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謝太后(理宗之后)和王昭儀(度宗之嬪),并與柴望(著有《秋堂集》)
、馬廷鸞(著有《碧梧玩芳集》)等有交往
。

德祐二年(1276)宋廷降元,元世祖詔三宮北遷大都
。汪元量以宮廷琴師身份隨太皇太后北行
,“杭州萬里到幽州”,親眼目睹了南宋奉表降元的悲慘一幕
,也親身經歷了三宮北上
、燕京生活,由此寫下了《醉歌》
、《越州歌》
、《湖州歌》等具有強烈紀實性的詩史作品
,以獨特的視角記錄宋元更替時期的真實事件,以補史書之不足
。
文天祥兵敗被執(zhí),囚于大都
,汪元量曾屢至囚所探視
。文天祥為汪元量集杜甫詩句,成《胡笳十八拍》
,并為元量作品作序
。汪元量寫了《妾薄命呈文山道人》、《生挽文丞相》等詩
,勉勵文天祥盡節(jié)
。在文天祥壯烈殉國后
,他又作了《孚丘道人招魂歌》九首
,形式模仿杜甫的《同谷七歌》,為文天祥招魂
。
汪元量伴隨三宮在北方生活了十三年,期間常出席元主舉行的各種筵席
,并以琴名于大都
,受到元主的特別恩遇。他還授瀛國公趙顯詩書
,曾出仕翰林院,奉命降香
。至元二十五年(1288)以后
,太皇太后、王昭儀仙逝
,十八歲的瀛國公趙顯入吐蕃學佛法
,其母全太后入正智寺為尼,他守候的宋室王族分崩離析
,此時汪元量毅然決然地上書太祖請求南歸
,至元二十五年(1288)終得黃冠歸,自號水云子
。南歸后,他組詩社
,過瀟湘
,入蜀川,訪舊友
,后于錢塘筑“湖山隱處”,自稱“野水閑云一釣蓑”
。據(jù)傳他行蹤飄忽
,被時人稱為“神仙”,終老山水
。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五十六原文_翻譯及賞析
歌風臺畔水沄沄,地面官人饋酒葷
。宮女上船嬉一霎
,不禁塵土污衣裙?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未ね粼俊逗莞杈攀耸?其五十六》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五十六 歌風臺畔水沄沄
,地面官人饋酒葷。
宮女上船嬉一霎
,不禁塵土污衣裙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詩人、詞人
、宮廷琴師
。字大有,號水云
,亦自號水云子
、楚狂、江南倦客
,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時以善琴供奉宮掖
。恭宗德祐二年(1276)臨安陷
,隨三宮入燕。嘗謁文天祥于獄中
。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為道士,獲南歸
,次年抵錢塘
。后往來江西、湖北
、四川等地,終老湖山
。詩多紀國亡前后事
,時人比之杜甫
,有“詩史”之目,有《水云集》
、《湖山類稿》
。 汪元量
壞堞崩沙,人說道:古夷門也
。我到日、一番憑吊
,淚同鉛瀉
。流水空祠牛弄笛,斜陽廢館風吹瓦
。買道旁濁酒酹先生,班荊話
。攝衣坐
,神閑暇;北向剄
,魂悲詫。行年七十矣
,翁何求者
?四十斤椎真可用,三千食客都堪罵。使非公萬騎壓邯鄲
,城幾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宕り惥S崧《汴京懷古(夷門)》 汴京懷古(夷門)
壞堞崩沙
,人說道:古夷門也。
我到日
、一番憑吊,淚同鉛瀉
。
流水空祠牛弄笛
,斜陽廢館風吹瓦。
買道旁濁酒酹先生
,班荊話。
攝衣坐
,神閑暇
;北向剄,魂悲詫
。
行年七十矣,翁何求者
?四十斤椎真可用
,三千食客都堪罵。
使非公萬騎壓邯鄲
,城幾下
。彈地弦清
,飄來笛脆
,曲室諸郎歌管。他鄉(xiāng)風月佳無比
,只是中年以后,心情頓懶
。遙憶故園妝樓上
,鎮(zhèn)玉臂云鬟凄斷。傷心處
,何事尊前,一聲河滿。卻是絳河欲沒
,珠繩乍轉
。畫角譙樓哀怨。舊事如塵
,新愁似夢,可惜一場分散
。奈天涯滋味
,瞞不過、南歸魚雁
。吮霜毫
、才提還倦
。莫慮春寒
,羅衾紅淚暖?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宕り惥S崧《二月十一日夜風月甚佳過水繪園聽諸郎弦管燈》 二月十一日夜風月甚佳過水繪園聽諸郎弦管燈
清代陳維崧
展開閱讀全文∨ 彈地弦清,飄來笛脆
,曲室諸郎歌管
。
他鄉(xiāng)風月佳無比
,只是中年以后
,心情頓懶
。
遙憶故園妝樓上
,鎮(zhèn)玉臂云鬟凄斷。
傷心處
,何事尊前
,一聲河滿
。
卻是絳河欲沒
,珠繩乍轉。
畫角譙樓哀怨
。
舊事如塵,新愁似夢
,可惜一場分散
。
奈天涯滋味,瞞不過、南歸魚雁
。
吮霜毫、才提還倦
。
莫慮春寒
,羅衾紅淚暖。 ▲ 兵塵漠漠暗窮山
,零落難尋墮水丸
。見說陳玄老居士
,獨留何遜舊詩壇
。快刀肯截烏龍角
,破硯猶存紫馬肝。一笑磨人磨未了
,曉窗搔首雪霜寒
。——宋代·艾性夫《簡敬軒何行叟覓墨》 簡敬軒何行叟覓墨
兵塵漠漠暗窮山
,零落難尋墮水丸
。
見說陳玄老居士
,獨留何遜舊詩壇
。
快刀肯截烏龍角,破硯猶存紫馬肝
。
一笑磨人磨未了,曉窗搔首雪霜寒
。
汪元量《暗香》詠梅花詩賞析
《梅花·暗香》詠梅花詩鑒賞
汪元量
西湖社友有千葉紅梅
,照水可愛。問之自來
,乃舊內有此種。枝如柳梢
,開花繁艷
。兵后流落人間。對花泫然承臉而賦
。
館娃艷骨
。見數(shù)枝雪里,爭開時節(jié)
。底事化工
,著意陽和暗偷泄,偏把紅膏染質
,都點綴、枝頭如血
。最好是
、院落黃昏,壓欄照水清絕
。風韻自迥別
。謾記省故家
,玉手曾折
。翠條裊娜,猶學宮妝舞殘月
。腸斷江南倦客,歌未了
、瓊壺缺缺
。更忍見,吹萬點
、滿庭絳雪
。
此詞的題旨
,一如小序所言
,乃借詠花寄托詞人的故國之思。由此亦可知
、此作當寫于宋亡之后。
由于詞人對千葉紅梅有著特殊的感情
,所以詞一開頭就把她直接比作絕代佳人西施。春秋時
,吳王夫差得美人西施作宮于硯石山以館之
。吳人謂美女為娃,故稱“館娃”
。但這里并非只取西施貌美的一面
,當還有更深的含意。關于西施
,史籍上記載雖然褒貶不一
,但她以身事夫差
,使其耽于淫樂
,為助越滅吳作出了犧牲,卻是值得肯定的
。并且據(jù)說功成后
,她不留戀宮中生活而與范蠡偕入五湖
,風節(jié)亦可嘉
。因此,詞人突出西施的“艷骨”
,當含有此意
。而用她來比喻紅梅尤為恰切
。不是嗎? 她傲雪而開
,花枝俏麗,豈是一般的芳草美人可比!“底事化工
,著意陽和暗偷泄”
,詞人以問句出之
,不僅意在說明大自然對她的厚愛
,而且饒有情趣
。“陽和”
,本指春天的暖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妒酚?·秦始皇本紀》:“時在中春
,陽和方起?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边@里是用以比喻造物主的骨血
。下一句的“染質”二字
,也意在強調千葉紅梅之紅
,非人工在外表涂染
,乃是“造化鐘神秀”。上片的最后三句
,是此篇之警策,寫得最妙
。詞人認為
,紅梅最好看的時刻,既不是清晨
,也不是正午
,而是黃昏照水時節(jié)
。何以此時最好呢?一是黃昏天色暗淡
,梅花在煙靄的籠罩下有一種朦朧美。二是當這種美態(tài)映入水中時產生另一種意境;倘若風吹影動
,將會更加珊珊可愛
。三是緊扣詞調名“暗香”,林逋的《梅花》詩云:“疏影橫斜水清淺
,暗香浮動月黃昏”
,這是說梅花在月色中,疏影映清水
,香氣四溢
,沁人心脾。
過片“風韻自迥別”
,既承上片梅花之艷青幽香
,又總寫下片昔日之殊遇。接下二句意謂
,想當年千葉紅梅生于大內之中
,后妃們的玉手曾經攀折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肮始摇保富蕦m而言
,寫紅梅身世之高貴
。但一個“謾”字。卻道出了她今日無限悵惘之情?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按錀l裊娜
,猶學宮妝舞殘月”
,寫紅梅輕柔的枝條隨風飄動,好似美人著宮妝在月下舞翩躚
。“裊娜”
,寫梅條之披拂
,承“館娃”而來;“殘月”,點夜深時晚
,與“黃昏”相應
。這里
,“猶學宮妝”四字
、耐人尋味?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荷星矣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留戀舊時宮中之風尚
,何況人乎!詞人的故國之思
,自在言外。至此
,婀娜多姿的紅梅已躍然紙上:她或在黃昏亭亭玉立,照水可愛;或在月下翩翩起舞
,楚楚動人
。詞人面對這美不勝收的紅梅,不禁感慨萬端:“腸斷江南倦客
,歌未了
、瓊壺敲缺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贝丝蹋~人既有家國之思
,又有民族之恨
,慷慨激昂
,不能自已! 汪元量在度宗時以善琴為宮廷琴師
,曾目睹過千葉紅梅。宋亡后
,他碾轉南歸淪為道士
。如今見到流落人間的“舊相識”紅梅,他自然會產生“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
。于是國破家亡之痛
,身世飄零之感,一齊涌上心頭
,詞人怎能不激動呢! 但詞人的感慨到此并未完結
,特別是當他看到滿庭落紅被風吹萬點時
,他的心情更加沉痛
。“更忍見”三個字
,不僅進一層揭示了詞人的深哀
,而且寫出他久遭不幸后脆弱之神經
。這脆弱的神經
,一方面說明他歷盡滄桑后的復雜心態(tài);一方面反映了他的多情,倘若他神經已經麻木
,那便會“花開花落兩由之”了!
汪元量生活于宋亡之際
,“其亡國之戚
,去國之苦
,間關愁嘆之狀,盡見于詩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李玨《湖山類稿跋》)其詞亦復如此
。這首《暗香》便是通過詠紅梅抒發(fā)自己的去國之思和亡國之痛的
。
此詞在藝術上也頗具特點。首先
,詠花寄志
,亦花亦人
。詞人之所以對流落人間的千葉紅梅產生感慨
,主要是因為自己的際遇與她頗有相似之處;所以才借以詠懷。但是要處理好“似”與“不似”的關系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疤啤保P筆 ***
,“窮其枝葉”
,則無以寄托;“不似”
,詠梅而似菊
,則所寄之情也失去了真實性
。這首詠花詞
,由于詞人既描繪出梅的風姿,即“似”的一面;又表現(xiàn)出人的氣質
,即“不似”的一面
,所以才達到了詠物寄志的目的。
其次
,章法嚴謹,層次清晰
。此詞以時間為順序
,次第展開。上片描寫紅梅凌雪而開
。先寫白日“枝頭如血”之艷骨,后寫黃昏映水之芳姿
。下片轉寫紅梅往昔之殊榮
。先寫當年“玉手曾折”,后寫今日“猶學官妝”
,亦昨亦今
,筆法曲折
。最后寫詞人之感慨
,以晚春花落回應開頭雪里“爭開時節(jié)”。前后呼應
,層次井然
。
復次
,化用前人詩句
,不留痕跡。前文已述
,如“院落黃昏
,壓欄照水清絕”,系暗用林逋詠梅名句
,自然而貼切
,毫無生硬之感。又如“吹萬點”句
,本是化用杜詩“一片花飛減卻春
,風飄萬點正愁人”(《曲江》)
,但渾如已出
,含蓄蘊藉。
一剪梅·懷舊原文|翻譯|賞析_原文作者簡介
一剪梅·懷舊 [作者] 汪元量 ? [朝代] 宋代
十年愁眼淚巴巴
。今日思家
。明日思家
。一團燕月照窗紗
。樓上胡笳。塞上胡笳
。
玉人勸我酌流霞
。急捻琵琶
。緩捻琵琶
。一從別后各天涯。欲寄梅花
。莫寄梅花
。
《一剪梅·懷舊》賞析 汪元量以善琴事謝太后
、王昭儀(王昭儀:原王清惠
,能)。宋亡
,隨三宮留燕
。與幼主及謝太后等被遷往來于上都和大都之間達十余年。此詞稱“十年”
,又有“燕月”句,當為1285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
,詞人與幼主等自上都回大都后所作
。詞人被北遷燕地時在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至此正好十年
。
全令表現(xiàn)的是作者的家國之思
。以“十年”開頭,突出地顯示出時間的悠長。詞人將這悠長的時間背景與一雙淚巴巴的愁眼迭印到一塊,組成了一個耐人尋味
、動人心魂的復合意象。古人有“傳神寫照正在阿睹中”的名言
,在這里,詞人正是將他無限的愁怨與憂傷借這“阿睹”傳達出來
。使令作劈空而起,先聲奪人
,緊緊扣住了讀者的心弦。
“今日思家”二句
,解釋十年愁眼不開的原因
。“今日思家
,明日思家”,則是十年來天天思家
,卻天天沒有回去的希望
。詞人被這曠日累年、遙遙無期的鄉(xiāng)思所折磨
,愁苦之極,徹夜無眠
,抬頭所見
,唯有“一團燕月”而已。常言道“月是故鄉(xiāng)明”
,詞人特別點明是“燕月”
,意在強調自己身在異鄉(xiāng)異國的事實李白的“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xiāng)”由月而念及故鄉(xiāng)蘇軾的“轉朱閣
,低綺戶,照無眠”
,由月的運行而寫出人的不眠
。這首令寫月,實兼以上二家之長
,而一個“燕”字對渲染身居異鄉(xiāng)敵國的凄傷情懷尤其有力。
一團明晃晃的燕月已使詞人愁上加愁。樓上
、塞上卻又傳來陣陣胡笳聲
,真是“那堪更聽邊城角。邊城角
,又添煩惱,又添蕭索”(《憶秦娥·風聲惡》)
。月是“燕”月
,笳是“胡”笳,不眠之夜的所見所聞
,都莫不勾起詞人國破家亡
、離鄉(xiāng)別土的痛苦
,將他的愁怨之情推向極限
。
上片前三句,從總體背景落筆
,寫十年間悠長的愁思
;后三句從細節(jié)入手,寫不眠之夜的痛苦
。前者有如電影中的推鏡頭,展現(xiàn)的是時間流逝中的鄉(xiāng)思之情
;后者又象一個特寫鏡頭
,展現(xiàn)的是時間片斷上的鄉(xiāng)思之情。二者同古文中的互文手法一樣
,說明詞人十年來夜夜不眠,時時對月
,時時聽胡笳
。而燕月虧了又盈,胡笳天天如故
,家國之思的痛苦卻一天天在增加
,如重山累迭
,無窮無數(shù)
,無盡無期。
下片從“思家”轉為懷人
,先回憶離家時的情景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傲飨肌狈褐该谰?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坝袢恕辈辉敶_指,《憶秦娥》詞中也有“玉人何處教吹簫
,十年不見心如焦”句
,當是實有其人。
當初離別之時
,“玉人”杯酒相勸,因為詞人此去實是“西出陽關無故人”
。但遭此國難
,他自知美酒的麻醉不足以解除心頭的哀傷,所以只是與她默默相對
,借著不成曲調的琵琶來抒發(fā)不堪言說的斷腸意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耙粡膭e后”便只有愁眼對月,枉自思念
,正如《望江南》詞中所說的“客心愁破正思家
,南北各天涯”。歸期未卜
,相見無日,令人愁斷肝腸
。
思念之極
,終于想到寄上一枝梅花,以慰其孤凄之心
,以表自己的思念之苦
。然而一轉念
,卻又是“莫寄梅花”
,一則故國早已物是人非,梅花寄往何處
,自己茫然不知
;再則“彩箋難寄,水遠山遙”(《憶秦娥·馬蕭蕭》)
,縱然知道寄往何處
,又如何能寄去,何況即使寄到了
,也只能為她增添愁悶和擔憂
,有何益處。這兩句詞
,以平淺的語言將詞人那種極其矛盾的心理刻畫得非常細膩,實是心理描寫的妙筆
。
全令抒寫的雖是思家之情
、懷人之意,卻無不染上國破家亡的痛苦色彩
。這一點我們從那一雙“愁眼”中
,從那“弦弦掩抑”的“琶琵”聲里
,是不難體會到的
。也正因為這樣,詞人的鄉(xiāng)思就有了更為深刻的內涵
,更能打動人心。
另外
,全令采用復沓的形式
,用以表達詞人那種欲說而無從說起的愁緒,深沉而低徊往復
、長久積郁的鄉(xiāng)思
,可謂互為表里
,相得益彰
。
《一剪梅·懷舊》作者汪元量簡介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詩人、詞人
、宮廷琴師
。字大有,號水云
,亦自號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
,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琳第三子
。度宗時以善琴供奉宮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臨安陷
,隨三宮入燕。嘗謁文天祥于獄中
。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為道士
,獲南歸,次年抵錢塘
。后往來江西、湖北
、四川等地
,終老湖山。詩多紀國亡前后事
,時人比之杜甫
,有“詩史”之目,有《水云集》
、《湖山類稿》。
汪元量的其它作品 ○ 憶秦娥·馬蕭蕭
○ 憶秦娥·雪霏霏
○ 湖州歌·其六
○ 水龍吟·淮河舟中夜聞宮人琴聲
○ 傳言玉女·錢塘元夕
○ 汪元量更多作品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renwu/480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王安國
下一篇:
汪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