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氣瘤。
用法用量 : 每服5丸,若冷,用酒送下。
注意 : 忌蒜、面、生蔥、豬、魚。
摘錄 : 方出《外臺》卷二十三引《必效方》,名見《圣濟總錄》卷一二五
制法 : 上為末,用米醋1升,入藥一半,先熬成煎,入余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冷勞泄痢,及婦人產(chǎn)后帶下。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空心、食前米飲送下。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九十一
制法 : 上為末,以黃蠟消成汁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產(chǎn)后下痢不止。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食前以粥飲送下。
摘錄 : 《圣惠》卷七十九
制法 : 上為末,以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休息痢,日夜不止,腹內(nèi)冷痛。
用法用量 : 每服10丸,食前以粥飲送下。
摘錄 : 《圣惠》卷五十八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頑麻風及腰腳疼痛。
用法用量 : 每服1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漸加至30丸。
摘錄 : 《圣惠》卷二十一
功能主治 : 小兒毒下及赤滯下如魚腦。
用法用量 : 以水2升,煮取8合。兒生40日,以5合為3服。大者則加藥。有毒,去榴皮,加犀角屑3分。
摘錄 : 《準繩·幼科》卷七引《肘后方》
【中文名】白頭翁(《本經(jīng)》)【類別】根類【異名】野丈人、胡王使者(《本經(jīng)》),白頭公(《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白頭翁的根。 【植物形態(tài)】白頭翁,又名:奈何草(《吳普本草》),粉乳草、粉草、白頭草(《履巉巖本草》),老和尚頭、老冠花、老姑草、毫筆花、耗子尾巴花、貓爪子花、菊菊苗、老翁花、山棉花根。 多年生草本,高10~40厘米,全株密被白色長柔毛。 主根較肥大。 葉根出,叢生,花期時較小,果期后增大;葉柄長,基部較寬或成鞘狀;3出復葉,小葉再分裂,裂片倒卵形或矩圓形,先端有1~3個不規(guī)則淺裂,上面綠色,疏被白色柔毛,下面淡綠色,密被白色長柔毛。 花先葉開放,單一,頂生;花莖根出,高10余厘米;總苞由3小苞葉組成,苞葉通常3深裂,基部愈合抱莖;花直徑3~4厘米,花被6,排列為內(nèi)外2輪,紫色,瓣狀,卵狀長圓形或圓形,長3~3.5厘米,寬約1.2~1.5厘米,外被白色柔毛;雄蕊多數(shù),長約為花被的1/2,花藥基著,黃色;雌蕊多數(shù),花柱絲狀,密被白色長毛。 瘦果多數(shù),密集成頭狀,花柱宿存,長羽毛狀。 花期3~5月。 果期5~6月。 生于山野、荒坡及田野間。 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河南、安徽、山西、陜西、江蘇等地。 本植物的莖葉(白頭翁莖葉)、花(白頭翁花)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此外,尚有下列幾種同屬植物亦同等人藥: ①興安白頭翁根出葉2回羽狀全裂,最終裂片線狀披針形,寬4~10毫米,先端銳尖,上方常有1至數(shù)個粗銳鋸齒;花淡藍紫色,花被長圓形,長2~2.8厘米。 分布東北。 ②朝鮮白頭翁根出葉2回羽狀全裂,側(cè)生的兩對全裂片無柄,頂端的一片有柄,廣菱形,再作2~3深裂;花鮮紅色或紫紅色。 分布東北。 ③紺葉白頭翁根出葉3回羽狀分裂,最終裂片狹線形,寬1~2.5毫米;花大,藍紫色,花被片不反折,外面被伏毛。 分布東北及內(nèi)蒙古、河北等地。 ④蒙古白頭翁基生葉2回3全裂,最終裂片寬0.8~1.5毫米,側(cè)生裂片無柄,近羽狀深裂,上面幾無毛,下面被長柔毛;花紫色,花被外面密生柔毛。 分布內(nèi)蒙古、新疆。 【采集】春季開花前采挖,除掉地上莖,保留根頭部白色茸毛,去凈泥土,哂干。 【藥材】干燥的根呈圓柱形至圓錐形,稍扭曲,或有破皮處,長6~15厘米,直徑0.5~1.7厘米。 外皮黃棕色或灰棕色,多巳脫落,殘留者亦易剝落,不帶外皮者呈灰黃色或淡黃褐色,具縱皺及斑狀的支根痕,皮破處有網(wǎng)狀裂紋或裂隙。 根頭頂端叢生白色毛茸及除去莖葉的痕跡。 質(zhì)硬而脆。 斷面較平坦,外部黃白色或淡黃棕色,木心淡黃色。 氣微,味苦澀.以條祖長、整齊、外表灰黃色、根頭部有白色毛茸者為佳。 主產(chǎn)內(nèi)蒙古、遼寧、河北。 此外,河南、山東、吉林、江蘇、安徽、陜西、山西、黑龍江等地亦產(chǎn)。商品白頭翁,各地使用的品種頗不一致,其主要的尚有:薔薇科植物委陵菜的根或帶有地上部分的根(參見委陵菜條),使用于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福建、四川、貴州、安徽、江蘇等地;翻白草的根或帶根全草(參見翻白草條),使用于河南、安徽、江蘇、江西、廣西、廣東等地;毛茛科植物野棉花的根(參見野棉花根條),使用于陜西、四川、甘肅等地;打破碗花花的根(參見打破碗花花條),使用于甘肅等地;大火草的根(參見大火草根條),使用于四川、甘肅等地。 【化學成分】白頭翁、興安白頭翁,朝鮮白頭翁、細葉白頭翁的根含皂甙約9%,水解則生三萜甙元、葡萄糖、鼠李糖和一未知的糖。 另含白頭翁素(又名銀蓮花素),是一種強的心臟毒,但除去根的全草則有強心作用,其強心成分有翁靈、翁因【炮制】揀凈雜質(zhì),洗凈,潤透后切片曬干。 【性味】苦,寒。 ①《本經(jīng)》:味苦,溫,無毒。 ②《別錄》:有毒。 ③《藥性論》:味甘苦,有小毒。 ④李杲:味苦,性寒。 【歸經(jīng)】入大腸、肝、胃經(jīng)。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腎二經(jīng)。 ②《本草經(jīng)疏》:入手、足陽明經(jīng)血分。 ③《長沙藥解》:入足少陽膽、足厥陰肝經(jīng)。 【功用主治】清熱涼血,解毒。 治熱毒血痢,溫瘧寒熱,鼻衄,血痔。 ①《本經(jīng)》:主溫瘧狂易寒熱,癥瘕積聚,癭氣,逐血止痛,金瘡。 ②《別錄》:(主)鼻衄。 ③陶弘景:療毒痢。 ④《藥性論》:止腹痛及赤毒痢,治齒痛,主項下瘤疬。 主百骨節(jié)痛。 ⑤《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氣及暖腰膝,明目,消贅。 子:功用同上。 ⑥《傷寒蘊要》:熱毒下痢紫血鮮血者宜之。 ⑦《本草匯言》:涼血,消瘀,解濕毒。 ⑧《本草備要》:治禿瘡、瘰疬、疝瘕、血痔、偏墜,明目,消疣。 ⑨《綱目拾遺》:去腸垢,消積滯。 ⑩《現(xiàn)代實用中藥》:療咽腫。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鮮者0.5~1兩);或入丸、散。 外用:搗敷。 【宜忌】虛寒瀉痢忌服。 ①《藥性論》:豚實為使。 ②《日華子本草》:得酒良。 ③《本草經(jīng)疏》:滯下胃虛不思食,及下利完谷不化,泄瀉由于虛寒寒濕,而不由于濕毒者忌之。 ④《本草從新》:血分無熱者忌。 【選方】①治熱痢下重:白頭翁二兩,黃連、黃柏、秦皮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 溫服一升,不愈更服。 (《金匱要賂》白頭翁湯) ②治休息痢,日夜不止,腹內(nèi)冷痛:白頭翁一兩,黃丹二兩(并白頭翁入鐵瓶內(nèi)燒令通赤),干姜一兩(炮裂,銼),莨菪子半升(以水淘去浮者,煮令芽出,曝干,炒令黃黑色),白礬二兩(燒令汁盡)。 上件藥,搗羅為末,以醋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食前,以粥飲下十丸。 (《圣惠方》白頭翁丸) ③治冷勞泄痢及婦人產(chǎn)后帶下:白頭翁(去蘆頭)半兩,艾葉二兩(微炒).上二味為末,用米醋一升,入藥一半,先熬成煎,入余藥末,和丸梧桐子丸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米飲下。 (《圣濟總錄》白頭翁丸) ④治產(chǎn)后下利虛極:白頭翁、甘草、阿膠各二兩,秦皮、黃連、柏皮各三兩.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內(nèi)膠令消盡。 分溫三服。 (《金匱要略》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⑤治小兒熱毒下痢如魚腦:白頭翁半兩,黃連二兩半(去須,微炒),酸石榴皮一兩(微炙,銼)。 上件藥,搗租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 不計時侯,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方》白頭翁散) ⑥治溫瘧發(fā)作,昏迷如死:白頭翁一兩,柴胡、半夏、黃芩、檳榔各二錢,甘草七分。 水煎服。 (《本草匯言》) ⑦治外痔腫痛:白頭翁草以根搗涂之。 (《衛(wèi)生易簡方》) ⑧治瘰疬延生,身發(fā)寒熱:白頭翁二兩,當歸尾、牡丹皮、半夏各一兩。 炒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diào)下。 (《本草匯言》) ⑨療少小陰頹:生白頭翁根,不問多少,搗之,隨病處以敷之,一宿當作瘡,二十日愈。 (《小品方》) 【臨床應用】①治療原蟲性痢疾成人每日用白頭翁根莖15~30克,水煎分3次服,7天為一療程。 病情較重者另用30~50克,煎成100毫升藥液作保留灌腸,每日1次.據(jù)23例觀察,給藥后大便次數(shù)及紅白粘液明顯減少;大便鏡檢阿米巴原蟲轉(zhuǎn)陰時間平均為1.4天;直腸鏡檢查證明,潰瘍愈合迅速,全部病例平均7天治愈。 另文報道用白頭翁煎劑治療效十例,全部治愈;治療時間最長者9天,最短者1天,平均2天。 此外,亦可用白頭翁組織浸出液,每日肌肉注射1次,初劑2毫升,其后每次增加0.5毫升,遞增至3.5毫升為止;癥狀消失后繼續(xù)注射5~10次,以后減為每周1~2次,全程為3個月。 重癥及慢性病例兼用白頭翁組織浸出液5~8毫升,加生理鹽水60毫升作直腸灌注,每日1次。 治療23例,19例治愈,4例好轉(zhuǎn);癥狀消失的平均時間為4.4天,大便轉(zhuǎn)陰為6.1天。 ②治療細菌性痢疾用單味白頭翁治療菌痢,系統(tǒng)的觀察似較少。 曾報道用改良的白頭翁湯(白頭翁6錢,黃柏3~6錢,秦皮2~3錢,木香、陳皮、甘草各1錢,加水400毫升,煎成200毫升為一劑),治療123例急性菌痢,或慢性菌痢的急性發(fā)作型,都日服1劑,上,下午分服,連服5~10天或7~15天為一療程。 治療結果:治愈率為78%,與對照組(用磺胺脒治療)的治愈率76%相近。 如按腸道病變的不同觀察療效,則卡他型的療效較高,治愈率為95%,糜爛型的治愈率為75%,潰瘍型的治愈率為56.7%。 糜爛潰瘍型的療程均為7~15天,且同時加用10%綠茶煎劑行保留灌腸。 治療有效的病例,平均退熱時間為2.01天,腹痛、里急后重及腹部壓痛消失時間為6.9天,大便次敷恢復正常時間為10.02天,大便性狀恢復正常時間為10.1天,大便常規(guī)檢查恢復正常時間為9.4天,大便培養(yǎng)陰轉(zhuǎn)時間為4.05天。 ③治療瘰疬取白頭翁5兩,洗凈剪成寸段,用白酒2斤浸泡,裝壇內(nèi)密封,隔水煎煮數(shù)沸,取出后放地上陰涼處2~3天,然后開壇,撈出白頭翁,將酒裝瓶密封備用。 早晚食后1小時各服1次,每次飲1~2盅。 一般1~2個月為一療程。 適用于瘰疬潰后,膿水清稀,久不收口的患者。 經(jīng)治10余例均有效。 ④治療癤癰白頭翁2兩,水煎股,連服數(shù)天。 仍結合常規(guī)局部治療。 白頭翁服后無不良反應,少數(shù)病人服后有緩瀉作用,對實熱便秘患者,極為合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113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白大通丸
下一篇: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