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遵憲
黃遵憲于1848年4月27日生于廣東梅州(梅縣)
。他的一生可分為四個階段:即讀書應試階段(1863~1876);出使階段(1877~1894)
;參加變法階段(1895~1898);鄉(xiāng)居階段(1899~1905)
。
1876年中舉人
,1877年隨駐日大使何如璋出使日本
,曾被日本歷史學界稱為中國“最有風度、最有教養(yǎng)的外交家”
。駐日期間
,撰寫《日本國志》(1887年成書),全書共四十卷
,五十余萬字,詳細論述日本變革的經(jīng)過及其得失
,借以提出中國改革的主張
。駐日期間,針對日本于1875年派兵占領琉球
,建議對日本采取強硬的政策和立場。1882年
,調(diào)任駐美國舊金山總領事
。適逢美國議院制訂了《限制華工條例》15條,舊金山僑民深受其害
,多名僑民被當?shù)卣浴安恍l(wèi)生”為借口而被捕入獄
。此前,黃遵憲就此已向清政府提出對策
,但未被采納。因此
,他只能在自己職權范圍內(nèi),盡力保護中國僑民
。他在視察舊金山華工聚住地之后,親自探望關押華工的美國監(jiān)獄
,并叫隨從丈量監(jiān)牢面積
,責問美國人:“這里人多地窄、空氣污濁
,難道監(jiān)獄里的衛(wèi)生條件要比華僑的住處好嗎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苯?jīng)過黃遵憲的努力,被拘捕的華僑被全部釋放
。黃遵憲動用國際法
,爭得了總領事給華工簽發(fā)執(zhí)照的權利。從此
,華工來往中美之間,有法可依
。

1890年
,黃遵憲以分省補用道任駐英國二等參贊
,1891年任駐新加坡總領事,從事改善僑胞待遇
、保護僑胞財產(chǎn)的工作
,發(fā)展華僑教育,取得一定成效
。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期間
,黃遵憲被召回國,任江寧洋務局總辦
。1895年參與上海強學會
、與梁啟超、譚嗣同等人創(chuàng)辦《時務報》
,任湖南長寶鹽法道,后署理湖南按察使
。戊戌變法期間輔佐湖南巡撫陳寶箴大力推行變革
,倡立的湖南保衛(wèi)局,將近代警政引入中國
。1898年8月
,被任命為出使日本大臣。戊戌變法失敗后
,被清政府列為“從嚴懲辦”的維新亂黨,由于外國駐華公使等干預
,清政府允許黃遵憲辭職還鄉(xiāng)
。
黃遵憲回鄉(xiāng)后仍熱心推進立憲、革命等工作
,并潛心新體詩創(chuàng)作,被譽為“詩界革命巨子”
。同時,他熱心家鄉(xiāng)教育事業(yè)
,創(chuàng)立嘉應興學會議所
,自任會長,積極興辦新學堂
。晚年黃遵憲在墻上懸掛興中會會員謝纘泰畫的《時局全圖》
。1904年冬,即黃逝世前一年
,他在《人境廬詩草》最后一首詩《病中紀夢述寄梁任父》中寫道:“……君頭倚我壁
,滿壁紅模糊。起起拭眼看
,噫吁瓜分圖……?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905年3月28日
,黃遵憲病逝于家鄉(xiāng)梅州,終年五十八歲
。六年后
,辛亥革命爆發(fā),封建制度在中國終結
。
【文學成就】
主題題材
黃遵憲早年即經(jīng)歷動亂
,關心現(xiàn)實,主張通今達交以“救時弊”(《感懷》其一)
。從光緒三年(1877)到二十年(1894),他以外交官身份先后到過日本
、英國
、美國、新加坡等地
。經(jīng)過親自接觸資產(chǎn)階級文明和考察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經(jīng)驗
,他明確樹立起“中國必變從西法”(《己亥雜詩》第四十七首自注)的思想,并在新的文化思想激蕩下
,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的新探索。他深感古典詩歌“自古至今
,而其變極盡矣”
,再繼為難。但他深信“詩固無古今也”
,“茍能即身之所遇,目之所見
,耳之所聞
,而筆之于詩,何必古人
?我自有我之詩者在矣”(《與朗山論詩書》)
。他沿著這條道路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
,突破古詩的傳統(tǒng)天地
,形成了足以自立、獨具特色的“新派詩”
,被梁啟超譽為“獨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紀詩界中”(《飲冰室詩話》三二)
,成為“詩界革命”的巨匠和旗幟
。
黃遵憲的詩“詩之外有事,詩之中有人”(《人境廬詩草自序》)
,廣泛反映了詩人經(jīng)歷的時代
,具有深厚的歷史內(nèi)容。反帝衛(wèi)國
、變法圖強是他詩歌的兩大重要主題
。在反帝方面,從抵抗英法聯(lián)軍到庚子事變
,他的詩都有鮮明反映
。特別是關于中日戰(zhàn)爭,他寫下的《悲平壤》
、《哀旅順》
、《哭威海》
、《臺灣行》、《渡遼將軍歌》等系列詩作
,反帝衛(wèi)國思想尤為突出。詩人在這類主題的作品里頌揚抗戰(zhàn),抨擊投降
,充滿愛國主義激情和深摯的憂國焦思
。其中不少篇章,規(guī)模宏偉
,形象生動
,表現(xiàn)出詩歌大家的氣魄和功力。如《馮將軍歌》中寫到:“將軍一叱人馬驚
,從而往者五千人
。五千人馬排墻進,綿綿延延相擊應
。轟雷巨炮欲發(fā)聲,既戟交胸刀在頸
。敵軍披靡鼓聲死
,萬頭竄竄紛如蟻。十蕩十決無當前
,一日橫馳三百里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睂⒅蟹☉?zhàn)爭中愛國將領馮子材鷙猛無前的英雄形象和馮軍排山倒海的氣勢
,活現(xiàn)在紙上。
黃遵憲早在《感懷》
、《雜感》
、《日本雜事詩》等作品中即批判陳腐事物,贊賞派遣留學生和日本明治維新等新事物
。后來他更以飽滿的熱情謳歌變法維新
,期望能通過變革使中華民族重新崛起:“黃人捧日撐空起,要放光明照大千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保ā顿浟喝胃竿辍罚┪煨缯儼l(fā)生,他作《感事》
、《仰天》等詩痛惜新政夭折
,憂虞國家前途,百感交集
,情思深摯:“忍言赤縣神州禍
,更覺黃人捧日難”(《感事》其八)。但他沒有動搖自己的信念
,《己亥雜詩》第四十七首說:
滔滔海水日趨東,萬法從新要大同
。后二十年言定驗,手書心史井函中
。這種堅信變舊趨新的歷史潮流不可扼抑的精神
,貫穿在他的詩作中。
值得注意的是
,處于新舊交替時代的黃遵憲的詩歌
,較早地描寫了海外世界以及伴隨近代科學而涌現(xiàn)的新事物
,拓寬了題材和反映生活的領域,寫出了古典詩歌所沒有的新內(nèi)容
。他的《今別離》四首分別吟詠在出現(xiàn)輪船
、火車、電報
、照相和已知東西兩半球晝夜相反的條件下,離別的新況味
,別開生面,令人耳目一新
。詩人將新學理融入詩意內(nèi)涵以表現(xiàn)同種一家等人生理想和事物變化轉(zhuǎn)換之理
,一新詩境,別饒興味
。詩人在這首詩里說“足遍五洲多異想”,他從一個封建國家踏進資本主義世界
,事事物物都觸動他的詩心歌緒,把古人不曾接觸的海外世界反映到中國詩歌中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栋嗽率逡固窖笾壑型伦鞲琛芬粤髅篮厘吹墓P墨,勾勒出太平洋上夜航獨有的情境
。至如各國奇異的風光
,如日本的櫻花(《櫻花歌》),倫敦的大霧(《倫敦大霧行》)
,巴黎的鐵塔(《登巴黎鐵塔》)
,錫蘭島的臥佛(《錫蘭島臥佛》)等,無不收攝在詩人的筆下
。海外詩篇也涉及外國民俗與時事政治?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度毡倦s事詩》從多方面反映了日本的歷史和社會生活
。《紀事》詩富有風趣地描寫了美國總統(tǒng)大選時
,共和
、民主兩黨千方百計宣傳自己、激烈爭奪選民的情景
。
黃遵憲藝術特點
黃遵憲說“風雅不亡由善作,光豐之后益矜奇”(《酬曾重伯編修》其二)
,他深知詩歌的生命在于變化與創(chuàng)造
。他的詩就是在廣泛吸取前人成就的基礎上,本著“善作”的精神
,沿著“矜奇”的趨勢
,推陳出新,加以創(chuàng)造
,形成自己的獨特面目
。首先
,他的詩雖然常有一種前瞻追求的浪漫豪情
,但更主要的方面是真切的寫實。他有不少宏篇巨制
,篇幅都超越古人
,往往自成某一方面小史,如《番客篇》近于華僑南洋開發(fā)史
,《逐客篇》堪稱赴美華工血淚史,《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不啻作者的家族史與童年生活史
。他善于以細致的筆墨敘事
、狀物、寫景
,鋪排場面,勾畫人物
,既內(nèi)容豐富,又形象生動
。如《渡遼將軍歌》形象鮮明地刻畫出吳大?這個人物
。吳本是湖南巡撫,喜好金石
,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
,恰好購得一枚漢印
,印文為“渡遼將軍”,自以為是封侯之兆
,遂請纓出師
。開篇寫其出征的盛氣:“聞雞夜半投袂起,檄告東人我來矣
。此行領取萬戶侯
,豈謂區(qū)區(qū)不余畀!”豪氣沖天
。篇中寫其朝會諸將的場面:
……歲朝大會召諸將,鋼爐銀燭圍紅氈
。酒酣舉白再行酒
,拔刀親割生彘肩。自言平生習槍法
,煉目煉臂十五年
。目光紫電閃不動
,袒臂示客如鐵堅?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春訉浗韼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蕭娘呂姥殊可憐?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从嗌像R快殺賊
,左盤右辟誰當前
。鴨綠之江碧蹄館,坐令萬里銷鋒煙
。坐中黃曾大手筆
,為我勒碑銘燕然!
吳大言不慚之態(tài)
,不可一世之概,活龍活現(xiàn)
。然而“兩軍相接戰(zhàn)甫交
,紛紛鳥散空營逃”。前之氣勢如虎
,后之怯懦如鼠
,在強烈的反差中有力地勾畫出其丑陋形象
。其次,為了表現(xiàn)豐富的現(xiàn)實內(nèi)容
,作者比較注意吸取古人以文為詩的經(jīng)驗
,所謂“以單行之神運俳偶之體”,“用古文家伸縮離合之法以入詩”(《人境廬詩草自序》)
。但取其長而避其短
,在篇章結構上,注意波瀾曲折
,長而不板
;敘寫上多用比興與描寫,減少抽象直陳
;議論盡量精要
,并安置于描寫之后
,使之有水到渠成
、畫龍點睛之妙。再次
,作者廣泛采摘語言資料,“自群經(jīng)三史
,逮于周秦諸子之書
,許鄭諸家之注
,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
,皆采取而假借之”(《人境廬詩草自序》),同時又不排斥“流俗語”(《雜感》其二)
。這使他的詩歌詞匯豐贍
,富于表現(xiàn)力
,典雅之中多生氣與變化。但他用典雅詞語過多
,不免帶來艱奧晦澀的缺陷
。黃遵憲的詩“以舊風格含新意境”,體現(xiàn)了由舊到新的過渡
。
黃遵憲的個人作品
黃遵憲是中國近代文學史上詩界革命的最早倡導者
。由客家商民而上升到官宦的家庭帶有的平民氣息和現(xiàn)實精神影響著黃遵憲
,他從中年以后又親身經(jīng)歷了戊戌前后一系列的政治風浪,這在他心中掀起了軒然巨波
。所有這些
,為他提供了創(chuàng)作新意境
、新風格
、表現(xiàn)新事物的“新派詩”的很好的生活基礎和思想感情基礎。他忠實地表現(xiàn)了生活在那個時代的先進的知識分子的愛國熱忱
、痛苦矛盾
、理想追求
,忠實記錄了中國在那個歷史新階段的許多震撼人心的事件,構成他的詩作的新內(nèi)容的兩個重要因素是題材新穎
、主題新穎
。表現(xiàn)了新時代的生活,新時代的要求
,新時代的文化風貌、政治風云
,反映了近百年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滲透著現(xiàn)實主義精神,貫穿著反帝愛國圖新的精神
。
黃遵憲的詩歌基于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
,同時也帶有浪漫主義的瑰麗色彩
,為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的詩界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礎。他以“舊風格含新意境”為追求目標
,努力要使我國古典詩歌的舊傳統(tǒng)
、舊風格與新時代、新內(nèi)容所要求的新意境
、新風格能夠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運用現(xiàn)實主義方法
,反映近代史上的重大事變
,特別是反映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因而有“詩史”之稱
。他的詩表現(xiàn)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對封建專制主義
、封建學術文化和舊禮教的批判精神
。還利用詩歌直接為改良主義運動服務,宣傳改良主義思想
,宣傳外國的科學文明
。他的創(chuàng)作基本上實踐了他的理論
,取得了成功,以其富有獨創(chuàng)性的藝術在近代詩壇大放異彩
。 黃遵憲早年即經(jīng)歷動亂
,關心現(xiàn)實
,主張通今達交以“救時弊”(《感懷》其一)
。從1877年(光緒三年)到1894年(光緒二十年),他以外交官身份先后到過日本
、英國、美國
、新加坡等地。經(jīng)過親自接觸資產(chǎn)階級文明和考察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經(jīng)驗
,他明確樹立起“中國必變從西法”(《己亥雜詩》第四十七首自注)的思想
,并在新的文化思想激蕩下
,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的新探索。他深感古典詩歌“自古至今
,而其變極盡矣”
,再繼為難
。但他深信“詩固無古今也”,“茍能即身之所遇
,目之所見
,耳之所聞,而筆之于詩
,何必古人?我自有我之詩者在矣”(《與朗山論詩書》)
。他沿著這條道路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
,突破古詩的傳統(tǒng)天地
,形成了足以自立、獨具特色的“新派詩”
,成為“詩界革命”的巨匠和旗幟
。
黃遵憲的詩“詩之外有事
,詩之中有人”(《人境廬詩草自序》)
,廣泛反映了詩人經(jīng)歷的時代,具有深厚的歷史內(nèi)容
,是一塊標志我國古典詩歌發(fā)展到最后階段轉(zhuǎn)向革新時期的里程碑
。反帝衛(wèi)國
、變法圖強是他詩歌的兩大重要主題。在反帝方面
,從抵抗英法聯(lián)軍到庚子事變
,他的詩都有鮮明反映
。特別是關于中日戰(zhàn)爭
,他寫下的《悲平壤》
、《哀旅順》、《哭威?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臺灣行》、《渡遼將軍歌》等系列詩作
,反帝衛(wèi)國思想尤為突出
。詩人在這類主題的作品里頌揚抗戰(zhàn)
,抨擊投降
,充滿愛國主義激情和深摯的憂國焦思。其中不少篇章
,規(guī)模宏偉
,形象生動
,表現(xiàn)出詩歌大家的氣魄和功力。如《馮將軍歌》中寫到:“將軍一叱人馬驚
,從而往者五千人
。五千人馬排墻進
,綿綿延延相擊應。轟雷巨炮欲發(fā)聲
,既戟交胸刀在頸。敵軍披靡鼓聲死
,萬頭竄竄紛如蟻。十蕩十決無當前
,一日橫馳三百里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睂⒅蟹☉?zhàn)爭中愛國將領馮子材鷙猛無前的英雄形象和馮軍排山倒海的氣勢,活現(xiàn)于紙上
。
黃遵憲早在《感懷》
、《雜感》、《日本雜事詩》等作品中即批判陳腐事物
,贊賞派遣留學生和日本明治維新等新事物
。后來他更以飽滿的熱情謳歌變法維新
,期望能通過變革使中華民族重新崛起:“黃人捧日撐空起,要放光明照大千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ā顿浟喝胃竿辍罚┪煨缯儼l(fā)生
,他作《感事》、《仰天》等詩痛惜新政夭折
,憂虞國家前途,百感交集
,情思深摯:“忍言赤縣神州禍
,更覺黃人捧日難”(《感事》其八)
。但他沒有動搖自己的信念
,《己亥雜詩》第四十七首說:
滔滔海水日趨東,萬法從新要大同
。后二十年言定驗
,手書心史井函中
。這種堅信變舊趨新的歷史潮流不可扼抑的精神
,貫穿在他的詩作中
。
值得注意的是
,處于新舊交替時代的黃遵憲的詩歌,較早地描寫了海外世界以及伴隨近代科學而涌現(xiàn)的新事物
,拓寬了題材和反映生活的領域
,寫出了古典詩歌所沒有的新內(nèi)容。他的《今別離》四首分別吟詠在出現(xiàn)輪船
、火車
、電報、照相和已知東西兩半球晝夜相反的條件下
,離別的新況味,別開生面
,令人耳目一新。詩人將新學理融入詩意內(nèi)涵以表現(xiàn)同種一家等人生理想和事物變化轉(zhuǎn)換之理
,一新詩境
,別饒興味
。詩人在這首詩里說“足遍五洲多異想”
,他從一個封建國家踏進資本主義世界,事事物物都觸動他的詩心歌緒
,把古人不曾接觸的海外世界反映到中國詩歌中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栋嗽率逡固窖笾壑型伦鞲琛芬粤髅篮厘吹墓P墨
,勾勒出太平洋上夜航獨有的情境。至如各國奇異的風光
,如日本的櫻花(《櫻花歌》)
,倫敦的大霧(《倫敦大霧行》)
,巴黎的鐵塔(《登巴黎鐵塔》)
,錫蘭島的臥佛(《錫蘭島臥佛》)等,無不收攝在詩人的筆下
。海外詩篇也涉及外國民俗與時事政治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度毡倦s事詩》從多方面反映了日本的歷史和社會生活?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都o事》詩富有風趣地描寫了美國總統(tǒng)大選時
,共和、民主兩黨千方百計宣傳自己
、激烈爭奪選民的情景
。 《日本雜事錄》二卷
。
《日本國志》四十卷
,1898年上海圖書集成印書局出版、浙江書局重刊
。
《人境廬詩草》十一卷(1902年定稿),1911年刊印于日本
。
吳振清等編《黃遵憲集》
,天津人民出版社
。
詩詞有:《雜感》、《今別離其一》
、《日本雜事詩》
、《題梁任父同年》、《上岳陽樓》等
。
《夜起》 黃遵憲 全文翻譯
千聲檐鐵百淋鈴
,雨橫風狂暫一停
。
正望雞鳴天下白
,又驚鵝擊海東青。
沉陰噎噎何多日
,殘月暉暉尚幾星
。
斗室蒼茫吾獨立
,萬家酣睡幾人醒
?
黃遵憲(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漢族客家人,字公度
,別號人境廬主人
,清朝詩人
,外交家
、政治家、教育家
。
黃遵憲出生于廣東嘉應州,1876年中舉人
,歷充師日參贊
、舊金山總領事
、駐英參贊
、新加坡總領事,戊戌變法期間署湖南按察使
,助巡撫陳寶箴推行新政。工詩
,喜以新事物熔鑄入詩
,有“詩界革新導師”之稱
。黃遵憲的作品有《人境廬詩草》、《日本國志》
、《日本雜事詩》等。被譽為“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
。
1人物生平
參加科舉
1863年-1876年之間黃遵憲在家庭的影響和塾師的指導下
,黃遵憲的學習不斷有長進。
1873年(同治十二年)黃遵憲26歲時
,考取了拔貢生
。
1874年(同治十三年)春
,黃遵憲啟程去北京,參加順天(清朝沿用明朝舊制
,以北京為 順天府)鄉(xiāng)試
。當時他父親黃鴻藻正在北京戶部任職
,于是父兒倆生活在一起
。由于黃鴻藻的薪俸不多,所以他們的生活很簡樸
。在北京
,黃遵憲交了一些朋友
,還結識了一些官場上的人物
,這對他以后的政治生活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
1876年(光緒二年),他隨父親到山東煙臺作了一次漫游
,見到了洋務派官僚張蔭桓
、李鴻章等人
。黃遵憲在他們面前侃侃而談,引起了他們對這位年輕人的興趣和注意
。李鴻章竟當著別人的面稱道黃遵憲為“霸才”
。以李鴻章當時權勢和地位
,能如此推重黃遵憲這樣一位初出茅廬的后輩
,使黃遵憲大有“知遇”之感
。這是黃遵憲和洋務派發(fā)生聯(lián)系的開始。
1876年(光緒二年)參加順天考試
,被錄取為第141名舉人,并以五品銜挑選知縣用
。
外交生涯
1877年(光緒三年)
,黃遵憲的同鄉(xiāng)
、翰林院侍講何如璋
,被任命為中國第一任駐日公使后邀請他一起去日本。黃遵憲考取舉人后
,家人都希望他再考進士
,反對他去日本
。他不顧家人和親友的反對
,毅然拋棄科舉仕途
,選擇了到海外從事外交工作的職業(yè)
。經(jīng)過何如漳的推薦
,黃遵憲被任命為駐日參贊官,隨行出使日本
。出使前夕
,黃遵憲寫詞表達了他希望在對日外交工作中施展才能
,實現(xiàn)抱負的心情
。
1877年(光緒三年)11月26日傍晚,黃遵憲隨何如璋由上海乘輪船啟程
,一行30余人
,最后在神戶登陸
,開始了在日本的外交活動
。黃遵憲在日本任職四年
,漫游各地,參加各種集會
,結交各方面的人士
,與許多日本朋友結下了深厚的友情
,積極倡導中日睦鄰友好
,曾被日本歷史學界稱為中國“最有風度
、最有教養(yǎng)的外交家”
。曾詩贈日本友人表達了希望中日兩國人民世代友好
,繁榮富強的愿望
。但對日本政府吞并琉球
、侵略朝鮮的行徑,他則加以抵制
,據(jù)理力爭。他的詩作在日本人士中廣受歡迎
,日人贊他為“裁云縫月之高手”
。他又以日本歷史
、政治
、景物
、風俗等為題材
,作《日本雜事詩》200余首
,開拓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新境界
。
1879年(光緒五年)
,日本吞并琉球
,駐日大臣何如璋給總理衙門和北洋大臣的重要文件共10余萬字
,分析了日本國情
,陳述了我國應采取的對策
,指出:“琉球如亡,不出數(shù)年
,閩海先受其禍
。”這些預見都被后來的事實所證明
。而這些文件絕大部分都是由黃遵憲草擬的。但清政府卻沒有采納黃遵憲在外交政策方面的意見
,終使琉球成為日本侵略政策下的犧牲品
。黃遵憲只好把他滿腔悲憤寄托在他的詩篇《琉球歌》里
。
1880年(光緒六年)
,日本友人源輝聲先生在征得黃遵憲同意后
,把《日本雜事詩》的部分原稿
,埋藏在東京墨江畔的家里
,由黃遵憲題寫了“日本雜事詩最初稿?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本艂€字,刻石豎碑
,作為中日兩國人民永久友誼的象征。在日本期間
,黃遵憲開始接觸從西方傳播到日本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自由學說
。當他讀了法國啟蒙運動先驅(qū)盧梭
、孟德斯鳩的著作后
,“心志為之一變
,以為太平世必在民主”
,領悟到“所當師四夷”,“中國必變從西法”
,思想有了明顯的轉(zhuǎn)變
。并把此思想和想法對何如漳分享
。正是這種思想的形成
,使他后來成為我國維新變法運動的積極倡導者
。在日本期間
,黃遵憲清楚地看到
,日益強盛起來的日本正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和朝鮮
。
1880年(光緒六年)
,黃遵憲通過對朝鮮信使金弘集的忠告,闡明了他的東北亞地緣政治主張。他在和中國駐日公使何如璋聯(lián)合給朝廷的建議中說:“故論中國今日之勢
,能于朝鮮設駐扎辦事大臣
,依蒙古西藏之例
,凡內(nèi)國之政治
,及外國之條約
,皆由中國為之主持,庶外人不敢覬覦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駐日期間,黃遵憲深入了解日本國情
,搜集了200多種資料
,撰寫《日本國志》(1887年成書)
,全書共四十卷,五十余萬字
,詳細論述日本變革的經(jīng)過及其得失
,借以提出中國改革的主張。
1882年(光緒八年),調(diào)任駐美國舊金山總領事
。3月30日
,黃遵憲剛剛踏上這塊美洲大陸,就碰上美國統(tǒng)治集團發(fā)動的排華事件
。美國議院制訂了《限制華工條例》15條
,多名舊金山僑民被當?shù)卣浴安恍l(wèi)生”為借口而被捕入獄。此前
,黃遵憲就此已向清政府提出對策
,但昏庸腐朽且怯懦的清政府卻根本沒有采納。因此
,他只能在自己職權范圍內(nèi)
,憑著一顆熱愛僑胞的心盡力保護中國僑民。有一次
,美國地方政府又向華工尋釁
。他們派官員到華人的居住區(qū)進行“巡視”,然后以華人不講衛(wèi)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