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宗元(?-1050),〔北宋〕初名宗道,字總之,河南人。家世業(yè)儒,官至虞部員外郎。工人物、佛道、鬼神,師吳道子法,行筆如流水,神采活動,大抵如寫草書,筆術精高。年十七即能畫北邙山老子廟壁,頗稱“精絕”。嘗于洛陽上清宮畫三十六天帝,其間赤明陽和天帝畫成宋太宗相貌,真宗趙恒見之,嘆其畫筆之神。曾在廣愛寺見吳道子畫文殊、普賢大像,武由此杜絕人事旬余,專在廣愛寺刻意臨摹。結果臨摹之畫骨格停分,神觀氣格,大衣纓絡,乘跨部從,與大像不差毫厘,真靈心妙悟之天才也。景德末(1007),真宗營建玉清昭應宮,召天下畫師三千,中選者僅百余人,分為二部,武宗元任左部之長。后曾在許昌龍興寺畫《帝釋梵王》、經藏院畫《旃檀瑞像》、嵩岳廟畫《出隊》等壁畫。傳世作品有《朝元仙仗圖》卷,絹本,墨筆,縱58厘米,橫777.5厘米,人物形象端莊豐滿,儀態(tài)萬方,氣象不凡,無款印,卷后有南宋乾道八年(1172)張子珉題跋,并有元代趙孟頫題識,定為武宗元真跡,現藏美國王已千先生懷云樓。
﹡作品賞析﹡
武宗元 朝元仙仗圖
八十七神仙壁的結尾的意思是有著一個發(fā)人深省的結尾,并且這個結尾的是既是意料之中,又是情理制,既是情理之中,又是意料之外的,并且這個結尾的話其實是一個大結局的大團圓式的結尾,或者是一種是歐亨利式的結尾。
朝元仙仗圖卷,北宋武宗元傳世作品。絹本,墨筆,縱58厘米,橫777.5厘米,人物形象端莊豐滿,儀態(tài)萬方,氣象不凡,無款印,卷后有南宋乾道八年(1172)張子珉題跋,并有元代趙孟頫題識,定為武宗元真跡,現藏美國王已千先生懷云樓。1北宋、武宗元、絹本 墨筆、縱44.3cm、橫580cm
落款譯文為:
右吳道子畫五帝朝元圖,參政翟公所藏也。后以歸余。不改裝褾,猶舊物之質者焉。乾道八年六月望,歧陽張子□書。
余嘗見山谷跋武虞部五如來像云:‘虞部筆力遒古,可追吳生,便覺石恪輩相去遠甚,不足可觀?!藞D是虞部真跡,宣和譜中所載朝元仙仗是也。與余所見五如來像正同,故不敢以為吳筆。然實數百年間寶繪也。虞部名宗元,字總之。大德甲辰八年望日。吳興趙孟頫跋。
這段文字為《朝元仙仗圖》的題跋。
《朝元仙仗圖》為絹本白描畫,長790厘米,高58公分,真正的高頭大卷。武宗元(?~1050年)是北宋著名的人物畫家,畫法學曹不興和吳道子,《宣和畫譜》說他“筆法備曹吳之妙”,尤精于佛道鬼神圖像。此卷上鈐有有宋徽宗藏印四方,應是宣和舊物,惜無作者款印。卷上最早的題跋署為張子□(此字無法確認)在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所題,相傳吳道子所作。但趙孟頫在大德甲辰年(1304年)的題跋,說經過考證之后,他認為這是武宗元的真跡,即《宣和畫譜》著錄的《朝元仙仗圖》。后世普遍認同趙孟頫的說法,此卷也是現今所存武宗元畫作的孤本。圖中繪帝君、神將、金童、玉女等仙道人物共87名,身旁還以楷書注明其職稱。這數十名人物在玉階上逶迤而行,階前云氣氤氳,蓮花綻放。人物的面相以淡墨寫成,修眉秀目,端雅而高古,配以華美的裝飾,珠絡寶釵,珊珊環(huán)佩。衣裙袍帶則用濃墨描出,線條遒勁而綿長,宛轉飄翻,表現出“吳帶當風”之美。他們手持珠幡香篆、奇花異寶,還有一隊龜茲樂人,奏弄著琵琶笙笛等各式樂器,神態(tài)雍容而妙曼。全圖雖無設色,卻令人覺得滿紙流光艷采。難度最高的是這八十多人的位置安排,以及衣裙飄漾時的交互穿插,畫家都能處理得自然妥帖,婉約流麗。卷前引首為羅振玉所書,畫末絹素有張子□、趙孟頫兩跋。
武姓源于河南,安陽、商丘、洛陽等地。最早可追溯于商朝國君武丁。
來源:
1、出自子姓
出自商王武丁之后,以祖名為氏。據《武班碑》所載,為商王武丁之后,以其祖名字為氏。如漢代武班即是。出自春秋時宋武公之后,以謚號為氏。據《風俗通義》所載,春秋時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后謚號為“武”,史稱宋武公,其子孫以其祖之謚號為氏,亦稱武氏。是為商丘武氏。
2、出自姬姓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周幽王的兒子宜臼受申、許、魯等部分諸侯擁戴,在申即位,后遷都到成周雒邑(今洛陽),歷史上稱東周。宜臼就是周平王。
周平王的幼子剛生下來的時候,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狀紋路,故被賜為武氏,為周朝大夫,后來他的子孫,因而以武為氏,史稱武姓正宗。是為河南武氏。
3、 出自以國名為氏
據《世本》、《萬姓統(tǒng)譜》等資料所載,夏臣武羅被封武羅國,后國亡,其后子孫以國名為氏,稱武姓。
4、源于官位,屬于以官稱或爵稱為氏
漢朝時期官位“武功爵”、漢朝時期官署武庫令、漢朝時期官吏武衛(wèi)將軍。
5、源于封地名簡化
據《風俗通義》所載,漢朝有武強王梁,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強縣,其后代因封地“武強”簡為武氏。
擴展資料:
武姓歷史名人:
1、武臣
武臣(?-前208年),陳(今河南淮陽)人,秦末農民起義軍將領、陳王陳勝部將、后自立為趙王。
陳勝進攻趙地,任武臣為將軍。武臣從白馬津強渡黃河,連得趙地十余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八月,武臣率義軍趨至邯鄲,自立為趙王,后為李良所殺。
2、武則天
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自名武曌(zhào),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tǒng)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后并稱為“呂武”。
3、武三思
武三思(649年—707年8月7日),并州文水(今屬山西)人,武周宰相,荊州都督武士彟之孫,女皇武則天的侄子。
官右衛(wèi)將軍累進至兵部、禮部尚書,并監(jiān)修國史。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稱帝,大封武氏宗族為王。武三思為梁王,賜實封一千戶。
神龍三年(707年),謀廢太子李重俊,卻在景龍政變時被李重俊所殺,唐中宗李顯追贈他為太尉,謚曰宣,唐睿宗李旦廢其謚號并開棺戮尸,毀其墓。
4、武宗元
武宗元(約980~1050),初名宗道,字總之。河南白波(今河南洛陽吉利區(qū))人。北宋畫家。宋真宗景德年間,建玉清昭應宮,征全國畫師,分二部,宗元為左部之長。
他家世業(yè)儒,以蔭得太廟齋郎,官至虞部員外郎。擅畫道釋人物,曾為開封、洛陽各寺觀作大量壁畫。
5、武士敏
武士敏(1892年-1941年),字勉之,河北省懷安縣柴溝堡鎮(zhèn)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8軍軍長。是抗日戰(zhàn)爭期間陣亡的中國軍方高級將領之一。
1941年9月29日,時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8軍軍長的武士敏在山西東峪同日軍激戰(zhàn)時,壯烈殉國,終年49歲。
將軍犧牲后,延安《新華日報》發(fā)表了專題社論和悼念文章。左權將軍含淚手書挽聯一副:盡忠于民族國家努力求團結進步磊落奇才一世如君有幾;堅持在敵后抗戰(zhàn)英勇至殺身成仁感懷將略數年知己情深。
劉伯承、鄧小平領導的晉冀魯豫邊區(qū)黨政軍機關追認武士敏將軍為革命烈士,并決定把將軍的犧牲地---沁水縣改為士敏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武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武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武則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武三思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武宗元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武士敏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renwu/538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易元吉
下一篇: 高克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