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但取實(shí)藝耳
。"李德裕對曰:"鄭肅、封敖有好子弟
,不敢應(yīng)舉
。"帝曰:"我比聞楊虞卿弟朋比貴勢
,妨平人道路。昨楊知至
、鄭樸之徒
,并令落下
,抑其太甚耳
。"德裕曰:"臣無名第,不合言進(jìn)士之非
。然臣祖天寶末以仕進(jìn)無他伎,勉強(qiáng)隨計(jì)
,一舉登第
。自后不于私家置《文選》
,蓋惡其祖尚浮華
,不根藝實(shí)。然朝廷顯官
,須是公卿子弟。何者?自小便習(xí)舉業(yè)
,自熟朝廷間事
,臺(tái)閣儀范,班行準(zhǔn)則
,不教而自成
。寒士縱有出人之才,登第之后
,始得一班一級,固不能熟習(xí)也
。則子弟成名
,不可輕矣
。"
五年春正月己酉朔
,敕造望仙臺(tái)于南郊壇。時(shí)道士趙歸真特承恩禮
,諫官上疏,論之延英
。帝謂宰臣曰:"諫官論趙歸真
,此意要卿等知
。朕宮中無事
,屏去聲技,但要此人道話耳
。"李德裕對曰:"臣不敢言前代得失,只緣歸真于敬宗朝出入宮掖
,以此人情不愿陛下復(fù)親近之
。"帝曰:"我爾時(shí)已識(shí)此道人
,不知名歸真
,只呼趙鏈師。在敬宗時(shí)亦無甚過
。我與之言,滌煩爾
。至于軍國政事
,唯卿等與次對官論,何須問道士
。非直一歸真,百歸真亦不能相惑。"歸真自以涉物論
,遂舉羅浮道士鄧元起有長年之術(shù),帝遣中使迎之
。由是與衡山道士劉玄靖及歸真膠固
,排毀釋氏,而拆寺之請行焉
。宰臣李德裕社忭李讓夷崔鉉、太常卿孫簡等率文武百僚上徽號(hào)曰仁圣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皇帝
。辛亥
,有事于郊廟
,禮畢
,御承天門,大赦天下
。庚申,義安太后崩
,敬宗之母也
。遺令皇帝三日聽政
,十三日小祥,二十五日大祥
,二十七日釋服
。兵部尚書歸融奏:"事貴得中
,禮從順變
,配祔之禮,宜有等差
。請服期,以日易月
,十二日釋服
。內(nèi)外臣僚,亦請以其日釋服
。陵園制度,請無降殺。"從之
。以前太原節(jié)度使、檢校司空李石以本官充東都留守
。
二月戊寅朔
,太白掩昴之北側(cè)。諫議大夫
、權(quán)知禮部貢舉陳商選士三十人中第,物論以為請托
,令翰林學(xué)士白敏中覆試
,落張瀆
、李玗
、薛忱、張覿崔凜
、王諶、劉伯芻等七人
。
三月
,崔鉉罷知政事,出為陜虢觀察使
。以御史中丞、兼兵部侍郎李回本官同平章事
。
夏四月
,皇第四女封延慶公主
,第五女封靖樂公主
。敕祠部檢括天下寺及僧尼人數(shù)。大凡寺四千六百
,蘭若四萬,僧尼二十六萬五百
。宰相杜忭罷知政事
。以戶部侍郎、判戶部崔元式同平章事
。
六月丙子
,敕:"漢、魏已來
,朝廷大政,必下公卿詳議
,博求理道
,以盡群情。所以政必有經(jīng)
,人皆向道。此后事關(guān)禮法
,群情有疑者
,令本司申尚書都省
,下禮官參議
。如是刑獄,亦先令法官詳議
,然后申刑部參覆。如郎官
、御史有能駁難
,或據(jù)經(jīng)史故事
,議論精當(dāng)
,即擢授遷改以獎(jiǎng)之。如言涉浮華
,都無經(jīng)據(jù),不在申聞
。"神策奏修望仙樓及廊舍五百三十九間功畢。
秋七月庚子
,敕并省天下佛寺。中書門下條疏聞奏:"據(jù)令式
,諸上州國忌日官吏行香于寺
,其上州望各留寺一所,有列圣尊容
,便令移于寺內(nèi);其下州寺并廢
。其上都、東都兩街請留十寺
,寺僧十人。"敕曰:"上州合留寺
,工作精妙者留之;如破落
,亦宜廢毀。其合行香日
,官吏宜于道觀。其上都
、下都每街留寺兩所
,寺留僧三十人。上都左街留慈恩
、薦福
,右街留西明、莊嚴(yán)
。"中書又奏:"天下廢寺,銅像
、鐘磬委鹽鐵使鑄錢
,其鐵像委本州鑄為農(nóng)器
,金
、銀、鍮石等像銷付度支
。衣冠士庶之家所有金、銀
、銅
、鐵之像,敕出后限一月納官
,如違,委鹽鐵使依禁銅法處分
。其土
、木、石等像合留寺內(nèi)依舊
。"又奏:"僧尼不合隸祠部
,請隸鴻臚寺。如外國人
,送還本處收管。"八月
,制:
朕聞三代已前
,未嘗言佛
,漢魏之后
,像教浸興。是由季時(shí)
,傳此異俗,因緣染習(xí)
,蔓衍滋多
。以至于蠹耗國風(fēng)而漸不覺。誘惑人意
,而眾益迷。洎于九州山原
,兩京關(guān)
,僧徒日廣
,佛寺日崇
。勞人力于土木之功,奪人利于金寶之飾
,遺君親于師資之際,違配偶于戒律之間
。壞法害人
,無逾此道。且一夫不田
,有受其饑者;一婦不蠶
,有受其寒者
。今天下僧尼
,不可勝數(shù)
,皆待農(nóng)而食
,待蠶而衣。寺宇招提
,莫知紀(jì)極,皆云構(gòu)藻飾
,僣擬宮居
。晉
、宋
、齊、梁
,物力凋瘵,風(fēng)俗澆詐
,莫不由是而致也
。況我高祖、太宗
,以武定禍亂,以文理華夏
,執(zhí)此二柄
,足以經(jīng)邦,豈可以區(qū)區(qū)西方之教
,與我抗衡哉!貞觀
、開元,亦嘗厘革
,鏟除不盡,流衍轉(zhuǎn)滋
。朕博覽前言
,旁求輿議,弊之可革
,斷在不疑。而中外誠臣
,協(xié)予至意
,條疏至當(dāng),宜在必行
。懲千古之蠹源
,成百王之典法,濟(jì)人利眾
,予何讓焉。其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
,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
,收充兩稅戶
,拆招堤
、蘭若四萬余所,收膏腴上田數(shù)千萬頃
,收奴婢為兩稅戶十五萬人。隸僧尼屬主客
,顯明外國之教
。勒大秦穆護(hù)、襖三千余人還俗
,不雜中華之風(fēng)。于戲!前古未行
,似將有待;及今盡去
,豈謂無時(shí)。驅(qū)游惰不業(yè)之徒
,已逾十萬;廢丹雘無用之室,何啻億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