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問陶(1764~1814)清代官員、詩人
。字仲冶,一字柳門,因故鄉(xiāng)四川遂寧城郊有一座孤絕秀美的小山,形如船,名船山,便自號船山,也稱“老船”,因貌似猿,亦自號“蜀山老猿”,其詩被譽為清代“蜀中詩人之冠”。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士,曾任翰林院檢討、都察院御史、吏部郎中。后出任山東萊州知府,因違背上官意志,辭官居吳縣(今蘇州)虎邱。晚年遨游大江南北,病卒于客舍。張問陶生平
出身官宦世家,其高祖張鵬翮(1649—1725)
張問陶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五月二十七日(公歷6月26日)出生于山東省館陶縣(治今山東省冠縣北館陶鎮(zhèn))
,自幼隨父宦游均州、荊州、黃州、漢陽。乾隆四十三年(1778),父升云南開化知府,問陶隨母及全家留漢陽。不久其父因荊門“失出”案發(fā)受牽連去職,家產(chǎn)賠累殆盡,住房也為豪吏所奪,全家生活陷入困境,常奔走告貸,“恒數(shù)日不舉火”。問陶自幼受家庭熏陶,在其父直接教導下
,與兄問安、弟問萊發(fā)憤攻讀。其嫂陳慧殊,工詩,時稱“女翰林”。問陶飽覽群書,博研名畫,勤學苦練,少年時即嶄露才華,被目為“青蓮再世”乾隆五十三年(1788)三月
嘉慶二年(1797)秋
嘉慶十七年(1812)三月以病辭官
袁枚
、趙翼、張問陶,并稱為“清代性靈派三大家”。清代有“乾隆三大家”或曰“江右三大家”,是指袁枚、蔣士銓、趙翼,于是有人把袁、蔣、趙都說成是性靈派的主要代表。其實蔣士銓雖然與袁、趙私交甚好,文學觀點亦不無相通之處,但是在思想要害問題上卻大不一致。錢鐘書曾指出:“袁、蔣、趙三家并稱,蔣與袁、趙議論風格大不相同,未許如劉士章之貼宅開門也。宜以張船山代之。”。如果要評性靈派三大家的話,那就是主將袁枚,副將趙翼,殿軍張問陶。性靈派主將袁枚與副將趙翼以及殿軍張問陶支撐起乾嘉時期隊伍龐大的性靈派,為使文學特別是詩歌創(chuàng)作回歸表現(xiàn)真情、個性的健康軌道,掃除模擬復古的風氣,發(fā)揚開辟新徑的創(chuàng)造精神
1、出處:清代張問陶的《瞿塘峽》一詩里
2
3
擴展資料:
《瞿塘峽》賞析:
此詩是寫雨中的瞿塘峽
第二句“扁舟真落畫圖間”,把整個瞿塘峽比作一幅精美的圖畫
,而作者乘船江中,急流而下,就如一葉扁舟落入畫中如果說前兩句是描寫扁舟初發(fā)的畫面
整首詩可以說是詩與畫的融合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renwu/50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