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抗炎外,對抗白痰的藥有鹽酸溴己新片、鹽酸氨溴索片或者羧甲司坦片,這些是對癥,關鍵是消炎清火
咳嗽,有白色的痰。如果現在不發(fā)燒 白痰多,可以口服利君沙和肺寧沖劑。利君沙一天3次,一次3片。溫水服用。
意見建議:如果痰少,可以用利君沙和復方甘草片合用而利君沙服法同上,復方甘草片,一日3次一次4片,溫水服用。藥物不貴 效果好。多喝熱水 好好休息。很快會好的。
問題分析:
你好,痰多多是氣管炎癥,可以給予沐舒坦片、密煉川貝枇杷露化痰祛痰。
意見建議:
注意休息清淡飲食,忌辛辣、油膩食物,多喝水,限制煙酒,室內空氣不要干燥。
痰多有很多原因:第一,體質虛弱,中氣不足,由于脾虛不運,可以使水濕停留,凝聚為痰。第二,脾胃薄弱,宿滯逗留,損傷脾胃;或恣食生食、瓜果,中陽被傷;或因熱病飲水過多,脾運不及等等都可以使水濕停留,聚集為痰。還有恣食肥甘,胃中濁氣郁蒸,釀濕生熱也可以化為痰濁。第三,外感失治,或體弱屢患外感,肺氣被傷,不能輸津四布,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使水液停留,也可成痰,痰貯于肺,肺氣不利,痰涌氣道而發(fā),必致咳嗽痰多。 中醫(yī)認為,痰的產生主要與肺、脾兩臟有關。肺主呼吸,調節(jié)宗氣(元氣)的出入和升降。如肺失肅降,就可出現咳喘、臥不平等癥。在風邪或寒邪侵肺時,使肺內的津液凝聚成 痰。脾主運化,即消化和運送營養(yǎng)物質至各臟器。如果濕邪侵犯人體,或思慮過度、勞倦及飲食不節(jié),都能傷脾而使其失去運化功能,造成水濕內停凝結成痰。 一、中醫(yī)辨證治痰多 中醫(yī)將痰分為寒痰、風痰、熱痰、濕痰及燥痰等。 1、寒痰 由寒邪犯肺,使肺內津液凝聚成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熱飲,舌苔薄白或膩,小青龍湯加減:桂枝6克,制半夏10克,干姜6克,細辛 3克,杏仁10克,白芥子6克。有氣喘加炙麻黃6~9克。 2、風痰 由風邪侵肺即傷風引起,開始痰白稀,以后可轉黃黏痰,病人怕風,舌苔初起白,后轉薄黃,杏蘇飲加減:杏仁10克,蘇葉6克,荊芥6克,前胡10克,桔梗lO克,白前 10克。。痰色轉黃,加膽星6克,連翹1 O克,銀花1 2克。 3、熱痰 由熱邪侵肺或先受風或寒邪而發(fā)高熱數天后,使津液燒灼而轉化為黃黏痰,病人怕熱喜涼飲,舌紅苔黃膩,瀉白散化裁:桑白皮10克,地骨皮1 0克,甘草5克,生石膏 30克,黃芩1 O克,杏仁10克,膽星6克。 4、濕痰 濕邪侵人人體(如居潮濕環(huán)境),使肺、脾功能失調或飲食不節(jié)而運化失調引起。痰為白色稀水樣,病人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癥,舌苔薄白或白膩,二陳湯加味:制半夏 10克,橘紅10克,茯苓lO克,炙甘草5克,杏仁10克,苡仁 1 5克,蒼白術各10克。 5、燥痰 由久旱氣候干燥、燥邪侵肺,痰黏稠不易咳出或有咳血,病人覺口鼻咽燥等癥,舌苔薄黃,清燥救肺湯出入:北沙參15克,天麥冬各lO克,生石膏30克,炙杷葉10克,杏仁 10克,生地15克,浙貝10克,玉竹15克。 化痰的中成藥: 1、鮮竹瀝水:每日3~4次,每次10~15毫升。 2、復方竹瀝水(祛痰靈):每日3次,每次2支。 3、痰咳凈:每日3次,每次 1匙。 二、西醫(yī)對痰多的診治 正常人痰量很少。在吸煙者或呼吸道有病變時,痰量就增多。今介紹常見痰多的幾種 疾?。? 1、慢性支氣管炎遇寒涼后易犯咳、喘、痰多,經久不愈,可形成肺氣腫及肺心病。在合并細菌感染時,痰黃黏且發(fā)熱。 2、肺炎大葉性肺炎時有鐵銹痰,并伴發(fā)冷發(fā)熱。 3、肺結核發(fā)熱、盜汗,形成肺空洞時痰量多,化驗能找到結核菌,可伴有血痰。 4、支氣管擴張 痰量很多,可分成稀、黏稠、特黏稠三層,也可伴咳血。 5、肺膿瘍痰量特多而臭,伴發(fā)熱。 6、綠膿桿菌感染痰呈綠色或黃綠色,較黏,伴發(fā)熱。 7、肺癌 咳痰稀或稠,有時帶血,晚期痰也臭。 為了查清痰多的病因,應到醫(yī)院詳細檢查,如拍x線胸部照片。可疑肺癌時,應照斷層片或胸部cT檢查,驗痰查,找癌細胞,最好做氣管鏡檢查,以便早確診、早手術、早放療或化療。如果是感染,應做痰培養(yǎng)檢查。培養(yǎng)出致病菌后,還需做藥物對該菌的敏感試驗,以便有針對性的使用抗生素。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134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國藥金蚧片多少錢一盒金,金蚧片價格
下一篇: 各種中藥調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