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無痰謂之咳;
有痰無聲謂之嗽;
有痰有聲謂之咳嗽。
咳嗽的病位在肺,病因則可在肺外。
咳嗽是中醫(yī)以證候命名的病名,最早見于2500多年前的《黃帝內(nèi)經(jīng)》。
其實,咳嗽是人體自身的一種防御反射,是在清除呼吸道里的分泌物和有害物。而咳嗽表現(xiàn)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種,除了有聲無聲、有痰無痰,還可以分為熱咳寒咳、干咳濕咳或五臟咳。《黃帝內(nèi)經(jīng)》認為“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所以有五臟咳之說,即肺咳、肝咳、心咳、脾咳、腎咳。到了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咳嗽候》則認為有十咳,除五臟咳之外,還有風咳、寒咳、支咳、膽咳、厥陰咳。在明代朱棣時期的《普濟方·咳嗽門·諸咳嗽》還將嗽分為熱嗽、冷嗽、肺氣嗽和飲氣嗽四種。
可見,自古以來,咳嗽的分類就有N多種,而最簡單的分法當屬明代中醫(yī)大家張景岳的二分法,即將咳嗽分為外感咳嗽、內(nèi)傷咳嗽兩大類,這與現(xiàn)代的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分類非常相似。現(xiàn)代醫(yī)學根據(jù)咳嗽持續(xù)時間的長短,將咳嗽分為急性咳嗽、亞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3類:急性咳嗽時間在3周以內(nèi),亞急性咳嗽為3~8周,慢性咳嗽超過8周。
外感咳嗽,顧名思義是感受外邪而出現(xiàn)的咳嗽,多為受寒或受熱而引發(fā)。最常見的外感咳嗽主要有三類,即風寒咳嗽、風熱咳嗽、風燥咳嗽;
1、通宣理肺丸:由紫蘇葉、前胡、桔梗、苦杏仁、麻黃、甘草、陳皮、半夏(制)、茯苓、枳殼(炒)、黃芩組成。解表散寒,宣肺止嗽。用于風寒束表、肺氣不宣所致的感冒咳嗽,癥見發(fā)熱、惡寒、咳嗽、鼻塞流涕、頭痛、無汗、肢體酸痛。
2、參蘇宣肺丸:由人參、紫蘇葉、陳皮、法半夏、茯苓、甘草、葛根、木香、枳殼(麩炒)、前胡、桔梗組成。解表散寒,宣肺化痰。用于肺經(jīng)痰濕,感冒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周身不適,咳嗽痰多,胸膈滿悶,氣逆惡心。
風熱感冒引起咳嗽: 主要癥狀為惡風,咳痰,鼻涕黏稠而黃,常伴有發(fā)熱、頭痛、頭暈、舌紅苔薄黃、脈浮或浮數(shù)。治宜清肺潤燥,清熱化痰,中成藥可選用二母寧嗽丸、川貝枇杷膏、蛇膽川貝液、牛黃蛇膽川貝液、羚羊清肺丸、急支糖漿、復方鮮竹瀝液、小兒咳喘靈口服液、小兒清肺止咳片等。
3、急支糖漿:由魚腥草、金蕎麥、四季青、麻黃、紫苑、前胡、枳殼、甘草組成。清熱化痰,宣肺止咳。用于外感風熱所致的咳嗽,癥見發(fā)熱、惡寒、胸膈滿悶、咳嗽咽痛;急性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見上述證候者。
4、小兒咳喘靈口服液:由麻黃、金銀花、苦杏仁、板藍根、石膏、甘草、瓜蔞組成。宣肺、清熱,止咳、祛痰。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
風燥咳嗽: 主要癥狀為干咳無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帶血絲,咳引胸痛,惡風發(fā)熱,口干咽燥,舌紅少津,苔薄黃,脈細數(shù)。治療宜疏風清肺、潤燥止咳。選用秋梨潤肺膏、潤肺膏、川貝清肺糖漿、川貝雪梨膏等。
5、秋梨潤肺膏:由梨、百合、麥冬、川貝母、款冬花組成。潤肺止咳,生津利咽。用于久咳,痰少質粘,口燥咽干。
痰濕咳嗽: 主要癥狀為咳嗽多痰、痰白而黏、痰出即咳止、胸脘脹悶、神疲乏力、身重困倦、飲食減少、惡心嘔吐、大便時溏、舌苔白膩、脈濡滑等。治宜健脾燥濕、化痰止咳,選用二陳丸、半夏露沖劑等。
6、二陳丸:由陳皮、半夏(制)、茯苓、甘草組成。燥濕化痰,理氣和胃。用于痰濕停滯導致的咳嗽痰多,胸脘脹悶,惡心嘔吐。
陰虛咳嗽: 主要癥狀為久咳不止、干咳少痰或痰中帶血、形體消瘦、口燥咽干、聲音嘶啞、潮熱盜汗、胸部隱痛、舌質紅少苔、脈細數(shù)等。治療宜養(yǎng)陰潤肺、化痰止咳,選用養(yǎng)陰清肺丸、百合固金丸、蛤蚧養(yǎng)肺丸等。
7、百合固金丸:由百合、地黃、熟地黃、麥冬、玄參、川貝母、當歸、白芍、桔梗、甘草組成。養(yǎng)陰潤肺,化痰止咳。用于肺腎陰虛,燥咳少痰,咽干喉痛。
肺熱咳嗽 :主要癥狀為咳嗽、痰稠量多不易咳出、口渴面紅、煩躁、大便秘結、小便短少。治療宜清肺化痰,選用肺力咳合劑、橘紅痰咳液、橘紅丸、川貝止咳露、止嗽定喘口服液、清氣化痰丸等。
8、肺力咳合劑:由黃芩、前胡、百部、紅花龍膽、梧桐根、白花蛇舌草、紅管藥組成。清熱解毒、鎮(zhèn)咳祛痰、用于痰熱犯肺所引起的咳嗽痰黃.支氣管哮喘,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9、橘紅丸:由化橘紅、陳皮、半夏(制)、茯苓、甘草、桔梗、苦杏仁、炒紫蘇子、紫菀、款冬花、瓜萎皮、浙貝母、地黃、麥冬、石青組成。清肺,化痰,止咳。用于痰熱咳嗽,痰多,色黃黏稠,胸悶口干。
氣虛咳嗽: 主要癥狀為咳喘無力、痰稀色白易咳、氣短胸悶。治療宜補肺化痰止咳,選用人參保肺丸、利肺片、桂靈片、玉屏風散等。
10、人參保肺丸:由人參、罌粟殼、五味子、川貝母、陳皮、砂仁、枳實、麻黃、 苦杏仁、石膏、甘草、玄參組成。益氣補肺,止嗽定喘。用于肺氣虛弱,津液虧損引起的虛勞久嗽,氣短喘促等癥。
具有清肺、止咳、化痰作用。用于痰熱阻肺引起的咳嗽痰多,胸滿氣短,咽干喉癢。
由化橘紅、陳皮、法半夏、茯苓、款冬花、甘草、瓜萎皮、紫菀、麥冬、知母、桔梗、地黃、石膏、苦杏仁(去皮炒)、紫蘇子(炒)組成。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毫升,一日2~3次;兒童用量遵醫(yī)囑。
用藥期間需特別注意以下8點!
1.忌煙、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2.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中藥;
3.支氣管擴張、肺膿瘍、肺心病、肺結核患者出現(xiàn)咳嗽時應去醫(yī)院就診;
4.糖尿病患者及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
5.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年老體弱者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
6.服藥期間,若患者發(fā)熱體溫高達38.5℃,或出現(xiàn)喘促氣急者,或咳嗽加重、痰量明顯增多者應去醫(yī)院就診;
7.服藥3天癥狀無緩解,應去醫(yī)院就診;
8.本品如有少量沉淀,可搖勻后服用。
具有順氣化痰,祛風健胃作用。用于痰濁阻肺,胃失和降,咳嗽,嘔逆。
由蛇膽汁,陳皮(蒸)組成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1袋(0.3克-0.6克),一日2-3次。
用藥期間需特別注意以下7點!
1.忌煙、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2.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性中藥。
3.支氣管擴張、肺膿瘍、肺心病、肺結核患者出現(xiàn)咳嗽時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
4.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
5.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年齡體弱者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
6.服藥期間,若患者出現(xiàn)高熱,體溫超過38℃,或出現(xiàn)喘促氣急者,或咳嗽加重,痰量明顯增多者應到醫(yī)院就診。
7.服藥7天癥狀無緩解,應去醫(yī)院就診。
具有清肺,止咳,除痰作用。用于肺熱咳嗽,痰多。
由蛇膽汁、川貝母組成。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1袋(0.3~0.6克),一日2~3次。
用藥期間需特別注意以下7點!
1.忌煙、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2.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性中藥。
3.支氣管擴張、肺癆病、肺心病、肺結核患者出現(xiàn)咳嗽時應去醫(yī)院就診。
4.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
5.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年老體弱者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
6.服藥期間,若患者發(fā)熱體溫超過38.5℃,或出現(xiàn)喘促氣急者,或咳嗽加重、痰量明顯增多者應去醫(yī)院就診。
7.服藥7天癥狀無緩解,應去醫(yī)院就診。
具有清熱宣肺,化痰止咳作用。用于風熱犯肺、痰熱內(nèi)阻所致的咳嗽痰黃或咯痰不爽、咽喉腫痛、胸悶脹痛;感冒、支氣管炎見上述證候者。
由川貝母流浸膏、桔梗、枇杷葉、薄荷腦組成。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毫升,一日3次。
用藥期間需特別注意以下8點!
1.忌煙、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2.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中藥。
3.風寒感冒者不適用。
4.支氣管擴張、肺膿瘍、肺心病、肺結核患者出現(xiàn)咳嗽時應去醫(yī)院就診。
5.糖尿病患者及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
6.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年老體弱者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
7.服藥期間,若患者發(fā)熱體溫超過38.5℃,或出現(xiàn)喘促氣急者,或咳嗽加重、痰量明顯增多者應去醫(yī)院就診。
8.服藥3天癥狀無緩解,應去醫(yī)院就診。
具有燥濕化痰,理氣和胃作用。用于咳嗽痰多,胸脘脹悶,惡心嘔吐。
由陳皮、半夏(制)、茯苓、甘草、生姜組成。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16丸,一日3次。
用藥期間需特別注意以下6點!
1.忌食辛辣、油膩食物。
2.本品適用于痰濕咳嗽反復發(fā)作,咳聲重濁,痰多,色白或帶灰色。
3.支氣管擴張、肺膿瘍、肺心病、肺結核患者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
4.服用一周病癥無改善,應停止服用,去醫(yī)院就診。
5.服藥期間,若患者出現(xiàn)高熱,體溫超過38℃,或出現(xiàn)喘促氣急者,或咳嗽加重,痰量明顯增多者應到醫(yī)院就診。
6.長期服用,應向醫(yī)師或藥師咨詢。
具有止咳化痰、降氣平喘作用。用于外感風寒、痰濕阻肺引起的咳嗽、氣喘、痰涎壅盛;急慢性支氣管炎見上述癥候者。
由桂枝、龍骨、白芍、生姜、大棗、炙甘草、牡蠣、黃連、法半夏、瓜萎皮、炒苦杏仁組成。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
用藥期間需特別注意以下7點!
1.服藥期間忌煙、酒、豬肉及生冷食物。
2.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性中藥。
3.支氣管擴張、肺膿瘍、肺心病、肺結核患者出現(xiàn)咳嗽時應去醫(yī)院就診。
4.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
5.服藥期間,若患者發(fā)熱體溫超過38.5℃,或出現(xiàn)喘促氣急者,或咳嗽加重、痰量明顯增多者應去醫(yī)院就診。
6.兒童、孕婦、年老體弱者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
7.服藥3天癥狀無緩解,應去醫(yī)院就診。
具有滋陰清肺,祛痰平喘作用。用于虛勞咳喘,氣短胸悶、自汗盜汗。
由蛤蚧、紫蘇子(炒)、瓜蔞子、苦杏仁(炒)、麻黃、石膏、甘草、紫菀、鱉甲(醋制)、黃芩、麥冬、黃連、百合、石膏(煅)組成。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2次,或遵醫(yī)囑。
用藥期間需特別注意以下6點!
1.服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食物。
2.本品適用于肺腎兩虛,痰濁阻肺,癥見:虛癆久咳,動則氣短,胸滿郁悶,五心煩熱,自汗盜汗,咽干口燥。
3.服用三天病證無改善,應停止服用,去醫(yī)院就診。
4.服藥期間,若患者哮喘又急性發(fā)作;或是出現(xiàn)寒熱表證,或是咳嗽喘息加重,痰量明顯增多者均應停藥,并到醫(yī)院就診。
5.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病患者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
6.兒童、孕婦及脾胃虛寒者慎用。
具有降氣化痰,溫腎納氣作用。用于上盛下虛,氣逆痰繼所致的咳嗽喘息,胸膈痞塞。
由炒紫蘇子、厚樸、前胡、甘草、姜半夏、陳皮、沉香、當歸組成。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克(一 次1袋),一日1~2次。
用藥期間需特別注意以下6點!
1.忌煙、酒及辛辣食物。
2.陰虛燥咳者忌服,其表現(xiàn)為干咳少痰、咽干咽痛、口干舌燥。
3.有支氣管擴張、肺膿瘍、肺結核、肺心病的患者及孕婦,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
4.服用三天,癥狀無改善,應去醫(yī)院就診。
5.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兒、年老體虛者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
6.長期服用,應向醫(yī)師咨詢。
貝母
[性味]浙貝母苦寒;川貝母味淡性平。
[功用](1)浙貝母清肺止咳,化痰散結:用于肺熱咳嗽及癰腫瘰疬。配知母治肺熱咳嗽;配元參、牡蠣治瘰疬痰核。(2)川貝母潤肺止咳化痰:用于陰虛火旺或燥邪傷肺之咳嗽。
[用法]3~10克。
瓜蔞
[性味]甘、寒。
[功用](1)全瓜蔞潤肺寬胸,清熱化痰,潤腸通便:用于肺熱痰稠、胸痹心痛、大便燥結。治胸痹心痛(如心絞痛)配薤白。(2)瓜蔞皮(瓜蔞之皮)清熱化痰,寬胸利膈:用于痰熱咳嗽及心胸痛。(3)瓜蔞仁或瓜蔞子潤燥滑腸:用于腸燥便秘。
[用法]全瓜蔞10~20克;瓜簍皮6~12克;瓜簍仁10~15克。
天竺黃
[性味]甘、寒。
[功用]清熱滌痰,涼心安神:用于肺熱咳喘、痰多:熱性病神昏譫語、小兒驚癇抽搐及成人中風不語,屬于痰熱蘊結心包者,常配僵蠶、黃連、貝母。
[用法]3~6克。
竹茹
[性味]甘、微寒。
[功用]清熱化痰止嘔:用于肺熱咳嗽及胃熱嘔吐。
[用法]6~10克。
胖大海
[性味]甘、淡、涼。
[功用](1)清肺熱,開肺氣:用于肺熱聲啞,痰熱咳嗽,咽喉紅腫疼痛。胖大海二枚,開水泡代茶,治肺熱音啞、咯痰不爽。(2)清腸通便:用于便秘引起的頭脹、目赤、發(fā)熱等癥。
[用法]3~5枚。沸水泡服或煎服。
海浮石
[性味]咸、寒。
[功用](1)清肺化痰:用于肺熱痰稠、咯血,常配貝母。(2)軟堅散結:用于瘰疬、甲狀腺腫大、泌尿系結石。配昆布、海藻等治淋巴結核、慢性淋巴結炎。
[用法]6~10克。
海藻
[性味]咸、寒。
[功用]化痰結,消癭瘤:用于淋巴結結核、甲狀腺腫大,常配昆布。
[用法]10~15克。
昆布
[性味]咸、寒。
[功用]化痰軟堅:用于甲狀腺腫大、淋巴結結核,常配海藻。
[用法]10~15克。
白前
[性味]辛、苦、微溫。
[功用]宣肺降氣,化痰止嗽:用于感冒之咳嗽、氣喘痰多或喉中痰鳴,常配紫菀、半夏。本品不僅用于寒嗽,也可治熱嗽。
[用法]3~10克。
1、半夏:溫燥之性,能燥濕而化痰濁,且有止咳作用,為治濕痰之要藥。
2、天南星:燥濕化痰,用于濕痰、寒痰證。
3、瓜(栝)蔞:清熱化痰,寬胸散結,潤腸通便用于痰熱及燥熱咳喘。
4、橘紅:散寒,燥濕,利氣,消痰。用于風寒咳嗽,喉癢痰多。
5、貝母:清熱散結、止咳化痰的功效與作用。
6、款冬花:性溫,味辛,功能潤肺下氣,止咳化痰。
7、紫菀:性微溫,味甘、苦,功能止咳化痰,定喘。
8、竹茹:清熱涼血,化痰止嘔。
9、桔梗:開宜肺氣、祛痰。
10、枇杷葉:有清肺止咳,和胃利尿。有治療肺熱痰嗽。
11、龍脷葉:清肺止咳、化痰平喘。
12、甘草:補脾益氣,祛痰止咳,緩急止痛,清熱解毒,調和諸藥。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102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什么食材壯陽補腎最好的簡單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