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雙眼龍、大葉雙眼龍、江子、猛子樹、八百力、芒子、巴菽、剛子、老陽子、猛子仁、巴果、巴米、雙眼蝦、紅子仁、豆貢、毒魚子、鑾豆、貢仔、巴仁、巴貢、藥子仁、蘆麻子、臘盤子、大風子、瀉果)
味性:辛,熱。歸經(jīng):入胃、大腸經(jīng)。瀉寒積,通關(guān)竅,逐痰,行水,殺蟲。治冷積凝滯,胸腹脹滿急痛,血瘕,痰癖,瀉痢,水腫,外用治喉風,喉痹,惡瘡疥癬。
巴豆霜
味性:辛,熱。歸經(jīng):歸胃、大腸經(jīng)。峻下積滯,逐水消腫,豁痰利咽。用于寒積便秘,乳食停滯,下腹水腫,二便不通,喉風,喉痹。
巴豆油
味性:辛,熱。歸經(jīng):心;大腸經(jīng)。通關(guān)開竅;峻下寒積。主厥證;喉痹;寒積腹痛
鲃魚(青竹、青魚、竹鲃、青竹鯉、青鮒鯉)
味性:味甘,性熱。補腎陽;壯腰膝。主腎虛陽萎;腰膝酸軟
白降丹(降丹、降藥、水火丹)
味性:辛;熱。歸經(jīng):脾經(jīng)。消癰;潰膿;蝕腐;殺蟲。主癰疽發(fā)背;疔瘡;瘰疬;膿成不潰;腐肉難消;風癬疥癩
斑蝥(花斑蝥、花殼蟲、斑貓、龍尾、螌蝥、斑蠔、龍蠔、斑菌、晏青、龍苗、羊米蟲、老虎斑毛、花斑毛、小豆蟲、放屁蟲、花羅蟲、章瓦、斑毛、班蝥)
味性:辛,熱。歸經(jīng):肝;胃;腎經(jīng)。攻毒蝕瘡;逐瘀散結(jié)。主癰疽;瘰疬;頑癬;經(jīng)閉;癥瘕;癌腫
蓽茇(蓽拔、鼠尾、蓽撥、蓽撥梨、阿梨訶吔、椹圣、蛤蔞、阿梨訶他)
味性:辛;熱。歸經(jīng):入脾、胃經(jīng)。溫中散寒,下氣止痛。用于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偏頭痛;外治牙痛。
草烏(烏頭、五毒根)
味性:辛、苦,熱。歸經(jīng):歸心、肝、腎、脾經(jīng)。祛風除濕,溫經(jīng)止痛。用于風寒濕痹,關(guān)節(jié)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草烏頭(堇、芨、烏頭、烏喙、奚毒、雞毒、茛、千秋、毒公、果負、耿子、帝秋、獨白草、土附子、草烏、竹節(jié)烏頭、金鴉、斷腸草、即子、五毒根、耗子頭)
味性:辛,熱。歸經(jīng):心;肝;脾經(jīng)。搜風勝濕,散寒止痛,開痰,消腫。治風寒濕痹,中風癱瘓,破傷風,頭風,脘腹冷痛,痰癖,氣塊,冷痢,喉痹,癰疽,疔瘡,瘰疬。
側(cè)子(即子、荝子、荝)
味性:辛,熱。歸經(jīng):肝;心;脾經(jīng)。祛風散寒,除濕。治風寒濕痹,筋骨攣急,腳氣,風疹。
川烏(烏頭、五毒根)
味性:辛、苦,熱。歸經(jīng):歸心、肝、腎、脾經(jīng)。祛風除濕,溫經(jīng)止痛。用于風寒濕痹,關(guān)節(jié)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川烏頭(川烏、烏喙、奚毒、即子、雞毒、毒公、耿子、烏頭)
味性:辛,熱。歸經(jīng):心;肝;脾;腎經(jīng)。祛寒濕,散風邪,溫經(jīng),止痛,治風寒濕痹,歷節(jié)風痛,四肢拘攣,半身不遂,頭風頭痛,心腹冷痛,陰疽腫毒。
大草烏(昆明堵喇、草烏)
味性:味辛;苦;性熱。祛風散寒;活血止痛;解毒消腫。主風寒濕痹;手足厥冷;跌打損傷;瘡毒
大獨葉草(化血丹、大馬蹄香、獨葉草)
味性:辛麻微苦,熱。散瘀活血;止痛。主跌打損傷;瘀腫疼痛;風濕痹痛
寒性:黃連、菊花、苦參、大黃、生地、白芍、赤芍、丹皮等等。
熱性:附子、烏頭、干姜、高良姜、川椒、肉桂、吳茱萸等。
溫性:黃芪、白術(shù)、當歸、人參、甘草、熟地、荊芥、防風、桂枝艾葉、紫菀、冬花等等。
涼性:牛黃、薄荷、龍齒、大薊、小薊、雞冠花、浮小麥、蟾酥等。
隨便舉例么 很多啊
熱性 附子、烏頭、干姜、高良姜、川椒、肉桂、吳茱萸等。
涼性 牛黃、薄荷、龍齒、大薊、小薊、雞冠花、浮小麥、蟾酥等
那就很多了。附子,干姜,肉桂,吳茱萸被稱為四大熱藥。還有什么細辛,花椒,丁香,小茴,胡椒,等等。還有一些辛溫解表的藥,補陽的藥都是熱性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12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