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有鄰,唐代書法家。濟陽(今屬山東)人。官至胄曹參軍?;顒佑陂_元、天寶(713-755)間。擅長隸書,嚴勁而有情致。竇蒙《述書賦?注》稱:“有鄰善八分,始拙弱,至天寶間,遂至精妙?!北彼螝W陽修《六一題跋》稱:“唐世以八分名家者四人,韓擇木、蔡有鄰、李潮、史惟則也。 韓、史二家傳于世者多矣;李潮僅有存者;有鄰之書,亦頗難得,而小字尤佳。”明代王世貞則謂其書法趣味不高古,但嚴勁中有情意。
◇作品賞析◇
在長者壽辰的時候,送一副隸書百壽圖給長者是不是一個非常棒的選擇呢?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隸書百壽圖書法精選,希望對你有用!
隸書百壽圖書法精選欣賞
隸書百壽圖書法精選圖片1
隸書百壽圖書法精選圖片2
隸書百壽圖書法精選圖片3
隸書百壽圖書法精選圖片4
隸書代表作品
隸書的代表作品分別是,唐代隸書歷來有韓擇木、蔡有鄰、李潮、史惟則四家平分秋色。其中韓擇木列四家之首,其隸書代表作是《祭西岳神告文碑》。史惟則,人稱?史侍朗?,代表作是《大智禪師碑》。而蔡有鄰、李潮鮮有作品傳世。此外,唐代隸書作品,著名的還有徐誥的《嵩陽觀記》,唐玄宗的《石臺孝經(jīng)》,李白的《上陽臺》,杜牧的《張好好詩》等
自唐以后善隸者往往不以其隸書見稱,此種情況一直延續(xù)到清代。
清代多出篆書大家。如桂馥、吳大徴、鄧石如、錢坫
商代篆書在商代銘文中,出現(xiàn)了肥瘦相間的筆道,說明當時已經(jīng)使用毛筆并有了提、按運筆的意識。同時,甲骨文時期的篆書也出現(xiàn)了不同的書寫風格,書法中雄渾、精細、奇恣等美學范疇已經(jīng)初露端倪,這標志著漢字書寫在商代就已經(jīng)上升為藝術了。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采納了丞相李斯的意見,推行統(tǒng)一文字政策,定小篆(傳為李斯所創(chuàng))為正式文字,至此,秦系文字遂成為中國書體的正宗。小篆有齊整勻圓的特點。存世的《瑯琊臺刻石》、《秦山刻石》等可代表小篆風格。兩漢開始,隨著隸書的發(fā)展,篆書逐漸失去了實用價值,僅用于特別莊重和特別需要加以美化的場合。漢代的篆書主要是用于書寫碑額。三國的吳國雖有《天發(fā)神讖碑》,但筆法方折,雖稱篆書,卻已近于隸。唐代的李陽冰是以篆書出名的,但由于人少學識,篆書的格調(diào)并不高。直至到了清代,篆書藝術才又得以中興。
秦以前以篆書為主要書體,后在運用過程中世人深感諸多不便,遂加整理使之簡略,改曲畫為直畫,變圓轉(zhuǎn)為方折,成為快速、易寫之新樣式,此即隸書。東漢是隸書的成熟和鼎盛時期,作品蔚為大觀,美不勝收,達到了隸書藝術的高峰。古隸盛行,篆書形跡漸稀,至漢代隸書又完全擺脫篆書筆意,革新古隸,使之?波磔披拂,形意翩翩,用筆為藏鋒逆人,逆入平出,翹首舉尾,直剌邪掣?。筆畫粗細相交、輕重相應、多有蠶頭雁尾,字形也多由長方而變?yōu)榉奖?。為區(qū)別秦隸,故稱:?漢隸?。因其漢隸之波磔向左右分開,如八字分背,故又稱?八分?。隸書又名?分書?亦皆由此而來
蔡希綜《法書論》是盛唐時期重要的書法理論著作,其全文首見于南宋陳思《書苑菁華》。唐代未見著錄,宋代《宣和書譜》及各種類書間有提及?!斗〞摗肺霓o雅馴,體現(xiàn)了蔡氏一門良好的書法素養(yǎng),具有盛唐時期書法文獻的鮮明特征,而行文中卻又不免竄入唐代流行的偽篇,致使一些內(nèi)容重出、文辭淺陋。這些竄入的部分基本集中對蔡邕、鍾繇、王羲之三者筆法的解讀上。囿于文獻寂寥,已不能明確認定竄入的部分是來自原文的注解,抑或流傳的過程故意為之?!斗〞摗飞婕疤拼鷷ɡ碚?、書法史的諸多問題,其行文與偽篇交錯雜糅,關乎唐代流傳的蔡邕《筆論》、衛(wèi)夫人《筆陣圖》、《王右軍題衛(wèi)夫人筆陣圖后》、《用筆法并口訣》、《王逸少筆勢圖》、《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張長史書法十二意》等一系列偽篇的生成及斷代問題,同時衍生出盛唐時期的書體、筆法、筆勢、自然觀等一系列書法現(xiàn)象的流變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皆需基于對《法書論》成文時間①的準確判斷。
蔡氏一門由晉至唐,無論在政治上還是書法上都具有相當?shù)挠绊懥?。中唐?nèi)府法書收藏仍存有南北朝時期的數(shù)種蔡氏草書,就是一例,甚至在北宋內(nèi)府的收藏中仍可見記載。關于蔡氏世系及書法,除朱關田先生《蔡希綜世系》、《蔡有鄰及其先世善書者》二篇做了精審的考證外,其余寥寥。隨著近二十年出土材料的豐富,我們有必要對其世系及家庭狀況做一次重新的梳理?!短拼怪緟R編續(xù)集》與《全唐文補遺》均收入一篇《唐故朝請大夫尚書刑部員外郎騎都尉蔡公墓志銘并序》,志主蔡希周、書志蔡希寂,皆是蔡希綜的兄弟。該志詳細介紹了蔡氏一門的世系、書法,甚至過去不為人知的蔡希綜家庭背景都可在其中窺見。已有學者對《蔡希周墓志》文及相關的文學問題進行研究,諸如喬長阜《蔡希周兄弟事跡與〈丹陽集〉成書時間考》②(下文簡稱“喬文”),然而關于蔡希周的家世、歷官等研究仍有言之未賅者,需進一步考證。且志主兄弟的任職時間對《法書論》成文時間的考訂尤為關鍵。本文試從蔡氏世系、書法,到蔡希周生平、家庭、仕履,再到《法書論》的成文時間等相關問題逐一考釋。
一、蔡氏世系與書法
《蔡希周墓志》文校之《法書論》,可以廓清蔡氏的世系問題。志文云:“公其先陳留濟陽人。昔仲胡之邁跡,自身侯于東土。因封受氏,生德屏宗。領秦丞相,為漢侍中。晉之謨,宋之廓,修系曼延,所憑不薄?!薄斗〞摗逢P于蔡氏世系的記載:“余家歷世皆傳儒素,尤尚書法,十九代祖東漢左中郎邕有篆籀八體之妙,六世祖陳侍中景歷,五世伯祖隋蜀王府記室君知,咸能楷隸,俱為時所重。從叔父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有鄰,繼于八體之跡,第四兄緱氏主簿希逸,第七兄洛陽尉希寂,并深工草隸,頗為當代所稱也。”③《法書論》謂“十九代祖東漢左中郎邕”有必要明確:志文未言及蔡邕為其祖先,僅言“領秦丞相”(蔡澤),“為漢侍中”(蔡玄),據(jù)唐林寶《元和姓纂》卷八“蔡氏”記:蔡邕父為蔡棱,季父蔡質(zhì),蔡質(zhì)始居陳留,分為濟陽,因為郡人。這與志文“公其先陳留濟陽人”一致。因此,蔡希綜一支實為蔡質(zhì)之后。又,《姓纂》“蔡氏”“丹陽”條下,“狀云:質(zhì)后,唐司勛郎中希寂”,時蔡希綜這支已從濟陽移居丹陽。濟陽為其郡望。
另,蔡邕有女,而子不聞于世。世知蔡邕女蔡琰,實則蔡邕尚有一女,學界多有考證。據(jù)《晉書·后妃列傳》記:“景獻羊皇后,諱徽瑜,泰山南城人。父,上黨太守,后母陳留蔡氏,漢左中郎將邕之女也?!毖蚧砧は滴鲿x征南大將軍羊祜的胞姊,《晉書·羊祜列傳》:“祜蔡邕外孫,景獻皇后同產(chǎn)弟”,即羊徽瑜與羊祜皆為蔡邕此女所生。又,羊祜“討吳賊有功,將進爵土,乞以賜舅子蔡襲”,此“蔡襲”或為蔡邕嫡孫,若此,則蔡邕尚有子嗣。非《后漢書·董祀妻傳》所謂“曹操素與邕善,痛其無嗣”。
《法書論》記“六世祖陳侍中景歷,五世伯祖隋蜀王府記室君知”,蔡君知父即蔡凝,若此依關系,說明蔡凝與蔡景歷是兄弟,然考之《陳書·蔡景歷傳》、《陳書·蔡凝傳》得出的世系卻迥異。“蔡凝,字子居,濟陽考城人也。祖撙,梁吏部尚書金紫光祿大夫。父彥高,梁給事黃門侍郎”。此世系為:“蔡撙(或記為“蔡樽”)→蔡彥高→蔡凝→蔡君知”。又,“蔡景歷,字茂世,濟陽考城人也。祖點,梁尚書左戶侍郎。父大同,輕車岳陽王記室參軍,掌京邑行選”。其世系為:“蔡點→蔡大同→蔡景歷”。以此觀之,兩支蔡氏并無關聯(lián),還須向上追溯。因據(jù)《晉書·蔡謨傳》、《梁書·蔡撙傳》、《宋書·蔡廓傳(附興宗傳)》補出蔡撙世系:“蔡睦→蔡德→蔡克→蔡謨→蔡系→蔡琳→蔡廓→蔡興宗→蔡撙→蔡彥高→蔡凝→蔡君知”。而蔡景歷父蔡大同史書無傳,據(jù)《周書·蔡大寶(大同弟)傳》上溯蔡景歷的世系為:“蔡履→蔡點→蔡大同→蔡景歷……”可見,此兩支蔡氏在四代之內(nèi)并無交集。《姓纂》“蔡氏”條下記:“克六代孫點,梁司空安豐公。”據(jù)岑校:“梁司空安豐公”是蔡大寶而非蔡點?!包c”之下約奪“生大業(yè)、大寶,大寶”數(shù)字。實則,蔡點至少生五子,除岑校所補三人、景歷父蔡大同之外,《周書》中“監(jiān)利郡太守蔡大有”亦是蔡點子之一?!翱肆鷮O點”,據(jù)上文,蔡點父蔡履,則蔡履就是蔡克的五世孫。這是蔡景歷一支。
又,《姓纂》記:“質(zhì)元孫克,生晉司徒謨。謨元孫興宗,吏部尚書,生樽。樽孫凝,凝子君和”。可見,二支蔡氏同出于蔡克。據(jù)蔡君知的世系,蔡克的五世孫是蔡興宗。試比較二者:蔡景歷一支:蔡克→…(玄孫)→(五世孫)蔡履→(六世孫)蔡點→蔡大同→(八世孫)蔡景歷;蔡君知一支:蔡克→蔡謨→…(玄孫)蔡廓→(五世孫)蔡興宗→(六世孫)蔡撙→蔡彥高→(八世孫)蔡凝→蔡君知?!斗〞摗贩Q蔡景歷為六世祖,說明蔡希綜家出于景歷一支。而志文云:“晉之謨,宋之廓,修系曼延,所憑不薄”。晉之謨,即蔡謨;宋之廓,即蔡廓。其世系又出于蔡君知一支。既然二支出于蔡克,據(jù)上表可以找出二支最近的關系,即蔡履、蔡興宗是兄弟,皆屬蔡廓之子,那么蔡景歷確實比蔡君知高了一代,這一點與《法書論》所述一致。因而二支可合并為:蔡克→蔡謨→蔡系→蔡琳→蔡廓→蔡興宗(少子)→蔡撙→蔡彥高→蔡凝→蔡君知→蔡履→蔡點→蔡大同→蔡景歷。比較二支的關系實出四世之外,《法書論》所言“六世祖陳侍中景歷,五世伯祖隋蜀王府記室君知”并不確切。今日流傳的各種蔡氏家譜如《濟陽通譜》、《蔡氏宗譜》、《各省通譜》等關于此二支在唐前的淵源記載面目各異,以至于依此種蔡氏宗譜得出的昭穆關系不能準確,若以《法書論》、《蔡希周墓志》等唐代文獻的記載考察蔡氏譜牒,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參照。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renwu/543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竇臮
下一篇: 張從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