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當(dāng)歸6~9克 芍藥(或生或炒)4.5克 柴胡3~4.5克 荊芥穗3克 炙甘草2.1~3克
功能主治 : 養(yǎng)營透疹。主痘瘡及麻疹初起,發(fā)熱未退者。
用法用量 : 用水220毫升煎服。血熱者,加生地,防虛者,加熟地;氣虛脈弱者,加人參;虛寒者,加炮姜、肉桂;火盛者,加黃芩;熱渴者,加干葛;腹痛者,加木香、砂仁;嘔惡者,加炮姜、陳皮。若治麻疹,或以荊芥易干葛;陰寒盛而邪不能解者,加麻黃、桂枝。
摘錄 : 《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傷寒邪入陽明, 便秘譫語, 腹?jié)M煩熱, 脈證俱實者, 宜大承氣湯, 或調(diào)胃承氣湯。 若傷寒表證未除, 里證又急, 表里俱實者, 宜大柴胡湯。
若三焦六經(jīng)邪火壅結(jié), 大便不通, 而表邪不解者, 宜<局方>涼膈散。 若傷寒熱邪傳里, 當(dāng)下而氣血俱虛者, 宜陶氏黃龍湯。 若傷寒熱邪傳里, 而血虛秘結(jié), 腹脹作痛, 邪不能解者, 宜玉燭散。 若時氣瘟疫遍行, 火邪內(nèi)蓄, 三焦實熱, 大便秘結(jié)而邪不能退者, 宜五瘟丹。 若時行瘟疫發(fā)熱, 火浮于上, 胸膈結(jié)熱者, 宜大清丸。 凡諸有宜通宜下者, 但隨證作引, 送百順丸一二三錢, 最捷最妙。
瘟疫熱毒辨治共三條
瘟疫本即傷寒, 然亦有稍異。 以其多發(fā)于春夏, 且因時氣偏行, 大小相似, 必待日數(shù)足, 然后得汗而解者, 是為瘟疫之證。 雖古法云:
瘟病在三陽者多, 三陰者少, 然亦不可拘泥。 若見陰證陰脈, 是即三陰病也, 大宜辨而治之。
瘟疫之在三陽者, 當(dāng)辨其經(jīng)。 如脈浮頭痛, 發(fā)熱身痛者, 太陽證也, 宜丸味羌活湯加減治之。 若脈長鼻干, 不眠而躁者, 陽明病也, 宜葛根解肌湯, 或十味參蘇飲加減治之。 若脈弦而數(shù), 胸?痛而耳聾, 少陽證也, 宜小柴胡湯加減治之。 按此三陽之治, 乃古方治瘟之大略。 然此證寒熱虛, 無所不有, 仍當(dāng)察治如前, 不可拘也。
瘟疫初起, 而頭疼身痛, 憎寒發(fā)熱, 脈緊數(shù)洪滑, 而別無他證, 先宜正柴胡飲, 或敗毒散, 或十神湯。 若瘟疫初起, 多陰少陽, 脈證無虛者, 宜神術(shù)散。 若瘟疫胸膈滿悶, 小柴胡加枳實, 橘紅。 熱在內(nèi)者, 仍加黃連。 若暑月時行瘟疫, 表里俱熱甚, 宜清火解毒者, 羌活升麻湯。
若瘟疫火盛, 脈洪大而熱躁甚者, 三黃石膏湯。 若瘟疫熱毒上浮, 頭面俱腫, 目不能開, 口干舌燥, 咽喉不利者, 普濟(jì)消毒飲。 若瘟疫脈洪大, 煩躁熱渴者, 白虎湯。 或兼嘔吐者, 仲景竹葉石膏湯。 若瘟疫發(fā)狂譫語, 脈洪大滑實, 而大便秘結(jié)不通者, 大承氣湯, 或雞子清飲。
若瘟疫內(nèi)外俱有實邪, 大便不通, 當(dāng)表里雙解者, 防風(fēng)通圣散。 若瘟疫病八九日不退, 而發(fā)斑發(fā)黃, 但脈不虛不浮緊, 而腹見痞滿者, 率可以承氣, 五苓合服而下之。 若瘟疫頭身紅赤, 肢體熱甚, 煩躁不能當(dāng)者, 宜用解瘟疫熱毒法, 及內(nèi)飲雪梨漿, 或用井花水調(diào)玉泉散, 俱妙。 按以上諸法, 乃因時因證, 皆陽證實邪之所宜。 若瘟疫脈弱無力, 或外雖實而內(nèi)則虛, 或口不喜冷, 大便不結(jié)之類, 即非陽證, 不得以身熱脈數(shù), 俱認(rèn)為火, 雖在暑月, 如理中湯, 理陰煎, 大溫中飲, 大補元煎, 及前溫補諸法, 皆當(dāng)隨證必用, 此舍時從證之妙法也。 矧夏月尤多伏陰, 故凡臨此證者, 必先察陰陽, 次辨虛實, 則其要也, 宜切識之。
徐東皋曰: 瘟疫六七日不解, 以致熱入血室, 發(fā)黃身如煙熏, 目如金色, 口燥而熱結(jié), 以砭針刺曲池出惡血, 仍以通圣散兼散兼下, 得汗如黃水, 糞如黑膏而即愈。 按此即北方之所謂打寒也。 其法用手捋上膊, 使血聚于臂, 以帛縛定, 乃用箸夾磁鋒, 擊刺肘中曲澤傍之大絡(luò), 使邪毒隨惡血而出, 亦最捷之法, 窮人用之極效, 然非曲池穴也。
大頭瘟證治共三條
大頭瘟者, 以天行邪毒客于三陽之經(jīng), 所以憎寒發(fā)熱, 頭目頸項或咽喉俱腫, 甚至腮面紅赤, 肩背斑腫, 狀如蝦蟆, 故又名為蝦蟆瘟。
大都此證多屬風(fēng)熱, 然亦有表里虛實之辨。 又外科有時毒證, 亦即此也, 方治具見本門, 當(dāng)參閱用之。
大頭蝦蟆瘟治法, 凡病在頭目, 內(nèi)火未盛者, 先當(dāng)解散, 宜正柴胡飲, 或敗毒散。 若時毒咽喉腫痛, 內(nèi)火不甚, 而便利調(diào)和者, 葛根牛蒡湯。
時毒表里俱熱, 頭目俱腫, 宜清宜散者, 柴葛煎。 若毒在陽明, 表里俱熱, 多頭痛鼻干, 宜散者, 柴葛解肌湯。 若時毒三陽熱極狂躁, 咽喉腫痛, 宜清兼散者, 梔子仁湯。 若時毒遍行, 邪熱上浮, 頭面俱腫, 咽喉不利者, 普濟(jì)消毒飲。 若時毒風(fēng)熱上聚頭面, 宜升散者, 犀角升麻湯。
若時氣盛行, 宜清火解毒者, 羌活升麻湯。 若時毒血熱煩躁, 兼赤斑者, 犀角散, 人參白虎湯。 若時毒內(nèi)外俱實, 當(dāng)雙解者, 防風(fēng)通圣散, 若時毒焮腫作痛, 脈實便秘, 宜下者, 五利大黃湯, 或漏蘆升麻湯, 或連翹消毒散。 若時毒雖盛, 而外實內(nèi)虛, 脈弱神困, 凡諸虛證有據(jù)者, 必當(dāng)救里內(nèi)托, 宜參耆托里散, 或托里消毒散。 其有陽虛假熱, 而兼嘔惡泄瀉者, 如六味回陽飲之類, 皆所必用, 不可疑也。 若頭項腫甚, 疼痛難忍者, 宜用清涼救苦散敷之, 或取側(cè)柏葉自然汁, 調(diào)蚯蚓泥敷之。
徐東皋曰: 大頭蝦蟆之候, 因風(fēng)熱濕邪在于高顛之上, 宜先用敗毒散加羌活, 黃芩, 酒浸大黃, 隨病加減, 不可用峻用降藥, 雖有硝黃之劑, 亦必細(xì)細(xì)呷之。 蓋凡治大頭瘟者, 不宜速攻, 若攻之太峻, 則邪氣之在上者自如, 而無過之中氣反受其害而傷人也。 且頭乃空虛之地, 既著空虛, 則無所不至, 所以治法當(dāng)先緩而后急, 則邪伏也。 緩治以清熱消毒, 虛者兼益元氣, 胃虛食少者, 兼助胃氣; 內(nèi)實熱甚, 大便秘結(jié)者, 以酒浸大黃下之, 乃宣熱而泄其毒也, 此為先緩后急之法。 若先從鼻腫, 次腫于目, 又次腫于耳, 漸至頭上, 絡(luò)腦后結(jié)塊則止, 不散, 必出膿而后愈。 又曰: 大頭瘟太陽病, 發(fā)于頭上, 并腦后下項, 及目后赤腫者是也。 治宜荊防敗毒散, 羌活, ?本行經(jīng)。 陽明病, 發(fā)于鼻頞, 并目不能開, 及面部者是也。 或內(nèi)熱氣喘, 口干舌燥, 咽喉腫痛不利, 脈數(shù)大者, 普濟(jì)消毒飲; 若內(nèi)實而熱者, 防風(fēng)通圣散間服之。 少陽病, 發(fā)于耳之上下前后, 并頭角紅腫者是也。 若發(fā)熱, 或日晡潮熱, 或寒熱往來, 口苦咽干, 目痛, 胸?滿悶者, 小柴胡加消毒之藥。
傷寒初感治法
凡傷寒初感之治, 本與傳變者不同。 蓋凡病傷寒, 瘟疫者, 無不發(fā)熱, 然初感之時, 其邪在表, 未經(jīng)傳里, 未至郁熱, 雖身表有熱, 不過膚腠之寒邪, 而內(nèi)未有火, 豈即陽證。 斯時也, 但用溫散, 或兼托散, 藥對其證, 無不即愈。 奈何時俗之醫(yī), 一見發(fā)熱, 便認(rèn)為火, 而芩, 連, 知, 檗, 開手便用, 不知內(nèi)無實熱, 何以當(dāng)此? 以寒邪得寒藥, 而表里俱寒, 勾連不解, 則日以內(nèi)傳, 寒涼妄用, 則元陽日敗, 凡受斯害, 死者多矣。 此理不明, 則既不知表里, 又不知先后, 終身不省, 每致誤人, 而且敢侈口談醫(yī), 其心果亦安乎?
傷寒飲食宜忌共二條
凡傷寒飲食有宜忌者, 有不宜忌者。 若病傷寒而食不斷者, 以邪猶在表, 未深入也。 及其稍深, 而在半表半里之間, 則食漸減矣, 再入胸膈, 胃口, 則全不食矣。 邪既在胃, 則胃口不饑, 所以傷寒不食者, 或十日, 或二十日, 皆無足慮者, 亦以胃氣不餒, 則不敗也。 第不欲食者, 不可強食, 強食則助邪; 或新愈之后, 胃氣初醒, 尤不可縱食, 縱食則食復(fù), 此皆大忌也。 至有不宜忌者, 則如勞倦內(nèi)傷之人, 偶感寒邪, 亦必發(fā)熱, 此多以勞傷中氣, 本非真正傷寒外邪內(nèi)陷之病, 所以外雖發(fā)熱, 而內(nèi)則饑餒, 每多思食。 奈何庸昧之輩, 但見發(fā)熱, 則日餓不死, 傷寒不論虛實, 一概禁之。 常見欲食者, 索之不得, 而且加以克伐寒涼之藥, 嗟嗟! 饑腸受剝, 虛者益虛, 內(nèi)外夾攻, 苦無所訴, 及胃氣既脫, 反不欲食矣, 即欲救之, 已無可及。 余常治此證, 每借食為藥, 所活多人, 而見禁食受斃者, 亦已不少, 故詳言之。 若病人時時覺饑而索食者, 此其邪不在臟, 胃中空虛而然, 必不可禁, 但不宜縱耳。 且因此可察虛實, 關(guān)系非小, 不可忽也。
巢氏曰: 凡瘟疫病新瘥, 脾胃尚虛, 谷氣未復(fù), 若作勞妄動傷力, 并食豬羊, 雞犬, 魚膾, 炙?, 肥膩, 生果, ?食, 硬澀難消之物, 停積腸胃, 膈悶腹脹, 便秘, 或大吐大下, 重復(fù)發(fā)熱, 病作不可救矣。
避疫法共二條
瘟疫乃天地之邪氣, 若人身正氣內(nèi)固, 則邪不可干, 自不相染。 故避之之法, 惟在節(jié)欲節(jié)勞, 或于房室勞倦之后, 尤不可近, 仍勿忍饑以受其氣, 皆要法也。 至于卻邪之法, 則如刺法論所云: 天牝從來, 復(fù)得其往, 氣出于腦, 即不干邪。 蓋天牝者, 鼻也, 鼻受天之氣, 故日天牝。 氣自空虛而來, 亦欲其自空虛而去, 即天牝從來, 復(fù)得其往也。 正以氣通于鼻, 鼻通于腦, 毒入腦中, 則流布諸經(jīng), 令人相染矣。 氣出于腦, 謂嚏之, 或張鼻以泄之, 或受氣于室, 則泄氣于外, 而大吸精氣以易之, 則邪從鼻出, 而毒氣自散, 此卻邪于外之法也。 又如想心如日等法, 蓋膽屬少陽, 為中正之官, 少陽氣壯, 則臟氣賴以俱壯, 而邪不能入, 此強中御邪之法也。
凡探親診疾, 事有不容已者, 但知此諸法, 則雖入最穢之地, 自可保其無慮。 一方治天行時氣, 宅舍怪異, 用降真香燒焚, 大解邪穢, 小兒帶之, 能解諸邪, 最驗。 一法以福建香茶餅, 不時噙口中, 大辟傷寒瘴氣穢惡。
<醫(yī)統(tǒng)>曰: 男子病, 邪氣出于口; 女人病, 邪氣出于前陰, 其相對坐立之間, 必須識其向背。 或以雄黃末涂鼻孔中, 行動從容, 察位而入。
凡入病家, 此亦醫(yī)人之不可不知也。
瘟疫論列方
麻桂飲新散七。 補中益氣湯補三十。 桂枝湯散九。 參蘇飲散三四。 九味羌活湯散四四。 敗毒散散三六。 柴葛煎新散十四。 柴葛解肌湯散三一。
神術(shù)散散六五。 理陰煎新熱三。 麻黃湯散一。 補陰益氣煎新補十六。 十神湯散四十。 五積散散三九。 荊防敗毒散痘三一。 葛根湯散二九。
歸葛飲新散十三。 升麻葛根湯散三十。 歸柴飲新散十七。 柴芩煎新散十。 柴苓湯和一九二。 十全大補湯補二十。 五瘟丹攻百一。 四逆湯熱十四。
六味回陽飲新熱二。 和胃飲新五五福飲新補六。 藿香正氣散和二十。 一柴胡飲新散一。 獨參湯補三五。 人參白虎湯寒三。 三柴胡飲新散三。
胃關(guān)煎新熱九。 竹葉石膏湯寒五。 五柴胡飲新散五。 附子湯熱二二。 黃連解毒湯寒一。 小柴胡湯散十九。 柴陳煎新散九。 羌活升麻湯寒十二。
柴苓飲新十一。 圣散子散四三。 六神通解散寒十五。 平胃散和十七。 四逆散散二八。 防風(fēng)通圣散攻十六。 五苓散和一八二。 六物煎新因二十。
普濟(jì)消毒飲寒十三。 二柴胡飲新散二。
溫胃飲新熱五。 柴胡白虎煎新散十二。 四柴胡飲新散四。 理中湯熱一。 三黃石膏湯寒十一。 正柴胡飲新散六。 白虎湯寒二。 <局方>涼膈散攻十九。
太清飲新寒十三。 解瘟熱毒法寒二四。 大補元煎新補一。 益元散寒百十二。 葛根牛蒡湯外四五。 五君子煎新熱六。 茵陳飲新寒八。 調(diào)胃承氣湯攻三。
大和中飲新和七。 犀角散寒一三一。 漏蘆升麻湯外九七。 小青龍湯散八。 大青丸攻百二。 參耆托里散外五。 大承氣湯攻一。 百順丸新攻六。
梔子仁湯寒十九。 茶調(diào)散攻百七。 犀角升麻湯外四七。 大柴胡湯攻七。 玉泉散新寒十五。 羌活勝濕湯和一七八。 四君子湯補一。 抽薪飲新寒三。
陶氏黃龍湯攻二一。 大溫中飲新散八。 玉女煎新寒十二。 五利大黃湯外八九。 大分清飲新寒五。 雪梨漿新寒十六。 連翹消毒散外六一。 金沸草散散八一。
玉燭散攻二四。 托里消毒散外二。 獨圣散攻百六。 清涼救苦散外一三五。 雞子清飲寒十七。 吐法新攻一。 犀角地黃湯三方寒七九, 八十, 八一。
論外備用方
奪命散補三六虛極。 陳氏正氣散和二二風(fēng)寒生冷。 芩連消毒散寒十四。
景岳全書卷之十三終
柴歸飲--《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處方】當(dāng)歸6~9克,芍藥(或生或炒)4.5克,柴胡3~4.5克,荊芥穗3克,炙甘草2.1~3克。
【功能主治】養(yǎng)營透疹。主治痘瘡及麻疹初起,發(fā)熱未退者。
【用法用量】用水220毫升煎服。血熱者,加生地,防虛者,加熟地;氣虛脈弱者,加人參;虛寒者,加炮姜、肉桂;火盛者,加黃芩;熱渴者,加干葛;腹痛者,加木香、砂仁;嘔惡者,加炮姜、陳皮。若治麻疹,或以荊芥易干葛;陰寒盛而邪不能解者,加麻黃、桂枝。
【摘錄】《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181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柴平湯
下一篇: 柴樸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