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家,資料不詳。主要作品包括《陶學士醉寫風光好》。
人物生平
淳化元年(990年),柳宜入汴京上書,授全州通判,柳永隨父赴任。淳化五年(994年),柳宜以贊善大夫調往揚州,柳永隨往,習作《勸學文》。至道三年(997年),柳宜屢遷至國子博士,命其弟攜畫像前往故里崇安,以慰家母思念,柳永隨叔歸鄉(xiāng)。
咸平元年(998年),柳永居家鄉(xiāng),游覽名勝中峰寺,作詩《題中峰寺》。柳永讀到《眉峰碧》,甚愛此詞,將它題寫在墻壁上,反復琢磨。咸平四年(1001年),柳永嘗試為詞,作《巫山一段云·六六真游洞》,歌頌家鄉(xiāng)風景武夷山,有“飄飄凌云之意”。
由錢塘入杭州,因迷戀湖山美好、都市繁華,遂滯留杭州,沉醉于聽歌買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咸平六年(1003年),孫何知杭州,門禁甚嚴,柳永作《望海潮·東南形勝》,前往拜謁。此詞一出,即廣為傳誦,柳永亦因此名噪一時。 景德元年(1004年)秋,孫何還京太常禮院,柳永做《玉蝴蝶·漸覺芳郊明媚》,追憶陪孫何游樂情事。
景德年間(1004—1007年),柳永離開杭州,沿汴河到蘇州,作《雙聲子·晚天蕭索》;不久入揚州,作《臨江仙·鳴珂碎撼都門曉》,追憶舊游,度過了青年時期的一段放浪生活。
)。時北宋承平日久,都城繁華極盛:元宵,皇帝與民同樂;清明,郊外踏青;端午,龍舟競渡;汴京風情,紙迷金醉。柳永凌云辭賦,將帝都的“承平氣象,形容曲盡”。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春闈在即,柳永躊躇滿志,自信“定然魁甲登高第”。及試,真宗有詔,“屬辭浮糜”皆受到嚴厲譴責,柳永初試落第。憤慨之下作《鶴沖天·黃金榜上》,發(fā)泄對科舉的牢騷和不滿,但對中舉出仕并未完全絕望。不久之后,柳永作詞《如魚水·帝里疏散》,對此次應試的不利,柳永已不再介懷,對試舉仍抱希望。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柳永第二次參加禮部考試,再度落第。同時,與相好歌女蟲娘關系出現(xiàn)裂痕,柳永作詞《征部樂·雅歡幽會》,抒發(fā)失意兼失戀的苦悶情緒。
天禧二年(1018年),長兄柳三復進士及第,柳永第三次落榜。
(或為蟲娘)離別,作著名的《雨霖鈴·寒蟬凄切》,由水路南下,填詞為生,詞名日隆。因漂泊日久,身心疲憊,柳永作《輪臺子·一枕清宵好夢》,追憶“卻返瑤京,重買千金笑”,感嘆“芳年壯歲,離多歡少”。 天圣七年(1029年),柳永返回京師,汴京繁華依舊,但故交零落,物是人非,觸目傷懷,柳永又離開京都,前往西北。
明道年間(1032—1033年),柳永漫游渭南,作《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不久,至成都,時田況知益州,錦里風流、蠶市繁華,柳永作詞以贈。出成都后,柳永又沿長江向東,過湖南、抵鄂州。
士的錄取放寬尺度,柳永聞訊,即由鄂州趕赴京師。是年春闈,柳永與其兄柳三接同登進士榜,授睦州團練推官,暮年及第,柳永喜悅不已。 二月,柳永由汴京至睦州,途經蘇州,時范仲淹知蘇州,柳永遂前往拜謁,并作詞進獻。九月,睦州知州呂蔚愛慕柳永才華,向朝廷舉薦,因“未有善狀”受阻。
景v四年(1037年),柳永調任余杭縣令,撫民清凈,深得百姓愛戴。寶元二年(1039年),柳永任浙江定海曉峰鹽監(jiān),作《煮海歌》,對鹽工的艱苦勞作予以深刻描述。柳永為政有聲,被稱為“名宦”。
政績,按宋制理應磨勘改官,竟未成行,柳永“久困選調”,遂有“游宦成羈旅”之嘆。秋,柳永進獻新詞《醉蓬萊·漸亭皋葉下》,因有“太液波翻”等語,不合圣意,改官投訴無果而終。八月,范仲淹拜參知政事,頒行慶歷新政,重訂官員磨勘之法。柳永申雪投訴,改為著作佐郎,授西京靈臺山令。 慶歷六年(1046年),轉官著作郎。次年,柳永再度游蘇州,作詞贈蘇州知州滕宗諒。
皇v元年(1049年),轉官太常博士。次年,改任屯田員外郎,遂以此致仕,定居潤州。
皇v五年(1053年),柳永與世長辭。
文學成就
2、描寫都市生活和市井風光
柳永詞多方面展現(xiàn)了北宋繁華富裕的都市生活和豐富多彩的市井風情。柳永長期生活在都市里,對都市生活有著豐富的體驗,他用彩筆一一描繪過當時汴京、洛陽、益州、揚州、會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榮景象和市民的游樂情景。這些都市風情畫,前所未有地展現(xiàn)出當時社會的太平氣象。
3、描寫羈旅行役
柳永多次科舉失利后,為了生計,不得不到處宦游干謁,以期能謀取一官半職。柳永工于羈旅行役詞,正是基于他一生宦游沉浮、浪跡江湖的切身感受?!稑氛录分辛嗍琢b旅行役詞,比較全面地展現(xiàn)出柳永一生中的追求、挫折、矛盾、苦悶、辛酸、失意等復雜心態(tài)。在這類詞中,柳永寫其行蹤所至,自抒漂泊生活中的離別相思之情,背景遠比五代以及宋初詞人所寫思鄉(xiāng)念遠詞闊大,意境也更蒼涼,特別真切感人。
4、其他
柳永還寫過不少歌頌帝王、達官貴人的詞,也寫過一些自敘懷抱,自嘆平生遭際的詞,例如其《戚氏》一篇,是《樂章集》中最長的一首詞,他在詞中對自己的生平作了回顧,字里行間頗多感觸,唱出了天涯淪落的不遇之士的悲音,被譽為《離騷》的遺風。
唐五代時期,詞的體式以小令為主,慢詞總共不過十多首;到了宋初,詞人擅長和習用的仍是小令。與柳永同時而略晚的張先、晏殊和歐陽修,僅分別嘗試寫了17首、3首和13首慢詞,慢詞占其詞作總數(shù)的比例很?。欢酪蝗司蛣?chuàng)作了慢詞87首、調125首,是第一個大量創(chuàng)制慢詞的人。柳永大力創(chuàng)作慢詞,從根本上改變了唐五代以來詞壇上小令一統(tǒng)天下的格局,使慢詞與小令兩種體式平分秋色,齊頭并進。
柳永還是兩宋詞壇創(chuàng)用詞調最多的詞人,據(jù)統(tǒng)計,在宋詞880多個詞調中 ,屬于柳永首創(chuàng)或首次使用的就有一百多個。詞至柳永,體制始備,令、引、近、慢、單調、雙調、三疊、四疊等長調短令,日益豐富。形式體制的完備,為宋詞的發(fā)展和后繼者在內容上的開拓提供了前提條件。
2、雅俗并陳
詞本來是從民間而來,敦煌曲子詞,也多是民間詞,到了文人手中后,漸漸被用來表現(xiàn)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感。柳永生活在市民階層已漸壯大的北宋中前期,混跡青樓酒館,對市民的生活相當了解,柳永表現(xiàn)女性生活、感情的詞作,不僅從音樂體制上改變和發(fā)展了詞的聲腔體式,而且從創(chuàng)作方向上改變了詞的審美內涵和審美趣味,即變“雅”為“俗”,使詞從貴族的文藝沙龍重新走向市井。
但柳永的羈旅行役詞,又相當?shù)牡溲拧Ab旅行役詞,多和懷才不遇、天涯淪落有關,這一類詞抒發(fā)的是士不遇的感情,這本身就屬于“雅”的范疇;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柳永還兼容了詩的表現(xiàn)手法,意境的創(chuàng)造、氣氛的渲染,用典使事,遣詞造句,無不體現(xiàn)了“雅”的特色,使其詞呈現(xiàn)出雅俗并陳的特色。
3、表現(xiàn)手法
①抒情的自我化
晚唐五代詞,除韋莊、李煜后期詞作以外,大多是表現(xiàn)離愁別恨、男歡女愛等類型化情感,采用的主要是“代言”的抒情模式;柳永詞則注意表現(xiàn)自我獨特的人生體驗和心態(tài),采用“代言”的抒情模式,注重自我的情感體驗。其《鶴沖天·黃金榜上》一詞,盡情地抒發(fā)了名落孫山后的憤懣不平,也展現(xiàn)了他的叛逆反抗精神和狂放不羈的個性,是這類作品的典型。
②語言的通俗化
柳永在詞的語言表達方式上,也進行了大膽的革新。他不像晚唐五代以來的文人詞那樣只是從書面的語匯中提練高雅綺麗的語言,而是充分運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日??谡Z和俚語。諸如代詞“我”、“你”、“伊”、“自家”、“伊家”、“阿誰”,副詞“恁”、“怎”、“爭”,動詞“看承”、“都來”、“抵死”、“消得”等,柳永都反復使用。用富有表現(xiàn)力的口語入詞,不僅生動活潑,而且使讀者和聽眾既感到親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
③鋪敘和白描的手法
小令由于篇幅短小,只適宜于用傳統(tǒng)的比興手法,通過象征性的意
象群來烘托、傳達抒情主人公的情思意緒。而慢詞則可以盡情地鋪敘衍展,故柳永將“敷陳其事而直言之”的賦法移植于詞,或直接層層刻畫抒情主人公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或鋪陳描繪情事發(fā)生、發(fā)展的場面和過程,以展現(xiàn)不同時空場景中人物情感心態(tài)的變化。 與鋪敘相配合,柳永還大量使用白描手法,寫景狀物,不用假借替代;言情敘事,不需烘托渲染,而直抒胸臆。如《定風波·自春來》不加掩飾地吐露了青年女子的生活愿望,寫景狀物,運用白描手法,描述十分精細。
④結構巧妙
同時,柳永善于巧妙利用時空的轉換來敘事、布景、言情,將一般的人我雙方互寫的雙重結構發(fā)展為從自我思念對方又設想對方思念自我的多重空間結構,體現(xiàn)為回環(huán)往復式的多重時間結構,如“想佳人、妝樓J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
柳詞在詞調的創(chuàng)用、章法的鋪敘、景物的描寫、意象的組合和題材的開拓上都給蘇軾以啟示,故蘇軾作詞,一方面力求在“柳七郎風味”之外自成一家;另一方面,又充分吸取了柳詞的表現(xiàn)方法和革新精神,從而開創(chuàng)出詞的一代新風。黃庭堅和秦觀的俗詞與柳詞更是一脈相承,秦觀的雅詞長調,其鋪敘點染之法,也是從柳詞變化而出;周邦彥慢詞的章法結構,同樣是從柳詞脫胎。
人物評價 黃裳:予觀柳氏文章,喜其能道嘉佑中太平氣象,如觀杜甫詩,典雅文華,無所不有。是時予方為兒,猶想見其俗,歡聲和氣,洋溢道路之間,動植咸若。令人歌柳詞,聞其聲,聽其詞,如丁斯時,使人慨然有感。嗚呼,太平氣象,柳能一寫于樂章,所謂詞人盛事之黼藻,其可廢耶?
張端義:①自宣政間,周美成、柳耆卿輩出,自制樂章。②項平齋所訓“學詩當學杜詩,學詞當學柳詞”,扣其所云,杜詩柳詞,皆無表德,只是實說。
晁無咎: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聲甘州》云:“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此真唐人語,不減唐人高處矣。
蘇軾:人皆言柳耆卿俗,然如“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唐人高處,不過如此。
胡寅:詞曲者,古樂府之末造也……柳奢卿后出,掩眾制而盡其妙,好之者以為不可復加。
陳振孫:其(柳永)詞格固不高,而音律諧婉,語意妥貼,承平氣象,形容曲盡。
葉夢得:柳永為舉子時,多游狹邪,善為歌辭。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辭,始行于世,于是聲傳一時。余仕丹徒,嘗見一西夏歸朝官云:“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
陳師道:(柳永詞)]c從俗,天下詠之。),
王灼:(柳永詞)淺近卑俗,自成一體,不知書者尤好之。
俞文豹: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蘇軾)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嚴有翼:(柳永詞)所以傳名者,直以言多近俗,俗子易悅故也。
李清照:①有柳屯田永者,變舊聲作新聲,出《樂章集》,大得聲稱于世。②露花倒影柳三變,桂子飄香張久成。
周濟: *** 詞多從耆卿奪胎,思力沉摯處,往往出藍。然耆卿秀淡幽艷,是不可及。
陳廷焯:秦寫山川之景,柳寫羈旅之情,俱臻絕頂,有不可以言語形容者。
宋翔鳳:耆卿失意無聊,流連坊曲,遂盡收俚俗語編入詞中,以便伎人傳唱。
鄭文焯:(柳永詞)高渾處不減 *** ,長調尤能以沉雄之魄,清勁之氣,寫奇麗之情,做揮綽之聲。
劉永濟:其通俗之作,本代歌妓抒情,自必為此輩所喜聞樂道者,故其所作,傳布極為廣泛。
夏敬觀:耆卿多平鋪直敘, *** 特變其法,回環(huán)往復,一唱三嘆,故慢詞始盛于耆卿,大成于 *** 。
吳熊和:在北宋重聲樂的時代氣氛中,光靠歌詞是難以傳之遐邇、雅俗共賞的。(柳永詞)是得力于新聲,即大量新興曲調的。
主要作品 柳永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詞家,存世詞作有《樂章集》;柳永亦善詩文,多佚。
(柳永作品參考資料:《樂章集校注》)
軼聞典故
宋人嚴有翼亦載有此事,說有人向仁宗推薦柳永,仁宗回復“且去填詞”,并說自此后柳永不得志,遂出入娼館酒樓,自號“奉圣旨填詞柳三變”。
用世之志,然而,他一旦出入“秦樓楚館”,接觸到“競賭新聲”,浪漫而放蕩不羈的性格便顯露出來,因此,青樓成了他常去之處??婆e落第后,柳永沉溺煙花巷陌,都市的繁華、歌伎的多情,使柳永仿佛找到了真正的自由生活。 在宋代,歌伎以歌舞表演為生,其表演效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她們的生活處境。演出效果取決于演技和所演唱的詞,演技靠個人的勤奮練習,而詞則靠詞人填寫。歌伎為了使自己的演唱吸引觀眾,往往主動向詞人乞詞,希望不斷獲得詞人的新詞作,使自己成為新作的演唱者,以給聽眾留下全新的印象,同時也希望通過詞人在詞中對自己的贊賞來提升名氣。柳永落第后,頻繁地與歌伎交往,教坊樂工和歌伎填詞,供她們在酒肆歌樓里演唱,常常會得到她們的經濟資助,柳永也因此可以流連于坊曲,不至于有太多的衣食之虞。
歌伎是柳永詞的演唱者和主要歌詠對象,存世柳詞中涉及歌伎情感方面的約150首,歌伎激發(fā)了柳永的創(chuàng)作熱情,滿足了他的情感追求,促成了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也奠定了他的文學地位。
據(jù)傳,柳永晚年窮愁潦倒,死時一貧如洗,無親人祭奠。歌伎念他的才學和癡情,湊錢替其安葬。每年清明節(jié),又相約赴其墳地祭掃,并相沿成習,稱之“吊柳七”或“吊柳會”,這種風俗一直持續(xù)到宋室南渡。
家族成員 祖父:柳崇,字子高,曾為沙縣縣丞,有威信,家訓甚嚴。
父親:柳宜,字無疑,曾仕南唐,為監(jiān)察御史,入宋后任雷澤縣令,官至工部侍郎。
叔父:柳宣、柳宏等五人,也皆有科第功名。
長兄:柳三復,天禧二年王整榜進士。柳永兄弟三人均擅長詩文,號稱“柳氏三絕”。
仲兄:柳三接,與柳永同榜登第,官至都官員外郎。
兒子:柳紓字溫之,慶歷六年賈黯榜進士,官至大理寺丞。
侄子:柳淇,熙寧八年曾作《宋故郎中柳公墓志》。
后世紀念
襄陽說。 宋人祝穆記載,柳永卒時,家無余財,由群伎合資葬于襄陽南門外。
花山說。 據(jù)說柳永晚年游歷到湖北棗陽,與教坊樂工和歌伎為伴,靠作曲填詞度日,后來死在棗陽興隆一帶,歌伎們湊錢將他安葬在花山上。宋人曾達臣、元人陳元靚均持此說?!稐楆柨h志》亦記載有:“宋詞人柳耆卿墓在興隆鎮(zhèn)花山”。
鎮(zhèn)江 說。 宋人葉夢得曾說,柳永客死潤州僧寺,由王和甫(王安禮)掩埋,但未提及葬于何處。明代《丹徒縣志》載,柳永墓在丹徒土山下;萬歷《鎮(zhèn)江府志》還記載在土山下發(fā)現(xiàn)柳永墓志銘殘碑;元代鎮(zhèn)江籍學者俞希魯曾說土山改名銀山,按此說,柳永墓所在的“土山”,就是銀山。柳永的故鄉(xiāng)福建崇安也支持鎮(zhèn)江說,但認為柳永墓位于鎮(zhèn)江北固山,并非銀山。
揚州說。 王士禎在《分甘余話》考證說,柳永葬于真州,其墓位于儀征西邊的仙人掌,并有詩文印證。明《隆慶儀真縣志》和清《嘉慶揚州府志》都記載柳永墓位在儀征縣西七里,接近胥浦,此說似較可信。
武夷山柳永紀念館,占地面積300平方米,是一座三層樓閣式仿宋民間建筑,李銳題寫?zhàn)^額,照壁高懸 *** 書寫的巨幅柳永佳詞《望海潮·東南形勝》。 館前草坪上矗立著柳永的全身銅像,旁邊有一方長方形石頭,上面刻寫:“柳永墓冢g土還鄉(xiāng)記”。紀念館內設有生平館、柳詞書畫館、《巫山一段云》詞意畫之館和《煮海歌》詞意畫之館。
藝術形象
元·戴善甫《柳耆卿詩酒玩江樓》
明·馮夢龍《眾名姬春風吊柳七》
明·鄒式金《春風吊柳七》、《風流冢》
明·王元壽《領春風》
1、評書
流行在河北省的評書,是由唐代“變文”和宋代“說話”藝術演化而來的。多數(shù)由一人表演,只說不唱。演出時坐在案前,以一塊醒木為道具。表演中,既有娓娓的敘述,也有瑯瑯的朗誦。傳統(tǒng)書目大都是長篇,內容以歷史故事和武俠故事為主。
2、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又名“西河調”,是河北省流行地區(qū)最廣的一個地方曲種。它起源于冀中一帶農村,流行于河北、河南、山東、東北及京津等地。其特點是:演唱者右手執(zhí)鼓犍子擊鼓,左手操鴛鴛板,用方言演唱;曲調靈活,語言大眾化,富于表現(xiàn)力。它說唱并重,長篇、中篇、短篇書目兼有。
3、絲弦戲
絲弦戲,是河北省一個古老的地方劇種。金元時代,北曲三大搖籃之一的真定,曾經出現(xiàn)過尚仲賢、侯正卿、李文蔚、戴善甫等著名雜劇作家。后來真定改名為正定,又成為河北絲弦戲—古名“弦索腔”的搖籃和發(fā)展中心。
4、曲陽石雕
河北省曲陽縣曲陽石雕藝術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曲陽盛產質地優(yōu)良的各色大理石,早在漢代,曲陽一帶的石雕藝人就用漢白玉大理石雕刻石果、碑文、龍鳳、雄獅、觀音、佛像等各種工藝品。清代,曲陽石雕曾在巴拿馬國際藝術博覽會上展出,榮獲世界石雕藝術第二名。?
5、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大約誕生于1820-1850年之間。它以北京、天津兩大城市和河北農村為基地,逐漸向鄰近省市傳播。
河北梆子的音樂唱腔,高亢激越,悠揚婉轉,具有濃厚的抒情韻味。大慢板善于表現(xiàn)人物的抑郁、愁煩、緬懷、沉思等情緒。正調二六板如行云流水,從容舒展。而反調二六板則哀怨纏綿、凄楚悱惻。
參考資料來源:河北省人民政府-評書
參考資料來源:河北省人民政府-西河大鼓
參考資料來源:河北省人民政府-絲弦戲
參考資料來源:河北省人民政府-曲陽石雕
參考資料來源: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梆子
白賁 白居易 白敏中 白樸 白行簡 班固 班惟志 包何 包恢 包佶 包榮父 包融 包穎 寶月 鮑防 鮑君徽 鮑令暉 鮑溶 鮑照 北朝樂府 畢大節(jié) 畢良史 畢耀 伯顏 孛羅御史 不忽木 布燮 蔡孚 蔡京 蔡戡 蔡楠 蔡確 蔡伸 蔡挺 蔡希周 蔡襄 蔡琰 蔡隱丘 蔡邕 蔡幼學 蔡允恭 曹豳 曹操 曹德 曹冠 曹丕 曹松 曹唐 曹希蘊 曹修古 曹雪芹 曹勛 曹彥約 曹鄴 曹植 曹著 曹組 岑參 岑文本 岑羲 查德卿 查文徽 柴望 長孫氏 長孫無忌 長孫正隱 長孫佐輔 常達 常袞 常浩 常建 常雅 暢當 晁補之 晁采 晁沖之 晁錯 晁端禮 晁公武 車緬 陳黯 陳璧 陳標 陳草庵 陳昌言 陳從古 陳存 陳道復 陳德和 陳德武 陳東 陳東甫 陳端生 陳諷 陳敷 陳瓘 陳沆 陳季卿 陳繼儒 陳嘉言 陳京 陳景沂 陳景鐘 陳九流 陳居仁 陳康伯 陳克 陳克明 陳亮 陳琳 陳睦 陳楠 陳耆卿 陳去疾 陳人杰 陳潤 陳若水 陳三聘 陳上美 陳深 陳師道 陳師穆 陳壽 陳叔達 陳恕可 陳陶 陳通方 陳韡 陳文述 陳希烈 陳偕 陳亞 陳彥博 陳堯佐 陳曄 陳翊 陳與義 陳羽 陳玉蘭 陳元初 陳元光 陳允平 陳造 陳慥 陳著 陳翥 陳子昂 陳子厚 陳子良 陳子龍 成彥雄 程長文 程大昌 程垓 程公許 程顥 程準 仇遠 儲光羲 儲嗣宗 儲泳 楚兒 褚亮 褚生 褚遂良 褚載 崔安潛 崔備 崔邠 崔澹 崔道融 崔滌 崔峒 崔敦禮 崔敦詩 崔恭 崔瓘 崔國輔 崔顥 崔護 崔績 崔季卿 崔郊 崔居儉 崔玨 崔立之 崔櫓 崔沔 崔日用 崔日知 崔融 崔善為 崔湜 崔樞 崔曙 崔泰之 崔涂 崔信明 崔興宗 崔玄亮 崔玄童 崔鉉 崔涯 崔郾 崔液 崔庸 崔與之 崔元翰 崔元略 崔知賢 崔子向 崔紫云 崔宗之 大食惟寅 戴復古 戴善甫 戴叔倫 戴熙 道恭 鄧剡 鄧肅 鄧學可 鄧洵美 鄧玉賓 鄧玉賓子 狄君厚 狄仁杰 丁黼 丁居晦 丁棱 丁謂 丁仙 丁仙現(xiàn) 丁仙芝 丁澤 東方虬 董德元 董君瑞 董思恭 董嗣杲 董穎 豆盧回 豆盧榮 竇參 竇常 竇鞏 竇蒙 竇牟 竇群 竇叔向 竇威 竇希玠 竇庠 獨孤及 獨孤良弼 獨孤良器 獨孤實 杜安世 杜常 杜甫 杜羔 杜公瞻 杜光庭 杜兼 杜建徽 杜耒 杜良臣 杜牧 杜秋娘 杜仁杰 杜審言 杜頠 杜荀鶴 杜淹 杜易簡 杜奕 杜旟 杜元穎 杜正倫 杜之松 杜遵禮 段成式 段弘古 段克己 段文昌 法常 法宣 法照 法振 樊晃 樊珣 樊陽源 樊宗師 范成大 范傳正 范純仁 范燈 范居中 范康 范曄 范元凱 范仲淹 方苞 方伯成 方干 方回 方孝孺 方岳 房琯 房千里 房融 房孺復 費冠卿 費唐臣 豐干 封敖 封孟紳 封行高 馮道 馮道之 馮涓 馮伉 馮宿 馮小青 馮延巳 馮著 馮子振 符載 符曾 傅玄 富嘉謨 干寶 高安道 高弁 高蟾 高崇文 高得旸 高鼎 高觀國 高嶠 高瑾 高克禮 高力士 高茂卿 高明 高攀龍 高駢 高啟 高球 高紹 高適 高栻 高適 高文秀 高正臣 高銖 高翥 戈牢 葛勝仲 葛鴉兒 耿湋 耿玉真 弓嗣初 公孫龍 宮天挺 龔自珍 古之奇 谷子敬 顧朝陽 顧德潤 顧非熊 顧鑒中 顧況 顧敻 顧炎武 顧云 顧在镕 關漢卿 關盼盼 管鑒 貫休 貫云石 廣宣 歸登 歸有光 郭利貞 郭麐 郭熙 郭祥正 郭應祥 郭鈺 郭圓 郭鄖 郭震 郭正一 郭子儀 郭遵 海印 寒山 韓淲 韓察 韓琮 韓非 韓翃 韓滉 韓思復 韓思彥 韓偓 韓熙載 韓湘 韓休 韓愈 韓元吉 韓昭 韓縝 韓仲宣 漢樂府 何承裕 何景明 何鸞 何頻瑜 何遜 何兆 何中 何仲舉 何仲宣 和凝 盍西村 盍志學 賀敱 賀朝 賀蘭進明 賀遂亮 賀知章 賀鑄 黑老五 恒超 洪皓 洪亮吉 洪升 洪王茶 洪咨夔 洪子輿 侯道華 侯方域 侯正卿 侯寘 胡皓 胡令能 胡銓 胡適 胡宿 胡雄 胡用和 胡元范 胡曾 胡證 胡祗遹 胡直鈞 護國 扈載 花蕊夫人 懷素 皇甫澈 皇甫冉 皇甫湜 皇甫松 皇甫鏞 皇甫曾 黃巢 黃崇嘏 黃帝 黃庚 黃公度 黃公望 黃景仁 黃頗 黃瓊 黃裳 黃升 黃石公 黃損 黃滔 黃庭堅 黃孝邁 黃燮清 黃宗羲 黃宗義 黃遵憲 惠洪 慧凈 慧偘 嵇康 吉中孚 紀君祥 紀唐夫 紀元皋 家鉉翁 賈馳 賈島 賈固 賈棱 賈弇 賈誼 賈曾 賈至 賈仲明 賈宗 江妃 江洪 江為 江淹 江總 姜白石 姜皎 姜夔 姜尚 姜特立 姜晞 蔣防 蔣渙 蔣捷 蔣冽 蔣挺 蔣維翰 蔣錫震 蔣貽恭 皎然 解縉 金昌緒 金地藏 金厚載 金農 金仁杰 京鏜 荊干臣 荊浩 景元啟 景云 敬括 瞿佑 闞志學 康進之 康駢 康與之 亢文苑 柯崇 柯丹邱 可朋 可止 孔德紹 孔丘 孔融 孔尚任 孔紹安 孔溫業(yè) 孔文卿 孔文升 孔稚珪 孔子 寇泚 寇準 寇凖 況周頤 來鵠 來濟 蘭楚芳 郎士元 郎馀令 老子 樂府 樂府詩集 樂婉 雷公 冷朝陽 黎逢 李昂 李昂英 李翱 李白 李百藥 李昪 李伯魚 李伯瑜 李伯瞻 李渤 李昌符 李朝威 李忱 李程 李憕 李澄之 李崇嗣 李處全 李從謙 李從善 李存勖 李旦 李德裕 李德載 李東陽 李洞 李端 李方膺 李昉 李逢吉 李甘 李綱 李暠 李格非 李肱 李覯 李觀 李冠 李光 李好古 李賀 李亨 李恒 李宏皋 李縠 李祜 李華 李懷遠 李回 李吉甫 李季何 李嘉祐 李甲 李兼 李建 李建勛 李絳 李嶠 李景 李景伯 李景儉 李景讓 李璟 李敬伯 李敬方 李敬玄 李泂 李迥秀 李九齡 李君房 李君何 李俊民 李康成 李伉 李夔 李廓 李諒 李林甫 李陵 李隆基 李茂之 李夢符 李夢陽 李彌遜 李泌 李秘 李密 李明遠 李穆 李訥 李頻 李樸 李祁 李齊賢 李頎 李潛 李清照 李衢 李群玉 李日華 李如璧 李山甫 李商隱 李涉 李紳 李深 李士元 李世民 李適 李適之 李壽卿 李舜弦 李斯 李唐賓 李文蔚 李渥 李賢 李咸 李咸用 李顯 李孝光 李欣 李行甫 李行敏 李行言 李續(xù) 李宣古 李宣遠 李珣 李沇 李衍 李彥遠 李陽冰 李冶 李鄴 李曄 李祎 李夷簡 李嶷 李乂 李義府 李益 李應 李郢 李邕 李幼卿 李馀 李漁 李虞 李虞仲 李嶼 李玉簫 李煜 李豫 李淵 李元纮 李元嘉 李元膺 李遠 李愿 李約 李贊華 李曾伯 李昭象 李貞 李真 李拯 李正辭 李正封 李之儀 李直夫 李治 李質 李致遠 李贄 李騭 李中 李重元 李子卿 李子中 李宗閔 醴陵士人 厲鶚 厲玄 酈道元 梁鴻 梁啟超 梁獻 梁寅 梁載言 梁章鉅 梁知微 廖剛 廖匡圖 廖凝 廖融 廖燕 列御寇 林逋 林杰 林寬 林披 林升 林紓 林嗣環(huán) 林嵩 林泳 林藻 林則徐 林滋 靈澈 靈一 令狐楚 令狐德棻 令狐峘 令狐挺 劉邦 劉褒 劉秉中 劉秉忠 劉伯亨 劉采春 劉滄 劉叉 劉長川 劉長卿 劉徹 劉辰翁 劉崇龜 劉崇魯 劉大櫆 劉得仁 劉蕃 劉方平 劉復 劉過 劉懷一 劉晃 劉基 劉洎 劉濟 劉駕 劉兼 劉迥 劉君錫 劉峻 劉軻 劉克莊 劉琨 劉敏中 劉婆惜 劉綺莊 劉三復 劉山甫 劉商 劉昚虛 劉慎虛 劉升 劉時中 劉損 劉太沖 劉太真 劉唐卿 劉庭琦 劉庭信 劉灣 劉希夷 劉細君 劉憲 劉向 劉孝孫 劉孝威 劉熊渠 劉言史 劉弇 劉晏 劉燕歌 劉鄴 劉一止 劉祎之 劉乙 劉義慶 劉因 劉幽求 劉友賢 劉禹錫 劉允濟 劉贊 劉皂 劉昭禹 劉楨 劉知幾 劉著 劉遵古 柳郴 柳道倫 柳公綽 柳公權 柳渾 柳永 柳惲 柳中庸 柳宗元 樓鑰 盧炳 盧藏用 盧儲 盧從愿 盧鴻一 盧懷慎 盧景亮 盧鈞 盧綸 盧梅坡 盧群 盧汝弼 盧士政 盧順之 盧思道 盧嗣業(yè) 盧仝 盧文紀 盧渥 盧象 盧攜 盧延讓 盧言 盧殷 盧照鄰 盧肇 盧貞 盧摯 盧僎 陸翱 陸瀍 陸長源 陸暢 陸登善 陸復禮 陸肱 陸龜蒙 陸機 陸景初 陸敬 陸凱 陸淞 陸希聲 陸扆 陸游 陸羽 陸貞洞 陸贄 鹿虔扆 閭丘均 呂本中 呂得勝 呂勝己 呂侍中 呂太一 呂天用 呂渭 呂溫 呂巖 呂止庵 律然 羅貫中 羅袞 羅立言 羅虬 羅讓 羅紹威 羅泰 羅珦 羅鄴 羅隱 羅穎 駱賓王 駱浚 馬戴 馬逢 馬懷素 馬謙齋 馬湘 馬彥良 馬異 馬植 馬致遠 馬中錫 馬周 毛開 毛明素 毛滂 毛文錫 毛熙震 毛澤東 茅坤 梅堯臣 梅曾亮 孟賓于 孟昶 孟遲 孟昉 孟貫 孟漢卿 孟浩然 孟簡 孟郊 孟良揆 孟守 孟云卿 孟子 米芾 米友仁 苗發(fā) 苗晉卿 繆氏子 莫宣卿 墨者 牟融 穆寂 納蘭性德 南卓 倪瓚 聶勝瓊 聶夷中 寧調元 牛鳳及 牛嶠 牛僧孺 牛希濟 歐陽袞 歐陽炯 歐陽澥 歐陽修 歐陽詢 歐陽詹 潘存實 潘閬 潘良貴 潘孟陽 潘緯 潘佑 龐蘊 裴澄 裴次元 裴漼 裴迪 裴度 裴光庭 裴皞 裴交泰 裴潾 裴守真 裴淑 裴說 裴思謙 裴松之 裴談 裴廷裕 裴休 裴谞 裴耀卿 裴夷直 裴贄 彭端淑 彭伉 彭士望 捧劍仆 皮日休 蒲察善長 蒲道源 蒲松齡 棲白 棲蟾 棲一 戚繼光 戚逍遙 齊浣 齊己 岐伯 綦毋潛 謙光 錢俶 錢大昕 錢可復 錢霖 錢镠 錢起 錢惟善 錢惟演 錢珝 乾隆 喬備 喬吉 喬侃 喬知之 秦觀 秦簡夫 秦韜玉 秦系 秦瀛 秦湛 丘遲 丘崈 丘丹 丘逢甲 丘光庭 丘上卿 丘士元 丘為 丘悅 邱為 屈大均 屈原 麹信陵 全祖望 權德輿 權龍褒 任翻 任華 任生 任氏 任希古 任要 任昱 戎昱 阮籍 芮挺章 薩都剌 僧鳳 僧皎然 僧志南 沙正卿 商衟 商挺 商鞅 上官儀 上官昭容 尚顏 尚仲賢 邵長蘅 邵楚萇 邵大震 邵亨貞 邵康節(jié) 邵瑞彭 邵升 邵偃 邵謁 邵元長 邵真 沈彬 沈傳師 沈東美 沈復 沈和 沈括 沈千運 沈全期 沈佺期 沈如筠 沈叔安 沈頌 沈廷瑞 沈禧 沈亞之 沈顏 沈約 沈仲昌 盛小叢 施惠 施肩吾 石君寶 石濤 石孝友 石子章 時彥 拾得 史達祖 史浩 史鑒 史九散人 史俊 史青 舒亶 舒頔 舒元輿 司空曙 司空圖 司馬承禎 司馬光 司馬遷 司馬穰苴 司馬相如 司馬逸客 司馬扎 宋鼎 宋方壺 宋華 宋璟 宋褧 宋濂 宋犖 宋祁 宋齊丘 宋若華 宋若憲 宋若昭 宋務光 宋玉 宋昱 宋之問 宋子侯 蘇東坡 蘇瑰 蘇渙 蘇晉 蘇曼殊
蘇軾 蘇舜欽 蘇颋 蘇味道 蘇武 蘇洵 蘇彥文 蘇源明 蘇轍 睢景臣 睢玄明 隋煬帝 孫臏 孫處玄 孫魴 孫光憲 孫郃 孫梁 孫棨 孫樵 孫叔順 孫思邈 孫逖 孫偓 孫武 孫一元 孫元晏 孫仲章 孫周卿 孫洙 孫子 臺灣民謠 曇域 談戭 譚峭 譚用之 譚銖 湯式 湯舜民 湯顯祖 湯悅 唐備 唐扶 唐求 唐順之 唐思言 唐琬 唐玄宗 唐彥謙 唐毅夫 唐寅 唐遠悊 陶拱 陶翰 陶弘景 陶峴 陶淵明 陶宗儀 滕白 滕賓 滕邁 滕倪 滕珦 田錫 田藝衡 田游巖 田章 童翰卿 童童學士 萬楚 萬齊融 萬俟詠 汪士慎 汪琬 汪元亨 汪元量 汪藻 汪中 汪洙 汪遵 王愛山 王安國 王安石 王鏊 王褒 王表 王播 王伯成 王勃 王粲 王昌齡 王充 王儲 王綽 王德真 王鐸 王福娘 王公亮 王轂 王觀 王珪 王翰 王和卿 王宏 王績 王籍 王繼鵬 王繼勛 王駕 王建 王鑒 王鑒 王玠 王縉 王景 王琚 王舉之 王晙 王鍇 王揆 王良士 王烈 王泠然 王令 王魯復 王履貞 王茂時 王冕 王勔 王磐 王溥 王琪 王起 王嬙 王清惠 王丘 王仁裕 王镕 王睿 王紹宗 王詵 王沈 王甚夷 王慎中 王實甫 王士禛 王世貞 王適 王適 王守仁 王損之 王庭筠 王灣 王微 王維 王緯 王無競 王羲之 王霞卿 王熊 王修甫 王涯 王延彬 王炎 王衍 王彥威 王曄 王沂 王沂孫 王易從 王易簡 王諲 王禹 王禹偁 王元鼎 王惲 王韞秀 王貞白 王正己 王之道 王之渙 王質 王智興 王稚登 王仲誠 王仲舒 王仲文 王仲元 王周 王子一 韋安石 韋表微 韋蟾 韋承慶 韋處厚 韋丹 韋鼎 韋皋 韋瓘 韋濟 韋建 韋抗 韋渠牟 韋紓 韋述 韋嗣立 韋迢 韋同則 韋應物 韋元旦 韋元甫 韋執(zhí)中 韋莊 衛(wèi)立中 衛(wèi)象 尉遲汾 尉繚 魏承班 魏初 魏奉古 魏了翁 魏謨 魏樸 魏求己 魏萬 魏禧 魏學洢 魏元忠 魏源 魏徵 魏知古 溫庭皓 溫庭筠 溫憲 文嘉 文森 文天祥 文廷式 文秀 文益 文征明 翁承贊 翁宏 翁卷 翁綬 翁洮 無可 無名 無則 無作 吳昌齡 吳承恩 吳澄 吳丹 吳鼎芳 吳兢 吳敬梓 吳均 吳筠 吳淇 吳起 吳潛 吳仁璧 吳融 吳少微 吳惟信 吳偉業(yè) 吳文英 吳武陵 吳西逸 吳錫麒 吳鎮(zhèn) 伍彬 伍喬 武瓘 武漢臣 武林隱 武平一 武三思 武少儀 武翊黃 武元衡 武則天 舞柘枝女 西鄙人 奚賈 席夔 席豫 席元明 夏方慶 夏侯審 夏侯孜 夏庭芝 夏完淳 先汪 鮮于必仁 鮮于樞 向子湮 向子堙 向子諲 項斯 項羽 蕭楚材 蕭德祥 蕭德言 蕭德藻 蕭仿 蕭妃 蕭綱 蕭遘 蕭漢杰 蕭祜 蕭華 蕭建 蕭愨 蕭嵩 蕭泰來 蕭項 蕭昕 蕭衍 蕭翼 蕭穎士 蕭至忠 蕭子顯 謝翱 謝勮 謝薖 謝克家 謝良輔 謝靈運 謝懋 謝朓 謝脁 謝眺 謝燮 謝偃 謝逸 謝應芳 謝榛 謝莊 辛常伯 辛棄疾 辛替否 辛延年 邢巨 邢俊臣 幸夤遜 熊皦 熊孺登 修睦 胥偃 徐安貞 徐賁 徐昌圖 徐敞 徐放 徐俯 徐干 徐皓 徐珩 徐弘祖 徐璣 徐堅 徐晶 徐君寶妻 徐鍇 徐珂 徐陵 徐牧 徐凝 徐商 徐氏 徐淑 徐田臣 徐渭 徐錫麟 徐賢妃 徐鉉 徐延壽 徐琰 徐彥伯 徐夤 徐月英 徐再思 徐禎卿 徐仲雅 許彬 許承祖 許鼎 許棐 許渾 許稷 許景先 許敬宗 許康佐 許孟容 許棠 許天正 許宣平 許堯佐 許圉師 薛昂夫 薛寶琴 薛存誠 薛道衡 薛逢 薛福成 薛稷 薛據(jù) 薛克構 薛令之 薛能 薛奇童 薛瓊 薛戎 薛昚惑 薛濤 薛瑤 薛曜 薛瑩 薛元超 薛媛 薛馧 薛昭緯 薛昭蘊 荀況 亞棲 嚴蕊 嚴識玄 嚴維 嚴武 嚴休復 嚴忠濟 閻朝隱 閻防 閻濟美 閻立本 閻選 顏粲 顏令賓 顏蕘 顏仁郁 顏師古 顏萱 顏延之 顏真卿 顏之推 晏幾道 晏殊 羊士諤 羊滔 羊昭業(yè) 楊賁 楊朝英 楊乘 楊發(fā) 楊廣 楊果 楊漢公 楊衡 楊厚 楊郇伯 楊徽之 楊景賢 楊敬述 楊敬之 楊炯 楊巨源 楊濬 楊夔 楊萊兒 楊牢 楊立齋 楊廉 楊凌 楊鸞 楊凝 楊凝式 楊憑 楊璞 楊奇鯤 楊容華 楊汝士 楊慎 楊師道 楊思玄 楊嗣復 楊損 楊萬里 楊維楨 楊無咎 楊顯之 楊續(xù) 楊炎 楊於陵 楊虞卿 楊玉環(huán) 楊惲 楊昭儉 楊志堅 楊重玄 楊梓 姚崇 姚發(fā) 姚鵠 姚合 姚康 姚揆 姚鼐 姚守中 姚述堯 姚燧 姚系 姚向 姚燮 姚巖杰 姚月華 葉法善 葉季良 葉夢得 葉紹翁 葉挺 葉燮 葉颙 葉元良 一分兒 宜芬公主 義凈 易重 陰鏗 陰行先 殷七七 殷文圭 殷堯藩 殷遙 尹鶚 尹懋 尹廷高 雍陶 雍裕之 油蔚 于敖 于伯淵 于頔 于鵠 于瑰 于季子 于經野 于立 于良史 于濆 于謙 于邵 于逖 于武陵 于鄴 于尹躬 于志寧 魚玄機 魚又玄 俞國寶 俞簡 俞樾 虞姬 虞集 虞世南 宇文鼎 宇文融 庾抱 庾承宣 庾敬休 庾天錫 庾信 喻鳧 喻坦之 元淳 元孚 元好問 元淮 元晦 元季川 元結 元萬頃 元問好 元希聲 元載 元稹 員半千 圓至 袁不約 袁高 袁皓 袁宏道 袁黃 袁暉 袁郊 袁凱 袁朗 袁了凡 袁枚 袁去華 袁恕己 源光裕 源乾曜 苑咸 岳伯川 岳飛 惲格 惲敬 惲壽平 曾覿 曾鞏 曾畿 曾敏之 曾瑞 詹琲 詹敦仁 詹時雨 詹玉 湛賁 張賁 張碧 張碧山 張抃 張彪 張檳 張蠙 張燦 張昌宗 張潮 張楚金 張大安 張岱 張道洽 張登 張鼎 張諤 張格 張固 張袞 張國賓 張衡 張弘范 張弘靖 張纮 張祜 張煌言 張匯 張惠言 張籍 張垍 張繼 張嘉貞 張賈 張柬之 張建封 張薦 張漸 張藉 張敬忠 張九齡 張均 張可久 張耒 張立 張立本女 張泌 張鳴善 張南史 張臬 張溥 張齊賢 張綺 張喬 張欽敬 張若虛 張紹 張升 張栻 張壽卿 張叔卿 張署 張說 張嗣初 張松齡 張萬頃 張維屏 張謂 張文琮 張文恭 張文規(guī) 張文姬 張文收 張問陶 張希復 張錫 張熙純 張先 張蕭遠 張孝祥 張旭 張巡 張循之 張炎 張儼 張演 張養(yǎng)浩 張窈窕 張祎 張義方 張易之 張瀛 張友正 張又新 張俞 張輿 張雨 張聿 張元干 張昭 張正一 張正元 張志和 張仲方 張仲素 張眾甫 張翥 張濯 張鷟 張孜 張子堅 張子容 張子友 張佐 章八元 章炳麟 章碣 章孝標 章玄同 趙秉文 趙長卿 趙鼎 趙冬曦 趙鐸 趙蕃 趙嘏 趙光逢 趙光遠 趙驊 趙璜 趙惠宗 趙佶 趙令峙 趙令畤 趙孟 趙孟頫 趙明道 趙牧 趙謙光 趙蕤 趙善慶 趙師俠 趙師秀 趙天錫 趙顯宏 趙湘 趙延壽 趙巖 趙彥伯 趙彥端 趙彥暉 趙彥昭 趙翼 趙雍 趙友同 趙禹圭 趙徵明 趙中虛 趙宗儒 真可 真氏 鄭遨 鄭板橋 鄭璧 鄭常 鄭巢 鄭成功 鄭丹 鄭概 鄭剛中 鄭谷 鄭光祖 鄭顥 鄭洪業(yè) 鄭還古 鄭澣 鄭良士 鄭露 鄭南金 鄭綮鄭虔 鄭善玉 鄭審 鄭世翼 鄭蜀賓 鄭思肖 鄭遂初 鄭損 鄭畋 鄭惟忠 鄭錫 鄭獬 鄭燮 鄭延玉 鄭繇 鄭義真 鄭愔 鄭絪 鄭俞 鄭馀慶 鄭嵎 鄭愚 鄭準 志南 鐘輻 鐘謨 鐘嗣成 鐘惺 仲并 仲殊 仲子陵 周邦彥 周墀 周德清 周敦頤 周公旦 周賀 周弘亮 周晉 周匡物 周密 周樸 周起渭 周思鈞 周曇 周渭 周文質 周興嗣 周彥暉 周彥昭 周繇 周鏞 周瑀 周元范 周紫芝 朱柏廬 朱褒 朱彬 朱長文 朱存 朱敦儒 朱放 朱服 朱景玄 朱凱 朱芹忠 朱慶余 朱慶馀 朱使欣 朱淑真 朱灣 朱熹 朱彝尊 朱仲晦 朱晝 朱子奢 朱子真 邾仲誼 珠簾秀 諸葛亮 祝欽明 祝元膺 祝允明 莊南杰 子蘭 子思 宗臣 宗楚客 鄒紹先 鄒陽 祖詠 左丘明 左思 左偃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renwu/46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大食惟寅
下一篇: 范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