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師都有什么能耐曾一度危及大唐基業(yè)!
梁師都有什么能耐曾一度危及大唐基業(yè)!
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簬煻加惺裁茨苣?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隋末時期隋煬帝經(jīng)過一些列“操作”,令強盛一時的隋朝國內(nèi)動蕩不安,各方勢力開始趁機割據(jù)自立,最終李氏集團成為了亂局的獲勝者,而在眾多割據(jù)勢力中,梁師都幾乎和李唐同時起事,但是他成為大唐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最后才消滅的對手,而且梁師都聯(lián)合突厥,一度險些讓大唐陷入危機之中。
梁師都在大業(yè)十三年,也就是617年,李淵還未在太原起事的時候,就在朔方反隋了,并且快速擴張地盤,建立了梁國。
《新唐書.梁師都傳》大業(yè)末罷歸,結(jié)徒起為盜,殺郡丞唐世宗,據(jù)郡稱大丞相,聯(lián)兵突厥。
梁師都殺了唐世宗反隋,乍一看,是不是極容易聯(lián)想到一個不可能的情況,就是唐世宗是唐朝的一個皇帝,不過唐朝歷代帝王的正始廟號中是沒有世宗的,畢竟要避李世民的諱,不過有一種說法是,唐代宗李豫開始的廟號是世宗,《讀通鑒論》唐諱世,代宗猶言世宗,近人欲以加景皇帝,其不學(xué)如此。
在梁師都反隋初期,擊敗了隋將張世隆的進攻,進而攻占了雕陰、弘化、延安等郡,于是割據(jù)稱帝,建立了梁國,其地盤大致在今天的陜北地區(qū),可以說在局勢上來說,梁師都勢力就像是懸在李唐核心的關(guān)中頭上的一把刀,但是為何李唐并未先解決梁師都,而先去平定其他割據(jù)勢力呢?
首先要說的是梁師都勢力集團如果不聯(lián)合突厥的話對關(guān)中的威脅不大。
關(guān)中和陜北之地有一道屏障,也就是北山,是陜北黃土高原與關(guān)中渭河平原的分界嶺,北山的山山海拔一般在1000-1800米左右,和關(guān)中的南部屏障秦嶺相比,并沒有那么險峻,但是在那個時代,也足以遏制梁師都直接南下的軍事行動,所以他只能向西進攻,去打靈州,也就是今天的靈武市,梁師都先后兩次進犯靈州,但都失敗了。
他打靈州的目的就是打通進入關(guān)中的通道,占領(lǐng)靈州不僅可以作為西進奪取河西走廊的基地,也可以由此南下攻打蕭關(guān),大致位置在今天的寧夏固原縣,蕭關(guān)是關(guān)中之地四大重要要塞之一的北部關(guān)口,護衛(wèi)關(guān)中西北部的安全,可見梁師都有想法,但是限制于自己的實力根本無法單獨和李唐相抗,所以他才會一直聯(lián)合突厥,想要借力圖謀進取中原。
而李唐為何不先解決梁師都呢?主要是攻伐梁師都不能獲取等價的利益,李唐在關(guān)中立國后,先后擊敗薛舉父子,奪取隴西地,擊敗李軌,奪得河西走廊,敗劉武周,穩(wěn)住河?xùn)|之地,這讓立足于關(guān)中的李唐實力大增,而打梁師都沒有足夠的動力,本來梁師都的地盤就沒有好的經(jīng)濟條件,而且先打梁師都必不可免的要和正強大的東突厥交手,很容易打成持久戰(zhàn),這容易給盤踞在中原的各方勢力機會,竇建德和王世充都有聯(lián)合突厥的意愿,那么先打梁師都勢必會引起各方的圍剿,倒不如暫且不去理會梁師都這個利益加之極低的目標(biāo)。事實證明李唐的策略也是對的,李唐用了7年時間,基本統(tǒng)一了全國,之后才有足夠強大的國力和突厥正面較量,滅梁師都也就不是問題了。
當(dāng)然,李唐暫時沒有精力搭理梁師都,但是梁師都可是有很大的動力去慫恿突厥南下,想要趁李唐尚未強大之時攻入關(guān)中,大家應(yīng)該都知道渭水之盟,剛繼位的李世民險些被頡利可汗上一課,但是要知道,在此之前,李唐有過更嚴(yán)重的危機,也是梁師都攛掇的,險些成為危機李唐國運的一次行動,只是老天站在了李唐這一邊。
《舊唐書.梁師都傳》及劉武周之?dāng)。瑤煻即髮埮e、劉旻相次來降,師都大懼,遣其尚書陸季覽說處羅可汗曰……今武周既滅,唐國益大,師都甘從亡破,亦恐次及可汗……處羅從之。謀令莫賀咄設(shè)入自原州,泥步設(shè)與師都入自延州,處羅入自并州,突利可汗與奚、契丹、靺鞨入自幽州,合于竇建德,經(jīng)滏口道來會于晉、絳。兵臨發(fā),遇處羅死,乃止。
在李世民擊敗劉武周后,梁師都的部將張舉、劉旻投降李唐,這使得梁師都感受到了壓力,畢竟自己的實力已經(jīng)難以和李唐相抗,如果不趁機削弱李唐,那么以后這種叛逃事件只會越來越多,所以說他慫恿處羅可汗,也就是頡利可汗的前任,也是他哥哥,匯集各方兵力準(zhǔn)備大舉南下,連竇建德都準(zhǔn)備聯(lián)合突厥軍隊,這是一次對李唐的圍剿行動,可以說如果被突厥聯(lián)軍攻入關(guān)中李唐就有亡國之危了,畢竟這事發(fā)生在武德二年,中原的王世充還在,一旦關(guān)中之地遭遇戰(zhàn)火,勢必會引起各方的反撲,那么剛占領(lǐng)一年的隴西、河西之地也可能會反唐,那么結(jié)果可想而知,就算是李世民再能打,也無力回天了。
只是在李唐準(zhǔn)備迎敵時,處羅可汗掛了,那么他主導(dǎo)的軍事行動還未開始就結(jié)束了,梁師都可能想死的心都有,正是這次聯(lián)合行動沒能實現(xiàn),給了李唐相對充足的時間蓄積實力,直到武德四年,也就是621年,發(fā)動了統(tǒng)一中原的戰(zhàn)爭,更是開掛版一戰(zhàn)滅兩國,梁師都想要聯(lián)合各方攻入關(guān)中的計劃也就徹底失敗了,因為在統(tǒng)一中原后,人心已經(jīng)完全向著李唐了,亂世中所有人都想要依附于強者,在李唐滅王世充竇建德前,誰是最強者還不一定,比如當(dāng)初李密投降李唐時,魏征就去投奔竇建德了,但是李唐完成統(tǒng)一中原后,大家都知道,這天下是李氏的了,眾人必然首先考慮的是投靠李唐而不是對抗李唐。
《新唐書.梁師都傳》稽胡大帥劉屳成以眾附師都,因讒見殺,其下疑懼,乃多叛。師都日益蹙,遂往朝頡利,教使南略,故突厥盜邊無寧歲,遂窺渭橋。
武德三年,大家熟知的頡利可汗繼位,說他能夠奪得汗位的寶座,還是要多虧了義成公主,當(dāng)初是她因為不看好自己的兒子,支持當(dāng)時還叫咄苾的頡利可汗,頡利可汗才能成為東突厥的首領(lǐng)。
說到義成公主,就必須要提一下,她是一位忠心于隋朝的悲情公主,當(dāng)初她是因為和親嫁給東突厥啟民可汗的安義公主死了,隋文帝選中了宗室中的義成公主遠嫁塞外,為的是維持隋朝和東突厥的關(guān)系,隋煬帝曾經(jīng)北巡長城被突厥圍困,是義成公主冒著被殺的風(fēng)險,謊稱北邊軍情緊急,才讓始畢可汗撤圍的,而她也沒有得到什么甜美的愛情,她一生先后嫁給了啟民可汗、始畢可汗、處羅可汗、頡利可汗四人,后三人都是啟民可汗的兒子,所以說頡利可汗娶的是曾經(jīng)后母,嫂子,當(dāng)然,這在當(dāng)時的突厥是傳統(tǒng),但是對于義成公主是否太殘酷了些,而且她最終在頡利可汗兵敗后被李靖所殺,她把自己的青春都獻給了隋朝。
頡利可汗時期,頻頻騷擾唐朝邊境,其中就有梁師都的功勞。
《舊唐書.梁師都傳》頡利可汗之寇渭橋,亦師都計也。
《新唐書.突厥傳》(武德九年)乃與侍中高士廉、中書令房玄齡、將軍周范等馳六騎出玄武門,幸渭上,與可汗隔水語,且責(zé)其負(fù)約。群酋見帝,皆驚,下馬拜。俄而眾軍至,旗鎧光明,部隊靜嚴(yán),虜大駭……翌日,刑白馬,與頡利盟便橋上,突厥引還。
頡利可汗曾率20萬突厥大軍直抵渭水北岸,威脅長安,雙方最終簽訂了和議,突厥撤軍,唐書中記載可能太過夸張了,說頡利可汗等首領(lǐng)看到李世民后都嚇壞了,下馬跪拜,如果他們身后有20萬大軍,還這么懼怕,那活該東突厥不成氣候,再說如果他們這么懼怕李世民,那還敢?guī)е筌娭北崎L安,來到關(guān)中不就是為了欺負(fù)唐朝的嗎?怎么到了關(guān)鍵時刻輕易慫了?
個人還是覺得,頡利可汗是得到唐朝的給予的財寶后,考慮局勢并不是完全有利于自己,畢竟深陷李唐核心的關(guān)中腹地,各地唐軍開始匯集,他也不知道長安的防備如何,真的打起來,并不一定能夠占到便宜,所以既然已經(jīng)拿到甜頭了,就可以撤軍了。
至此梁師都兩次危機李唐的計劃都沒能得到很好的實現(xiàn),機會錯過一次還勉強可以理解,錯過兩次那就是徹底的錯過了,渭水之盟徹底擊碎了梁師都進取關(guān)中的美夢,也就宣告了自己敗亡不遠。
梁師都所建立的梁國能夠存活,最大的依靠就是東突厥的扶持,可是一旦東突厥內(nèi)部出了問題,梁師都也就難以獨存了。
《新唐書.突厥傳》貞觀元年,薛延陀、回紇、拔野古諸部皆叛,使突利討之,不勝,輕騎走,頡利怒,囚之,突利由是怨望……又明年,屬部薛延陀自稱可汗,以使來。
渭水之盟后,東突厥內(nèi)部發(fā)生了分裂,薛延陀、回紇、拔野古先后反叛,在貞觀三年年,薛延陀汗國建立,東突厥實力大減,在這種情況下,梁師都的地位就更加不保了,頡利可汗處理內(nèi)部問題都焦頭爛額,就更沒有心思管梁師都了,也無法聽從梁師都的建議,南下侵?jǐn)_唐朝。
《舊唐書.梁師都傳》頡利政亂,太宗知師都勢危援孤,以書諭之,不從......頡利可汗遣兵來援師都,紹逆擊破之,進屯城下。
《舊唐書.太宗本紀(jì)》夏州賊帥梁師都為其從父弟洛仁所殺,以城降。
李世民在見時機成熟后,命柴紹、薛萬均征討梁師都,雖然頡利可汗也派兵救援梁師都,只是惡劣的天氣,馬匹凍死無數(shù),最終頡利可汗派遣被柴紹擊敗,梁師都的弟弟見大勢已去,誅殺梁師都向唐朝投降了,至此,稱帝12年的梁師都退出了歷史舞臺。
可以說,梁師都在隋末亂局中崛起算是早的,可是缺乏眼光,在小有成績后就割據(jù)稱帝,而沒有再李氏集團攻入關(guān)中前,謀劃攻占關(guān)中,等到了關(guān)中之地易主,自己想要在李唐身上占點便宜又做不到,依附于突厥,想要借突厥之手南下,可是兩次機會都失敗了,隨著李唐國運的到來,梁師都任何的頑抗都是徒勞了。
唐朝的皇帝有哪些?武則天后是那個皇帝?李哲是誰?
唐睿宗-李旦(662年—716年),唐朝第五位皇帝(如不將武則天算為唐朝皇帝),他的在位時間是684年-690年和710年-712年。唐高宗諸子之中排行第八,母為武則天,唐中宗是其兄長
唐順宗-(761年-806年),唐德宗長子,唐朝第十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805年在位)。大歷十四年(779年)立為皇太子。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即位,改元永貞。任用王伾、王叔文為翰林學(xué)士,在韓泰、韓曄、柳宗元、劉禹錫、陳諫、凌準(zhǔn)、程異、韋執(zhí)宜等人支持下,從事改革德宗以來的弊政,貶斥貪官,廢除宮市,停止鹽鐵進錢和地方進奉,并試圖收回宦官兵權(quán),史稱“永貞革新”。不久患中風(fēng)。同年八月,宦官俱文珍等勾結(jié)部分官僚和藩鎮(zhèn),逼其退位,傳位于太子李純,貶王伾等人,史稱“永貞內(nèi)禪”。又貶斥韓泰等八人,史稱“八司馬事件”。次年病死,一說被宦官殺害。死后謚號為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唐穆宗-李恒(795年-824年),原名宥。元和七年(812年)被立為皇太子,改名恒。他是唐朝第12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820年-824年在位),在位4年,享年30歲。在位期間荒于朝政,奢侈放縱,措施不當(dāng),導(dǎo)致河北三鎮(zhèn)再度背叛,直到唐朝滅亡。朝廷內(nèi)宦官權(quán)勢日盛,官僚朋黨斗爭劇烈。使唐憲宗的“中興”局面完全喪失。后服長生藥而死,死后謚號為睿圣文惠孝皇帝。
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唐朝皇帝。唐穆宗長子。他是唐朝第十三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824年-826年在位),在位3年,享年19歲。即位后,只知在后宮嬉戲,奢侈荒淫?;鹿偻跏爻伟殉殖唇Y(jié)權(quán)臣李逢吉,排斥異己,敗壞綱紀(jì)。導(dǎo)致官府工匠突起暴動攻入宮廷的事件。后為宦官劉克明等人殺害,死后謚號為睿武昭愍孝皇帝。
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唐穆宗第二子。唐敬宗之弟。敬宗寶歷二年(826年),被宦官王守澄等擁立為帝。他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827年-840年在位),在位14年,享年32歲。在位期間,朝臣朋黨相互傾軋,官員調(diào)動頻繁,政權(quán)甚至皇帝的廢立生殺,均掌握在宦官手中。后起用李訓(xùn)、鄭注等人,意欲鏟除宦官。大和九年(835年),李訓(xùn)引誘宦官參觀所謂“甘露”,企圖將其一舉消滅,但事情敗露,反而導(dǎo)致宦官大肆屠殺朝官,史稱“甘露之變”。事后,文宗更被宦官鉗制,慨嘆自己受制于家奴,境遇不如漢獻帝。開成五年(840年)抑郁病死,死后謚號為元圣昭獻孝皇帝。
唐懿宗-李漼(833年11月14日~873年),唐朝第十七位皇帝(除去武則天以外,860年——873年在位),在位14年,終年41歲。 李漼初名溫,唐宣宗的長子。宣宗病死后,被宦官迎立為帝,是為唐懿宗,改元“咸通”。死后葬於簡陵,謚號昭圣恭惠孝皇帝。 唐懿宗昏庸無能、奢侈無度。即位后不思朝政,沉湎於酒色中,政治腐敗,藩鎮(zhèn)割據(jù)重新興起。他將唐宣宗中興的成果損耗殆盡。此時唐朝已無可救藥,大動亂正在醞釀。當(dāng)時賦稅刻薄,百姓無法過活,更有人吃人慘劇,百姓無路可走,只好起義。 859年,襲甫在浙東領(lǐng)導(dǎo)起義;868年,龐勛領(lǐng)導(dǎo)徐泗地區(qū)的戍兵在桂林起義。唐懿宗派遣王式、康承訓(xùn)等鎮(zhèn)壓,但對人民的剝奪并無停止。 有說李璀是唐朝間接的亡國之君。
唐僖宗-李儇(862年——888年)(儇發(fā)音為喧Xuān),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唐懿宗第五子,初名儼。873年-888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27歲,死后謚號為惠圣恭定孝皇帝。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由宦官擁立,時年十五歲。政事全交給宦官田令孜掌握,自己卻玩物喪志。當(dāng)時災(zāi)害連年,人民生活困苦,官員盤剝沉重。乾符元年(874年),濮州王仙芝發(fā)動起義。次年,黃巢也起兵于冤句,唐末農(nóng)民大起義爆發(fā)。王仙芝失敗后,起義軍由黃巢率領(lǐng),百戰(zhàn)百勝,并于廣明元年(880年)占領(lǐng)長安,他倉皇逃亡入蜀。中和四年(884年),黃巢起義失敗,次年三月唐僖宗返回長安,唐朝已接近滅亡的尾聲。
唐昭宗-李曄(867年-904年),原名杰,又名敏,是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889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歲。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弟。葬于和陵,死后謚號為圣穆景文孝皇帝。 唐昭宗即位后,藩鎮(zhèn)趁著平定農(nóng)民起義的機會逐漸擴大,唐政府已經(jīng)名存實亡,唐昭宗根本沒有實權(quán)。后來,唐昭宗被當(dāng)時最大的藩鎮(zhèn)朱溫控制著。朱溫為了滅亡唐朝,自己做皇帝,先殺掉宮里所有宦官,再不顧大臣反對遷都洛陽,接著鎮(zhèn)壓各地藩鎮(zhèn),最后又于天佑元年(904年)殺害了唐昭宗。 唐昭宗在他即皇帝位以來16年間,一直是藩鎮(zhèn)手中的傀儡。
唐哀帝-李祝(892年-908年),原名祚。唐昭宗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第二十代,去武則天以外,904年—907年在位),在位3年,被廢。次年死,享年17歲,葬于溫陵。 唐哀帝即位時,不過是藩鎮(zhèn)手中的一個傀儡皇帝。唐天佑四年(907年),朱溫見廢帝滅唐時機已到,便先將唐朝朝臣全部殺光,接著又廢哀帝為濟陰王,自己做皇帝,建國號“大梁”,史稱“后梁”,改元“開平”至此,立國290年、傳20帝的唐王朝滅亡,中國進入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又一次大分裂時期——五代十國。 唐哀帝也在被廢后次年,即開平二年(908年),被朱溫毒死。何太后(唐昭宗皇后)也被殺。 唐哀帝死后謚號為昭宣光烈哀孝皇帝。
唐德宗-李適(742年-805年)(適發(fā)音為Kuò),唐代宗長子,唐朝第九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780年——805年在位),在位26年。享年64歲。廣德二年(764年)被立為皇太子,大歷十四年(779年)即位。次年,為了改善財政,聽從楊炎的建議,廢除庸調(diào)制,頒布“兩稅法”。另外,也試圖削弱藩鎮(zhèn)割據(jù)實力,加強中央集權(quán),但由于措施失當(dāng),反而引起節(jié)度使的反抗。建中四年(783年),涇原兵變,倉皇出逃到奉天(今陜西- -),朱泚稱帝,后朔方節(jié)度使李懷光叛變,再逃到漢中。于是發(fā)布了《罪己詔》,聲明不再約束節(jié)度使,對其姑息遷就。從此,唐朝的中央權(quán)力進一步削弱。 其在位期間,時局稍為穩(wěn)定,但任用宦官為統(tǒng)帥,并且勒索地方官進奉物資,在長安施行宮市,征收間架、茶葉等雜稅,民生更加困苦。雖有人稱之為“中興之治”,但并沒有特別顯著的成就。 唐德宗于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死,死后謚號為神武孝文皇帝。
唐代宗-李豫(726年-779年),唐肅宗長子。初名俶,封廣平王,唐朝第八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762年—779年在位),在位17年,享年54歲。天寶十五年(756年),安祿山叛軍攻占潼關(guān),玄宗逃至馬嵬驛,當(dāng)?shù)孛癖姅埩裘C宗,于是護送肅宗北上靈武即帝位。安史之亂中,以兵馬元帥名義收復(fù)洛陽、長安兩京。- -元年(758年),被立為皇太子。寶應(yīng)元年(762年),宦官李輔國殺張皇后,肅宗受驚嚇而死。代宗即位。次年,安史之亂平定,唐朝開始轉(zhuǎn)為衰落。當(dāng)時,東有諸多藩鎮(zhèn)割據(jù),北方又有回族不斷勒索,西面有吐蕃侵?jǐn)_。吐蕃甚至在廣德元年(763年)占領(lǐng)首都長安十一日。代宗又迷信佛教,寺院多占有田地,國家政治經(jīng)濟進一步惡化。779年駕崩,傳位于唐德宗李適,死后謚號睿文孝武皇帝。
唐高宗-名李治,(628年~683年),唐太宗李世民九子。其母為長孫皇后。字為善。貞觀五年(631年)封為晉王,后因其長兄太子李承乾與四兄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他才於貞觀十七年立為太子。貞觀二十三年即位(650年),時年22歲。 他本來碌碌無為,但是由于諸多賢臣當(dāng)政,所以才使“貞觀之治”的局面得以繼續(xù)維持。他在位期間,唐的領(lǐng)土最大。 起初,他在還是太子的時候,就與身為太宗才人的武則天有染;太宗死后,武則天出家,高宗才又把她接回宮中為昭儀,最后終於成為皇后。但是武后并不被高宗母舅的長孫一族所容,武后遂設(shè)法除去她的敵人。高宗一度有廢后的打算,沒想到這件計畫被武后得知,事情遂作罷,但是幫高宗擬詔的上官儀卻遭到滅門命運。這件事情過后,高宗再也沒有辦法壓制武后,后來又因眼疾問題,使得主政權(quán)完全操縱在武后手中。 在位三十四年,683年過世。去世后葬于- -,謚號為天皇大帝。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唐朝皇帝(712年~756年在位);李隆基為睿宗李旦第三兒子,廟號“玄宗”,得名“唐玄宗”,又謚號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后封元圣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間,是唐代由盛變衰的關(guān)鍵時期。
唐中宗-李顯(656年~710年)是唐朝的第四和第六位皇帝(假如武則天不被算為唐朝皇帝的話),他的在位時間是683年12月~684年2月和705年正月~710年5月。
李顯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兒子,也名李哲。一開始他被封為周王,后來改為英王。他的兩位哥哥李弘和李賢的太子地位被廢黜后李顯成為太子,并以太子在高宗死后于繼位。 李顯繼位后打算建立一支自己的力量與武則天抗衡。他的主要支持人是他的皇后韋皇后的親戚。他打算將韋皇后的父親韋元貞提拔為侍中,遭到武則天親信裴炎的反對。李顯怒下說,假如他愿意,可以將天下給韋元貞。武則天以此為借口將他廢黜。 李顯被貶為廬陵王,軟禁在均州和房州。 699年,武則天將李顯重新立為太子。705年,迫于大臣和將軍的威脅,武則天將皇帝位傳給李顯。李顯恢復(fù)唐為國號。 李顯對與他患難與共的韋后非常信任,與她同參朝政,將她的父親封王,她的女兒安樂公主也得參政,獲大權(quán)。安樂公主希望李顯能將她立為皇太女,以繼他的帝位,韋后這時也對他越來越不看在眼中了,希望學(xué)武則天般當(dāng)皇帝。 710年有人指責(zé)韋后亂淫,韋后怕李顯這次追究,于是與安樂公主一起決定將他毒死。 李顯死后,韋后不久就被李隆基所殺。 李顯被葬在定陵。
唐高祖-李淵(566年出生于長安,635年逝世于長安)是唐朝的開國皇帝。 李淵的父親李昞為唐國公。李淵七歲時他父親逝世,他世襲為唐國公。李淵是隋煬帝的姨表兄弟,他的母親和隋煬帝的母親是鮮卑貴族獨孤氏的親姐妹,他曾深受隋煬帝的重用。 615年李淵被調(diào)任到太原,太原也是他起家的大本營。在太原李淵成功地解決了北方突厥的威脅,同時他成功地戰(zhàn)敗了多支反隋軍隊,并通過受納敗軍而不斷地擴大了自己的力量。617年7月,李淵正式開始起兵反隋。名義上他并不直接反隋,而只反隋煬帝。他從太原出發(fā)進攻長安并很快(617年11月)就占領(lǐng)了長安。他擁代王楊侑做皇帝,自封為大丞相和唐王。618年隋煬帝被叛軍殺死后,李淵命令楊侑將帝位傳給他,建立唐朝。 唐朝建立,隋朝滅亡后李淵開始著手消滅其他反隋力量,在他的兒子李世民的幫助下他用了十年的時間先后消滅了薛舉、薛仁杲、李軌、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蕭銑和梁師都等割據(jù)勢力。最后一個梁師都是在628年被平定的,這時他已經(jīng)將皇帝位讓給李世民了。同時他又利用東突厥和西突厥之間的分裂穩(wěn)固北部的邊界,這是他有力量能夠奪取中原的主要條件。 在官僚制度上李淵基本上使用了隋朝的制度。在農(nóng)業(yè)方面他頒布均田制,將田地平等地分配給農(nóng)民。對絹稅他也做了調(diào)節(jié),減輕了受田農(nóng)民的負(fù)擔(dān)。在法律上他廢棄了隋煬帝的許多苛政,修訂了唐律。李淵對中國的管理和政策為李世民“貞觀之治”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礎(chǔ)。 由于李淵對他的繼承人的問題一再反復(fù),這導(dǎo)致了他的兒子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間的沖突。玄武門之變后李淵受軟禁,被迫將皇帝位讓給李世民,自己退位為太上皇。 李淵死后謚號太武皇帝,葬在獻陵。
唐武宗-李炎(出生于814年,逝世于846年),是唐朝的第十四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在位時間是840年至846年,在位6年,享年33歲。 唐武宗本來是唐文宗的弟弟,被封為穎王,在宦官仇士良的操縱下趁文宗病將他立為皇太弟,廢原來的太子李成美為陳王,由此得以登基。 唐武宗信奉道教,從845年開始他大規(guī)模下令打擊佛教,史稱會昌滅法。除少數(shù)在首都的寺院外全國所有寺院被拆毀,僧尼被迫還俗,寺院里的奴隸被釋放,寺院所有的田地被沒收為國有。這是中國歷史上佛教受打擊很激烈的一次。在唐朝歷史上對于佛教勢力不滿的現(xiàn)象始終有。唐武宗滅佛的原因可能有多種。第一可能因為唐武宗本人更加信奉道教,因此打擊佛教。此外當(dāng)時佛教的勢力非常強大,唐武宗在他的旨意中說,佛教寺院的規(guī)模比皇宮還要大,寺院不納稅,對國家財務(wù)是一個重大損失。最后有傳說說唐武宗繼位后怕有人會另立他的叔叔李忱(即后來的唐宣宗)來威脅他的地位,李忱則逃入佛門,因此唐武宗滅佛是為了讓李忱無處可藏。但這個說法可能只是傳說,因為歷史學(xué)家對于李忱是否真的做過和尚仍有爭議。 唐武宗吃道士給他的長壽丹后中毒而死。 唐武宗死后葬于端陵,謚號為至道昭肅孝皇帝。
唐憲宗-李純(出生于778年,逝世于820年),唐朝第11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他的統(tǒng)治時期是從805年到他逝世。唐憲宗是唐順宗長子,先被封為廣平郡王,805年初順宗即位后,李純被立為太子,順宗試圖進行改革,威脅了宦官的利益,被俱文珍逼迫退位給憲宗,同年八月,憲宗繼位,順宗被尊為太上皇。 憲宗繼位后,開始對割據(jù)的藩鎮(zhèn)開展了一系列戰(zhàn)爭,他繼位次年就開始對西川節(jié)度副使劉朋開戰(zhàn)獲勝,同年楊惠琳不肯交出他的兵權(quán),憲宗也對他作戰(zhàn),楊惠琳戰(zhàn)敗被殺。807年討伐鎮(zhèn)海節(jié)度使李锜,813年魏博節(jié)度使田興規(guī)伏唐朝,813年他開始對抗拒唐朝的成德節(jié)度使王承宗作戰(zhàn),但沒有能夠獲勝,從815年到817年他平定了淮西吳元濟的叛亂。這些成果被稱為“元和中興”。吳元濟被平定后,全國所有的藩鎮(zhèn)至少名義上全部規(guī)伏唐朝。 但同時憲宗的皇位是由宦官逼迫獲得的,因此他信用宦官,他的軍隊中有許多將軍是宦官,而且有些擁有很高的軍權(quán)。820年他自己被宦官陳弘正殺害,享年43歲,在位15年,死后謚號為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唐宣宗-李忱(810年 ——859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除去武則天以外),初名怡,前身是光王,在位13年。唐憲宗李純十三子,唐穆宗李恒的弟弟,唐武宗李炎的叔叔。 李忱登基之前,為了逃避唐武宗的迫害,傳說他當(dāng)過和尚,曾作過《瀑布聯(lián)句》一詩。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被道士上供的長壽丹毒死。李忱被迎回長安登基做皇帝,是為唐宣宗,改元大中。 唐宣宗登基后,唐朝國勢已很不景氣,藩鎮(zhèn)割據(jù),牛李黨爭,農(nóng)民起義,朝政腐敗,官吏貪污,宦官專權(quán),四夷不朝。唐宣宗致力于改變這種狀況,他先貶謫李德裕,結(jié)束牛李黨爭。宣宗勤儉治國,體貼百姓,減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唐朝國勢有所起色,階級矛盾有所緩和,百姓日漸富裕,使十分腐敗的唐朝呈現(xiàn)出“中興”的小康局面。宣宗是唐朝歷代皇帝中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因此被后人稱之為“小太宗” 。另外,唐宣宗還趁吐蕃、回紇衰微,派兵收復(fù)了河湟之地,平定了吐蕃,名義上打通了絲綢之路。 無奈大中晚年唐朝已積重難返,國力衰退,社會經(jīng)濟千瘡百孔,只依靠統(tǒng)治階級枝枝節(jié)節(jié)的改革已無法改變唐帝國衰敗的潮流。大中十三年(859 A.D.)冬,浙東農(nóng)民裘甫帶領(lǐng)五百農(nóng)民起義。起義軍后發(fā)展至五十萬人,為唐末大規(guī)模農(nóng)民起義打下了前哨戰(zhàn)。 傳說宣宗繼位之前曾當(dāng)過和尚,所以對佛教極力推崇,據(jù)說曾在大中七年(853年)大拜釋迦牟尼的舍利。 大中十三年(859年),唐宣宗去世,享年50歲。謚號圣武獻文孝皇帝。
唐肅宗-李亨(711年-762年),唐玄宗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757年——762年在位),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鎮(zhèn)守潼關(guān)之大將哥舒翰受楊國忠逼迫出兵討叛,結(jié)果大敗,潼關(guān)陷落,長安震動,玄宗攜太子、寵妃倉皇逃往成都,行經(jīng)馬嵬驛(今陜西興平縣西),軍士嘩變殺楊國忠,并逼迫玄宗縊死楊貴妃。馬嵬民眾攔阻玄宗請留,玄宗不從。太子李亨留下,隨即前往朔方節(jié)度使所在地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同年七月,李亨即位於靈武,尊玄宗為太上皇,改元至德,廟號肅宗,在位6年,死於762年,時年52歲,死后謚號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唐太宗,名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濟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后的廟號。他還是唐朝軍事家,政治家、書法家。他開創(chuàng)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將中國封建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唐太宗生于開皇十八年(公元599年)在京兆武功(今陜西武功西北)出生,是唐高祖李淵與竇皇后的次子。公元614年娶妻長孫氏,(登基后稱長孫皇后)。公元617年,李世民隨父親、劉文靜起兵反隋,攻入長安,并且滅隋。李世民被封為秦王。 此后,李世民經(jīng)常出征, 逐步消滅各地割據(jù)勢力:破李軌,殺薛仁杲(薛舉之子),敗宋金剛、劉武周。在虎牢之戰(zhàn)中,一舉翦滅中原兩大割據(jù)勢力:王世充和竇建德。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zhàn)后進入長安時,受到部分軍民以皇帝的禮儀招待。被李淵封為“天策上將”。 此后,李世民與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的猜忌日益加深。大臣間互相傾軋,分為兩派。宰相裴寂、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衛(wèi)士將領(lǐng)薛萬徹等跟隨李建成、李元吉為一派,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lǐng)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王君廓等跟隨李世民為一派。大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持李世民。將領(lǐng)李靖、徐世績、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公元626年,李世民在長安城宮城玄武門發(fā)動政變,殺了李建成、李元吉和侄子,強迫高祖讓位,自己即位為帝,次年改年號為貞觀。在李世民統(tǒng)治其間,唐朝國力強盛,被稱為貞觀之治。晚年著《帝范》一書以教戒太子,其中總結(jié)了他一生的政治經(jīng)驗,也對自己的功過進行了評述。 他在位期間,推行府兵制、租庸調(diào)制和均田制,并積極推行科舉制。 630年,擊敗東突厥,被尊為“天可汗”。641年嫁文成公主給吐蕃的松贊干布。 公元649年,唐太宗得了痢疾,醫(yī)治最終無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液門代理國事。李世民于649年7月病死于長安含風(fēng)殿。葬于今中國陜西禮泉縣東北50多里的山峰上的昭陵。謚號為“文皇帝”。 唐太宗善于聽從大臣的批評和見解,魏征直諫200多次直陳他的過失。 唐太宗還精擅書法,以行書寫碑,為后世鼻祖。著名作品有《溫泉銘》、《晉祠銘》等。
武則天的兒子李顯(又名李哲)在公元684年唐高宗李治死后即位,是為唐中宗。同年廢中宗李顯立另一個兒子李旦,是為唐睿宗.
李世民介紹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1]【一說599年1月23日[2]】-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jì)(今甘肅天水),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guān)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后晉封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tǒng)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zhàn)功。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年號貞觀。[3]
李世民為帝之后,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并開疆拓土,虛心納諫,在國內(nèi)厲行節(jié)約,并使百姓能夠休養(yǎng)生息,終于使得社會出現(xiàn)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后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chǔ)。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駕崩于含風(fēng)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愛好文學(xué)與書法,有墨寶傳世。[4]
李世民于公元598年(隋文帝開皇十七年)農(nóng)歷十二月戊午日(一說公元599年,開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日),出生在今陜西武功的李家別館,父親是時任隋朝官員的李淵,母親是北周皇族竇氏。李世民4歲的時候,家里來了一位自稱會相面的書生,對其父李淵說:“您是貴人,而且您有貴子?!碑?dāng)見到李世民時,書生竟說:“龍鳳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歲時,必能濟世安民?!崩顪Y便采“濟世安民”之義為兒子取名為“世民”。童年時代的李世民聰明果斷,不拘小節(jié),接受儒家教育,學(xué)習(xí)武術(shù),擅長騎射。
公元613年(隋煬帝大業(yè)九年),李世民娶高士廉的外甥女長孫氏為妻[7]。公元615年(大業(yè)十一年),李世民參加云定興的軍隊,去雁門關(guān)營救被突厥人圍困的隋煬帝。
公元616年(大業(yè)十二年),父親李淵出任晉陽留守,李世民跟隨到太原并隨父多次出征,平服發(fā)生在今山西省內(nèi)的各種叛亂和抗擊東突厥人的入侵。[8]
晉陽起兵
公元617年(義寧元年),李世民鼓動父親李淵起兵反隋,是為晉陽起兵。李淵封李世民為敦煌郡公、右領(lǐng)軍大都督,統(tǒng)帥右三軍,起兵攻入長安,并且滅隋。李世民官拜光祿大夫、唐國內(nèi)史,徙封秦國公,食邑萬戶。
公元617年(義寧元年)農(nóng)歷十二月,李世民為右元帥,徙封趙國公,率兵十萬進攻隋朝的東都洛陽,不克而還,設(shè)三路伏兵于三王陵,擊敗隋將段達[3]。公元618年(武德元年)農(nóng)歷五月,李淵廢黜楊侑,稱帝,改國號為唐,封李世民為尚書令、右翊衛(wèi)大將軍,進封秦王。[8]
四方征戰(zhàn)
唐朝建立后,疆土只限于關(guān)中和河?xùn)|一帶,尚未完全統(tǒng)治全國,因此,李世民經(jīng)常出征,逐步消滅各地割據(jù)勢力。自公元618年(武德元年)起,李世民親自參與四場大戰(zhàn)役。
其一,破薛舉,淺水原之戰(zhàn)平定隴西薛仁杲(薛舉之子),鏟除了唐朝來自西方的威脅。
其二,擊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fù)并、汾失地,鞏固唐朝的北方。
其三,在虎牢之戰(zhàn)中,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jù)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使唐朝取得了華北的統(tǒng)治權(quán)。
其四,重創(chuàng)竇建德余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zhàn)后班師返京時,受到長安軍民的隆重歡迎。公元621年(武德四年)農(nóng)歷十月,封為天策上將,領(lǐng)司徒、陜東道大行臺尚書令,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萬戶。李淵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李世民因此開設(shè)文學(xué)館,收攬四方彥士入館備詢顧問,文學(xué)館與秦王府相結(jié)合,儼然形成一個小政府機構(gòu)。[3-4][8]
玄武之變
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yīng)他事成之后立他為太子,但李淵建立唐朝后,立李建成為太子。[9]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隨即聯(lián)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yōu)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沖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10]
長兄皇太子李建成知道李世民終不肯屈為人臣,而李世民也認(rèn)為是自己奠下唐朝開國的基業(yè),遂與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猜忌日深,兩派大臣之間互相傾軋。李建成曾經(jīng)下毒謀害李世民[11]。其中宰相裴寂、謀士王珪、魏征、東宮衛(wèi)士將領(lǐng)薛萬徹等追隨李建成、李元吉。
秦府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lǐng)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從李世民。宰相陳叔達、朝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援李世民。其余將領(lǐng)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唐太宗李世民[12]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突厥侵犯唐邊境,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tǒng)帥出征突厥[13]。在太子的東宮
中擔(dān)任率更丞(主管計時的官員)職位的王晊,已被秦王李世民收買,成為李世民在東宮的眼線,他悄悄告訴李世民:“李建成想借此控制秦王的兵馬,并準(zhǔn)備在昆明池設(shè)伏兵殺秦王?!盵14]于是李世民決定先發(fā)制人。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李世民在帝都長安城宮城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事后,李世民殺李建成、李元吉諸子,并將他們從宗籍中除名。李淵讓出軍政大權(quán)給予秦王李世民,三天后(六月初七癸亥日,公元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下詔曰:“自今以后軍國事務(wù),無論大小悉數(shù)委任太子處決,然后奏聞皇帝”。
公元626年9月4日(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為帝,次年改元貞觀。[3][8]
貞觀之治
因隋末戰(zhàn)爭而人口銳減,公元628年(貞觀二年),唐朝只有二百九十萬戶人口,經(jīng)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會安定、經(jīng)濟恢復(fù)并穩(wěn)定發(fā)展,至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人口達到三百八十萬戶,奠下了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chǔ),史稱貞觀之治。[15]
帝范教子
公元643年(貞觀十七年)四月,太子李承乾以謀反之罪被廢,唐太宗遂將其第九子晉王李治立為太子,并對太子嚴(yán)加教管。晚年李世民著《帝范》一書以教戒太子李治,總結(jié)了他的施政經(jīng)驗,同時自評一生功過。
公元648年(貞觀二十二年)正月,唐太宗將他撰寫的《帝范》十二篇頒賜給太子李治,并對其告誡說:“你應(yīng)當(dāng)以古代的圣哲賢王為師,像我這樣,是絕對不能效法的。因為如果取法于上,只能僅得其中,要是取法于中,就只能僅得其下了。我自從登基以來,所犯過失是很多的:錦繡珠玉不絕于前,宮室臺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游四方供頓煩勞。所有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過失,千萬不要把我作榜樣去效法?!盵4][8]
因病去世
李世民雕像[16]
公元649年(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生?。ㄒ徽f是服用天竺長生藥導(dǎo)致暴疾[17]),醫(yī)治最終無效,命李治到金掖門代理國事。
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太宗駕崩于終南山上的翠微宮含風(fēng)殿。初謚文皇帝,廟號太宗,葬于昭陵。
公元674年(唐高宗上元元年)加謚文武圣皇帝,公元749年(唐玄宗天寶八年)加謚文武大圣皇帝,公元754年(天寶十三年))加謚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4]
2為政舉措編輯
政治
《唐太宗納諫圖》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學(xué)館的模式,新設(shè)弘文館,進一步儲備天下文才。李世民在位期間,積極推行了府兵制、租庸調(diào)制和均田制,并加強科舉制等政策。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fēng)格。其中魏征廷諫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陳皇帝的過失,在早朝時多次發(fā)生了使李世民尷尬、下不了臺的狀況。晚年的李世民因國富民強,納諫的氣度不如初期,偶爾也發(fā)生誤殺大臣的遺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納言的風(fēng)范。[3]
貞觀時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會夜不閉戶,道不拾遺。630年,全國判處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632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這一年的歲末,李世民準(zhǔn)許他們回家辦理后事,633年秋天再回來就死(古時秋天行刑)。633年九月,二百九十個囚犯全部回還,無一逃亡。那時的中國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職,人民安居樂業(yè),不公平的現(xiàn)象較少,中國人心中沒有多少怨氣。豐衣足食的人不會為生存挺而走險;心氣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極揣,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18]
軍事
公元628年6月3日(貞觀二年四月二十六壬寅日),朔方人梁洛仁殺夏州割據(jù)勢力首領(lǐng)梁師都,歸降唐朝,唐朝統(tǒng)一全國。公元630年(貞觀四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師塞北,挑戰(zhàn)東突厥在東亞的霸主地位。唐軍在李靖的調(diào)遣下,滅亡東突厥,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諸國尊為“天可汗”。[19]
平定突厥之后,太宗繼續(xù)經(jīng)營西域,先后多次用兵。公元634年(貞觀八年),吐谷渾寇邊,太宗派李靖、侯君集、王道宗等出擊,次年吐谷渾伏允可汗逃入沙漠,后為國人所殺,太宗另立吐谷渾國王。公元639年(貞觀十三年),太宗以高昌王曲文泰西域朝貢,遂命侯君集、薛萬徹等率兵伐高昌。次年,高昌王病死,其子智盛繼位,投降唐朝。太宗于是在高昌首府交河城置安西都護府,西域各國皆到長安朝貢。[20]
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二月,唐太宗以高句麗攝政弒主虐民為由,親率六軍,從洛陽北進,率兵攻打高句麗。但東渡遼水以后,由于遭到高句麗的頑強抵抗,唐軍在安巿城(今遼寧海城南營城子)久攻不克,加之氣候轉(zhuǎn)冷,草枯水凍,糧草不繼,兵馬難以久留,只得下詔班師。在這之后,唐太宗對高句麗的進攻僅維持在一些小規(guī)模的突襲。[21]
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薛延陀首領(lǐng)多彌可汗拔灼開始和唐朝大軍作戰(zhàn)。公元646年(貞觀二十年),唐軍反擊并打敗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回紇出兵,將他殺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軍投降,薛延陀滅亡。
經(jīng)濟
李世民在經(jīng)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diào)制,使農(nóng)民有可能安定生產(chǎn),耕作有時,促進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重視農(nóng)業(yè),減輕農(nóng)民賦稅勞役?!敖渖輳暮啞保?jié)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減輕人民的負(fù)擔(dān)。[22]
貞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不歧視商業(yè)的王朝,不但不歧視,還給商業(yè)發(fā)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這進一步地體現(xiàn)了李世民將眼光放到很遠。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導(dǎo)下,貞觀王朝的商業(yè)經(jīng)濟有了迅速和長足地進展,新興的商業(yè)城市象雨后春筍般地興起。當(dāng)時世界出名的商業(yè)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國。除了沿海的交州、廣州、明州、福州外,還有內(nèi)陸的洪州(江西南昌)、揚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涼州。首都長安和陪都洛陽則是世界性的大都會。[22]
自漢開辟的“絲綢之路” 一直是聯(lián)系東西方物質(zhì)文明的紐帶,唐朝疆域遼闊,在西域設(shè)立了安西四鎮(zhèn),西部邊界直達中亞的石國(今屬哈薩克斯坦),為東西方來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結(jié)果絲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絕于途,品種繁多的大宗貨物在東西方世界往來傳遞,使絲稠之路成了整個世界的黃金走廊。[22]
文化
貞觀初年,李世民詔令在全國范圍內(nèi)收集圖籍,在弘文殿聚四部群書20余萬卷,在弘文殿旁建“弘文館”以儲圖籍。并任命虞世南、褚無量、姚思廉、歐陽詢等充任學(xué)士,以魏徵、虞世南、顏師古等著名學(xué)者、碩學(xué)之士相繼為秘書監(jiān),主管國家的圖書館和藏書事業(yè),選五品以上工書者為書手,又在弘文館設(shè)立檢校館藏的官員,將繕寫、整理、校勘圖書,藏于內(nèi)庫,以宮人掌管。官府藏書機構(gòu)除“弘文館”外,另有“史館”、“司經(jīng)局”、“秘書省”和“崇文館”等,其藏書質(zhì)量和數(shù)量遠遠超過前代,史稱“群書大備”。晚年因連年用兵,營造宮殿,雜稅日益苛重。[23]
民族
唐王朝建立之初,東有稽胡的擾邊,西有吐谷渾的威脅,北有突厥的侵襲,尤以奴隸主貴族統(tǒng)治的突厥武裝曾直逼唐廷首都長安(今西安)的近郊,成為當(dāng)時的主要威脅。李世民即位后,經(jīng)過三、四年的認(rèn)真努力,國家的經(jīng)濟實力有了明顯的好轉(zhuǎn),政權(quán)得到一定的鞏固,便對突厥的騷擾從防御轉(zhuǎn)入反擊。[24]但是同時它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采取懷柔政策。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九月,即位伊始的唐太宗說:“王者視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內(nèi),皆朕赤子。”公元627年(貞觀元年),又說:“朕以天下為家?!惫?44年(貞觀十八年),又說:“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蓋德澤洽,則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則骨肉不免為仇敵?!惫?47年(貞觀二十一年),又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25]
唐太宗的這種認(rèn)識和思想,顯示了處理民族關(guān)系和中外關(guān)系的仁和寬厚的胸懷。在這種思想和胸襟指導(dǎo)下,貞觀時期推行了十分開明友善的民族關(guān)系和中外關(guān)系政策。[25]
步輦圖
公元630年(貞觀四年),唐朝滅亡東突厥汗國后,沒有采取歷史上慣用的分離肢解措施,而是采取了“全其部落,順其土俗”之策,尊重和保留突厥的社會組織和風(fēng)俗習(xí)慣,在東起幽州(今北京)西至靈州(今屬寧夏)一帶,設(shè)置了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妥善安置歸附突厥降戶,又在突厥原居地設(shè)置了定襄、云中兩都督府對突厥留居民眾實施管理。這些都督府的都督均由突厥本族首領(lǐng)擔(dān)任,可以世襲,創(chuàng)立了新的羈縻府州制度。開明友善的政策很快就取得了良好成效。[25]
公元647年(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被回紇等族擁戴為“天可汗”,成為各族的共主和最高首領(lǐng),各族在回紇以南、突厥以北建立了一條“參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驛,各有馬及酒肉,以供過使”。從此以后,“以璽書賜西域、北荒之君長,皆稱‘皇帝天可汗’。諸蕃渠帥死亡者,必詔冊立其后嗣焉”,形成了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首領(lǐng)例由唐廷冊封的制度。唐太宗還實行了與吐蕃等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和親的政策,以婚姻親情的方式協(xié)調(diào)強化與周邊各民族的關(guān)系。開明友善的民族關(guān)系政策和制度在唐代的長期實施,大大減少了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間的隔閡,增強了各民族間的廣泛互補和血肉融合,實現(xiàn)了多民族共同發(fā)展進步的宏大局面。正是在唐代,中華民族新的代稱——“唐人”形成,奠定了現(xiàn)代中華民族的基礎(chǔ)。[25]
外交
中外關(guān)系方面也迅速出現(xiàn)了繁盛景況。貞觀后期,“四夷大小君長,爭遣使入獻見,道路不絕,每元正朝賀,常數(shù)百千人”。[25]
吐蕃
公元641年(貞觀十五年)正月,唐太宗在吐蕃贊曾(即君長)松贊干布的多次請求下,答應(yīng)將宗女文成公主嫁給他,并派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護送公主入藏。松贊干布聞訊大喜,親自從首都邏些(今西藏拉薩)來到河源(今青海鄂陵湖西),以子婿之禮接見李道宗。從此,吐蕃和唐朝結(jié)為甥舅關(guān)系,相互學(xué)習(xí),友好相處。
印度
根據(jù)《大唐西域記·卷五》記載,貞觀年間唐僧陳玄奘在印度取經(jīng),游學(xué)十余年,引起了北印度一位國王的注意,這位國王是北印度戒日王朝的開創(chuàng)者,亦稱戒日王。[26]
印度的戒日王對遠道而來的唐僧說起了自己所了解到的唐朝的信息:“聽說你們的天子叫秦王,少年時就見識非凡,長大后英明神武。先前天下大亂,國家分崩離析,戰(zhàn)爭頻仍,生靈涂炭。你們的秦王早就有了遠謀大略,興慈悲之心,救蒼生,平海內(nèi)。其風(fēng)俗教化和大德恩澤遍布海內(nèi)外,四方仰慕稱臣。老百姓十分感激,于是演奏歌唱《秦王破陣樂》。我們這邊聽到關(guān)于他的贊頌,已經(jīng)很久了,關(guān)于他的盛德聲譽,請問都屬實嗎?你所說的大唐國,就是指秦王的國家嗎?”[27]
這番話透露出戒日王對隋唐時期的政治軍事形式還是有所了解的,他知道隋末天下大亂,也知道秦王李世民是大唐王朝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而且是年少時就起事,在隋末紛爭中,以自己的英明神武平定群雄,在創(chuàng)立大唐國的過程中居功至偉。更有趣的是,他還知道貞觀年間流行音樂排行榜上有一首叫《秦王破陣樂》的歌曲。當(dāng)然,畢竟通訊手段有局限,戒日王對于李世民身份的認(rèn)識,還停留在秦王這個封號上。[27]
戒日王談起李世民的時候,有一種很親切的感覺。其實,李世民和戒日王還經(jīng)常派使者互動。[27]
晚年的李世民開始追求長生,服食丹藥。李世民對古印度方士的到來十分歡喜,厚禮相待,請至金飚門宮內(nèi)配制丹藥。還命兵部尚書崔敦禮率一批人馬,協(xié)助古印度方士煉丹。[28]
3人物評價編輯
總評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律樂道,頌揚備至。學(xué)界對他的雄才偉略和他對中國歷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都給予積極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爭中起著領(lǐng)導(dǎo)作用,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在客觀上對唐初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起著積極作用。唐太宗不歧視少數(shù)民族,除對突厥的侵?jǐn)_用兵外,主要是采用懷柔的政治手段處理民族問題,方法妥當(dāng),政策開明,有利于民族的團結(jié)和國家的統(tǒng)一。[29]
歷代評價
《舊唐書》:“臣觀文皇帝發(fā)跡多奇,聰明神武。拔人物則不私于黨,負(fù)志業(yè)則咸盡其才。所以屈突、尉遲,由仇敵而愿傾心膂;馬周、劉洎,自疏遠而卒委鈞衡。終平泰階,諒由斯道。嘗試論之:礎(chǔ)潤云興,蟲鳴螽躍。雖堯、舜之圣,不能用檮杌、窮奇而治平;伊、呂之賢,不能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際,遭遇斯難,以至抉目剖心,蟲流筋擢,良由遭值之異也。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軻,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時也。況周發(fā)、周成之世襲,我有遺妍;較漢文、漢武之恢弘,彼多慚德。跡其聽斷不惑,從善如流,千載可稱,一人而已!”[4]
《新唐書》:“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傳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興之業(yè)。湯有天下,傳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號稱三宗。武王有天下,傳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與宣之功,其余無所稱焉。雖《詩》《書》所載,時有闕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傳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見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嗚呼,可謂難得也!”[3]
吳兢:“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振古而來,未之有也?!盵30]
劉文靜:“此非常人,豁達類漢高,神武同魏祖,年雖少,命世才也?!盵31]
戒日王:“有秦王天子,少而靈鑒,長而神武。昔先代喪亂率土分崩,兵戈競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懷遠略,興大慈悲,拯濟含識,平定海內(nèi),風(fēng)教遐被,德澤遠洽,殊方異域,慕化稱臣,氓庶荷其亭育,咸歌《秦王破陣樂》。聞其雅頌,于茲久矣?!盵32]
杜甫:“煌煌太宗業(yè),樹立甚宏達?!盵33]
白居易:“圣人有作垂無極!”[34]
歐陽修:“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35]
柴榮:“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嘗不自行,朕何敢偷安!”[36]
范祖禹:“治道在人主所力行耳,孰不可為太宗乎?及其成功,復(fù)歸于下,此前世帝王之所不及也。[37]
司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盵38]
蘇軾:“予觀漢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殺人者致之,其余殺人愈多,而天下愈亂。”“太宗之從諫近乎圣?!?br>蘇轍:“唐太宗之賢,自西漢以來,一人而已。任賢使能,將相莫非其人,恭儉節(jié)用,天下幾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見其比也?!盵39]
曾鞏:“法度之行,禮樂之盛,田疇之制,詳序之教,擬之先王未備也;躬親行陣之間,戰(zhàn)必勝,攻必取,天下莫不以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萬古所不及以政者,莫不服從,天下莫不以為盛,而非先王之所務(wù)也?!盵40]
何去非:“昔者唐之太宗,以神武之略起定禍亂,以王天下,威加四海矣。然所謂固天下之勢,以遺諸子孫者,蓋未立也。于是乎藉兵于府,置將于衛(wèi),據(jù)關(guān)而臨制之。處兵于府,則將無內(nèi)專之權(quán);處將于衛(wèi),則兵無外擅之患。然猶以為未也,乃大誅四夷之侵侮者:破突厥,夷吐渾,平高昌,滅焉耆,皆俘其王,親駕遼左而殘其國。凡此者,非以黷武也,皆所以立權(quán)而固天下之勢者也?!盵41]
程祁:“太宗舉兵五年,定海內(nèi),率天下于仁壽富庶之域者,亦以天下之才為天下之務(wù)而已。任于仇讎,起于疏遠,委之以政,責(zé)之以功,諫無不從,謀無不獲。且太宗之才,固非天下之所及,然而不以此驕天下之士,惴惴然常若有所不逮,此所以能為千百年之基也?!?br>呂祖謙:“當(dāng)時之治,不唯貞觀而已,雖并隆于堯、舜可也?!盵42]
真德秀:“后世人主好學(xué)者莫如唐太宗,貞觀之規(guī)模不可以不復(fù)。”
范成:“汝不及生在貞觀中,粟米數(shù)錢無兵戍!”
胡寅:“兩漢盛時,太宗所可及也。禹、湯、文、武之業(yè),豈不在所希慕乎!”
陸九淵:“太宗富有天下,貴為天子,功業(yè)皆其所自致,而能俯首抑意,聽拂逆之辭于疇昔所惡之臣。嗚呼!此其所以致貞觀之治,庶幾于三代之王者乎?”
郭思貞:“二帝三王之治,后世莫能及者,順人之道,盡乎仁義也。唐太宗以英武之資,克敵人如拉朽,所向無前……二帝三王之治,特由此而推之耳?!?br>吳澄:“三代以后享國之久唯漢與唐,唐之可稱者三君而已。太宗文皇帝身兼創(chuàng)業(yè)守成之事,納諫求治勵精不倦,其效至于米三錢,外戶不閉,故貞觀之盛有非開元元和之所可及,而太宗卓然為唐三宗之冠?!?br>成吉思汗:“欲安邦定國者,必悉唐宗兵法?!?br>戈直:“至于后世之君,莫不列之講讀,形之論議,景仰而效法焉。夫二帝三王之事尚矣,兩漢之賢君六七作,何貞觀之政獨赫然耳目之間哉?”“夫太宗之於正心修身之道,齊家明倫之方,誠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納諫,任賢而使能,恭儉而節(jié)用,寬厚而愛民,亦三代而下,絕無而僅有者也。后之人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豈不交有所益乎!”“禹以本固邦寧為難,湯以時沈克終為難,太宗身兼創(chuàng)業(yè)、守成之事,不以其已能者自滿,而以其未能者為懼,其致貞觀之治也哉!”[43]
朱元璋:“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朱棣:“若唐文皇帝,倡義靖難,定天下于一。躬擐甲胄,至履弘堂而登睿極。其思患也,不可謂不周,其慮后也,不可謂不遠,作《帝范》十二篇以訓(xùn)其子,曰飭躬闡政之道在其中?!薄拔籼铺趽軄y反正,貞觀盛世,自古罕論,求其故,盡忠于國,雖仇必賞,心懷異謀,雖親必誅?!?br>朱見深:“三代以后,治功莫盛于唐,而唐三百年間,莫若貞觀之盛?!薄疤谠谔茷橐淮⒚髦?,其濟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純也。”[43]
張大齡:“三代以下英雄之主獨稱漢高祖、光武、唐太宗,然而高祖起義之年六八,光武興復(fù)之歲三九,皆生長民間周歷世故,未有出于縱垮裙展之中,發(fā)于孩提韶之始,而具凌駕四海之氣,抱震撼八荒之才,如太宗者也。 太宗自秦王以上比跡湯武,自登極以后庶幾成康,腐儒輩猶以尺寸瑕瑜之何異蝦度神龍乎?”
《明季歷代論書匯編》:“君人之大德有三:一曰謙虛納諫,二曰知人善任,三曰恭儉愛民,后世人君之德未有過焉者也……后世制度之美,莫能加也……至精至妙,后世人才之盛莫能及也……”
趙弼:“傳三百載之唐柞哉,太宗在位朝有賢良之宰輔,內(nèi)有長孫之賢后,致治之美庶乎? 成康秦漢以來皆莫及也.實天之時四夷入仕及朝貢者數(shù)百人皆痛哭剪發(fā)勢面割耳流血灑地,非有得于華夷之心而能然乎. 史臣曰:‘秦漢以來功德兼隆一人而已’?!?br>勒內(nèi)·格魯塞:“由于唐太宗的豐功偉績,一個不可預(yù)知的中國,一個英雄史詩的中國,并改寫了幾千年來一直延續(xù)著的文明史?!盵44]
毛澤東:“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盵45]
成本俊:“漢與唐為吾國民族歷史上最光榮燦爛之時期。太宗乘天下鼎沸,叱咤風(fēng)云,蕩平群寇,修齊庶政,然后南征北討,收服四裔,威令所行,東綜日本海,北逾西伯利亞,西被底格里斯河,南極印度及海洋洲,國勢之盛,且超漢代而上之。太宗誠自古未有之民族英雄也!”[46]
柳克述:“假如中國歷史上沒有李世民這樣一位卓越的天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華夏民族究竟會演變到怎樣的境地?綜數(shù)百年華夷亂離黑暗之局,成大一統(tǒng)的民族復(fù)興與新局面的開創(chuàng),其版圖西至蔥嶺以東,南至中南半島,東臨大海,北被大漠。而國計民生之康裕,學(xué)術(shù)藝事之發(fā)達,典章制度之昭明,思想文化之融匯與創(chuàng)導(dǎo),至使倭人販其余緒以立國,歐西各國向往而慕化。其氣魄耐心地聽取群臣,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見。太宗的施政作風(fēng)之所以被人推崇,不僅由于它的成就,而且由于它接近儒家的納諫愛民為治國之本這一理想,另外還由于它表現(xiàn)了君臣之間水乳交融的關(guān)系。
唐朝多少名將?打過多少仗?
第一名貴戚豪族英冠人杰——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約597年-659年),字輔機,河南洛陽人。先長孫無忌世乃鮮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為長孫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內(nèi)兄,文德順圣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非常好學(xué),“該博文史”。隋朝義寧元年(617年),李淵起兵太原。無忌進見,淵愛其才略,授任渭北行軍典簽。自此輔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權(quán),是唐朝的開國功臣,以功第一,封齊國公,后徙趙國公。武德九年(626年),參與發(fā)動玄武門之變,幫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是李世民奪得皇位最堅定、也是最重要的支持者,故而為“凌煙閣功臣第一”。歷任尚書仆射、司空。為人謹(jǐn)慎,改任司徒。貞觀十一年(637年)奉命與房玄齡等修《貞觀律》。貞觀十七年,圖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煙閣,長孫無忌居第一。唐高宗即位,冊封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永徽二年(651年)奉命與律學(xué)士對唐律逐條解釋,撰成《律疏》(宋以后稱《唐律疏議》)30卷。在李世民晚期,原本儲君乃長子李承乾,后李承乾因荒淫無道,被削去儲君之位,當(dāng)時,李世民舉棋不定,較喜愛另一子魏王李泰,但長孫無忌推薦九子晉王李治(即后來唐高宗),協(xié)助他成為儲君。唐高宗時期,長孫無忌由于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以及武后趁高宗體弱擅權(quán),與武氏結(jié)怨。后遭武氏寵臣許敬宗以謀反罪名誣陷,全宗族或殺或流放,長孫無忌本人削爵、遭流放至黔州(今貴州),不久被迫自縊身亡,有詩三首存世。
河間王李孝恭
第二名宗室名王,獨稱軍功——河間王李孝恭
李孝恭(591年—640年)唐初大將,高祖從侄,祖父是李蔚,就是李虎的第七個兒李孝恭子(李世民的祖父李昺是李虎第三子)李淵自太原起兵,負(fù)責(zé)經(jīng)略巴蜀。武德四年(621年)任夔州總管,大造戰(zhàn)艦,練習(xí)水軍,得李靖之助,滅蕭銑,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任行軍元帥,率李靖等諸將,鎮(zhèn)壓輔公祏,破廣陵、丹陽,平定江南。拜揚州大都督。籍沒妻、子。其后長江以南均受其統(tǒng)領(lǐng)。貞觀初任禮部尚書,改封河間郡王。玄武門之變保持中立。遂不得李世民寵信,逐漸退出權(quán)力核心,晚年以歌舞美人自娛。貞觀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
萊公杜如晦
第三名賢輔謀深遭逢明主——萊公杜如晦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中國陜西長安縣)人,唐朝初期大臣。他是李世民奪取政權(quán)、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中的主要謀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書,其父杜咤為隋朝昌州長史。杜如晦自少聰悟,好談文史,是個典型的彬彬書生。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時,引為秦王府兵曹參軍。當(dāng)時的太子李建成對杜如晦非常忌晦,他對齊王李元吉說:“秦王府中可憚之人,惟杜如晦與房玄齡耳?!北煌庹{(diào)出秦王府。玄武門之變后,被拜為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貞觀四年病重而死,年僅四十六。贈司空,徒封萊國公,謚曰成。時稱“房謀杜斷”中的“杜”就是指杜如晦。
鄭公魏征
第四名智者盡言青史美臣——鄭公魏征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巨鹿曲城(今河北晉州市,又說魏征河北館 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以直諫敢言著稱。少時貧困,隋朝末投奔瓦崗軍,兵敗,歸唐。后為竇建德俘獲,念才而收之。建德兵敗,復(fù)歸唐。官至太子洗馬,乃李建成近臣。玄武門之變后建成死,唐太宗以其耿直,升諫議大夫,后遷秘書監(jiān)、侍中等職。犯顏直諫太宗二百余次。卒時,太宗悲慟之極,謂侍臣:“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資治通鑒》卷一九六)。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魏徵死后,唐太宗親自賦詩一首,追憶故人。
梁公房玄齡
第五名命世之才善建嘉謀——梁公房玄齡
房玄齡(579年—648年),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濟南) 人。唐朝初年房玄齡名相。房玄齡18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房玄齡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為秦王參謀劃策,典管書記,是秦王得力的謀士之一。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年)二月為尚書左仆射;十一年(637年)封梁國公;十六年(642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齡病逝。因房玄齡善謀但有些優(yōu)柔寡斷,而杜如晦處事果斷不善謀略,因此人稱“房謀杜斷”。后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范,合稱“房杜”。
申公高士廉
第六名才高望重社稷之臣——申公高士廉
高土廉高士廉(575年-647年),山西太原仗義村人。唐代開國功臣。長孫皇后的舅父,曾多次照顧年幼時的長孫氏兄妹,官至尚書右仆射。唐太宗稱他“涉獵古今,心術(shù)明達,臨難不改節(jié),當(dāng)官無朋黨;所乏者骨鯁規(guī)諫”,貞觀十二年(638年)與黃門侍郎韋挺、禮部侍郎令狐德葇、中書侍郎岑文本撰編《士族志》一百三十卷。有一子高真行。
鄂公尉遲敬德
第七名奪槊陷陣智勇雙全——鄂公尉遲敬德
尉遲恭(585年—658年),隋末唐初名將,名恭,字敬德,朔州善陽(今山西朔城區(qū))尉遲敬德人。唐朝大將,原為劉武周部將,劉武周滅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眾將信任,幾乎被處死,但李世民堅持起用他。唐鄭決戰(zhàn)時有單騎救主之功,得以穩(wěn)固地位,此后以勇將身份參與李世民歷次戰(zhàn)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角色,親手殺死齊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淵下旨立李世民為太子,擁立之功第一。突厥傾國進犯時以騎兵迎擊取勝,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礎(chǔ)。天下安定后無用武之地,曾于宴會之上因議論軍功打傷某宗室將領(lǐng)。晚年閉門不出,煉制丹藥自服,最終得享天年。
傳說其面如黑炭。尉遲恭與秦瓊為兩位傳統(tǒng)門神。
衛(wèi)公李靖
第八名南平吳會北定沙漠——衛(wèi)公李靖
李靖(571—649),字藥師,京兆府三原(今屬陜西)人,唐朝偉大的軍事家、李靖軍事理論家、統(tǒng)帥。出生于官宦之家,祖父李崇義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詮仕隋,官至趙郡太守。李靖長得儀表魁偉,由于受家庭的熏陶,從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頗有進取之心,曾對父親說:“大丈夫若遇主逢時,必當(dāng)立功立事,以取富貴?!彼木烁疙n擒虎是隋朝名將,每次與他談?wù)摫?,無不拍手稱絕,并撫摩著他說:“可與論孫、吳之術(shù)者,惟斯人矣?!逼湫掷疃?,字藥王,隋將(按照李氏族譜,李端為唐代中期名將李晟、李訴之祖)。其舅韓擒虎為隋朝名將。封衛(wèi)國公,世稱李衛(wèi)公。他善于用兵,長于謀略,著有數(shù)種兵書,惟多亡佚。李靖是諸多將領(lǐng)中唯一可以和李世民媲美軍功的人,其人善于明哲保身,故而終生無大患。但是由于玄武門之變保持中立,所以多數(shù)時間賦閑在家。
宋公蕭瑀
第九名骨鯁大儒直言不隱——宋公蕭瑀
蕭瑀(575年—648年),字時文,其祖父是后梁宣帝蕭察。與唐朝爭地的蕭銑還屬他的子侄輩親族。隋煬帝的皇后蕭氏的弟弟,以外戚為隋煬帝重臣。自幼以孝行聞名天下,且善學(xué)能書,骨鯁正直,并深精佛理。因反對出征高麗,被貶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舉進攻,奮力抵御。李淵起兵后,歸附唐朝,善行政,終生為李淵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與房玄齡、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從不“改過自新”。后來李世民評價其為“疾風(fēng)知勁草,板蕩識誠臣”。貞觀二十二年,蕭瑀病死,年七十四。宮廷太常上謚曰“肅”,太宗認(rèn)為蕭瑀性多猜貳,剛忌太過,最后謚曰“貞褊公”,冊贈司空,陪葬昭陵。由此,可見一個人再忠厚梗直,畢竟逆觸龍鱗,使人耿耿于懷。
褒公段志玄
第十名臨危不懼真正將軍——褒公段志玄
段志玄(?~642)唐初齊州人(現(xiàn)山東臨淄),唐代開國功臣。其父段偃師,隋末為太段志玄原書佐,從李淵起兵,官至郢州刺史。志玄隨父在太原時,甚為李淵次子李世民所重。李淵起兵時,志玄募兵得千余人,被授右領(lǐng)大都督府軍頭。平霍邑(今山西霍邑)、絳郡(今山西新絳),攻永豐倉(在今陜西大荔縣境),皆為先鋒,并歷遷左光祿大夫。又從劉文靜與隋將屈突通相持于潼關(guān)。劉文靜為屈突通之將桑顯和所襲,軍營潰散。志玄率20余騎赴擊,連殺數(shù)十人,被流矢所中,忍而不言,仍往來殺敵,唐軍于是復(fù)振,大敗隋軍。后又與諸將迫擒屈突通,以功授樂游府驃騎將軍。嗣后從秦王李世民于東都(今河南洛陽)征討王世充。沖擊敵陣時,馬倒被擒。敵方兩騎將夾持志玄渡洛水時,志玄突然騰身向上,兩騎將隨之墜落馬下。志玄迅速奪取一馬,急馳而歸,數(shù)百騎尾追其后,但無人敢靠前。破王世充、竇建德后,以功遷秦王府右二護軍。貞觀十一年(637年),被改封為褒國公,貞觀十二年(638年),拜右衛(wèi)大將軍,貞觀十四年(640年),加鎮(zhèn)軍大將軍。貞觀十六年(642年)病卒,贈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謚號“莊肅”。
夔公劉弘基
第十一名開國猛將入京首功——夔公劉弘基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劉弘基(582年—650年),雍州池陽人。父劉升是隋代河州刺史,弘基少年時落拓不羈,與一些輕浮子弟和任俠交往,不謀家產(chǎn),依賴父親的名聲當(dāng)了一名右勛侍。大業(yè)末年,從煬帝征遼東,后私宰耕牛,故意犯罪,被縣令關(guān)進監(jiān)獄來躲兵役。自太原起事便追隨李淵父子,與李世民友善,進攻長安時任先鋒,擒隋主將屈突通。玄武門之變擁立有功。貞觀年間因多次貪污被彈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是將他貶官。太宗征伐高麗,劉弘基又為前軍大總管,力戰(zhàn)有功。高宗永微元年(650年)病死,年六十九,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曰襄,陪葬昭陵。劉弘基臨死前,遺命只留給諸子每人奴婢各十五人,良田五頃。認(rèn)為子孫“若賢,固不藉多財;不賢,守此可以免饑凍?!?br>蔣公屈突通
第十二名隋室貴臣唐朝義夫——蔣公屈突通
屈突通屈突通(557年—627年),復(fù)姓屈突,先世為庫莫奚種人,依附鮮卑慕容氏,父親屈突長卿,北周時任邛州刺史。雍州長安人。原為隋朝大將,歷仕楊堅、楊廣,戰(zhàn)功赫赫。楊廣南巡江都,委以鎮(zhèn)守都城長安的重任。屈突通“性剛毅,志尚忠愨,檢身清正,好武略,善騎射?!币虼嗣耖g順口流傳:“寧食三斗艾,不見屈突蓋,寧服三斗蔥,不逢屈突通?!?《舊唐書·屈突通列傳》其弟屈突蓋)由此可見人們對他們的敬畏心理。李淵起兵后進攻長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戰(zhàn),力盡后自殺未遂,最終投降李淵,被封為兵部尚書。后參與唐朝歷次重大軍事行動,尤其滅王世充被評為戰(zhàn)功第一,升右仆射。后被委派鎮(zhèn)守洛陽,于貞觀元年病故。
勛公殷開山
第十三名參預(yù)謀略秦府能臣——勛公殷開山
殷開山(—622年),名嶠,以字行,京兆鄂(今陜西鄂縣)人。為隋太谷長。唐高祖召補大將軍掾,歷遷吏部尚書。涉書,工為尺牘。《唐書本傳》其父殷僧首為隋朝秘書丞。殷開山年青時以學(xué)行知名,尤善盡牘寫作。李唐起兵后,秦王李世民召之為長史,常常四處招慰關(guān)中流民、群盜,并與劉弘基一起首入京城,賜爵陳郡公。后來又跟隨太宗評討薛仁果和王世充,以軍功進爵勛國公。在征伐劉黑闥的路上,殷開山病死,李世民臨喪痛哭,贈陜東道大行臺右仆射,謚曰節(jié)。是凌煙閣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個。貞觀四年,詔以佐命之功配饗唐高祖廟庭。
譙公柴紹
第十四名駙馬英雄臨危不懼——譙公柴紹
柴紹柴紹(578年—638年)字嗣昌,晉州臨汾(今山西臨汾)人,唐朝大將,曾是北周驃騎大將軍歷任遂、梁二州刺史,封冠軍縣公;父親柴慎,為隋太子右內(nèi)率,封鉅鹿郡公。柴紹出身于將門,自幼便“趫捷有勇力”( 《舊唐書·柴紹列傳》 ),以以抑強扶弱而聞名于少年時便當(dāng)了隋朝元德太子(隋煬帝長子)的千牛備身(陪伴)。唐國公李淵也將三女兒(即后來的平陽公主)嫁給了柴紹。李淵起兵時身在長安,僥幸逃脫追捕前往太原。參與攻克長安、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重要戰(zhàn)役。貞觀年間作為主將消滅最后一位反王梁師都。貞觀十二年病故。
邳公長孫順德
第十五名太原從龍晚節(jié)不終——邳公長孫順德
長孫順德長孫順德,文德順圣皇后長孫氏的本家叔父(亦太宗李世民的叔岳父):父親長孫愷,隋朝時任開府。順德在隋朝時任右勛衛(wèi)。隋煬帝出兵高麗時,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淵,與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時,與劉弘基一同負(fù)責(zé)招募勇士,有大功。進攻長安時任先鋒,擒隋主將屈突通,拜為左驍衛(wèi)大將軍,封薛國公。此后功勞不顯。武德九年(626年),在玄武門之變中,順德與秦叔寶等人共同打擊李建成的馀黨。太宗即位後,封食邑一千二百戶,又特賜宮女。貞觀年間因多次貪污被彈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貶官而已,病故。贈荊州都督,謚曰襄。貞觀十三年追封為邳國公。永征五年重贈開府儀同三司。
勛公張亮
第十六名出身寒賤外恭內(nèi)詭——勛公張亮
張亮-646年),鄭州滎陽人。出身寒賤,務(wù)農(nóng)為業(yè)。史載,張亮“倜儻有大節(jié),外敦厚而內(nèi)懷詭詐?!彼鍩鄞髽I(yè)年間,投李密瓦崗軍,因告密而獲得信任。后來屬李世勣,在李世勣投唐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李世勣、房玄齡薦張亮給李世民,為秦王府車騎將軍,逐漸大受寵任。李世民與太子、齊王爭位時,派張亮到洛陽一帶,廣結(jié)當(dāng)?shù)睾澜芤源龝r變。齊王李元吉向李淵告發(fā)張亮圖謀不軌,因此他被唐廷逮捕,嚴(yán)刑拷打下倒一直沒把李世民招供出來。太宗踐位,封長平郡公,授懷州總管。貞觀十七年四月,洛州都督張亮因為以前檢舉過侯君集,此次受獎擢升為刑部尚書且參知政事。646年,常德告發(fā)張亮養(yǎng)五百義子,意圖不軌。太宗命馬周調(diào)查此事確鑿。太宗與百官議論,定張亮為死罪。4月17日,張亮在長安西市處斬。
陳公侯君集
第十七名摧兇克敵恃寵矜功——陳公侯君集
侯君集(?—643年),豳州三水(今陜西旬邑)人,唐朝名將,唐初大將。豳州三水(今陜西旬邑北)人。君集少年時以武勇稱,隋末戰(zhàn)亂中,被秦王李世民引入幕府,從征討有功,累遷左虞候﹑車騎將軍。武德九年(626)的玄武門之變,君集之策居多。太宗即位,君集任左衛(wèi)將軍,封潞國公,遷右衛(wèi)大將軍。貞觀四年(630),任兵部尚書,檢校吏部尚書,參議朝政(即宰相)。九年,為積石道行軍總管,隨李靖平吐谷渾,策劃軍事,分兵深入,君集有大功。十一年,改封陳國公。十二年,遷吏部尚書,仍參朝政。君集出自行伍,素?zé)o學(xué)術(shù),及被任用,方始讀書。他出為將領(lǐng),入?yún)⒊@得當(dāng)時稱譽。十二年,吐蕃圍松州(今四川松潘),唐授君集為當(dāng)彌道行軍大總管以擊之。十三年冬,因高昌王曲文泰遏絕西域商賈與唐交往,唐又以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率兵擊之。十四年八月,進圍高昌,這時文泰已卒,子智盛降,得二十二城,八千零四十六戶,一萬七千七百口,君集刻石記功而還。太宗以其地置西州。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策劃人。貞觀年間,擔(dān)任李靖副將擊敗吐谷渾,又任主將擊滅高昌?;爻笠蛩酵谈卟龖?zhàn)利品而被彈劾,為此懷恨在心。李世民諸子爭當(dāng)太子的斗爭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圖謀殺李世民擁立承乾,事瀉被殺。因李世民念舊,故而留一子以繼侯君集香火,并且時常到凌煙閣觀侯君集畫像而哭。
郯公張公瑾
第十八名助定奇策英年早逝——郯公張公瑾
張公瑾(594年—632年),字弘慎,魏州繁水人。開始在王世充手下為官。高祖李淵建唐,張公瑾歸國,后為尉遲敬德等人將張公瑾薦于李世民,引入幕府。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讓占卜的人燒龜甲卜吉兇,張公瑾恰巧從外而入,拿起龜甲扔在地上,進言道:“凡行卜簽,是以決嫌疑,定猶豫,現(xiàn)在舉事不疑,用得著卜卦嗎?如果卜不吉,勢已不可停阻,希望大王仔細想想?!崩钍烂裆钊黄溲?。其年六月四日,張公瑾與長孫無忌等九人埋伏于玄武門之外,成為李世民日后登基的關(guān)鍵人物之一。李建成、李元吉被殺后,其黨羽進攻玄武門,張公瑾有勇力,“獨閉門以拒之”。貞觀元年,拜代州都督。后助李靖伐突厥,擒頡利,屢有戰(zhàn)功,封鄒國公。貞觀六年四月辛卯(初八)日,在襄州都督任上,張公瑾病死,時年僅三十九。太宗不避辰日而哭之(古禮及當(dāng)時風(fēng)俗,辰日不能哭泣),謚曰襄。貞觀十三年,改封郯國公。
盧公程知節(jié)程咬金
第十九名驍勇虎臣義氣將軍——盧公程知節(jié)程咬金
程咬金程咬金(589-665),濟州東阿(今山東東阿西南)人,原名咬金,后更名程知節(jié),字義貞,生于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卒于唐麟德二年(665)二月七日,享年七十七歲。隋末,程知節(jié)入瓦崗軍,投王世充,后降唐,成為秦王李世民之骨干成員。貞觀十七年(643),唐太宗命將開國功臣肖像,圖畫于皇宮凌煙閣,程知節(jié)即其中之一。程知節(jié)乃世家大族之后,其曾祖名程興,是北齊兗州司馬,其祖名程哲,是北齊晉州司馬,其父名程婁,是北齊濟州大中正,唐贈使持節(jié)瀛州諸軍事、瀛州刺史。原為瓦崗軍勇將,李密失敗后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與秦叔寶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歷次戰(zhàn)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時出征賀魯,屠殺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
永興公虞世南
第二十名德行淳備良諫純臣——永興公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漢族,余姚人,唐初政治家,書法家,文學(xué)家。隋朝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學(xué)著稱。宇文化及江都兵變后被裹脅北返,宇文被滅后歸竇建德,竇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盡心輔佐李世民,被評價為德行、忠直、博學(xué)、文辭、書翰五絕。虞世南雖然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當(dāng)政得失,直言敢諫。他多次諷勸唐太宗要勤于政事,并以古帝王為政得失,論證利弊。官至秘書監(jiān),封永興縣子,故世稱“虞永興”,享年八十一歲,賜禮部尚書。貞觀十二年病故。
邢公劉政會
第二十一名高祖舊臣舉義殊功——邢公劉政會
劉政會(-635年),滑州胙城人也,祖環(huán)雋,北齊中書侍郎,李淵任太原留守時的老部下,隨李淵起兵,首義功臣。此后負(fù)責(zé)留守太原,劉武周進攻時被俘。忠心不屈,還找機會打探劉武周軍情秘報李淵。劉武周滅亡后獲救。曾擔(dān)任刑部尚書,光祿卿等職,封邢國公。貞觀九年病故。謚曰襄。
莒公唐儉
第二十二名忠純不貳心存唐朝——莒公唐儉
唐儉(579年—656年),字茂約,漢族,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北齊大臣,其父唐鑒與唐高祖李淵為世交。參與李淵太原起兵。武德元年,升為中書侍郎。唐初之時,唐儉與永安王李孝基等人被劉武周俘獲,獄中從元君實口中得知獨孤懷恩要造反。時獨孤懷恩駐守蒲州,唐儉遣人揭發(fā)獨孤懷恩謀反。李世民擊破劉武周后,唐儉拜禮部尚書,授天策府長史,封莒國公,被特賜免死罪一次。貞觀初年一面派唐儉為使說降匈奴,一面派李靖進軍。李靖奇襲突厥,生擒頡利可汗,唐儉竟于亂軍之中逃生,授民部尚書。因怠于政事貶官。高宗顯慶元年病故,謚曰襄,陪葬昭陵。
英公李績
第二十三名國家長城義名天下——英公李績
李績(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字懋功(亦作茂公)。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為李勣。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東明縣東南)人。原為瓦崗軍大將,少年從翟讓起兵,翟死后跟隨李密。李密降唐后成為獨立勢力,但仍堅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淵稱為“純臣”。遭竇建德進攻后,因父親被竇擒為人質(zhì)不得已投降。密謀暗殺竇重歸唐朝,但未能成功,僥幸逃走。隨李世民滅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又擔(dān)任主將滅徐圓朗,隨李孝恭滅輔公祏。拒絕李世民的拉攏,未參加玄武門之變。貞觀年間與李靖一起滅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負(fù)責(zé)唐朝北邊防御,多次擊敗薛延陀勢力,又隨李世民進攻高麗。李世民死后輔佐唐高宗,被委以軍事,擔(dān)任主將再次出征高麗,終于將高麗滅亡。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為長城。唐高宗重畫其形象于凌煙閣。滅高麗后次年病逝。高宗親為舉哀,輟朝七日,贈太尉,謚曰貞武,陪葬昭陵。
胡公秦叔寶
第二十四名馬槊英雄勇武絕倫——胡公秦叔寶
秦叔寶秦瓊(?—638年),字叔寶,中國唐朝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唐朝開國將領(lǐng),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與尉遲恭為傳統(tǒng)門神。濟南五龍?zhí)队衅涔示?。歷史上的秦瓊以勇猛彪悍著稱。最初是隋將來護兒部將,后隨張須陀討伐李密。兵敗,張須陀戰(zhàn)死,秦叔寶歸裴仁基部下,又隨裴投降李密,得到重用,被任用為帳內(nèi)驃騎。李密失敗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于619年(唐高祖武德二年)同程知節(jié)等人一起投唐,被分配到秦王李世民帳下。參加了李世民的歷次征戰(zhàn),每戰(zhàn)必先,常于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626年(武德九年),未參與玄武門之變,但事后被封為左武衛(wèi)大將軍。秦瓊晚年因歷次作戰(zhàn)負(fù)傷太多而疾病纏身,常對人說:“吾少長戎馬,所經(jīng)二百余陣,屢中重瘡。計吾前后出血亦數(shù)斛矣,安得不病乎?”貞觀十二年(638年),在任徐州都督時去世,陪葬昭陵。貞觀十三年(639年),秦瓊被追封為胡國公。貞觀十七年(643年),秦瓊與長孫無忌等人被圖形凌煙閣,封為唐開國二十四功臣之一。[1]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5個餿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