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脾積丸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丁香脾積丸
處方 : 丁香 木香各15克 皂莢3大枚(燒存性)青橘皮(洗)30克 莪術(shù)90克 三棱60克 高良姜60克(以上同用米醋650毫升,于瓷瓶內(nèi)煮干,莪術(shù)、三棱、良姜并乘熱切碎,同焙干)巴豆(去殼)15克
制法 : 上藥入百草霜3匙,同碾為細(xì)末。面糊為丸,如麻仁大。

功能主治 : 主諸般食傷積聚,胸膈脹滿,脘腹膨脹,噫氣吞酸,宿食不化,腹疼翻胃,及婦人血?dú)獯掏础?/p>
用法用量 : 每服5~20丸。食傷,隨物下;脾積氣,陳橘皮湯送下,口吐酸水,淡姜湯送下;翻胃吐食,藿香、甘草湯送下;男子小腸氣,炒茴香酒送下;婦人血?dú)獯掏矗诇拖?;嘔逆,菖蒲湯送下;小兒疳氣,使君子湯送下。更量虛實(shí)加減。如欲下,可加丸數(shù),五更初用冷茶清送下。大便三五行后,以自粥補(bǔ)之。
注意 : 孕婦忌服。
摘錄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
《證治準(zhǔn)繩.幼科》卷八:丁香脾積丸
處方 : 三棱(煨,去皮、毛)莪術(shù)(去皮、炒)神曲(炒)各21克 青皮 巳豆霜 小茴香(炒)陳皮各15克 丁香 木香各9克
制法 : 上藥研為細(xì)末,醋調(diào)神曲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 主脾積腹?jié)M,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 : 每服5~7丸,生姜湯送下。
摘錄 : 《證治準(zhǔn)繩.幼科》卷八
《普濟(jì)方》卷三九二:丁香脾積丸
處方 : 皂角(燒)1兩,青皮半兩,三棱2兩,莪術(shù)3錢,丁香半兩,砂仁半兩,麥芽3錢(炒),青黛1錢,巴豆37粒(去油)。
制法 : 上為末,烏梅肉搗糊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 一切積氣,腹肚堅(jiān)脹,不進(jìn)飲食。
用法用量 : 空心飯飲吞下,茶清亦可,每日3次。
摘錄 : 《普濟(jì)方》卷三九二
《準(zhǔn)繩·幼科》卷八:丁香脾積丸
處方 : 三棱(煨去皮毛)7錢,莪術(shù)(去皮,炒)7錢,神曲(炒)7錢,青皮5錢,巴豆霜5錢,小茴香(炒)5錢,陳皮5錢,丁香3錢,木香3錢。
制法 : 上為細(xì)末,醋調(diào)神曲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 宿食,痘后傷食,腹痛氣急。
用法用量 : 每服5-7丸,生姜湯送下。
摘錄 : 《準(zhǔn)繩·幼科》卷八
《痘疹心法》卷二十二:丁香脾積丸
處方 : 三棱(去毛,醋浸,煨)5錢,莪術(shù)(去皮土,制)5錢,丁香5錢,木香5錢,青皮(去瓤)3錢,烏梅(燒存性)3錢,豬牙皂(燒存性)3錢,巴豆(去殼取肉)49粒。
制法 : 上為細(xì)末,醋調(diào)神曲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 痘中傷食。
用法用量 : 每服5-7丸,原物湯送下。
摘錄 : 《痘疹心法》卷二十二
《局方》卷三(吳直閣諸家名方):丁香脾積丸
處方 : 丁香半兩,木香半兩,皂莢3大枚(燒存性),青橘皮(洗)1兩,莪術(shù)3兩,三棱2兩,高良姜2兩,(以上同用米醋1升,干瓷瓶內(nèi)煮干,莪術(shù)、三棱、良姜,并乘熱切碎,同焙干),巴豆(去殼)半兩。
制法 : 上入百草霜3匙,同碾為細(xì)末,面糊為丸,如麻仁大。
功能主治 : 丈夫、婦人、小兒諸般食傷積聚,胸膈脹滿,心腹膨脹,噫氣吞酸,宿食不化,脾疼翻胃;婦人血?dú)獯掏础?/p>
用法用量 : 每服5丸、7丸至15丸,20丸止,食傷,隨物送下;脾積氣,陳橘皮湯送下;口吐酸水,淡姜湯送下;翻吐,藿香、甘草湯送下;丈夫小腸氣,炒茴香酒送下;婦人血?dú)獯掏?,淡醋湯送下;嘔逆,菖蒲湯送下;小兒疳氣,史君子湯送下。更量虛實(shí)加減。如欲宣轉(zhuǎn),可加丸數(shù),五更初,冷茶清送下。利3-5行后,以白粥補(bǔ)之。
注意 : 孕婦不得服。
摘錄 : 《局方》卷三(吳直閣諸家名方)
挨積丸簡介
目錄1拼音2《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 2.1處方2.2制法2.3功能主治2.4挨積丸的用法用量2.5摘錄 3《局方》卷十(寶慶新增方) 3.1處方3.2制法3.3功能主治3.4挨積丸的用法用量3.5摘錄 附:1古籍中的挨積丸 1拼音 āi jī wán
2《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
2.1處方
京三棱(炮)90克 丁香皮(不見火)90克 丁香(不見火)青皮(去白)各30克 干姜(炮)巴豆(去皮、膜、油,研)各7.5克
2.2制法
上藥為細(xì)末,入巴豆拌勻,面、醋和為丸,如粟米大。
2.3功能主治
溫中消積。小兒脾胃不和,宿滯不化,腹脹腸鳴,嘔逆惡心,便利不調(diào),乳食減少;或疳瀉積瀉,大便酸臭;亦治丈夫婦人胸膈不快,酒積食積,嘔逆惡心,吐瀉脾疼。
2.4挨積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0~60丸,二歲兒可服7~10丸,生姜湯吞下,熟水亦得,不拘時(shí)候。
2.5摘錄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
3《局方》卷十(寶慶新增方)
3.1處方
京三棱(炮)3兩,丁香皮(不見火)3兩,丁香(不見火)1兩,青皮(去白)1兩,干姜(炮)2錢半,巴豆(去皮膜油)2錢半。
3.2制法
上為細(xì)末,入巴豆研勻,面醋糊為丸,如粟米大。
3.3功能主治
消積滯,進(jìn)乳食,退黃長肌。主小兒脾胃不和,宿滯不化,腹脹腸鳴,嘔逆惡心,便利不調(diào),乳食減少,或疳瀉積瀉,大便酸臭;丈夫、婦人胸膈不快,酒積食積,嘔逆惡心,吐瀉脾疼。
3.4挨積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0丸至60丸,2歲兒可服7至10丸,生姜湯吞下,熟水亦得,不拘時(shí)候。
3.5摘錄
《局方》卷十(寶慶新增方)
古籍中的挨積丸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附∶指南總論卷下]論諸氣證候 利,可與七氣湯、丁香丸、青木香丸、木香推氣丸、挨積丸、蓬煎丸。積氣不散,腹脅膨脹,可與積氣丸、三棱...
《中國醫(yī)籍考》:[卷四十六]方論(二十四) 雪膏。(眼目)硼砂散。(咽喉)寶慶至圣保命丹。挨積丸。(小兒)在諸家名方內(nèi)。蓋通行本所錯(cuò)。宜訂正焉...
《雜病廣要》:[身體類]腹痛
中草藥名方:挨積丸的功效與作用
挨積丸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
【組成】京三棱(炮)90克丁香皮(不見火)90克丁香(不見火)青皮(去白)各30克干姜(炮)巴豆(去皮、膜、油,研)各7.5克
【用法】上藥為細(xì)末,入巴豆拌勻,面、醋和為丸,如粟米大。每服50~60丸,二歲兒可服7~10丸,生姜湯吞下,熟水亦得,不拘時(shí)候。
【功用】溫中消積。
【主治】小兒脾胃不和,宿滯不化,腹脹腸鳴,嘔逆惡心,便利不調(diào),乳食減少;或疳瀉積瀉,大便酸臭;亦治丈夫婦人胸膈不快,酒積食積,嘔逆惡心,吐瀉脾疼。
提醒您:挨積丸 此中草藥名方來源于網(wǎng)絡(luò),使用前請(qǐng)遵醫(yī)囑。
消積丸簡介
目錄1拼音2中藥部頒標(biāo)準(zhǔn) 2.1拼音名2.2標(biāo)準(zhǔn)編號(hào)2.3處方2.4制法2.5性狀2.6鑒別2.7檢查2.8功能與主治2.9用法與用量2.10注意2.11規(guī)格2.12貯藏 3消積丸說明書 3.1藥品類型3.2藥品名稱3.3藥品漢語拼音3.4藥品英文名稱3.5成份3.6性狀3.7作用類別3.8適應(yīng)癥/功能主治3.9規(guī)格3.10消積丸的用法用量3.11禁忌3.12消積丸的不良反應(yīng)3.13注意事項(xiàng)3.14消積丸與其它藥物的相互作用3.15消積丸的藥理作用3.16備注 4《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一 4.1方名4.2組成4.3功效4.4主治4.5消積丸的用法用量4.6制備方法 5《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二 5.1方名5.2組成5.3主治5.4消積丸的用法用量5.5制備方法 6《小兒藥證直快》卷下 6.1方名6.2消積丸的別名6.3組成6.4主治6.5消積丸的用法用量6.6制備方法6.7附注 7《永類鈐方》卷二十引《保嬰方》 7.1方名7.2組成7.3功效7.4主治7.5消積丸的用法用量7.6制備方法 8《袖珍小兒》卷七 8.1方名8.2組成8.3功效8.4主治8.5消積丸的用法用量8.6制備方法 9《不居集》(下集)卷六 9.1方名9.2組成9.3主治9.4消積丸的用法用量9.5制備方法 10《梅氏驗(yàn)方新編》卷二 10.1方名10.2組成10.3主治10.4消積丸的用法用量10.5制備方法 11《醫(yī)學(xué)正傳》卷八 11.1方名11.2組成11.3功效11.4主治11.5消積丸的用法用量11.6制備方法 12《幼科折衷》卷上 12.1方名12.2組成12.3主治12.4消積丸的用法用量12.5制備方法 13《馮氏錦囊·雜癥》卷十三 13.1方名13.2組成13.3主治13.4消積丸的用法用量13.5制備方法 14《誠書》卷十 14.1方名14.2組成14.3主治14.4消積丸的用法用量14.5制備方法 15《萬氏家抄方》卷五 15.1方名15.2組成15.3主治15.4消積丸的用法用量15.5制備方法 16《嵩崖尊生》卷十五 16.1方名16.2組成16.3主治16.4消積丸的用法用量16.5制備方法 17《嬰童百問》卷五 17.1方名17.2組成17.3主治17.4消積丸的用法用量17.5制備方法 18《丹溪治法心要》卷八 18.1方名18.2組成18.3主治18.4消積丸的用法用量18.5制備方法 附:1古籍中的消積丸*消積丸相關(guān)藥品說明書其它版本 1拼音 xiāo jī wán
2中藥部頒標(biāo)準(zhǔn)
2.1拼音名
Xiaoji Wan
2.2標(biāo)準(zhǔn)編號(hào)
WS3B081391
2.3處方
大黃 60g 牽牛子(炒) 180g 山楂 180g 六神曲(炒) 180g 麥芽(炒) 120g 五靈脂(醋炒) 30g 青皮(醋炙) 30g 陳皮 30g 三棱(醋炙) 30g 莪術(shù)(醋炙) 30g 香附(醋炙) 30g
2.4制法
以上十一味,粉碎成細(xì)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低溫干燥,打光, 即得。
2.5性狀
本品為黃褐色的水丸;氣微香,味苦、微酸。
2.6鑒別
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草酸鈣簇晶大,直徑60~ 140μm。種皮柵 狀細(xì)胞淡棕色或棕色,長48~80μm。果皮石細(xì)胞淡紫紅色、紅色或黃棕色,類圓形或 多角形,胞腔中含紅棕色物,直徑約至 125μm。表皮細(xì)胞縱列,常由 1個(gè)長細(xì)胞與 2 個(gè)短細(xì)胞相間連接,長細(xì)胞壁厚,波狀彎曲,木化。
2.7檢查
應(yīng)符合丸劑項(xiàng)下有關(guān)的各項(xiàng)規(guī)定(附錄 8頁)。
2.8功能與主治
消積行滯。用于食積,肉積,水積,氣積。
2.9用法與用量
口服。一次 6g,一日 2次。
2.10注意
孕婦忌服。
2.11規(guī)格
每袋裝 6g
2.12貯藏
密閉,防潮。
3消積丸說明書
3.1藥品類型
中藥
3.2藥品名稱
消積丸
3.3藥品漢語拼音
3.4藥品英文名稱
3.5成份
3.6性狀
3.7作用類別
3.8適應(yīng)癥/功能主治
消積行滯。用于食積,肉積,水積,氣積。
3.9規(guī)格
每袋裝6克
3.10消積丸的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克,一日2次。
3.11禁忌
孕婦忌服。
3.12不良反應(yīng)
3.13注意事項(xiàng)
1.忌食生冷油膩不易消化食物。
2.老年體弱身體素虛,消瘦氣短身倦乏力,便溏者不宜服用。
3.哺乳期婦女慎用。
4.小兒用法用量,請(qǐng)咨詢醫(yī)師或藥師。
5.不宜與含有人參成份藥物同用。
6.服藥三天癥狀無改善,或出現(xiàn)其他癥狀時(shí),應(yīng)立即停用并到醫(yī)院診治。
7.對(duì)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zhì)者慎用。8.本品性狀發(fā)生改變時(shí)禁止使用。
9.兒童必須在成人監(jiān)護(hù)下使用。
10.請(qǐng)將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藥品,使用本品前請(qǐng)咨詢醫(yī)師或藥師。
3.14藥物相互作用
如與其他藥物同時(shí)使用可能會(huì)發(fā)生藥物相互作用,詳情請(qǐng)咨詢醫(yī)師或藥師。
3.15消積丸的藥理作用
3.16備注
請(qǐng)仔細(xì)閱讀說明書并按說明使用或在藥師指導(dǎo)下購買和使用。
4《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一
4.1方名
消積丸
4.2組成
牽牛子1兩(取末半兩),青橘皮(去白,焙)1兩,丁香1兩,木香1兩,硇砂(研)1兩,沉香(銼)1兩,檳榔2個(gè)(銼),桂(去粗皮)半兩,干姜(炮)半兩,巴豆10粒(去皮心膜,出油,研)。
4.3功效
寬利膈脘,思飲食。
4.4主治
積滯。
4.5消積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2丸,食后、臨臥橘皮湯送下。
4.6制備方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豌豆大。
5《圣濟(jì)總錄》卷七十二
5.1方名
消積丸
5.2組成
代赭(煅,醋淬37遍,研)1兩,礞石(研)1兩,桂(去粗皮)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巴豆(去皮心膜,壓去油)半兩,京三棱(煨,銼)1分,楝實(shí)肉1分,硇砂(研)3分。
5.3主治
久積癥癖,冷熱不調(diào),痰逆痞悶,心腹刺痛,喘滿膨脹,泄利羸困,不思飲食。
5.4消積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3丸,木香湯送下。
5.5制備方法
上為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6《小兒藥證直快》卷下
6.1方名
消積丸
6.2消積丸的別名
丁香丸
6.3組成
丁香9個(gè),縮砂仁20個(gè),烏梅肉3個(gè),巴豆2個(gè)(去皮油心膜)。
6.4主治
小兒乳食積滯,吐瀉腹脹,大便酸臭及一切積聚成疳。面黃白色,多睡,口中氣溫,大便黃赤而臭。吐乳瀉,此由啼哭未已,以乳與兒,停滯不化得之。小兒食停胃口而作吐。
6.5消積丸的用法用量
3歲以上每服35丸,3歲以下每服23丸,溫水送下,不拘時(shí)候。
6.6制備方法
上為細(xì)末,面糊為丸,如黍米大。
6.7附注
丁香丸(《普濟(jì)方》卷三九二)。
7《永類鈐方》卷二十引《保嬰方》
7.1方名
消積丸
7.2組成
砂仁半兩,制青皮(銼)半兩,凈陳皮半兩,莪術(shù)半兩,三棱(并煨)半兩,巴豆21個(gè)(去皮膜,不去油,同前5味炒令黃色,去巴豆不用)。
7.3功效
消化癖積,美進(jìn)乳食。
7.4主治
小兒乳食宿滯不化,胸膈不利,嘔吐惡心,便利不調(diào),大便酸臭,重傷乳食,或作諸癇。小兒一切所傷,面黃肌瘦,肚大腹脹,癖積塊硬,頭大腳細(xì),雖進(jìn)飲食,不生肌肉,腹內(nèi)作痛,下痢腥臭。
7.5消積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溫米湯送下,日2次。
7.6制備方法
上為末,醋面糊為丸,如黃米大。
8《袖珍小兒》卷七
8.1方名
消積丸
8.2組成
木香1錢半,人參(去蘆)1錢半,黃連(炒去須)3錢,蓬莪術(shù)(煨)3錢,橘皮(去白)、青皮(去瓤,炒)、檳榔(去臍)2個(gè)。
8.3功效
寬腹脹,退面腫,進(jìn)飲食,化滯物。
8.4主治
嬰孩小兒積聚。
8.5消積丸的用法用量
食后米飲送下。
8.6制備方法
上為極細(xì)末,用面煮糊為丸,如黍米大。
9《不居集》(下集)卷六
9.1方名
消積丸
9.2組成
海粉、石堿、三棱、莪術(shù)、五靈脂、紅花、香附。
9.3主治
一切積熱瘀血,堅(jiān)積石瘕。
9.4消積丸的用法用量
治虛勞日久,不任舟車。禹功等丸者,宜四物湯送下。
9.5制備方法
上為丸服。
10《梅氏驗(yàn)方新編》卷二
10.1方名
消積丸
10.2組成
綠礬(炒紅)2兩,炒山楂、炒麥芽、陳皮、煨草果、檳榔、三棱、莪術(shù)、生木香(不見火)、神曲。
10.3主治
米、麥、果、菜、肉食積滯。
10.4消積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錢,米飲湯送下。
10.5制備方法
上為末,用大腹皮4兩煎湯,與神曲打糊為丸。
11《醫(yī)學(xué)正傳》卷八
11.1方名
消積丸
11.2組成
丁香9個(gè),砂仁12個(gè),巴豆1個(gè)(去皮心膜及油)。
11.3功效
磨積。
11.4主治
小兒腹痛,口中氣溫,面黃色,且無精彩,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或大便酸臭者。
11.5消積丸的用法用量
3歲以上每服35丸,3歲以下每服12丸,溫水送下。
11.6制備方法
上為細(xì)末,面糊為丸,如黍米大。
12《幼科折衷》卷上
12.1方名
消積丸
12.2組成
丁香、茴香、陳皮、青皮、神曲、三棱、白術(shù)、巴豆、益智仁。
12.3主治
小兒乳積、食積、氣積。
12.4消積丸的用法用量
口服。
12.5制備方法
上為末,為丸。
13《馮氏錦囊·雜癥》卷十三
13.1方名
消積丸
13.2組成
廣皮1兩,三棱1兩,莪術(shù)1兩,檳榔1兩,青皮1兩,卜子1兩,枳實(shí)1兩,草豆蔻1兩,麥芽1兩,木香7錢,神曲2兩,山楂肉1兩5錢,厚樸1兩5錢。
13.3主治
癥瘕痞癖。
13.4消積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白湯送下。
13.5制備方法
上為末,黑沙糖為丸,每丸重1錢。
14《誠書》卷十
14.1方名
消積丸
14.2組成
縮砂(去殼)21粒,百草霜3錢,巴豆(去油皮)2個(gè),烏梅(去核)7個(gè),杏仁(去皮尖,炒)21粒,半夏(去臍,湯泡7次)9個(gè)。
14.3主治
小兒吞酸,惡心嘔吐,心腹刺痛,飧泄如痢。
14.4消積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奇數(shù),生姜湯送下。
14.5制備方法
上為末,煮面糊為細(xì)丸。
15《萬氏家抄方》卷五
15.1方名
消積丸
15.2組成
蘿卜子(炒)3錢,紫蘇子3錢,厚樸(姜汁炒)5錢,陳皮5錢,香附(炒)3錢,甘草(炙)2錢,青皮(炒)2錢,山楂肉5錢,白術(shù)(炒)1錢,茯苓5錢,人參3錢,黃連(姜汁炒)3錢,半夏曲3錢,枳實(shí)(炒)3錢,蒼術(shù)5錢(米泔浸,炒)。
15.3主治
小兒諸積。
15.4消積丸的用法用量
米湯送下。
15.5制備方法
上為末,神曲糊為丸。
16《嵩崖尊生》卷十五
16.1方名
消積丸
16.2組成
人參6分,白術(shù)6分,茯苓6分,黃連6分,神曲6分,麥芽6分,使君子6分,山楂6分,橘紅6分,蕪荑4分,胡連8分,阿魏2分,血竭2分,蘆薈5分,甘草4分。
16.3主治
小兒積塊。
16.4消積丸的用法用量
口服。
16.5制備方法
上為末,米糊為丸。
17《嬰童百問》卷五
17.1方名
消積丸
17.2組成
丁香20粒,砂仁20粒,使君子5個(gè),烏梅3個(gè)。
17.3主治
小兒乳食傷科,心腹脹滿,氣粗壯熱,或?yàn)a或嘔。
17.4消積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丸,陳皮湯送下。
17.5制備方法
上為末,爛飯為丸,如麻子大,加巴豆3個(gè),去盡油同丸。
18《丹溪治法心要》卷八
18.1方名
消積丸
18.2組成
石燕5錢(7次醋淬),木鱉子5錢(去油),蜜陀僧1兩,丁香4錢,膩粉4錢。
18.3主治
小兒積塊。
18.4消積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米湯送下。
18.5制備方法
上為末,神曲糊為丸,如粟米大。
古籍中的消積丸 《醫(yī)學(xué)入門》:[外集·卷五小兒門]附∶小兒病機(jī) 子大。每二十丸,紫蘇煎湯下。治乳積、食積。甚者消積丸、感應(yīng)丸、紅丸子下之。要知小兒腸胃軟,切戒猛峻...
《醫(yī)學(xué)正傳》:[卷之八小兒科]吐瀉 ,微喘,脈伏而實(shí),時(shí)欲飲水,能食者,可下之,宜消積丸、紫霜丸。蓋脾初虛而后結(jié),有積所治,宜先補(bǔ)脾而...
《幼科發(fā)揮》:[卷之四]調(diào)理脾胃 損谷自愈。傷之重者。則消導(dǎo)之。宜胃苓保和丸養(yǎng)脾消積丸主之。傷之甚者。則推去之。審其所傷之物。如傷熱...
《小兒藥證直訣》:卷中·記嘗所治病二十三證 肺則嗽,入心則驚,入脾則瀉,入腎則益虛。此但以消積丸磨之,為微有食也。如傷食甚則可下,不下則成癖也...
《幼科證治準(zhǔn)繩》:[集之七·脾臟部(上)腹痛]積痛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279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qǐng)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qǐng)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丁香膠艾湯
下一篇:
丁香脾積圓