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頭痛。
用法用量 : 每服2兩,水煎去滓,臨臥,旋咽服。
摘錄 : 《普濟方》卷四十四
功能主治 : 頭風眩暈,悶起欲倒。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摘錄 : 《醫(yī)學啟蒙》卷四
歷代醫(yī)家在頭痛的治療中,十分重視川芎的應用,如朱丹溪認為“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jīng)藥?!钡?,川芎治療頭痛缺乏系統(tǒng)研究。本文收集歷代治療頭痛的方劑502首,對川芎的應用情況進行歸納,希望對臨床應用有所裨益 川芎使用頻率最高,應用范圍最廣 一字散(《醫(yī)方類聚》):天南星、全蝎、川芎、白芷、荊芥穗,治療太陽頭痛;石膏散(《衛(wèi)生寶鑒》):川芎、石膏、白芷,治療陽明風熱頭痛;千秋散(《普濟方》):川芎、天南星、草烏頭,治療少陰病,頭痛不可忍。川芎用于厥頭痛的組方,輕金散(《雞峰普濟方》):甘菊花、川芎、白芷、旋覆花、川烏、藿香、天南星;治療太陽厥逆,加味二陳湯(《羅氏會約醫(yī)鏡》):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川芎、蔓荊子、北細辛,治療痰厥頭痛。芎附飲(《丹溪心法》):川芎、香附,治療氣厥頭痛、偏正頭痛。芎辛湯(《張氏醫(yī)通》):川芎、細辛、甘草、生姜,治療熱厥頭痛。由于婦人有其自身的生理特點,婦人頭痛亦可以作為一類,川芎被廣泛應用于治療。川芎散(《雞峰普濟方》):川芎、羌活、防風、細辛、旋覆花、藁本、蔓荊子、石膏、甘草,治療婦人頭眩痛,久不愈;徹清膏(《徐氏胎產(chǎn)方》):川芎、蔓荊子、細辛、生甘草、炙甘草、薄荷、藁本、當歸,治療婦人頭痛;秦艽丸(《明醫(yī)指掌》):川芎、當歸、秦艽、荊芥,治療產(chǎn)后氣血大虛,風邪入于頭腦作痛者。按疼痛部位,川芎用于偏正頭痛的治療,川附散(《普濟方》):川芎、白附子、牛蒡子、荊芥,治療偏正頭痛。川芎神功散(《黃帝素問宣明論方》)亦治療偏正頭痛。六淫導致頭痛,以川芎為主組成的方劑,皆可治療。奇效芎術湯(《醫(yī)鈔類編》):川芎、附子、白術、桂心、甘草,治療寒濕頭痛。石膏散(《癥因脈治》):石膏、川芎、白芷、葛根,治療外感頭痛。羌活湯(《內(nèi)經(jīng)拾遺》):羌活、蒼術、川芎、白茯苓、防風、枳殼、桔梗、甘草,治療遇風頭痛。芎術散(《圣濟總錄》):川芎、白術、天麻、防風、荊芥穗、細辛、甘草,治療頭面多汗,惡風頭痛。在火熱導致的頭痛,配伍寒涼之品后,川芎也可應用。風熱散(《仙拈集》):川芎、白芷、石膏、荊芥穗,治療因風熱而頭痛者。龍腦芎辛丸(《圣濟總錄》):川芎、細辛、甘草、龍腦、天南星、秦艽、丹砂,治療風熱頭痛。茶調(diào)散(《醫(yī)學集成》):川芎、白芷、荊芥、黃芩、石膏、薄荷、茶葉、生姜,治療內(nèi)熱頭痛。石膏散(《證治匯補》):川芎、石膏、黃芩、白芷,治療痰火頭痛。瀉青丸(《癥因脈治》):當歸、龍膽草、川芎、山梔子、羌活、防風、黃芩,治療肝火頭痛。川芎用于虛性頭痛的組方,白歸湯(《馮氏錦囊》):川芎、當歸、白芍,治療血虛頭痛。生熟地黃湯(《證治匯補》):生地黃、熟地黃、天麻、川芎、茯苓、當歸、黑豆、石斛、玄參、地骨皮,治療肝虛 頭痛。順氣和中湯(《衛(wèi)生寶鑒》):黃芪、人參、白術、甘草、陳皮、當歸、白芍、升麻、柴胡、細辛、蔓荊子、川芎,治療氣虛頭痛。加味左歸飲(《醫(yī)學從眾錄》):熟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枸杞子、肉蓯蓉、細辛、炙甘草、川芎,治療腎虛頭痛。川芎在頭痛的治療中,之所以應用如此廣泛,是由其功效特點決定的。川芎辛溫,歸肝經(jīng),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作用。就其自身功效而言,可以應用于外感風寒頭痛,內(nèi)傷氣血失調(diào)的頭痛,若經(jīng)過與寒涼之藥配伍,可用于風熱頭痛。由于川芎善于上行頭目,應用于虛性頭痛,取其引藥上行之功。最后需要強調(diào),川芎善于上行頭目而止痛的作用是其廣泛應用于頭痛的主要原因。 治療頭痛常用藥對或藥隊藥對,又稱對藥,是指臨床常用的、相對固定的兩味藥物的配伍組合;藥隊則指三味以上的固定組合。藥對或藥隊是歷代醫(yī)家臨床實踐的結晶,是中藥配伍研究的中藥內(nèi)容。為此,本文將歷代頭痛方劑中,由川芎組成的藥對或藥隊進行歸納。 1、川芎-天麻此藥對就是一方劑,如治療偏正頭痛、頭風眩暈的大芎丸(《圣濟總錄》)。包含此藥對的方劑較多,舉例如下: 2、溫腦散(《傳信適用方》):川芎、天麻、川烏,治療頭風。定風餅子(《袖珍》):草烏頭、白芷、川芎、天麻、防風、細辛、甘草,治療頭風頭痛。羌活丸(《博濟》):羌活、川芎、天麻、旋覆花、青皮、天南星、藁本、牽牛子,治療久患偏邪頭痛。天麻丸(《楊氏家藏方》):天麻、川芎、防風、甘草,治療風氣壅盛,頭痛目澀。香芎丸(《楊氏家藏方》):川芎、天麻、細辛、蓽茇、甘草,治療風氣上攻,頭目昏痛。藿香散(《脈因證治》):藿香、川芎、天麻、蔓荊子、槐花、白芷,治療腦風頭痛。八生散(《證治要訣類方》):天雄、大川烏、白附子、南星、天麻、川芎、半夏、木香、全蝎,治偏正頭風作痛。 3、川芎-菊花二者配伍,即是菊花散(《太平圣惠方》),治療風頭痛。由此藥對組成的方劑還有香甲散(《圣濟總錄》):甘菊、川芎、甘草、青皮、檀香,治療風熱頭目疼痛;芎菊湯(《圣濟總錄》):川芎、防風、麻黃、前胡、獨活、菊花、枳殼、甘草、細辛、石膏,治療首風、目運頭痛。4、川芎-白芷二者配伍,即是芷芎散(《普濟方》)。含此藥對的方劑還有金花一圣散(《魏氏家藏方》):川烏頭、川芎、白芷,治療頭風;如圣餅子(《內(nèi)經(jīng)拾遺》):蒼術、川芎、白芷、草烏,治療頭痛、頭風因寒者;芷桂川芎湯(《辨證錄》):川芎、白芷、桂枝,治療頭痛如破,無一定處。5、川芎-石膏石膏散(《圣濟總錄》):石膏、川芎、旋覆花、白附子、細辛、甘草,治療風壅頭痛;石膏散(《魏氏家藏方》):石膏、赤芍藥、川芎,治療偏正頭風;太白散(《普濟方》):川芎、石膏、甘草,治療頭痛。 6、川芎-白芷-石膏此三者組成治療頭痛的藥對,名石膏散(《衛(wèi)生寶鑒》):用于治療陽明風熱頭痛。川芎、石膏、白芷、葛根,組成的方劑,亦名石膏散(《癥因脈治》),治療外感頭痛。茶調(diào)散(《醫(yī)學集成》):川芎、白芷、荊芥、黃芩、石膏、薄荷、茶葉、生姜,治療內(nèi)熱頭痛;風熱散(《仙拈集》):川芎、白芷、石膏、荊芥穗,治療因風熱而頭痛者。7、川芎-細辛清氣香芎湯(《圣濟總錄》):川芎、細辛、人參、半夏曲、甘草,治療頭痛。芎辛丸(《普濟方》):大川芎、細辛、甘草,治療傷寒非時頭痛;芎辛散(《證治匯補》):川芎、細辛、蒼術、甘草、干姜,治療寒濕頭痛?!?、川芎-細辛-白芷三味共用,組成救破湯(《辨證錄》)。清香散(《普濟方》):川芎、藁本、防風、羌活、細辛、白芷、甘草,治療偏正頭風并牙痛;清上至圣丸(《石室秘錄》):川芎、細辛、白芷、柴胡、芍藥、夏枯草、甘草,治療風入太陽經(jīng)頭痛;清上蠲痛湯(《壽世保元》):當歸、川芎、白芷、細辛、羌活、獨活、防風、菊花、蔓荊子、蒼術、麥冬、黃芩、甘草,治療一切頭痛;開關散(《外科百效》):川芎、白芷、北細辛、薄荷葉,治療一邊頭痛如破。 9、川芎-香附二者共用,名芎附散(《丹溪心法》)。點頭散(《是齋百一選方》):川芎、香附子、茶,治療偏正頭痛;香芎散(《中藏經(jīng)》):香附子、川芎、甘草、石膏,治療一切頭風?!?0、川芎-附子二者共用,名附芎散(《普濟本事方》),治療氣虛頭痛、頭風。奇效芎術湯(《醫(yī)鈔類編》):川芎、附子、白術、桂心、甘草,治療寒濕頭痛;細辛散(《普濟方》):細辛、川芎、附子、麻黃。綜上所述,川芎在頭痛的治療中占有主導地位,不僅使用頻率為諸藥之冠,可以應用于各種類型的頭痛,而且川芎治療頭痛已經(jīng)形成了相對固定的配伍形式。
目錄1拼音2《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川芎湯 2.1處方2.2炮制2.3功能主治2.4川芎湯的用法用量2.5摘錄 3《普濟方》卷五十三:川芎湯 3.1處方3.2制法3.3功能主治3.4川芎湯的用法用量3.5摘錄 4《保命集》卷中:川芎湯 4.1處方4.2功能主治4.3川芎湯的用法用量4.4摘錄 5《普濟方》卷三五○:川芎湯 5.1川芎湯的別名5.2處方5.3功能主治5.4川芎湯的用法用量5.5摘錄 6《宋氏女科》:川芎湯 6.1處方6.2功能主治6.3川芎湯的用法用量6.4摘錄 7《傷寒標本》卷下 7.1方名7.2組成7.3主治7.4川芎湯的用法用量7.5制備方法 8《此事難知》 8.1方名8.2組成8.3主治8.4川芎湯的用法用量8.5加減 9《傷寒大白》卷一 9.1方名9.2組成9.3主治9.4加減 10《傷科補要》卷四 10.1方名10.2組成10.3主治10.4川芎湯的用法用量 附:1古籍中的川芎湯 1拼音 chuān xiōng tāng
2《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川芎湯
3《普濟方》卷五十三:川芎湯
4《保命集》卷中:川芎湯
惡寒甚,脈大浮者,加麻黃。
5《普濟方》卷三五○:川芎湯
6《宋氏女科》:川芎湯
7《傷寒標本》卷下
8《此事難知》
9《傷寒大白》卷一
10《傷科補要》卷四
古籍中的川芎湯 《醫(yī)學綱目》:[卷之三十·傷寒部太陽病]太陽病發(fā)熱續(xù)法 黃湯和解之。秋冬汗孔閉,雖無汗不當服麻黃,宜用川芎湯和解之。春夏有汗,脈微而弱,惡風惡寒者,乃太陽...
《證治準繩·傷寒》:[卷二太陽病]發(fā)熱 枝宜用黃湯和解之秋冬汗孔閉雖無汗不當服麻黃宜用川芎湯和解之春夏有汗脈微而弱惡風惡寒者乃太陽證秋冬之...
《傷寒證治準繩》:[卷二太陽病]發(fā)熱 枝宜用黃湯和解之秋冬汗孔閉雖無汗不當服麻黃宜用川芎湯和解之春夏有汗脈微而弱惡風惡寒者乃太陽證秋冬之...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中]解利傷寒論第十三 用黃湯和解。秋冬汗孔閉。雖無汗不當用麻黃。宜用川芎湯和解。春夏有汗。脈乃微而弱。惡風惡寒者。乃太陽...
《普濟方》:[卷一百四十七傷寒門]傷寒雜治(附論)
川芎茶調(diào)散方子是川芎、荊芥、白芷、羌活、甘草、細辛、防風、薄荷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后清茶調(diào)下,常服清頭目。
現(xiàn)代用法一般是共為細末,每服六克,每日兩次,清茶調(diào)下。
功效是疏風止痛,主治外感風邪頭痛,偏正頭痛或者巔頂作痛,惡寒發(fā)熱,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脈浮的。
川芎茶調(diào)散這個方子沒什么太特殊的地方,主要就是用川芎來治療風寒所傷的頭痛,所以用川芎為名。配伍了很多散風的藥,除了甘草都是散風的,川芎、白芷、防風、細辛、薄荷。而且入各經(jīng)的都有了,羌活是入太陽經(jīng);川芎入少陽經(jīng)、厥陰經(jīng);細辛歸少陰經(jīng);白芷歸陽明經(jīng),所以說基本都有了。
那么為什么以川芎為呢?主要是根據(jù)李東垣講的一句話:“川芎為頭痛必用之藥”。因為川芎辛溫香竄,可以上至癲頂,下行血海,為血中之氣藥,它是活血的,是行氣的,所以用它為主藥。
另一個特點是這里的薄荷質(zhì)輕但用量特別大,因為其他都是辛溫的藥,而且是香燥的藥,所以在用甘草的同時,用一個辛涼的薄荷,它的特點是散風熱,清風、散熱、消腫,這是它的特點,所以用它來制衡方中諸藥的溫燥之性。但是這個方子總的來說還是溫的、散的。
其他的川芎、羌活、白芷、細辛負責發(fā)散風寒,通絡止痛;薄荷、荊芥、防風上行升散,助芎、羌、芷、辛疏風止痛;茶水調(diào)服,用茶的苦寒之性,協(xié)調(diào)諸風藥溫燥之性,共成疏風散寒,通絡止痛之功。
這里所謂的偏頭痛,首先要考慮是由于風邪所傷,這個痛是由于外感引起的,而且還有肯會有鼻塞,時間不長還可以小有寒熱。為什么這么說呢?是要和肝陽上亢的頭痛相區(qū)別,如果是肝陽上亢的頭痛,絕對不能用這個方子來升散。另外這個方子還得用清茶調(diào)下,清茶就是綠茶,是涼性清火的,跟薄荷的用意是相同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176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川芎神功散
下一篇: 川芎肉桂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