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guān)于上古“黃帝”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清明節(jié)是華夏兒女紀念祖先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形式是祭祖掃墓。也就是說,清明節(jié)是祭祖掃墓的日子。
今年清明節(jié),因為”疫情“的原因,一年一度的公祭”黃帝“的活動被暫停了,還好,現(xiàn)在可以”云祭祀“。
現(xiàn)傳“黃帝陵”、“黃帝祠”、“黃帝城”、“軒轅廟”以及一切和黃帝有關(guān)的人文古跡都在訴說一個與黃帝的關(guān)系,這個問題人們已經(jīng)感到手足無措。
黃帝到底來自哪里,已經(jīng)成為千古之謎。
今天的“炎黃子孫”到底該向哪個”黃帝墓“祭拜?
黃帝從何而來?
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說: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p>
司馬遷這個說法很蹊蹺,黃帝生活的時代怎么會有”公孫“這個姓氏呢。
”公孫“大概在春秋中晚期作為”公侯之孫“才出現(xiàn)在姓氏中。
黃帝到底從何處來?《史記》中沒有記載,但《魏書》中有明確的線索。
《魏書·帝紀》所記“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nèi)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等載錄正在與今日的考古成果不斷重合。
《北史卷一》記載:“魏(北魏)之先出自黃帝軒轅氏,黃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后世為君長,統(tǒng)幽都之北,廣漠之野……” 1980年大興安嶺嘎仙洞北魏石刻祝文的發(fā)現(xiàn)證實大鮮卑山就是大興安嶺。鮮卑族自稱為黃帝兒子昌意的后裔至少在這一點得到了證實。
昌意的后代,有一個叫王儉的人。他于公元前2333年,在遼東建立了古朝鮮王國。成為朝鮮人的祖先。
清楚了黃帝的身份,剩下來最大的問題就是黃帝到底是哪里人 ,黃帝是一個人還是一個群體,來自哪里,哪里才是黃帝的“軒轅之丘”?
司馬遷說黃帝“逐水草而居”、“遷徙往來無常處”,這一點應該沒有什么問題,可以說明黃帝是游牧部落。
黃帝從北方而來,“黃帝號有熊”。
古代的號與國名有關(guān),也就是說黃帝國號“有熊”。
大興安嶺南麓與呼倫貝爾一帶古稱“秀榮”,“有熊”與“秀榮讀音相似,這個地名應該是黃帝活動期間留下的歷史痕跡。
《魏書》中有”秀容界有池三所……清深不可測,相傳曰‘祁連’池,魏言‘天池’也。”
可見,秀容就是今天的呼倫貝爾,那里有清澈的高原湖泊,在《蒙古秘史》中它被稱為“天湖”。
今天,流入呼倫貝爾的河還叫“統(tǒng)格里溪”,那是蒙古語“天”的讀音“騰格里”的異寫。
黃帝的“黃”字,在早期甲骨文是胸前佩戴一塊大玉石的人,這是遠古文字的本意,也就是說,胸前那塊珍貴的大玉佩名為“黃”。
那么,“黃”就是黃帝族首領(lǐng)的私物,黃帝就是胸前佩掛著黃的族人的帝。
這種解釋可以在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勾云形玉佩”文物所吻合。
我們知道,紅山文化發(fā)源于內(nèi)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起始于五六千年前,也符合黃帝生活的時代。紅山文化北起內(nèi)蒙古中南部地區(qū),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
今天的北京廣安門橋北的薊城紀念柱上,刻有出自《禮記》的一段文字:“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后于薊?!彼E在古代是北京以為一代,包括呼倫貝爾區(qū)域。
原來,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與黃帝發(fā)跡于同一地方,或可稱得上是老鄉(xiāng)。從成吉思汗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黃帝遠去的背影。
黃帝說的是什么語言?
看來,黃帝說的不是陜北話,很多陜北老鄉(xiāng)肯定要罵人了。
《史記·封禪書》中記載:
“黃帝接萬靈明廷,明廷者,甘泉也。所謂寒門者,谷口也。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馀人,龍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髯號,故后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
有學者考證,”(滿洲)女直語把弓箭讀作”鳥號“。黃帝把弓箭讀作”鳥號“。說明黃帝說的是古代女直(滿洲)語。
我們知道《顓頊歷》是古代歷法之一,傳說是黃帝始作,顓頊修訂,帝堯完善,沿用至漢武帝時代。
如果,我們把《顓頊歷》中的專有紀年名詞寫出來,你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
第一年 焉逢攝提格 太初元年
第二年 端蒙單閼 二年
第三年 游非執(zhí)徐 三年
第四年 疆梧大荒落 四年
第一年 徒維敦祥 天漢元年
第二年 祝犁協(xié)洽 二年
第三年 商橫涒灘 三年
第四年 昭陽作鄂 四年
……
這些在漢語中看起來莫名其妙的專有名稱就是黃帝和顓頊說的語言,都是阿爾泰語。
大家注意”端蒙單閼“,用漢字音譯,“單閼”就是“單于”,匈奴最高首領(lǐng)的稱呼。
原來,黃帝是黃帝部族的“單于”,他根本不會說漢語。
"阿爾泰"是蒙古語,意為"金",以綿亙于中、蒙、俄邊境的阿爾泰山得名。
黃帝次子昌意即蒙古語“Sangyin”,昌意之子之子“顓頊”,而“顓頊”就是蒙古語:“Zhuanxiu”,漢語意思是“入夏”,為夏前之朝。
黃帝之孫顓頊,是五帝中的老二,直接繼承的是黃帝之位。
顓頊是人名專用字,聲旁都是頁,其原始讀音兩字可能原本有同樣的讀音,如讀作是”xūxū“,頁頁就是”蠕蠕“的異寫字,是阿爾泰游牧民族中的一個族名。
《魏書》中有”蠕蠕傳“,是東胡之苗裔也”,屬于東胡和匈奴的后代。北魏時,蠕蠕建立了“柔然”。趙薇版《花木蘭》中,趙薇的對手就是“柔然”。
五帝中的老三:帝嚳,其父為“嬌極”,也是女直的異寫。
今天的阿爾泰語分為三大語族:突厥語,蒙古語,折疊通古斯語族。折疊通古斯語族分為兩大語支,即滿語和通古斯語支。
黃帝到底活了多少歲?
相傳,黃帝活了一百一十歲。
《圣經(jīng)》中的先知也都十分長壽,亞伯拉罕就活了175歲。
遠古時代的黃帝真的很長壽?非也。
五帝是五個朝代,每個朝代都有數(shù)個帝王,他們共同使用用一個名號。
考古學家許順湛先生在他的《五帝時代研究》中這樣推測五帝年限:
黃帝時代:傳十世,約1520年。約公元前4420年—公元前2900年。所屬文化為仰韶文化中、晚期。
顓頊時代:傳九世,約350年。約公元前2900年—公元前2550年。所屬文化為龍山文化。
帝嚳時代:傳十世,包括堯,約400年。約公元前2550年—公元前2150年。所屬文化為龍山文化。
帝舜時代:傳一世,約50年。約公元前2150年—公元前2100年。所屬文化為龍山文化。
這樣解釋五帝,便容易理解了。
由此來看,三皇五帝是朝代而不是幾個王,與此同義,《呂氏春秋》曰:“神農(nóng)十七世有天下”,意思是說神農(nóng)之朝傳了十七代,而后才被黃帝所取代。
現(xiàn)在所說的黃帝墓有很多處,如果黃帝是很多人并非指的是一人的話,所用傳說中陵墓都有可能是真的。
上面《史記·封禪書》中的那段引言:“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髯號,故后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p>
這段話中指明了黃帝葬于“鼎湖”。鼎湖在哪里?
阿拉伯古代地理著作《世界疆域志》中記載,巴爾喀什湖原名“坦倫湖”taring-kul,Taring古突厥語是“深”的意思。
但司馬遷把taring譯成“鼎”,又是音譯與意譯的結(jié)合,“鼎湖”本質(zhì)仍然是漢字注音。
可以推測,《史記》中的“鼎湖”黃帝墓地位于阿爾泰山與巴爾喀什湖之間的三道海子石堆墓就有可能是司馬遷所說的鼎湖黃帝墓。
看來,真正的黃帝墓不在陜北的黃土高原。
黃帝曾在陜北長期活動,為什么死后葬于阿爾泰游牧區(qū)域呢?
正如黃帝的后來者成吉思汗死在西征路上一樣,只是黃帝沒有被記錄下來而已。
《山海經(jīng)·西次三經(jīng)》中記載:“西南四百里,曰昆侖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p>
黃帝曾在昆侖山上封禪,昆侖山就在阿爾泰山之南,正如《莊子》中所說:“昆侖之虛,黃帝之所休?!?/p>
黃帝軒轅氏被后世的華夏子孫尊為“人文初祖”,就是說他是中國各種文化的始祖。不但他精于“長生久視”之道,在他老人家的影響下,他的子孫也都壽享百歲,黃帝之子少昊活了一百多歲,少昊之孫帝嚳活了一百零六歲,帝嚳的兒子堯更是活到116歲。據(jù)考證,五千年前的原始社會,其農(nóng)民、獵戶、漁民等的平均年齡只有三十歲,而黃帝及其子孫卻都活到116~120歲,簡直是不可理解的奇事。說奇也不奇,因為黃帝有奇遇的緣故。
黃帝率領(lǐng)北方各民族的聯(lián)合大軍,在河北的涿鹿與蚩尤展開了大戰(zhàn),殺了蚩尤后,他感到治下的人民既沒有文化(當時尚未創(chuàng)造出文字),又不懂農(nóng)耕生產(chǎn)的技能,還經(jīng)常受到疾???困,想治理好國家是很困難,于是他去請教西王母,西王母對他說:“你若想治理好國家和人民,不是幾年就能實現(xiàn)的,你已經(jīng)是快50歲的人了,你必須再活五十年,才能實現(xiàn)你的宏圖大略?!秉S帝聽了后忙問西王母:“我怎么樣才能再多活五十多年呢?”西王母對他說:“你去崆峒山去懇求廣成子傳你‘長生久視’之道?!秉S帝又問:“廣成子是誰?”西王母答說:“他是元始天尊的第三個弟子,現(xiàn)年一千四百歲,你要誠心誠意的懇求他、感動他,也許他能傳你至道!”黃帝聽從了西王母的指示,回到駐地,安排好妻子(螺祖)及眾大臣的工作后,前往千里之外的崆峒山,到了洞口外時,守洞童子問:“你是黃帝吧?祖師爺說了,你的治國大事很多,很重要,你還是先把國家治理好了,再想修煉的事吧!”根本不準他進洞見祖師爺。黃帝無法,只好道回駐地(可能在陜西的咸陽),檢查各項工作,又重新對妻子和眾大臣安排任務,忙碌了將近一個月,又去崆峒山,廣成子仍然不肯見他。就這樣前后去了五次,最終感動了廣成子,命他進洞,對他說:“你只能在我洞中學習半年,基本掌握了入道初階后,你就得回去?!睆V成子對他講:“長生之道,首先在于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清必靜,勿勞汝形,勿搖汝精,乃可長生?!背酥?,又實際指導他修煉入門功夫,經(jīng)過半年的修煉,打通了任督二脈,實現(xiàn)了“氣通小周天”,就叫他趕緊回去,治理國家和為人民謀福利。
他回到駐地后,命螺祖管理桑蠶之業(yè),領(lǐng)導婦女種桑養(yǎng)蠶,然后用蠶編織成綿,給大臣們穿用;他命雷公和歧伯等幾位大臣去尋找神農(nóng)氏,學習識別草藥的學問,以及用草藥給人民治病的方法,命蒼頡等人創(chuàng)造文字,安排一切后,他命人把床和行李抬進一個山洞,命人在洞外把守,不準閑人進入,他在洞中修煉。最初是每三天出洞一次,吃些飲食,然后進洞,逐漸發(fā)展到每七天出洞一次,吃東西、洗浴全身,然后再進洞修煉,他以平常人難以做到的決心和毅力,連著修煉了九年,終于練成了“久久玄功”,打通了十二正經(jīng)和奇經(jīng)八脈,打開了“天門”,實現(xiàn)了人與天地三界的溝通,能直接接收宇宙的信息和能量,能預知一切。隨后他回到中央 *** 所在地,把情況簡單地告訴一些可靠而勤奮的大臣,并把“小周天功”修煉法傳授給雷公、歧伯、蒼頡和螺祖等人。
歧伯和雷公等人學到后,把這些“天機”寫進了《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和《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子啊《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明確地寫出了他對臣下的教導:“上古之真人,(即知道者),和與道術(shù),法于陰陽,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p>
這就是說,養(yǎng)生的最基本方法,首先要順應自然的變化,根據(jù)四時寒暑變化而變換衣著,安排作息時間,對自然界的氣候變化要敏感,在春夏季節(jié)多保養(yǎng)陽氣,在秋冬季節(jié)則要培補 *** ;其次,要把調(diào)養(yǎng)精神、情感作為養(yǎng)生的重要措施,做到恬淡虛無,“精神內(nèi)守,邪不可干”。從根本上說,各種各樣的鍛煉方式,營養(yǎng)食品都只是養(yǎng)生的輔助手段。而最根本的在于人體自身的抵抗力要特別強大。
除了這些內(nèi)容之外,黃帝還命他的大臣歧伯和雷公等人,把人體十二經(jīng)絡、任督二脈和奇經(jīng)八脈,以及人體有365個穴位的秘密,寫到了兩部《黃帝內(nèi)經(jīng)》中,之所以用“秘密”二字,是因為這些奇妙的發(fā)現(xiàn),雖然已寫到書中的多個章節(jié),寫的很詳細,可是后人中僅有極少數(shù)人能夠懂得。西周時的周文王懂得,他在撰寫《周易》時,對他的幫助很大;老子懂得,他把心得寫進了《道德經(jīng)》,唐朝時“八仙”和藥王孫思邈懂,他們都達到仙人的境界;陳轉(zhuǎn)懂得;金元時的張三豐也懂得……可是明朝時的大醫(yī)家李時珍卻不懂,他在撰寫《本草綱目》過程中,曾反復翻閱《靈樞》和《素問》,他無法明白的是:四千年前的黃帝是怎么知道人體有十二條正經(jīng),奇經(jīng)八脈;又是怎么知道人體有365個穴位的?他說:“經(jīng)絡看不見,摸不著,黃帝是怎么知道的?”明朝的很多醫(yī)家都無法回答這些問題。后來李時珍結(jié)識了一些道教界的高人,有人傳給他“小周天功”的修煉,經(jīng)過半年多的修煉,他突然有一天大叫:“我的任督二脈通了!”驚喜之余,他把自己的親身體會寫進《本草綱目》,并說:“關(guān)于經(jīng)絡核腧穴,唯反觀內(nèi)照者得查之!”據(jù)說,國內(nèi)醫(yī)學界除李少波及其少數(shù)弟子外,打通任督二脈的人少之又少,因為都沒有親身修煉過。
筆者稍帶;嗦這幾句,希望醫(yī)藥界,道教界人士,都能奮起直追,繼承老祖宗的寶貴遺產(chǎn),并使之發(fā)揚光大!
黃帝是東北人。
關(guān)于黃帝的出身自古以來爭議不斷,然而諸多先秦古籍留下的線索卻隱隱地把黃帝的出身指向了我國東北地區(qū)。1981年,在遼寧凌源市與建平縣交界處的牛河梁地區(qū),考古專家發(fā)現(xiàn)了一座史前遺址,后被命名為“牛河梁遺址”。隨著牛河梁遺址中的石冢大墓開啟,黃帝身世之謎漸顯端倪。
黃帝的地位
黃帝是華夏人類文明的始祖之一。在歷史上,我們都知道他又稱軒轅黃帝,統(tǒng)一了三大部落的男人。有關(guān)他的傳說,在古代的典籍中記錄的非常多。
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tǒng)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tǒng)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谷草木,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chuàng)醫(yī)學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93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