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派 亦稱江西畫派。中國畫流派之一
。以清初畫家羅牧為代表的畫派
。羅牧江西寧都人,寄居江西南昌
。善畫山水
,筆意空靈,在黃公望
、董其昌之間
,得魏石床傳授,林壑森秀
,墨氣涼然,頗具韻味
,時稱妙品
。江淮間人師之者眾,為江西派創(chuàng)始人
。秦祖永評其畫云:“穩(wěn)當有余而靈秀不足”
。作品有《墨筆山水圖》、《林壑蕭疏圖》軸等
。
大風堂畫派 指由張善子
、張大千的入室弟子及其傳承人共同構筑、并以大風堂畫齋命名的繪畫群體
。
海上畫派 簡稱“海派”
。中國傳統(tǒng)畫流派之一。形成于近代
,即清末上海辟為商埠以后
,一些文人墨客從各地流寓于上海,以賣畫為生
,日久
,遂成繪畫活動中心。
相對畫派 1986年創(chuàng)立
,創(chuàng)始人薛宣林
。
長安畫派 長安畫派大家:趙望云
、石魯、何海霞
、方濟眾
、黃胄、崔振寬
、王西京
、王寶生、王子武
、王金嶺
、羅平安、趙振川
。
董其昌簡介
董其昌簡介
董其昌(西元1555——1636)
,字玄宰,號思白
、香光
。松江華亭人。
他的楷書最早是學顏真卿的多寶塔碑
,后改學虞永興
,又上溯鐘、王
,參以李邕和柳公權
,對蘇軾的書法也頗有會心。行
、草方面
,對于淳化帖閣用過功,尤其喜愛懷素和米芾
。他憑眼力和心思
,攝取古人的筆法和結體的奧妙,加以融會貫通
,成為自己的面貌
,而這種面貌外表不與古人相同,精神往往與之暗合
,正顯示他對趙孟俯復古的一種改革態(tài)度
。
由于他反對精熟,所以臨摹古人書法特別強調筆墨形跡之外的情趣
。因此他在臨摹各家書法時
,都純粹的表現他個人的面貌與筆法;所以曾經批評趙孟俯的書法「因熟得俗態(tài)」,說他自己是「因生得秀色」
,強調生與熟一方面固指技巧的熟練與否
,更重視寫字時的心態(tài),換句話說
,就是強調創(chuàng)作時的精神狀態(tài)
,講究書法中不可言宣的禪趣,故將蘇軾以來個人主義抒情的書法理論推到了高峰
。后來清代的劉墉
、何紹基等,臨摹古人書法也往往采取這個辦法
,劉墉更有所謂「似即不是
,是即不似」的議論,始作俑者正是董其昌
。
董其昌(1555——1636)
,明代后期著名畫家、書法家
、書畫理論家
。“華亭派”的主要代表
。字玄宰
,號思白、香光居士
,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人
。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加太子太保致仕
。繪畫專善山水,師法董源
、巨然
、倪瓚等。講究筆情墨韻
,畫格清潤明秀
。書法初學顏真卿,后轉師晉
、唐
、宋諸名家,工楷
、行
、草書,自然秀雅。書畫理論對后世極有影響
,有《容臺集》
、《容臺別集》、《畫禪室隨筆》等著作傳世
。其繪畫多從古人畫跡著手
,通過悉心模仿和兼收并蓄地加以融會貫通,探求得古人的筆墨情趣
。他擅長運墨
,墨色鮮麗,層次分明
,于意趣簡淡中見天真秀潤
。這一運墨特點,也體現在他的設色山水畫中
。他還講究筆法
,往往皴、擦
、點
、染互施,追求運筆的豐富變化
,強調不為物象所束縛
。影響最大、也是最集中地體現董其昌藝術思想的是“南北宗論”
,他借用唐代佛教禪宗分為南
、北二宗來解釋自唐至明數百年的繪畫發(fā)展,他按繪畫的創(chuàng)作方法和畫家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