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 : 腳氣,咽不利。
用法用量 : 加生姜,水煎服。
摘錄 : 《嵩崖尊生》卷十三
赤茯苓湯--《重訂嚴(yán)氏濟(jì)生方》
【處方】木通(去節(jié))、赤茯苓(去皮)、檳榔、生地黃(洗)、黃芩、赤芍藥、甘草(炙)、麥門冬(去心)、各等分。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清心利尿。主治小腸實(shí)熱,面赤多汗,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8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重訂嚴(yán)氏濟(jì)生方》
赤茯苓湯--《全生指迷方》卷二
【處方】赤茯苓4兩,甘草(生)1兩,木香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口乾,溺赤,腹?jié)M心痛。由熱留于手少陰之經(jīng),其氣厥也。
【用法用量】每服5錢,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
【摘錄】《全生指迷方》卷二
赤茯苓湯--《圣濟(jì)總錄》卷一二四
【處方】赤茯苓(去黑皮)1兩,木通(銼)1兩,升麻3分,羚羊角(鎊)3分,前胡(去蘆頭)3分,馬藺根(銼)1兩,桑根白皮(銼)1兩,大黃(銼,炒)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喉痹腫塞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以水2盞,煎至1盞,去滓,入芒消1錢匕,食后分溫2服,晚再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二四
赤茯苓湯--《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一
【處方】赤茯苓(去黑皮)2兩,人參2兩,桔梗(去蘆頭,炒)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芍藥半兩,檳榔半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暴怒氣逆,胸中不便,甚則嘔血。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3片,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各家論述】《古方選注》:用赤茯苓、橘紅、生姜利肺經(jīng)血分之郁;用麥冬、桔梗清肺經(jīng)氣分之郁;人參固肺經(jīng)之正氣,使之下續(xù)真陰;白芍約肝經(jīng)厥逆之氣;使以檳榔,導(dǎo)引至高之氣下行;元素曰:檳榔之性下行,如鐵石之沉重,能墜諸藥至于下極,方義清肺之郁而墜其逆,其厥自平。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一
赤茯苓湯--《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五
【處方】赤茯苓(去黑皮)2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2兩,半夏(湯浸7遍,切,焙)2兩,枳殼(麩炒,去瓤)半兩,人參1兩,白術(shù)3分。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傷寒飲水過(guò)多,心下悸動(dòng)不定。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半分(拍碎)同煎,取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二十五
赤茯苓湯--《圣濟(jì)總錄》卷十九
【處方】赤茯苓(去黑皮)3分,人參3分,半夏(湯浸洗7遍去滑,焙)3分,柴胡(去苗)3分,前胡(去蘆頭)3分,桂(去粗皮)3分,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3分,甘草(微炙)1分。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心痹,胸中滿塞,心中微痛,煩悶不能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5片,大棗2個(gè)(擘破),同煎至7分,去滓熱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十九
赤茯苓湯--方出《圣惠》卷五十三,名見(jiàn)《普濟(jì)方》卷一七九
【處方】赤茯苓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赤芍藥半兩,白術(shù)3分,前胡3分(去蘆頭),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檳榔3分,厚樸3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桂心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消渴,飲水太過(guò),胃氣不和,腹脹,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4錢,水一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個(gè),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方出《圣惠》卷五十三,名見(jiàn)《普濟(jì)方》卷一七九
赤茯苓湯--《圣惠》卷九
【別名】茯苓湯
【處方】赤茯苓2兩,柴胡2兩(去苗),黃芩1兩,龍骨2兩,川大黃3兩(銼碎,微炒),人參1兩(去蘆頭),牡蠣1兩(焙為粉),桂心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半夏1兩(湯浸7遍去滑),甘草1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傷寒九日,下之后,胸膈煩滿,小便不利,譫語(yǔ),一身不可轉(zhuǎn)。
【用法用量】茯苓湯(《普濟(jì)方》卷一三一)。
【摘錄】《圣惠》卷九
赤茯苓湯--《玉機(jī)微義》卷九
【處方】赤茯苓、豬苓、葵子、枳實(shí)、瞿麥、木通、黃芩、車前子、滑石、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口父)咀。
【功能主治】膀胱實(shí)熱,腹脹,小便不通,口苦舌干,咽腫不利。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食前服。
【摘錄】《玉機(jī)微義》卷九
赤茯苓散--《圣惠》卷四十八
【別名】七氣湯
【處方】赤茯苓2兩半,大腹皮半兩(銼),檳榔半兩,桂心1兩,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高良姜半兩(銼),訶黎勒皮1兩,牽牛子1兩(微炒)。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奔豚氣,從小腹起,上至心下,妨脹壅悶,胸中短氣,坐臥不安。
【用法用量】七氣湯(《普濟(jì)方》卷一七一)。
【摘錄】《圣惠》卷四十八
赤茯苓散--《圣惠》卷六十九
【處方】赤茯苓1兩,蔓荊子半兩,細(xì)辛半兩,人參3分(去蘆頭),白術(shù)半兩,前胡1兩(去蘆頭),枇杷葉2分(拭去毛,炙微黃),芎?3分,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防風(fēng)半兩(去蘆頭),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婦人風(fēng)痰,心胸不利,頭目昏重,時(shí)欲嘔吐,不下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一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六十九
赤茯苓散--《圣惠》卷五十三
【別名】赤茯苓湯
【處方】赤茯苓1兩,紫蘇子1兩,白術(shù)1兩,前胡1兩(去蘆頭),人參1兩(去蘆頭),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桂心3分,木香3分,檳榔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消渴后,頭面腳膝浮腫,胃虛不能下食,心胸不利,或時(shí)吐逆。
【用法用量】赤茯苓湯(《圣濟(jì)總錄》卷五十九)。
【摘錄】《圣惠》卷五十三
赤茯苓散--方出《圣惠》卷五十四,名見(jiàn)《普濟(jì)方》卷一九三
【處方】赤茯苓1兩,漢防己1兩,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檳榔1兩,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桑根白皮1兩(銼),木通1兩(銼),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郁李仁1兩(湯浸,去皮,微炒)。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水氣遍身浮腫,按之沒(méi)指,心腹氣脹,大小便澀。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食前溫服。以大小便通利為效。
【摘錄】方出《圣惠》卷五十四,名見(jiàn)《普濟(jì)方》卷一九三
赤茯苓散--《圣惠》卷五十四
【處方】赤茯苓2兩,桂心1兩,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甘草1兩(炙微赤,銼),大腹皮1兩半(銼),枳殼1兩半(麩炒微黃,去瓤),桑根白皮1兩(銼),細(xì)辛1兩,前胡1兩(去蘆頭)。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大腹水腫,大便澀,氣滿悶。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日3-4次。
【摘錄】《圣惠》卷五十四
赤茯苓散--《普濟(jì)方》卷二八五引《圣惠》
【處方】赤茯苓1兩,甜瓜子2兩,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川芒消半兩,桃仁1兩(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牡丹1兩半。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腸癰,小腹牢強(qiáng),按之痛,小便不利,時(shí)有汗出,惡寒脈遲,未成膿。
【用法用量】每服4錢,水一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日3-4次。
【摘錄】《普濟(jì)方》卷二八五引《圣惠》
赤茯苓散--《圣惠》卷七十四
【處方】赤茯苓1兩,紫蘇葉半兩,黃耆2兩(銼),人參半兩(去蘆頭),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柴胡1兩(去苗),大腹皮半兩(銼),前胡3分(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妊娠心膈氣壅滯,煩躁,口干食少。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一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四
赤茯苓散--《圣惠》卷八十八
【處方】赤茯苓半兩,桑根白
赤小豆茯苓湯--《外臺(tái)》卷四引《深師方》
【別名】赤苓散、赤小豆散
【處方】赤小豆30枚,茯苓6銖,瓜蒂4銖,雄黃2銖,甘草半兩(炙),女萎4銖。
【制法】上切。以水3升,煮小豆、茯苓,取8合汁,搗后四藥為散。
【功能主治】黑疸,身體及大便正黑。久黃疸。
【用法用量】赤苓散(《千金翼》卷十八)、赤小豆散(《圣惠》卷五十五)。
【注意】忌大醋、海藻、菘菜。
【摘錄】《外臺(tái)》卷四引《深師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269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wú)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lái)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lái)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赤蘇湯
下一篇: 赤苓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