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檳榔(面裹,炮,面干為度)1兩,胡黃連1兩,木香1兩,代赭石1分(以上各為細末,次用:),香墨(燒存性,細研)1分,麝香(研細)1分。
制法 : 上為細末,粳米飯為丸,如粟米大。
功能主治 : 食疳,能食,不生肌肉。
用法用量 :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檳榔丸”。
摘錄 : 《幼幼新書》卷二十三引張渙方
? ? ? ? ? ? ? ? ? ? ?通行十二經(jīng)脈藥
甘草、艾葉、防己、荊石草、威靈仙、柴胡、附子、連翹、公丁香、細辛、香附、牛蒡子、乳香、大棗、蓮子、沒藥、綠豆、血庻草、淡豆豉、亥刀苡、綠豆癀、龍眼肉、側(cè)圓肉、白姜皮、苦瓜子、海帶、百沸湯、豬肺、豬腸、豬尾、羊心、雞胗、雞心、鴨胗、鴨心、牛黃、穿山甲、田螺、雄蠶蛾、天紅珠、鼠膽。以上41味為君藥。
旋覆花、白芷、知母、制南星、敗醬草、冬葵子、白鮮皮、辛夷、山茱萸、地錦、梔子、陳皮、榆白皮、金櫻子、海桐皮、紫石英、丹參、蕤仁、升麻、五靈脂、藁本、防風、羌活、遠志、蒲黃、紫草、空青、雞肝、鴨肝。以上29味為佐藥。
每吃一種君藥最好能有三種佐藥配合。簡單地說就是如果你挑選了甘草為通行十二經(jīng)脈的君藥,在通行十二經(jīng)脈的佐藥里面你可以任意再挑選三味。然后四味藥一起煮服。四味藥可以等量服用。每日次數(shù)不拘。根據(jù)個人經(jīng)濟條件及身體狀況而定。想喝就喝,不想喝了別勉強。這些年來我們經(jīng)常使用的是甘草、白芷、防風、藁本四味組合。每種等量,打成粉后混合著服用。此方除了能通行經(jīng)脈還有幾個你想象不到的好處:一能預防感冒,二能治療感冒發(fā)燒,三能治療頭疼。每天吃個一小勺,大約二克左右就行。多吃也無害。飯后飯前均可。
? ? ? ? ? ? ? ? ? ? ?通行十二.經(jīng)絡藥
(補)人參
甘溫微苦,大補肺中元氣,其性主氣,凡臟腑之有氣者皆能補之。生陰血亦瀉虛火,凡服參不投者服山楂可解,一補氣一破氣也。按∶老山真參近時絕少,惟行條參其性味與人參雖同而力極薄,出關(guān)東,不論大小,但須全糙白皮為上,半糙者次之,若皮色微黃雖糙難辨紅熟者多偽,不可用。修條力甚薄,而其性橫行手臂,指臂無力者服之有效。參須與修條相同,其力尤薄。參蘆能涌吐痰涎,虛者用之以代瓜蒂,然亦能補氣,未見其盡吐也。
高麗參
氣味略似人參,而性較溫。初服似有力,數(shù)日后便不覺矣。野者不可得,種者愈大愈佳。東洋參 野者皮白,狀類西洋參而色香味無異人參,性則微涼,近皆種者,形似人參而性溫,聞種時皆用硫黃故也。若以之代黨參,較為輕清,非可代人參也。
黃精
甘平,補氣血而潤安五臟,益脾胃潤心肺,填精髓助筋骨,除風濕。
大棗
甘溫,補中益氣,滋脾土潤心肺,調(diào)營衛(wèi)通九竅,助十二經(jīng),和百藥,脾病患宜食之。加入補劑與姜并行,能發(fā)脾胃升騰之氣。風疾痰疾俱非所宜。紅棗功用相仿,而力稍遜。
南棗不入藥。生棗甘辛,多食生寒熱。
面
甘溫,補虛養(yǎng)氣,助五臟濃腸胃,北產(chǎn)陳麥良,新麥熱,南產(chǎn)壅氣助濕熱。
鹿肉
甘溫,補中強五臟,通脈益氣力。
羊肉
甘熱,屬火,補虛勞益氣力,開胃壯陽道,能發(fā)痼疾及瘡。羊 結(jié)成羊腹中者,治反胃。羊角明目殺蟲。生羊血治血暈,解一切毒。
鱔魚
甘大溫,補五臟,去風濕,能走經(jīng)絡。
淡菜
甘咸溫,補五臟益陽事,治虛勞消 氣。
人乳
甘咸,純陰無定性,潤五臟補血液,清煩熱理噎膈,利腸。有孕之乳為忌乳,最有毒。
人氣
治下元虛冷,日令童男女以時隔衣進氣臍中,甚良?;蛏眢w骨節(jié)痹痛,令人更互呵熨,久久經(jīng)絡通透。
紫河車
甘咸溫,大補氣血而補陰之功尤為極重,治一切虛勞損極,大有奇效,且根氣所鐘必達元海。病由膀胱虛者用之尤宜。清水洗至凈白,用鉛壺隔湯煮極爛,連汁入藥?;蛑舐允煳幕鸨焊捎?,有胎毒者傷人,須以銀器試之。
(和)甘草
味甘,通行十二經(jīng),解百藥毒,生用氣平,補脾胃、瀉心火、而生肺金;炙用氣溫,補三焦元氣而散表寒。入和劑則補益,入汗劑則解肌,入涼劑則瀉熱,入峻劑則緩急,入潤劑則養(yǎng)血,能協(xié)和諸藥,使之不爭。頭涌吐,消上部腫毒。梢達莖中。
香附
辛香微苦微甘,通行十二經(jīng)八脈氣分,調(diào)一切,氣能引血藥至氣分而生血,解六郁利三焦消積調(diào)經(jīng),乃治標之品,損氣耗血。
連翹
見心和。
合歡皮
甘平,和血補陰,安五臟和心志,蓋心脾調(diào)和則五臟自安矣。
蕪荑
辛苦溫,散滿KT 濕,化食殺蟲,祛五臟、皮膚、肢節(jié)風濕,能療鱉瘕蟲痛。
海桐皮
苦平,入血分,祛風去濕殺蟲,能行經(jīng)絡達病所,治牙蟲癬疥。
乳香
苦溫,辛香善竄,入心,通行十二經(jīng),調(diào)氣活血,去風舒筋,托里護心,香徹瘡孔,能使毒瓦斯外出,消腫止痛生肌。
沒藥
苦平,入十二經(jīng),散結(jié)氣通瘀血,消腫定痛生肌。
竹瀝
甘苦寒滑,清痰降火,行經(jīng)絡、四肢、皮里、膜外之痰,凡痰因風熱燥火者宜之,姜汁為使。虛者與參同用,使人參固其經(jīng),竹瀝通其絡,則甘寒氣味相得益彰。
荊瀝
甘平,開經(jīng)絡除風熱,化痰行氣血,為去風化痰之妙藥,用牡荊俗名黃荊,燒取瀝。
廣皮
見肺和。
枳子
甘平,止渴潤五臟,解酒毒。按∶葛根、葛花解酒毒而發(fā)散不如枳 。
菠菜
甘溫而滑,利五臟通血脈,開胸膈,下氣調(diào)中,止渴潤燥,根尤良。
薺菜
甘溫,利五臟,益肝和中。根益胃明目,同葉燒灰治痢。
白豆
甘平,補五臟,暖腸胃,調(diào)中,助十二經(jīng)脈,腎病宜食之。豆葉利五臟、下氣。豆腐甘咸寒,清熱散血,和脾胃消脹滿,下大腸濁氣。
酒
大熱有毒,用為向?qū)Э梢酝ㄐ幸簧碇恚幹翗O高之分,和血行氣,逐穢暖水臟,最能亂血動火致濕熱諸病,醇而無灰、陳者良。按∶鍛石能解酒酸,造酒家多用之,而有灰之酒傷人。燒酒散寒破結(jié),損人尤甚。
靈砂
甘溫,養(yǎng)神志安魂魄,通血脈調(diào)和五臟,治上盛下虛痰涎壅盛、吐逆、冷痛,殺精鬼,小兒驚吐服之最效,為鎮(zhèn)墜神丹也。硫黃合水銀煉成。
百沸湯
助陽氣,行經(jīng)絡,半沸者飲之傷元氣作脹。
鵜鶘油
咸溫滑,透經(jīng)絡,治聾痹、癰腫諸病,不入湯丸。
蜂蜜
甘滑,生性涼清,熱熟性溫,補中潤燥解毒,調(diào)營衛(wèi)通三焦,安五臟通便秘,止諸痛和百藥,與甘草同功,滑腸。同蔥食害人,食蜜飽后食 令人暴亡。黃蠟甘淡微溫性澀,止痛生肌,續(xù)絕傷止瀉痢。
(攻)大戟
苦辛寒,專瀉臟腑水濕,逐血發(fā)汗,消癰通二便閉,瀉火逐痰,其汁青綠亦能瀉肝。陰寒善走,大損真氣。紫色者上,白者傷人,須去骨用,中其毒者惟菖蒲能解之。
甘遂
苦寒,瀉腎經(jīng)及隧道水濕,直達水氣所結(jié)之處,以攻決為用,治大腹腫滿、痞積、痰迷,去水極神,損真極速,面煨用。
商陸
苦寒,沉陰下行,與大戟甘遂同功,療水腫、脹滿、蠱毒、惡瘡。
芫花
苦溫,療五臟水飲、痰癖、治瘴瘧,毒性至緊,虛者忌之,醋煮用。根療疥。
防己
大辛苦寒,入膀胱,去火邪,能行十二經(jīng),通腠理利九竅,瀉下焦血分濕熱,療風行水,降氣下痰。性險而健,惟濕熱壅遏及香港腳病凡下焦?jié)駸嶂露幉煌ㄕ哂么酥沃?。有二種,漢防己治水用,木防己治風用。
鶴虱
苦平,殺五臟蟲,治蛔痛。
巴豆
辛大熱大毒,峻下開竅宣滯,去臟腑沉寒積滯,治喉痹急癥。生用急治,炒黑緩治,去油名巴豆霜,大黃、黃連、涼水、黑豆、綠豆汁能解其毒。
蘇木
甘咸辛平,入三陰血分,行血去瘀,因宣表里之風。
枳實
苦酸微寒,破氣行痰,消痞止喘,利胸膈寬腸胃。
枳殼
性味功用與枳實同,惟實則力猛而治下,其瀉痰有沖墻倒壁之功,殼則力緩而治上,能損胸中至高之氣,為異耳。
角刺
辛溫,搜風殺蟲,通竅潰癰,其鋒銳直達病所。
檳榔
苦辛溫,能墜諸藥下行,攻堅破脹消食,行痰下水散邪,殺蟲醒酒,瀉胸中至高之氣至于下極,凡氣虛下陷者宜慎用。
輕粉
辛冷燥毒,劫痰涎,消積殺蟲,善入經(jīng)絡,不可輕服,今人用治楊梅毒瘡,能劫邪從牙齦出,然毒入經(jīng)絡筋骨,血液耗亡多成痼疾,惟土茯苓能解其留毒。粉霜略同。
虻蟲
苦寒有毒,攻血,遍行經(jīng)絡,色青入肝,極能墮胎。
穿山甲
咸寒,性猛善竄,入肝胃,功專行散,能出入陰陽,貫穿經(jīng)絡,入營分以破結(jié)邪直達病所。通經(jīng)下乳,消腫潰癰,止痛排膿,和傷發(fā)痘,為風瘧瘡科要藥。
蘄蛇
甘咸溫,性竄,內(nèi)走臟腑,外徹皮膚,透骨搜風,截驚定搐,治風濕、癱瘓、疥癩、皮骨尤毒,宜去凈。
烏梢蛇
功用與蘄蛇同,無毒而力淺,大者力更減。
(散)威靈仙
辛咸溫屬木,宣疏五臟,通行十二經(jīng),行氣祛風破積,治風濕痰飲諸病性極快利,積 不痊者服之有效,然大走真氣耗血,用宜詳慎。
防風
見膀胱散。
蒼耳子
甘苦溫,發(fā)汗散風濕,上通腦頂,下行足膝,外達皮膚,治頭面諸疾、遍身瘙癢、去刺用。采根煎熬名萬應膏,功用略同。
冰片
辛香善走,體溫用涼,先入肺傳于心脾,而透骨通竅散郁火,辟邪消風化濕,風病在骨髓者宜之,若在血脈肌肉,輒用冰麝反引風入骨,莫之能出。
蔥白
辛散平,發(fā)汗解肌,通上下陽氣而活血解毒,白冷青熱,取白用同蜜食殺人,青葉治水病足腫。
白芥子
見肺散。
麝香
辛溫香竄,開經(jīng)絡通諸竅,內(nèi)透骨髓外徹皮毛,搜風,治諸風、諸氣、諸血、果積、酒積,辟邪解毒殺蟲,風在肌肉者誤用之,反引風入骨,用當門子尤勝。
桑蠶
甘溫有毒,祛風而走竄經(jīng)絡,其性與穿山甲相近,用以發(fā)痘大傷元氣。桑蟲矢功用略同。
(寒)牛旁子
辛苦寒滑,瀉熱散結(jié),宣肺氣,清喉理嗽,利二便,行十二經(jīng),散諸腫、瘡毒、腰膝滯氣。根苦寒,治中風,貼反花瘡。
青黛
咸寒,瀉肝,散五臟郁火,解中下焦蓄蘊風熱,敷癰瘡。
菜
甘苦涼滑,利五臟通心膈,搗汁治時行壯熱,止熱毒痢。
茭白
甘冷而滑,利五臟,去煩熱。根名菰根,冷利甚于蘆根。
白苣
苦寒,利五臟通經(jīng)脈,開胸膈滯氣,解熱毒利腸。
萵苣
苦冷,功同白苣,又能通乳汁,殺蟲蛇毒。子下乳汁,通小便。
絲瓜
甘冷,涼血解毒,除風化痰,通經(jīng)絡行血脈,消浮腫發(fā)痘瘡滑腸下乳,用筋。
木耳
甘平,利五臟宣腸胃,治五痔、血癥。地耳甘寒,明目。石耳甘平,明目益精。
大麥
甘咸微寒,補虛除熱,益氣調(diào)中,實五臟化谷食。大麥面平胃下氣,消積涼血。
小粉
甘涼,和五臟調(diào)經(jīng)絡,醋熬消癰疽、湯火傷。
綠豆
甘寒,行十二經(jīng),清熱解毒,利水和脾,功在綠皮,去皮即壅氣,煮湯加蜜或鹽冷凍飲料。粉撲痘瘡潰爛。
元精石
咸寒而降,治上盛下虛,救陰助陽,有扶危拯逆之功。
人中黃
見胃寒。
金汁
見胃寒。
(熱)蘄艾
苦辛,生溫熟熱,純陽香燥,能回垂絕之元陽,通十二經(jīng),走三陰而尤為肝脾腎之藥,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血溫中,開郁調(diào)經(jīng)殺蛔,以之灸火能透諸經(jīng)而除百病。
附子
辛甘,大熱純陽,其性浮多沉少,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經(jīng)無所不至,能引補氣藥以復失散之元陽,引補血藥以滋不足之真陰,引發(fā)散藥開腠理以逐在表之風寒,引溫暖藥達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濕,治督脈為病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癥。生用發(fā)散,熟用峻補,誤服禍不旋踵中其毒者黃連、犀角、甘草煎湯解之,或用澄清黃土水亦可。烏附尖吐風痰,治癲癇,其銳氣直達病所。側(cè)子大燥,發(fā)散四肢,充達皮毛,治手足風濕。
花椒
辛苦溫,散寒燥濕,溫中下氣,利五臟去老血,殺蟲。
干姜
辛熱,燥脾濕,開五臟六腑,通四肢關(guān)節(jié),宣諸絡脈,逐寒發(fā)表,溫經(jīng)定嘔,消痰去滯,炒黃用。如與五味子同服,亦能利肺氣而治寒嗽。
炮姜
辛苦大熱,除胃冷而守中兼補心氣,祛臟腑沉寒錮冷,去惡生新,能回脈絕無陽,又引血藥入肝而生血退熱,引以黑附則入腎祛寒濕。
大蒜
辛熱,通五臟達諸竅,消食辟穢,去寒滯解暑氣,殺蛇蟲毒,氣味重濁,多食則昏目損神,搗敷治鼻衄不止、關(guān)格不通,亦能消水利便,如切片灼艾灸癰疽良,須用獨頭者,佳至百補俗說不足信也。
? ? ? ? ? ? ? ? ?多用途的丹參檳榔飲
? ? ? ? ? ? ? ? ? ? ? ? ? ? ? 任之堂
丹參檳榔飲由四味藥組成,即丹參、菖蒲、枇杷葉、檳榔。
這個方子能補養(yǎng)心臟氣血,祛除風濕邪氣,并且還可以降氣、血、痰、火、水五邪,使這些邪氣不能上逆于心,閉塞心脈。
先講講這個方子的來由吧。老師說這個丹參檳榔飲不是自創(chuàng)的,不是家傳的,也不是古書上看來的,而是一位老醫(yī)生告訴老師的。老師去這位老醫(yī)生家拜了兩次年,最后這位老醫(yī)生才傳給了老師。老醫(yī)生視這個方子為寶,跟老師反復強調(diào)。
老師說,這個方子雖然只有四味藥,但它的理法立意非常深遠。這個方子在《醫(yī)間道》兩個輪子的指南針中,我們可以看到,四味藥能夠從心、肺、三焦、膀胱這條路,把瘀血痰水降下來,還能夠從心、胃、膽、小腸這條路,把瘀血痰水降下來。
臨床上,凡是三焦肺氣郁堵,胃氣上逆,痰涎壅盛,引起心脈不暢,心血不足,都可以用這個方子。不局限于心臟病,各種痤瘡、面斑、咳嗽、頭暈,但凡是心肺痰濕濁邪上逆化熱的都可以放膽用之。
枇杷葉——降十二經(jīng)逆氣
老師說,先講枇杷葉吧,你們說說枇杷葉有何功效。一個學生說,清熱化痰止咳。另一個學生引《藥性賦》說,枇杷葉下逆氣,穢嘔可醫(yī)。
老師說,藥書上是這樣說,但有很多無盡之意,不可局限于藥書。用枇杷葉來治療心臟方面的疾患,很多人都想不到。這個方子的精髓也在于這味枇杷葉。
枇杷葉你們不要只把它理解為清熱化痰降肺胃的藥,這樣還不足于把它的妙處用出來。我在《一個傳統(tǒng)中醫(yī)的成長歷程》那本書里寫了,枇杷葉這味藥,能降十二經(jīng)之逆氣,化十二經(jīng)之熱痰。怪病皆由痰氣作祟,逆氣得降,痰熱得化,則很多怪病不治自愈。
學生們明白了不少,原來老師把枇杷葉放的高度并不局限于一條兩條經(jīng)上,而是放在十二經(jīng)中去看,從整體來用這味藥。它降的不單是肺胃二經(jīng)的痰邪逆氣,十二經(jīng)脈的痰邪逆氣它都降。
老師說,現(xiàn)在有些西醫(yī)生也開始用中醫(yī)的整體觀了,用枇杷葉來治心臟病,通過降肺胃濁氣來降心之濁氣,進而把五臟濁氣都往下肅降。這只有中醫(yī)的五行學說能解釋得清楚。
人民醫(yī)院治療過一個病人,是心臟不好,吃了很多治心臟的藥就是不管事,一個西醫(yī)師后來給他開了治胃的藥。這病人并沒有檢查出胃病來,胃也沒有什么不適,可你猜怎么著了?這治胃的藥一吃下去,心臟就好了。以前常胸悶不舒的毛病也不犯了。老師一看就說,這個醫(yī)生雖然是干西醫(yī)的,但也厲害。病人吃了很多治心臟的藥都管不住,就這胃藥把心臟給管住了。這是中醫(yī)說的心胃同病,胃中濁氣不降,頂住胸膈,則心臟能不安嗎?彭子益《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有句話叫:“胃為諸經(jīng)降之門?!币簿褪钦f陽明胃經(jīng)是周身上下最大的降機。
我們看兩個輪子指南針里面,心氣接下來往下轉(zhuǎn),不就是轉(zhuǎn)到胃里面去了嗎,所以很多老年人一吃香蕉或糯米,胃堵住了,心臟就不舒服。這是因為胃不能為心臟降逆氣?。?br>
有個退休老人,冠心病已有十余年,常胸中刺痛,舌質(zhì)紫暗,舌下靜脈曲張。他吃過不少中藥,也喜歡中醫(yī),久病識藥??吹嚼蠋熃o他開血府逐瘀湯,便說,以前我也吃過,但效果平平。老師說,同樣的菜,張師傅、李師傅炒出來的都不一樣,你身體里有瘀血沒錯,瘀阻脈道補不進去,一補就堵就不舒服。但純用活血化瘀的藥也化不了,因為你這瘀血是元氣不夠,氣虛血瘀所致,單純用活血化瘀藥,吃多了反而氣不夠。他點點頭說,是這樣的。
第二天,他吃完藥來復診時說,你開的藥比我以前吃的要好。
老師笑笑說,不是藥好,是給你用血府逐瘀湯化瘀血的同時,加了心三藥補正氣,還加了枇杷葉30克降逆氣。這樣化瘀不傷正,扶正不堵塞,又有枇杷葉降諸經(jīng)逆氣。痰瘀同源,有瘀血都兼夾痰濕,痰瘀隨氣會上逆,枇杷葉也通過肅降肺氣,令痰瘀都往下行。所以你吃后,覺得人很順氣,很舒服。
看《醫(yī)門法律》上說,肺氣清肅,則周身之氣莫不服從而順行。我們才明白為何老師總喜歡用枇杷葉一味藥,我們看,這枇杷葉是在肺這至高點上肅降氣機的,肺是五臟六腑的華蓋,是天空,天空中陰云密布,人就會煩悶。表現(xiàn)的病理就像胸肺被痰瘀所蒙蔽一樣。在大自然看來,就好比城市的天空,上頭被沙塵暴,或被工廠排出的肺氣污染了,灰蒙蒙的。這時下一場及時雨,整個氣往下肅降過后,天空就重新恢復了清新與蔚藍。所以老師在血府逐瘀湯跟心三藥里頭加一味枇杷葉,并重用。就取它導胸肺痰濁污垢之氣向下順性之義。所以病人服用后,身體變得清爽,雙手的青筋也變淡了。
枇杷葉,它降的是肺胃之氣,通過降肺胃之氣,有助于緩解心臟壓力,這在兩個輪子里頭有充分的體現(xiàn)。所以中醫(yī)看病是整體觀,你一個心臟病,不一定用治心臟病的藥,用治肺的藥,用治胃的藥,使肺氣肅降,六腑濁氣下行,心臟壓力變輕,這就能達到很好的調(diào)心效果。老師說,你別小看這一味枇杷葉,它背后代表的是一個降周身痰濁逆氣的象。你把這個降機搞好后,它能夠從至高點的肺直接刷下來。很多怪病疑難病都需要用到這個思路。
南方有很多老中醫(yī)善用二陳湯、平胃散治療內(nèi)科雜病,調(diào)的也就是胃這個降機。甚至有些老中醫(yī)對這兩個方子情有獨鐘,內(nèi)科雜病十有七八都是用這兩個方子加減變化的。能把人體胃這個降機理順了,周身百脈皆順了。《黃帝內(nèi)經(jīng)》說:“六經(jīng)為川,腸胃為海?!薄肚屐o經(jīng)》說:“降本流末,而生萬物?!边@個陽明胃氣能順利下降,才能夠升發(fā)長養(yǎng)周身上下、五臟六腑、三焦九竅、十二經(jīng)脈,乃至無數(shù)細胞毛孔。
肺氣能夠肅降下來,就像天上下雨一樣,所有的萬物都能得到灌溉滋潤,才能夠茁壯生長。我們可以看到,為何沙漠地帶的植被稀少,就因為它的氣往上沖得多,下降得少。只有把氣肅降下來,萬物才能夠歸元。《道德經(jīng)》上說,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這個歸根就是常態(tài),身體的氣機要能往上開,還要能夠往下歸根,往下收,長期宣發(fā)太過,收不下來,就容易有兇災病痛。把這個氣收下來后,病痛隨著而愈,兇災亦隨著而化解。
所以麻瑞亭老先生就化裁黃元御《四圣心源》中的下氣湯一個方子,靈活運用,救人無數(shù)。因為這個方子幫助病人把氣往下納,往下收。
老師對我們說,這一味枇杷葉用好了,就是一劑下氣湯。對于肺脈亢盛,心浮氣躁的人來說,是一杯清涼的雨露,是一帖順氣的湯方。
檳榔治頑垢
檳榔是海南的特產(chǎn),《本草綱目》說檳榔:“飽能使人饑,醉能使人醒。”也就是說,檳榔它一方面可以行氣,促進食物消化吸收;另一方面對于飲酒過度引起食積、酒積的,它還能夠消積。所以南方很多人有嚼檳榔的習慣,不過嚼多了牙齒會變黑。檳榔內(nèi)外都是寶,外面的果皮又叫大腹皮,能行氣利尿,消腫。
老師問大家說,檳榔是一味什么藥?學生回答說,檳榔能殺蟲,也能行氣消脹。
老師說,檳榔能殺三蟲,古書有記載,這是檳榔本身對腸道寄生蟲有麻痹的作用,它還可以降濁瀉下。以前有不少報道,用單味檳榔大劑量煎水治療豬肉絳蟲病。你們再想想檳榔還有什么特別的功用?大家想了想。
老師說,檳榔不僅局限于殺蟲消脹,還能逐水下痰,是一味破散頑痰的良藥。
《日華子本草》曰:“檳榔除一切風,下一切氣,通關(guān)節(jié),破痰結(jié)?!?br>
《本草匯言》還說檳榔主治十三種氣,如開郁氣,破滯氣,下痰氣……
我們一看這些描述,就知道這檳榔藥性還是特猛的。
老師說,檳榔和枇杷葉兩味藥就把痰氣濁水肅降下來了,比你用瓜蔞、枳實效果還好。枇杷葉降十二經(jīng)之氣,檳榔能下十二經(jīng)之水。水氣得下,心臟就舒服了。
所以中醫(yī)治心有時要看到邪氣的一面,這些邪氣有痰、氣、濁、水、瘀,不把它們降下趕出去,心臟是很難安定的。痰水瘀濁往下走后,心臟就安定了,這個叫邪去則正安。
有個病人口中臭濁有數(shù)年了,每天早上起來口都是苦的,舌苔白膩。他刷牙時,可以刮出厚厚的膩苔,問老師,怎么能夠把這些厚厚的舌苔刮干凈呢?老師說,舌苔乃臟腑的反映,刮是刮不干凈的。除去臟腑的濁濕,它就下去了。
病人說,我也喝了不少清熱除濕的涼茶,都沒除干凈。老師說,這苔厚膩,舌根部比較厲害,是濕濁伏得比較深,停留的時間比較久,用一般的去濕濁藥不行。
于是老師用達原飲加小柴胡湯,以達原飲里頭檳榔、厚樸、草果為君藥,重用檳榔20克,利用它質(zhì)重破氣下痰水,直接把頑垢伏濕墮到下面,排出體外。
老師說,這個要當作邪伏膜原來處理,并叫他要戒煙酒,晚餐要吃七分飽。
三劑藥吃完后,他說,最明顯感覺就是早上起來不口苦了,舌苔也退了一大半,吃東西也比以前有味道了。
老師說,你以前舌苔蒙得那么厚,吃東西哪有味道?所以口味越吃越重,這樣對身體就越來越不好?,F(xiàn)在恢復了,可以吃清淡一些,都能吃出味道來。
人腦重量占身體的2-3%,效能20%,用腦過度時達到30-50%,消耗大量能量。
清氣不升,管道不通,血不上腦,心臟壓力增大,頭暈服降壓藥血壓正常,但腦供氧不足頭暈加重。
腦需用大量能量,管道不通,心臟代償增壓血上行,降壓后,血不達腦。
非源頭問題高壓高型高血壓:頸椎僵硬-生理調(diào)節(jié)增壓,解決需疏通通道。
葛根10g,丹參10g,紅景天8-10g,川芎6g
葛根:療肌解表,項背不適,頸椎后后腦勺僵硬-左寸浮取不到,打開項處僵硬。
川芎:行血中之氣,使氣上行,行氣解肝郁,閃腰岔氣肌肉表面筋膜拉傷-膜為衛(wèi)氣通道,3-5g川芎粉,非普拉宗片激素藥亦可放松肌肉治岔氣
川芎:辛香味,治左關(guān)肝郁解郁,心之母為肝木,木火傳心火
紅景天:加強肺中氧氣,慢性腦供血不足,心源性氣血不足+紅參
下焦氣通過肝脾上心至頭,肝郁氣不升,肝藏血為血庫
通脈飲:清氣上升,有升有降,氣不降則亢奮,頭脹,前不降,則胃氣上逆惡心
督脈起于胞中,一支從背升,另一支從前升,后背堵住,前升過強,則胃氣上逆惡心右關(guān)大。配少量前降藥:葛根升+關(guān)夏,枳實,竹茹,代赭石。
腦出血:氣急上升入腦,癥兼應急性潰瘍,胃炎胃痛右脈亢,西醫(yī):西咪替丁
中焦不通:枳殼,桔梗,木香
食療:生姜,大棗,蔥+紅糖補虛
生姜:辛,發(fā)汗解肌,促心布散全身。大棗和中焦脾胃。蔥中空通三焦
血壓高,頸椎不適,亦可掌心勞宮穴貼頸椎發(fā)涼處10-30分鐘至掌心微汗,血壓平穩(wěn)?;虼觐i椎風池、風府,亦可吹風機吹熱毛巾敷頸椎。
項皺褶多不好:威靈仙泡酒外擦,解肌散寒
頭受寒收引,緊則頭痛,溫散寒,桂枝50g(溫通)泡白酒1斤(辛散)
耳鼻眼功能減退,鼻炎,開關(guān)在枕骨下緣,搓按捏-原始點張釗漢
切記:后督有升,前任有降。
腸六藥:火麻仁20g,雞屎藤20g,艾葉5g,苦參5g,豬甲5-10g,紅藤20g
左寸:心與小腸相表里,腑不通,小腸經(jīng)行手臂外下側(cè)及肩胛骨處亦不通。治心調(diào)小腸,營養(yǎng)由小腸段吸收,非常重要。
火麻仁:潤腸通便
苦參:通三焦(網(wǎng)膜油血循環(huán)豐富)瘀滯,化小腸瘀熱
豬甲:穿透性強,清腸皺褶中積
艾葉5g,苦參5g:寒熱配
丹參檳榔飲:
丹參:養(yǎng)血活血涼血
石菖蒲:開心竅,治風寒濕痹
枇杷葉:降肺胃氣,降右脈,化痰
檳榔:下十二經(jīng)脈水氣,面黑水氣過多,例:風濕性心臟病面兩顴泛黑,胸悶心慌。
痤瘡面斑四藥:丹參,桂枝,(生)乳香,(生)沒藥
丹參,桂枝為離卦
(生)乳香,(生)沒藥:樹脂,樹之血液,血脈瘀滯可用。瘡科圣藥,《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諸痛癢瘡,皆屬于心。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瘡面周圍發(fā)黑:正氣不足,不易治。發(fā)紅-血液循環(huán)好得治。艾灸患處。
《仙方活命飲》,《海浮散》瘡科圣藥。
肉桂紅糖粥:肉桂:紅黃色,入脾胃,補命門火入下丹田,火生土,溫脾土加強小腸功能-心功加強,補心臟火力不足,比附子安全。
糖尿病:脾功不足,胰島素產(chǎn)生減少,下消《金匱腎氣丸》。灸關(guān)元小腸募穴補心陽+足三里補脾胃
威靈仙:發(fā)散強
洋姜:通便治腹部包塊,祛邪。扶正:灸關(guān)元
桂枝通,菖蒲散,薤白散之力具中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109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檳榔丸
下一篇: 檳榔利膈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