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同一種植物
【竹節(jié)參】:
竹節(jié)參載于《科學的民間藥草》,但早在清代《綱目拾遺》中即載有昭參,謂:浙產臺溫山中。出一種竹節(jié)三七,色白如僵蠶,每條上有凹痕如臼,云此種血癥良藥。
并引《宦游筆記》云:人參三七以形圓而味甘如人參者為真,其長形者乃昭參水三七之屬,尚欠分晰也。
又引沈學士云:竹節(jié)三七,即昭參,解酲第一,有中酒者,嚼少許,立時即解??梢姟褏ⅰ瘲l下所載的竹節(jié)三七即為本種.
其屬于多年生草本,野生高50-80cm,裁培植株高可達150cm。野生于海拔1800-2600m的山谷闊葉林中,但只要氣候適宜,低至海拔25米也可引種栽培,,在土溫至零下6C也能安全越冬及生長良好。
甘、微苦,溫。歸肝、脾、肺經。
【功能主治】滋補強壯,散瘀止痛,止血祛痰。用于病后虛弱,勞嗽咯血,咳嗽痰多,跌撲損傷。
【竹節(jié)香附】:
又名兩頭尖出自《品匯精要》、草烏喙出自《藥材資料匯編》、多被銀蓮花
別名:關東銀蓮花。
Anemone
raddeana
Regel--毛茛科
Ranunculaceae
多年生草本,高1025cm。
根莖橫走或斜生,呈細紡綞形,長1.53cm,直徑38mm,暗褐色,頂端具數枚黃白色大形膜質鱗片。基生葉為三出復葉,通常一枚,葉柄長1015cm,無毛或疏被長柔毛,小葉具柄,柄長約1cm,小葉片通常3深裂或近全裂,裂片倒卵形,3裂或缺刻狀,先端鈍,基部楔形,兩面無毛或僅基部疏被長柔毛?;ㄇo單一,直立,疏被長柔毛,較基生葉高,有葉狀總苞片3枚,總苞片長圓形或狹倒卵形,具數個缺刻狀圓齒,長1.53.5cm,寬0.51.5cm;花單朵,頂生,直徑2.53.5cm,萼片花瓣狀,長圓形,1015片,白色,外側略帶紫暈,兩面無毛;雄蕊多數,花藥黃色,橢圓形,花絲細長;雌蕊多數,子房被長柔毛,花柱稍彎,無毛。瘦果,具細毛?;ㄆ?5月,果期56月。
生于闊葉林下。
味辛,性熱,有毒。
【功能主治】
祛風濕,消癰腫。治風寒濕痹,癰腫,金瘡。
人參蘆又叫參蘆、竹節(jié)參,人參蘆為五加科植物人參的要莖,人參蘆有升陽舉陷的功效,人參蘆有治療脾虛氣陷、久瀉、脫肛的作用,人參蘆用藥禁忌是人參蘆頭實癥、熱癥忌服;人參蘆忌鐵器,畏五靈脂,反黎蘆。
藥名:人參蘆
功效分類:涌吐藥。
科屬分類:五加科。
別名:參蘆、竹節(jié)參。人參蘆的功效與作用。
性味:味甘;微苦;性溫。
歸經:歸胃經;脾經;肺經。
功效:升陽舉陷。
主治:脾虛氣陷;久瀉;脫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
資源分布:吉林、遼寧、黑龍江、河北(霧靈山、都山)、山西、湖北。東北三省已廣泛栽培,近來河北、山西、陜西、湖北、廣西、四川、云南等省區(qū)均有引種。人參蘆的功效與作用。
藥材基源:人參蘆為五加科植物人參的要莖。
采收儲藏:9月中、下旬收獲參根時,收集參蘆,加工成紅參蘆、糖參蘆。
人參蘆的作用:
1、參蘆能耗氣,專入吐劑,涌虛人膈上清飲宜之。江右人稱為竹節(jié)參,其治瀉利膿血,崩帶精滑等證,俱無妨礙。如氣虛火炎,喘嘔嗽血,誤用轉劇。昔人用以涌吐者,取其性升,而于補中寓瀉也。。。。。。。鹽哮用參蘆涌吐最妙。
2、發(fā)吐痰沫。虛羸老弱,痰壅,難服藜蘆,用此可代。
3、凡泄瀉日久,陽氣下陷,參蘆加入應用藥中,頗有功效,若滯下膿血,而溫熱未清,則不可升也。
竹節(jié)參別名白三七、明七、竹根七、蘿卜七、蜈蚣七、峨三七、野三七、竹節(jié)人參、七葉子、土參、土精,血參、竹節(jié)三七、甜七。
人參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陰涼,葉片無氣孔和柵欄組織,無法保留水分,溫度高于32度葉片會灼傷,郁閉度0.7-0.8。通常3年開花,5-6年結果,花期5-6月,果期6-9月。生長于北緯33度-48度之間的海拔數百米的以紅松為主的針闊混交林或落葉闊葉林下,產于中國東北、朝鮮、韓國、日本、俄羅斯東部。人參的別稱為黃參、地精、神草、百草之王,是聞名遐邇的“東北三寶”之一。
追肥
追肥即在人參生長過程中,把肥料施人根側或噴灑在莖葉上。無機肥一般均作追肥用,也可與有機肥配合施用。根據追肥的施用部位,追肥有根側追肥和葉面追肥2 種。
1、根側追肥??常用肥料有炒蘇子(0.05 kg/m2)、餅肥(0.05kg/m2)、過磷酸鈣(0.05~0.15 kg/m2)、脫膠骨粉(0.1kg/m3)、微量元素(0.01~0.02 kg/m)等,在春季人參展葉前后結合松土,對6 年生的人參實行行間開溝,將要施的肥料施人溝內,把溝填平,并澆1次水,不要澆透。澆水后要輕輕疏松土壤,然后畦面覆蓋落葉或稻草等,以保肥、保水。
2、葉面追肥??將翠姆葉面肥肥料均勻噴灑在葉面上通過葉片吸收營養(yǎng),達到施肥增產的目的。施磷肥促使出苗、開花,果實紅熟期提前,延遲枯萎,參根產量可提高約30%。這種方法成本低,收效大。常用的葉面追肥多為無機肥,如2%過磷酸鈣、0.2%~0.5%硫酸鋅、0.2%磷酸二氫鉀、0.01%~0.02%硼酸、0.2% 高錳酸鉀、復合肥、生長調節(jié)劑及菌肥等。一般在展葉后期、青果期和果實紅熟后期各噴1次。
竹節(jié)參,自然狀態(tài)下,分布于我國東北、云南、貴州、陜西、湖北、四川、湖南、江西、浙江等省高山地區(qū),河北、云南等地,有少量人工栽培。喜肥趨濕,忌強光直射,耐寒而懼高溫,適宜中性或偏酸性(pH=5.5-6.5)土壤中生長。
節(jié)參
竹節(jié)參
【英文名】 RHIZOMA PANACIS JAPONICI
【別名】白三七、明七、竹根七、蘿卜七、蜈蚣七、峨三七、野三七、竹節(jié)人參、七葉子
【來源】本品為五加科植物竹節(jié)參Panax japonicus C. A. Mey.的干燥根莖。秋季采挖,除去主根及外皮,干燥。其根狀莖稱“竹節(jié)參”,塊根稱“明七”或“白三七”。葉稱“七葉子”。
【制法】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性狀】
本品略呈圓柱形,稍彎曲,有的具肉質側根。長 522cm,直徑0.82.5cm 。表面黃色或黃褐色, 粗糙,有致密的縱皺紋及根痕。節(jié)明顯,節(jié)間長0.8 2cm ,每節(jié)有 1凹陷的莖痕。質硬,斷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黃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環(huán)。
無臭,味苦、后微甜。
【鑒別】
(1) 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 210列細胞。皮層稍寬,有少數分泌道。維管束外韌型,環(huán)狀排列,形成層成環(huán)。韌皮部偶見分泌道。木質部束略作24股性放射狀排列,也有呈單行排列;木纖維常14束,有的纖維束旁有較大的木化厚壁細胞。中央有髓。薄壁細胞中含眾多草酸鈣簇晶,直徑1770μm,并含淀粉粒。粉末黃白色至黃棕色。木纖維成束,直徑約25μm,壁稍厚,紋孔斜裂縫狀,有的交叉呈人字形。草酸鈣簇晶多見,直徑1570μm。梯紋、網紋或具緣紋孔導管直徑2070μm。樹脂道碎片偶見,內含黃色塊狀物。木栓組織碎片細胞呈多角形、長方形或不規(guī)則形,壁厚。淀粉粒眾多,多單粒,呈類圓形,直徑約10μm,或已糊化。
(2)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 5ml,振搖 5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滴加三氧化銻飽和的氯仿溶液,再蒸干,即顯紫紅色。
(3) 取本品粉末1g,加水5 10滴,攪勻,再加水飽和的正丁醇溶液10ml,密塞,振搖約10分鐘,放置過液,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硫酸與30乙醇的混合溶液(120)10ml,加熱回流2 小時;用氯仿20ml振搖提取,分取氯仿層,用水10ml洗滌,棄去洗液,氯仿液蒸干,殘渣加甲醇1ml 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齊墩果酸、人參二醇、人參三醇對照品,分別加甲醇制成每1ml含齊墩果酸2mg、人參二醇、人參三醇各0.5mg 的三種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供試品溶液5μl、對照品溶液各1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醋酸乙酯(1:1)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105 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性味歸經】甘、微苦,溫。歸肝、脾、肺經。
【功能主治】滋補強壯,散瘀止痛,止血祛痰。用于病后虛弱,勞嗽咯血,咳嗽痰多,跌撲損傷。
【用法用量】 6 9g。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摘錄】《中國藥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239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枸杞泡水三大禁忌,枸杞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