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冕(1521~?),明代。字服卿,號少谷,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卒年不詳,活躍于16世紀。擅花鳥,注重觀察體會花鳥形貌神情,及禽鳥的飲啄、飛止等種種動態(tài)。善用勾勒法畫花,以水墨點染葉子,畫法兼工帶寫,人稱勾花點葉法。所作花鳥,形象真實,意態(tài)生動,頗有影響。 寫意花鳥,最有神韻 。設色亦鮮雅,家蓄各種禽鳥,詳其飲啄飛止,故動筆具有生意 。
有明以來寫花草者,無如吳郡,而吳郡自沈周之后,無如陳道復(1483-1544)陸叔平(1496-1576)然道復妙而不真,叔平真而不妙,周之冕似能兼之。之冕采陳道復、陸治二家之長,為吳門畫派重要畫家。
特以嗜酒落魄,不甚為世重耳 。
又善古隸 。傳世作品有萬歷三十年(1602)作《竹石雄雞圖》軸和《百花圖》卷,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桂樹榴雀圖》軸藏南京博物院;萬歷十三年(1585)作《芙蓉鳧鴨》圖軸藏上海博物館;十五年(1587)作《芙蓉雙鳧圖》軸藏沈陽故宮博物院;三十年作《墨花圖》卷藏天津市藝術(shù)博物館;同年作《杏花錦雞圖》軸藏蘇州市博物館;二十四年作《梅花野雉圖》軸藏遼寧省博物館。萬歷三十四年作(1606)《仿王冕花鳥圖》。從藝活動約于萬歷年間?!吨堇m(xù)藁、畫史會要、圖繪寶鑒續(xù)纂、無聲詩史、明畫錄、海虞畫苑略、吳門畫史》。
◇作品賞析◇
明.周之冕 爭雄圖
明.周之冕《松梅芝兔圖》
明.周之冕《杏花錦雞圖》
明.周之冕傳世作品
手編蒲扇是邯鄲永年的手工藝品,編制的蒲扇做工精細,質(zhì)地柔軟,低碳環(huán)保,充滿懷舊氣息,深受周邊鄉(xiāng)村百姓的喜愛。做為一種民間工藝品,越來越得不到繼承。本期邯鄲文化帶你走進邯鄲民間工藝品,手編蒲扇的故事。
據(jù)介紹,蒲扇呈卵圓形狀,由蒲草編織而成。蒲草是一種多年水生植物,結(jié)密且韌性好,是蒲編之良好材料。制作蒲扇,從蒲草收割開始算起,需要經(jīng)過選料、晾曬、編制、水噴、破篾子、刮板壓平、修剪等多遍工序。
制作的材料最早稱“翣”,在我國已有3000多年歷史。據(jù)說我國那時已有蒲扇和竹扇了,人們開初不是用它取涼,而是一種裝飾品。在周代,王和后的車子都有“扇扇”,用來遮蔽風塵,叫“障扇”;后來的封建皇帝和高官出行的儀仗中,都有大障扇,以顯示其威風。據(jù)晉崔豹的《古今注》記載,最早的扇子是殷代用雉尾制作的長柄扇,但并不是用來拂涼的,而是一種儀仗飾物。由持者高擎著為帝王障塵蔽日。到了漢代以后,湖南的竹扇和山東的絹扇普遍用來取涼,形式也逐漸增多,并從日用品成為藝術(shù)品。
《西京雜記》一書中對此就有較詳細記載。據(jù)載當時的紈扇,大都用絹等絲織品制成。相傳那時長安有個技術(shù)很高的工匠名叫丁緩,曾經(jīng)制出過一種很大的“七輪扇”,只需由一個人操縱運轉(zhuǎn),就能使?jié)M廳堂的人感到?jīng)鏊?。看來,這種扇子可能就是現(xiàn)在生活中的吊扇、臺扇的鼻祖。傳說三國時楊修曾與曹操畫扇。所以,扇子主要是驅(qū)暑,還可以作為一種工藝品。人們可以在扇子上繪畫、雕刻多種花鳥山水人物,或題詩寫字,頗為高雅。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見一位賣六角竹扇的老婦,就在每個竹扇上各寫五個字,老婦很不高興。
王羲之說:“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可也?!崩蠇D拿出去叫賣,果然人們爭相購買。我國歷史上有不少有名的畫扇佳作,如明代周之冕的竹雀扇、唐寅的枯木寒鴉扇、沈周的秋林獨步扇,清代惲壽平的菊花扇、王武的梧禽紫蔽扇等?,F(xiàn)在,我國的扇子作為一種工藝品馳譽世界。
如今,隨著現(xiàn)代編制工藝的廣泛應用,手編蒲扇的市場越來越小,在加上因為編織工序復雜,制作時間長,收益并不高,同時年輕人外出打工,勞力減少,傳承多年編織蒲扇的古老手藝活也逐漸淡出人們的日常生活。
中國古代繪畫史上,王時敏、王鑒、王?、王原祁、吳歷、惲壽平并稱“清初六家”,他們對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影響頗為卓著,其中前五位的成就主要在傳統(tǒng)山水畫方面,唯獨惲壽平以沒骨花卉獨占一絕。
惲壽平,初名格,字惟大,改字正叔,后字壽平,以字行,號南田,別號東園草衣、白云外史、云溪外史等。
惲壽平出生于書香門第,惲氏祖輩多為明朝官宦,其曾祖父惲紹芳為嘉靖進士,為政頗有聲名;祖父惲應侯由稟生入太學;父親惲日初由邑諸生入太學,后得副榜貢生,并著有《見則堂語錄》、《不遠堂詩文集》等。此外,其伯父惲本初更是明末著名的山水畫家,初學五代董源,后學元代倪瓚、黃公望,并著有《畫旨》一書傳世,對惲壽平藝術(shù)審美理想的形成影響甚深。惲壽平年幼以聰慧聞名,史載其“父遜庵授之書,上口即能解義,八歲詠蓮花成句,驚其塾師”。但生活在明末清初的惲壽平,仕宦之家并未能給他長遠的優(yōu)越生活。清兵南下,自命有經(jīng)世之才的父親惲日初攜子參加抗清組織。在無情的戰(zhàn)爭中,長子惲楨戰(zhàn)死沙場,二子失蹤,年幼的惲壽平也與父親失散。值得慶幸的是,惲壽平被清軍一位將領收養(yǎng),在與養(yǎng)母游西湖時被生父見到,其父親所出家的靈隱寺主持設法讓父子團聚。二人在靈隱寺內(nèi)住了若干年,讀書、作詩、繪畫,直到順治十一年(1654年)才離寺。這段神奇的故事便是王忭所創(chuàng)雜劇《鷲峰源》的原型。惲壽平48歲時,此劇本在太倉演出,觀之感慨曰:“穹廬舊事恨飄零,地老天荒酒未醒;公子翻看新樂府,他時筵席斷腸聽。”
家貧賴筆硯 得錢供朝哺
順治十一年,惲氏父子離開久居的杭州靈隱寺回到家鄉(xiāng)江蘇武進,潛心研究書畫。雖祖上老屋仍在,但早已家徒四壁。此后惲壽平開始過著亦耕亦讀的清貧生活,更是勤奮作畫以換取生活所需,正是“家貧賴筆硯,得錢供朝哺”。為了生存,他四處奔波,來往于常州、蘇州、無錫、杭州商品經(jīng)濟比較發(fā)達的地方,與王?相識,并成為莫逆之交,惲壽平為王?寫下“白手兄弟相見少……人生能得幾知音”的詩句。此后,他通過王?得到了王時敏的指導。期間,他結(jié)交了著名書畫家笪重光、查士標、梅清等人,對其書畫藝術(shù)影響深遠。為著生計,也因結(jié)交了眾多書畫名家,惲壽平此時創(chuàng)作了大量書畫作品,以山水為主,花卉為輔。
南田三絕
惲壽平崇尚氣節(jié),少年時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更是留下了永久的傷痛。因此雖飽讀詩書,但誓不參加科舉,終身不仕,僅靠鬻畫為生,生活十分艱辛。但困苦的生活、鬻畫的生活方式,并沒有影響其對藝術(shù)畢生的研究與不懈的追求,成就清初畫壇巨匠。其“詩、書、畫”世稱“南田三絕”。鄒一桂評其藝術(shù)“國初惲壽平全用沒骨法,而運以生機,曲盡之妙,所題詩句極清艷,書法得河南三昧,洵空前絕后”。
“知南田畫者,當與讀南田之詩?!睈翂燮絺魇乐娪星в嗍字?,內(nèi)容涉獵極為廣泛,有對國破家難的悲痛,有借古喻今表達思古之情,亦有紀念親友表達仰慕之情的,不管是言明志節(jié)還是直抒胸臆,多為表達自身對生活的感受。就作詩而言,惲壽平認為“詩意須極飄渺,有一唱三嘆之音,方能感人;然則不能感人之音,非詩也”。如其紀念岳飛的憶古詩《岳武穆祠》:“禾黍金飆向古丘,孤臣戰(zhàn)跡至今留?;谋杏浤铣?,蔓草翻深異代愁。赤岸日高滄海色,碧天云散大江流。千秋壯氣消難盡,化作風濤遍十州。”詩風跌宕激昂,頗有悲壯之感。與之風格迥異的如《題紅林秋浦》:“只愛菱洲蟹舍邊,千林紅葉一溪煙。夕陽柳岸漁收網(wǎng),秋水蘆花放鴨船?!苯o人以平樸天真的審美感受,令人感動于清新恬淡的田園生活。沈德潛評其詩:“南田工畫山水,花卉兼擅,比之天仙化人,詩亦超逸,以南田為上?!?
惲壽平的書法頗具高逸脫俗之美,“以王獻之為體,以褚遂良為畫,以黃庭堅為骨”,融會貫通,形成了其獨具特色的秀潤勁力之風。
惲壽平的藝術(shù)成就突出在其沒骨花卉,但他并非僅長于此,并稱“清初六家”并非特指其花卉,實指其山水畫造詣。惲壽平之山水,出入宋元,以董源、巨然、倪瓚、黃公望及米氏為師,通眾家之妙,多畫“寂寞無可奈何之境”,給人荒寒寂靜之感。相傳惲壽平曾與摯友王?多合作山水,某日對王?言:“兩賢不相上下,君將以此山水擅天下名,吾何為事此,及作花卉寫生?!睉蛟唬骸熬毑揭?!吾不為第二手?!钡@并非說明惲壽平山水稍次,清代錢杜在《松壺畫憶》中言:“南田用淡青綠,風致瀟灑似趙大年,勝石谷(王?)多矣。”惲壽平約在40歲致力于花卉創(chuàng)作。宋代院體,元人水墨花鳥,文徵明、沈周、唐寅、陸治、陳淳、周之冕等大家作品均認真摹寫、研學。在花鳥畫探索中,惲壽平力求改變宋代宮廷畫法,去除脂粉華麗氣息,在講究形似的基礎上,巧妙用水用色,恰到好處地色中施水,創(chuàng)“色染水暈”之法。惲壽平所作花卉重寫生,于富麗典雅中不失清新氣息,并開創(chuàng)了常州畫派。張庚《國朝畫征錄》言:“(惲南田)舍山水而學花卉,斟酌今古,以北宋徐崇嗣為歸,一洗時習,獨開生面,為寫生正派,由是海內(nèi)學者宗之?!?
對惲壽平而言,詩、書、畫三者相輔相成,渾然一體?!皶ó嬂斫匀?,筆先之意,即唱嘆之音,感人之深者,舍此亦無書畫可言?!?
創(chuàng)沒骨新風
惲壽平以沒骨聞名遐邇,何為沒骨?沒骨,即是不用墨線勾勒,直接以色彩描繪花卉。史載,五代后蜀黃荃畫花勾勒很細,著色后幾乎不見墨邊,因而有“沒骨花”之稱。北宋徐崇嗣學習黃荃,所作花卉只有彩色不著墨筆。
關于沒骨畫法的源頭,有學者推至廟底溝文化鸛魚石斧彩陶罐,但筆者認為,雖陶罐上無勾勒,但并非有意識的沒骨繪畫技法。就有意識的技法而言,可推至唐代西域畫家尉遲乙僧在一乘寺畫的凹凸花。但根據(jù)相關文字記載,惲壽田對沒骨畫法的研究并未至唐,而主要在宋初。在他的沒骨作品中常用自題“仿徐崇嗣設色”、“摹北宋徐崇嗣法”、“徐氏”、“徐家”、“宋人沒骨法”等字樣。學者多以此為定論,惲壽平?jīng)]骨法主要學徐崇嗣。但依據(jù)歷史分析,徐崇嗣的作品流傳極少,甚至可以說惲壽平可能并未見過徐崇嗣沒骨花卉真跡。沈括的《夢溪筆談》言:“熙之子(徐熙之子徐崇嗣)乃效諸黃之格,更不用墨筆,直以彩色圖之,謂之‘沒骨’,工與諸黃不相上下?!贝笾聛碚f,徐崇嗣的畫法可能與黃荃并沒有多大區(qū)別。在清初擬古之風巨盛,惲壽平所言學徐崇嗣很難說不是一個幌子,可以說是打著徐崇嗣的幌子創(chuàng)新沒骨畫法,以賦予沒骨法全新的面貌。
惲壽平作沒骨花卉,大致用毛筆蘸色直接在紙或絹上點染,水、色交替暈染。“粉筆從瓣尖染入,一次未盡腴澤勻和,再次補足之?!碑嫀⒙?,或是生長期、成熟期的花卉,就多用水暈;枯萎衰落的花卉則少用濕筆。因此,觀惲壽平花卉,可見光色,還能從濕潤程度看出植物的生長成熟變化??梢哉f是與花傳神,力求淡雅,頗具逸格。評惲壽平所作沒骨花為逸品,不僅是其沒骨畫法賦予花卉的雅意,更是得益于他的師法自然,可以說是師法自然的態(tài)度與沒骨技法相得益彰。惲壽平重寫生,史載其每畫花卉必折枝于瓶中觀賞,畫同一題材,也要“極生動之致,向背欹正、烘日、迎風、挹露、各盡其態(tài)”。惲壽平認為只有畫得極似,才能真正與花傳神。與時下寫意畫法大有不同。以作品為例,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惲壽平自題為臨宋人稿本的《惲壽平摹古冊?春風圖》,兼用師法古人與寫生相結(jié)合,畫桃紅柳綠的春景。畫家描摹灼灼怒放明媚鮮妍碧桃花,用覆蓋力較強的礦物質(zhì)顏料鉛粉配以胭脂,而描繪楊柳則以對比性帶有透明水感的植物性微黃汁綠色彩作為陪襯,表現(xiàn)早春新發(fā)芽葉的柔嫩飄逸。描繪春景的作品亦不能錯過現(xiàn)藏于南京博物院的《國香春霽圖》,在縱103厘米,橫51厘米的絹本立軸上,惲壽平充分展現(xiàn)了沒骨的高超技法,純用色彩直接暈染,將盛開或?qū)⒁㈤_的花朵之姿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巧妙運用水、粉等技法,更使得整個畫面給人以明麗清新、色澤典雅的視覺效果。秦祖永曾評說:“比之天仙化人,不食人間煙火,列為逸品。”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清花卉畫冊?桂花紫薇圖》,則是描繪八月夏秋之季的桂花、紫薇花。畫面中花枝穿插繽紛秀麗,花瓣繁復重疊但不顯雜亂。作花卉多用勾染,設色層次變化有致,葉片則用沒骨法,葉脈向背清晰,足見其寫生功力。畫中自題“紅薇曉?,金粟秋香”。秋景則以南京博物院所藏《荷花蘆草圖》為例,描繪的是秋風蕭瑟的圖景,畫面中一枝盛放的新荷花瓣嬌艷動人,與凋殘半枯的荷葉以及枯槁無色的蓮蓬形成鮮明對比。其中荷花即沒骨畫法繪出,色調(diào)清麗冷艷,用筆灑脫飄逸,營造出一派空瀠的韻味。畫幅左上自題:“此幀數(shù)年前在東池上醉后涂抹,殘荷離披蘆草交橫,略得荒汀寂寞之至,置亂紙殘帙中,不知何時為書老所得,今秋偶出示,余恍然如房次律遇故物于破甕中也。因書老索題戲為拈筆。”觀惲壽平所作花卉,有色、有態(tài)、有韻,真正與花傳神,生香活色。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云:“南田氏得徐家心印,寫生一派,有起衰之功。其渲染點綴,有蓄筆,有逸筆,故工細亦饒機趣,點簇妙入精微矣?!?
惲氏沒骨花卉的創(chuàng)新在清代及整個繪畫史上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v觀中國傳統(tǒng)花鳥畫,五代時“黃家富貴”、“徐熙野逸”;宋代宗黃荃工麗一派,成就院體風,徐熙“落墨花”經(jīng)其孫徐崇嗣創(chuàng)新成就沒骨花;南宋文人氣息濃厚,漸成水墨花鳥新風;元代錢選、王淵發(fā)展了南宋花鳥新風形成水墨大寫意;時至明朝,林良、沈周、陳淳、陸治、徐渭等名家工、寫均得到很大發(fā)展,明末,周之冕創(chuàng)“勾花點葉”派,但仍屬寫意;清初,八大山人、石濤更是將大寫意發(fā)展到極致。惲壽平從山水轉(zhuǎn)至花鳥畫創(chuàng)作,做了詳細的分析研究“自右丞、洪谷以來,北苑、南宮相承入元,而倪、黃輩出,風流豪蕩,傾動一時,而畫法亦大明于天下,后世士大夫追風效慕,輒相矜高,或放于甜邪,或流為狂肆,神明既盡,古趣亦忘,南田厭此披靡,亟欲洗之……”在惲壽平看來,黃荃過于工麗,趙昌未脫刻畫,徐熙無徑轍可得。遂師法自然,以宗北宋徐崇嗣為名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沒骨花卉技法,“不以墨線為骨,全以色彩染成,陰陽向背,曲盡其態(tài),超乎法外,合乎自然。”可謂一洗時習,獨開生面。在清初摹古之風盛行之時,無疑有著改革時弊的創(chuàng)新意義。
惲壽平窮其一生投身于藝術(shù)創(chuàng)作,有很多獨到的創(chuàng)新和見解。其畫學理論主要集中在《南田畫跋》和《甌香館集》中。探究其繪畫理想,多體現(xiàn)在“不在工,而在逸”的注重神韻的審美理想,追求“脫盡縱橫習氣,淡然天真”的高逸氣格。
歷代畫家 魏晉南北朝
顧愷之、張僧繇、陸探微、楊子華
隋唐五代
吳道子、閻立本、王維、李思訓、荊浩、關仝、董源、巨然、黃荃、徐熙、韓干、薛稷等
北宋南宋
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吳炳、林椿等
元
顧愷之(中國古代畫家) 趙孟頫、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zhèn)、趙雍、王淵、管道升等
明
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徐渭、周之冕、陸治、張宏、陳淳、呂紀、林良、周臣、陳洪綬等
清代
吳作樟、王時敏、王鑒、王翬、王原祁、吳歷、八大山人、石濤、鄭板橋、金農(nóng)、惲壽平、邊壽民、黃山壽、虛谷、任伯年、 蒲華、 吳昌碩、蔣廷錫、華巖等
民國
齊白石、張大千、張善孖、徐悲鴻、陳師曾、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黃賓虹、王夢白、鄭午昌、王一亭、王師子、繆谷瑛、吳笠仙、謝公展、溥儒、陳少梅、陳之佛、汪亞塵、吳湖帆、賀天健、呂鳳子、劉海粟、林風眠、豐子愷、 潘玉良、潘天壽、傅抱石、江寒汀等
代表人物
南朝張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局部 張僧繇以善畫佛道著稱,亦兼善畫人物、肖像、花鳥、走獸、山水等。他在江南的不少寺院中繪制了大量壁畫,并曾奉命給當時各國諸王繪制肖像,能收到"對之如畫"的效果。他的"畫龍點睛"傳說頗為膾炙人口。
五代 董源《龍宿郊民圖》
北宋 李公麟《西園雅集圖》(局部)
元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明 文征明《拙政園三十一景》局部
明 仇英《桃源仙境圖》
明 張宏《青綠山水圖》
明 徐渭《花竹圖》
外國畫家 文藝復興時期
佛羅倫斯畫派
早期代表畫家有:喬托·迪·邦多納、馬薩喬、安杰利科、烏切洛、波提切利、
喬托、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
威尼斯畫派
提香、喬爾喬內(nèi)、丁托雷托
巴洛克藝術(shù)
魯本斯、卡拉瓦喬、委拉斯貴茲
洛可可藝術(shù)
華鐸、布雪、法蘭哥那
新古典主義
威廉·布格羅、大衛(wèi)、安格爾
歐洲浪漫主義
席里柯、歐仁·德拉克洛瓦
法國現(xiàn)實主義
科羅、米勒、庫爾貝、杜米埃
俄羅斯繪畫
沃羅比約夫、薩符拉索夫、希施金、庫因芝、列維坦
19世紀英國繪畫
透納、康斯太勃爾
喬托作品 印象主義
布丹、畢沙羅、馬奈、德加、西斯萊、莫奈等
新印象主義
克羅斯、呂斯、修拉、西涅克
后印象主義
塞尚、高更、梵谷、勞特累克
象征主義
夏凡納、莫羅、勃克林、雷東、霍德勒、斯泰因勒、施瓦布
納比派
塞呂西耶、瓦洛通、博納爾、維亞爾、德尼
維也納分離派
克里姆特、科柯施卡、席勒
野獸主義
馬蒂斯、魯奧、芒更、馬爾凱、弗拉芒克、 凡.東根、弗里茨、德朗、杜菲
日出印象 立體主義
萊熱、畢卡索、布拉克、佛雷內(nèi)、格里斯、羅伯特·德洛奈
巴黎派
基斯林、蘇丁、莫迪利亞尼、夏加爾
表現(xiàn)主義
蒙克、蘇珊娜.瓦拉東、郁特里羅、奧古斯特·馬克、黑克爾、諾爾德、凱爾希納 、佩希施泰因、貝克曼、
莫蘭迪、格羅茲、古圖索、培根
抽象主義
康定斯基、克利、庫普卡、馬列維奇
達達主義
杜桑、恩斯特
超現(xiàn)實主義
米羅、馬松、盧梭、德爾沃、馬格里特、唐吉、達利、基里科、迪克斯、巴爾蒂斯
新造型主義
蒙德里安
未來主義
卡拉、巴拉
抽象表現(xiàn)主義
霍夫曼、德庫寧、阿伯斯、馬瑟韋爾 克蘭、蒂爾本庫倫
行動派繪畫
波洛克
光效應藝術(shù)
賴利、瓦薩里
波普藝術(shù)
羅伊·利希滕施泰因、勞申貝格、沃霍爾
莫奈睡蓮 新寫實主義
洛伊德、珀爾斯坦、霍珀、本頓、伍德懷斯、貝洛斯
超級現(xiàn)實主義
皮爾斯坦﹑戈因斯﹑埃斯蒂斯﹑克洛斯﹑科廷厄姆﹑貝爾(Charles Bell)、T.布萊克韋爾
文藝復興
喬托·迪·邦多納(1266年-1337年)、馬薩喬(1401年-1428年)、波提切利、達·文西
18世紀
威廉·布格羅、大衛(wèi)(1748-1825)、安格爾(1780年8月29日-1867年1月14日)
18世紀畫家 提香、喬爾喬內(nèi)、丁托雷托、魯本斯、卡拉瓦喬、委拉斯貴茲、華鐸、布雪、法蘭哥那、威廉·布格羅、大衛(wèi)、安格爾、席里柯、歐仁·德拉克洛瓦、科羅、米勒、庫爾貝、杜米埃、沃羅比約夫、薩符拉索夫、希施金、庫因芝、列維坦、透納、康斯太勃爾、布丹、畢沙羅、馬奈、德加、西斯萊、莫奈、克羅斯、呂斯、修拉、西涅克、塞尚、高更、梵谷、勞特累克、夏凡納、莫羅、勃克林、雷東、霍德勒、斯泰因勒、施瓦布、塞呂西耶、瓦洛通、博納爾、維亞爾、德尼、克里姆特、科柯施卡、席勒、馬蒂斯、魯奧、馬爾凱、弗拉芒克、弗里茨、德朗、杜菲、萊熱、畢卡索、布拉克、格里斯、羅伯特·德洛奈、基斯林、蘇丁、莫迪利亞尼、夏加爾、蒙克、郁特里羅、奧古斯特·馬克、黑克爾、諾爾德、凱爾希納、佩希施泰因、貝克曼、古圖索、培根、康定斯基、克利、庫普卡、馬列維奇、杜桑、恩斯特、米羅、盧梭、德爾沃、馬格里特、唐吉、達利
外國代表人物
畢卡索(立體主義畫家)
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畫家、天文學家、發(fā)明家、建筑工程師。他還擅長雕刻、音樂、發(fā)明、建筑,通曉數(shù)學、生理、物理、天文、地質(zhì)等學科,既多才多藝,又勤奮多產(chǎn),保存下來的手稿大約有6000頁。他全部的科研成果盡數(shù)保存在他的手稿中,愛因斯坦認為,達·文西的科研成果如果在當時就發(fā)表的話,科技可以提前30-50年。
達·文西少年時已顯露藝術(shù)天賦,15歲左右到佛羅倫斯拜師學藝,成長為具有科學素養(yǎng)的畫家、雕刻家。并成為軍事工程師和建筑師1482年應聘到米蘭后,在貴族宮廷中進行創(chuàng)作和研究活動,1513年起漂泊于羅馬和佛羅倫斯等地。1516年僑居法國,1519年5月2日病逝。小行星3000被命名為"李奧納多"。最著名的作品是《蒙娜麗莎》,是巴黎的羅浮宮的三件鎮(zhèn)國之寶之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renwu/529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夏昶
下一篇: 尤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