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詡(1456-?),明代。字仁宏,號清狂,江西泰和人。善山水,嘗須歷名山,曰:“豈必譜也,畫在是矣”。同時江夏吳偉、北海杜堇、姑蘇沈周俱以畫名,莫不延頸愿交。天下競傳清狂畫,購之百金。有貴人欲多得詡畫,詡瞠目數(shù)屋梁不對。固索,輒趾蹶狂趨,叫募跳號去。弘治(1488-1505),中徽天中善畫者,應詔京師。宸濠召與語,輒辭謝之。往依王守仁,獻畫題詩所見志。又善雜畫,信手作人物,輒有奇趣。七十三歲尚作磨鏡圖?!都哺尽⒚讲?、明畫錄、無聲詩史、畫史會要》
◇作品賞析◇
明 郭詡 東山攜妓圖
明 郭詡 琵琶行圖
明 郭詡 雜畫圖
明 郭詡 雜畫圖
郭氏是中國的大姓之一,在全國100大姓中名列第18位,擁有人中占漢族人口的1%以上。在臺灣排名第十四,總人口占百分之一以上。相傳,早在上古夏后氏部落領袖禹的時代(約公元前21世紀),郭姓就已得姓開基。郭姓人的得姓,有相當古老的淵源。
出自夏代的郭支和郭哀之后
古書記載“禹乘二龍,郭支之御”?!吧瞎庞泄?,夏朝的禹即有馭手郭哀?!惫c郭哀是中國有史籍記載的最早的郭姓人。因此,我國歷史上建都陽城(今河南登封東)等地的夏代人郭支與郭哀,都被后人認為是郭姓人的始祖。
出自商代郭崇之后
據(jù)《三一經》記載:商有郭崇??芍檀^夏代之后也有郭姓。因此,商代郭崇,也被認為是郭姓人的另一位始祖。
以封地為姓
史載,郭姓始祖有以封地“虢”為姓的,又因虢、郭同聲之轉,故虢、郭二姓互通。
以居處命氏
中國古代有些居住在城、郭、園、池的人,分別以“城”、“郭”、“園”、“池”為姓。其中居住在郭(即外城,古代“郭”字的字義為外城)的人,以居住地為姓氏,形成郭姓。
出自姬姓
周代虢國的子孫后代是當今郭姓最大、最主要的一支,他們以郭為姓,源自姬姓。
黃帝(姬姓)—周太王(黃帝第十二世孫)。
古公亶父是周人的一位重要首領,他發(fā)揚光大了周人數(shù)代奮斗的事業(yè),為周人取代商建立周王國打下了初步的基礎,后世周文王稱其為太王,《詩經·宓宮》中有歌頌他的詩句:“后稷之孫,實維太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睉?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孟子則把其作為一位仁君加以頌揚。在吳姓的一些家譜中,尊古公室父為上古最近先祖。周人自古公室父始進入了穩(wěn)定發(fā)展時期。
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長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全都非常賢能。其三子季歷娶殷商摯仲氏之女太任為妻,太任和文王之妻太姒在我國古代被公認為賢婦人,為周族的興盛起過重大作用。太任為周族生下昌,昌即是為周滅商打下雄厚基礎的周文王。相傳太任生昌時曾出現(xiàn)吉祥的征兆,昌自小天資過人、品德高尚,深受祖父的喜愛。古公亶父甚至把振興周族的理想寄托在孫子昌身上,有時當著眾人的面情不自禁地說:“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
按照周人的社會傳統(tǒng),古公宣父去世后,應有長子太伯繼承王位,如太伯早死,接位者應是仲雍,季歷排行第三,不可能有機會繼承王位,昌作為季歷之子更沒有機會繼承王位了。
古公亶父生病了,太伯和仲雍借口外出為父親采藥,離開了周原。史書記述,兄弟倆從陜西岐山一帶出發(fā),來到荊蠻吳越地區(qū)(今天的江浙一帶),吳越地區(qū)居住著原始落后的少數(shù)民族,他們和中原風俗迥異。兄弟倆入鄉(xiāng)隨俗,紋身斷發(fā),在周人看來這哥倆已成為蠻人、殘人,再無資格繼承王位。
太伯、仲雍奔吳后,季歷得以順利繼位,后傳位給文王昌。周文王昌不負祖父古公亶父的厚望,為滅商振興周族苦心經營,他生前雖未能滅商,但三分天下,周據(jù)其二。其子武王發(fā)繼位后,向商王朝大舉進攻,四年后,一舉滅商,建立起周王朝,最終完成了復興周族的大任。周初,太伯、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后裔受封于吳,建立起強大的吳國,后世吳姓子孫則多把太伯、仲雍尊為得姓始祖。
按照古史的記述,太伯、仲雍所到達的荊蠻地區(qū),就是今天的江蘇南部太湖流域的無錫、蘇州一帶。太伯、仲雍一支就是古書記載的痰陽諸姬 (古代居住在漢水北岸的周人的分支)的一支,他們與楚國為鄰,楚國是為五帝之一的顓糠帝后裔所建。楚國強大起來以后,漢陽諸姬受到來自楚人的威脅,被迫遷徙,其中太伯、仲雍一支,東遷到江蘇吳地,征服了當?shù)赝林用?,建立了吳國?!妒酚洝翘兰摇氛f:“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二,吳,在蠻夷?!蔽渫蹩松毯?,分封太伯、仲雍后裔,其中的一支又分封到太伯、仲雍始遷之地虞,即山西虞地,另一支留封于當時尚未開發(fā)的東南之地吳。不管后世對其遷徙過程有多少種解釋,但姬姓周人太伯、仲雍一支最后到達了江蘇古吳地是沒有爭議的。
太伯建吳
太伯、仲雍到達江蘇吳地后,帶來了中原地區(qū)先進的農業(yè)生產技術,促進了當?shù)亟洕陌l(fā)展,受到當?shù)赝林鴧侨说钠毡闅g迎,他們紛紛前去投奔。太伯、仲雍兄弟周圍很快聚集了一千多家吳地百姓。他們被太伯、仲雍兄弟的高風亮節(jié)、仁義之德所感化,自愿擁立太伯為君長,因太伯所居處屬吳地,故太伯在這里建立的姬姓國家稱“句吳”(句為發(fā)聲詞頭,無實際意義),簡稱吳。
太伯建吳之時,已到了殷商末年,中原諸侯混戰(zhàn)不已。太伯恐怕戰(zhàn)亂涉及吳地,影響吳地人民的生活,就在今江蘇無錫市東南梅里營造了一座城市,相傳此城的內城周長三百步,外城周長達三百余里,人們在里面像生活在世外桃源里一樣,耕作種莊稼,自給自足,生生息息,不受外界干擾。太伯無子,他去世后,仲雍繼立為吳君,他把哥哥太伯葬在無錫梅里,后人在其墳墓附近修建至德廟來紀念這位讓賢的吳姓先人。
江蘇省蘇州、無錫一帶有關太伯遺跡很多,至今無錫市東的鴻山(又名梅里山)仍存有太伯墓,是江蘇省重點文化保護單位之一,墓用青色大理石砌成,周圍常年綠草如茵,墓碑呈正方形,刻有“泰伯墓”三個古樸典雅的篆書大字。
相傳太伯去世后,吳人無不悲痛欲絕。太伯入葬那一天,吳人紛紛前去送行,因太伯生前喜歡種麻,人們就各采一束麻子在腰間,以表達對太伯的懷念和哀悼之情。此后這一風俗在民間流傳了數(shù)千年,一直到今天,為去世的長輩披麻戴孝仍為中華民族某些地區(qū)的喪葬禮俗。
太伯沒有子孫,后世吳姓人稱其為開氏始祖,稱其弟仲雍為吳姓傳代血緣始祖。仲雍接任吳國國君后,繼續(xù)開拓哥哥所奠定的基業(yè),在吳姓發(fā)展史上,仲雍其地位僅次于太伯,可謂至德第二人。仲雍去世后,吳人把其葬在吳國虞山。仲雍墓在今天江蘇省常熟市西北虞山山腰間, 仲雍墓門在山麓下,面臨北門大街,門前牌坊是清乾隆年間所建,上書“敕建先賢仲雍墓門”,進墓門,沿山坡往上先走數(shù)十步,可見有第二道牌坊,正面刻有江南督學使曹秀先題寫的“南國恭友”四字。墓穴前立有第三道牌坊,正面有“先賢虞仲墓”五字橫額,兩側石柱上刻有一幅對聯(lián):“一時遜國難為第,千載名山還屬虞。”墓上立有四塊墓碑,正中一塊為清康熙年間所立,石碑保存完整,上刻有明江南巡按御史路振飛的題字,“商逸民虞仲周公墓”。仲雍至今仍為常熟一帶人民所景仰,仲雍葬地虞山已成為海內外吳姓子孫尋根問祖之地。
周仲建虞
仲雍下傳四代至周章,周章在姬吳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念念不忘自己是周人的后裔,故名為周章。周章繼位做吳君時,武王已滅商,建立了周王朝。周初實行分封制,封周王親族、滅商功臣、歷代先圣后裔到各地做諸侯。周王朝尋找太伯、仲雍后裔封諸侯,因周章已做吳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為句吳國君,周章之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陸縣境內),列為諸侯,建立了虞國,其后人以虞為姓。仲因此稱為虞仲,如其先祖仲雍同號。
吳、虞兄弟之國,歷經整個西周,傳國十余代,一直到東周春秋時期。虞國和虢國 (在今河南省陜縣)位于晉國南方,控制著晉國南下中原稱霸的通道,因此成為晉國首先兼并的對象。虢國和晉國之間隔著虞國,為避免虞、虢兩國聯(lián)合抗晉,晉國采取了各個擊破的策略,先滅虢然后再破虞。公元前658年春天,晉國大臣荀息和晉獻公密謀,設計了一個“假虞伐虢”的陰謀。晉臣荀息出使虞國,以晉國出產的名馬、垂棘出產的玉璧向虞公行賄,請求虞國借道給晉討伐虢國,虞公果然上當,不僅答應借道給晉國,而且還答應出兵助晉攻虢。宮之奇是虞國著名的賢臣,深為晉國所忌諱,史書記載:“虞有宮之奇,晉獻公為之終夜不寐?!彼犝f此事后,急忙面見虞公,力陳借道于晉討伐虢國對虞國的種種不利后果,但是虞公聽不進去。此前,虞國邊城墩邑曾遭西鄰冀國侵犯,晉國看到事態(tài)的發(fā)展對自己不利,就出兵討伐冀國,解除了虞國的危機。在虞公看來,這次晉國討伐虢國,虞國理應助晉伐虢。晉臣荀息終于說服了虞公,晉虞聯(lián)軍進攻虢國,雖未滅虢,但極大削弱了虢國的力量。三年后,晉國看到滅掉虞、虢兩國的時機已經成熟,又重施故伎,再次向虞國借道伐虢,大臣宮之奇聽到后驚恐萬分,他斷定這次晉國借道伐虢,回師途中必定滅虞,急諫虞公,力阻借道于晉。
虞公不聽勸諫,同意借道給晉。宮之奇無可奈何,他預知虞國行將滅之,就率族人離開了虞國,臨行前嘆息著說:“虞國恐怕連臘月祭祖的日子也等不到了?!比齻€月后,晉軍滅虢,回師途中又滅掉了虞國。自周章之弟仲封虞,虞國共歷 12君。虞國滅亡后,后裔為紀念故國以虞為姓,虞姓一直延續(xù)至今。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郭氏除留居于今河南、陜西、山西省外,已播遷于山東、河北。至秦、漢時,郭氏有部分人徙居江南。漢代及其以后的較長時期內,太原一直是郭氏的發(fā)展繁衍中心。此外,郭氏在漢代又有居于今內蒙、甘肅、四川、安徽者。
三國時吳國有富春人(今屬浙江)郭成。晉代有武昌人(今屬湖北)郭翻,聞喜人(今屬山西)郭璞于西晉末避亂徙居建康(今江蘇南京)。唐初與唐末,河南郭氏曾兩次向福建遷徙:一是唐總章年間光州固始人郭淑翁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在龍溪郭埭鄉(xiāng)安家落戶,又有將將佐郭益,亦隨陳氏父子入閩;一是郭嵩隨王審知從弟王想入閩,家于新寧,子孫傳衍于仙游、莆田及南安之蓬島鄉(xiāng)。
1127年,宋高宗南逃,大批中原人隨之逃到江南,居于江蘇、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兩廣,其中也有不少郭姓人。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遷居臺灣,后散居彰化、嘉義、高雄等縣,后發(fā)展為臺灣十大姓之一,并有部分人遠徙歐美及東南亞。
三、郡望堂號
【堂號】
"尊賢堂":戰(zhàn)國時燕昭王招賢,郭隗對他說:"你有招賢,先從我開始。你對我當賢人尊重,比我賢的人就會找你來了。"于是昭王給他建了宮室曰金臺,并把他當作老師來尊重。于是樂毅、鄒衍、劇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來歸附燕國。燕國于是強大起來。
郭姓另外還有"太原"、"華陰"、"馮翊"、"汾陽"等堂號。
【郡望】
太原郡:戰(zhàn)國時置郡。此支郭氏,為漢郭全之族所在。
華陰縣:漢時置。此支郭氏為太原郭氏分支。
汾陽縣:西漢時置。此支郭氏為華陰郭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郭子儀。
馮翊郡:三國時置郡。此支郭氏為太原郭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東漢馮翊太守郭孟儒。
昌樂郡:漢時置郡。此支郭氏為太原郭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東漢郭泰之后。
西平郡:東漢置郡。其屬西虢故地的郭氏族人遷徙而去。魏晉時期西平郭氏因郭皇后而顯赫一時成為望族。
敦煌郡:漢元鼎六年(前111年 )分酒泉郡置郡。同西平郭氏一樣大致也是西虢后人遷徙而去。魏晉時期成為望族。
中山郡:西漢高祖時確立。東漢初光武郭皇后一支鼎盛一時。
四、歷史名人
郭子儀:唐朝名將,在中唐平息安史之亂,德宗時被尊為尚父,亦稱郭令公。
郭守敬:元代科學家,為元代杰出的天文學家、水利學家和數(shù)學家,他主持編制了《授時歷》,施行達360年,為我國歷史上施行最久的歷法。
郭 嘉:三國時,魏曹操之謀士。多謀善戰(zhàn),屢建謀功,尤以官渡之戰(zhàn)顯名。死時年僅38歲。
郭 璞:東晉訓詁學家。博學多才,好古文奇字,注釋《爾雅》、《穆天子傳》、《山海經》、《楚辭》等為后世注疏家所推重。
郭 解:西漢游俠。折節(jié)以儉,以德報怨。
郭 縱:戰(zhàn)國時,大工商業(yè)者。因經營鐵冶煉鑄造業(yè)而成為巨富。
郭 泰:東漢時儒林領袖,在郭姓中與郭子儀齊名。
郭 玉:東漢時廣漢人。與華佗齊名的神醫(yī)。
郭 威:后周開國皇帝。
郭沫若:中國現(xiàn)代最著名的學者,不僅是一位值得郭姓引以為榮的人物,而且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威望。他是杰出的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劇作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和著名的社會活動家。
平茶寮碑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平茶寮碑,是明朝大儒王守仁在平定江西地方武裝起義后留下的記功碑。今位于江西贛州市崇義縣思順鄉(xiāng)齊云山村,現(xiàn)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明朝中葉,江西邊遠山區(qū)地方武裝盤踞為患,數(shù)十年不得解決。朝廷啟用王陽明巡撫南贛和江西。正德十二年(1517年)十月,王陽明率軍平定桶岡、橫水,剿滅以謝志山(一作謝志珊)為首的地方武裝。勒石記功,在桶岡險要之地茶寮(今江西贛州崇義縣思順鄉(xiāng)齊云山村)巨石上留下《平茶寮碑》。
《平茶寮碑》,當世稱《茶寮碑》,位于江西省崇義縣思順鄉(xiāng)巨石巖壁上,高8.4米,寬4米,迄今已超500年,后人來訪絡繹不絕。碑體西側有大楷石刻“紀功巖”三字。碑體東側有王陽明草書詩文碑刻二則。均為王陽明真跡,并可見其書--力非凡。
1997年,《平茶寮碑》獲選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是現(xiàn)今崇義縣唯一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準備申請中國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石刻原文:
正德丁丑,_寇大起,江、廣、湖、郴之間騷然且四、三年,于是上命三省會征。乃十月辛亥,予督江西之兵自南康入。甲寅破橫水、左溪諸巢,賊敗奔;庚辛復--,賊奔桶岡。十一月癸酉,攻桶岡,大戰(zhàn)西山界。甲戌又戰(zhàn),賊大潰。丁亥,與湖兵合于上章,盡殪之。凡破巢大小八十有四,擒斬二千余,俘三千六百有奇。釋其脅從千有余眾,歸--,使復業(yè)。度地居民,鑿山開道,以夷險阻。辛丑,師旋。于乎!兵惟兇器,不得已而后用??滩桢贾?,匪以美成,重舉事也。提督軍務都御史王守仁書。紀功御史屠僑,監(jiān)軍副使楊璋,參議黃宏,領兵都指揮許清,守備郟文,知府邢_、伍文定、季?、唐淳,知縣王天與、張戩。隨征指揮明德、馮翔、馮廷瑞、謝昶、余恩、姚璽,同知朱憲,推官徐文英、危壽,知縣黃文_,縣丞舒富,千百戶高睿、陳偉、郭_、林節(jié)、孟俊、斯泰、尹麟等,及照磨汪德進,經歷杭埕,典史梁儀、張淳并聽選等官雷濟、肖庾、郭詡、饒寶等,共百有余名。
齊云山村:齊云山村
明太祖朱元璋建國之初,百廢待舉,凡事以樸實節(jié)儉為準,禁奢侈華靡。
京城金陵的三殿、六宮建成,亦不施圖畫。
然而,出于政治教育、樹碑立傳、宮殿裝飾等需要,他也征召天下善畫之士,入內廷供奉,繪制歷代孝行圖、開國創(chuàng)業(yè)事跡、御容、功臣像等。
有的長期供事于內府,如沈希遠、趙原、王仲玉、盛著、周位、陳遇、陳遠等人;有的臨時召入,事畢遣回,如相禮、孫文宗;也有少數(shù)畫家因畫御容稱旨,被授官職,供奉于翰林,如沈希遠被授以中書舍人,陳遠授予文淵閣待詔。
洪武時供奉內廷畫家地位較低,賞賜不算優(yōu)厚,懲罰卻相當嚴厲。
由于明太祖好用峻法,猜疑心太重,畫家因不稱旨而被斥、處死之事屢有發(fā)生。
趙原因畫歷代功臣像應對失旨,被賜死;盛著初入宮時很受重視,太祖曾贊賞他的圈補古畫技藝高超,特作《盛叔彰全畫記》勉勵,但后來他在畫天界寺影壁時,因繪了水母乘龍背,不稱旨而棄市被斬;周位畫藝精湛,宮掖山水畫壁多出其手,侍奉皇帝又十分謹慎,“太祖一日命畫天下江山圖于便殿壁,元素頓首曰:臣粗能繪事,天下江山,非臣所諳,陛下東征西伐,熟知險易,請陛下規(guī)模大勢,臣從中潤色之。
太祖即援毫左右揮灑畢,顧元素成之,元素從殿下頓首賀曰:陛下江山已定,臣無所措手矣。
太祖笑而頷之?!逼鋺獙C敏如是,然后來為同業(yè)所忌,也卒死于讒。
在此嚴酷的專制統(tǒng)治下,畫家惶惶不可終日,作畫多承上意,畫風亦很為拘謹,無甚創(chuàng)新意。
岳陽樓圖軸明成祖朱棣也少諳文墨,然他已開始重視書畫藝術的功用。
遷都北平后,所營建的宮殿、寺觀,需要大量負責裝飾布置殿門官壁、室內畫屏、窗根楣枋的藝匠,因此曾遍征天下知名畫士至北京服務,其中包括畫匠、裱工、木工、漆工等技藝之士。
為書寫詔敕、史冊、文翰,也需要大批善書之士。
明成祖曾試圖仿效宋代翰林書畫院體制,建立明代的翰林書畫院,后因幾次親駕北征而未能實施。
然他對能書善畫的入選者也作了安排,外朝華蓋、謹身、文華、武英、文淵幾處殿閣中,各有因藝事稱旨而掛職者,翰林院、工部營繕所和文思院也有隸屬者,官銜則有各殿閣待詔、翰林待詔,營繕所丞、文思院使等,如文淵閣待詔陳運、翰林待詔騰用亨、翰林編修朱芾、工部營繕所丞郭純等人。
有的不授官而僅稱供事內府、內廷供奉。
其時的組織機構和職稱升遷還不很完善,仍屬初創(chuàng)階段。
明宣宗宣德年間,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畫壇也十分活躍。
宣宗朱瞻基雅好詩文書畫,尤擅繪事,經常將御作書畫賞賜臣下。
皇帝的愛好與倡導,使明代院畫日趨昌盛。
宣宗以恢復兩宋畫院盛況為目標,除永樂時入的供奉的畫家邊文進、謝環(huán)、郭純等人繼續(xù)留任外,還從江浙一帶廣泛征召民間高手如周文靖、李在、馬軾、倪端、商喜、孫隆、石銳等人,一時名家云集。
供奉內廷畫家除少數(shù)安排原機構外,大多隸屬于仁智殿和武英殿。
所授職銜也有所提高,尤其授以錦衣衛(wèi)武官名銜,領薪俸而不司軍職,有都指揮、指揮、千戶、百戶、鎮(zhèn)撫等級別,官位都較高。
嗣后的成化朝朱見深、弘治朝朱祐樘,均擅長繪畫,“憲廟、孝廟御筆,皆神像,上識以年月及寶”。
當時畫院內名家也很多,主要有林良、呂紀、呂文英、殷善、郭詡、王諤等人。
隸屬和授職治襲宣宗,院畫創(chuàng)作題材豐富,風格多樣,并形成明“院體”的時代特色,宮廷繪畫遂達到鼎盛時期。
文華殿為皇帝與皇太子講讀之所。
內閣閣臣為皇帝講解經史,或陪皇太子讀書、召見大臣,皆御文華殿。
由翰林院典藏的內府圖書,亦存于文華殿內閣史館。
另外,它亦是皇帝祀典之前,在宮內齋戒期的寢室。
文華殿設中書房,有掌房官一員,散官十余員,“系司禮監(jiān)監(jiān)工年老資深者挨轉,專管文華殿中書所寫書籍、對聯(lián)、肩柄等件,承旨發(fā)寫,完日奏進御前?!笨梢娖涔芾頇C構為司禮監(jiān)。
文華殿中書為能書之中書舍人,值于文華殿,備皇帝宣寫門聯(lián)、年帖之類,東房中書舍人,另職掌奉旨書寫書籍。
他們又稱“文華門耳房書辦”,其地位稍次于兩房閣臣中書(即文淵閣和內閣中書舍人)。
書辦是官名,掌文書善事,從事翰墨,為皇帝近臣。
書辦的選用和晉升,有一定制度,《明會典》卷五“吏部四”記載:“凡文華殿書辦,例以善書監(jiān)生儒士選補,食糧三年,司禮監(jiān)題送吏部授職。
凡武英、仁智殿書辦,舊例于御用監(jiān)食糧辦事,十年給冠帶,又五年授鴻臚寺序班(從九品,掌賓客吉兇儀禮),仍舊辦事?!钡运囀鹿┓畹臅k,如文華、武英殿中書,通??上绕谄蚨髅饪己?。
到明代后期,入直文華、武英殿的中書舍人,多因祖先官職恩蔭,無甚技藝,有的甚至以錢財買爵,考核徒有虛名,水準日益下降,此職也為人所輕。
文華殿以善書者供職為主,但也有少數(shù)畫家供奉此殿,如紀鎮(zhèn)為直文華殿錦衣都指揮,劉節(jié)為直文華殿錦衣指揮。
武英殿是君臣討論政事之所,也是朝廷儲存書畫之處,還負責制作提供御用禮儀物品,“一應本監(jiān)刊刻書箓,并屏障攘角,以及鞭扇、陳設、繪畫之事,悉以委之。”(其管理機構為御用監(jiān)。
依此職能,供奉此殿者多為畫士,孫承澤《春明夢余錄》卷一一記述:“文化殿有直殿中書,擇能書者居之;武英殿有待詔,擇能畫者居之,如宋之書畫學是也?!笨芍鞔奈娜A殿和武英殿職能,相當于宋代的翰林書畫院。
武英殿畫士的職責,劉若愚《酌中志》“內府衙門職掌”中有具體記載:“御用監(jiān)武英殿畫士所畫錦盆堆,則名花雜果;或貸郎擔,則百物畢陳;或將三月韶光、富春山、子陵居等詞曲,選整套者,分編題目,畫成圍屏,按節(jié)令安設?!笨芍嫾覄?chuàng)作多屬裝飾御用器物和殿壁的圖畫,包括花鳥、人物、山水等題材。
明代畫士的來源,一為推薦,二為世襲或蔭舉;三為師徒相傳。
一般都因一時之需而由民間征召,先由朝廷近臣或地方官吏推薦,入宮后通過考核再予以錄用。
畫士、藝匠被分配在各殿服務,經常輪番而不固定一處。
通常稱為“直某某殿待詔”,授官者則另有職銜,如錦衣衛(wèi)指揮、千戶、百戶、鎮(zhèn)撫,或營繕所丞、文思院副使等。
武英殿也安排少數(shù)的中書舍人,即武英殿西房中書舍人,職掌奉指錄寫冊皇、圖書、冊頁等,與文華殿中書合稱“兩殿中書舍人”。
明代宮廷畫家和藝匠,在宮內三殿從事創(chuàng)作活動,月給俸糧,各司其事。
但要授以官職,則另有安排,宣德以后主要安排在錦衣衛(wèi)任武職,然僅領俸祿,不師其職。
錦衣衛(wèi)是皇室的禁衛(wèi)軍,據(jù)《明史》“職官志五”記載,“錦衣衛(wèi)掌侍衛(wèi)、緝捕、刑獄之事,恒以勛威都督領之,恩蔭寄祿無常員。
凡朝會、巡幸,則具鹵簿儀仗,率大漢將軍等侍從扈行。
宿衛(wèi)則分番入直?!彼鶎儆心媳辨?zhèn)撫司十四和各地所設衛(wèi)所,衛(wèi)所軍官分世官和流官兩種,世官指世襲出身的軍官,官職分九等,即衛(wèi)指揮使(正三品)、指揮同知(從三品)、指揮僉事(正四品)、正千戶(正五品)、副千戶(從五品)、衛(wèi)鎮(zhèn)撫(從五品)、實授百戶(正六品)、試百戶(從六品)、所鎮(zhèn)撫(從六品)。
宮廷畫家的職銜基本上都屬于世官之類,由皇帝和內閣大學士親自決定,若祖孫、父子、兄弟能書善畫,也可以世襲,清胡敬《國朝院畫錄》即指出:“明多假以錦衣衛(wèi)銜,以繪技畫工概授武職,經準襲替,其失也濫?!?/p>
錦衣衛(wèi)由于“恩蔭寄祿無常員”,故皇帝可以隨時授宮廷畫家以錦衣衛(wèi)武職,畫院鼎盛時期,許多著名畫家均任此職,如宣宗朝授商喜指揮,謝環(huán)千戶,周鼎、鄭時敏鎮(zhèn)擾;憲宗、孝宗朝,授呂紀、林良、林郊、張玘指揮,王諤千戶,吳偉百戶,馬時旸鎮(zhèn)撫。
這種授官制度雖提高了宮廷畫家的地位,但由于名實不符,也引起了朝臣的不滿,曾多次上疏直諫,如弘治朝兵部尚書馬文升言:“祖宗設武階以待軍功,非有臨戰(zhàn)斬獲者不得輕授。
今傳奉指揮張玘輩,特畫工耳,歲有俸,月有廩,亦既可償其勞,或優(yōu)寵之,賞以金帛,榮以冠帶足矣。
今竟概銓武秩,悉注錦衣,準其襲替,則介胄之士,沖冒矢石,著績邊陲者,陛下更何以待之?幸門一開,恐不足為天下勸?!闭乱院笠驗E加封賞,廠、衛(wèi)名聲又狼藉,宮廷畫家更被人們鄙夷,有識之士恥與為伍,如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九記載:“正德初,逆謹用事,時有工部主事徐子照者,亦起家進士,挾冊與雜流并試,得升光祿少卿,供事于文華殿之中書房,士林賤之,不齒之縉紳焉?!?明代宮廷人物畫為政治服務,主要借助古代歷史故事,宣揚武功文德,藉古人之業(yè)績來謳歌當朝,或以示鑒戒,最流行的題材為前代知人善任的明君、高風亮節(jié)的賢達、勇武忠貞的將臣。
另外,為皇帝服務的帝王肖像畫和宮中行樂圖也頗為盛行;隨著宮殿廟宇的大量興建,道釋神仙畫也相當普遍。
其它則是沿襲傳統(tǒng)的題材,如傳說故事、文人逸事、風俗世情畫等。
雪夜訪普圖歷史故事畫中,頌揚前朝知人善任的明君,旨在表彰當朝選賢任良的德政,代表作有劉俊的《雪夜訪普圖》軸(故宮博物院藏),描繪宋太祖趙匡胤雪夜拜訪趙普、共商一統(tǒng)大業(yè)的歷史故實;倪端的《聘龐圖》軸(故宮博物院藏),刻劃三國時期荊州刺史劉表禮賢下士、親躬聘請隱士龐德公出山的故事。
褒揚高風亮節(jié)的賢達,主要是指歷代才華出眾、品德高尚的仁人志士或隱逸名流,藉此來表露當今皇上對賢才的渴求,代表作有王仲玉的《陶淵明像》軸、朱瞻基的《武侯高臥圖》卷(均故宮博物院藏)等。
表彰勇武忠貞的將臣,則寓有勉勵臣民仿效古人竭盡臣節(jié)、建功立業(yè)之意,代表作有商喜《關羽擒將圖》軸(故宮博物院藏)、南薰殿歷代賢臣像等。
帝后肖像畫主要用于留影、紀念和奉祀,為顯示出帝王超群不凡的相貌,至高無上的地位和威懾天下的氣勢,大部分帝后像都帶有一定的美化或神化成分,如諸多明代帝后朝服像,均正面端坐,衣冠整肅,筆法工細,敷色華麗,畫幅巨大。
有些帝王的外貌特征具較強寫實性,如諸多明宣宗像均體態(tài)壯實,面相半潤,虬髯短須,氣宇英武。
至于開國皇帝朱元璋出現(xiàn)相貌截然不同的兩種肖像,即“端莊”之像和怪異“豬相”,則屬于一種特例,后者被稱為“疑相”,或是為神化自己,以圖謀天下,或有意丑化自己,以混淆視聽,它與朱元璋為獲取政權的政治需要和生性多疑的性格特點有緊密關系,隨著其時、其人的逝去,這類疑像再也不曾在畫史上出現(xiàn)。
帝王行樂圖既反映皇室宮廷生活,又兼具帝王肖像畫性質。
由于展現(xiàn)一定的生活情景,旨在抒寫生活情趣,因此,手法比較寫實,具一定情節(jié)性,帝王形象也較為活躍生動。
其折射現(xiàn)實的歷史價值較高。
存世的主要是宣宗時期作品,按題材可分為行樂、出獵兩類。
行樂圖代表作有商喜的《宣宗行樂圖》軸、明人《宣宗行樂圖》卷(均故宮博物院藏)等。
出獵圖代表作有周全的《射雉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明人《宣宗射獵圖》軸(故宮博物院藏)等。
現(xiàn)實題材的人物畫中,反映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不多,然描寫臣僚聚會的雅集圖卻盛行一時,其藝術表現(xiàn)也改變了以往著重渲染雅集氣氛和文人情趣、不甚注意人物形貌刻劃的格式,而帶有濃郁的肖像畫性質,不僅真實地描繪了與會者的不同外貌特征,還細微地描畫出官服紋飾,并按官階加以組合和定位,鮮明地表達了各人的身份、地位和氣質,使雅集圖成為形象的史實記載。
創(chuàng)此樣式的為謝環(huán)《杏園雅集圖》卷(鎮(zhèn)江市博物館藏),作品具體再現(xiàn)了正統(tǒng)二年(1437)春三月朔,內閣大臣楊士奇、楊榮、楊溥等人在楊榮府邸杏園聚會情景,具重要歷史價值。
繼此樣式者尚有呂紀、呂文英的《竹園壽集圖》卷、明人《五同會圖像》卷(均故宮博物院藏)等。
明代宮廷人物畫的藝術形式,偏重于以寫實的手法,精確地表現(xiàn)物象的外在體貌,追求情節(jié)的趣味性和畫面的裝飾性,而在披露人物的內心世界、針砭現(xiàn)實的思想深度、傾注畫家的真實感情等方面,卻顯得比較表面、膚淺,缺乏像宋畫那樣激動人心或發(fā)人深思的力作。
其畫法風格主要承繼兩宋“院體”,也受前代諸名家影響。
有取自唐代吳道子傳統(tǒng)的,如商喜《關羽擒將圖》中的鐵線描和菜描;有宗北宋李公麟白描法的,如王仲玉《陶淵明像》中的蘭葉描;有仿元代顏輝風貌的,如黃濟的《勵劍圖》。
南宋“院體”最盛行,宗李唐、劉松年比較工整謹嚴。
繁復繽紛的有劉俊《雪夜訪普圖》、商喜《宣宗行樂圖》、史文《松蔭撫琴圖》;而馬遠、夏圭比較勁健奔放、疏簡清淡一路的,則見之于朱見深《歲朝佳兆圖》、朱端《弘農渡虎圖》等。
明代宮廷山水畫,隨著畫院制度的變遷,呈現(xiàn)較顯明的階段性,分為初創(chuàng)和鼎盛兩時期。
明初,應征入宮的畫家
多由元入明,元代盛行的文人畫對他們影響很大,并帶入明初畫院,如趙原、盛著、郭純、朱芾、卓迪等人,多宗法元四家、盛懋,并上追五代董、王。
趙原存世作有《臨董源夏山讀書圖》軸、《合溪草堂圖》軸(上海博物館藏),均宗董源;盛著的《秋江獨釣圖》頁(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極似其叔盛懋畫風;郭純的《赤壁圖》軸(首都博物館藏)在盛懋畫法中兼具北宋李、郭樹石;卓迪的《修禊圖》卷亦主宋元人。
北宋李、郭山水派系在元代占一席之地,故明初宮內也有追隨者,如茹洪、郭純。
而元代銷聲匿跡的南宋馬、夏山水,在明初亦遭排斥,明成祖即“輒斥之曰:是殘山剩水,宋僻安之物也,何取焉?!?江閣遠眺圖軸宣德至弘治畫院鼎盛時期,一大批江浙地區(qū)擅長南宋馬、夏畫法的畫家進入畫院,如戴進、倪端、王諤等,他們技藝精湛,遂使南宋“院體”畫風很快得以傳播和流行,其中代表畫家為王諤,明孝宗曾贊曰:“王諤,今之馬遠也?!贝媸赖摹督w遠眺圖》軸(故宮博物院藏),對角線的構圖、虛實相生的境界、精嚴的結構造型、勁健的用筆、洗練的大斧皴、濃淡有致的墨色,均深得馬遠遺韻。
同時北宋李、郭流派也獲得進一步拓展,如朱端是正德年間畫家,風格很接近北宋郭熙,所作《煙江遠眺圖》軸(故宮博物院藏),全景山水兼具三遠(高遠、深遠、平遠),呈李、郭派氣勢。
蟹爪樹枝、贈嵯山石、勁利筆鋒、精細勾染,更帶郭熙體貌。
他堪稱宮廷山水畫家中主宗李、郭的代表。
進而形成融南、北宋于一體的畫風,代表畫家為李在,其“細潤者宗郭熙,豪放者宗夏圭、馬遠”,《闊渚晴峰圖》軸(故宮博物院藏)即極似郭熙,以至被挖去原款添上“郭熙”名款而冒充宋畫;《圯上授書圖》頁(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作特寫取景,運大斧劈皴,施折蘆描,又近似馬遠;《山水》軸(故宮博物院藏)則融南、北宋于一爐,高遠的景致、突兀的山勢、蟹爪的樹枝,具郭熙體貌,粗壯的用筆、勁健的皴法,又取自馬遠。
這種融合趨勢,在諸多宮廷畫家山水中均可窺見,然兩者的結合尚未顯成熟,故新意不足。
明代宮廷花鳥畫的藝術成就最引人注目,不僅形成多種風格樣式,還對后世產生較大影響,代表畫家有邊景昭、孫隆、林良、呂紀。
(1)邊景昭的工筆重彩花鳥
邊景昭是永樂、宣德時畫家,任武英殿待詔,工花鳥,主要繼承宋代“院體”傳統(tǒng),宗黃鑒的工筆寫生法,并有一定新創(chuàng)。
其花鳥,精微而不失于工板,優(yōu)美而不流于柔媚,在工謹妍麗之中傳達出雍容渾樸的氣質,被譽為“當代邊鸞”。
存世代表作有《三友百禽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以松、竹、梅為背景,布置各類禽鳥百只,隱喻百官朝拜天子,呈現(xiàn)順承天意之象,屬吉祥瑞應裝飾畫。
畫面百禽刻劃細致入微,品類一一可辨,情態(tài)又生動活潑;松竹梅則較洗練,用筆亦勁健,并以水墨為主,使全幅在艷麗之中兼具清雅之韻。
《芙蓉游鵝圖》
(2)孫隆的設色沒骨花鳥 孫隆在宣德年間入宮供奉,后任新安知府。
“畫翎毛草蟲,全以彩色渲染,得徐崇嗣、趙昌沒骨圖法,饒有生趣?!彼脑O色沒骨法,既淵源干徐崇嗣、趙昌,又吸收了南宋梁楷、法常的水墨寫意法和元代王淵、張中的設色寫意法,遂形成了墨色相兼、沒骨寫意的新畫風,在宮廷花鳥畫中自成一派。
孫隆運用沒骨法,還富有多種變化,或側重用墨,或主要敷色,或純作寫意,或兼施勾勒,然都具野逸之趣。
如《芙蓉游鵝圖》軸(故宮博物院藏),以設色沒骨法為主,芙蓉湖石施以闊筆寫意,游鵝在沒骨中稍加勾勒,工寫結合,饒有生趣。
《雪禽梅竹圖》軸(故宮博物院藏)以水墨寫意法為主,略施淡彩,天空用花青入墨暈染,留白呈積雪,梅枝作粗筆勾皴,山石坡陀施潑墨法,白鴿則依仗暗色背景顯出輪廓,略加勾勒。
這種寫意兼沒骨的畫法,也有別于一般水墨寫意畫而自具特色。
(3)林良的水墨寫意花鳥
林良是成化、弘治年間宮廷畫家,官錦衣指揮,所作花鳥有工筆設色和水墨寫意兩種,而以水墨畫著稱,并自成一派。
他的畫法源自宋代“院體”,但更多吸取南宋放縱簡括的畫風,也受勁健狂逸的“浙派”一定影響,還兼融草書。
取材多為雄健壯闊或天趣盎然的自然物象,如蒼鷹、蘆雁、寒鴉、麻雀、雉雞、喜鵲等禽鳥,以及蒼松、古樹、蘆荻、灌叢等野生草木。
以道勁縱逸、氣勢雄闊的筆墨,來表現(xiàn)富勇猛、野逸之趣的生物,兩者結合恰當完美,生動傳神,如姜紹書《無聲詩史》所曰:“取水墨為煙波出沒、鳧雁唼容興之態(tài),頗見清遠。
運筆遒上,有類草書,能令觀者動色。”然而,他的水墨寫意法,亦非逸筆草草,不求形似,所繪物象的造型仍很準確,類屬品種一一可辨;在一抹闊筆之中,也時時補以較細的勾勒,以顯現(xiàn)結構。
因此,他的寫意花鳥,迅捷而不失沉穩(wěn),縱放之中寓法度,求神韻亦不離形似,野逸而不入粗俗,故得以在畫院內流行。
林良的存世作品以水墨寫意畫居多,代表作品有《雙鷹圖》軸、《松鶴園》(均廣東省博物館藏)、《蘆雁圖》軸、《灌木叢禽圖》卷(均故宮博物院藏)等。
這些畫中,禽鳥一般都用勁筆重墨勾畫出結構輪廓,間以淡墨渲染,顯得形體堅實,羽翼豐滿,真實而又生動。
樹石背景多用闊筆潑墨勾皴點染,自由飛動,粗簡潑辣。
這種粗中有細、放而有度、勁健中含工秀、氣勢雄強又各具秉性的畫風,反映了他的典型面貌。
(4)呂紀的工寫相兼花鳥
呂紀是弘治年間宮廷畫家,官至錦衣指揮。
他的花鳥,“初學邊景昭,后摹仿唐宋諸家,始臻其妙?!本C合有關記載,他入宮前主宗邊景昭的工筆重彩花鳥,至畫院初曾仿效林良的水墨寫意法,后臨摹唐宋名畫,遂形成自身風格。
作品有粗細兩種面貌,而以工筆設色法著稱。
所繪多為鳳、鶴、孔雀、鴛鴦之類色澤斑爛的珍禽,作精細勾勒和艷色暈染,背景則補以懸崖古木、坡岸巨石、灘諸流泉等壯景,并施以雄健筆法和淋漓水墨。
絢麗與清雅、華貴與野逸有機地融為一體,工筆和寫意,色彩和水墨和諧地結合,使作品在精麗之中別具雄闊氣勢,創(chuàng)立了新的體格,有“獨步當代”之譽。
呂紀的工筆設色花鳥畫代表作,有《桂菊山禽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山禽、花卉勾勒精細,形體準確,敷色鮮麗,樹干、湖石用線勁健,皴染粗獷,墨色濃重。
粗細結合,筆工而文,色縟而雅,反映了他的典型風格。
《秋鷺芙蓉圖》軸、《秋渚水禽圖》軸(均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亦屬于工整一路花鳥。
呂紀另一路水墨寫意畫,在簡練奔放中,亦時見精細的勾勒和嚴謹?shù)脑煨?,放逸而不離法度,形與神、質與勢兼?zhèn)?,如《殘荷鷹鷺圖》軸、《鷹鵲圖》軸(均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寒雪山雞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等。
滿族入關建立清朝后,仿照前代,也在宮廷延納畫家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
順治(1644~1661)、康熙(1662~1722)時只有畫家供奉內廷,繪畫事宜由內務府管理。
雍正(1723~1735)時,內務府下設有畫作,至乾隆(1736~1795)時,內務府中設有如意館、畫院處等機構,廣置繪畫、畫樣設計、雕刻等多方面的人才,成為綜合性的宮廷藝術創(chuàng)作場所。
對宮廷畫家的管理制度已漸趨完善、嚴密。
作為宮廷畫家,須有朝臣、地方官薦舉,或通過獻畫自薦,并經考核,方能進宮供職。
初為試用期,待正式供職后,根椐畫家畫藝的高下,作畫是否勤勉,對他們的待遇分為3等月薪:1等銀11兩,2等銀9兩,3等銀7兩。
畫家作畫必須先畫出草圖,經皇帝過目審閱同意后,方能正式落墨;對畫家的獎懲也有一定的制度。
清宮廷繪畫分為3個發(fā)展時期:①順治、康熙朝為初創(chuàng)階段;②雍正、乾隆朝為鼎盛階段;③嘉慶朝以后為衰落階段。
其盛衰與清代國力的消長相一致。
在宮廷中供職的畫家,絕大部分為來自民間的職業(yè)畫家,另外還有若干歐洲來華的傳教士畫家。
畫家無專門職稱,康熙、雍正時稱為“南匠”,乾隆時改稱“畫畫人”。
畫家分派在各宮殿作畫,稱為“某某宮畫畫人”,見于記載的有“慈寧宮畫畫人”、“南薰殿畫畫人”、“啟祥宮畫畫人”、“如意館畫畫人”、“咸安宮畫畫人”“禮器館畫畫人”“春雨舒和畫畫人”等。
較著名的宮廷畫家,順治時有孟永光、張篤行、王國材、黃應諶等;康熙時有王崇節(jié)、顧銘、顧見龍、孫阜、王敬銘、葉洮、劉九穗、鄒元斗、文永豐等;康熙至雍正時有王云、焦秉貞、冷枚、沈崳、徐玖、金永熙、佘熙璋、顧天駿、鄒文玉、徐名世、李、班達里沙、孫威鳳等。
雍正至乾隆時有金昆、賀銓、唐岱、郎世寧、陳善、陳枚、吳璋、丁觀鵬、丁觀鶴、張為邦、王幼學、戴正、福隆安、沈源、戴恒等;乾隆時有陳士俊、王岑、王致誠、程志道、孫、余省、余、周鯤、唐岱、張宗蒼、盧湛、吳、金廷標、艾啟蒙、張雨森、姚文瀚、張廷彥、賈全、程梁、沈映輝、陸授詩、陸遵書、方琮、袁瑛、徐揚、王炳、楊大章、黃增、謝遂、李秉德、羅福、杜元枝、賀清泰、安德義、潘廷章、繆炳泰、陸燦等;乾隆至嘉慶時有馮寧、沈煥、沈慶蘭、莊豫德等;道光至光緒時有沈振麟、沈貞、沈全、沈士杰、沈士儒、焦和貴、陳兆鳳、張愷、屈兆麟、繆嘉蕙等。
宮廷繪畫大致可分為紀實繪畫、裝飾繪畫、歷史題材繪畫和宗教繪畫4類。
紀實繪畫包括皇帝后妃及文武大臣的肖像、皇帝日常生活的圖景和記錄當時重大事件的畫幅如《康熙皇帝朝服像》《康熙南巡圖》《雍正皇帝祭先農壇圖》、《雍正皇帝臨雍圖》、《乾隆皇帝歲朝圖》、《乾隆孝賢皇后朝服像》、《塞宴四事圖》、《木蘭圖》、《哨鹿圖》、《紫光閣賜宴圖》、《馬術圖》《萬樹園賜宴圖》《阿玉錫持矛蕩寇圖》、《乾隆平定準部回部戰(zhàn)圖》、《道光皇帝行樂圖》等均為代表作。
裝飾繪畫包括大量粘貼于宮殿墻壁和案頭觀賞的山水、花鳥畫。
歷史題材繪畫創(chuàng)作不多。
宗教繪畫,佛道題材均有其中一部分受 *** 嘛教藝術的影響,頗具特色。
帝后肖像畫上作者不署名款,其余作品署款有固定格式,須用工楷字體書寫,畫家姓名前必冠以“臣”字,如“臣丁觀鵬奉恭繪”、“臣郎世寧恭畫”。
紀實繪畫中人物肖像、服飾、武備、儀仗、陣式、舟車等的描繪具體寫實,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部分山水、花鳥畫往往描繪塞外景物,在題材上有新的開拓。
歐洲傳教士畫家?guī)淼奈鞣嚼L畫技法,中西合璧的畫風,在傳統(tǒng)畫風之外,別具風格。
清代宮廷繪畫作品與過去各代畫院繪畫作品一樣,宮廷富貴氣息濃厚,用筆細密繁瑣,色彩浮華艷麗,格式嚴整少有變化,這些均是它的弱點。
名稱:百駿圖
類別:書畫
年代:清代
作者:郎世寧
文物現(xiàn)狀:現(xiàn)存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描繪景色:故都紐約
《百駿圖》是郎世寧的代表作一,曾經為北宋宣和內府所收藏。
該稿本為紙質,縱102厘米、橫813厘米,原作現(xiàn)藏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猶如一首韻律和諧的樂曲,真實地演繹著900年前汴梁城的都市生活。
成熟時期的明代宮廷繪畫,由于主要繼承了宋代畫院畫法,將北宋的細膩濃艷和南宋的簡括粗獷綜合而用之,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被史評家稱為院體或院派。
與風格相近的浙派畫家們同時并行,又被合稱為院體浙派。
成為當時畫壇的主流。
弘治以后,隨著明代國力日益衰敗,宮廷繪畫也逐漸衰落,至明亡而絕。
終明一代,凡見于文獻和從傳世作品中得知為宮廷服務的畫家,共計有100余人。
此外建于明代的北京法海寺,經幢中記載有參與該寺壁畫制作的畫士官2人,畫士15人名單,均不見經傳。
文獻中僅見朱端于正德(1506~1521)年間以畫士直仁智殿。
畫士應是明代宮廷中地位更低的工匠畫家。
西方的宮廷繪畫大多是表現(xiàn)宮廷生活的,以王室成員肖像和生活瞬間為表現(xiàn)內容,具有代表性的是西班牙畫家委拉斯凱茲的作品。
委拉斯凱茲(Velasquez,1599—1660),十七世紀巴洛克時期西班牙畫家,也是著名的宮廷畫家。
他的作品里表現(xiàn)出貴族的高雅和威嚴,善于表現(xiàn)宮廷里的生活片段,代表作是《宮娥》。
畫面左側對著畫架手持畫筆的正是在畫國王夫婦的委拉斯凱茲本人,在中央的鏡中可以看見作模特的國王和王后,國王的女兒德麗薩帶著侍女們、小丑和狗來到那里,畫面描繪的就是那一瞬間。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renwu/527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陳錄
下一篇: 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