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之松,博陵曲阿人[生卒不詳]。隋起居舍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高祖武德元年前后在世。仕隋為起居舍人。唐貞觀中,為河中刺史。之松著有文集十卷,(《兩唐書志》)傳于世。貞觀中,為河中刺史,請績講禮,答曰:“吾不能揖讓邦君門,談糟粕,棄醇醪也?!敝蓺q時贈以酒脯。嘗答王績書云:康成道重,不許太守稱官;老萊家居,羞與諸侯為伍。仆豈不能正平公之坐,敬養(yǎng)亥唐;屈文侯之膝,恭師子夏。其雅尚可知矣。
1、是成語。濁酒一杯,拼音zhuó jiǔ yī bēi,指酒質(zhì)差而且有限,聊以自娛或排遣。
2、濁:渾濁。指酒質(zhì)差而且有限,聊以自娛或排遣。
3、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愿畢矣。
4、唐杜之松《答王績書》:濁酒一杯,清琴數(shù)弄,誠足樂也。
◎隱逸
古之隱者,大抵有三概:上焉者,身藏而德不晦,故自放草野,而名往從之,雖萬乘之貴,猶尋軌而委聘也;其次,挈治世具弗得伸,或持峭行不可屈于俗,雖有所應,其于爵祿也,泛然受,悠然辭,使人君常有所慕企,怊然如不足,其可貴也;末焉者,資槁薄,樂山林,內(nèi)審其才,終不可當世取舍,故逃丘園而不返,使人常高其風而不敢加訾焉。且世未嘗無隱,有之未嘗不旌賁而先焉者,以孔子所謂"舉逸民,天下之人歸焉"。
唐興,賢人在位眾多,其遁戢不出者,才班班可述,然皆下概者也。雖然,各保其素,非托默于語,足崖壑而志城闕也。然放利之徒,假隱自名,以詭祿仕,肩相摩于道,至號終南、嵩少為仕途捷徑,高尚之節(jié)喪焉。故裒可喜慕者類于篇。
王績,字無功,絳州龍門人。性簡放,不喜拜揖。兄通,隋末大儒也,聚徒河、汾間,仿古作《六經(jīng)》,又為《中說》以擬《論語》。不為諸儒稱道,故書不顯,惟《中說》獨傳。通知績誕縱,不嬰以家事,鄉(xiāng)族慶吊冠昏,不與也。與李播、呂才善。
大業(yè)中,舉孝悌廉潔,授秘書省正字。不樂在朝,求為六合丞,以嗜酒不任事,時天下亦亂,因劾,遂解去。嘆曰:"網(wǎng)羅在天,吾且安之!"乃還鄉(xiāng)里。有田十六頃在河渚間。仲長子光者,亦隱者也,無妻子,結(jié)廬北渚,凡三十年,非其力不食??儛燮湔妫闩c相近。子光喑,未嘗交語,與對酌酒歡甚。績有奴婢數(shù)人,種黍,春秋釀酒,養(yǎng)鳧雁,蒔藥草自供。以《周易》、《老子》、《莊子》置床頭,他書罕讀也。欲見兄弟,輒度河還家。游北山東皋,著書自號東皋子。乘牛經(jīng)酒肆,留或數(shù)日。
高祖武德初,以前官待詔門下省。故事,官給酒日三升,或問:"待詔何樂邪?"答曰:"良醞可戀耳!"侍中陳叔達聞之,日給一斗,時稱"斗酒學士"。貞觀初,以疾罷。復調(diào)有司,時太樂署史焦革家善釀,績求為丞,吏部以非流不許,績固請曰:"有深意。"竟除之。革死,妻送酒不絕,歲余,又死。績曰:"天不使我酣美酒邪?"棄官去。自是太樂丞為清職。追述革酒法為經(jīng),又采杜康、儀狄以來善酒者為譜。李淳風曰:"君,酒家南、董也。"所居東南有盤石,立杜康祠祭之,尊為師,以革配。著《醉鄉(xiāng)記》以次劉伶《酒德頌》。其飲至五斗不亂,人有以酒邀者,無貴賤輒往,著《五斗先生傳》。刺史崔喜悅之,請相見,答曰:"奈何坐召嚴君平邪?"卒不詣。杜之松,故人也,為刺史,請績講禮,答曰:"吾不能揖讓邦君門,談糟粕,棄醇醪也。"之松歲時贈以酒脯。初,兄凝為隋著作郎,撰《隋書》未成,死,績續(xù)余功,亦不能成。豫知終日,命薄葬,自志其墓。
績之仕,以醉失職,鄉(xiāng)人靳之,托無心子以見趣曰:"無心子居越,越王不知其大人也,拘之仕,無喜色。越國法曰:'穢行者不齒。'俄而無心子以穢行聞,王黜之,無慍色。退而適茫蕩之野,過動之邑而見機士,機士撫髀曰:'嘻!子賢者而以罪廢邪?'無心子不應。機士曰:'愿見教。'曰:'子聞蜚廉氏馬乎?一者朱鬛白毳,龍骼鳳臆,驟馳如舞,終日不釋轡而以熱死;一者重頭昂尾,駝頸貉膝,踶嚙善蹶,棄諸野,終年而肥。夫鳳不憎山棲,龍不羞泥蟠,君子不茍潔以罹患,不避穢而養(yǎng)精也。'"其自處如此。
朱桃椎,益州成都人。澹泊絕俗,被裘曳索,人莫能測其為。長史竇軌見之,遺以衣服、鹿幘、麂靴,逼署鄉(xiāng)正。委之地,不肯服。更結(jié)廬山中,夏則裸,冬緝木皮葉自蔽,贈遺無所受。嘗織十芒屩置道上,見者曰:"居士屩也。"為鬻米茗易之,置其處,輒取去,終不與人接。其為屩,草柔細,環(huán)結(jié)促密,人爭躡之。高士廉為長史,備禮以請,降階與之語,不答,瞪視而出。士廉拜曰:"祭酒其使我以無事治蜀邪?"乃簡條目,薄賦斂,州大治。屢遣人存問,見輒走林草自匿云。
孫思邈,京兆華原人。通百家說,善言老子、莊周。周洛州總管獨孤信見其少,異之,曰:"圣童也,顧器大難為用爾!"及長,居太白山。隋文帝輔政,以國子博士召,不拜。密語人曰:"后五十年有圣人出,吾且助之。"太宗初,召詣京師,年已老,而聽視聰嘹。帝嘆曰:"有道者!"欲官之,不受。顯慶中,復召見,拜諫議大夫,固辭。上元元年,稱疾還山,高宗賜良馬,假鄱陽公主邑司以居之。
1. 選自《新唐書》蕭銑 蕭銑是后梁宣帝的曾孫。祖父蕭巖,開皇初年叛隋降于陳朝,陳亡后被隋文帝誅殺。蕭銑少時孤貧,賣書謀生,侍奉母親很孝順。煬帝時因外戚之恩提拔為羅川縣令。
大業(yè)十三年(617),岳州校尉董景珍、雷世猛,旅帥鄭文秀、許玄徹、萬瓚、徐德基、郭華,沔州人張繡等共謀起兵反隋,眾人欲推舉景珍為首領(lǐng),景珍說“:我素來寒微,雖假借名號,也怕不能服眾。
羅川縣令,是故梁后代,寬仁大度,有梁武帝遺風。況且我聽說帝王興起,必有符命。隋朝冠帶盡稱‘起梁’,這是蕭氏中興的征兆?,F(xiàn)在推他為主,以應天順人,不更好嗎?”便派人告知
2. 求“岑文本初仕蕭銑”譯文 原文:
岑文本初仕蕭銑。江陵平,授秘書郎,直中書。校省李靖驟稱其才,擢拜中書舍人,漸蒙恩遇。時顏師古諳練故事,長于文誥,時無逮,冀復用之。太宗曰:“我自舉一人,公勿復也?!蹦艘晕谋緸橹袝汤?,專與樞密。及遷中書令,歸家卻有憂色。其母怪而問之,文本對曰:“非勛非舊,濫登寵榮,位高責重,古人所戒,所以憂耳?!庇衼碣R者,輒曰:“今日也,受吊不受賀?!苯瓥|之役,幾所度支,一以委之,神用頓竭。太宗憂之曰:“文本與我同行,恐不與我同反。”俄病卒矣。
譯文:岑文本起初在蕭銑部下任職。平定江陵后,任命他為秘書郎、直中書。擔任檢校中書?。ü俾毭┑睦罹负苁强粗兴牟拍?,提拔他為中書舍人,漸漸得到皇帝的賞識。當時顏師古對舊例非常熟悉,擅長起草文書,當時沒有比得上的,希望重新被起用。唐太宗說:“我親自推薦一個人,你不要再擔當這個職務了?!庇谑亲屷谋緭沃袝汤桑瑢9軘D密。后來升任中書令,回到家里臉上卻有憂慮的表情。他的母親感到奇怪并問他,岑文本回答說:“我沒有功勛也跟皇上沒有舊交,獲得太大的寵幸,職位高責任重,這是古人所忌的,所以感到憂慮。”有來向他慶賀的,他就說:“今天,我只受吊唁不受慶賀?!苯瓥|之戰(zhàn),籌劃輜重運輸,都全部委托岑文本來主持,導致他勞累過度,精力耗盡。唐太宗憂慮地說:“岑文本和我一同出征,恐怕不能和我一同回去了。”不久岑文本就病死了。
3. 新唐書 蕭銑傳的翻譯兩段就行 蕭銑,后梁宣帝曾孫也 蕭銑是后梁宣帝蕭詧的曾孫。
祖父蕭巖,開皇初年(581年),背叛隋朝降于陳朝。開皇九年(589年),隋朝滅陳朝,蕭巖被隋文帝誅殺。
蕭銑少時孤貧,以賣書謀生,侍奉母親很孝順。隋煬帝時,因外戚之恩提拔為羅川縣令。
[1] 大業(yè)十三年(617年),岳州校尉董景珍、雷世猛,旅帥鄭文秀、許玄徹、萬瓚、徐德基、郭華,沔州人張繡等共謀起兵反隋,眾人欲推舉董景珍為首領(lǐng),董景珍說:“我素來寒微,雖假借名號,也怕不能服眾。羅川縣令蕭銑,是梁朝皇帝后代,寬仁大度,有梁武帝遺風。
況且我聽說帝王興起,必有符命。隋朝冠帶盡稱‘起梁’,這是蕭氏中興的征兆。
現(xiàn)在推他為主,以應天順人,不更好嗎?”便派人告知蕭銑。蕭銑隨即回信對董景珍說:“我先君侍奉隋朝,職貢毫無缺失,而隋人竟貪我土地,滅我宗社,我因此痛心疾首,想洗雪這個恥辱。
如今上天誘導各位,降心從事,將重續(xù)梁朝統(tǒng)治,以求福佑于先帝,我怎敢不糾集勉勵士眾以隨公之后呢?”立即募兵數(shù)千,揚言討伐賊寇,實則準備響應董景珍起兵。[2] 自稱梁王 時逢潁川賊寇沈柳生進犯羅川縣,蕭銑出戰(zhàn)不利,對其部下說:“岳陽豪杰打算推我為主,如今天下全都叛隋,我能獨自守節(jié)以保全嗎?況且我祖先建國于此,如從其請恢復梁朝,再以半紙檄文招降群盜,誰人敢不服從?”眾人大喜,便在大業(yè)十三年(617年)十月,自稱梁公,旗幟服色全遵梁朝舊例。
沈柳生率眾歸附蕭銑,蕭銑任命他為車騎大將軍。不到五天,遠近爭相歸附,眾達數(shù)萬,便率眾前往巴陵郡。
[3] 董景珍派遣徐德基、郭華率領(lǐng)強姓首領(lǐng)數(shù)百人前來迎接,而首先見到沈柳生。沈柳生與其部下商議說:“梁公起兵,我最先歸附,功勛居第一。
如今岳州兵眾而將多,誰肯位在我下?不如殺掉徐德基,扣押其人,獨挾梁主進取州城,那么誰能位于我前呢?”于是殺死徐德基,前往中軍告知蕭銑。蕭銑大驚道:“今欲撥亂反正,忽然自相屠殺,我不能當你們的君主了!”隨即走出軍門。
沈柳生害怕,伏地請罪。蕭銑斥責后寬宥了他,陳兵進城。
董景珍說:“徐德基倡義竭誠盡力,沈柳生擅自殺害,如不誅殺,將無法治政。且與兇賊共處,久后必生禍患?!?/p>
蕭銑因此下令斬沈柳生。于是筑壇于城南,燔柴告祭上天,自稱梁王。
因有異鳥到來,于是建年號為鳳鳴。[4] 稱帝奪地 義寧二年(618年),蕭銑稱帝,設置百官,全都依照梁朝舊例。
追謚從父蕭琮為孝靖帝,祖父蕭巖為河間忠烈王,父親蕭璇為文憲王。封董景珍為晉王,雷世猛為秦王,鄭文秀為楚王,許玄徹為燕王,萬瓚為魯王,張繡為齊王,楊道生為宋王。
隋朝將領(lǐng)張鎮(zhèn)州、王仁壽進擊蕭銑,不能取勝。后得知隋朝滅亡,便與寧長真等人率領(lǐng)嶺南州縣歸降于蕭銑。
當時林士弘據(jù)有江南,蕭銑派遣部將蘇胡兒攻拔豫章郡,派楊道生奪取南郡,張繡略定嶺表。西至三峽,南到交趾,北距漢水,全都歸屬蕭銑,兵力達到四十萬。
[5] 日漸衰弱 武德元年(618年),蕭銑遷都江陵,修復先祖園廟。任命岑文本為中書侍郎,主掌機密事務。
派遣楊道生進攻峽州,被峽州刺史許紹擊敗,戰(zhàn)士死傷大半。[6] 武德三年(620年),唐高祖李淵下詔夔州總管、趙郡王李孝恭征討蕭銑,奪取通、開二州,斬其東平王阇提。
當時諸將擅兵橫暴,蕭銑怕以后無法控制,便揚言休兵以便農(nóng)耕,以罷免將帥兵權(quán)。大司馬董景珍的弟弟為將軍,心懷不滿,謀圖作亂,因事泄被蕭銑所殺。
董景珍當時鎮(zhèn)守長沙,蕭銑下書赦免他,并將他招還江陵。董景珍害怕,派遣使者前往李孝恭處,舉地歸降。
蕭銑派遣張繡進攻董景珍,董景珍說:“‘前年醢彭越,往年殺韓信’,您沒聽說過嗎?何必互相攻討?”張繡不回答,進兵圍城。董景珍潰圍而走,被其部下殺害。
蕭銑提升張繡為尚書令。張繡居功自傲,蕭銑又殺了他。
蕭銑性情外表寬仁而內(nèi)心疑忌,嫉妒勝己者,因此大臣舊將都懷疑懼怕,往往叛離,蕭銑不能禁制,所以日漸衰弱。[7] 投降被殺 唐平蕭銑之戰(zhàn) 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下詔李孝恭與李靖率領(lǐng)巴蜀兵順流而下,廬江王李瑗由襄陽道,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道,合兵攻打蕭銑。
蕭銑的將領(lǐng)周法明率四州歸降唐朝,唐高祖隨即下詔任命周法明為黃州總管,前往夏口道,進攻安州,將其攻下。蕭銑的將領(lǐng)雷長潁以魯山歸降唐朝。
蕭銑便派部將文士弘抵御李孝恭,戰(zhàn)于清江口,李孝恭大敗其軍,繳獲戰(zhàn)艦千艘,攻取宜昌、當陽、枝江、松滋等縣,蕭銑的江州總管蓋彥舉城投降。李孝恭、李靖直逼其都城江陵。
[8] 起初,蕭銑放散兵卒,僅留宿衛(wèi)戰(zhàn)士數(shù)千人,等到倉促召集兵馬時,江南、嶺南,路途遼遠,未及赴援。李孝恭布列長圍以守。
數(shù)日之后,攻破水城,繳獲樓船數(shù)千艘。交州總管丘和、長史高士廉、司馬杜之松前往李靖處投降。
蕭銑自料救兵不會前來,對其屬下說:“上天不保佑梁朝??!如待力盡而降,必害百姓遭殃。如今趁城未攻下,先行出降,可免亂兵禍害。
各位何愁沒有君主呢?”便巡城下令,守城士卒全都痛哭。蕭銑用太牢告祭于太廟,率領(lǐng)官屬身穿孝服前往軍門,認罪說:“應死者僅蕭銑一人,百姓無罪,請不要殺掠他們!”李孝恭受降,護送他到京師。
過后幾天,救兵趕。
4. 蕭銑,后梁宣帝曾孫也.祖巖,開皇初叛隋降陳,陳亡,文帝誅之.翻譯 諸將擅兵橫恣,銑恐浸不制,乃陽議休兵營農(nóng),以黜其權(quán)?!T位將領(lǐng)擅自調(diào)兵橫行不法,蕭銑擔心管制不住這些武將,于是假裝罷兵,讓士兵務農(nóng),用這些來除去諸將的兵權(quán)
怨之,謀作亂,事泄,被誅。——怨恨他,打算造反,事情泄露,被殺掉了
蹇——傲慢
銑性外寬內(nèi)忌,疾勝己者,于是大臣舊將皆疑間,多叛去,銑不能禁,由此愈弱?!掋娍雌饋韺捜輰崉t嫉妒猜疑,妒忌比自己好的人,所以大臣們都在猜疑中走了,蕭銑阻止不了,于是實力越來越弱。
銑乃遣將文士弘拒孝恭,戰(zhàn)清江口,——蕭銑派遣將士文士弘抵御孝恭,在江口進行大戰(zhàn)。
孝恭、靖直逼其都?!⒐А⒗罹负芸齑虻沽硕汲?/p>
初,銑放兵,止留宿衛(wèi)數(shù)千人——一開始蕭銑散兵,只留下宿衛(wèi)軍幾千人,
今城未拔,先出降,可免亂——現(xiàn)在城沒被攻破,投降可以免一死
隋失其鹿,英雄競逐。銑無天命,故為陛下禽,猶田橫南面,豈負漢哉?”帝怒其不屈,詔斬都市,年三十九?!宄玫搅怂恼?quán),英雄豪杰互相爭雄,蕭銑沒有當皇帝的命,所以被陛下所管制,好似南方田橫,怎么背負了漢室?皇帝氣憤他的不屈,下詔斬于集市,享年39歲
凡——總共
一定要采納?。∥一撕荛L時間寫的!
5. 蕭銑的資料 蕭銑
蕭銑(583~621年),南蘭陵人。為后梁宣帝蕭?B076?之曾孫。他年幼時,家境貧寒。少時,曾受雇給人抄書自給,孝母。隋仁壽四年(604年),煬帝楊廣即位,次年蕭銑之叔伯姑母被冊立為皇后,即蕭皇后。蕭銑遂被任為羅縣縣令。大業(yè)十三年(617年),岳州校尉董景珍、雷世猛等密謀起兵反隋,蕭銑在羅縣亦舉兵起事。5日之內(nèi),得兵數(shù)萬,自稱梁公,又進軍岳陽,與董景珍等會合。十月,稱梁王,建年號為鳴鳳。次年四月,在岳陽稱帝,國號為梁,置百官,均循梁故制。時值隋亡之際,形勢紛亂,遠近歸附者日多,蕭銑遷都江陵,修復先世陵園。其勢力范圍東至九江,西至三峽,南至交趾(越南河內(nèi)),北至漢水,擁有精兵40萬,雄踞南方。
梁國初建后,其部下諸將自恃有功,驕恣專橫,殺戮多自決。蕭銑恐日久難制,即以休兵耕種為名,裁削諸將兵權(quán)。引起一些將帥的怨恨,相繼有人謀亂,蕭銑逐一誅殺。后因濫殺過多,其故人及邊將鎮(zhèn)帥多有疑懼,叛降而去甚眾,蕭銑兵勢漸弱。唐武德四年(621年),蕭銑被斬。時年39歲
唐平蕭銑之戰(zhàn)
唐朝武德四年(621),唐軍攻滅江南割據(jù)勢力蕭銑的一次統(tǒng)一戰(zhàn)爭。
蕭銑原為隋羅川令,梁室后裔。隋大業(yè)十三年(617) 乘亂起兵反隋,次年在江陵(今屬湖北)稱梁帝,據(jù)有東至九江(今屬江西),西抵三峽,北臨漢水,南達嶺南的廣大地區(qū),擁兵40余萬。唐高祖李淵占領(lǐng)長安(今西安)后,派左光祿大夫李孝恭進入巴蜀,后又派開府李靖協(xié)助其籌劃東下消滅蕭銑。武德二年九月,蕭銑遣水陸軍攻峽州(今湖北宜昌西北),為唐峽州刺史許紹所敗,后兩軍在峽州對峙。
三年冬,蕭銑先后殺功臣董景珍、張繡,內(nèi)部混亂,諸將離心。四年初,李靖向趙郡王李孝恭獻策乘機攻蕭銑。二月,李淵任李孝恭為夔州總管,大造戰(zhàn)艦,訓練水軍。因李孝恭軍事經(jīng)驗少,令李靖為行軍總管兼李孝恭長史,委以軍事。九月,李淵發(fā)巴蜀兵,以李孝恭、李靖統(tǒng)12總管兵自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東)順江東下,以廬江王李瑗出襄州(今湖北襄陽),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今湖南沅陵),黃州總管周法明出夏口(今漢口),進擊蕭銑。時江水泛漲,蕭銑認為唐軍必不能進,休兵不設備。李孝恭接受李靖乘水漲敵懈、迅速進軍江陵的建議,親率戰(zhàn)艦2000余艘東下,首先攻克荊門(今湖北宜都西北)等要地。蕭銑部將文士弘率精兵數(shù)萬屯清江(今清江入長江口),急來援救。李孝恭欲出戰(zhàn),李靖認為,文士弘系蕭銑悍將,新失荊門,率銳救敗,恐不可當,宜先駐南岸,待其氣衰再行出擊。李孝恭不聽,十月初九留李靖守營,自率兵擊文士弘,果遭失利。文士弘乘勝縱兵搶掠。李靖乘其混亂揮軍出擊,大破文士弘軍,獲舟船 400余艘,斬殺及溺死者近萬人,追至枝江(今湖北枝江西南)以東的百里洲,再敗文士弘軍。李靖乘勝率輕兵5000直逼江陵城下,李孝恭率大軍繼進,將江陵包圍,入外廓,拔水城,俘甲兵4000余,繳獲大批舟船。李靖認為,蕭銑所占地域很廣,現(xiàn)深入其腹地,如攻城不下,敵援兵四集,就會進退兩難。因而將舟船散棄江中,任其飄流,以迷惑援兵。蕭銑見援兵不至,二十一日被迫向唐軍投降。數(shù)日后,南方救兵到達巴陵(今湖南岳陽),見空船順江而下,果狐疑不敢進;后知江陵已破,均投降了唐軍。
唐軍進江陵后,李孝恭接受李靖和蕭銑降官岑文本的建議,嚴明軍紀,對蕭銑的降將家眷予以保護。影響所及,南方州郡都望風歸附。此戰(zhàn),唐軍善擇戰(zhàn)機,出敵不意,以水軍順江而下,直搗腹心,一舉擊滅蕭銑,是中國古代一次著名的江河作戰(zhàn)。
怎么樣?夠詳細了吧?
6. 那篇文言文中有銑這個字 李靖,本名藥師,雍州三原人也。
少有文武才略。
蕭銑據(jù)荊州,遣靖安輯之,其年八月,集兵于夔州。銑以時屬秋潦,江水泛漲,三峽路險,必謂靖不能進,遂休兵不設備。
九月,靖乃率師而進,將下峽,諸將皆請停兵以待水退。靖曰:“兵貴神速,機不可失。
若乘水漲之勢,倏忽至城下,所謂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v彼知我,倉卒征兵,無以應敵,此必成禽也。”
進兵至夷陵銑將文士弘率精兵數(shù)萬屯清江靖縱兵擊破之至江陵屯營于城下銑甚懼始征兵于江南果不能至。靖又破其驍將楊君茂、鄭文秀。
銑遣使請降,靖即入據(jù)其城,號令嚴肅,軍無私焉。 或請籍銑將拒戰(zhàn)死者貲以賞將士。
(選自《舊唐書·李靖傳》,有刪改)。
7. 張善安傳 舊唐書 文言文翻譯 張善安,兗州方與人士。17歲時,亡命為盜,后來在淮南一帶打家劫舍。恰逢孟讓敗亡,張善安招募了敗軍八百多人,突襲攻破廬江郡。依附于林士弘,卻不被信任,深感懊惱,于是反叛襲擊了林士弘,焚其城郭后離開去了南康。蕭銑奪取豫章,派遣大將蘇胡兒守城,張善安奪取豫章,占據(jù)歸還給唐朝,于是被授為洪州總管。
武德六年張善安反唐,輔公佑任命其為西南道大行臺。善安掠奪孫州,擒拿總管王戎,襲殺黃州總管周法明。恰逢李大亮率兵趕到,勸降善安。張善安答道:“我本來最初是不欲謀反。但被部下讒言陷害謀反。投降,現(xiàn)如今是很容易的,但朝廷恐怕不會免除我的罪責,該怎么辦???”李大亮說道:“您會投降,我一點也不懷疑?!庇谑仟氉宰呷腙囍?,與張善安握手談話。張善安于是大喜,率領(lǐng)幾十騎兵進入李大亮帳營。大亮引進善安后,立即命令士兵捉拿了張善安。善安身邊的騎兵都感到驚異,被抓走。善安部下舉兵來戰(zhàn)。張大亮說是張善安是自愿歸順,勸誡叛軍不要做無謂的爭斗。善安同黨罵道:“總管出賣了我們。”于是叛軍潰敗。張大亮押送善安至京師。善安辯解自己不與公祏同謀,唐高祖赦免了他。公祏兵敗,收到善安書信,于是被處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renwu/432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杜審言
下一篇: 杜正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