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濟世情懷
范仲淹北宋改革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和仁人志士節(jié)操,對后世影響深遠,范仲淹任官高風亮節(jié),敢與上疏直言,他諫言無忌,以至危言多犯,屢言屢貶,乃至在連續(xù)三次遭到被貶后,喊出了“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千古名言。
滕子京一生仕途坎坷,屢貶屢謫,歷經(jīng)磨難,最高官職天章閣侍制,與范仲淹不是同一官任層次上的人,也稱不上文學家,但其為人豪邁自負,是位有才干有抱負的政治家,北宋詩人蘇舜欽稱他“忠義平生事,聲名夷翟聞,言皆出諸老,勇復冠全軍”。宋人王辟之在《澠水燕談錄》中稱“慶歷史上,藤子京謫守巴陵治最為天下第一?!?/p>
范中淹與滕子京同是天涯淪落人,仕途的失意,人生的坎坷,要消沉可消沉,論哀怨亦可悲之,然則,他們不喜不悲,不艾不怨,在各自謫守的郡,勤于為民,治理海堰,賑災、重商、興文,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拔⑺谷耍嵴l與歸”?他們是同路人?!对狸枠怯洝返恼Q生,是范仲淹與滕子京共襄“這一盛事”,為后世貢獻了一篇力透紙背的美文。《岳陽樓記》范仲淹將自然生態(tài)和政治生態(tài)揉為一體,他寫了大場面,大景象,重要的是他寫了做官人的大格局,提出了當官兒的最高行為標準。正因為如此,此篇才成了千古絕唱,萬世流芳。文章開頭,點名時間寫此文的緣由,為后文兩段寫景抒情,最后議論,點明全文的主旨,設下伏
第二段,作者避開“樓”,而展開描摹洞庭湖的宏闊,“銜遠山,吞長江”。又從空間、時間的角度,寫盡了洞庭湖的浩淼及瑰麗,“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寫景后,又巧妙地托出岳陽樓之大觀也,登樓覽物,不同的景象會怎樣呢?下面兩段絕妙絕美的景象,姿肆鋪展開來。
寫天氣惡劣,淫雨霏霏,幾個月不放睛,下面是對偶排比句:“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行?!睂訉愉秩?,漸次鋪敘,“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眻雒骜斎?,恐怖,遷客騷人登上岳陽樓定會發(fā)出憂怨的感嘆。
下一段就是大轉(zhuǎn)向,云開日出,風和日麗,寫明快的春天,又是一串對偶排比句:“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色彩、動態(tài)、鳥鳴,描繪出碧海藍天,生動迷人的春天景象?!伴L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壁”,天空、月色、湖波,靜與動的美感,使月光下,呈現(xiàn)出一副撩人心動的景象。在這歡快的大場景,登上岳陽樓自然會發(fā)出歡快興奮的感慨,還會有特別瀟灑豪放的舉動,“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真實快哉。
最后一段也是闡述作者的觀點和文章的要義,遇到悲與喜的境遇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何嘗不是作者有這樣的心境和高尚的境界?作者更層層推進,無論是當官為民憂,不做官時也要關(guān)心國事,再更進一步,更高尚的境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崇高的境界,心系天下的濟世情懷,令人感動不已。
讀《岳陽樓記》深深佩服作者的文筆功力深厚,抒懷、議論融在一起,記事簡明,寫景酣暢淋漓,議論精辟,更令人叫絕的是作者用了一些感嘆詞,不僅增加了文章的轉(zhuǎn)折力度,更平添了文章的妙趣,比如:此則、嗟夫、何哉、特別是結(jié)尾,“噫,微斯人,吾誰與歸”?讓人驀地眼前呈現(xiàn)出一位豁達、堅強、樂觀又幽默的可敬可愛的一位長者。
讀《岳陽樓記》對我們當今還是很有借鑒和學習,無論在工作中遇到順靜和逆境,心態(tài)都應保持平和、樂觀。另外我們無論何時都應憂國憂民的情結(jié),“進亦憂,退亦憂‘,做官時或者不做官,都要心想國家,關(guān)心國家的發(fā)展。只有心系國家和民生,才具有遠大的抱負和崇高理想,才能最大限度地施展才干。當今社會制度和政治環(huán)境與古時有著天壤之別,不同而語。這是我們民族的幸運和幸福,所以當今做官的人要滿懷激情,甩開膀子大膽干吧!
下面讓我們重溫這一名段:
原文選段: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譯文:唉!我曾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們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心情,這是什么緣故呢?是因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為百姓憂慮;不在朝廷做官而處在僻遠的江湖中間就為國君憂慮
這樣他們進入朝廷做官也憂慮,退處江湖也憂慮。雖然這樣,那么他們什么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以后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路呢?
作者寫本篇時,正是仕途不順之時,她雖身處江湖,心系國家,身在逆境,卻不放棄心中的理想,他以頑強意志,克服困難,迎難而上。
可以說范仲淹之所以能寫出這樣名話也不是偶然的,這與他的家國情懷是分不開的?!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所體現(xiàn)的精神,就是那種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高尚品質(zhì),可以說是范仲淹一生作人的行為準則,對今天的人仍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古語出自宋代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意思是應當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都享樂之后再享樂。這是黨中央對廣大黨員干部的希冀,強調(diào)黨員干部要與民同甘共苦,以勤勉奉獻的“憂”換得百姓的“樂”。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既是對公仆精神的真誠詮釋,也是黨員干部的價值追求。正確的苦樂之辨、知行之辨、官民之辨應如蘭考縣縣委書記焦裕祿,雖身患肝癌,卻依舊忍著劇痛帶領蘭考百姓封沙、治水、改地,這種“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懷,是真正為人民謀福利的“不辭勞苦”。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一種為人民,也就是為大多數(shù)人的幸福觀,更是我們新時代領導干部所應具備的品質(zhì)。這就要求我們時刻為人民利益著想,要把自己的幸福同人民的幸福緊緊連在一起,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