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 : 清熱治痢,益氣養(yǎng)血。治產(chǎn)后痢疾,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膿血,氣血不足者。
用法用量 : 上六味,以水1.4升,煮取500毫升,納膠令消盡,分三次溫服。
摘錄 : 《金匱要略》卷下
處方 : 白頭翁2兩,甘草2兩,阿膠2兩,秦皮3兩,黃連3兩,柏皮3兩。
功能主治 : 婦人產(chǎn)后下利虛極;熱利下重,大便血,心煩不得眠者。
臨床應(yīng)用 : 痢疾:患者女,60余歲。痢下赤白,日數(shù)十遍,里急后重。曾服呋喃西林2日,效果不顯,發(fā)熱不高,口干,尚不作渴,舌質(zhì)淡紅,舌邊呈細小赤點。干而無津,脈象細數(shù)。認為老年津血不足,又患熱痢,津血更易耗損。擬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白頭翁12g,黃連6g,川黃柏6g,秦皮9g,阿膠9g(烊),甘草6g,煎至200毫升,分2次服。上午服第1劑,至晚大便已變糞,續(xù)進1劑病愈。
用法用量 : 白頭翁湯(《千金》卷三)、甘草湯(《千金翼》卷七)。
各家論述 : 1.《金匱要略論注》:虛極不可無補,但非他味參、術(shù)所宜,惡其壅而燥也。亦非芩,澤淡滲可治,恐傷液也。唯甘草之甘涼,清中即所以補中;阿膠之滯潤,去風(fēng)即所以和血。以此治病即以此為大補,方知凡痢者濕熱非苦寒不除,故類聚4味之苦寒不為過。若和血安中,只1味甘草及阿膠而有余。治痢好用參、術(shù)者,政由未悉此理耳。2.《金匱玉函經(jīng)二注》:傷寒厥陰證下利重者,白頭翁湯,4味盡苦寒以治熱,苦以堅腸胃。此產(chǎn)后氣血兩虛,因加阿膠補氣血而止利,甘草緩中通血脈。然下利,血沸也,夫人之血行則利自止,甘草尤為要藥。此方豈獨治產(chǎn)后哉。
摘錄 : 《金匱》卷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1140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白頭翁丸
下一篇: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苓桂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