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綜合瀏覽區(qū) >> 歷史人物

      黃遵憲

      佚名 2023-06-05 22:34:25

      黃遵憲

      黃遵憲于1848年4月27日生于廣東梅州(梅縣)

      。他的一生可分為四個階段:即讀書應試階段(1863~1876);出使階段(1877~1894)
      ;參加變法階段(1895~1898);鄉(xiāng)居階段(1899~1905)

      1876年中舉人

      ,1877年隨駐日大使何如璋出使日本
      ,曾被日本歷史學界稱為中國“最有風度、最有教養(yǎng)的外交家”
      。駐日期間
      ,撰寫《日本國志》(1887年成書),全書共四十卷
      ,五十余萬字,詳細論述日本變革的經(jīng)過及其得失
      ,借以提出中國改革的主張
      。駐日期間,針對日本于1875年派兵占領琉球
      ,建議對日本采取強硬的政策和立場。1882年
      ,調(diào)任駐美國舊金山總領事
      。適逢美國議院制訂了《限制華工條例》15條,舊金山僑民深受其害
      ,多名僑民被當?shù)卣浴安恍l(wèi)生”為借口而被捕入獄
      。此前,黃遵憲就此已向清政府提出對策
      ,但未被采納。因此
      ,他只能在自己職權范圍內(nèi),盡力保護中國僑民
      。他在視察舊金山華工聚住地之后,親自探望關押華工的美國監(jiān)獄
      ,并叫隨從丈量監(jiān)牢面積
      ,責問美國人:“這里人多地窄、空氣污濁
      ,難道監(jiān)獄里的衛(wèi)生條件要比華僑的住處好嗎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苯?jīng)過黃遵憲的努力,被拘捕的華僑被全部釋放
      。黃遵憲動用國際法
      ,爭得了總領事給華工簽發(fā)執(zhí)照的權利。從此
      ,華工來往中美之間,有法可依

      1890年

      ,黃遵憲以分省補用道任駐英國二等參贊
      ,1891年任駐新加坡總領事,從事改善僑胞待遇
      、保護僑胞財產(chǎn)的工作
      ,發(fā)展華僑教育,取得一定成效
      。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期間
      ,黃遵憲被召回國,任江寧洋務局總辦
      。1895年參與上海強學會
      、與梁啟超、譚嗣同等人創(chuàng)辦《時務報》
      ,任湖南長寶鹽法道,后署理湖南按察使
      。戊戌變法期間輔佐湖南巡撫陳寶箴大力推行變革
      ,倡立的湖南保衛(wèi)局,將近代警政引入中國
      。1898年8月
      ,被任命為出使日本大臣。戊戌變法失敗后
      ,被清政府列為“從嚴懲辦”的維新亂黨,由于外國駐華公使等干預
      ,清政府允許黃遵憲辭職還鄉(xiāng)

      黃遵憲回鄉(xiāng)后仍熱心推進立憲、革命等工作

      ,并潛心新體詩創(chuàng)作,被譽為“詩界革命巨子”
      。同時,他熱心家鄉(xiāng)教育事業(yè)
      ,創(chuàng)立嘉應興學會議所
      ,自任會長,積極興辦新學堂
      。晚年黃遵憲在墻上懸掛興中會會員謝纘泰畫的《時局全圖》
      。1904年冬,即黃逝世前一年
      ,他在《人境廬詩草》最后一首詩《病中紀夢述寄梁任父》中寫道:“……君頭倚我壁
      ,滿壁紅模糊。起起拭眼看
      ,噫吁瓜分圖……?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905年3月28日
      ,黃遵憲病逝于家鄉(xiāng)梅州,終年五十八歲
      。六年后
      ,辛亥革命爆發(fā),封建制度在中國終結

      【文學成就】
      主題題材
      黃遵憲早年即經(jīng)歷動亂

      ,關心現(xiàn)實,主張通今達交以“救時弊”(《感懷》其一)
      。從光緒三年(1877)到二十年(1894),他以外交官身份先后到過日本
      、英國
      、美國、新加坡等地
      。經(jīng)過親自接觸資產(chǎn)階級文明和考察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經(jīng)驗
      ,他明確樹立起“中國必變從西法”(《己亥雜詩》第四十七首自注)的思想,并在新的文化思想激蕩下
      ,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的新探索。他深感古典詩歌“自古至今
      ,而其變極盡矣”
      ,再繼為難。但他深信“詩固無古今也”
      ,“茍能即身之所遇,目之所見
      ,耳之所聞
      ,而筆之于詩,何必古人
      ?我自有我之詩者在矣”(《與朗山論詩書》)
      。他沿著這條道路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
      ,突破古詩的傳統(tǒng)天地
      ,形成了足以自立、獨具特色的“新派詩”
      ,被梁啟超譽為“獨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紀詩界中”(《飲冰室詩話》三二)
      ,成為“詩界革命”的巨匠和旗幟

      黃遵憲的詩“詩之外有事,詩之中有人”(《人境廬詩草自序》)

      ,廣泛反映了詩人經(jīng)歷的時代
      ,具有深厚的歷史內(nèi)容。反帝衛(wèi)國
      、變法圖強是他詩歌的兩大重要主題
      。在反帝方面,從抵抗英法聯(lián)軍到庚子事變
      ,他的詩都有鮮明反映
      。特別是關于中日戰(zhàn)爭,他寫下的《悲平壤》
      、《哀旅順》
      、《哭威海》
      、《臺灣行》、《渡遼將軍歌》等系列詩作
      ,反帝衛(wèi)國思想尤為突出。詩人在這類主題的作品里頌揚抗戰(zhàn),抨擊投降
      ,充滿愛國主義激情和深摯的憂國焦思
      。其中不少篇章,規(guī)模宏偉
      ,形象生動
      ,表現(xiàn)出詩歌大家的氣魄和功力。如《馮將軍歌》中寫到:“將軍一叱人馬驚
      ,從而往者五千人
      。五千人馬排墻進,綿綿延延相擊應
      。轟雷巨炮欲發(fā)聲,既戟交胸刀在頸
      。敵軍披靡鼓聲死
      ,萬頭竄竄紛如蟻。十蕩十決無當前
      ,一日橫馳三百里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睂⒅蟹☉?zhàn)爭中愛國將領馮子材鷙猛無前的英雄形象和馮軍排山倒海的氣勢
      ,活現(xiàn)在紙上。

      黃遵憲早在《感懷》

      、《雜感》
      、《日本雜事詩》等作品中即批判陳腐事物,贊賞派遣留學生和日本明治維新等新事物
      。后來他更以飽滿的熱情謳歌變法維新
      ,期望能通過變革使中華民族重新崛起:“黃人捧日撐空起,要放光明照大千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保ā顿浟喝胃竿辍罚┪煨缯儼l(fā)生,他作《感事》
      、《仰天》等詩痛惜新政夭折
      ,憂虞國家前途,百感交集
      ,情思深摯:“忍言赤縣神州禍
      ,更覺黃人捧日難”(《感事》其八)。但他沒有動搖自己的信念
      ,《己亥雜詩》第四十七首說:

      滔滔海水日趨東,萬法從新要大同

      。后二十年言定驗,手書心史井函中
      。這種堅信變舊趨新的歷史潮流不可扼抑的精神
      ,貫穿在他的詩作中。

      值得注意的是

      ,處于新舊交替時代的黃遵憲的詩歌
      ,較早地描寫了海外世界以及伴隨近代科學而涌現(xiàn)的新事物
      ,拓寬了題材和反映生活的領域,寫出了古典詩歌所沒有的新內(nèi)容
      。他的《今別離》四首分別吟詠在出現(xiàn)輪船
      、火車、電報
      、照相和已知東西兩半球晝夜相反的條件下,離別的新況味
      ,別開生面,令人耳目一新
      。詩人將新學理融入詩意內(nèi)涵以表現(xiàn)同種一家等人生理想和事物變化轉(zhuǎn)換之理
      ,一新詩境,別饒興味
      。詩人在這首詩里說“足遍五洲多異想”,他從一個封建國家踏進資本主義世界
      ,事事物物都觸動他的詩心歌緒,把古人不曾接觸的海外世界反映到中國詩歌中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栋嗽率逡固窖笾壑型伦鞲琛芬粤髅篮厘吹墓P墨,勾勒出太平洋上夜航獨有的情境
      。至如各國奇異的風光
      ,如日本的櫻花(《櫻花歌》),倫敦的大霧(《倫敦大霧行》)
      ,巴黎的鐵塔(《登巴黎鐵塔》)
      ,錫蘭島的臥佛(《錫蘭島臥佛》)等,無不收攝在詩人的筆下
      。海外詩篇也涉及外國民俗與時事政治?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度毡倦s事詩》從多方面反映了日本的歷史和社會生活
      。《紀事》詩富有風趣地描寫了美國總統(tǒng)大選時
      ,共和
      、民主兩黨千方百計宣傳自己、激烈爭奪選民的情景

      黃遵憲藝術特點
      黃遵憲說“風雅不亡由善作,光豐之后益矜奇”(《酬曾重伯編修》其二)

      ,他深知詩歌的生命在于變化與創(chuàng)造
      。他的詩就是在廣泛吸取前人成就的基礎上,本著“善作”的精神
      ,沿著“矜奇”的趨勢
      ,推陳出新,加以創(chuàng)造
      ,形成自己的獨特面目
      。首先
      ,他的詩雖然常有一種前瞻追求的浪漫豪情
      ,但更主要的方面是真切的寫實。他有不少宏篇巨制
      ,篇幅都超越古人
      ,往往自成某一方面小史,如《番客篇》近于華僑南洋開發(fā)史
      ,《逐客篇》堪稱赴美華工血淚史,《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不啻作者的家族史與童年生活史
      。他善于以細致的筆墨敘事
      、狀物、寫景
      ,鋪排場面,勾畫人物
      ,既內(nèi)容豐富,又形象生動
      。如《渡遼將軍歌》形象鮮明地刻畫出吳大?這個人物
      。吳本是湖南巡撫,喜好金石
      ,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
      ,恰好購得一枚漢印
      ,印文為“渡遼將軍”,自以為是封侯之兆
      ,遂請纓出師
      。開篇寫其出征的盛氣:“聞雞夜半投袂起,檄告東人我來矣
      。此行領取萬戶侯
      ,豈謂區(qū)區(qū)不余畀!”豪氣沖天
      。篇中寫其朝會諸將的場面:

      ……歲朝大會召諸將,鋼爐銀燭圍紅氈

      。酒酣舉白再行酒
      ,拔刀親割生彘肩。自言平生習槍法
      ,煉目煉臂十五年
      。目光紫電閃不動
      ,袒臂示客如鐵堅?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春訉浗韼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蕭娘呂姥殊可憐?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从嗌像R快殺賊
      ,左盤右辟誰當前
      。鴨綠之江碧蹄館,坐令萬里銷鋒煙
      。坐中黃曾大手筆
      ,為我勒碑銘燕然!

      吳大言不慚之態(tài)

      ,不可一世之概,活龍活現(xiàn)
      。然而“兩軍相接戰(zhàn)甫交
      ,紛紛鳥散空營逃”。前之氣勢如虎
      ,后之怯懦如鼠
      ,在強烈的反差中有力地勾畫出其丑陋形象
      。其次,為了表現(xiàn)豐富的現(xiàn)實內(nèi)容
      ,作者比較注意吸取古人以文為詩的經(jīng)驗
      ,所謂“以單行之神運俳偶之體”,“用古文家伸縮離合之法以入詩”(《人境廬詩草自序》)
      。但取其長而避其短
      ,在篇章結構上,注意波瀾曲折
      ,長而不板
      ;敘寫上多用比興與描寫,減少抽象直陳
      ;議論盡量精要
      ,并安置于描寫之后
      ,使之有水到渠成
      、畫龍點睛之妙。再次
      ,作者廣泛采摘語言資料,“自群經(jīng)三史
      ,逮于周秦諸子之書
      ,許鄭諸家之注
      ,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
      ,皆采取而假借之”(《人境廬詩草自序》),同時又不排斥“流俗語”(《雜感》其二)
      。這使他的詩歌詞匯豐贍
      ,富于表現(xiàn)力
      ,典雅之中多生氣與變化。但他用典雅詞語過多
      ,不免帶來艱奧晦澀的缺陷
      。黃遵憲的詩“以舊風格含新意境”,體現(xiàn)了由舊到新的過渡

      黃遵憲的個人作品

      黃遵憲是中國近代文學史上詩界革命的最早倡導者

      。由客家商民而上升到官宦的家庭帶有的平民氣息和現(xiàn)實精神影響著黃遵憲
      ,他從中年以后又親身經(jīng)歷了戊戌前后一系列的政治風浪,這在他心中掀起了軒然巨波
      。所有這些
      ,為他提供了創(chuàng)作新意境
      、新風格
      、表現(xiàn)新事物的“新派詩”的很好的生活基礎和思想感情基礎。他忠實地表現(xiàn)了生活在那個時代的先進的知識分子的愛國熱忱
      、痛苦矛盾
      、理想追求
      ,忠實記錄了中國在那個歷史新階段的許多震撼人心的事件,構成他的詩作的新內(nèi)容的兩個重要因素是題材新穎
      、主題新穎
      。表現(xiàn)了新時代的生活,新時代的要求
      ,新時代的文化風貌、政治風云
      ,反映了近百年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滲透著現(xiàn)實主義精神,貫穿著反帝愛國圖新的精神

      黃遵憲的詩歌基于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
      ,同時也帶有浪漫主義的瑰麗色彩
      ,為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的詩界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礎。他以“舊風格含新意境”為追求目標
      ,努力要使我國古典詩歌的舊傳統(tǒng)
      、舊風格與新時代、新內(nèi)容所要求的新意境
      、新風格能夠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運用現(xiàn)實主義方法
      ,反映近代史上的重大事變
      ,特別是反映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因而有“詩史”之稱
      。他的詩表現(xiàn)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對封建專制主義
      、封建學術文化和舊禮教的批判精神
      。還利用詩歌直接為改良主義運動服務,宣傳改良主義思想
      ,宣傳外國的科學文明
      。他的創(chuàng)作基本上實踐了他的理論
      ,取得了成功,以其富有獨創(chuàng)性的藝術在近代詩壇大放異彩
      。 黃遵憲早年即經(jīng)歷動亂
      ,關心現(xiàn)實
      ,主張通今達交以“救時弊”(《感懷》其一)
      。從1877年(光緒三年)到1894年(光緒二十年),他以外交官身份先后到過日本
      、英國、美國
      、新加坡等地。經(jīng)過親自接觸資產(chǎn)階級文明和考察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經(jīng)驗
      ,他明確樹立起“中國必變從西法”(《己亥雜詩》第四十七首自注)的思想
      ,并在新的文化思想激蕩下
      ,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的新探索。他深感古典詩歌“自古至今
      ,而其變極盡矣”
      ,再繼為難
      。但他深信“詩固無古今也”,“茍能即身之所遇
      ,目之所見
      ,耳之所聞,而筆之于詩
      ,何必古人?我自有我之詩者在矣”(《與朗山論詩書》)
      。他沿著這條道路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
      ,突破古詩的傳統(tǒng)天地
      ,形成了足以自立、獨具特色的“新派詩”
      ,成為“詩界革命”的巨匠和旗幟

      黃遵憲的詩“詩之外有事
      ,詩之中有人”(《人境廬詩草自序》)
      ,廣泛反映了詩人經(jīng)歷的時代,具有深厚的歷史內(nèi)容
      ,是一塊標志我國古典詩歌發(fā)展到最后階段轉(zhuǎn)向革新時期的里程碑
      。反帝衛(wèi)國
      、變法圖強是他詩歌的兩大重要主題。在反帝方面
      ,從抵抗英法聯(lián)軍到庚子事變
      ,他的詩都有鮮明反映
      。特別是關于中日戰(zhàn)爭
      ,他寫下的《悲平壤》
      、《哀旅順》、《哭威?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臺灣行》、《渡遼將軍歌》等系列詩作
      ,反帝衛(wèi)國思想尤為突出
      。詩人在這類主題的作品里頌揚抗戰(zhàn)
      ,抨擊投降
      ,充滿愛國主義激情和深摯的憂國焦思。其中不少篇章
      ,規(guī)模宏偉
      ,形象生動
      ,表現(xiàn)出詩歌大家的氣魄和功力。如《馮將軍歌》中寫到:“將軍一叱人馬驚
      ,從而往者五千人
      。五千人馬排墻進
      ,綿綿延延相擊應。轟雷巨炮欲發(fā)聲
      ,既戟交胸刀在頸。敵軍披靡鼓聲死
      ,萬頭竄竄紛如蟻。十蕩十決無當前
      ,一日橫馳三百里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睂⒅蟹☉?zhàn)爭中愛國將領馮子材鷙猛無前的英雄形象和馮軍排山倒海的氣勢,活現(xiàn)于紙上

      黃遵憲早在《感懷》
      、《雜感》、《日本雜事詩》等作品中即批判陳腐事物
      ,贊賞派遣留學生和日本明治維新等新事物
      。后來他更以飽滿的熱情謳歌變法維新
      ,期望能通過變革使中華民族重新崛起:“黃人捧日撐空起,要放光明照大千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ā顿浟喝胃竿辍罚┪煨缯儼l(fā)生
      ,他作《感事》、《仰天》等詩痛惜新政夭折
      ,憂虞國家前途,百感交集
      ,情思深摯:“忍言赤縣神州禍
      ,更覺黃人捧日難”(《感事》其八)
      。但他沒有動搖自己的信念
      ,《己亥雜詩》第四十七首說:
      滔滔海水日趨東,萬法從新要大同
      。后二十年言定驗
      ,手書心史井函中
      。這種堅信變舊趨新的歷史潮流不可扼抑的精神
      ,貫穿在他的詩作中

      值得注意的是
      ,處于新舊交替時代的黃遵憲的詩歌,較早地描寫了海外世界以及伴隨近代科學而涌現(xiàn)的新事物
      ,拓寬了題材和反映生活的領域
      ,寫出了古典詩歌所沒有的新內(nèi)容。他的《今別離》四首分別吟詠在出現(xiàn)輪船
      、火車
      、電報、照相和已知東西兩半球晝夜相反的條件下
      ,離別的新況味,別開生面
      ,令人耳目一新。詩人將新學理融入詩意內(nèi)涵以表現(xiàn)同種一家等人生理想和事物變化轉(zhuǎn)換之理
      ,一新詩境
      ,別饒興味
      。詩人在這首詩里說“足遍五洲多異想”
      ,他從一個封建國家踏進資本主義世界,事事物物都觸動他的詩心歌緒
      ,把古人不曾接觸的海外世界反映到中國詩歌中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栋嗽率逡固窖笾壑型伦鞲琛芬粤髅篮厘吹墓P墨
      ,勾勒出太平洋上夜航獨有的情境。至如各國奇異的風光
      ,如日本的櫻花(《櫻花歌》)
      ,倫敦的大霧(《倫敦大霧行》)
      ,巴黎的鐵塔(《登巴黎鐵塔》)
      ,錫蘭島的臥佛(《錫蘭島臥佛》)等,無不收攝在詩人的筆下
      。海外詩篇也涉及外國民俗與時事政治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度毡倦s事詩》從多方面反映了日本的歷史和社會生活?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都o事》詩富有風趣地描寫了美國總統(tǒng)大選時
      ,共和、民主兩黨千方百計宣傳自己
      、激烈爭奪選民的情景
      。 《日本雜事錄》二卷

      《日本國志》四十卷
      ,1898年上海圖書集成印書局出版、浙江書局重刊

      《人境廬詩草》十一卷(1902年定稿),1911年刊印于日本

      吳振清等編《黃遵憲集》
      ,天津人民出版社

      詩詞有:《雜感》、《今別離其一》
      、《日本雜事詩》
      、《題梁任父同年》、《上岳陽樓》等

      《夜起》 黃遵憲 全文翻譯

      千聲檐鐵百淋鈴

      ,雨橫風狂暫一停

      正望雞鳴天下白
      ,又驚鵝擊海東青。
      沉陰噎噎何多日
      ,殘月暉暉尚幾星

      斗室蒼茫吾獨立
      ,萬家酣睡幾人醒


      黃遵憲(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漢族客家人,字公度
      ,別號人境廬主人
      ,清朝詩人
      ,外交家
      、政治家、教育家

      黃遵憲出生于廣東嘉應州,1876年中舉人
      ,歷充師日參贊
      、舊金山總領事
      、駐英參贊
      、新加坡總領事,戊戌變法期間署湖南按察使
      ,助巡撫陳寶箴推行新政。工詩
      ,喜以新事物熔鑄入詩
      ,有“詩界革新導師”之稱
      。黃遵憲的作品有《人境廬詩草》、《日本國志》
      、《日本雜事詩》等。被譽為“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

      1人物生平
      參加科舉
      1863年-1876年之間黃遵憲在家庭的影響和塾師的指導下
      ,黃遵憲的學習不斷有長進。
      1873年(同治十二年)黃遵憲26歲時
      ,考取了拔貢生

      1874年(同治十三年)春
      ,黃遵憲啟程去北京,參加順天(清朝沿用明朝舊制
      ,以北京為 順天府)鄉(xiāng)試
      。當時他父親黃鴻藻正在北京戶部任職
      ,于是父兒倆生活在一起
      。由于黃鴻藻的薪俸不多,所以他們的生活很簡樸
      。在北京
      ,黃遵憲交了一些朋友
      ,還結識了一些官場上的人物
      ,這對他以后的政治生活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1876年(光緒二年),他隨父親到山東煙臺作了一次漫游
      ,見到了洋務派官僚張蔭桓
      、李鴻章等人
      。黃遵憲在他們面前侃侃而談,引起了他們對這位年輕人的興趣和注意
      。李鴻章竟當著別人的面稱道黃遵憲為“霸才”
      。以李鴻章當時權勢和地位
      ,能如此推重黃遵憲這樣一位初出茅廬的后輩
      ,使黃遵憲大有“知遇”之感
      。這是黃遵憲和洋務派發(fā)生聯(lián)系的開始。
      1876年(光緒二年)參加順天考試
      ,被錄取為第141名舉人,并以五品銜挑選知縣用

      外交生涯
      1877年(光緒三年)
      ,黃遵憲的同鄉(xiāng)
      、翰林院侍講何如璋
      ,被任命為中國第一任駐日公使后邀請他一起去日本。黃遵憲考取舉人后
      ,家人都希望他再考進士
      ,反對他去日本
      。他不顧家人和親友的反對
      ,毅然拋棄科舉仕途
      ,選擇了到海外從事外交工作的職業(yè)
      。經(jīng)過何如漳的推薦
      ,黃遵憲被任命為駐日參贊官,隨行出使日本
      。出使前夕
      ,黃遵憲寫詞表達了他希望在對日外交工作中施展才能
      ,實現(xiàn)抱負的心情

      1877年(光緒三年)11月26日傍晚,黃遵憲隨何如璋由上海乘輪船啟程
      ,一行30余人
      ,最后在神戶登陸
      ,開始了在日本的外交活動
      。黃遵憲在日本任職四年
      ,漫游各地,參加各種集會
      ,結交各方面的人士
      ,與許多日本朋友結下了深厚的友情
      ,積極倡導中日睦鄰友好
      ,曾被日本歷史學界稱為中國“最有風度
      、最有教養(yǎng)的外交家”
      。曾詩贈日本友人表達了希望中日兩國人民世代友好
      ,繁榮富強的愿望
      。但對日本政府吞并琉球
      、侵略朝鮮的行徑,他則加以抵制
      ,據(jù)理力爭。他的詩作在日本人士中廣受歡迎
      ,日人贊他為“裁云縫月之高手”
      。他又以日本歷史
      、政治
      、景物
      、風俗等為題材
      ,作《日本雜事詩》200余首
      ,開拓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新境界

      1879年(光緒五年)
      ,日本吞并琉球
      ,駐日大臣何如璋給總理衙門和北洋大臣的重要文件共10余萬字
      ,分析了日本國情
      ,陳述了我國應采取的對策
      ,指出:“琉球如亡,不出數(shù)年
      ,閩海先受其禍
      。”這些預見都被后來的事實所證明
      。而這些文件絕大部分都是由黃遵憲草擬的。但清政府卻沒有采納黃遵憲在外交政策方面的意見
      ,終使琉球成為日本侵略政策下的犧牲品
      。黃遵憲只好把他滿腔悲憤寄托在他的詩篇《琉球歌》里

      1880年(光緒六年)
      ,日本友人源輝聲先生在征得黃遵憲同意后
      ,把《日本雜事詩》的部分原稿
      ,埋藏在東京墨江畔的家里
      ,由黃遵憲題寫了“日本雜事詩最初稿?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本艂€字,刻石豎碑
      ,作為中日兩國人民永久友誼的象征。在日本期間
      ,黃遵憲開始接觸從西方傳播到日本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自由學說
      。當他讀了法國啟蒙運動先驅(qū)盧梭
      、孟德斯鳩的著作后
      ,“心志為之一變
      ,以為太平世必在民主”
      ,領悟到“所當師四夷”,“中國必變從西法”
      ,思想有了明顯的轉(zhuǎn)變
      。并把此思想和想法對何如漳分享
      。正是這種思想的形成
      ,使他后來成為我國維新變法運動的積極倡導者
      。在日本期間
      ,黃遵憲清楚地看到
      ,日益強盛起來的日本正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和朝鮮

      1880年(光緒六年)
      ,黃遵憲通過對朝鮮信使金弘集的忠告,闡明了他的東北亞地緣政治主張。他在和中國駐日公使何如璋聯(lián)合給朝廷的建議中說:“故論中國今日之勢
      ,能于朝鮮設駐扎辦事大臣
      ,依蒙古西藏之例
      ,凡內(nèi)國之政治
      ,及外國之條約
      ,皆由中國為之主持,庶外人不敢覬覦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駐日期間,黃遵憲深入了解日本國情
      ,搜集了200多種資料
      ,撰寫《日本國志》(1887年成書)
      ,全書共四十卷,五十余萬字
      ,詳細論述日本變革的經(jīng)過及其得失
      ,借以提出中國改革的主張。
      1882年(光緒八年),調(diào)任駐美國舊金山總領事
      。3月30日
      ,黃遵憲剛剛踏上這塊美洲大陸,就碰上美國統(tǒng)治集團發(fā)動的排華事件
      。美國議院制訂了《限制華工條例》15條
      ,多名舊金山僑民被當?shù)卣浴安恍l(wèi)生”為借口而被捕入獄。此前
      ,黃遵憲就此已向清政府提出對策
      ,但昏庸腐朽且怯懦的清政府卻根本沒有采納。因此
      ,他只能在自己職權范圍內(nèi)
      ,憑著一顆熱愛僑胞的心盡力保護中國僑民。有一次
      ,美國地方政府又向華工尋釁
      。他們派官員到華人的居住區(qū)進行“巡視”,然后以華人不講衛(wèi)生
      ,違反了政府的衛(wèi)生條例
      ,應予以拘留和罰款的處置。許多華人因此遭到逮捕
      ,監(jiān)獄被關得滿滿的。黃遵憲聞訊
      ,視察舊金山華工聚住地
      ,親自探望關押華工的美國監(jiān)獄,并叫隨從丈量監(jiān)牢面積
      ,責問美國人:“這里人多地窄
      、空氣污濁,難道監(jiān)獄里的衛(wèi)生條件要比華僑的住處好嗎
      ?”美國官員被問得啞口無言
      。經(jīng)過黃遵憲的努力,被拘捕的華僑被全部釋放
      。黃遵憲的正義行動
      ,受到了華人一致的稱贊。黃遵憲動用國際法
      ,爭得了總領事給華工簽發(fā)執(zhí)照的權利
      。從此,華工來往中美之間
      ,有法可依

      1884年(光緒十年),美國總統(tǒng)選舉,他目擊其事
      ,作《紀事》
      ,揭露了美國政壇的黑暗,但由此得出“共和政體不可施于今日吾國”的結論
      ,則是思想認識上的倒退

      返鄉(xiāng)編纂
      1884年(光緒十年),黃遵憲的母親病故

      1885年(光緒十一年)8月
      ,他從美國請假回國,又重新對《日本國志》進行編寫
      ,直到1887年(光緒十三年)的夏天
      ,這部書終于完成?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度毡緡尽饭?0卷
      ,約50余萬字,編目為國統(tǒng)志
      、鄰交志
      、天文志、地理志
      、職官志
      、食貨志、兵志
      、邢法志
      、學術志、禮俗志
      、物產(chǎn)志
      、工藝志12部分。詳細介紹了日本的歷史和現(xiàn)狀
      ,特別著重介紹了明治維新以后采取的改革措施及成效
      。書成之日,黃遵憲寫下了《書成志感》
      ,表達了他的心情
      。《吾妻鏡》是日本一部編年體的史書
      ,《千秋金鑒錄》是唐朝張九齡編寫的歷史書
      。黃遵憲希望借鑒日本的經(jīng)驗,通過維新變法使中國繁榮富強起來
      。這部書的問世
      ,大大加深了中國人對日本國的認識,成為當是中國人了解和研究日本的必讀參考書。
      1885年(光緒十一年)
      ,他又作長詩《馮將軍歌》
      ,用剛勁的筆法,勾劃出在中法戰(zhàn)爭挫敗強敵的老將軍馮子材的英雄形象

      1885年(光緒十一年)10月
      ,黃遵憲抵達廣州,先赴梧州探望父親
      ,然后乘船回嘉應州
      。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xiāng)
      ,家人和鄉(xiāng)親門都前來看望他
      ,爭著向他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有的問題荒誕又有趣
      ,黃遵憲巧妙地解答了這一道道“難題”
      。客人走后
      ,一家人親親熱熱地圍燈團坐
      ,只是再不能見到慈母,黃遵憲不免傷心地落下淚來
      。接著黃遵憲就開始為《日本國志》的最后編纂而忙碌

      1886年(光緒十二年),張蔭桓被任命為駐美使臣
      ,他希望黃遵憲能繼續(xù)擔任駐舊金山領事
      ,被黃遵憲辭卻。同年
      ,洋務派官僚、兩廣總督張之洞
      ,又意欲命黃遵憲巡察南海各島
      ,也被黃遵憲辭卻。黃遵憲專心致力于《日本國志》的修改
      、編纂
      ,直到1887年(光緒十三年)夏終于完成,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刊行
      。全書共40卷
      ,50余萬言,書中結合中國現(xiàn)實發(fā)表議論
      ,明顯表現(xiàn)出以明治維新作為改革模式的觀念
      。該書對甲午戰(zhàn)后興起的維新熱潮有深刻的影響。
      1889年(光緒十五年),駐法公使薛福成見到《日本國志》這本書
      ,十分欣賞
      ,連聲稱贊,為此他十分器重黃遵憲
      ,并為《日本國志》作了序
      。同年,薛福成被任命出使英
      、法
      、意、比四國
      ,經(jīng)薛福成推薦
      ,清政府任命黃遵憲為駐英二等參贊,隨同薛福成赴歐洲
      。這樣
      ,黃遵憲再次開始了他的出使生活。
      二次外交
      1890年(光緒十六年)2月
      ,薛福成乘船到達香港
      ,黃遵憲自嘉應州前來與薛福成會合,登船
      。他們從香港啟程
      ,經(jīng)過了越南、新加坡
      、錫蘭(今斯里蘭卡)入紅海
      ,經(jīng)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再經(jīng)過法國馬賽
      、巴黎
      ,最后到達英國倫敦。一路上
      ,黃遵憲被異國風土人情所吸引
      ,更為亞洲弱小國家遭淪喪而感嘆。在英國期間
      ,黃遵憲接觸了英國政界上層人物
      ,仔細考察了英國君主立憲的政治制度。他非常推崇這種制度
      ,后來維新變法期間
      ,黃遵憲在湖南,協(xié)助陳寶箴實行地方自治制度
      ,就是以英國為模式的
      。黃遵憲以分省補用道任駐英國二等參贊
      ,不久,黃遵憲又被調(diào)任新加坡總領事
      。后來薛福成在《出使英法意比四國日記》中提到了調(diào)任黃遵憲一事的原委
      。那是因為當時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給朝廷的報告中,說他奉命巡洋時
      ,抵達新加坡一帶
      ,目睹當?shù)厝A僑因為中國政府沒有設領事館,受了洋人的欺凌剝削
      ,有冤無處訴
      。他請求中國政府速派領事到新加坡附近各島。薛福成考慮將新加坡領事改為總領事
      ,就可以兼辦其他各埠的僑務
      。經(jīng)過考慮,他決定委派黃遵憲
      。因為此人“歷練有識
      ,持己謹嚴,接物和平
      ,允堪勝任”
      。從薛福成的這幾句評價里,可以看出黃遵憲此時已是一個成熟老練的外交家了

      1891年(光緒十七年)秋
      ,黃遵憲到新加坡任總領事,從事改善僑胞待遇
      、保護僑胞財產(chǎn)的工作
      ,發(fā)展華僑教育,取得一定成效
      。經(jīng)過黃遵憲的力爭
      ,清政府頒布了一些保護華僑的規(guī)定,以后
      ,黃遵憲又創(chuàng)立了給華僑頒發(fā)“護照”的制度
      。黃遵憲在新加坡任總領事,3年有余
      ,期間身體一直不好,約有一半日子是在養(yǎng)病中渡過的
      。盡管如此
      ,黃遵憲仍帶病堅持工作,處理外交事務外
      ,對華僑事務特別關心
      。另經(jīng)黃遵憲據(jù)理力爭
      ,英國政府終答應中國在吉隆坡等地設副領事。
      1894年(光緒二十年)
      ,爆發(fā)了中日甲午戰(zhàn)爭
      。身在異國的黃遵憲,思念祖國
      ,十分關注戰(zhàn)事的發(fā)展
      。致力維新變法1894年(光緒二十年)底,黃遵憲結束了十幾年的外交生涯
      ,回到國內(nèi)
      ,任江寧洋務局總辦。
      參加變法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春天
      ,黃遵憲懷著滿腔憂國之情去江寧(今南京)拜見張之洞
      ,但黃遵憲未沒有受到重視。黃遵憲在湖北辦理教案期間
      ,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
      ,聽說臺灣被割讓,黃遵憲心情十分悲痛
      ,然而黃遵憲并沒有“被發(fā)入空山”
      ,而是以極大的熱情,投身到康有為掀起的維新變法的運動中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參與上海強學會
      、與梁啟超、譚嗣同等人創(chuàng)辦《時務報》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9月
      ,急于變法維新的光緒皇帝在北京召見了黃遵憲。光緒問:“泰西之政何以勝中國
      ?”黃遵憲回答:“泰西之強
      ,悉須由變法。臣在倫敦
      ,聞父老言
      ,百年以前,尚不如中華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毖哉Z之中學西方而又保持中國自信的意義不言自明。光緒帝“驚喜天顏微一笑”
      ,乃決定要重用黃遵憲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夏,黃遵憲被任命湖南長寶鹽法道
      ,負責管理一省食鹽的生產(chǎn)和運銷
      ,同時兼管一路的錢谷和刑名
      。黃遵憲到達湖南后,原湖南按察使李經(jīng)義因事進京
      ,由黃遵憲代理湖南按察使
      ,掌管一省刑獄和官吏的考核。當時湖南巡撫陳寶箴是支持變法的新派人物
      ,黃遵憲上任后
      ,積極協(xié)助陳寶箴進行政治、經(jīng)濟
      、文化
      、教育各方面的改革。在黃遵憲的建議下
      ,陳寶箴同意創(chuàng)辦一所時務學堂
      ,以培植變法人材。黃遵憲還提出邀請梁啟超來湖南擔任時務學堂的總教習
      。梁啟超到湖南后
      ,倡議創(chuàng)辦南學會,以推動地方自治
      。南學會雖名為學會
      ,但實際上卻具有地方議會的規(guī)模。南學會總會每7天講演一次
      。由梁啟超
      、黃遵憲、譚嗣同等人主講
      ,闡述國際形勢和國內(nèi)大事
      ,宣傳維新變法思想,主張發(fā)展地方民族工業(yè)
      。南學會成立后
      ,黃遵憲共作了9次講演,其中南學會舉行的第一次講演會就是由黃遵憲講的
      。由于黃遵憲多年海外生活的經(jīng)歷和生動的語言
      ,使聽者大開眼界,黃遵憲也因此名聲大震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冬
      ,德國強占膠州灣,瓜分危機迫在眉睫
      ,康有為再次上書光緒皇帝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鞍偃站S新”正式開始。由于維新派對政治
      、經(jīng)濟
      、文化、軍事的改革
      ,觸犯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
      ,遭到他們極力反對。8月
      ,黃遵憲被任命為出使日本大臣
      。9月21日,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
      ,囚禁了光緒皇帝
      ,并宣布“親政”,下令逮捕維新派
      ,百日維新失敗了
      。10月9日,上海道蔡鈞奉命將黃遵憲扣留于洋務局
      ,派200余人圍守
      ,候命押解北上。然而黃遵憲并沒有遭到殺害
      ,成為維新派領導人中少數(shù)幸存者之一
      ,這一方面是由于他平日交游廣闊,朝中有人幫他說情
      ,更主要的則是英國
      、日本等國出面,對清政府施加壓力
      。英國駐上?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傤I事向清政府聲言:“如中國政府欲將黃遵憲不問其所得何罪,必治以死
      ,則我國必出力救援
      ,以免其不測之禍?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比毡抉v華公使也向清政府提出交涉
      ,聲言查辦黃遵憲,“有傷兩國交誼”
      。這就使頑固派不得不有所顧忌
      ,只好釋放了黃遵憲。10月15日
      ,黃遵憲乘舟南歸

      鄉(xiāng)居階段
      1899年-1905年之間黃遵憲回鄉(xiāng)后仍熱心推進立憲
      、革命等工作,并潛心新體詩創(chuàng)作
      ,被譽為“詩界革命巨子”
      。同時,他熱心家鄉(xiāng)教育事業(yè)
      ,創(chuàng)立嘉應興學會議所
      ,自任會長,積極興辦新學堂
      。晚年黃遵憲在墻上懸掛興中會會員謝纘泰畫的《時局全圖》
      。1904年(光緒三十年)冬,黃遵憲在《人境廬詩草》最后一首詩《病中紀夢述寄梁任父》中寫道:“……君頭倚我壁
      ,滿壁紅模糊
      。起起拭眼看,噫吁瓜分圖……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3月28日,黃遵憲病逝于家鄉(xiāng)梅州
      ,終年五十八歲
      。六年后,辛亥革命爆發(fā)
      ,封建制度在中國終結

      2個人作品
      詩作思想
      黃遵憲是中國近代文學史上詩界革命的最早倡導者。由客家商民而上升到官宦的家庭帶有的平民氣息和現(xiàn)實精神影響著黃遵憲
      ,他從中年以后又親身經(jīng)歷了戊戌前后一系列的政治風浪
      ,這在他心中掀起了軒然巨波。所有這些
      ,為他提供了創(chuàng)作新意境
      、新風格、表現(xiàn)新事物的“新派詩”的很好的生活基礎和思想感情基礎
      。他忠實地表現(xiàn)了生活在那個時代的先進的知識分子的愛國熱忱
      、痛苦矛盾、理想追求
      ,忠實記錄了中國在那個歷史新階段的許多震撼人心的事件
      ,構成他的詩作的新內(nèi)容的兩個重要因素是題材新穎、主題新穎
      。表現(xiàn)了新時代的生活
      ,新時代的要求,新時代的文化風貌、政治風云
      ,反映了近百年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滲透著現(xiàn)實主義精神,貫穿著反帝愛國圖新的精神

      黃遵憲的詩歌基于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
      ,同時也帶有浪漫主義的瑰麗色彩,為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的詩界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礎
      。他以“舊風格含新意境”為追求目標,努力要使我國古典詩歌的舊傳統(tǒng)
      、舊風格與新時代
      、新內(nèi)容所要求的新意境、新風格能夠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
      。運用現(xiàn)實主義方法
      ,反映近代史上的重大事變,特別是反映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因而有“詩史”之稱
      。他的詩表現(xiàn)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對封建專制主義、封建學術文化和舊禮教的批判精神
      。還利用詩歌直接為改良主義運動服務
      ,宣傳改良主義思想,宣傳外國的科學文明
      。他的創(chuàng)作基本上實踐了他的理論
      ,取得了成功,以其富有獨創(chuàng)性的藝術在近代詩壇大放異彩

      主題題材
      黃遵憲早年即經(jīng)歷動亂
      ,關心現(xiàn)實,主張通今達交以“救時弊”(《感懷》其一)
      。從1877年(光緒三年)到1894年(光緒二十年)
      ,他以外交官身份先后到過日本、英國
      、美國
      、新加坡等地。經(jīng)過親自接觸資產(chǎn)階級文明和考察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經(jīng)驗
      ,他明確樹立起“中國必變從西法”(《己亥雜詩》第四十七首自注)的思想
      ,并在新的文化思想激蕩下,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的新探索
      。他深感古典詩歌“自古至今
      ,而其變極盡矣”,再繼為難。但他深信“詩固無古今也”
      ,“茍能即身之所遇
      ,目之所見,耳之所聞
      ,而筆之于詩
      ,何必古人?我自有我之詩者在矣”(《與朗山論詩書》)
      。他沿著這條道路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
      ,突破古詩的傳統(tǒng)天地,形成了足以自立
      、獨具特色的“新派詩”
      ,成為“詩界革命”的巨匠和旗幟。
      黃遵憲的詩“詩之外有事
      ,詩之中有人”(《人境廬詩草自序》)
      ,廣泛反映了詩人經(jīng)歷的時代,具有深厚的歷史內(nèi)容
      ,是一塊標志我國古典詩歌發(fā)展到最后階段轉(zhuǎn)向革新時期的里程碑
      。反帝衛(wèi)國、變法圖強是他詩歌的兩大重要主題
      。在反帝方面
      ,從抵抗英法聯(lián)軍到庚子事變,他的詩都有鮮明反映
      。特別是關于中日戰(zhàn)爭
      ,他寫下的《悲平壤》、《哀旅順》
      、《哭威?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贰ⅰ杜_灣行》
      、《渡遼將軍歌》等系列詩作
      ,反帝衛(wèi)國思想尤為突出。詩人在這類主題的作品里頌揚抗戰(zhàn)
      ,抨擊投降
      ,充滿愛國主義激情和深摯的憂國焦思。其中不少篇章
      ,規(guī)模宏偉
      ,形象生動,表現(xiàn)出詩歌大家的氣魄和功力
      。如《馮將軍歌》中寫到:“將軍一叱人馬驚
      ,從而往者五千人
      。五千人馬排墻進,綿綿延延相擊應
      。轟雷巨炮欲發(fā)聲
      ,既戟交胸刀在頸。敵軍披靡鼓聲死
      ,萬頭竄竄紛如蟻
      。十蕩十決無當前,一日橫馳三百里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睂⒅蟹☉?zhàn)爭中愛國將領馮子材鷙猛無前的英雄形象和馮軍排山倒海的氣勢,活現(xiàn)于紙上

      黃遵憲早在《感懷》
      、《雜感》、《日本雜事詩》等作品中即批判陳腐事物
      ,贊賞派遣留學生和日本明治維新等新事物。后來他更以飽滿的熱情謳歌變法維新
      ,期望能通過變革使中華民族重新崛起:“黃人捧日撐空起
      ,要放光明照大千?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ā顿浟喝胃竿辍罚┪煨缯儼l(fā)生
      ,他作《感事》、《仰天》等詩痛惜新政夭折
      ,憂虞國家前途
      ,百感交集,情思深摯:“忍言赤縣神州禍
      ,更覺黃人捧日難”(《感事》其八)
      。但他沒有動搖自己的信念,《己亥雜詩》第四十七首說:
      滔滔海水日趨東
      ,萬法從新要大同
      。后二十年言定驗,手書心史井函中
      。這種堅信變舊趨新的歷史潮流不可扼抑的精神
      ,貫穿在他的詩作中。
      值得注意的是
      ,處于新舊交替時代的黃遵憲的詩歌
      ,較早地描寫了海外世界以及伴隨近代科學而涌現(xiàn)的新事物,拓寬了題材和反映生活的領域
      ,寫出了古典詩歌所沒有的新內(nèi)容
      。他的《今別離》四首分別吟詠在出現(xiàn)輪船、火車、電報
      、照相和已知東西兩半球晝夜相反的條件下
      ,離別的新況味,別開生面
      ,令人耳目一新
      。詩人將新學理融入詩意內(nèi)涵以表現(xiàn)同種一家等人生理想和事物變化轉(zhuǎn)換之理,一新詩境
      ,別饒興味
      。詩人在這首詩里說“足遍五洲多異想”,他從一個封建國家踏進資本主義世界
      ,事事物物都觸動他的詩心歌緒
      ,把古人不曾接觸的海外世界反映到中國詩歌中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栋嗽率逡固窖笾壑型伦鞲琛芬粤髅篮厘吹墓P墨
      ,勾勒出太平洋上夜航獨有的情境。至如各國奇異的風光
      ,如日本的櫻花(《櫻花歌》)
      ,倫敦的大霧(《倫敦大霧行》),巴黎的鐵塔(《登巴黎鐵塔》)
      ,錫蘭島的臥佛(《錫蘭島臥佛》)等
      ,無不收攝在詩人的筆下。海外詩篇也涉及外國民俗與時事政治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度毡倦s事詩》從多方面反映了日本的歷史和社會生活?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都o事》詩富有風趣地描寫了美國總統(tǒng)大選時
      ,共和、民主兩黨千方百計宣傳自己
      、激烈爭奪選民的情景

      藝術特點
      黃遵憲說“風雅不亡由善作,光豐之后益矜奇”(《酬曾重伯編修》其二)
      ,他深知詩歌的生命在于變化與創(chuàng)造
      。他的詩就是在廣泛吸取前人成就的基礎上,本著“善作”的精神
      ,沿著“矜奇”的趨勢
      ,推陳出新,加以創(chuàng)造
      ,形成自己的獨特面目
      。首先
      ,他的詩雖然常有一種前瞻追求的浪漫豪情,但更主要的方面是真切的寫實
      。他有不少宏篇巨制
      ,篇幅都超越古人,往往自成某一方面小史
      ,如《番客篇》近于華僑南洋開發(fā)史
      ,《逐客篇》堪稱赴美華工血淚史,《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不啻作者的家族史與童年生活史
      。他善于以細致的筆墨敘事
      、狀物、寫景
      ,鋪排場面
      ,勾畫人物,既內(nèi)容豐富
      ,又形象生動
      。如《渡遼將軍歌》形象鮮明地刻畫出吳大這個人物。吳本是湖南巡撫
      ,喜好金石
      ,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恰好購得一枚漢印
      ,印文為“渡遼將軍”
      ,自以為是封侯之兆
      ,遂請纓出師
      。開篇寫其出征的盛氣:“聞雞夜半投袂起,檄告東人我來矣
      。此行領取萬戶侯
      ,豈謂區(qū)區(qū)不余畀!”豪氣沖天
      文學作品
      《日本雜事錄》二卷

      《日本國志》四十卷
      ,1898年上海圖書集成印書局出版、浙江書局重刊

      《人境廬詩草》十一卷(1902年定稿)
      ,1911年刊印于日本。
      吳振清等編《黃遵憲集》
      ,天津人民出版社

      詩詞有:《雜感》、《今別離其一》
      、《日本雜事詩》
      、《題梁任父同年》
      、《上岳陽樓》等。
      3后人紀念
      1884年(光緒十年)開始籌建藏書樓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編撰《嘉應黃氏人境廬藏書目錄》
      ,著錄有:經(jīng)部100種,1291冊
      ;史部253種
      ,5122冊;子部221種
      ,1425冊
      ;集部212種,1523冊
      ;叢書21種
      ,2468冊、自著書4種
      ,21冊
      ,合計811種、11850冊
      。珍本有《修慧寺塔銘》
      ,其余多為普通實用之本。先后積藏有10余萬卷圖書
      ,供當?shù)貙W生閱覽

      藏書室內(nèi)有黃遵憲的各種著作和讀過的書共八千多冊。廬中保留著黃遵憲親自撰寫的對聯(lián)
      ,如會客廳對聯(lián):“萬丈函歸方丈室
      ,四圍環(huán)列自家山”,另有一聯(lián):“有三分水
      、四分竹
      、添七分明月;從五步樓
      、十步閣
      、望百步長江”,都十分形象地描繪了這故居的環(huán)境

      人境廬于1982年3月修復竣工并下式對外開放
      ,1989年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評定為全國近現(xiàn)代優(yōu)秀建筑物
      ,1994年3月成立了“梅州市人境廬文物管理所”進行專門保護管理
      ,1995年3月列為梅州市第一批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4家庭成員
      黃遵憲的祖父:黃際升
      ,繼承祖業(yè)經(jīng)商

      黃遵憲的父親:黃鴻藻
      ,字硯賓,號逸農(nóng)
      ,在北京戶部任職

      黃遵憲的母親:吳氏, 為葉璧華婚姻介紹人

      黃遵憲的妻子:葉氏
      ,是葉璧華堂妹。
      黃遵憲的兒子:黃季偉

      黃遵憲的孫子:黃延豫

      黃遵憲的從侄:黃之駿,祖父為清代進士黃基

      黃遵憲的堂弟:黃遵庚
      ,為舉人黃鸞藻之子。
      5人物評價
      黃遵憲一生大部分時間活動于中國的政治舞臺
      ,可以說是一位出色的外交活動家和一位推動變法維新的干將
      ,然而黃遵憲一生最大的成就,則在于他的詩歌在中國近代詩歌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黃遵憲的詩歌主張與他政治上的維新改革觀點一致
      。他思想一開始就代表中國新興資產(chǎn)階級的要求,要打開一條出路
      ,為新事物的發(fā)展鳴鑼開道
      ,表現(xiàn)新思想、新內(nèi)容
      ,就要改革舊形式
      。所以,做為政治改良運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的詩歌改良運動
      ,其倡導者雖為梁啟超
      、夏曾佑
      、譚嗣同等人
      ,但最早從理論和創(chuàng)作實踐上給 “詩界革命”開辟道路的是黃遵憲。
      梁啟超在《飲冰室詩話》中評曰:“要之公度(黃遵憲字公度)之詩
      ,獨辟境界
      ,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紀詩界中,群推為大家
      ,公論不容誣也
      。”
      香港“黃學”專家怡然先生接受專訪時曾慷慨陳詞地說:“縱觀中國近代歷史
      ,就開放意識而言
      ,如果說林則徐是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話
      ,那么黃遵憲是真正走向世界的第一人了!多年來黃遵憲的歷史地位被不少人局限性地理解了
      ,后人往往從文學或詩界革命的領域去理解他
      ,而忽視其作為愛國者、思想家
      、變法維新者
      、政治家的本來面目,對黃遵憲歷史地位全面深刻認識
      ,是直到近年來才開始出現(xiàn)的

      黃遵憲的家庭成員

      黃遵憲的祖父:黃際升,繼承祖業(yè)經(jīng)商


      黃遵憲的父親:黃鴻藻
      ,字硯賓,號逸農(nóng)
      ,在北京戶部任職

      黃遵憲的母親:吳氏, 為葉璧華婚姻介紹人

      黃遵憲的妻子:葉氏
      ,是葉璧華堂妹。
      黃遵憲的兒子:黃季偉

      黃遵憲的孫子:黃延豫

      黃遵憲的從侄:黃之駿,祖父為清代進士黃基

      黃遵憲的堂弟:黃遵庚
      ,為舉人黃鸞藻之子。

      時局圖的配詩沉沉酣睡我中華誰寫的

      時局圖的配詩沉沉酣睡我中華是清代末年詩人黃遵憲寫的。

      《時局圖》一出來

      ,就引起了讀者的高度關注
      。著名詩人黃遵憲將《東亞時局形勢圖》懸掛在自己家中,并在上面題詩云:“沉沉酣睡我中華
      ,哪知愛國即愛家
      。國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他還在時局圖的東西兩側題寫了八個大字:“不言而喻

      ,一目了然?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北磉_了愛國者呼吁中華民族覺醒
      、挽救民族危亡的思想感情

      人物介紹

      黃遵憲,漢族

      ,字公度
      ,別署人境廬主人、觀日道人
      、東海公
      、法時尚任齋主人、水蒼雁紅館主人
      、布袋和尚
      、公之它、拜鵑人
      ,出生于廣東嘉應州
      ,清朝著名愛國詩人,外交家
      、思想家
      、政治家、改革家
      、教育家
      、文學家、史學家
      、民俗學家
      ,中國近代杰出的愛國者、維新志士
      、中日友好的先驅(qū)使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renwu/50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秦觀
      秦觀秦觀(1049-1100)
      ,字少游
      ,一字太虛
      ,號淮海居士,別號邗溝居士
      ;“蘇門四學士”之一
      。漢族,揚州高郵(今屬江蘇)人
      。北宋文學家
      ,北宋詞人。秦觀
      ,北宋中后期著名詞人
      楊維禎
      楊維禎楊維禎(1296~1370年)
      ,元代
      。字廉夫,號鐵崖
      、東維子
      。元文學家、書法家
      。原籍浙江諸暨
      。少年時,其父筑樓于鐵崖山
      ,聚書數(shù)萬卷
      。他終日勤讀,自號“鐵崖”
      。泰定三年(1326年)
      呂侍中
      呂侍中生卒年
      、生平不詳
      。姓呂,侍中可能是其官名
      鮮于必仁
      鮮于必仁鮮于必仁,字去矜
      ,號苦齋
      ,漁陽郡(治所在今天津薊縣)人。生卒年不詳
      ,大約生活在元英宗至治(一三二一~一三二三)前后
      。其父太常典簿鮮于樞,“吟詩作字
      皇甫冉
      皇甫冉皇甫冉(717--770):字茂政
      。約唐玄宗開元五年(公元717年)出生,卒于唐代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
      ,潤州(今鎮(zhèn)江)丹陽人
      ,著名詩人。先世居甘肅涇州
      。天寶十五年進士
      崔國輔
      崔國輔楊柳映春江崔國輔
      ,唐詩人
      。吳郡(今蘇州)人,一說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開元十四年(726)登進士第
      ,歷官山陰尉、許昌令
      、集賢院直學士
      、禮部員外郎等職。崔國輔
      ,唐代詩人
      夏葵
      夏葵夏葵
      李冠
      李冠[約公元一o一九年前后在世]字世英
      ,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生卒年均不詳
      ,約宋真宗天禧中前后在世
      。與王樵、賈同齊名
      ;又與劉潛同時以文學稱京東
      。舉進士不第,得同三禮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