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傒斯,1274年生,1344年逝世,龍興富州(今江西豐城)人。元代書家。字曼碩。延祐初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元統(tǒng)初官升至侍講學士,贈護軍,追封豫章郡公,謚文安。故世稱“揭文安”??傂捱|、金、元三史,著有《文安集》十四卷。工詩文,善書。正、行書師晉人,蒼古有力。國家典冊及功臣家傳賜碑,遇其當筆,往往傳誦于人。四方釋老氏碑版,購其文若字,袤及殊域。存世書跡有《千字文》、《雜書卷》等?!对贰肪硪话侔耸挥袀??!短K軾樂地帖跋》,元揭傒斯書。紙本墨跡??v25.1厘米,現藏上海博物館。揭傒斯的楷書、行書、草書俱佳,又善詩,貫通經史百家。為文敘事極為嚴整,語簡而當,與虞集齊名。書法名重當時。此題《蘇軾樂地帖》,正文僅3行。無論是作品章法布白方面,還是字的結體和筆劃,都含有魏鐘繇《薦季直表》的韻味,兼及王獻之《洛神賦》13行的某些成份。如筆劃的長短、粗細以及體勢、欹正變化較大,姿態(tài)豐富。筆墨挺拔有力,用筆多不藏鋒,結字跌宕而錯落有致。行間顧盼有姿,使整幅章法渾然天成,顯得分外自由、活潑,妙趣橫生,表現了作者意在筆先的刻意匠心。
◇作品賞析◇
集以入侍燕間,無益時政,且媢嫉者多,乃與大學士忽都魯兒迭失等進曰:?陛下出獨見,建奎章閣,覽書籍,置學士員,以備顧問,臣等備員,殊無補報,竊恐有累圣德,乞容臣等辭職。?帝曰:?朕無生知之明,于國家治體,豈能周知?故立奎章閣,置學士員,以祖宗明訓、古昔治亂得失,日陳于前,卿等其悉所學,以輔朕。若軍國機務,自有省、院、臺任之,非卿等責也。其勿復辭。?
敕采輯本朝典故,仿唐、宋《會要》修《經世大典》,以集與中書平章政事趙世延,同為總裁官。集薦禮部尚書馬祖常諳習舊章,國子司業(yè)楊宗瑞素治歷象、地理之學,皆可任總裁;翰林修撰謝瑞、應奉蘇天爵、太常博士李好文、國子助教陳旅、前詹事院照磨宋褧、通事舍人王士點,俱有見聞,可裨撰錄;庶幾是書早成。帝以嘗修遼、金、宋三史,無成績,今修《大典》,令學士專率其屬為之。集請以翰林國史院修祖宗實錄時百司所具事跡參訂。國史院臣言于帝曰:實錄,法不得傳于外,事績不當示人。?又請國書《脫卜赤顏》增修太祖以來事績,承旨塔失海牙曰:?《脫卜赤顏》不可傳于外人。?二事皆格不行。俄世延歸,集專領其事,再閱歲,書成,凡八百帙。既奏進,以目疾丐解識,不允,乃舉治書侍御史馬祖常自代,不報。
御史中丞趙世安乘間為集請曰:?虞伯生居京師久,甚貧,又病目,幸假一外任,便醫(yī)。?帝怒曰:?一虞伯生,汝輩不容耶??帝方向用文學,以集宏才博職,故重聽其去。集每承詔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從容諷切,問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盡言,隨事規(guī)諫。一日,命集草制封乳母夫為營都王,使阿榮、巙巙傳旨。二人忌集,繆言制封營國公,集具稿,俄丞相索制詞甚急,集以稿以進,丞相愕然問故,集知為所紿,即請易稿進,終不自言。
龔伯璲以才俊為馬祖常所喜,欲集為薦引,集曰:?是子雖小有才,然非遠大器,亦恐不得令終。?祖常不以為然。一日,邀集過其門,設宴,酒半,出薦牘求署,集固拒之,祖常不樂而罷。文宗崩,集在告,欲南還,弗果。大臣將立妥歡帖穆爾為太子,用至大故事,召諸老臣赴上都議政,集在召列。祖常使人告之曰:?御史有言矣。?乃謝病歸臨川。初,文宗在上都,將立其子阿剌忒納答剌為皇太子,乃以妥歡帖穆爾乳母夫言,明宗在日,素謂太子非其子,黜之江南,驛召翰林學士承旨阿鄰帖木兒、奎章閣大學士忽都魯兒迷失書其事于《脫卜赤顏》,又命集草詔,布告中外。至是,省、臺官皆文宗素所信用者,御史變不敢斥言其事,祖常意在諷集速去而已。伯璲后以用事敗,殺其身,世乃服集知人。
元統(tǒng)元年,遣使賜上尊酒、金織文錦二,召集還,疾作不能行。左右有以舊詔為言者,帝不懌曰:?此我家事,豈由彼書生耶??至正八年五月卒,年七十有七。贈江西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護軍,追封仁壽郡公,謚文靖。
集家素貧,歸老后,登門之士相望于道,好事者起邸舍以待之。然碑志之文,未嘗茍作。南昌富民伍氏娶諸王女為妻,充本位下總管。既卒,其子屬豐城甘愨求集銘父墓,奉中統(tǒng)鈔五百錠,集不許,愨愧嘆而去。早歲,與弟槃辟書舍為二室,左室書陶淵明詩,題曰陶庵,右室書邵堯夫詩,題曰邵庵,故世稱邵庵先生。集文章為代之冠,論者以唐這韓愈、宋之歐陽修比之。有《道圍學古錄》五十卷。子安民,官吉州路安福州知州。
槃,字仲常。延祐五年進士,授吉安永豐縣丞。丁父憂,服除,授湘鄉(xiāng)州判官。有富民殺人賂他人坐之,己定讞,槃猶不署,殺人者卒論抵。有巫至其州,稱神降,曰:?某方火。?即火,長吏以下皆迎巫至家,禮敬之。槃得放火者一人,訊之,知為巫所使。召巫至,無敢施鞭箠者。槃謂左右曰:?此將為大亂,宜急治之。?一訊而服,乃論巫并其黨如法。秩滿,除嘉魚縣尹,槃已卒。
揭傒斯,字曼碩,龍興富州人。父來成,宋鄉(xiāng)貢進士,為世名儒。至元初,賜謚貞文先生。傒斯幼貧,讀書晝夜不懈,父子自為師友,早有文名,大德間,客湖南,都元帥趙淇號知人,見之曰:?君他日翰苑名流也。?程鉅夫、盧摯先后為湖南廉訪使,咸重之,鉅夫因妻以從妹。
延祐元年,摯表薦于朝,特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官。時平章政事李孟監(jiān)修國史,見其所撰功臣列傳,嘆曰:?是方可謂之史筆,若他人直謄吏牘爾!?擢應夫翰林文字,仍兼編修。遷國子助教,復留為應奉。五年,請假歸。泰定元年,召還,又以丁母憂歸。
歸舟
汀洲春草遍,風雨獨歸時??????????????????????????????????????????????????????????????。
大舸中流下,青山兩岸移。
鴉啼木郎廟,人祭水神祠。
波浪爭掀舞,艱難久自知。
詩先點題“歸舟”二字。詩人在春天回家,大地復蘇,春草遍野,水中的小洲已是一片濃綠。他獨自一人,在春風春雨中趕路。眼中所見是汀洲春草,所以詩雖然沒有說是乘舟,而人在舟中便不言而喻。頷聯(lián)放筆寫船行,也是寫歸。他乘坐的大船,在中流乘風破浪而下。春雨普降,江水上漲,船又是順水,所以走得飛快,兩岸青山不斷地掠過船舷。這一聯(lián)寫得明快暢達,流露了回家的喜悅,在動態(tài)中包藏著自然的、靜穆的美,給人一種“人在畫中行”般的感受。雖然不及李白“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那樣的速度與氣勢,也不及杜甫“即從巴映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那樣的飄逸與驚喜,但足以打動人心,令你神往。
在快速行駛的舟中,詩人所見所聞當然不可能是細微的局部,如“鳥鳴嚶嚶,伐木丁丁”(《詩·小雅·伐木》)、“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王建《雨過山村》)那樣的細景微聲,所以詩接寫了岸上具有象征性的、在群山中顯得格外醒目的兩個建筑物。在那古老的木郎廟上空,成群的烏鴉盤旋聒哚,爭奪著祭品;水神祠中,香煙繚繞,祭祀的人們川流不息。這一切,給山水增添了幾分春色和活氣,使他想到了家鄉(xiāng)的春色,激發(fā)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對淳樸的民風及山村生活的神往。然而這一切,又勾起他對身世的感慨。由布衣步入官場已經有七年之久了,滿腔致君堯舜、兼善天下的抱負沒有得到實施,而由于生性鯁直、疾惡如仇,使得仕途中充滿艱難險阻;這生活的道路也正像眼前波浪起伏的水道一樣,沉浸在其中久了,自然能體會出其中的險惡來,誠如辛棄疾詞中所說:“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彪S著這樣的情感,回家的快樂,山水的秀麗,速度帶給人的奮發(fā),都黯然失去了它的魅力。全詩原本輕快的筆調一下子被收束住,給人以頓然沉悶的感覺,作者的思想也就深深鍥入了人們心中。
殘雪曉。窗外幽禽小。春聲初動苔枝裊。花落知多少。春起早??啾粬|風惱。綠陰青子歸來早。滿徑生芳草?!び菁额}梅花寒雀圖》 題梅花寒雀圖 殘雪曉。窗外幽禽小。春聲初動苔枝裊?;渲嗌佟4浩鹪???啾粬|風惱。綠陰青子歸來早。滿徑生芳草。虞集(1272~1348)元代著名學者、詩人。字伯生,號道園,人稱邵庵先生。少受家學,嘗從吳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薦授大都路儒學教授,李國子助教、博士。仁宗時,遷集賢修撰,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閣侍書學士。領修《經世大典》,著有《道園學古錄》、《道園遺稿》。虞集素負文名,與揭傒斯、柳貫、黃溍并稱“元儒四家”;詩與揭傒斯、范梈、楊載齊名,人稱“元詩四家”。 虞集
春去牡丹空。誰繼芳*。彩云香散畫闌風。喚起詩人供一笑,絕艷難逢。題品斷腸中。心事誰同。千年溱洧自流東。折得芳華人不見,幽恨無——元代·王旭《浪淘沙 賦芍藥》 浪淘沙 賦芍藥
春去牡丹空。誰繼芳*。彩云香散畫闌風。喚起詩人供一笑,絕艷難逢。題品斷腸中。心事誰同。千年溱洧自流東。折得芳華人不見,幽恨無天卷殘云,漏傳高閣,數點螢流花徑。立盡屏山無語,新竹高槐,亂篩清影。看畫扇,羅衫上,光凝月華冷。夜初永。問蕭娘、近來憔悴,思往事、對景頓成追省。低轉玉繩飛,淡金波、銀漢猶耿。簟展湘紋,向珊瑚、不覺清倦。任釵橫鬢亂,慵自起來偷整?!未堄衲铩斗ㄇI仙音 夏夜》 法曲獻仙音 夏夜
天卷殘云,漏傳高閣,數點螢流花徑。立盡屏山無語,新竹高槐,亂篩清影??串嬌龋_衫上,光凝月華冷。夜初永。問蕭娘、近來憔悴,思往事、對景頓成追省。低轉玉繩飛,淡金波、銀漢猶耿。簟展湘紋,向珊瑚、不覺清倦。任釵橫鬢亂,慵自起來偷整。龍樹名方,阿師偏得。參苓藥籠真奇特。閑身偶爾病魔侵,幾番勞動黃金錫。灌溉三田,平和百脈。只消甘露楊枝滴。八荒壽域太平時,大家——元代·張雨《踏沙行 為朱德輝送醫(yī)僧道二首》 踏沙行 為朱德輝送醫(yī)僧道二首
龍樹名方,阿師偏得。參苓藥籠真奇特。閑身偶爾病魔侵,幾番勞動黃金錫。灌溉三田,平和百脈。只消甘露楊枝滴。八荒壽域太平時,大家
1. 楚俗信巫不信醫(yī)出自哪一篇文言文 贈醫(yī)者湯伯高序
[元] 揭傒斯
楚俗信巫不信醫(yī),自三代以來為然,今為甚。凡疾不計久近淺深,藥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數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責,殫其財,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
責之曰,是醫(yī)之誤,而用巫之晚也。終不一語加咎巫。故功恒歸于巫,而敗恒歸于醫(yī)。效不效,巫恒受上賞而醫(yī)輒后焉。故醫(yī)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為容,雖上智鮮不惑。甚而沅湘之間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罰而不怨恚,而巫之禍盤錯深固不解矣。醫(yī)之道既久不勝于巫,雖有良醫(yī)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學者日以怠,故或曠數郡求一良醫(yī)不可致。嗚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歟?何巫之禍至此也!人之得終其天年,不其幸歟!
吾里有徐先生若虛者,郡大姓也。年十五舉進士,即謝歸業(yè)醫(yī)。人有一方之良,一言
之善,必重幣不遠數百里而師之,以必得乃止。歷數十年,其學大成,著《易簡歸一》數
十卷。 辨疑補漏,博約明察,通微融敏,咸謂古人復生。其治以脈,不以證,無富貴貧賤
不責其報信而治無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顧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專其功矣。余行數千里莫能及,間一遇焉,又止攻一門,擅一長而已,無兼善之者。來旴江,得湯伯高,該明靜深,不伐不矜,深有類于徐。余方憂巫之禍,醫(yī)之道不明,坐視民命之天閼而莫救,而愛高之學有類于徐,且試之輒效,故并書巫醫(yī)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贈之。嗟夫,使世之醫(yī)皆若虛、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勝矣乎!
伯高名堯,自號常靜處士。若虛名棪。聞廬山有郭氏,號南寄者,亦有名
2. 虞集傳文言文譯文答案 譯文:虞集,字伯生。
虞集的父親虞汲,娶妻楊氏。虞集三歲時就已知讀書,這一年是乙亥年,虞汲攜全家去嶺外,戰(zhàn)亂之中沒有書籍可帶,楊氏口授文章,虞集聽一遍就能誦記。
等到回到長沙,拜師學習,才得到各經的刻本,(那時)虞集已是讀遍了諸經,通曉其大義了。 大德初年,被授任大都路儒學教授,雖然是以教導學生為職責,但他在學術上卻更加自我充實拓展,沒有片刻悠閑逸樂。
任國子助教后,就以師道為己任,諸生等候他離開(官署)后,常常帶著書本到他家完成課業(yè),其他館的學生也多相繼到虞集處請教。任博士時,虞集曾在殿上監(jiān)督祭祀,有一個叫劉生的人,因喝醉了酒而在祭祀時失禮,虞集將此事告訴學監(jiān),要求削除他的學籍。
大臣中有人為劉生講情,虞集堅持認為不可寬恕,他說:“國子監(jiān),是講禮義的地方,出現這樣的事而不予懲治,用什么教育人!”最終開除了劉生。 泰定初年,在禮部舉行考試,虞集對同僚們說:“國家分科考試之法,各經典的傳和注各有所規(guī)定,將要以此統(tǒng)一道德標準、風俗習慣,不是想讓學者各自獨占其業(yè),如同近代研究五經的學究那樣固執(zhí)淺陋。
經典著作意旨深遠,不是一人之見所能詳盡,考試之文,推選其高深者錄取,不必先有成見,假若先有成見,就會使求賢之心變得狹隘,而差錯即從此而生?!逼浜笏麅纱稳慰脊伲紙猿执苏f,因此每次錄取的人都是人才。
有旨令采輯本朝典章故事纂修《經世大典》,命虞集與趙世延同任總裁。不久趙世延掛職歸家,便由虞集單獨負責此事,過了兩年之后,書才完成,共有八百卷。
皇帝因為虞集宏才博識,所經手的事都做得十分妥當,一時大典冊立之文都出自虞集之手。虞集每次奉旨擬寫文章,一定要用帝王之道、治亂之因,從容地諷喻切責,寄希望于皇帝看后有所感悟,他在接受皇帝咨詢以及論述古今政治得失時,尤其能夠委婉地將道理講明。
當時世家子孫因才能名聲被提拔的人很多,擔心虞集獲得的恩寵一天比一天多,常常想著用什么辦法離間他與皇上。沒有奏效后,他們就一起摘錄虞集的文辭,指責其中有譏訕之意,仰賴天子明察其中原委,所以沒有能夠中傷他。
虞集評論人才,一定以其人的識見器量為先;他評議文章,不以最恰當的言辭使對方折服就不停止,對于那些違背經義的文章,即使文辭優(yōu)美,也不贊許。雖然因為這兩點觸怒他人而招致別人誹謗,但虞集始終不因此而改變原則。
光人龔伯璲,憑借才俊而被馬祖常喜愛,馬祖常任御史中丞時,龔伯璲成為他的門上客。馬祖常屢次稱贊他的才學,想要虞集出面把他推薦給朝廷,虞集認為不可,他說:“此人雖然略有才華,但不能擔當大事。”
馬祖常聽后仍然不以為然。馬祖常邀請虞集到他家中做客,設置了酒宴,酒過一半時,他拿出推薦書請求虞集署名,虞集堅決拒絕。
至正八年虞集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七歲。原文: 虞集,字伯生。
父汲,娶楊氏。集三歲即知讀書,是歲乙亥,汲挈家趨嶺外,干戈中無書冊可攜,楊氏口授文,聞輒成誦。
比還長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則已盡讀諸經,通其大義矣。 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學教授,雖以訓迪為職,而益自充廣,不少暇佚。
除國子助教,即以師道自任,諸生伺其退,每挾策趨門下卒業(yè),他館生多相率詣集請益。除博士,監(jiān)祭殿上,有劉生者,被酒失禮俎豆間,集言諸監(jiān),請削其籍。
大臣有為劉生謝者,集持不可,曰:“國學,禮義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為教!”竟黜劉生。 泰定初,考試禮部,言于同列曰:“國家科目之法,諸經傳注各有所主者,將以一道德、同風俗,非欲使學者專門擅業(yè),如近代五經學究之固陋也。
圣經深遠非一人之見可盡試藝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則求賢之心狹而差自此始矣。”后再為考官,率持是說,故所取每稱得人。
有旨采輯本朝典故修《經世大典》,命集與趙世延同任總裁。俄世延歸,集專領其事,再閱歲,書乃成,凡八百帙。
帝以集弘才博識,無施不宜,一時大典冊咸出其手。集每承詔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從容諷切冀有感悟承顧問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盡言時世家子孫以才名進用者眾,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間之。
既不效,則相與摘集文辭,指為譏訕,賴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傷。 論薦人材,必先器識;評議文章,不折之于至當不止,其詭于經者,文雖善,不與也。
雖以此二者忤物速謗,終不為動。光人龔伯璲,以才俊為馬祖常所喜,祖常為御史中丞,伯璲游其門,祖常亟稱之,欲集為薦引,集不可,曰:“是子雖小有才,然非遠器?!?/p>
祖常猶未以為然。邀集過其家,設宴,酒半,出薦牘求集署,集固拒之。
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七。虞集資料:元代文學家。
祖籍仁壽(今四川省仁壽縣位成都市南)人,字伯生,為宋丞相虞允文之五世孫,其父任黃岡(今湖北省黃岡縣位鄂城市北)尉。宋亡后,僑居臨川崇仁(今江西省崇仁縣位杭州市西南)。
1297年(元成宗,鐵木耳,大德元年)他至大都(今北京市)任大都路儒學教授。仁宗時為集賢修撰,泰定帝(也孫鐵木耳)時,升任翰林直學士兼國子祭酒,文宗(圖鐵木耳)任奎章閣侍書學士,參加《經世大典》之編寫工作,。
3. 文言文閱讀王約字彥博,至元十三年,翰林學士王磐 《元史 王約傳》(許嘉璐 編譯) 譯文供參考: 王約字彥博,祖先是汴人,祖父王通,向北方遷居到真定。
王約天性穎悟,氣質不凡。他師從中丞魏初,博覽經史群書,擅長文辭,通曉國家的體制,不因時尚所趨而動搖他的志向。
至元十三年,翰林學士王磐薦舉他任從事,丞旨火魯火孫以司徒開府,經奏請授王約為從仕郎、翰林國史院編修官,兼司徒府掾。不久又被征用為中書省掾,授任禮部主事。
二十四年,拜監(jiān)察御史,授承務郎。他首先提出建立儲君,以及修纂史書等倡議。
當時任丞相的桑哥對參政郭佑在任中丞時曾經奏請誅殺右丞盧世榮等人之事懷恨在心,所以誣陷他犯有其他的罪過,王約上奏章為郭佑申明冤屈。他查辦了成都鹽運使王鼎的不法之事,將其罷官除名。
改任御史臺都事。南臺侍御史程文海入朝奏事,指出桑哥許多罪過。
桑哥大怒,又因王約與程文?;ハ嗪魬鄰椲浪?,所以六次上奏要求誅殺他們,皇上沒有批準他的奏請。王約因為隴西地處偏遠,建議在陜西設立行御史臺,皇帝按照他的建議下詔頒行。
出朝救濟河間饑民,分發(fā)救濟物品均勻公平合理,調查災情得法,使很多人保全了性命。 三十一年,遷任中書右司員外郎。
四月,成宗即位,他上奏陳說了二十二件事,主要內容是:充實京師的儲備,減輕差稅的負擔,開放對狩獵的禁令,免除過去拖欠的錢糧,救濟窮苦孤獨的人,取消不必要的各種雜役,禁止設立鷹房,振興御史臺的職責,清除一貫作惡的奸臣,安撫慰勞遠方的臣民,謝絕各地的貢獻,征詢政令的利弊,使農民得到實惠,獎勵興辦學校,設立義倉備災,核查稅戶,重視名爵,明確賞罰,選擇良才任地方守令,精簡官僚機構,明定法律,裁撤中書省的左右兩司。他又建議中書省應除去繁冗的公文,各地政務一方面信任行省辦理,一方面責成六部負責。
調任兵部郎中,改任禮部郎中。請求實行贈官賜謐的典制來表彰忠臣和功臣,并建議將時政記錄交付給史館以備編寫史書實錄之用,設立供需府來專門負責物資供應,這些建議都得到采納而頒布執(zhí)行。
拜翰林直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奉詔到京畿東道救濟饑民,分發(fā)了五十萬石米糧,所救活的饑民達五十余萬人。
藉此他上疏分條論述了京東地區(qū)的十件利弊之事,請求再調運糧米繼續(xù)救濟他們,中書省采納了他的建議,使百姓們獲得了再生。 高麗國王王昛年老,傳王位給他的兒子王謜。
國中有人對王子王謜執(zhí)政不服氣,制造流言蜚語離間他們父子二人。等到王謜到京師朝見時,他們私下派人到朝廷賄賂執(zhí)政官員,把王謜扣留在京不遣送回國。
王昛復位,于是便任用小人執(zhí)政,厚斂賦稅而濫施刑罰,國中人成群結隊到朝廷來告狀。中書省下令拘捕作亂的首要分子,把他們關押在刑部獄中。
但他們的黨羽們仍然不思悔改,于是中書省奏請將此事交給王約負責查問。王約來到高麗國,宣布了皇帝的詔書,并且開導王昛說:“天地之間,最親近的莫過于父子,最重要的莫過于君臣關系。
那些小人們只知道為自己謀利,他們難道肯為你的家族國土著想嗎!”高麗國王王昛感激得流出眼淚,自我檢討說:“臣年老糊涂,聽信了奸邪小人之言,所以才造成如此后果,現在我知道錯了。我甘愿呈獻表章自我承認錯誤,并且請王子謜回國主政,至于那些奸 *** 羽,則完全聽任使者的懲治。”
第二天,王約逮捕了他們,審查了他們的罪行,判處流放的二十二人,處以杖刑的三人,罷免了兩個有官職的人。他又任命老臣洪子藩為相,讓他革除弊政,廢除了十三處不在交通要道上的水驛,免除耽羅地區(qū)進貢那些不是其地所產的物品,因此使東方百姓非常喜悅。
回朝述職,合乎皇帝的旨意,授任太常少卿。 不久皇帝下詔命王約同宗正、御史一起審查京師獄囚,王約以自己所任是管理祭祀的官而推辭,皇帝沒有同意。
于是他審閱了各種案件,判決了二百六十六人,其中罪當處死的有七十二人,因無罪而得到釋放的有八十六人,平反了吳得誠的冤案,發(fā)遣流入娼門的十個良家歸女從良嫁人,把元旦帶刀擅自出入殿廷的八十人判處了杖刑流放。于是他建議因斗毆而殺人的人應該比死罪減輕一等,被頒布成為法令。
又因浙民告狀,行省、南臺意見不同,相互訴訟,難以定案,命王約負責審理。王約到杭州,只用了二十天就理清了此案,使行省、南臺都沒有不同的意見。
皇帝特命拜任刑部尚書,以此來獎勵他以前的功勞。 大德十一年,仁宗自懷州到京師,肅清宮禁之亂,因平章賽典赤、安西王阿難答,與左丞相阿忽臺陰謀叛亂,命令刑部審查懲治他們的罪行。
王約說:“按照法令的規(guī)定,犯有謀逆之罪的人不必施刑追問口供,可以直接處死?!庇纱耸艿饺首诘男湃?。
富寧庫丟失了金子,王約懷疑是被輪流值班的宿衛(wèi)所盜,沒有多久,他的看法果然得到了證實,管庫的官吏因此而得以免除罪責。 監(jiān)察御史上奏說通州倉庫中的三萬石大米,因漏雨而受潮。
王約認為這一定是倉米在長期積存中被濕氣蒸潮的結果,經過檢驗,這些受潮的倉米還能夠食用,于是就免除了管庫官吏的罪。 有宗王兄弟二人鎮(zhèn)守邊疆,其中為兄的心中暗存異志,弟弟勸諫他而不聽從,就上馬奔馳而去,兄派遣家奴拿著弓箭去追他,弟。
4. 以寧有俊才,博學強記,擅名于時的文言文翻譯 《明史》原文:張以寧,字志道,古田人。父一清,元福建、江西行省參知政事。以寧年八歲,或訟其伯父于縣系獄,以寧詣縣伸理,尹異之,命賦《琴堂詩》,立就,伯父得釋,以寧用是知名。泰定中,以《春秋》舉進士,由黃巖判官進六合尹,坐事免官,滯留江、淮者十年。順帝征為國子助教,累至翰林侍讀學士,知制誥。在朝宿儒虞集、歐陽元、揭傒斯、黃溍之屬相繼物故,以寧有俊才,博學強記,擅名于時,人呼小張學士。
翻譯:張以寧,字志道,福建古田人。父親的名字叫張一清,擔任元朝福建、江西行省的參知政事。張以寧8歲的時候,有人到縣里告發(fā)他的伯父,導致伯父被關押進牢房,張以寧就跑到縣衙里去為他伯父申辯明理,縣令十分驚訝(因為他年紀那么小就懂事理),命他當場做一首詩,名字叫做《琴堂詩》,結果張以寧馬上就寫了出來,因此伯父就被釋放了(縣令嘆服張以寧這個小神童,所以就判斷他的伯父是冤枉的),張以寧也因為這件事情而名聲大起,遠近知名。在元順帝的泰定年間,他依靠《春秋》考中了進士,先做了黃巖縣的判官,然后提升為六合縣的縣令,但因某事牽連而導致丟官罷職,并且被滯留在江南和淮河一帶地區(qū)達十年之久。之后元順帝(因為他的名望)征發(fā)他做國子監(jiān)的助教,累積遷升到翰林侍讀學士和知制誥。當時在朝廷里的著名的儒家大師們年紀都很老了,比如虞集、歐陽元、揭傒斯、黃溍等人,相繼去世,而張以寧靠著優(yōu)秀的文才,廣博的學識,超強的記憶能力,在當時享有盛名(老學問家都死的差不多了,所以更加顯得他出類拔萃),大家都稱呼他為“小張學士“。(因為他年紀相對較小,然后又是朝廷里的著名學士,所以叫做小張學士)。
5. 文言文意思 原文: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隨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尋復南奔。有氣干拳勇過人能手執(zhí)馬鞍倒立馳騁。年二十余,有友人與之書而不能答,請洪仲,洪仲深讓之而不為報。永乃發(fā)憤讀書,涉獵經史,兼有才干。帝每嘆曰:“上馬能擊賊,下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p>
意思是: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小的時候跟隨叔父傅洪仲從青州進入魏國,不久又投奔南方。他很有氣魄和才干,勇氣過人,能夠用手抓住馬鞍,倒立在馬上飛快地奔跑。他二十多歲的時候,有個朋友給他寫信,但是他卻不會回信,就請教洪仲,洪仲狠狠地責備他,不給他答復(幫他回信)。于是傅永就發(fā)奮讀書,廣泛閱讀經書和史書,兼有文韜武略?;噬铣Y潎@說:“戰(zhàn)場上能擊退賊兵,平時能作文書,只有傅修期了?!?/p>
6. 楚俗信巫不信醫(yī)出自哪一篇文言文 贈醫(yī)者湯伯高序[元] 揭傒斯 楚俗信巫不信醫(yī),自三代以來為然,今為甚。
凡疾不計久近淺深,藥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數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責,殫其財,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責之曰,是醫(yī)之誤,而用巫之晚也。
終不一語加咎巫。故功恒歸于巫,而敗恒歸于醫(yī)。
效不效,巫恒受上賞而醫(yī)輒后焉。故醫(yī)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為容,雖上智鮮不惑。
甚而沅湘之間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罰而不怨恚,而巫之禍盤錯深固不解矣。醫(yī)之道既久不勝于巫,雖有良醫(yī)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學者日以怠,故或曠數郡求一良醫(yī)不可致。
嗚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歟?何巫之禍至此也!人之得終其天年,不其幸歟!吾里有徐先生若虛者,郡大姓也。年十五舉進士,即謝歸業(yè)醫(yī)。
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幣不遠數百里而師之,以必得乃止。歷數十年,其學大成,著《易簡歸一》數十卷。
辨疑補漏,博約明察,通微融敏,咸謂古人復生。其治以脈,不以證,無富貴貧賤不責其報信而治無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顧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專其功矣。
余行數千里莫能及,間一遇焉,又止攻一門,擅一長而已,無兼善之者。來旴江,得湯伯高,該明靜深,不伐不矜,深有類于徐。
余方憂巫之禍,醫(yī)之道不明,坐視民命之天閼而莫救,而愛高之學有類于徐,且試之輒效,故并書巫醫(yī)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贈之。嗟夫,使世之醫(yī)皆若虛、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勝矣乎! 伯高名堯,自號常靜處士。
若虛名棪。聞廬山有郭氏,號南寄者,亦有名。
7. 宋史 文言文翻譯 李舜臣 《宋史·李舜臣傳》【原文】李舜臣,字子思,隆州井研人。
生四年知讀書,八歲能屬文,少長通古今,推跡興廢,洞見根本,慨然有志于天下。紹興末,張浚視師江、淮,舜臣應詔上書,言:“乘輿不出,無以定大計,宜徙幸武昌?!?/p>
又謂:“江東六朝皆嘗取勝北方,不肯乘機爭天下,宜為今日監(jiān)。”著《江東勝后之鑒》十篇上之。
中乾道二年進士第。時朝廷既罷兵,而為相者益不厭天下望。
舜臣對策,論金人世仇,無可和之義,宰輔大臣不當以奉行文字為職業(yè)??脊賽貉?,絀下第,調邛州安仁縣主簿。
歲大侵,饑民千百持鉏棘大呼,響震邑市,令懼閉門。舜臣曰:“此非盜也,何懼為?”亟出慰勞遣之。
教授成都府。時虞允文撫師關上,辟置幕府,用舉者改宣教郎、知饒州德興縣,專尚風化。
民有母子昆弟之訟連年不決,為陳慈孝友恭之道,遂為母子兄弟如初。間詣學講說,邑士皆稱“蜀先生”。
罷百姓預貸,償前官積逋逾三萬緡。民病差役,舜臣勸糾諸鄉(xiāng),以稅數低昂定役期久近為義役。
期年役成,民大便利。銀坑罷雖久,小戶猶敷銀本錢,官為償之。
天申大禮助賞及軍器所需,皆不以煩民。干辦諸司審計司,遷宗正寺主簿,重修《裕陵玉牒》。
當曾布、呂惠卿初用,必謹書,或謂非執(zhí)政除免,格不應書。舜臣曰:“治忽所關,何可拘常法?!?/p>
他所筆削類此。尤邃于《易》,嘗曰:“《易》起于畫,理事象數,皆因畫以見,舍畫而論,非《易》也。
畫從中起,乾坤中畫為誠敬,坎離中畫為誠明?!敝侗緜鳌啡?。
朱熹晚歲,每為學者稱之。所著書《群經義》八卷、《書小傳》四卷、《文集》三十卷、《家塾編次論語》五卷、《鏤玉余功錄》二卷。
子心傳、道傳、性傳。以性傳官二府,贈太師、追封崇國公。
【注釋】1、少長:稍微年長一點。2、推跡:根據跡象推求;追蹤尋跡。
《漢書·劉向傳》:“向乃集合上古以來歷春秋六國至秦漢符瑞災異之記,推跡行事,連傳禍福,著其占驗,比類相從?!薄逗鬂h書·耿弇傳》:“冀推跡得之,乃并族其家十余人?!?/p>
宋歐陽修《論監(jiān)牧札子》:“臣以謂推跡而求之,則天池、元池三監(jiān)之地,尚冀可得。”3、洞見:很清楚地看到。
宋秦觀《兵法》:“心不搖于死生之變,氣不奪于寵辱利害之交,則四者之勝敗自然洞見?!鼻迤讲角唷断纪鈹|屑·掌故·陳侍御奏折》:“聞英夷之千里鏡,可以洞見四十里?!?/p>
4、根本: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5、慨然:感情激昂貌。
漢李陵《答蘇武書》:“慰誨懃懃,有逾骨肉。陵雖不敏,能不慨然?!?/p>
《后漢書·黨錮傳·范滂》:“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彼螝W陽修《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銘》:“公少有大節(jié),于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p>
6、視師:謂督率軍旅。《國語·晉語三》:“公御秦師,令韓簡視師。”
唐柳宗元《平淮夷雅·皇武》:“錫汝斧鉞,其往視師?!泵魈祈樦都雷鎻R文》:“順之欽承敕命,視師浙直?!?/p>
郭希仁《從戎紀略》:“是日余與劉俊生赴店張視師?!?、乘輿:亦作“乘轝(shèngyú)”。
古代特指天子和諸侯所乘坐的車子?!睹献印ち夯萃跸隆罚骸敖癯溯浺疡{矣,有司未知所之?!?/p>
漢賈誼《新書·等齊》:“天子車曰乘輿,諸侯車曰乘輿,乘輿等也?!北蔽横B道元《水經注·蕩水》:“惠帝征成都王穎……乘輿頓地,帝傷三矢?!?/p>
唐杜甫《朝獻太清宮賦》:“營室主夫宗廟,乘輿備乎冕裘。”泛指皇帝用的器物。
漢蔡邕《獨斷》上:“車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輿。”后用作皇帝的代稱。
《史記·封禪書》:“乘轝斥車馬帷幄器物以充其家?!睗h蔡邕《獨斷》上:“天子至尊,不敢渫瀆言之,故讬之于乘輿……或謂之車駕?!?/p>
《新唐書·段秀實傳》:“公本以忠義聞天下,今變起蒼卒,當諭眾以禍福,掃清宮室,迎乘輿,公之職也。”康有為等《上清帝第二書》:“以今事言之,吾所以忍割地棄民者,為保都畿,安乘輿也。”
8、無以:沒有辦法。9、監(jiān):通“鑒”,鑒戒;教訓。
10、厭:通“饜”,滿足。11、奉行:遵照實行。
《孔子家語·六本》:“子夏曰:‘商請志之而終身奉行焉?!彼翁K軾《應詔論四事狀》:“州縣官吏日夜奉行,殘傷其肌體,散離其父子,破壞其生業(yè),為國斂怨?!?/p>
12、文字:文書;公文;案卷。宋范仲淹《耀州謝上表》:“今后賊界差人赍到文字,如依前僭偽,立便發(fā)遣出界,不得收接?!?/p>
《宣和遺事》前集:“有那押司宋江接了文字看了,星夜走去石碣村,報與晁蓋幾個?!薄肚夭⒘鶉皆挕肪砩希骸案髀分菘h接得文字,得知韓王被虜,諸將皆亡,未免具降書投降。”
《古今小說·簡帖僧巧騙皇甫妻》:“錢大尹看罷,即時教押下一個所屬去處,叫將山前行山定來。當時山定承了這件文字。”
13、下第:下等;劣等。漢王充《論衡·程材》:“論者以儒生不曉簿書,置之于下第?!?/p>
《后漢書·獻帝紀》:“試儒生四十余人,上第賜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罷之。”《晉書·杜預傳》:“在官一年以后,每歲言優(yōu)者一人為上第,劣者一人為下第?!?/p>
《宋史·蔡幼學傳》:“帝覽之不懌,虞允文尤惡之。遂得下第,教授廣德軍?!?/p>
14。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renwu/53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鄧文原
下一篇: 張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