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進之,棣州(今山東惠民縣)人。生平事跡不詳。后世人評價他是“豪放激越”的“本色派”作家,元代鐘嗣成《錄鬼簿》將其列為“前輩已死名公才人”,可知其為元代前期雜劇作家。史載康進之作雜劇兩種:《黑旋風老收心》與《李逵負荊》,如今只留下《李逵負荊》一劇。在當時十分流行,如賈仲明為其作為的【凌波仙】吊詞云:“編《老收心》李黑廝,《負荊》是小斧頭兒。行于世,寫上紙,費騷人和曲填詞”。
康進之是在惠民“曲山藝海”中長大的,他常與社會下層藝人往來,是一位不肯同統(tǒng)治者合作的“賢人”,對民眾疾苦卻十分同情?!独铄迂撉G》寫酒店店主的女兒滿堂嬌被冒充宋江、魯智深的惡棍搶去,李逵聽說后,不加分辨回山寨怒斥宋江、魯智深二人。李逵還立下軍令狀,同宋、魯一起下山找人對質,真相大白后,李逵負荊請罪,宋江即命李逵清除兩個惡棍,將功折罪。李逵是深受觀眾喜愛的戲劇人物,在康進之筆下,李逵天真爛漫,淳樸爽直,愛憎分明,見義勇為,胸懷坦蕩,疾惡如仇,他還深深熱愛著梁山泊的一草一木。戲中寫李逵下山踏青游玩就十分生動:“和風漸起,暮雨初收。俺則見楊柳半藏沽酒市,桃花深映釣魚舟。更和這碧粼粼春水波紋縐,有往來社燕,遠近沙鷗?!薄叭说牢伊荷讲礋o有景致,俺打那廝的嘴。”雖然此時李逵的性格還未最后定型,但已經十分可愛,明代戲曲家孟稱舜評康進之為“曲語句工當行,手筆絕高絕者”。后來元劇研究者都以康進之為“詞林之英杰”,而贊譽《李逵負荊》是元代水滸戲中最優(yōu)秀的作品。
甕中捉鱉。
甕中捉鱉[wèng zhōng zhuō biē]
基本釋義:從大壇子里捉王八。比喻想要捕捉的對象已在掌握之中。形容手到擒來,輕易而有把握。
出處:元·康進之《梁山泊李逵負荊》:“這是揉著我山兒的癢處;管教他甕中捉鱉;手到拿來?!?/p>
例句:堂堂的正規(guī)軍對付一群饑餓不堪的烏合之眾,就像甕中捉鱉一樣,毫不費力。
翁中捉鱉典故:
北宋末年,在山東梁山泊一帶,住著以宋江為首的農民起義軍。在梁山泊附近有個杏花莊,莊上有個王林老漢和女兒滿堂嬌,開了家小酒店,以此為生。
一天,有兩個地痞流氓冒充是梁山好漢,把王老漢女兒滿堂嬌搶走了。黑旋風李逵知道后,魯莽地大鬧山寨一通,后來才知出了差錯。不久,王老漢來報告,說那兩個惡人又來酒店,已被灌醉在店里。
二天,李逵抄起板斧說:這如同在甕中捉鱉,伸手就可以捉到。兩個壞蛋落網(wǎng),受到了懲罰。
“翁中捉鱉”造句:
1、趁著這個間隙,黃庭和司徒月兩人飛快地從眾人的縫隙中穿了過去,此刻根本不是戀戰(zhàn)的時候,先跑出眾人的包圍圈才是上策,否則只能被人甕中捉鱉。
2、與此同時,在各門緊閉的洛陽城中,所有禁衛(wèi)、城衛(wèi)、北軍和司隸校尉屬下甲士,幾乎是傾巢而出,正式開始了一場甕中捉鱉的軍事行動。
3、順手將離自己最近的兩個狗頭人解決掉,劉猛撒丫子就跑,因為這時大量狗頭人已經包圍過來,再不跑就要被甕中捉鱉了。
4、縱然是當年十三孽進入靈王殿,也不過是靈王以退為進的甕中捉鱉之策罷了。
5、堂堂的正規(guī)軍對付一群饑餓不堪的烏合之眾,就像甕中捉鱉一樣,毫不費力。
綽號的意思是外號。
拼音:chuò hào。
基本釋義:外號、諢號、在部分中國方言中綽號等同于花名。
出處: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一折:“俺梁山泊上山兒李逵的便是。人見我生得黑,起個綽號叫俺做黑旋風?!?/p>
示例:巴金《獅子》:“他那披著長發(fā)的頭,他那冷酷的面貌,他那暴躁的性情,使我們給他取了“獅子”的綽號?!薄毒劳ㄑ浴ぺw太祖千里送京娘》:“你綽號滿天飛,今日不怕你飛上天去!”
近義詞:諢名、花名、混名、昵稱、綽號、外號。
綽號造句
1、那時候,我有一個綽號,名曰“赤腳大仙”。
2、我一個朋友,煙癮很大,有多大呢?他有個綽號叫“虎門”。
3、他的綽號是“快腳”,因為他跑得很快。
4、他的綽號“小不點”,取得名符其實,恰到好處。
5、青春是你的曾用名,漂亮是你的外號,溫柔是你的小名,賢惠是你的別名,大方是你的代號,氣質是你的綽號,優(yōu)雅是你的筆名,美女是你的稱呼。
6、我有個好朋友,她叫高欣宇。她是我們班的班長,下課的時候我們是很好的玩伴,但一處理起事情來,就跟包公斷案那樣鐵面無私,因此我給她取了個綽號“小包公”。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renwu/462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孔文升
下一篇: 闞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