巡撫以此茶進呈,康熙皇帝覺得這個名字太俗,遂改名“碧螺春”。
“碧螺春”色澤碧綠.形似螺旋,產于早春。外形條索纖細,茸毛遍布,白毫隱翠;泡成茶后,色嫩綠明亮,味道清香濃郁,飲后有回甜的感覺。人們稱贊此茶:“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
碧螺春茶因其嬌嫩,沖泡和品欽也與眾名茶不局。一般茶葉是先放茶。后沖水。而碧螺春則不能用水沖泡,。也不能加蓋緊悶,而是先在杯中倒人沸水,然后放進茶葉;略過三四分鐘,芽、葉紛紛伸腰舒展,茶色濃艷,聞之清香撲鼻,令人垂涎欲滴。 碧螺春,產于江蘇省吳縣太縣的洞庭山,又名洞庭碧螺春。吳縣隸屬蘇州,也有稱之為蘇州碧螺春。外形卷曲如毛螺,花香果味得天生,素為茶中之萃。
關于碧螺春的歷史,清代王應奎在“柳南續(xù)筆”中曾有一段記敘,頗富風趣?!读侠m(xù)筆》戴:“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每歲土人持竹筐將歸,以供日用。歷數十年如是,未見其異也。康熙某年,按候以采,因其葉較多,筐不勝貯,因置懷間,茶得熱氣,異香忽發(fā),采茶者爭呼“哧煞人香”。哧煞人香者,意思是說這種茶特別香,香煞人,吳中方言也,遂也名是茶云。自是以后,每值采茶者,不分男女長幼,莫不沐浴更衣,貯不用筐,悉置懷間。而土人朱元正獨精制,法出自其家,尤稱妙品,每斤價值三兩。
己卯歲(公元一六九九年)康熙三十八年,車駕幸太湖,宋公(指巡撫宋榮)購此茶進,上以其名不雅,因以碧螺峰為名,賜題該茶為“碧螺春”。自此以后,碧螺春遂得名,聞名遐邇,流傳至今。
據《清史考》記載,康熙皇帝曾七次南下蘇州,有的是南巡河工,有的是去杭州等地,路過蘇州駐太湖,天池山等地,康熙巡幸到蘇州,蘇州地方官員進獻當地名茶哧煞人香,康熙頗有文采,嫌其名不雅,因以賜題碧螺春為茶名,這是完全可能的,故事情節(jié)亦能順理成章。
關于碧螺春由來,民間還有一傳說。說是洞庭有一漁家姑娘,名叫碧螺。碧螺姑娘曾以她采制成的春茶,治愈了因救她而受傷的一青年。碧螺姑娘妙手回春,因而將該茶命名為碧螺春。
前人曾有一首贊詠碧螺春的詩,詩日:從來雋物有嘉名,物以名傳愈見珍。梅盛每稱香雪海,茶尖爭說碧螺春。已知焙制傳三地,喜得揄揚到上京。哧煞人香原夸語,還須早摘趁春分。詩中所謂,寓有一定科學道理,特別是:“哧煞人香原夸語,還須早摘趁春分”。早采嫩采是碧螺春的一大特點。碧螺春采得特別嫩,當新芽初展一芽一葉就及時采下,高級碧螺春,不但外形美觀,而且品質優(yōu)異。正是:
哧煞人香原夸語,還須早采趁春分,
銅絲螺旋混身毛,花香果味倍生津。
洞庭碧螺春是綠茶珍品,以形美、色艷、香濃、味醇 " 四絕 "聞名。碧螺春始於何時,名稱由來,說法頗多。據清代《野史大觀》〈卷一〉記載:「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煞人香 ”,康熙己卯……撫臣宋犖購此茶以進……,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歲必采辦進奉矣。」又據相傳,明朝期間,宰相王鰲,是東山人,碧螺春名稱系他所題。又據《隨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稱 " 嚇殺人 ",產碧螺峰者尤佳,名 “ 碧螺春”?!?
若以此為實,則碧螺春茶應始於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聲顯赫。也有人認為,碧螺春是因為形狀卷曲如螺,色澤碧綠,采於早春而得名。不論名稱由來如何,該茶歷史悠久,早已是貢茶,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了。
碧螺春產於江蘇吳縣太湖洞庭山,洞庭山分東、西兩山,洞庭東山是宛如一個巨舟伸進太湖的半島,洞庭西山是一個屹立在湖中的島嶼。太湖水面,水氣升騰,霧氣悠悠,空氣濕潤,加之該地土壤呈微酸性,土質疏松,極宜於茶樹生長。
碧螺春屬於茶果間作,茶樹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錯種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綠色的屏風,一片片濃蔭如傘的果樹,蔽覆霜雪,掩映秋陽。茶樹、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氤茶味,陶冶著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正如明代《茶解》所說:「茶園不宜雜以惡木,唯桂、梅、辛夷、玉蘭、玫瑰、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
比較出名的有以下幾種:
碧螺春:產地為江蘇吳縣的太湖洞庭山,首創(chuàng)于明朝,到乾隆時期已經名聲在外了。
趙坡茶:產地為四川省綿竹市,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峨眉山茶:產地為成都平原的峨眉山,茶史近三千多年。主要的代表就是竹葉青,產于峨眉山海拔800至1200米處。
中岳仙茶:產地為鄭州地區(qū)嵩山山脈野生酸棗樹,始于唐代,后失傳,現今創(chuàng)新而出。
西湖龍井:產地為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的獅峰,翁家山,虎跑,梅家塢,云棲,靈隱一帶。杭州產茶歷史悠久,茶經中就有記載。
安吉白茶:產地為浙江安吉縣,浙江北部,屬于烘青綠茶,為中國的名茶的后起之秀。安吉白茶是用綠茶加工而成的,屬于綠茶類。
黃山毛峰:產地為安徽省黃山,它也屬于烘青綠茶,黃山產茶歷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嘉佑年間,到明朝隆慶時期已經很有名氣了,但是黃山毛峰始創(chuàng)與請光緒年間。
六安瓜片:產地為六安市金安、裕安兩區(qū)以及金寨、霍山兩縣之毗鄰山區(qū)和低山丘陵,分內山瓜片和外山瓜片兩個產區(qū)。歷史名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信陽毛尖:產地為河南信陽市西部海拔600米左右的車云山一帶,種植于西周,興盛于唐朝,成熟與北宋,聞名于清末。屬淺綠型。
蒙頂甘露:產地為四川蒙頂山,是中國最古老的名茶,被尊為“茶中故舊”。
南京雨花茶:產地為南京,隱產于南京中華門外的雨花臺而得名。
翠香蘭:產地為安徽涇縣,起源于1875年光緒年間,徽州宮廷貢品綠茶而聞名。
白馬毛尖:產地為隆回名山雪峰山脈的白馬山,為湖南省級名茶。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jinji/1220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廣西六堡茶前十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