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道
馮道(882~954)中國大規(guī)模官刻儒家經(jīng)籍的創(chuàng)始人。字可道,自號長樂老
。漢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xùn)|北)人
。歷仕后唐
、后晉(契丹)
、后漢
、后周四朝十君
,拜相二十余年
,人稱官場“不倒翁”
。好學(xué)能文
,主持校定了《九經(jīng)》文字
,雕版印書
,世稱“五代藍本”,為我國官府正式刻印書籍之始
。
【生平】
馮道出生在“為農(nóng)為儒,不恒其業(yè)”的家庭
。年輕時品行純厚,不恥清貧
,事親孝而為學(xué)勤,頗有古風(fēng)
。唐末天祐年間
,馮道曾任劉守光的參軍
,因常陳利害而惹怒劉守光
。劉守光失敗后
,他逃到太原投靠當時在河?xùn)|任監(jiān)軍使的宦官張承業(yè)
,當了巡官
。后張承業(yè)把他推薦給晉王
,被任命為河?xùn)|節(jié)度掌書記。李存勗與后梁軍夾河對壘之時
,郭崇韜要求裁減閑散人員
,李存勗怒而欲“令三軍別擇一人為帥
,孤請歸太原以避賢路”
。令馮道草擬文告發(fā)表
,馮道執(zhí)筆久之不寫
。李存勗正色催促,馮道說:“道所掌筆硯
,敢不供職。今大王屢集大功
,方平南寇,崇韜所諫
,未至過當,阻拒之則可
,不可以向來之言
,喧動群議
,敵人若知,謂大王君臣之不和矣
。幸熟而思之,則天下幸甚也”
。不久,郭崇韜向李存勗道歉
,經(jīng)過馮道的調(diào)和
,此事順利解決
,人們開始佩服他的膽量識見
。李存勗稱帝后
,馮道被破格升為戶部侍郎
,充翰林學(xué)士。
馮道為人刻苦儉約
。在晉梁交戰(zhàn)前線
,他在軍中只搭一茅屋
,室內(nèi)不設(shè)床席
,睡覺僅用一捆牧草
。請將送他在戰(zhàn)爭中掠得的美女
,他無法推卻時就安置于別室
,等找到她原來的親人后再送回去
。他因父喪丁憂期間,遇到饑荒
,他就盡自己所有用來救濟鄉(xiāng)里,親自種田背柴
。有因人力不足而致田地荒蕪的人家,他就不聲不響地在夜里幫助耕種
,事后人家前來道謝
,他認為這完全是應(yīng)該做的
。守孝期滿
,后唐朝廷重新任命他為翰林學(xué)士
,他赴任途中走到汴州時
,正遇上趙在禮魏州兵變后李嗣源帶兵進攻首都洛陽
,孔循勸他等到局勢明朗后再走
,他認為奉詔赴闕
,不可擅留
,依舊快速趕赴京師。
李嗣源向來知道馮道的聲名
,即帝位后任命馮道為端明殿學(xué)士,不久
,遷兵部侍郎
。一年后,又遷升為中書侍郎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宰相
。馮道引薦任用了不少有才識的孤寒士子,而對那些品行浮躁的衣冠子弟都加以抑制
。盡管因此遭受一些人的諷刺打擊
,但一直得到李嗣源的信任
。
天成
、長興年間
,連年豐收
,中原太平無事
。馮道打比方提醒李嗣源
,借自己在河?xùn)|任掌書記時出使到中山(今河北定州)
,路過井陘(今屬河北)地區(qū)的險惡山路因十分小心而沒有出事
,等走到平地時以為可以放心大膽結(jié)果反而跌傷的事說:“臣所陳雖小
,可以喻大
。陛下勿以清晏豐熟,便縱逸樂
,兢兢業(yè)業(yè),臣之望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崩钏迷磫査S收年景的百姓情況時
,他說:“谷貴餓農(nóng)
,谷賤傷農(nóng)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辈⑶姨氐匾髡b了聶夷中的《傷田家詩》:“二月賣新絲
,五月糶新谷
。醫(yī)得眼下瘡
,剜卻心頭肉
。我愿君王心
,化作光明燭
。不照綺羅筵
,偏照逃亡屋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崩钏迷绰犃撕苁芨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命人抄下經(jīng)常誦讀。當李嗣源為得到一只刻有“傳國寶萬歲杯”字樣的玉杯而高興時
,他說:“此前世有形之寶爾,王者固有無形之寶也
。”并且進一步指出這無形之寶便是“仁義”
。他因勢利導(dǎo)地規(guī)勸明宗
,既使對方樂于接受
,又使自己的地位得到鞏固
。他還因為“諸經(jīng)舛謬
,與同列李愚委學(xué)官田敏等
,取西京(今陜西西安)鄭覃所刊石經(jīng)
,雕為印板
,流布天下”
。這是中國古代印刷史的一件大事
。李嗣源死后,他在閔帝李從厚時仍任宰相
。當李從厚出奔衛(wèi)州(今河南汲縣)時,他又率百官迎接末帝李從珂入主朝廷
,仍然被任命為宰相
,后雖一度出為同州(今陜西大荔)節(jié)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
。后晉滅后唐時,他又投靠新朝
,石敬瑭任他為守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加司徒
,兼侍中
,封魯國公
。事無巨細
,悉以歸之
。其榮寵程度更勝前朝。石重貴時
,他仍為宰相,且加太尉
,封燕國公。后出任匡國軍(治同州)節(jié)度使
,又徙鎮(zhèn)威勝(治鄧州,今河南鄧縣)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捌醯鐣x
,道又事契丹
,朝耶律德光于京師
。德光責(zé)道事晉無狀
,道不能對。又問曰:‘何以來朝?’對曰:‘無城無兵
,安敢不來
。’德光誚之曰:‘爾是何等
老子 ?’對曰:‘無才無德癡頑老子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边@種自甘貶辱的態(tài)度使耶律德光感到高興
,被任為太傅
。耶律德光曾問他:“天下百姓
,如何可救
?”他說:“此時佛出救不得
,惟皇帝救得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庇腥苏f這種諂媚的諛詞討得了耶律德光的喜歡,因而沒有夷滅中原人民
。耶律德光北撤時,他一直隨從到了常山
。劉知遠建漢稱帝后,他以太師奉朝請
。后周滅后漢之后
,馮道又被后周任命為太師兼中書令為首相
。
馮道在未發(fā)跡時曾寫過一首詩:
莫為危時便愴神
,前程往往有期因
。終聞海岳歸明主
;未省乾坤陷吉人
。
道德幾時曾去世
,舟車何處不通津
?但教方寸無諸惡
,狼虎叢中也立身。
反映了他既要潔身自好又打算委曲求全的人生哲學(xué)
。后來
,有人因他“歷任四朝
,三入中書
,在相位二十余年”,而稱之為不倒翁
。
乾祐三年(950)夏,馮道寫了一篇題為《長樂老自敘》的文章
,歷述自己在后唐、后晉
、后漢三朝及契丹入主時期所獲官爵榮寵
,真是官越做越大
,爵越封越高
,上耀祖宗
,下蔭子弟
。他寫道:“時開一卷
,時飲一杯
,食味、別聲
、被色,老安于當代耶
!老而自樂,何樂如之
?”然而
,在文中他也承認自己的一生“奉身即有余矣
,為時乃不足”
。并且明白指出這不足在于“不能為大君致一統(tǒng)、定八方
,誠有愧于歷職歷官”
。因而他清醒地預(yù)見到后人對他“知之者,罪之者,未知眾寡矣
!”后周取代后漢時
,馮道已是一位經(jīng)驗老到的政客
,連郭威都要細察他的反應(yīng)來決定行止
。當郭威進攻洛陽
,劉承祐為亂兵所殺后
,郭威認為后漢大臣一定會推戴自己為帝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墒窃谝姷今T道時,發(fā)現(xiàn)馮道一點表示都沒有
,只好像往常一樣先向他行禮,馮道仍像平時一樣受之
。郭威就意識到取代后漢為帝的時機尚未成熟,于是就假意提出立劉赟為帝
,并且派馮道到徐州去迎接
。因此當時的輿論并沒有把后漢之亡歸罪于馮道
,而馮道對于改朝換代喪君亡國也因習(xí)以為常而并不在意
。柴榮繼位后打算親征劉赟
,馮道以為不可
,再三諫阻
。當柴榮說要以唐太宗為榜樣時
,他更直言“陛下未可比唐太宗”。因而惹怒了柴榮
,親征時就不要他隨行而讓他去處理郭威的后事。結(jié)果郭威剛安葬完畢,馮道不久也就患病
,四月去世,終年73歲
。謚文懿,追封瀛王
。馮道墓位于山西省運城市夏縣捻掌鎮(zhèn)
。

【成就】
后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
,馮道為印行經(jīng)籍標準文本
,經(jīng)皇帝批準由尚書屯田員外郎田敏等人任詳勘官,李鶚
、朱延熙等書寫
,依唐刻《開成石經(jīng)》,并和經(jīng)注合刊
,開雕“九經(jīng)”:《易》、《書》
、《詩》、《春秋左氏傳》
、《春秋公羊傳》
、《春秋谷梁傳》
、《周禮》
、《儀禮》和《禮記》
,以端楷書寫
,能匠刊刻。
到了后周廣順三年(公元953年)五月雕印完成
,歷時22年。同時刻成的有唐代張參撰《五經(jīng)文字》
、玄度撰《九經(jīng)字樣》等書。因刻書事業(yè)由國子監(jiān)主持
,故史稱“五代監(jiān)本九經(jīng)”
,創(chuàng)官刻書籍之始。當時流傳甚廣
,影響深遠
。對此
,元王禎評為“因是天下書籍遂廣”
。印本后來失傳
。
馮道有什么能耐?為什么他得到那么多皇帝的信任與重用?
馮道之所以能得到那么多皇帝的信任與重用,除了馮道具有很好的才學(xué)跟品行外,跟馮道不愚忠于某個人
,沒有政治野心的性格有很大的關(guān)系
。
俗話說得好
,一朝天子一朝臣
,每個皇帝上位之后,都會提拔重用自己的親信,上一任皇帝的親信都會被疏遠冷落
,這是歷史規(guī)律,可是在五代十國時期
,卻有這樣的一位奇人
,被稱為?官場不倒翁?
,不管是皇帝更迭甚至是朝代更替
,他都是妥妥的位居高位,他曾經(jīng)侍奉過十位帝王
,歷經(jīng)四個朝代,甚至都擔(dān)任了將相
、三公、三師的位置,被稱為?十朝元老?
,這個人就是馮道
,當然馮道之所以有這樣特殊的經(jīng)歷跟那個動亂的年代是有著分不開的關(guān)系的
,當時正處在唐朝末年的五代十國
,皇帝跟朝代更迭可以說比翻書還快
,但是最為主要的原因應(yīng)該在馮道自己身上
,下面就來說一說馮道究竟有何能耐
,能夠得到那么多皇帝的信任與重用:
一 、具有很好的才學(xué)跟品行
馮道出生于耕讀世家,年輕時就善于寫文章
,從而被李存瑁發(fā)現(xiàn)并重用,之后被李存瑁的兒子李從珂拜為了司空
,自此開始了馮道的開掛人生,其之所以受到這樣多皇帝的重用跟其超高的才學(xué)具有脫不開的關(guān)系
。
二 、馮道個人的性格
馮道被這些皇帝重用跟馮道的性格也脫不開關(guān)系
,馮道年輕時就能安貧樂道
,同時還沒有那些愚忠的思想
,否則侍奉一個朝代
,更迭之后估計就盡忠了,同時馮道沒有政治野心
,一個非常有才學(xué)同時不會對自己產(chǎn)生威脅的能臣是所有皇帝都喜歡的。
你覺得馮道有什么能耐
?為什么他得到那么多皇帝的信任與重用?歡迎留言討論
。
善于明哲保身的一代公卿:馮道
馮道(882954)
,自號長樂老
,贏州景城(今河北滄州)人
。他先后輔佐了5個朝代(后唐、后晉
、后漢
、后周
、契丹)的11位君主
,而且朝朝公卿,最后全身而退
,這不得不說是中國政治史上的一個奇跡。馮道是如何在亂世政壇中得以長樂的呢?
善變而不失職守
長期以來
,許多史學(xué)家因為馮道沒有在王朝交替的時候殺身成仁而對他多加指責(zé)。司馬光對他的評價是滑稽多智
,浮沉取容
。不過
,我們不應(yīng)該拘于這種傳統(tǒng)的愚忠思想。作為一名職業(yè)官僚
,馮道雖然多次隨著朝代的更替改變效忠對象,但他卻對每一任皇帝都盡到了人臣的責(zé)任
。
正所謂武死戰(zhàn)
、文死諫
,對于身為文官的馮道來說
,既然進入官場
,自然而然就要博取名聲
,這需要敢于說真話
。敢說真話是有風(fēng)險的
,但后面的利益也大,關(guān)鍵在于怎么操作
。面對那些尚武的馬上天子,馮道不但了解其脾氣秉性
,而且洞悉每件事情的要害
,謀而后動,取得了很好的勸諫效果
。
比如在后梁時期,馮道在晉王李存勖手下效力
。晉王親率大軍攻打梁朝
,與梁軍隔黃河對峙
。晉王帳下大將郭崇韜有一次惹惱晉王
,晉王生氣地說:讓三軍另選統(tǒng)帥吧,我讓賢回太原!隨即命當時負責(zé)文字工作的馮道起草文件公布于眾
。馮道拿起筆卻遲遲不動。晉王不斷地催促
,馮道心平氣和地對他說:起草文件是我的工作,你叫我做
,我還能不做嗎?但是
,如今大王屢建大功
,正待平定南方敵寇
,崇韜所諫并不過分
,頂多您不聽他的就是了
,何必大動肝火?若讓敵人知道了,以為我們君臣不和
,于我們不利。李存勖聽后醒悟過來
。一會兒,郭崇韜也來向李存勖謝罪
。一場內(nèi)部矛盾就此平息
,馮道也因此受到了普遍尊重
。試想馮道勸諫時不是以情理動人
,并能提出切實可行的處理方案,而是像別人那樣斤斤于道德說教
,甩大帽子壓人
,其結(jié)果只能是火上澆油,搞不好還自身難保
。
再比如后唐天成、長興年間
,連年豐收,中原比較安定
。馮道卻進諫明宗說:我以前追隨先帝(李存勖)的時候曾出使中山
,在經(jīng)過井陘天險時
,怕馬有個閃失
,小心翼翼地緊握著韁繩,但到了平地就認為沒有什么值得顧慮了
,結(jié)果突然給從馬上跌下受傷。在危險的地方因考慮周到而獲得安全
,處于太平的環(huán)境卻因放松警惕而產(chǎn)生禍患,這是人之常情
。他向明宗推薦聶夷中的《傷田家詩》:二月賣新絲
,五月糶秋谷
,醫(y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燭
,不照綺羅筵
,偏照逃亡屋
。明宗聽后很受啟發(fā)
,讓人將其詩抄下來時常吟誦。馮道正是以這種靈活的方式奉勸皇帝不要陶醉于眼下太平無事
,而要居安思危,以百姓生計為念
。
雖然圓滑
,但同其他許多清流一樣,馮道的政治生涯也是斷送在諍諫之上
。當時,后周世宗要御駕親征北漢劉崇
。馮道勸阻說人心未穩(wěn)
,不易輕動
。周世宗自比唐太宗
,認為后周擊敗北漢就像大山壓卵。馮道竟然出言譏諷他比喻得不恰當
。周世宗一怒之下罷了他的相位,只命他負責(zé)修陵
。陵修好不久,馮道就去世了
,終年73歲
。
可見
,馮道已經(jīng)盡到了一個臣子應(yīng)盡的進諫義務(wù)
,只不過他更注重技巧。在馮道看來
,進言直諫是風(fēng)險投資,所以他致力于將風(fēng)險降到最小
,把收益增到最大,身家性命
、身后名節(jié)和不朽功業(yè)
,哪個都不能少
,那種以死犯諫的傻事
,他是絕對不會做的。
位高而不失清廉
馮道的'仕途可謂是一帆風(fēng)順
,后唐莊宗時任戶部尚書、翰林學(xué)士
,明宗時出任宰相
。后晉高祖、出帝時均連任宰相
,契丹滅晉后,被任為太傅
,后漢代晉后任太師
,后周代漢后依然任太師
。不過
,縱然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馮道依然不失清廉的本色。
馮道年少時家境貧寒
,深知百姓艱辛,發(fā)達后依然非常儉樸
。外出打仗的時候
,馮道就在軍中搭一茅庵
,鋪草而眠
,所得俸祿與左右下屬同享。有的士兵將掠來的美女送給馮道
,他將其安置好,等找到她家人后再送回
。
馮道的父親去世了
,已經(jīng)官至戶部侍郎
、翰林學(xué)士的他立刻解職回鄉(xiāng)守孝,僅住在一間茅草屋里
,過著清苦的生活,自己種地
,自己砍柴
,還經(jīng)常悄悄地為勞動力不足的人家耕地;所得朝廷俸祿尚有剩余
,全部拿來救濟受災(zāi)的鄉(xiāng)鄰;當?shù)毓賳T知道他回來了
,要饋贈給他禮物,他一律婉言謝絕
。有一次
,皇帝想送他一份生日錢財
,馮道也以父母早死
,不記生日,堅讓不受
。
所以,晚年馮道曾于心無愧地宣稱:在孝于家
,在忠于國,日無小道之言
,門無小義之貨
。所愿者,下不欺于地
,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
,以三不欺為素。他希望死后選擇一塊無用之地埋葬即可
,不像別人那樣嘴里含珠玉下葬
,也不穿豪華的壽衣
,用普通的粗席子安葬就行
。即便是對他持否定態(tài)度的正史也承認他居官能自刻苦為儉約《新五代史馮道傳》)。在相位二十余年
,未嘗以片簡擾于諸侯(《舊五代史馮道傳》)。僅這一點
,就足以讓那些十萬雪花銀的清知府們無地自容。
馮道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
,為官之道首要在于正
,只有廉潔自律,馮道才能獲得那么多帝王的信賴和同僚的尊重
,才能在官場中游刃有余
。正如他晚年所做的一首表明自己做官訣竅的詩中所說:道德幾時曾去世
,舟車何處小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
,狼虎叢中也立身!
文弱而不失膽略
馮道乃一介書生,雖然文弱
,但頗有膽略。后漢皇帝劉知遠為了收集牛皮
,制作胄甲
,曾頒布了一道牛皮法
。規(guī)定民間如果死了牛
,牛皮必須交公
。有一次
,上黨地區(qū)有20多人違犯了牛皮法,當?shù)氐呐泄僬J為這項法令不合理
,反對執(zhí)行死刑,還大膽地上書給劉知遠
。劉知遠大怒,下令將犯人和判官一塊處死
。
馮道卻據(jù)理力爭
,劉知遠最終釋放了與該案件有所牽連的所有人
。
除了在內(nèi)政上敢逆龍鱗
,在外交上馮道也顯示出過人的膽識。后晉時
,契丹皇帝得知馮道的名望,指名要求馮道出使
,想把他留在契丹
。面對有去無回的形勢
,所有的人都主張馮道不要出使
,但馮道為了國家的安寧
,坦然出使契丹
。到契丹后,契丹皇帝多次用放他走來試探他
,馮道卻擺出一副長期停留的架勢。他先將契丹皇帝賜給他的全部錢財
,換成過冬取暖用的柴炭
,當契丹皇帝準許他回歸時
,他又上表三次懇請留下
,被拒后還滯留了一月余才上路
。
一路上
,馮道走走停停,磨磨蹭蹭
,折騰了兩個月才走出契丹邊境。身邊的人問他:出使契丹仍能活著回來
,猶如漏網(wǎng)之魚
,要是別人
,只恨沒長兩只翅膀
,走得越快越好
。你怎么卻這樣慢慢騰騰的呢?馮道解釋說:你走得再快
,他們?nèi)粽嬉獙⒛阕坊厝ィ憬K歸是逃脫不掉的
。還不如走得慢點,他們反而不會來追了
。
盡管正史對馮道多有微詞
,但以我們今天的價值標準來判斷
,馮道可以說是一個完人
。他對形勢有著清醒的認識
,不跟著別人一條道走到黑;他忠于職守
,辦事情既有原則也講究技巧;他清正廉潔,一心為民;他有膽有識
,謀略過人
。置于五代十國那段風(fēng)云變幻的歷史時空下
,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保持人格的獨立
、為民請命后還能全身而退。對于投身于職場的現(xiàn)代人來說
,馮道身上有著太多值得學(xué)習(xí)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