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弇,長樂人,登大歷進士第,為校書郎。詩一首。
1. 陳廷敬的文言文翻譯 王士禎,字貽上,山東新城人。早慧,很小就能作詩。順治十五年考中進士。第二年被任命為揚州推官(勘問刑獄的官職)。侍郎葉成格奉命駐守江寧,查辦“通??堋卑讣?,株連了很多人,士禎對誣告者處以嚴厲刑罰,對無辜之人予以寬赦,他保全存活的人很多。揚州一個鹽商拖欠稅款數(shù)萬,被逮捕后很久仍不能償還,士禎就募款代為繳納,事情才得以解決??滴跞?,總督郎廷佐、巡撫張尚賢接連上奏章薦舉士禎,士禎擢升為禮部主事,多次升遷做到戶部郎中??滴跏荒?,士禎主掌四川省考試,因母喪歸家,服喪期滿,重新被任命為戶部郎中。
皇上關(guān)心文學,曾經(jīng)悠閑舒緩地問大學士李霨:“現(xiàn)在世上誰最博學善詩文?”李霨回答是王士禎。又問馮溥、陳延敬等,他們的回答同李霨一樣?;噬显陧诘钫僖娛康?,士禎賦詩很合皇上心意。改任翰林院侍講,升為侍讀,到南書房值班。皇上征要他的詩,士禎輯錄呈上三百篇,定名為《御覽集》。
(后來)升為刑部尚書。按照舊例,裁斷案件要交付九卿評議論。當年士禎官任副都御史時,力爭楊成減刑。官任戶部侍郎時,力爭太平王訓、聊城于相元二人減刑,而衡陽左道蕭儒英,卻又力爭將之法辦。徐起龍被曹氏誣陷,士禎(最終)釋放了徐起龍而將曹氏定罪判罰,并且追究這起案件中徇私舞弊之人,都服罪。等到王士禎主管刑部,河南閻煥山、山西郭振羽都因救父殺人而被判處死刑,士禎說:“這類案件應當就他們是否救父而定罪,不應當以他們是否殺人而定罪?!庇谑歉呐芯彌Q,奏請皇上,回復同意。
康熙四十三年,王士禎因王五、吳謙案件被罷官。王五過去是工部一名工匠,用錢買了一個通判職務;吳謙本是太醫(yī)院官,因索債打死負債者犯罪。案件交付刑部研究,判處王五流放,吳謙免罪,王士禎認為判得輕重懸殊。(于是)改判王五只是免官。又交付三法司嚴厲審問,王五及吳謙(最后)一并判處死刑,又揭發(fā)出吳謙曾請托刑部主事馬世泰的事情,王士禎被以“瞻徇”(屈從私情)的罪名革職??滴跛氖拍?,皇上眷念老臣,下詔復職??滴跷迨?,(王士禎)逝世。
明末文學衰微,詩家,學習袁宗道兄弟,卻不免粗俗;師法鐘惺,卻不免纖巧(文風不正)。王士禎天賦很高,學問極博,以“神韻”為宗。用司空圖的“味在酸成外”、嚴羽的“羚羊掛角,無跡可尋”,標明自己的詩歌理念旨趣,自號“漁洋山人”。主導清初文壇數(shù)十年。
2.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題 12.D 13.D 14.C 15.B 16.B 17.(1)譯文:(梁熙)出京任西安府咸寧知縣,向神靈發(fā)誓,不會因一文錢而玷污自己。
把老百姓看作自己的兒子,政績在三輔為第一。(得分點:出、知、自污、治行、冠) (2)譯文:眾人酒興正濃時,辯駁問難紛然并起,人人憑借意氣不肯服輸。
先生默默端坐,又是微笑不說一句話。(得分點:酒酣、辨難、蜂起、負氣) 【解析】 12.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意思和用法。
D項“饋問亟至,一無所受”中的“亟”如解釋為“急切”和整個語境不合;可以結(jié)合詞語所在的小語境“一無所受”進行推測,句中說“一無”,意思是“全都不(沒有)”,可見前面的“饋問”并非一次,故“亟”應解釋“屢次”。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
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理解文言實詞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義法:由于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jù)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意項。
答題時要把實詞放回到原文語境中,結(jié)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刹扇〈朐姆ā⒄n內(nèi)回顧法、成語遷移法。
結(jié)合語境,理解實詞含義,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比如本題中的“亟”就可以借助句子這一小語境進行解決。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通過語法特征推斷出詞性,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后詞。
聯(lián)系上下文,前后照應,保持一致。要把對實詞的解釋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語言環(huán)境。
13.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思和用法。A項,前一個“其”應是代詞,他;后一個“其”,還是,表示商量語氣。
B項,前一個“則”,就;后一個表假設,如果。C項,前一個“為”,給;后一個“為”,為了。
D項,兩個“而”都表示轉(zhuǎn)折。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解答文言虛詞的時候可以借助兩種方法,一是虛詞在句中的位置,二是虛詞前后詞語的詞性。
比如本題的“其”,前一個“其”后面是名詞,故“其”應是代詞,后一個“其”是放在主謂之間,故應是表示商量的語氣。比如“為”,前一個“為”后面是動詞,后一個“為”后面是名詞,故兩者自然不同。
14. 【試題分析】“先生巡視茶馬于秦,不名一錢?;蛞詾檠?,則笑曰:“吾籌之熟矣。
居官而謀利,為子孫計耳”,本題考查學生斷句的能力。首先應將句子放回文章,借助語境理解其大意,這句話的大意是“先生到秦地任茶馬司巡視,極其貧困。
有人向他建言(謀取錢財),他卻說:‘我已經(jīng)仔細考慮過了。做官謀取利益,是替子孫打算罷了’”;然后再借助斷句的標志進行斷句,先借助表示對話的詞語“曰”斷開一處,再借助句末語氣詞“矣”斷開一處,其他的再依據(jù)動詞、名詞進行斷句即可。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對于文言斷句類型的題目,不要急于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nèi)容有個大體的了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找虛詞、察對話 、依總分 、據(jù)修辭 、對稱 、反復、辨句式。
抓虛詞看位置:①“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fā)語詞和表敬副詞,經(jīng)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后都可斷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guān)聯(lián)詞,如“茍”“縱”“是故”“于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②“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jīng)常放在句尾;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斷句。
③“以、于、為、而、則”等連詞經(jīng)常放在句中。(2)對話、引文標志: 文言文的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第一次對話出現(xiàn)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主語。
關(guān)于利用虛詞斷句,這里有一個口訣,或許對同學們斷句會有些幫助:“曰”后冒(:),“哉”后嘆(?。?,“夫”“蓋”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畫圓圈(。)
“耶”“乎”經(jīng)常表疑問(?),“也”“者”作用要停頓?;蚓洌ā#?/p>
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記牢。 15.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學常識的能力。
B項“每年一次”有誤。鄉(xiāng)試是明、清時在各省省城和京城舉行的科舉考試。
照例每三年舉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為正科,遇皇家有喜慶之事加科稱為恩科,由皇帝欽命正副主考官主持,凡獲秀才身份的府、州、縣學生員、監(jiān)生、貢生均可參加。考試通常安排在八月舉行,因此叫“秋試”。
按四書五經(jīng)、策問和詩賦分三場進行考試,每場考三天。舉人一詞,在元代以前,是指各地舉薦進京參加會試的秀才;到明代,成了鄉(xiāng)試合格秀才的專稱。
鄉(xiāng)試第一名稱解元,讀書人成。
3.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題 11.D 12.C 13.B 14.(1)而只是為了博得一個交結(jié)貴人的名聲,我私下認為公子這樣做是不可取的。
(2)能夠達成真正相似,在于守道和讀書。公子才氣超群,干什么不可? 【評分標準】第一句翻譯要點是“徒”、“仆”、“竊”,詞語各1分,句意通順為2分。
第二句翻譯要點是“克”、“軼”,詞語各1分“何施不可”句式,1分,句意通順為2分。 【解析】 試題分析: 11.此題考查文言實詞在文中含義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類題要靠平時對課文知識的積累,在課外文言文閱讀當中,辨析重要詞語的含義正確與否,有時就需要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根據(jù)上下文推斷出其詞義,D項,篤,堅定。故選D。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12.斷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讀幾遍,以便對全文內(nèi)容有整體的感知,把能斷開的先斷開,然后逐步縮小范圍,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憑借和語境(上下文)的關(guān)系,作出相應調(diào)整,然后再注意常見的句末語氣詞“者、也、矣、乎、歟”和句首語氣詞“故、夫、蓋、惟”,同時還需注意陳述主語的變化和事件的切分。本題可參考“何”“可”等詞語判斷。
考點:能為文言文斷句。能力層級為運用E級。
13.解答這類題目一要注意從原文中尋找對應信息,二要認真比較,不漏過任何字眼。命題者往往在轉(zhuǎn)述中變換一些信息對答題者進行干擾,故解答這類題重在細心。
B項對文章的觀點設置了“陷阱”。本文是順治九年侯方域?qū)懡o宋犖的一封信,勸告宋犖守道,讀書,不要結(jié)交天下杈貴。
故選B。 考點: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4.翻譯文言首先要有語境意識,結(jié)合上下文大體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關(guān)鍵字、辨識該句句式,然后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某些特殊詞語,如官職名、地名、年號名等可不譯),注意字句的落實。
翻譯時還要注意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達到詞達句順。翻譯時需要注意的關(guān)鍵詞句有:“徒”、“仆”、“竊” “克”、“軼”“何施不可”。
考點: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參考譯文】 我蒙受令尊太保公的深知,在危難中曾受到他的救援,您也不因為我學識淺薄,幾次將作品拿來和我商榷。我自認為郡中自從吳、徐二、三君去世以后,近二十年來,再也沒有象公子這樣才華出眾的人了,曾在心中和口頭不止一次地贊頌過。
現(xiàn)在我有些話要談談,懇切希望公子能聽進去。 我聽賈開宗說,許多人認為太保公去世了,希望公子能出面結(jié)交天下的貴人,就象太保在世時一樣,做一個能象太保的人。
我認為太保公在世時是天下的貴人,大家都愿意主動地去接近他,并不是太保公自己去結(jié)交他們的。現(xiàn)在提建議的人,卻是想要公子主動去尋求和結(jié)交他們,認為這樣就能象太保了。
其實這樣不只是不象,而實在是距離更遠了。以前郡中的貴達子弟當然是有這樣做的,但他們都有著雄厚的財力, (這樣的)周旋交往也是煞費苦心的。
現(xiàn)在公子常有病,衰弱到體不勝衣的程度。太保公一生清廉,我相信他不會有多少資財留給公子。
所說的財與力這兩方面,公子自己估量一下能有嗎? 破了家業(yè)遭致貧困,勞累身體招來病痛,而只是為了博得一個交結(jié)貴人的名聲,我認為這樣做是不可取的。 至于別人所講的能象先輩一樣才算有出息,不應該不加以分析。
有的人是卿相的后代,也接續(xù)做卿相,但也不一定不辱沒他的先人;有的人同樣是卿相的后代,卻甘心情愿做一個普通的讀書人,也一樣可以為祖輩父輩增光。如果公子不深入考慮這方面的道理,就象眾人所說的那樣去做,也不過仿照太保公活著時的排場,求得表面上相似罷了,不能說是公子巳經(jīng)真象太保一樣是宰相了。
公子家過去是宰相,現(xiàn)在是秀才,怎么能強求相同呢?你想不顧自己的力所不及,去求得真相似,結(jié)果是一定不能相似,只是表面相似罷了。這是為什么呢?能夠達成真正相似,在于守道和讀書。
公子才氣超群,干什么不可?希望你暫且早晚愛惜調(diào)養(yǎng)身體,病好之后,用眾人所說的交結(jié)的才能,多收集古今書籍;用交結(jié)的力量,關(guān)起門來努力治學,專 心修養(yǎng)德行。這樣一二十年以后,也不一定去作太保。
就是不去作太保,太保也一定含笑九泉。決不因為公子甘心當一個普通讀書人,就會認為不能夠象他一樣。
我恭敬地再次向你致意。
4. 初中生必背的古詩,文言文,要原文的== 好,我來解答唐·杜甫《對雪》 唐·李白《北風行》 唐·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唐·李白《冬日歸舊山》 離情別緒 賦得古原草送別(一)、描寫春天的古詩詞 漢樂府古辭《長歌行》 唐賀知章《詠柳》唐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唐韓愈《春雪》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二)、描寫夏的古詩詞 宋·趙師秀《有約》宋·陸游《初夏絕句》宋.辛棄疾《西江月》 宋.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三)、描寫秋天的古詩詞 漢·劉徹《秋風辭》三國魏·曹丕《燕歌行》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唐·王績《野望》 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唐·劉禹錫《秋詞二首》 唐·杜牧《秋夕》(四)、描寫冬天的古詩晉·謝道蘊《詠雪聯(lián)句》唐·李白《冬日歸舊山》唐·李白《北風行》 唐·柳宗元《江雪》唐·高駢《對雪》唐·白居易《夜雪》 二、古詩詞中的花鳥蟲魚 1、帶“花”字的詩唐·孟浩然《過故人莊》 唐·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宋·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杜甫《春夜喜雨》 唐·李白《月下獨酌》 宋·張志和《漁歌子》 唐·杜甫《登樓》 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 2、帶鳥的詩 唐·杜甫《絕句四首》 唐·王維《觀獵》 唐·白居易 宋·張志和《漁歌子》 唐·王維《鳥鳴澗》 唐·孟浩然《春曉》 唐·柳宗元《江雪》 唐·賈島《題李凝幽居》 3、繪蟲的詩 宋·樂雷發(fā)《秋日行村路》 宋·楊萬里《小池》 清·黃景仁《雜感》 唐·劉方平《月夜》 清·朱景素《樵夫詞》 宋·楊萬里《寒食相將諸子游翟園》 明·華幼武《睡起》 唐·杜甫《曲江對酒》 唐·杜牧《秋夕》 4、繪魚的詩元·宋禧《即事》 清·朱鳳翔《村處閑吟》 漢佚名《飲馬長城窟行》 三、古詩詞中的山水風光 唐·李白《望天門山》 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唐·白居易《憶江南》 王之渙《涼州詞》 范仲淹《漁家敖》 四、古詩詞中的愛國情懷 宋·陸游《示兒》— 杜甫《春望》 文天祥《過零丁洋》 王昌齡《出塞》 五、古詩詞中的離情別緒 李商隱《無題》 李白《贈汪倫》 蘇軾《水調(diào)歌頭》 高適《別董大》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六、古詩詞中的名勝古跡 王之渙《登鸛鵲樓》 王之渙《涼洲詞》 李白《朝發(fā)白帝城》 描寫春天的古詩和描寫春天的名句(一) 《詩經(jīng)·小雅·出車》 《史記·秦始皇本紀》 漢 樂府古辭《長歌行》 晉 樂府古辭《晉白綺舞歌詩三首》 晉 樂府古辭《盂珠》 南朝宋 謝靈運《入彭蠡湖口》 南朝宋 謝靈運《登池上樓》 南朝梁 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唐 杜審言《春日京中有懷》 唐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唐 賀知章《詠柳》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 唐 李白《早春寄王漢陽》 唐 李白《宮中行樂詞八首》 唐 李白《落日憶山中》 唐 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唐 李白《古風》 唐 李白《金門答蘇秀才》 唐 劉昚虛《闕題》 唐 劉昚虛《積雪為小山》 唐 劉昚虛《闕題》 唐 李華《春行即興》 《詩經(jīng)·小雅·四月》 南朝宋·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應令》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唐·杜甫《夏夜嘆》 唐·韋應物《游開元精舍》 唐·岑參《水亭送華陰王少府還縣》 唐·韓愈《送劉師服》 唐·白居易《宴散》 唐·賈弇《孟夏》 唐·方干《題報恩寺上方》 唐·高駢《山亭夏日》 唐·張蠙《夏日題老將林亭》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宋·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宋·周邦彥《滿庭芳·夏景》 宋·李重元《憶王孫·夏詞》 宋·朱淑真《即景》 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 元·王揮《過沙溝店》 宋·趙師秀《有約》宋·陸游《初夏絕句》描寫秋天的古詩和描寫秋天的名句 戰(zhàn)國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戰(zhàn)國楚·宋玉《九辯》 漢·劉徹《秋風辭》 三國魏·曹丕《燕歌行》 晉·陶淵明《酬劉柴?!?晉·陶淵明《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南朝齊·蕭愨《秋思》 南朝齊·謝朓《宣城郡內(nèi)登望》 南朝梁·柳渾《搗衣詩》 南朝梁·范云《別詩》 北周·庾信《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志銘》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唐·王績《野望》 唐·宋之問《始安秋日》 唐·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唐·王維《闕題二首·山中》 唐·李頎《望秦川》 唐·劉長卿《游休禪師雙峰寺》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 唐·李白《贈廬司戶》 唐·李白《酬裴侍御對雨感時見贈》 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唐·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唐·杜甫《晚秋長沙蔡五侍御飲筵送殷六參軍歸灃州覲省》 唐·杜甫《秋興八首》 唐·杜甫《秋興八首》 唐·杜甫《秋野五首》 唐·杜甫《月》 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唐·岑參《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 唐·岑參《鞏北秋興寄崔明允》 唐·錢起《杪秋南山西峰題準上人蘭若》 唐·錢起《題蘇公林亭》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韋金部》 唐·白居易《司馬宅》 唐·劉禹錫《秋詞二首》 劉禹錫《秋詞二首》 。
1. 怎樣用文言文描寫“夏天來了” 用文言文描寫“夏天來了”:
1. 四月維夏,六月徂暑。 ——《詩經(jīng)·小雅·四月》
2. 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 ——南朝宋·謝靈運《游赤石進帆?!?/p>
3. 麗景燭春余,清陰澄夏首 ?!铣骸ね跎濉妒萄纭?/p>
4. 麥隨風里熟,梅逐雨中黃 ?!敝堋も仔拧斗詈拖娜諔睢?/p>
5.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fā)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啤っ虾迫弧断娜漳贤研链蟆?/p>
6. 小池殘暑退,高樹早涼歸 ?!啤ど騺缙凇断耐碓⒅笔≈小?/p>
2. 關(guān)于夏天的古文 百度知道 描寫夏天的古詩和描寫夏天的名句
四月維夏,六月徂暑
徂:開始。 《詩經(jīng)·小雅·四月》
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農(nóng)歷四月。歇:盛及而衰。
南朝宋·謝靈運《游赤石進帆?!?
麗景燭春余,清陰澄夏首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麥隨風里熟,梅逐雨中黃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應令》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fā)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寫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涼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小池殘暑退,高樹早涼歸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軒:窗。
唐·杜甫《夏夜嘆》
綠陰生晝靜,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時已至初夏。
唐·韋應物《游開元精舍》
殘云收夏暑,新雨帶秋嵐
嵐:霧氣。
唐·岑參《水亭送華陰王少府還縣》
夏半陰氣始,淅然云景秋
夏半:夏季過半,農(nóng)歷五月半后。淅:風吹拂的樣子。
唐·韓愈《送劉師服》
殘暑蟬催盡,新秋雁帶來
唐·白居易《宴散》
江南孟夏天,慈竹筍如編。蜃氣為樓閣,蛙聲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農(nóng)歷四月。慈竹:竹名,亦稱子母竹。如編:象編排起來一樣。蜃氣:古人以為蜃(大蛤)吹氣可成樓閣虛景,實際是光線穿過不同密度的空氣,經(jīng)過折射,把遠景顯現(xiàn)在空中的一種幻影,也稱為海市蜃樓。管弦:形容蛙的鳴叫象奏樂一樣。
唐·賈弇《孟夏》
巖溜噴空晴似雨,林蘿礙日夏多寒
巖溜句:巖上的泉水瀑布,凌空進發(fā),一片云煙,象是晴天掛起一幅雨簾。林蘿句:林間藤蘿纏繞,濃蔭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jīng)鲆狻?
唐·方干《題報恩寺上方》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盛一院香
水晶簾:形容映入水中的樓臺倒影象水晶的簾子一樣晶瑩明澈。
唐·高駢《山亭夏日》
墻頭雨細垂纖草,水面風回聚落花
唐·張蠙《夏日題老將林亭》
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
麥氣:麥收時的氣息。花時:花開之時。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芳菲:芳香的花草。可人:合人心意。
宋·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風老鶯雛,雨肥梅子,午陰嘉樹清圓
嘉樹:樹的美稱。意謂雛鶯在和風中長大了,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正午,樹下形成了清涼的圓形樹陰。
宋·周邦彥《滿庭芳·夏景》
過雨荷花滿院香,沈李浮瓜冰雪涼
沈李浮瓜:瓜果浸于寒水之中。
宋·李重元《憶王孫·夏詞》
困人天氣日初長
宋·朱淑真《即景》:“謝卻海棠飛盡絮,困人天氣日初長。”
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
清風破暑連三日
元·王揮《過沙溝店》
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宋·趙師秀《有約》:“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
紅紫:泛指各色花朵。
宋·陸游《初夏絕句》:“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p>
3. 關(guān)于夏天的古文 百度知道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作品】:紅樓夢十二曲——枉凝眉
【內(nèi)容】: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
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
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話?
一個枉子嗟呀,一個空勞牽掛。
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
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年代】:唐五代
【作者】:白居易
【作品】:觀刈麥,時為周至縣尉
【內(nèi)容】: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槳。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nóng)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4. 急求有關(guān)夏季的古文 描寫夏天的古詩和描寫夏天的名句 夏頌——納清風臺榭開懷,傍流水亭軒賞心。
夏初——槐柳成陰雨洗塵,櫻桃乳酪并嘗新。 夏熱——日輪當午凝不去,萬國如在洪爐中。
夏景——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夏水——澗影見藤竹,潭香聞芰荷。
夏夜——散發(fā)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夏雨——風聲撼山翻怒濤,雨點飛空射強弩。
夏花——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夏蟬——垂綞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夏鳥——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夏節(jié)——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桂綠云鬟。
夏思——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夏游——松風澗水雜清音,空山如弄琴。 夏趣——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
四月維夏,六月徂暑 徂:開始。 《詩經(jīng)·小雅·四月》 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農(nóng)歷四月。
歇:盛及而衰。 南朝宋·謝靈運《游赤石進帆?!?麗景燭春余,清陰澄夏首 春余:春末。
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麥隨風里熟,梅逐雨中黃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應令》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fā)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寫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涼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小池殘暑退,高樹早涼歸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軒:窗。
唐·杜甫《夏夜嘆》 綠陰生晝靜,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時已至初夏。
唐·韋應物《游開元精舍》 殘云收夏暑,新雨帶秋嵐 嵐:霧氣。 唐·岑參《水亭送華陰王少府還縣》 夏半陰氣始,淅然云景秋 夏半:夏季過半,農(nóng)歷五月半后。
淅:風吹拂的樣子。 唐·韓愈《送劉師服》 殘暑蟬催盡,新秋雁帶來 唐·白居易《宴散》 江南孟夏天,慈竹筍如編。
蜃氣為樓閣,蛙聲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農(nóng)歷四月。慈竹:竹名,亦稱子母竹。
如編:象編排起來一樣。蜃氣:古人以為蜃(大蛤)吹氣可成樓閣虛景,實際是光線穿過不同密度的空氣,經(jīng)過折射,把遠景顯現(xiàn)在空中的一種幻影,也稱為海市蜃樓。
管弦:形容蛙的鳴叫象奏樂一樣。 唐·賈弇《孟夏》 巖溜噴空晴似雨,林蘿礙日夏多寒 巖溜句:巖上的泉水瀑布,凌空進發(fā),一片云煙,象是晴天掛起一幅雨簾。
林蘿句:林間藤蘿纏繞,濃蔭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jīng)鲆狻?唐·方干《題報恩寺上方》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盛一院香 水晶簾:形容映入水中的樓臺倒影象水晶的簾子一樣晶瑩明澈。 唐·高駢《山亭夏日》 墻頭雨細垂纖草,水面風回聚落花 唐·張蠙《夏日題老將林亭》 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 麥氣:麥收時的氣息。
花時:花開之時。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芳菲:芳香的花草。
可人:合人心意。 宋·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風老鶯雛,雨肥梅子,午陰嘉樹清圓 嘉樹:樹的美稱。
意謂雛鶯在和風中長大了,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正午,樹下形成了清涼的圓形樹陰。 宋·周邦彥《滿庭芳·夏景》 過雨荷花滿院香,沈李浮瓜冰雪涼 沈李浮瓜:瓜果浸于寒水之中。
宋·李重元《憶王孫·夏詞》 困人天氣日初長 宋·朱淑真《即景》:“謝卻海棠飛盡絮,困人天氣日初長?!?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 清風破暑連三日 元·王揮《過沙溝店》 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宋·趙師秀《有約》:“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 紅紫:泛指各色花朵。
宋·陸游《初夏絕句》:“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p>
5. 描寫夏季的古文 1、小池
宋代: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2、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代: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
3、夏日山中
唐代:李白
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4、天凈沙·夏
元代:白樸
云收雨過波添,樓高水冷瓜甜,綠樹陰垂畫檐。紗廚藤簟,玉人羅扇輕縑。
6. 三峽這篇古文為何先寫夏天,再寫春冬,最后寫秋天 首先作者是古人,他寫文章當時的想法我們已經(jīng)無法印證,或許是一筆揮就,也可能細細琢磨,我只能結(jié)合前人的評析來稍加解釋.首先是邏輯順序.本文出自《水經(jīng)注》,作者寫的是“水”,而且是帶有學術(shù)性質(zhì)的描寫,自然先寫水勢最大最急的夏季,通過對比、夸張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漲后的水流之疾,這應該算是三峽最顯著、最有代表性的狀態(tài).再寫水勢減小的春冬秋三季,就比較符合邏輯.然后是寫作技巧.《水經(jīng)注》既是地理作品,更是文學作品,寫作方式力求達到較好的審美效果.寫春冬一段與上節(jié)所述,意趣迥異.夏水急猛,冬水潺;夏水多險,冬水富趣,恰好是兩個反面,如此寫法,顯得跌宕起伏,精彩紛呈,比逐步遞進要更讓人感意外.作者認為三峽風光“良多趣味”,這樣既體現(xiàn)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趣味,也是寫作方法體現(xiàn)的趣味.而最后寫秋水,除了前面的原因,我認為或許與結(jié)尾方式有關(guān).作者用民歌來結(jié)尾,顯得既有趣有自然,就像一首好音樂結(jié)束自然卻又余音繞梁,不信您把這幾段換個順序,可能就覺得不像一篇完整的文章,因為沒有結(jié)尾的感覺.綜上是我的一些解釋,希望能幫到您.打字很累,。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renwu/413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江妃
下一篇: 賈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